㈠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喬治亞呀
第一、歷史問題。俄羅斯歷史上經過殘酷而且長時間的戰爭,才征服了整個高加索地區。蘇聯將高加索山以南稱為外高加索,劃分成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個加盟共和國。高加索山以北稱為北高加索,劃歸俄羅斯聯邦。高加索山南北都有奧塞梯。蘇聯根據高加索山把北奧塞梯劃歸俄羅斯,南奧塞梯劃歸喬治亞。這樣奧塞梯被人為一分為二,埋下隱患。
喬治亞在蘇聯時期分離主義傾向一直非常嚴重。斯大林雖然是喬治亞人,也一直在喬治亞進行嚴厲鎮壓。蘇聯解體的時候,喬治亞就是一隻帶頭羊。蘇聯解體以後,喬治亞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特別是車臣。喬治亞一直是車臣獲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
第二、科索沃獨立。俄羅斯一直強烈反對獨立的科索沃,在美歐一些國家的支持下,2008年初宣布獨立,歐美立即承認其獨立,把聯合國反對的分裂變成了正義的獨立。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搖籃,但卻被美國繞過聯合國先攻擊後"霸佔"然後直接支持使其獨立!獨立極大的傷害了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的文化和民族情感,感覺恍如被扇了一記耳光,此恨在心,卻無奈難報。
第三、北約東擴。北約近年加緊擴張,形成對俄羅斯包圍和威脅,特別是吸收獨聯體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議題上,讓俄羅斯受到強大的壓力!近來又傳出美國准備吸收烏克蘭和喬治亞加入北約組織的消息,以及喬治亞的親美政權的迫切希望加入北約投入美國懷抱的做法,讓俄羅斯忍無可忍!
第四、資源問題。喬治亞地處裏海石油和西方市場的中間地帶,位於俄羅斯、伊朗和蘊藏豐富石油的裏海,一條可以繞過俄、伊的輸油管可以直接到達歐洲,裏海石油最終將可能像今天的中東石油一樣對工業世界產生重要影響。這一地緣戰略特點,使喬治亞成為美國和歐洲俄羅斯的焦點熱點。
第五、南奧塞梯獨立問題!南奧塞梯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從1989年起,南奧塞梯就要求與俄羅斯境內的北奧塞梯合並。蘇聯解體後,南奧塞梯自治州一直謀求獨立,不服從格中央政府的管轄。1992年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及與北奧塞梯合並。因此,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惡化,並導致大規模武裝沖突。長期以來,由於南奧塞梯當局與俄羅斯關系密切,喬治亞經常指責俄羅斯暗中支持南奧塞梯。俄格雙方在南奧塞梯問題上齟齬不斷。
摘自網路
㈡ 俄土分別支持亞和阿,兩大國會在南高加索形成新的戰場嗎
不會,土耳其還不至於在亞美尼亞這一帶,和俄羅斯打仗。埃爾多安沒有那麼傻!
這次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爆發的戰事,是它們長期邊境領土爭端引起的。作為似乎是整個伊斯蘭世界新主人的土耳其,經常會趁機攬起救世主的差事。因此,他們一出手就指責亞美尼亞,甚至做出對於亞塞拜然全力支持的保證,這不是火上澆油嘛!沒有一點對地區矛盾合理解決的好處,很不應該。
這次戰事,應該是亞塞拜然主動發動。畢竟,納卡地區一直是它們自認為自己國土,如今成了獨立單位,當然要找個機會收回。但對方亞美尼亞也不是沒有合理依據。因為那是蘇聯時期劃分給阿方,一直是亞美尼亞人祖傳家園。蘇聯解體後,理應回歸自家。
所以一直獨立出去,只是沒有和亞方合並。但早就不歸阿方管了!如今,經過長期准備,亞塞拜然准備一舉拿下這一地區。但真打起來,很難說是什麼情況了。目前看,雙方互有攻防,形成拉鋸戰了。但阿軍原來的進攻目標,都沒有實現,基本上還是在納卡外圍打轉,攻不進去。這樣,戰事長期化後,再打就沒有可能。甚至很可能會被對方反擊,反而喪失更多領土。
據說土耳其派出軍隊和武裝支援阿方,但雙方(阿方土方)都否認。應該說現在階段還不至於,因為阿方是進攻方,現在就靠土耳其支援部隊打前鋒,那麼後期一旦失利,靠 什麼維護自己領土呢?所以,很可能真的亞方大反攻的時候,土耳其軍會出動增援。
戰事打起來,最倒霉的就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了。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消耗。特別是,為了戰勝對方,不得不出下策,依靠別國來謀求勝利。這和借高利貸做生意道理一樣。無論結果如何,人家外部介入方才是最大贏家。失敗和損失的都是這兩個國家。希望他們認清形勢,趁現在還沒有太惡化,趕快停手。
㈢ 亞塞拜然和俄羅斯關系怎麼樣
不好。是最先脫離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㈣ 亞塞拜然是被俄國搶去的伊朗故土,獨立以後為什麼沒有選擇回歸伊朗
亞塞拜然為什麼要回歸故土伊朗呢?既然人家亞塞拜然好不容易的獨立了,好不容易的當家做主了,為什麼還要回歸伊朗,再成為伊朗的一個行政區呢!要知道對於亞塞拜然的領導來說,一個行政區的長官和一個國家元首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所以,即使以前亞塞拜然屬於伊朗,但是如果獨立之後的生活越來越好,那他們為什麼還要回到過去呢。
獨立後的亞塞拜然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所以他們也沒有心思回歸伊朗了。亞塞拜然所處的那片土地,有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亞塞拜然光是依靠出口那些資源就實現了富強。而伊朗被美國進行了制裁,而且還有許多的國家對其進行了限制,日子是相對的不好過。所以,亞塞拜然也不太可能去回歸伊朗對其進行扶貧。
㈤ 納卡地區再度爆發沖突,亞塞拜然雖與俄羅斯產生沖突,它有什麼表現
納卡地區再出爭議,亞塞拜然為「耍無賴」,甚至還和俄羅斯翻臉。眾所周知,亞美尼拉和亞塞拜然的戰爭已落下帷幕,從俄羅斯主導的納卡問題協議來看,加美尼亞應及時從那納卡撤出,交出自己得到的納卡領土。在這點上,亞美尼亞做得還是不錯的。截止至目前為止,已經將多個城市全部都交還給亞塞拜然接管,但在金礦方面雙方卻遲遲沒能達成一致。
在爭奪金礦歸屬權這個問題上,亞塞拜然顯得是寸步不讓,多次和這處金礦的工作人員發生沖突,隨後亞塞拜然方面還遭遇了亞美尼亞領導的反抗行為,甚至爆發了槍戰。俄羅斯維和部隊到達那時,制止雙方的行為,對那些「上頭」的亞塞拜然士兵進行驅趕。本來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可亞塞拜然這次面對俄羅斯這個不可敵的強敵時卻是寸步不讓,甚至還和俄羅斯維和部隊間爆發了「全武行」。雖然沒動槍,但還是使納卡的氣氛變得非常焦灼,據說在俄羅斯發出警告後,亞塞拜然現在已經撤出俄羅斯所畫的紅線,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和沖突。
㈥ 塞爾維亞和亞塞拜然為什麼打仗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這兩個國家打仗的主要原因還是領土之爭,沖突主要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的歸屬問題,為這個問題兩國已經斷斷續續打了30多年的仗,但其禍根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埋下。
自「十月革命」蘇聯成立後,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對於納卡的歸屬問題一直爭吵不休,先是蘇聯高加索局將納卡劃分給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後有收回之前的決議,把納卡又分給亞塞拜然作為獎賞,但這個地方94%人口是亞美尼亞人,這導致了日後的劇烈的沖突,讓兩國人民飽受戰火之亂。
在蘇聯強盛時期,兩國尚且能夠被強力壓制住,誰也不敢亂動,但臨近蘇聯解體前,也就是1988年,兩國矛盾終於爆發。起因是亞塞拜然試圖將納卡地區全面「亞塞拜然化」,不斷增迦納卡的亞塞拜然人數量,同時減少亞美尼亞人口,至1988年,納卡的亞美尼亞人口已遞減至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當地亞美尼亞領導人抱怨當地學校既沒有亞美尼亞語教科書,電視上也沒有亞美尼亞語節目 ,提出決議將納卡地區並入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認為這是無理要求,戈爾巴喬夫也發表聲明表示不同意,但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力不從心,雖然排來部隊試圖調停,但兩國根本就不聽從。亞美尼亞族和亞塞拜然族居民之間在納卡、蘇姆蓋特市、巴庫等地區爆發了劇烈的沖突,造成了很大傷亡。
兩國人民深受其害,亞塞拜然的大部分亞美尼亞人被迫逃回亞美尼亞,大部分亞美尼亞的亞塞拜然人也被迫返回亞塞拜然。
兩國獨立之後,紛紛組建了自己的軍隊,納卡地區也組建了亞美尼亞人的軍隊,沖突越來越激烈,斷斷續續地不停發生小規模戰爭,但納卡卻牢牢地被納卡軍隊控制住。
國際組織多次調停,但都沒有什麼效果,三方都拒絕首先讓步。亞塞拜然認為,要討論納卡地區的最終地位,亞美尼亞必須從所有佔領區撤軍;亞美尼亞則堅持,先對納卡地區地位達成共識,然後才能撤軍;納卡當局則要求先獲得正式承認,再開展進一步談判。
納卡軍隊在亞美尼亞的支援下不僅擊退了亞塞拜然的無數次進攻,而且進一步佔領了納卡周圍原屬亞塞拜然的7塊地區,這些地區加起來占原亞塞拜然領土的13.4%。面對不利戰局,亞塞拜然被迫承認納卡當局為談判方,從而開啟了直接談判進程,1994年5月,在俄羅斯的調解下,亞塞拜然、納卡和亞美尼亞在比什凱克簽署了停火協定。
之後納卡地區維持了短暫的和平,從2016年起又爆發了激烈的沖突,再到如今兩國爆發慘烈的沖突,根本的原因還是領土歸屬的問題以及大國之間博弈的問題。
㈦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小國的悲劇在於他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成為大國角力的棋子。亞美尼亞背後的是俄羅斯,喬治亞背後的是土耳其。
這場沖突背後的國家是土耳其,土耳其國內,經濟增長乏力,2020年以來,土耳其的貨幣里拉已經貶值近30%。土耳其的產業鏈,在國際分工中,既不完備,也不處在價值鏈的高處,也就是說,不能和義大利一樣,靠著貼牌維持國內經濟。
只能靠對外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
之前是在敘利亞跟俄羅斯掰手腕,但是被俄羅斯和敘利亞猛攻,碰到了硬茬,踢不動。
亞美尼亞肯定不會自己坐以待斃,就馬上全部動員全部兵力捍衛國家。
㈧ 自蘇聯解體以後,亞塞拜然與俄羅斯的關系為何越來越僵
因為亞塞拜然在外交上逐漸靠近西方國家,作為鄰國的俄羅斯自然不喜歡旁邊有一個西方國家的盟友,所以兩國的關系漸漸疏遠。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不管是指小家,還是說國家都是這樣。例如,我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就是這樣。作為鄰國,兩國的關系非常好,在多個領域都進行了密切的合作。我國的遊客去巴基斯坦,也會得到巴基斯坦人民的熱情款待。但今天要說的這兩個國家卻是另一種情況。
第三點,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要謀求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展開多邊外交政策。這就使得亞塞拜然極力想要擺脫刻在身上的蘇聯痕跡,所以他積極地同西方國家互動,加入多個國際性質的組織,這自然不會受到俄羅斯的歡迎。
㈨ 俄羅斯為什麼要打別的國家
北約的東擴,使俄羅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攻打喬治亞,可以給烏克蘭等和喬治亞走一條道路的前蘇聯國家,給北約,給西方一個警告,警告它們,俄羅斯已經有決心,也有能力對自己感覺到的威脅做出反擊。通過此次行動,樹立俄羅斯失去的前蘇聯的國際權威。
自今年8月1日以來,雙方交火事件不斷,該地區局勢驟然惡化。目前俄羅斯一支裝甲部隊正在進入茨欣瓦利市,局勢十分危險.
俄總統梅德韋傑夫8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聯邦安全會議緊急會議上說,喬治亞對南奧塞梯的「侵略」行徑是對國際法的嚴重踐踏,俄羅斯不會讓殺害本國同胞的兇手逍遙法外。他說,目前喬治亞和南奧塞梯沖突正造成和平民眾的傷亡,其中大部分是俄羅斯公民。他強調,「根據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我有責任捍衛本國公民的生命和尊嚴,無論他們身處何地。」
任何一方一旦稍不剋制,就會使沖突升級.
㈩ 俄格大戰為什麼爆發
自蘇東巨變之後,俄羅斯軍事力量便很少再有用武之地,如果說兩次車臣戰爭僅僅是俄羅斯聯邦在國內維護領土完整的正義之舉,空降貝爾格拉德只是一次作秀話。此次,俄羅斯在南奧塞梯問題上的強勢介入,可謂是動真格了。
圍繞著這一問題,作為看客必然會心存不少疑問,到底是喬治亞選擇了俄羅斯,還是俄羅斯選擇了喬治亞,如果是俄羅斯選擇喬治亞,那麼其原因究竟是什麼?
喬治亞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獨立以來,國內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經濟的原因,而是如何為何國家領土完整的問題。以往無論是阿扎爾、阿布哈茲還是南奧塞梯,在選擇自治還是謀求獨立上,都保持著相應的剋制。俄羅斯與他們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是在一些時候還是會選擇傾向喬治亞,以保持某種他所願看到的平衡關系。
好景不長,2003年喬治亞國內爆發震驚世界的「玫瑰革命」,原本比較「老實」謝瓦爾德納澤政府被推翻,素以有深厚美國背景的薩卡什維利上台。「玫瑰革命」的爆發,不僅成為了俄格關系的風向標,同樣影響著默默無聞的高加索地區,乃至更大的范圍。
經過普京總統八年調養,俄羅斯正在逐漸的恢復自己的信心,即使相比蘇聯時代有之十萬八千里的差距,但是他的確一直在強大著。
俄羅斯的逐漸復甦,受到了美國與歐洲的密切關注,圍繞東歐展開的俄美反導爭端便是此一縮影。經過若干回合的鬥智斗勇,俄美歐在反導爭端上仍舊是僵硬的對峙著,即沒有讓美歐佔到絕對優勢,也沒使俄羅斯稍有緩歇之地。
作為美國與歐洲的小夥伴,喬治亞一是需要美歐將其帶入西方的大家庭,二是需要美歐強撐門面,讓俄羅斯在事關其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不敢有所放肆。
可能是如意算盤打錯的緣故。無論是喬治亞申請加入北約,還是在喬治亞建立反導系統,都是俄羅斯的大忌,喬治亞選擇其中任意一項,都將遭致俄羅斯的懲罰,何況喬治亞很可能兩者兼修。極不湊巧的是,有著強烈意願脫離喬治亞的南奧塞梯人民或許是受到了南聯盟的啟發和黑山的獨立,國內更是躁動異常。早先俄羅斯方面,在黑山獨立後也放出風聲要在喬治亞展開報復。如此一來,喬治亞想息事寧人也是難上加難了。
本身在實力上,喬治亞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背後又有著美歐的影子。也正是有了美歐的影子,原本的內戰變得不像是一次內戰,原本靠自身實力可以解決的問題,變得靠自我根本無法解決。喬治亞應該明白,即使美歐內心是希望他成功解決國內分離勢力的,美歐也不可能在國家利益上選擇為喬治亞與俄羅斯兵戎相見,可能最多也就是在某一戰略側翼為喬治亞解圍了,想必這也是喬治亞最好的結局了,再或許只有祈禱俄羅斯不願意將事態擴大,否則喬治亞就可能要步南斯拉夫後塵了。
因此,在這件上壓根就不是喬治亞在選擇俄羅斯,而是俄羅斯在拿喬治亞出氣。縱使美國是你後台也惘然。
俄羅斯會在自阿富汗戰爭後,首次對外用兵,必然存在著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僅僅是想懲罰下喬治亞而息事寧人話,那也不符合的俄羅斯民族的做事風格了。
如果說美國的後院是拉美、歐洲的後院是非洲、中國的後院是東南亞,那俄羅斯顯然只有中亞-高加索-中東這塊後院可分了。
看著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俄羅斯的西邊是不願再受其奴役的東歐列國和西歐集團,俄羅斯很難從此突破,至多就只能維持現狀;在其北面是杳無人煙卻同樣不簡單的北冰洋,縱使北冰洋地區存在著豐富的資源,在開采不僅存在技術難度,還有美加英等國的圍堵;在其東面是太平洋西岸,中美日在這里擁有十分巨大的利益,俄羅斯一旦在這里選擇突破話,造成的後果將是難以兼顧西面與南面,這也不符合俄羅斯歷來的選擇,更容易引起中國的芥蒂。非洲更不靠譜了,黑海艦隊很難維持俄羅斯的這種選擇;拉美同樣就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他觸及是超級大國美國的根子。這就只剩下與俄羅斯一樣同樣廣闊的南方了。目前來說,這就是筆者眼中當前國際關系的發展的某一大勢,更或許這也僅僅是他的一個輪廓。
既然每個國家或國家集團都有自己的一塊自留地,大國中只剩下俄羅斯沒有自留地,那很顯然俄羅斯需要這么一塊自留地的出現。換言之就是戰略寬正面。
熟知俄羅斯的國際關系愛好者們應該都知道,俄羅斯對外利益的第一重點便是獨聯體國家,從中亞開始到高加索地區,獨聯體國家便佔有八國,差不多是總數的2/3。再用一詞來概括獨聯體國家在俄羅斯軍事與國防上的作用,就是戰略緩沖區。在險惡環境下,俄羅斯需要向其南方拓展國家利益,那必然需要先期鞏固中亞和高加索的戰略緩沖區,否則就很難能說向中東挺進。中亞五國中的多數與美國都有不小的淵源,有的甚至駐扎著美國軍隊和軍事基地,好在這些國家同樣與俄羅斯有深遠的雙邊關系,美國無法將統統中亞「招降」;高加索三國中,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在處理與俄羅斯關繫上也保持的盡可能的低調,唯有喬治亞敢做「刺頭」,這也就難免俄羅斯首先選用喬治亞來殺雞給猴看了。
如果說亞洲的獨聯體國家還算安穩,那麼歐洲的獨聯體國家就不這么回事了(或許也該算上波羅地海三國)。圍繞烏克蘭親西派和親俄派展開的權力斗爭、圍繞俄羅斯黑海艦隊港口發生的俄烏爭端、圍繞拆除蘇聯紅軍通向的俄愛外交危機,甚至是與傳統盟友白俄羅斯,也曾發生過一段十分不愉快的經歷,就連小國摩爾多瓦也一直惦記著俄軍何時從德捏斯特河沿岸地區撤軍,可見俄羅斯在歐洲方向承受著的是多少的壓力。
加之圍繞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反導基地的事宜,俄羅斯與美歐也曾一時劍拔弩張,一派嚴正以待的氣勢。作為俄羅斯在歐洲的一個重點和血脈相連的斯拉夫同胞——目睹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過程,更是在挑逗著俄羅斯的自信與尊嚴。
如此之長的賬單,萬一哪一天一同爆發了,俄羅斯又如何因應呢?
凡是夾在大國中的小國,都有一種恐懼與疑慮的心態。恐懼的不按大國行事的結果,疑慮的是即使按大國辦事又將幾何。
那些眼前貌似與美歐勾勾搭搭、情意綿綿的小國,一到萬一的時候,只怕就是美歐隨時准備舍棄的馬前卒罷了。這次俄羅斯拿喬治亞「小試身手」,無疑是在向這些小國傳遞一個信號——爛船三千釘,不能刺死你,也好把你壓個半死。
這么一來,原本抱著僥幸的態度的小國又有幾個真敢來玩真的?就像我們常說了,打一仗,太平多少多少年。俄羅斯這么一仗下來,好歹對內樹立的信心,對外大耍了威風,戰爭進度只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何樂而不為呢。
梅德韋傑夫今年五月剛上任,外界一直認為這是一位行事作風與普京遠遠不同的新人,西方社會對這個看上去慢條斯理、文質彬彬的年輕總統更是報以了不小的希望,簡言之西方可能以為相較普京的毒辣,這位新人可能好欺負多了。
這一次對喬治亞的軍事行動,好似普京當年臨危授命,接受葉利欽的委託——軍事手段解決車臣問題那樣,對內對外都告訴著我們,這是一位敢於玩命的總統,俄羅斯的風格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