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盟軍向蘇聯提供了多少武器
二戰結束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沃茲涅先斯基曾表示,盟軍援助的武器裝備只佔蘇聯生產總量的4%。然而,俄羅斯媒體不久前披露,美英盟軍援助蘇聯的武器裝備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戰機:18303架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向蘇聯發起突然襲擊。由於蘇軍防備不足,西部邊境被突破,蘇軍大量武器裝備被毀。據統計,開戰頭幾天,蘇聯西部邊境及其附近機場幾乎全部遭到猛烈空襲,1000多架戰機受損。戰機是快速作戰的主要兵器。蘇軍航空兵在西部大量受損直接影響同德軍的對抗。不願看到希特勒獨霸歐洲的美英因此決定加強對蘇聯的軍事援助。
當時,尚未正式參戰的美國主要根據當年通過的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武器裝備。處於戰爭旋渦之中的英國因而成為了第一個向蘇聯援助戰斗機的國家。英國援助的戰斗機為「颶風」。它配備有4門20毫米航炮和8挺機槍,可以攜帶454公斤炸彈實施轟炸。一些「颶風」戰斗機還配備有當時極為先進的40毫米反坦克炮。
由於英國仍在作戰,實力雄厚的美國逐漸成為了援助蘇聯的主要國家。美國戰機拆卸後,一般由航母或其他船隻運往蘇聯。航線主要有3條:一條通往東北部,一條通往西北部,還有一條通往南部。其中,最艱難的航線是從美國最靠近蘇聯的阿拉斯加出發,前往蘇聯東北沿海,再前往西伯利亞中部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二戰期間,這條線路總共運送了大約8000架戰機。其中,大約5000架為P-39和P-63戰斗機,2000多架為A-20攻擊機和B-25轟炸機,710架為C-47運輸機。
美製戰斗機的作戰性能不亞於當時德軍的戰斗機。其中,P-39戰斗機於1939年試飛,速度達625公里/小時,武器包括一門37毫米航炮和兩挺12.7毫米機槍。A-20攻擊機進行了裝甲防護,可以投擲近一噸炸彈。B-25轟炸機可以攜帶2.3噸炸彈進行轟炸,配備了5挺機槍進行空戰自衛。
據俄羅斯空軍著名的歷史學家萊貝德夫少將說,二戰期間,盟軍總共向蘇聯援助了18303架各型作戰飛機,約占蘇聯生產戰機總數的20%。其中,蘇聯海軍航空兵接收了2158架美英戰機。而為了推動蘇聯航空兵的作戰,美英總共還提供了150萬噸高質量的汽油,比蘇聯生產的總數還多。
蘇聯加速生產作戰飛機後,用於製造機身的鋁極為短缺,極大影響戰機的生產。1941年8月,斯大林與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特使霍普金斯會談時就明確表示:如果援助我國所需數量的鋁,那麼,我們將能夠再戰4年。到1942年11月,由於納粹的入侵,蘇聯失去了戰前鋁生產能力的60%。為此,美國向蘇聯提供了32萬噸鋁,超過了蘇聯整個戰爭期間生產的總數。
坦克:1.3萬多輛
納粹突襲蘇聯,使紅軍坦克遭受了慘重損失。據統計,在戰爭開始頭幾天里,紅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坦克是地面作戰的最重要兵器之一,直接關繫到地面戰的成敗。為此,英美迅速展開了援助。其中,1941年8月,英國提供了MKⅡ「行囊」中型坦克。9月,英國援助了MKⅢ「聖瓦倫廷」輕型坦克。「行囊」坦克配備有兩台柴油發動機,每台為68千瓦,配備了極為先進的光學瞄準具,防護裝甲厚70~78毫米,可以使用40毫米火炮進行攻擊作戰。「聖瓦倫廷」坦克於1938年生產,配備了40毫米火炮,防護裝甲厚達60毫米。此外,英國還向蘇聯提供了MKⅣ「丘吉爾」坦克。英國首相丘吉爾曾開玩笑說:「以我名字命名的坦克的缺點比我還多。」
到1941年底,蘇聯已經從英國和美國獲得了近1000輛坦克的援助。其中,英國為750輛,美國為180輛。當時,紅軍正進行艱難的地面戰,因此,許多美英援助的坦克參加了地面激戰,包括極為驚險的莫斯科保衛戰等。
據統計,二戰期間,蘇聯總共獲得了美英1.3萬多輛各型坦克。另外,蘇聯還使用美英等國提供的裝甲鋼製造了許多坦克。二戰結束後,紅軍高級將領朱可夫曾對一位作家表示,如果沒有美國的鋼,我們能夠生產那麼多坦克嗎?據統計,二戰期間,盟國援助的裝甲鋼占蘇聯生產總數的一半左右。因此,在二戰戰場上,蘇聯紅軍許多自己生產的坦克有著美英援助的裝甲鋼。
艦船:400多艘盟國對蘇聯海軍戰艦的援助是在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戰後開始的。美英向蘇聯海軍援助了200艘魚雷艇,使蘇聯海軍沿海防禦作戰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蘇聯北方艦隊1941年只有2艘魚雷艇,但1945年戰爭結束時已達47艘。這些魚雷艇最大航速達41節,配備有兩個魚雷管和一門20毫米自動防空炮。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60艘小型獵潛艇。然而,這些獵潛艇因為沒有搜索系統,只能用於沿海巡邏。
在掃雷方面,英國最先向蘇聯提供掃雷艦。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海軍許多戰艦被德軍水雷炸沉,損失很大。英國提供的那些掃雷艦很管用,可以使用音響和電磁系統掃雷。當時,音響和電磁系統十分先進,蘇聯海軍還沒有如此先進的探測系統。後來,美國提供了77艘很先進的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其中,AM型為914噸,速度大約14節,艇體為鋼結構,配備了音響探測系統,武器包括9門火炮。UMS為木質艇體,但排水量只有350噸左右。
戰爭後期,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接收了43艘美國的登陸艦,准備對日本本土進行登陸戰。當時,蘇聯海軍還沒有登陸艦。然而,二戰期間,蘇聯海軍先後進行了100多次登陸戰。美國援蘇的登陸艦分兩種——LCI和LCT。其中,LCI每艘可以運載212名士兵,LCT每艘可運載250名士兵。
二戰期間,盟軍援蘇最大戰艦是美國的「塔科馬」級護衛艦,蘇聯總共獲得了28艘。該型艦排水量為2270噸,航速為19節,巡航距離達1.5萬公里,武器包括3門76毫米艦炮、2門40毫米艦炮和9門20毫米火炮。為了對付納粹潛艇,該型艦配備了聲吶系統和深水炸彈。
戰爭期間,美英還為蘇聯海軍提供了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此外,盟國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多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多門反坦克炮、4.7億多發(枚)子彈(炮彈)、32萬多噸炸葯、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等。
『貳』 作為疫情期間第二個支援歐盟的國家,俄羅斯為其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向都和歐盟不對頭的俄羅斯,在歐盟這一次被疫情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卻主動提供了幫助。不僅向歐盟派遣了知名的學者還有病毒學家,並且還提供了醫療器具上的幫助。這個可謂是破天荒的,要知道之前的時候,歐盟可是和美國一起制約過俄羅斯呢。所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大國利益方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夥伴,只有永恆的利益。
俄羅斯也盡自己的能力,為歐盟提供了幫助,還為義大利空運了許多的物資。而中國在有效的控制了疫情之後,也非常慷慨的為全世界的國家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並且在義大利求助無門的時候,歐盟國家也自身難保,只有中國第1個做出了回應。目前這個病毒已經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病情,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去戰勝它。
『叄』 抗美援朝時蘇聯給了中國哪些援助
一、提供輕武器援助
在進入朝鮮戰場的初期,志願軍面臨著武器裝備不統一的問題。當時志願軍手中的武器還多來自繳獲,型號五花八門,規格極其混雜,僅步兵武器就有多達11個品種。
這一情況給彈葯供應帶來極大的困難,當時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有12個軍36個師的兵力,但是卻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葯基數。針對這一問題,蘇聯在戰斗初期向志願軍提供了大批輕武器援助,包括14萬支步槍,2.6萬支自動搶,9000挺機槍,配套1.75億發子彈,等等。
二、提供坦克車輛援助
建國之初,我國的重工業基礎還非常薄弱,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十分諸如坦克與裝甲車。針對這一問題,初蘇聯在1950年以後將眾多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運到中國,這其中有T-34坦克300輛,IS-2型重型坦克60輛,ISU-122/152重型突擊炮40輛,中國利用這批裝備建立訓練了3個坦克師和3個獨立坦克團。
三、提供戰機援助
當時志願軍的空軍裝備也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於缺乏空軍,早期的志願軍面對敵軍擁有優勢火力的空軍往往束手無策。
針對這一問題,蘇聯也向中國提供了飛機,蘇聯最初提供的是米格-9殲擊機,然而這種飛機性價比不好,非常不適合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後來蘇聯於1951年向中國提供了372架先進的米格-15戰機,中國用蘇聯提供的這批戰機裝備了6個空軍師,極大彌補了空軍建設得空白。
此後,蘇聯又陸續向中國出口1000架米格-15戰機,由於米格-15的整體性能優於當時美軍裝備的F-84,因此志願軍空軍獲得了與美軍空軍叫板的能力。
四、幫助訓練專業化兵種
中國部隊使用這些裝備。志願軍來到朝鮮戰場之初,只有地面炮兵,非常缺乏反坦克炮兵與防空炮兵,後來蘇聯幫助志願軍組建了相應的兵種。
蘇聯在幫助中國軍隊進行訓練建設得同時,也將相關的戰爭經驗傳授給了中國,包括蘇聯的大炮兵主義、縱深進攻戰術等等,這些戰爭思想對後世中國軍隊有著極大的幫助。
(3)俄羅斯援助多少東西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如果說美中戰爭是美國和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全面較量」的話,那麼可以說結果是不分勝負。對於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很多,但通過與美國對等作戰,完全確立了革命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很多,可以說它是一個預料之外的勝利者。
在國內,中國積累朝鮮戰爭時總體戰的經驗,從1953年到1957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農業合作化等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變革,為國家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美援朝
『肆』 俄方向烏克蘭居民提供100餘噸物資,這會給烏克蘭局勢帶來哪些緩解
有助於雙方局勢緩解,物資贈送有助於雙方之間矛盾化解。
當前俄羅斯無償向烏克蘭北部的哈爾科夫州的居民提供了100餘噸的人道主義物資,其中大部分包括食物,水人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葯品以及禦寒的棉衣,俄羅斯之所以向烏克蘭北部的哈爾科夫州居民提供這些物資,是因為當地居民實在生活困窘,處於死亡邊緣,無奈之下只能向俄羅斯進行求助,但俄方並沒有拒絕,物資的贈送,當地居民對於俄軍的態度非常好,雙方的局勢和緊張氣氛有所緩解。
三、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當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應當停止雙方交戰,帶來最大傷害的是烏克蘭的居民,很多居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多的人在此次戰爭中受到傷害,家破人亡,戰爭給人們帶來了,除了毀滅,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我認為當前雙方的戰爭應當停止握手言和。
『伍』 俄羅斯捐183立方物資無人知,日本寫歪詩天下傳,究竟為何
俄羅斯捐183立方物資無人知,日本寫歪詩天下傳,究竟為何?
有網友問,這次新冠肺炎爆發,為了日本捐贈如此慷慨?
我的回答是:日本這不叫慷慨,這叫滑頭!
該交怎樣的朋友?是患難之際傾盡所有,還是摳摳搜搜那一點點東西就不停寫詩開發布會的?
我想所有人都心裡有數!
『陸』 建國後蘇聯的對華援助有哪些
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國初期,1949年蘇聯以設備、機器和各種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貸款,利息1%,為期5年。蘇聯的3億美元貸款按195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約合9億元,在三年恢復時期中央政府總投資62.99億元中,所佔比例高達14.3%。另外,蘇聯政府幫助援建恢復經濟急需的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機械和軍工部門的50個重點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因情況變化,撤消了1個項目,合並了2個項目,實際建設項目為47個。涵蓋了以下行業:一、能源工業,二、原材料工業,三、民用機械加工,四、國防軍工,五、造紙工業,按國家統計局1953年3月11日的統計報告,3年累計實際進口46974萬盧布,完成合同68.7%。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了中蘇關系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在談及撤軍時毛曾說「我認為蘇聯軍隊此時撤出旅順和大連是不合適的」,但因赫態度堅決而作罷。對於提供常規武器,蘇聯也改變了斯大林時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舊品的做法,改為提供現役新裝備樣品和生產技術。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制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
據前些年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設備,並派出近千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的新階段。
1953-1957年,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
『柒』 二戰中蘇聯援助過中國什麼
1、全國抗戰的頭四年,對華主要援助國是蘇聯。
2、從中蘇邊境陸路運輸過來的,都給了老蔣;
3、蘇聯共貸給中國國民黨政府4.5億美元,以供其購買蘇式裝備,據蘇方統計,從1937年10月至1940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235架飛機,82輛坦克,1600門火炮,14000多挺輕重機槍,86萬發炮彈,1.1億發子彈,165000顆航彈,2050輛卡車以及其它物資。 蘇聯還派出了6個飛行中隊的志願航空隊,協助國民政府建設空軍和參加對日空戰,蘇聯的物質援助持續到1941年3月。在軍事行動上,蘇軍長期陳兵東北的中蘇邊境,牽制了大量日軍,便利了中國的抗戰 。
4、蘇聯大規模援助我國的時候蘇德還沒有開戰。蘇聯援助中國的原因是為了指望中國牽制日本,使得蘇聯不用兩面作戰,能夠專心應對歐洲方面的威脅。
『捌』 解放戰爭中蘇聯給解放軍多少武器援助
東北民主聯軍武器來源主要如下:
1、自造。1947年,軍工的年生產能力達到手榴彈300萬個、子彈2000萬發、各種炮彈150萬發,基本滿足了野戰軍作戰需要。(因為東北是日本經營了若干年的地盤,有大量的工廠和工人,就給自造提供了可能)
2、朝鮮。據當年在朝鮮辦事處工作的丁雪松等回憶:「兩年多來,朝鮮方面支援了我們2000多車皮日本侵略軍留下的戰略物資,有的是無代價支援我們的,有的是通過物資交換取得的。」
3、當時蘇聯因自然災害缺乏糧食,希望從東北進口糧食。劉*樓親自赴蘇。依靠他在蘇聯多年的經驗和關系,達成了以糧食換武器的協定,在短時期內徵集了100萬噸糧食出口。換回不少武器。
4、連破爛(到處收集蘇聯不要的武器或者日本藏起來的武器)。炮兵在撫順收集了20餘門高射炮,在沈陽搶出幾輛坦克,在撫順、通化等地收集了幾十輛汽車。移師牡丹江後更派人四處搜山,先後在鏡泊湖、阿爾山等地收集了上百門山、野、榴彈炮及各種零件近萬件......。到1947年2月,炮兵共收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其中,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餘門。可以說,東北野戰軍的炮兵,是靠「拾破爛」建立起來的。
『玖』 解放戰爭的時候蘇聯給了多少援助
對於提供給中共的關東軍武器,蘇聯方面的數字其實有4種:
第一種是「步槍70萬支,輕機槍11000挺,重機槍3000挺,大炮1800門,迫擊炮2500門、坦克700輛,飛機900架,軍火庫800個」;
第二種是「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680座軍用倉庫及松花江區艦隊的全部艦艇」;
第三種是「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600輛,飛機800架,汽車約2000輛」。
第四種是1976年出版的《蘇聯軍事網路全書》軍事歷史卷「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條目中所寫到的: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轉交給人民解放軍(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37000餘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約12000挺,汽車2000餘輛等等)。
將以上四種數字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步槍、機槍、飛機、坦克等項的數據大致相同,而火炮數量則差距極大,《蘇聯軍事網路全書》中37000門的火炮數字估計是3700門筆誤,但即使按楊奎松的數字,這批軍火仍多得令人置疑。
『拾』 建國後蘇聯的對華援助有哪些
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國初期,1949年蘇聯以設備、機器和各種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貸款,利息1%,為期5年。蘇聯的3億美元貸款按195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約合9億元,在三年恢復時期中央政府總投資62.99億元中,所佔比例高達14.3%。另外,蘇聯政府幫助援建恢復經濟急需的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機械和軍工部門的50個重點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因情況變化,撤消了1個項目,合並了2個項目,實際建設項目為47個。涵蓋了以下行業:一、能源工業,二、原材料工業,三、民用機械加工,四、國防軍工,五、造紙工業,按國家統計局1953年3月11日的統計報告,3年累計實際進口46974萬盧布,完成合同68.7%。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了中蘇關系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在談及撤軍時毛曾說「我認為蘇聯軍隊此時撤出旅順和大連是不合適的」,但因赫態度堅決而作罷。對於提供常規武器,蘇聯也改變了斯大林時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舊品的做法,改為提供現役新裝備樣品和生產技術。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制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
據前些年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設備,並派出近千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的新階段。
1953-1957年,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