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為什麼有胡煥庸線

俄羅斯為什麼有胡煥庸線

發布時間:2022-05-26 05:12:49

A. 胡煥庸線的基本信息

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和地理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璦琿—騰沖一線」(或作「愛輝—騰沖一線」)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B. 胡煥庸線的形成原因

胡煥庸線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氣候變化的產物。」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錚表示,現在認為胡煥庸線是中國東南季風的影響范圍,而在1230年以前,氣候形勢並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氣候突變,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由此時期開始,各種旱澇災害特別是大洪澇災害空間頻率分布的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越到近代越明顯。所以說,胡煥庸線表現出中國的現代氣候特徵。
王錚等學者研究發現,因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潛力波動,人口則因農業產出的區域不同作相應變化,從而形成了後來胡煥庸所發現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這僅是解釋胡煥庸線成因的一個主要理論。
在漢唐時期,西部的黃土高原及關中地區氣候較為溫暖濕潤,因而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從而成為歷代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唐中期曾頻繁從長安遷都洛陽,除了政治、經濟上的解釋,長安地區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後,氣候變化日益表現出「胡煥庸方向」的趨勢,中國人口、文化、經濟重心遂逐漸南遷長江流域。明清兩代,政府雖然大力經營甘肅,但胡煥庸線以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糧食自給已成問題。
王錚、吳靜通過建立「中國歷史人口地理演變的自主體模擬模型」,重現了伴隨氣候變化而來的土地資源數量和農業產出的波動,並模擬顯示出大約在公元918年,中國南方人口總數超過北方人口總數,此後人口分布南重北輕的格局始終再未改變。換言之,中國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輕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間開始形成。此後隨著氣候溫暖期的結束,至1240年,中國人口的東西分布差異最終形成,從而出現胡煥庸線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點。
也就是說,胡煥庸線是氣候變化的產物。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發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東南部降水充沛則地理、氣候迥異,農耕經濟發達。

C. 胡煥庸線指的是什麼

即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胡煥庸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3)俄羅斯為什麼有胡煥庸線擴展閱讀

胡煥庸線的意義:

1、胡煥庸線是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界線,其兩側還是農牧交錯帶和眾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種植帶的西北邊界。

2、中國的貧困縣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可以說胡煥庸線也當於貧困縣的劃分。

3、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界線,同時為一條中國生態環境界線,即在胡煥庸線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災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黃土高原在內的重點產沙區,黃河的泥沙多源於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煥庸線

D. 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胡煥庸線是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界線,其兩側還是農牧交錯帶和眾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種植帶的西北邊界。同時,中國的貧困縣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中科院國情小組根據2000年資料統計分析,胡煥庸線東南側以佔全國43.1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壓倒性地顯示出高密度的經濟、社會功能。胡煥庸線西北側地廣人稀,受生態脅迫,其發展經濟、集聚人口的功能較弱,總體以生態恢復和保護為主體功能。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雲南騰沖畫一條直線(約為45°),線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
1987年,胡煥庸根據中國內地198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得出:「中國東半部面積占目前全國的42.9%,西半部面積佔全國的57.1%……在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地區,居住著全國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5.6%。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發現,「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比例,與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線之東南生存的人已經遠不是當年的四億三千萬,而是十二億兩千萬。雖然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真正適合人們生存的空間,卻只是這300多萬平方公里。

E. 胡煥庸線指的是什麼

胡煥庸線,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

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俄羅斯為什麼有胡煥庸線擴展閱讀:

深遠影響:

胡煥庸線曾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譯成英文,供當時軍民利用與參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將胡煥庸線看作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景觀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由先鋒國家歷史雜志社出版的《發現西部》一書寫道:「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及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一百周年之際,地理學界給出了一份這樣的答案。由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這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活動,共發布了30項地理大發現,排在「珠峰測量」之後的,是「胡煥庸線」。

在工業文明的21世紀,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

F. 什麼是「胡煥庸」線怎麼破

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李總理最近提到破解這一問題的對策,有專家認為在中西部地區進一步開展城鎮化建設,以加快推動中西部經濟發展,是一個好的思路

G. 胡煥庸的地理分界線

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

H. 簡答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

胡煥庸線又稱黑河-騰沖線,形象地描述了我國東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觀格局。 它反映出東西部地區的巨大差距在舊中國就已經存在。

I. 「胡煥庸線」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不太了解,查閱了一點資料。才知道胡煥庸線,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


胡煥庸線形成有其自然背景。

「它是氣候變化的產物。」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錚表示,現在認為胡煥庸線是中國東南季風的影響范圍,而在1230年以前,氣候形勢並不如此。

總結:

也就是說,胡煥庸線是氣候變化的產物。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發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東南部降水充沛則地理、氣候迥異,農耕經濟發達。

J. 歷史上的「胡煥庸線」難道是真的天命難違嗎

中國最早對人口進行詳細統計的文獻是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它詳細記載了西漢末期全國各個郡國之間人口數量與分布的狀況,後來歷代的正史地理志與地方誌都有對全國與各區域人口數量的統計。

一、什麼是中國人口分布線

1935年,胡煥庸先生在《地理學報》中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人口之分布》的論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第一次明確指出了中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總的來說,在中國人口遷移的過程當中,從元代之前南北分布格局,到了今天東西的人口分布格局,人口的變化與遷移也同時受到了自然環境的好壞、疆土空間范圍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各種人文與自然因素的驅使下,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愛輝-騰沖的人口分布線。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為什麼有胡煥庸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