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三分之一的人為什麼沒有槍

俄羅斯三分之一的人為什麼沒有槍

發布時間:2022-05-25 13:56:30

1.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槍

你如果能提供數據的來源,應該就能明白問題的所在。

2. 俄羅斯二戰電影時很多人連槍都沒有

這是真的,蘇德戰爭開始時德軍的閃電戰使得蘇聯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軍隊被大規模的殲滅絕大部分裝備遺失以蘇聯當時的工業能力來說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補充完畢所以緊急徵召的部隊不得不手拿子彈上戰場,當時蘇聯給新兵的指示就是想要槍支就從陣亡戰友的身上撿。

3. 同樣不禁槍,為什麼俄羅斯很少聽說槍擊案,美國卻每年都發生

眾所周知,我國對槍支的控制非常嚴格。普通居民不允許持槍。與中國不同,西方國家允許槍支合法化,美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可以持槍。這就是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發生的原因,僅去年一年就有47000起。我不知道你是否想過,同樣,都允許持槍。為什麼你很少聽說俄羅斯發生槍擊事件,但美國卻經常發生?

最後一點是槍的數量。美國私人槍支的數量遠遠高於俄羅斯。該國的槍支數量甚至達到3.57億支,幾乎人手一支。相比之下,俄羅斯私人槍支的數量只有1400萬支。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槍擊案在美國頻繁發生,但在俄羅斯很少發生。

4.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什麼幫助對俄羅斯的兩次革命

從歐洲階段到全球階段1917年出現於全歐洲的厭戰和失敗主義情緒在俄國表現得最為強烈、最為普遍;在俄國,3月和11月爆發了兩次大革命,它們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戰爭的進程,而且深到地影響了戰後數年世界歷史的模式。實際上,1917年因兩大發展——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而證明是決定性的一年。這些事件改變了戰爭的性質——從最初為歐洲問題而開戰、實質上是歐洲的戰爭轉變成全球范圍的戰爭。誠然,1914年8月23日日本已參加這場戰爭,但它只是私自占據了太平洋上幾個分散的德國殖民地。而現在,美國的介入意味著一個迅速決定了戰爭勝敗的非歐洲大國的介入。

關國參戰和俄國革命還導致了一種立即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點識。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和列寧的革命口號就其影響而言是普遍的、具有破壞性的,它們與諸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命運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諸從屬民族國家的命運之類的歐洲地方性爭端大不相同。因此,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

革命的根源1914年8月1日,當俄國對德國開戰時,俄國各階層都團結在其政府的周圍。與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大不相同,這場沖突深受民眾的歡迎;民眾確信,這是一場反對傳統的日耳曼仇敵的侵略的保衛戰。8月8日,當杜馬召開會議時,以往一向對政府極端不滿的立憲民主黨領導人米留可夫教授聲稱:「我們必須集中一切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免受外國仇敵的侵略;這個敵人一心要把我們擠掉,以走上統治世界的道路。……我們要為我們的祖國不受外國侵略而斗爭,為歐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統治而斗爭。……「猶太人盡管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他們的一位代表卻也表達了同樣的感情:「我們猶太人生活在異常苛刻的法定環境下,而且還將如此生活下去。不過,我們……將象一個人一樣堅定地站在俄國的旗幟下。……猶太人民將至死履行他們的義務。「

對社會各階層靠攏在政府周圍唯一提出異議的是極端急進的布爾什維克黨人。他們的領袖列寧將戰爭視為帝國主義對市場和殖民地的爭奪。因而,全世界的工人沒有任何理由為這樣一場沖突而獻身。相反,列寧號召工人們轉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煽動者。他反復不斷地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不過,這一口號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調,因而當時不受人注意,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布爾什維克那時是俄國一個極小的黨派,而且其傑出的領導人都流亡國外,其中列寧在瑞士,托洛茨基在紐約。因此,布爾什維克的鼓動並沒有破壞沙皇專制政權統治下的給人深刻印象的民族團結。

俄國人不僅團結一致同德國人作戰,而且確信他們將在短期內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事實上,公眾募捐了大筆的錢,准備給與第一個進入柏林的俄國士兵。但是,俄國人不但未能迅速取勝,反而遭到了慘敗。誠然,俄國為戰爭所作的努力大大地促成了協約國的最後勝利。1914年,俄國人出人意料地迅速挺進東普魯士,迫使德國人從西線調出部隊,從而大大地有助於阻止馬恩河的德國人的前進。不過,事實仍然是,1914年侵入東普魯土的俄國的兩支軍隊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第二年,當俄國軍隊面對德、奧的強大進攻向後退卻時,出現了大潰敗。帝國人口最稠密、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丟給了同盟國。1915年的失敗是沙皇專制政權滅亡的開端。

俄國再也沒有從軍事失敗中恢復過來,其原因之一在於它完全沒有經濟實力來進行反對第一流工業強國的現代化戰爭(見第十三章第五節)。這對前線的俄國士兵究竟意味著什麼呢?1915年夏一位俄國將軍在寫給法國大使的下面這段評論中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

想一想參加最近幾次戰斗的幾個步兵團吧,他們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步槍!這些可憐的傢伙在暴風雨般的榴霰彈片中耐心等待,等待著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他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居然毫不恐慌,這真是一個奇跡。……這種磨難我們的士兵要忍受多久呢?這種殘殺太可怕了!

這一經濟上的弱點由於1915年帝國工業化地區的丟失而變得更加嚴重。此外,無能的軍事領導者也妨礙了俄國為戰爭所作的努力。戰爭爆發後,沙皇尼古拉挑選他的叔叔尼古拉大公擔任總司令。大公顯然不能勝任這一職務,正如一位有能力的俄國將領在以下評價中所指出的那樣:「他好象是一個完全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人,而且,據他本人說,每當接到皇帝的命令。他總要花很長時間喊叫一通,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對待他的新任務。「

俄國人也因大後方的政治分歧而受到妨礙。杜馬和帝國官僚機構經常為各自的管轄權和特權爭執不休。這兩者又為軍需品匱乏以及最終前線失敗的責任問題而與軍方發生沖突。如果最上層的領導堅強有力的話,這種不和本可以減到最小程度並得到控制。不幸的是,沙皇尼古拉智力有限,想像力貧乏,是一個好心但卻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的統治者。他那意志堅強而又十分敏感、反復無常的妻子常常慫恿他維護自己的權力,採取嚴厲手段。「你從未放過機會顯示你的愛和仁慈,現在讓他們嘗嘗你的拳頭吧!「但尼古拉依然是個軟弱的、傷感的人物,他通常聽從最後跟他講話的人的勸告。他所犯的最大錯誤是:1915年8月,當前線陷於災難之中時,他決定解除尼古拉大公的職務,親自掌握軍事指揮權。他甚至比他的叔叔更不勝任這項工作,在總司令部中他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物。然而,他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信念,認為他的自我犧牲可以挽救這種局面。「或許需要一個贖罪祭品來拯救俄國。我就是這個犧牲品。上帝的意志也將如此。「最後,他確實成了這一犧牲品,因為從此以後軍事上的失敗都被認為要由他自己負責。因此,最終結果是他家族的毀滅、沙皇專制政權的結束和布爾什維克的出現。

三月革命1917年俄國爆發了兩次革命: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11月;前者結束了沙皇專制統治,成立了臨時政府,後者推翻了臨時政府,確立了蘇維埃政權。第一次革命是一個使每個人大吃一驚的意外事件。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了罷工和暴動,原因是運輸工具不充足,從而導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極度缺乏。當局命令軍隊前去維持秩序,但士兵們卻發生嘩變,同示威者親近起來。始終對杜馬疑慮重重的沙皇懷疑它與此事有牽連,於3月11日下令解散杜馬。杜馬領導人拒不依從這一命令,因而,沙皇發現他不再能夠強迫杜馬服從自己。實際上,認識到自己無權力的本身就是革命。沙皇政府只是名義上的政府,並不擁有維護其權力的手段,這一點突然變得十分明顯。換句話說,俄國不再擁有一個起作用的政府。這就是既從事實上又從法律上來說的俄國形勢;當時沙皇尼古拉干3月15日讓位給他的兄弟米哈伊爾,而米哈伊爾又於第二天放棄了王位。

沒有人料到會發生這第一次俄國革命,更不用說策劃這次革命了。相反,情況是這樣:腐朽的沙皇專制政權因戰爭的壓力和災難而逐漸遭到削弱,直到最後整個搖搖欲墜的機構倒塌下來。為了避免街上的激進分子取而代之,必須立刻建立一種新的機構。3月12日,臨時政府成立,管理國家,直到能通過選舉產生立憲會議時。新政府由自由黨人格奧爾基·李沃夫公爵領導,立憲民主黨領導人保爾·米留可夫教授任外交部長,唯一入閣的社會黨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任司法部長。

這是一個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的、中間派的內閣,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改革。實際上,它的確宣布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宣布大赦政治犯和宗教犯;承認所有公民法律上一律平等,不遭受社會、宗教或種族方面的歧規它還通過了勞動法規,其中包括八小時工作日。盡管臨時政府在改革方面取得了這些成績,但它從未紮根於這個國家。它拚命奮鬥了八個月,卻未能提供適當的行政管理。最後,這一新政府並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象沙皇專制政權在3月時那樣,孤弱無助地、屈辱他突然崩潰了。繼臨時政府之後的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蘇維埃制度。

兩次革命之間1917年3月至11月是臨時政府和蘇維埃之間為權力而斗爭的時期。在這場斗爭中,臨時政府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因為它從一開始起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長們堅認,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重大改革必須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並有權決定這一基本問題的立憲會議召開時才能進行。同樣,政府也不願結束戰爭,因為俄國對它的盟友負有某些不可推卸的義務。這些論點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卻是自殺性的。臨時政府採取權宜手段,懇求人們忍耐,而蘇維埃則要求立刻實現和平,立即分配土地,以此爭取人民大眾。

蘇維埃的起源可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當時工人們選舉產生了工人代責會議即蘇維埃,以協調他們反沙皇專制統治的斗爭。盡管蘇維埃當時遭到了鎮壓,但它們作為鼓動和直接行動的機構已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們恰恰具有臨時政府顯然缺乏的品質——同人民大眾有著密切的關系。1905年革命時的一位觀察家在下面這段話中描述了有關彼得格勒蘇維埃的這一特點:

起初,它是一個混雜的集會;不過,人民是傾向於它的,就象傾向於能真正代表人民的事物一樣。它變成了從兵營里逃出來的士兵的聚會場所、罷工工人的聚會場所、僕人的聚會場所、趕車人的聚會場所。……它是避難所、避風港、待領場。人們去那裡閑談、喝酒、抽煙、甚至睡覺。它確實是人民之家。

蘇維埃隨著世界大戰所引起的危機而再次出現,是很自然的。由於其起源和成份的緣故,它們一點也不象臨時政府那樣過於拘謹,非要等到選舉之後才進行和平談判和土地分配。它們毫不猶豫、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人民大眾的心聲,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蘇維埃不僅出現於城市,而且很快地出現於鄉村和軍隊。因而,蘇維埃運動迅速地遍及全國,實際上發展成為一種不斷地向彼得格勒政權挑戰的基層政府。鄉村蘇維埃在組織人們奪取貴族的財產;城市蘇維埃在支持人們不斷地上街示威和舉行暴動;而士兵蘇維埃則在逐漸地奪取軍官的權力,達到了控制所有武器以及所有命令須經士兵蘇維埃副署後方才生效的程度。

起初,選入蘇維埃的代表主要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在其領導人從瑞士返回之前仍處於較次要的地位。4月16日,列寧及幾位助手乘坐在密閉的車箱里,穿過德國,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國最高指揮部推測,這些革命者將破壞親協約國的臨時政府,他們的推測證明是正確的。列寧即刻發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立即實現和平、將土地分給農民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

從即將發生的事情來看,列寧的要求似乎是合乎自然、合乎邏輯的。但實際上,這些要求在蘇維埃內部的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中,甚至在一些布爾什維克中,都引起了許多異議。尤其引起爭論的是「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這在當時似乎是十分荒謬和不負責任的。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數蘇維埃代表把三月革命看作是一次資產階級的起義,並認為,在俄國經歷長期經濟發展之前,要進行第二次革命即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的。因而,他們的策略是允許臨時政府繼續執政,同時經常督促它進行適當的改革和社會變革。

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向這一政策挑戰,孤身一人號召立刻進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確的,因為戰爭繼續得越久,公眾的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還是希奇古怪的口號,半年之後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時,許多人准備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而戰斗,以便擺脫臨時政府,因為臨時政府阻礙人們獲得極為想望的和平、土地和麵包。

輿論轉變的最早跡象是5月17日外交部長米留可夫的被迫辭職。米留可夫極力主張俄國繼續進行戰爭,這使他極不得人心,結果被迫辭職;李沃夫和克倫斯基組成了新的臨時政府。新臨時政府一直執政到7月20日以前;從7月20日起,一直以有影響的掌權者形象出現的克倫斯基組成了一個以他自己為總理的新政府。到這時,國民的傾向已完全轉向左派,以致新部長們大多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認為立憲民主黨人是俄國政界的激進分子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為了反對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克倫斯基這時正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合作。

布爾什維克革命克倫斯基聲稱,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擺脫極端分子「。在努力制止人們對財產的越來越嚴重的侵奪時,他警告說,將來的立憲會議對7月25日以後進行的土地轉讓不會予以承認。他還試圖通過對某些罪行再採用死刑的辦法在軍隊中恢復嚴守紀律的風貌。這些措施自然使克倫斯基極不受布爾什維克和其他激進分子的歡迎,對他來說不幸的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軍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持。他們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的、愛高談闊論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採取措施擊潰蘇維埃。當他拒絕這樣做時,一位名叫拉弗爾·科爾尼洛夫的將軍發動了反克倫斯基的軍事叛亂,公開宣布其目的是使政府不受蘇維埃的操縱。

科爾尼洛夫叛亂的結果與原來的打算正好相反。正是蘇維埃帶頭組織對科爾尼洛夫的抵抗,帶頭在他的軍隊中進行宣傳,使許多士兵最後開了小差。因此,科爾尼洛夫主要是被蘇維埃打敗的;克倫斯基因而也發現自己處在蘇維埃的控制之下。此外,隨著輿論越來越轉向左派,布爾什維克這時在蘇維埃中也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到10月時,他們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佔多數。列寧這時斷定,推翻克倫斯基、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來臨。但他自己的政黨仍不準備最後決戰,因為他們擔心,即使他們能推翻臨時政府,也不可能維持政權。列寧的回答是,24萬布爾什維克黨員完全能統治俄國,為窮人的利益反對富人,正如過去13萬地主統治俄國,為富人的利益而對付窮人一樣。最後,在以辭職相威脅之後,列寧說服了黨中央委員會投票贊成革命,起義日期定在11月7日。

實際的革命卻是高潮突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梁、銀行和政府大廈。只是在冬宮發生了流血事件,傷亡人數共計一個紅軍戰士和五個紅軍水兵。克倫斯基設法脫身,在努力組織抵抗而毫無效果之後便逃亡國外。於是,臨時政府屈辱、輕易地垮台了,這使人聯想起沙皇專制統治的滅亡。這里沒有戰斗,因為11月時的克倫斯基如同3月時的尼古拉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虔誠的支持者。

布爾什維克輕易的勝利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得到了所有俄國人民、或至少說大多數俄國人民的支持。最終於11月25日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的組織成分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成分為:社會革命黨人佔370個席位;布爾什維克佔175個席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佔40席;立憲民主黨佔17席;孟什維克佔16席;各民族團體佔86席。立憲會議於1918年1月18日在彼得格勒召開,在舉行了一次會議之後,就被這時已掌握軍權的布爾什維克驅散了。然而,立憲會議的結構揭示了各黨派當時各擁有多少追隨者。

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約其時,列寧正在認真地爭取和平,雖然僅僅是因為俄國不能夠繼續打仗。11月25日,托洛茨基在電台上向所有交戰國發表講話,請求它們立即締結停戰協定。各協約國對此避而不答,它們不願在布爾什維克所提出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口號的基礎上接受和平。但同盟國卻願意談判,12月5日,它們同布爾什維克簽訂了停戰協定。在以後的談判中,德國人要求割讓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這種割讓可能是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當布爾什維克提出異議時,德國人便撕毀了停戰協定,繼續向彼得格勒推進。此時,列寧決定妥協,這不僅是因為他缺乏抵抗的手段,而且是因為他推測德國人很可能戰敗,無法保住他們所征服的地區。

1918年3月3日,列寧接受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其嚴厲的條款比原先提出的要求苛刻得多。他不僅放棄了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而且放棄了芬蘭、烏克蘭和高加索部分地區。這些割讓包括已2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哩的領土;這些領土上,有俄國的一半工廠和三分之一的產糧區,並產有俄國四分之三的鐵和煤。

這樣,俄國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新的布爾什維克統治者著手創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其影響至今仍波及世界各地。

5. 美俄都不禁槍,為什麼俄羅斯很少發生槍擊事件

美國槍支問題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矛盾”,有人對其進行了評論。過去10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約有3萬人死於槍支,也就是說,每天有80多人死於槍擊案。如此令人震驚的數據和如此頻繁的惡性槍擊事件仍然未能使美國禁止槍支。

為什麼在美國禁槍這么難?除了利益集團的阻撓外,獨特的槍支文化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國憲法中,通過合法途徑持槍是美國公民的基本權利。當然,美國不是唯一一個無能為力的國家,俄羅斯也是。不過,與美國頻繁發生的槍擊事件相比,俄羅斯似乎很少發生槍擊事件。為什麼?

美國槍擊案

相反,在美國,公民很容易買到槍支。只要他們是沒有重罪記錄的成年公民或持有美國永久居民綠卡,就可以在美國用槍購買槍支。這使得美國成為一個槍支擁有率非常高的國家。根據《美國公共衛生雜志》近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人口超過3億,但私人槍支的數量卻超過3億。美國有多達5.5萬家槍支商店,美國每年舉辦約5000次槍支展覽。所有這些數據都表明,美國是一個擁有槍支且容易獲得槍支的國家。正是因為美國不嚴格控制槍支,導致美國每年有超過3萬人死於槍口。

槍械店

當然,槍支在美國的泛濫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美洲大陸是歐洲殖民者用槍支開發的新大陸。因此,美國建國後,為美利堅合眾國做出巨大貢獻的槍支都被寫入了美國憲法。

此外,美國的槍支問題還牽扯到美國背後龐大無比的利益集團。美國的槍支製造商和經銷商可以說是政治影響力最大的政治團體之一。因為在歷史上

6. 為什麼俄軍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槍

現代軍隊中很多人是沒有槍的。一般技術兵種、支援兵種都不裝備槍支,你個防空導彈兵拿支槍干什麼,別把手槍都是累贅,自然有人保護你。這樣的兵種在現代合成軍隊里越來越多。

7. 美國和俄羅斯同樣是不禁槍,為何俄羅斯幾乎沒發生槍擊案

美國的槍擊案頻發,但是同樣不禁槍的俄羅斯卻沒有這種顧慮。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首先就是俄羅斯民風彪悍,都信仰用拳頭解決爭端的才是真男人。其次就是美國購買槍械的種類和俄羅斯可以購買的種類是不一樣的。最後就是雖然俄羅斯沒有實行禁槍,但是對槍支的使用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包括槍械的類型和使用地點。

最後就是俄羅斯對槍械的規定其實非常嚴格,甚至可以說是不近人情,對於槍械的種類,彈容量,子彈型號都有著非常硬性的要求和規定。所以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很難講槍支隨身攜帶。所以自然就少了很多槍擊案了。

8. 美國和俄羅斯都不禁槍,為何俄羅斯很少發生槍擊案

一、管控嚴格

對於槍械各方面的管控來講俄羅斯管的是非常嚴的,管束的嚴格了就很少會有人持槍作案,包括對於槍械交易的市場也有相關方面的要求,想要從非法渠道購買一些槍支,肯定會受到嚴格處罰,只能通過一些正常的渠道購買,相對來說,就會有嚴格的考核。

不論是美國,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應該有明文規定,這樣可以更好的約束一些不法分子,減少對國家的危害。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三分之一的人為什麼沒有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