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哥特起源於哪裡目前世界上哪裡最流行
淵源和特徵 早期美國通俗小說的第三道風景線為哥特式小說(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這個詞在英語里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個文學詞彙,又是一個歷史術語,還可以用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專門用語。作為一個文學詞彙,它也有多種含義。它既指一種文學現象,又指一類文學作品,還可以表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這些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創作方法的內涵也不盡相同。此處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來表示一類通俗小說。這類小說曾經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十分繁榮,然而它們的作者,除少數外,均被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所忽視。其模式特徵是,故事常常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和鬼魂出沒的建築內,懸疑和愛情交織在一起。慣常的懸疑手段有神秘的繼承權、隱秘的身世、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等。到最後,懸疑解開,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障礙掃除。不過,這種愛情有別於言情小說里的愛情。兩者的區別是:哥特式小說通常描寫神秘冒險故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歹徒;而言情小說描寫家庭平凡瑣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哥特式小說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哥特式小說的出現,既與當時英國墓園派詩人的「哥特式」情結有關,也與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學標准有聯系。此外,它還借鑒了理查森的《克拉麗莎》的「女郎一惡棍」這一對立模式。這種小說問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婭·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許多人仿效,成為最流行的體裁,並迅速從英國擴展到整個歐美。至18世紀90年代,哥特式小說逐漸演化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堅持傳統的手段,並在此基礎上融人病態的邪惡,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馬修·劉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個分支是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保留古堡場景,但拋棄過分的神秘成分和極度的恐怖氣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如瑪麗·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奧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這兩個分支對美國都有影響。在美國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家當中,代表人物是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他的《威蘭》(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說以陰郁的色調和神秘的氣氛,極為傳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懼心理,對後世的嚴肅小說家影響很大。在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家當中,代表人物有薩莉·伍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薩克·米契爾(Isaac Mitchell,1759—1812)。前者以18世紀的法國和西班牙為背景,創作了《朱莉亞》(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說。後者以哥特式小說《庇護所》(The Asylum,1804)聞名。
查爾斯·布朗 1771年1月17日,查爾斯·布朗降生在費城一個古老的貴格會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自幼體弱多病。然而,在讀書和寫作方面,他顯示了較大的天賦。兒時,他在費城友人的語法學校上學,即博覽古典作品,十歲便給《哥倫比亞雜志》撰稿。十六歲時,他師從亞歷山大·韋爾考克斯,學習法律。但是,他的興趣依然在寫作上。1793年,他決定放棄法律,改學文學。同年他到了紐約,參加了由英國著名作家威廉·戈德溫 (William Godwin,1756—1836)領銜的友誼會(the Friendly Society)。威廉·戈德溫對布朗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他的哥特式小說《凱萊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促使布朗下決心從事哥特式小說創作。一回到費城,布朗即開始寫作。179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阿爾克溫:關於女權的對話》(Alcuin,A Dialogue on the Rights of Women),為改變婦女的不平等地位大聲疾呼。同年,他的第一部哥特式小說《威蘭》也面世。在這之後,他重返紐約,出任《每月雜志》(Monthly Magazine)和《美國評論》(American Review)的編輯。短短三年,他連續出版了五部小說。它們是:《奧蒙德;或,秘密見證》(Ormond;Or,The Secret Witness, 1799),《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阿瑟·默文》 (Arthur Mervyn,1800),《珍妮·塔爾博特》(Jane Talbot,1801)和《克拉拉·霍華德》(Clara Howard,1801)。其後,布朗再次回到費城,編輯《文學雜志》(Literary Magazine)、《美國紀事》(American Register)和《美國紀事或綜合事錄》(American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這一時期,他撰寫了許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冊子。1804年,他和紐約的伊麗莎白·林(Elizabeth Linn)結婚。長期的艱苦寫作毀壞了他本來虛弱的身體。1810年 2月22日,他因肺結核在費城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查爾斯·布朗的聲譽主要在於《威蘭》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說。《威蘭》述說紐約一個名叫威蘭的農夫突然看見天空閃現一道亮光。兩個天使敦促他「摧毀自己的偶像」。於是,他變得瘋狂起來,先是殺死了所有的馬,繼而殺死了小孩和妻子。接著,他去探望妹妹,想將她也殺死。結果他被逮住,被作為瘋子關押。查爾斯·布朗成功地將傳統的恐怖哥特式小說技巧同美國的場景結合起來,並出色地描繪了威蘭的復雜恐怖心理。威蘭幼時,父親即死於非命,原因是沒有遵循冥冥之中神靈的指令。盡管後來威蘭同自己的妻子、兒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許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濃濃的陰影。尤其是在他父親建造的「聖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經常有一種神秘的聲音。他一方面誠惶誠恐地揣摩這種聲音帶來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聯想起昔時父親的慘死。恍惚中,他聽到一個聲音:「你的禱告聽見了。為了證明你的忠誠,把你的妻子獻給我。」於是,他殺死自己的妻子、孩子,又去殺妹妹克拉拉。
《阿瑟·默文》的主題不同於《威蘭》。它是展現一種自然的邪惡,即黃熱病對人類的肆虐;這部小說於1798年6月開始在《每月雜志》上連載,但只連載了兩期,便以《每月雜志》的停刊而告終。翌年,布朗將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餘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於布朗本人患過黃熱病,書中有關這種瘟疫的描寫非常逼真。此外,小說的情節也極為復雜。故事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個是十九歲的小夥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門口,斯蒂文斯大夫發現了染上黃熱病的阿瑟·默文。接下來,阿瑟·默文述說了自己令人吃驚的經歷。這些經歷大部分與韋爾貝克有關。此人出賣、掠奪、殺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阿瑟·默文屬於智慧型的人物。他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武力。當他解救十五歲的少女伊萊扎時,巧妙地戰勝了她的殘忍的叔叔。
繼《阿瑟·默文》之後完稿的《奧蒙德》同樣以黃熱病為背景。不過,黃熱病不再充當串聯情節的角色,而是作為一種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堅強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爾兼有普通女人的個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質。她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災難。即便是面對遺棄自己情人的奧蒙德,她也非常鎮靜。後來她逐漸對奧蒙德產生興趣,與其說是為了佔有他,不如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相比之下,奧蒙德的個性就顯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個兇悍、極端自私的男人,結果未能如願。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題,即展現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開始,布朗通過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視角,大勢渲染了克利西羅夢游時的恐怖情景。與此同時,他以肯定的語氣,對克利西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在讀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懸念。接下來,查爾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羅的負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懷疑克利西羅殺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對克利西羅的調查最後居然走進了死胡同。他已經喪失了對最近事情的記憶。無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夢游者。
總之,查爾斯·布朗的《威蘭》等恐怖哥特式小說是早期美國通俗小說中的上乘之作。它們反映了布朗的貴格會教徒家庭背景,體現了威廉·戈德溫的社會改革思想。尤其是,書中具有獨創性的復雜恐怖心理描寫影響了後世的一些著名小說家,如納撒尼爾·霍桑、愛倫·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盡管《威蘭》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在藝術上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並沒有受到美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真正為美國讀者青睞的是另一類哥特式小說,即感傷型哥特式小說。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薩莉·伍德和伊薩克·米契爾。
其他作家和作品 薩莉·伍德,原名薩莉·巴雷爾,1759年生在美國緬因州約克縣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她從小和當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歲時,她和理查德·基廷結婚。但婚後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給她兩個女兒和一個剛出世的兒子。她含辛茹苦地撫養子女,數年後再嫁,丈夫名叫埃比爾·伍德,系緬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個將軍。從1800年起,她接連創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說,起初署名「馬薩諸塞州一女士」,後改署「緬因州一女士」。這五部小說中,最重要的是處女作《朱麗亞和受啟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該書的場景設置在18世紀的法國,女主人公為美麗善良的少女朱麗亞。經過種種磨難,她和戀人終於揭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結成夫婦。小說里運用了許多傳統的哥特式小說的成分,如危險的高原、墳墓、綁架、強奸未遂,等等。其餘的四部小說是《多佛爾,或目擊者》 (Dorval;or the Spectator,1801)、《阿米莉亞,或美德的感召力》 (Amelia; or,the Influence of Virtue,1802)、《費迪南德和埃爾米拉:一個俄羅斯故事》(Ferdinand and Elmira: A Russian Story,1804)、《黑夜的故事》(Tales of The Night,1827)。它們的場景均設置在歐洲,而且均有神秘、恐怖的情節。
伊薩克·米契爾於1759年生在紐約州奧爾巴尼縣。他曾是當地報紙《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編輯。1804年,就在這家報紙上,他以連載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創作的哥特式小說《庇護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過,直至1811年,這部小說才由紐約州波基普西的書商約瑟夫·尼爾遜出單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為丹尼爾·傑克遜的書名類似的剽竊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親》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問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受到讀者青睞、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爾·傑克遜的版本。後來,人們終於辨明真偽。其根據是,盜版本不像原作那樣載有一篇內容豐富的序言。《庇護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主要敘述一個傳統的「古堡救美人」的故事。小說的場景設置在北美殖民地時期的康涅狄格。女主人公梅莉莎愛上了貧困的革命者阿朗索,結果被父親關在一個鬧鬼的古堡里。後來,阿朗索參加了華盛頓的海軍,在獨立戰爭中被英軍俘虜。在富蘭克林的幫助下,他逃離了魔掌,並取道法國回到家鄉。這是富蘭克林在美國哥特式小說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亮相。故事的高潮發生在結尾。在查爾斯頓,鄉人傳說梅莉莎已死,阿朗索便去她的墳前祭奠。然而,梅莉莎沒死,她設法逃離古堡來和意中人相會。
⑵ 俄羅斯人是斯拉夫民族還是歌德人
俄羅斯人是斯拉夫民族。帝國2裡面那段歷史總體上是真的。
在匈奴到來之前,哥特人占據著俄羅斯部分歐洲地區,斯拉夫人還在北方森林裡。匈奴走後,哥特人和其他人又慢慢卷土重來,斯拉夫人還在北方森林裡。蒙古人來後把哥特人趕回了西邊,把斯拉夫人從森林裡趕了出來。蒙古衰弱後斯拉夫人就佔住了現在的俄羅斯歐洲部分,後來還擴張到了巴爾干半島,建立了一些列斯拉夫國家。
哥特人屬於日耳曼人,和斯拉夫民族不同。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在波羅的海地區還是有一定融合的。
⑶ 歐洲12至15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哥特式"風格,這種風格與我國建築風格有聯系嗎
哥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建築多以流暢的線條,瑰麗的圖案,精緻的雕刻等為主要設計手法,從而打造出一種頗受歡迎的建築。
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在歐洲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歷史,在我國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及其運用,目前也形成獨樹一幟的歐州風格建築體,為人們帶來美麗、浪漫、華麗、高貴、情調的享受。
⑷ 哥特式建築源於哪個國家
源於法國~!
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特式藝術。
哥特(Gothic)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義,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
第一個哥特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哥特式有人專指建築,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屬於建築,公元13世紀後與建築分離;哥特式繪畫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
哥特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鍾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特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特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沖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特式風格。晚期的哥特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⑸ 哥特音樂的歷史
現代含義
而現在所說的哥特音樂,實際上是指哥特搖滾,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產生的一種音樂風格。這種風格與哥特一詞的本意並沒有什麼關系,之所以稱作哥特,是因為它借鑒了18、19世紀哥特小說中的恐怖、陰森的元素。
哥特搖滾的特點
一般來說哥特搖滾有如下特點:陰暗,頹廢,冰冷,有恐怖的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表現對死亡和黑色的嚮往,富有藝術氣質。既含有精細的美感、又營造一種不協調的感哥特音樂覺。
哥特搖滾的起源
哥特搖滾的起源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是七十年代末的後朋克運動,二是18、19世紀的哥特小說。
哥特與朋克的區別
哥特搖滾是朋克搖滾運動走向低潮之後的產物。哥特與朋克的主要區別如下: 1. 朋克有著鮮明的政治主張,朋克希望能改變社會現狀。而哥特是唯美、頹廢的,哥特對政治不聞不問。 2. 朋克認為社會現實是丑惡的,因此要去反叛它。哥特認為社會現實是丑惡的,因此要逃避它。 3. 朋克與哥特世界觀的不同,決定了它們音樂風格的不同。朋克音樂比較喧鬧嘈雜,氣氛比較熱烈。哥特音樂則是冰冷、低調、厭世的。
哥特音樂中的復古傾向
哥特音樂中存在著復古的傾向,包括使用中世紀樂器,借鑒古典音樂,使用歌劇唱腔,歌詞和取材都借鑒近代的哥特風格文學,等等。這既增強了哥特藝術的華麗美感,也進一步加深了其頹廢空虛的程度。
歌劇唱腔的運用
很多哥特樂隊(尤其是哥特金屬樂隊)使用了歌劇女高音的唱腔作為主唱或和聲。但這並不是哥特音樂獨有的特點,很多非哥特的音樂也會使用這樣的唱腔。哥特搖滾的詳細介紹
哥特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後朋克運動的一個分支。它形成於地下,表現了搖滾最黑暗和陰沉的一面。哥特樂隊也以戲劇化的服裝和它的追隨者(稱為Goths)而聞名。音質上,哥特採取了陰冷的合成器效果,加工了前朋克的吉他聲音使它們建造一種不祥之兆、悲傷的感覺,通常是很壯觀的音響背景。在早期,它的歌詞常常是自省和激烈的針對個人的,但是它詩歌般的敏感性很快導致品位轉變到浪漫文學,宗教思想和超自然神秘主義上。 哥特通常不是嚴格意義上受歡迎的風格,被給予了一種華麗詩意的傾向,無情悲哀的輓歌和無止境的戲劇化。然而,它產生了投入的,仍舊興旺的亞文化,使它的美學概念在最初音樂全盛期過了很久後一直存在著。哥特的教父是英國前朋克樂手Joy Division, 他的陰冷,偏僻,強迫性的自省音樂和歌詞為哥特最初的結構打下了基礎。但是對於所有的意向和目的來說,真正賦予哥特生命的是」Bela Lugosis Dead」,來自1979年Bauhaus的首張專輯。像the Cure 和Siouxsie & the Banshees這樣陰冷的前朋克樂隊已經在同一時期具備了完美的哥特風格,並且他們的重型音樂,恐嚇的裝容和黑色的服裝成為了歌迷崇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哥特的聲望在某一片被青少年疏離的敏感區(最初是在英國,那兒是大部分哥特樂隊起源的地方,其次是美國)蔓延開來時,它的意識風尚變得越來越古怪,並且最初的音色稍微有些發展了。 The Cure,Siouqwie & the Banshees和the Mission UK和成了更多流行和另類的成分在他們的音樂中,當the Sisters of Mercy, 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美國的樂隊Christian Death使用沉重的,不時受金屬感化的手法。在80年代末,最初的哥特運動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這種音樂變異成了新的形式並繼續影響很多黑暗金屬流派。在90年代期間,哥特音樂開始通過工業音樂來cross-pollinate,產生同時吸引兩邊的混合物,同暗潮流派(他們也同樣將80s合成器與夢幻流行合在一起)一樣。90年代後半期,還可以看見哥特的影響力突然出現在重金屬中;一個新的改革黑暗金屬樂隊的種類模仿了很多哥特的音色和風格,當一些另類金屬樂隊也從沿襲了哥特的視覺效果(包括Marilyn Manson)。 「Gothic」在文藝復興時期用來表示中世紀的藝術形式。 它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 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 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 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 產生了像NOTRE-DAME(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 了哥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哥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 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在1822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 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 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尋求理想,還有寫人試圖從自然中 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 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還有 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哥特式逐漸成為時尚。這一時期許多哥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 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瑪利·雪萊的Frankenstein,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Edgar Allan 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Anne Rice 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Poppy Z. Brite的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 到了20世紀80年代,近代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朋克運動(punk) 的延續。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 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以表現人性的陰郁、空虛為主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 最早使用「哥特」這個術語的是英國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Anthony H. Wilson ,他同時也是Joy Division 的經紀人,他曾經宣布Joy Division 樂隊將作為一支哥特式的樂隊而有別於其他主流樂隊。哥特文化作為一場現代文化運動,開始於七十年代末期PUNK搖滾的音樂浪潮,當後者漸漸退去的時候,哥特文化作為一種邊緣的亞文化倖存了下來。哥特文化是一種獨特的中世紀復古風格的音樂、藝術和文學的文化范疇,在音樂上它承襲了七十年代歐美PUNK搖滾音樂的音樂風格,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對十二到十六世紀西歐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強烈復古傾向,在文學上演變為那種隱郁和怪誕的神秘黑暗文學。哥特文化實際上傾向於那種非暴力的、和平主義的、被動的、寬忍的生活態度。但在許多媒體中卻將它錯誤地理解為那種極端暴力的,仇視少數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義的邊緣文化。哥特文化總是表現出一種孤僻疏離的,陰沉的精神氣質,它總是去探討那些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以及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去找尋對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種思考。 一場新的哥特運動在整個80年代影響越來越大.相對70年代後期產生的朋克是判逆式的沒有遵從的另類文化,也許新哥特運動的產生是對朋克的一種回映.哥特運動反對狹義的道德,性觀念,和傳統的宗教信仰.音樂反映人性中黑色陰暗面以及對死亡獨特的迷戀.音樂抒緩而強勁的聲音經常表現在抑鬱,陰沉,甚至病態. 新哥特運動與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明顯的關聯,抒情詩性的,死亡的主題,對毀滅和黑暗的探尋是哥特藝術家的共同表現方式.音樂上,一些流派盡管加進了舞曲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以小和弦,緩慢的節奏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和抑制機構特性.視覺上,哥特藝術家看上去喜歡強化一種死亡式的審美,蒼白的面孔,黑色的長服,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如有縐飾邊的襯衣),中世紀的廢墟和哥特式的建築. 很難具體確定哥特音樂產生的時間,70年代末期一些新的組合,樂隊的聲音或外形開始存在某種程度上黑色的成分.象The Cure,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The dreamend, Adam & the Ants, Ultravox, Killing Joke, The Sound, the Comsat Angels 還有 Joy Division.他們的新浪潮和dark pop music 的樂風對後來的哥特音樂產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許第一首真正的哥特聖歌是Bauhaus的Bela Lugosi's dead. 最早英國流行哥特樂隊是UK Decay(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知道了),80年代中期一些樂隊象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他們的哥特搖滾樂和外形成為哥特的標准形式,成為許多後來組合的模仿對象,這種情況特別是在英國.這一時期非常優秀的樂隊還有And Also The Tree,Xmal Deuschland,Love Like Blood等. 整個80年代老式的哥特樂風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而一些樂隊探索著新的聲音,並不段摸索著新的音樂路線,最好的例子就是Dead can Dance,在他們典型哥特式第一張同名專輯後音樂從中世紀和東方樂曲中吸收元素,風格融入了不少的世界音樂成分.之後的幾年DCD獲得了更多的認可,遺憾的是最近樂隊已經解體.The Cocteau Twins和DCD相同是來自4AD公司的組合,是4AD低調迷幻樂風的代表. 英國不是唯一出產黑色音樂的地方,來自美國的The Swans 早期涉足與先鋒樂派(avant-garde)領域,創作出了幾張偉大的專輯象like Children of God, White Light from The Mouth of Infinity 還有 The Burning World.另一支傳奇性的樂隊Christian Death也許是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最著名的哥特樂隊了,他們不斷的做出一些有爭議的專輯,最值得推薦的是Only Theatre of Pain 和 Catastrophe Ballet這兩張.此外象Faith & the Muse,London after Midnight也是來自美國的優秀哥特組合.
統治中世紀(即從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社會建立開始,至文藝復興以前的一段"黑暗"時代)歐洲意識形態領域和一切藝術的是基督教.那時唯一合法的、正統的音樂形式是起源於四、五世紀的聖詠(chant),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格 里高利聖詠和更古老的安布羅西聖詠(後者至今仍在米蘭的教堂中使用)。這種純粹宗教用途的音樂只限於在教堂中由唱詩班演唱,沒有樂器伴奏,是純粹的單音音樂(不分聲部,大家都唱一樣的旋律),分為利底亞、弗里幾亞等四種調式及其變格調式。 一開始歐洲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只能採取口耳相傳的方法記錄流傳音樂文獻。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發展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暗示音的長短高低。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音樂與其它藝術一樣遭到壓制,但在虔誠的宗教信仰激勵下音樂家們(那時都是教士)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聖詠精品,難怪前幾年有一張聖詠唱片(由西班牙一個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月之久。單聲的聲詠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線,形成了最早的和聲。 1450年至1600年--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羅馬教庭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斗爭中多次被挫敗,威信與勢力開始衰落;同時歐洲一些地區如義大利日益繁榮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批的市民。他們迫切要求有為自己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於是在文學、建築、美術也包括音樂領域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起始於1450年左右。那時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雲集在勃艮第(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比利時一代)宮廷,顯示出一派歌樂昇平的氣象,被稱為「法蘭德斯樂派」。此時音樂家們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進的弦樂器如詩琴 ,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已經使用點線組合的形式,稱的上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十六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線、五線譜記譜,教會調式逐步解體,大-小調體系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一個重大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揚人人皆可憑借虔誠信仰與上帝相通。路德創造了眾贊歌這一群眾化的音樂形式,由教徒在禮拜儀式上自行演唱。同時,羅馬教庭為了對抗宗教改革,力圖強化聖詠在宗教音樂中的統治地位。帕萊斯特里那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詠,把這一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1600年至1750年--巴羅克時代 巴羅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這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即由多個並行發展的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的織體的作曲手法)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樂聖)。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延續近千年對神的虔誠轉移到對理性的崇尚上來,使得古典時期的 作品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1827年至19世紀末--浪漫主義時期 1827年貝多芬的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歐洲文化正經受浪漫主義潮流的洗禮。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抒發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體現出他們內心中豐富復雜的感情。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輝煌的炫技手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十九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民族國家開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強力集團等,可稱之為民族樂派。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潮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處--都十分注重色彩(盡管音樂色彩和顏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藝術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方向多元化。 影響較大的有本世紀初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等。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徹底廢棄了統治歐洲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個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為他的弟子貝爾 格所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方面採用多調性,並不象勛伯格的無調性走的那樣遠。 本世紀特別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流派眾多,如無聲音樂、雜訊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更為標新立異的音樂家們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發展潮流日益多元化
⑹ 哥特家族輝煌么
(哥特人是個歐洲日爾曼民族的一支,大致分布在多瑙河(DanubeRiver)流域,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是分布在現今瑞典境內的原住民。哥特人在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前就已經消亡殆盡了,他們在歷史上的跨度大約是從公元四世紀到七世紀。
歷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作風著稱於歐洲,如果不是匈奴人的入侵,他們甚至有可能攻佔整個羅馬帝國。強悍的匈奴人從東方遷移而來,攻擊了許多位處東歐的民族,諸多民族之一的哥特人,也就是在此時被迫開始西遷。為了躲避匈奴人的進攻,哥特人的居住區域不斷地向西移動,逐漸遠離了自己的故鄉。在匈奴人來到前,哥特人原本擁有引以為榮的強大力量,從陸地或是水面,無人能抵擋他們的攻勢。
在公元四世紀,哥特民族從內部分裂了。一部份成為了後來的維斯哥特(Visigoths),也就是西哥特(WestGoths),他們居住在現今的羅馬尼亞境內。另一部落則成為奧托哥特(Ostrogoths),也就是東哥特(EastGoths),他們向東面遷移,一直到達多瑙河下游區域,在*近黑海處(BlackSea)建立了城鎮。當匈奴人出現之後,他們對這兩個哥特族的分支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無力抵禦的情況下,維斯哥特人被迫開始向西遷移,以躲避滅族的命運。奧托哥特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終於屈服在侵略者的強大武力下,被異族所吞並,成為匈奴大帝國的一部份。
維斯哥特人繼續著他們的西遷之旅,不久便在現今的西班牙境內找到了適合生存發展的居住地。在這個時候,羅馬帝國已經漸漸地開始走向衰敗,羅馬人企圖將維斯哥特人也納入帝國的管轄范圍。然而,維斯哥特人終久能夠以武力宣布自身的獨立和強大,而後通過不斷的進攻來建立起本民族的主權王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平了整個義大利和希臘地區,並在公元409年對昔日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圍攻。在此之後,維斯哥特人繼續向西行進,最終建立起一個以西班牙和高盧為主體的王國。到了公元七世紀,維斯哥特王國的命運開始向著動亂與滅亡的邊緣傾斜,同時還要承受來自法蘭克民族的侵襲。在公元八世紀的前頁,摩爾人(Moors)最終征服了西班牙以及整個維斯哥特王國。
與此同時,奧托哥特人的命運也在演繹著一段盛衰興亡史。他們在匈奴人的統治下生活了數十年,但是仍然能夠通過不懈的努力掙脫枷鎖,獲得獨立與自由,並進一步建立起屬於本民族的王國。新王國的版圖位於奧托哥特人故土的西面,大約是現今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和奧地利的位置。新王國與東羅馬帝國的後裔-拜占庭王國一直有著糾纏不清的外交關系,曾經幾度開戰,又幾度復於和平。在公元488年,奧托哥特人開始了對義大利的入侵,這就如同他們的兄弟在半個世紀前所做的一樣。然而,當奧托哥特人的領袖-西奧德理克(Theodoric)逝世後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將軍貝利薩留(Belisarius)率軍發起猛攻,徹底打敗了奧托哥特王國。
直到公元八世紀,哥特民族完全的滅亡了。
哥特人的歷史起源 分類:默認欄目日耳曼人是北歐的古代民族。公元初日耳曼部落開始階級分化,出現貴族,同時分為東、西、北三支。東西兩支輾轉遷徙,部分在公元5世紀左右推翻西羅馬帝國。此後,他們中的哥特人、法蘭克人等在羅馬領土建立了許多的王國,形成封建社會。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人數最多、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一支。日耳曼人長著高大的身軀、白色的皮膚、長型的腦袋、棕色的頭發和碧藍的眼睛,和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一樣,都是屬於雅利安人種。早在公元前1000年,日耳曼人便已居住在波羅的海的西岸,包括現在瑞典的南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德國的波羅的海海岸及沿海諸島。
直到公元1~2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才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北海和波羅的海以南、多瑙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定居下來,成為羅馬帝國的北方鄰居。人口估計有600萬。在塔西佗時代,日耳曼人有二三十個分支,後來小的分支逐漸減少,經過合並和組合,形成5個大的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哥特人。
公元374年,約在300年前被中國的漢王朝擊敗的北匈奴人經過輾轉流徙,到達歐洲東境,渡過頓河,出現在東哥特人面前。東哥特人大為驚恐。當時,東哥特人的領袖亥爾曼聽說有一支新的野蠻部落前來攻打,便急忙率兵抵抗。但哥特步兵根本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一觸即潰,亥爾曼兵敗自殺。公元375年東哥特人向匈奴投降。從此,匈奴人便佔領南俄羅斯草原。
東哥特人被征服的消息傳到西哥特人那裡,他們預感到大禍臨頭,因而趕緊在德涅斯特河西岸營建堡壘,企圖阻止匈奴人渡河。匈奴領袖巴蘭勃探知此事,便不做正面進攻,卻在西哥特人布陣的上游渡河,進行包抄。西哥特人措手不及,被打得大敗而逃。
西哥特人在一個名叫弗利提吉爾恩的領袖率領下,集中在多瑙河畔,請求羅馬皇帝准其入居羅馬帝國境內。西羅馬皇帝瓦倫斯正為帝國人口減少,兵員缺乏而發愁,便欣然同意,並答應過河以後給西哥特人以土地和糧食,作為交換條件,西哥特人必須交出武器,並提供他們的妻子和子女作為人質。西哥特人害怕匈奴人的追擊,只得忍痛地接受了這些條件。
西哥特人上岸後,來到羅馬帝國的米西亞省和色雷斯省。但是羅馬統治階級背信棄義的行為,激起了哥特人的深仇大恨,西哥特人忍無可忍,終於起來造反了。
公元412年,亞爾多夫率領西哥特的全部人馬進入高盧南部,得到當地「巴高達」運動的強大支援,很快佔領納爾榜地區和土魯斯、波爾多等重要城市。公元419年,西哥特人新選的領袖狄奧多里克,便以土魯斯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此以後,西哥特人便結束了半個世紀的大遷徙生涯,在南高盧和西班牙定居下來。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出身的羅馬軍隊的將領奧多阿克,推翻了西羅馬帝國政權,在義大利建立奧多阿克王國。東羅馬皇帝吉諾坐卧不安。他唆使東哥特軍事首領提奧多里克進攻奧多阿克王國,以擺脫自身的險境。
公元489年,提奧多里克從班諾尼亞出發侵入義大利。他聯合羅馬貴族,起用羅馬舊官吏,利用羅馬人敵視奧多阿克政權的情緒而取得支持,僅用3年時間就征服了義大利,殺死奧多阿克。提奧多里克便以拉溫那為都城,建立東哥特王國。從此,東哥特人便在義大利定居下來。
哥特人是日耳曼的部落,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的邊界地區。當匈奴人從中亞往西邊遷移時,哥特人因為受到壓力而從該地區撒離。他們向西遷徙到歐洲,並越過多瑙河以逃離迎面而來的游牧部落。自羅馬衰落之後,中古早期的哥特人就與其他蠻族爭奪西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土地。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哥特人來自波羅的海的葛蘭島,當他們南渡至中歐時分裂為兩個群體。西哥特人在公元第二世紀時,定居於今天的羅馬尼亞;東哥特人繼續往東遷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在376年,西哥特人在匈奴人的壓迫下,從今天的羅馬尼亞南渡多瑙河。合計男子與婦孺的人數約有六萬人。他們打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羅馬軍隊,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後向義大利挺進。409年時,西哥特人在國王阿拉烈的領導下劫掠羅馬城,然後往北遷徙到高盧。羅馬人只好讓出西南部的高盧,其勢力最後擴展到今天的整個西班牙。
東哥特人在匈奴人的統治下撒離,跟隨同族人(西哥特人)曾走過的路線,於第五紀後期進入義大利。這項入侵行動乃受到東羅馬帝國的聳恿,因為東羅馬帝國想藉此消耗這些族群的力量,然後以總督的身份去統治義大利。在狄奧多里克(今天瑞士和巴爾乾地區的國王)的指使下,哥特人在488年進入義大利,並在493年完全征服她。
狄奧多里克在526年死後,王國並沒有維持多久。拜占庭以爭取王位繼承為藉口於536年派出由貝利沙魯斯將軍指揮的軍隊到義大利。拜占庭希望重奪義大利,並恢復古羅馬帝國在西方的領土。戰爭一直持續,加上瘟疫和飢荒,鄉間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在552年,東哥特人終於在義大利戰敗。在公元第六世紀的後期,當義大利被新來的蠻族倫巴底人入侵後,東哥特人就被消滅,倖免於難者崩散為小群體。
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王國就維持得比較久。在公元第五世紀後期,法蘭克的克洛維把西哥特人從法國本土驅趕到庇里牛斯山以外的地區。隨著克洛維去世,其王國也出現分裂,使西哥特人暫時得以喘息。711年,新的威脅來自南方。回教的軍隊從北非渡海而來,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把最後一個哥特王國消滅。
哥特人是史上首批能夠劫掠羅馬城的武力,光憑這點便令後世難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開始在歐洲瓦解。他們很欣賞羅馬城並企圖加以維護,讓許多羅馬文化得以留存下來。例如,現代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的語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語,然後受到這些地區的居民影響而形成這些國家的語言,情況與日耳曼語在英格蘭流傳下來類似。
⑺ 哥特是什麼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匯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早期的代表樂隊包括「蘇西與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絲(Bauhaus)」、「喜悅割離(JoyDivision)」等等樂隊。它們的特色是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穿插著對於傳統音樂的反制。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鋒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西與冥妖」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艷的雙性吸血鬼。除了性別的顛覆與反轉,哥特搖滾樂的強烈質素還表現在對於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型態的展現。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語說穿哥特搖滾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preach)」。在「教會」的專輯《上帝自己的葯物》(God'sOwn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性愛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復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愛我愛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系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鐵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in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分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如何識別一支歌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歌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歌特樂隊,和其他歌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歌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如何識別一個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什麼是歌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歌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惡魔主義?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歌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歌特音樂的感覺。
歌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歌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歌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傷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什麼是歌特時尚?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歌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月光撒滿大地一切黑暗盡歸歌特王朝
無數個劇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圍著一切。空中劃過銳利的線條,像是發掘世界最深的罪惡。生命緊緊地依附著死亡,渲染著黑暗和絕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歌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歌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門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漢字典中Gothic的解釋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語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紀的;野蠻的,粗野的4(印)歌特體的;(英)黑體的5歌特式小說體的(以恐怖,凄涼,衰敗為特徵)(n)1歌特語2歌特式建築,尖拱式建築。
那麼,若是歌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歌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歌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歌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這一時期許多歌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歌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歌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瑪利.雪萊的Frankenstein,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Edgar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AnneRice的InterviewwiththeVampire和PoppyZ.Brite的Lost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Warsaw的Joy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慾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Post-Punk)時代。
早期的代表還有如SiouxsieandtheBanshees(蘇可西女妖與怪獸),Bauhaus(包嚎司)等等。它們充斥著沉鬱厭世的情調。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一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激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可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Bauhaus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艷無常的雙性吸血鬼?這種對性別的顛覆與反轉,還表現在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狂熱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TheSistersofMercy(仁慈姐妹),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的反扼,一度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特利奇(AndrewEldritch)一語道破歌德搖滾樂團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早期的後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例如JoyDivision(快樂分裂)的主音歌手Ian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裡,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TheMission(教會),AllaboutEve(所有的夏娃)、FieldsoftheNephilem(列伏林之地)、TheCult(祭儀)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Punk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RockMusic了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歌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Body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242一低限化的節拍,以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Klinik,Insekt,Dive,ClickClick,ASplitSecond還有後來的Suicide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SuicideCom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strial,象FrontLineAssembly,SkinnyPuppy等樂隊。他們製造出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FrontLine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albumsareCausticGrip(1990)andTacticalNeuralImplant(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歌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歌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metothe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歌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數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如今歌特范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folk(陰暗民謠),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June,SolInvictus還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向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in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面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義大利的組合OrdoEquitum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許多歌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Spielleyt等。在義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Camerata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歌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MoonlayHiddenBeneathaCloud和Rosa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Kirlian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Arnell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the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MeatIn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DeathNow和Deutsch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LoveisColderthanDeath,BlackTapeforaBlue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裡,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SistersOfMercy,The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參考資料:http://spaces.msn.com/members/fenfeijidi/Blog/cns!1pHi5mDK_FdwTMwC2YJtvwww!759.entry
⑻ 哥特人屬於哪個國家的祖先!
哥特人是怎樣建立自己的國家
日耳曼人是北歐的古代民族。公元初日耳曼部落開始階級分化,出現貴族,同時分為東、西、北三支。東西兩支輾轉遷徙,部分在公元5世紀左右推翻西羅馬帝國。此後,他們中的哥特人、法蘭克人等在羅馬領土建立了許多的王國,形成封建社會。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人數最多、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一支。日耳曼人長著高大的身軀、白色的皮膚、長型的腦袋、棕色的頭發和碧藍的眼睛,和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一樣,都是屬於雅利安人種。早在公元前1000年,日耳曼人便已居住在波羅的海的西岸,包括現在瑞典的南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德國的波羅的海海岸及沿海諸島。
直到公元1~2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才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北海和波羅的海以南、多瑙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定居下來,成為羅馬帝國的北方鄰居。人口估計有600萬。在塔西佗時代,日耳曼人有二三十個分支,後來小的分支逐漸減少,經過合並和組合,形成5個大的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哥特人。
公元374年,約在300年前被中國的漢王朝擊敗的北匈奴人經過輾轉流徙,到達歐洲東境,渡過頓河,出現在東哥特人面前。東哥特人大為驚恐。當時,東哥特人的領袖亥爾曼聽說有一支新的野蠻部落前來攻打,便急忙率兵抵抗。但哥特步兵根本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一觸即潰,亥爾曼兵敗自殺。公元375年東哥特人向匈奴投降。從此,匈奴人便佔領南俄羅斯草原。
東哥特人被征服的消息傳到西哥特人那裡,他們預感到大禍臨頭,因而趕緊在德涅斯特河西岸營建堡壘,企圖阻止匈奴人渡河。匈奴領袖巴蘭勃探知此事,便不做正面進攻,卻在西哥特人布陣的上游渡河,進行包抄。西哥特人措手不及,被打得大敗而逃。
西哥特人在一個名叫弗利提吉爾恩的領袖率領下,集中在多瑙河畔,請求羅馬皇帝准其入居羅馬帝國境內。西羅馬皇帝瓦倫斯正為帝國人口減少,兵員缺乏而發愁,便欣然同意,並答應過河以後給西哥特人以土地和糧食,作為交換條件,西哥特人必須交出武器,並提供他們的妻子和子女作為人質。西哥特人害怕匈奴人的追擊,只得忍痛地接受了這些條件。
西哥特人上岸後,來到羅馬帝國的米西亞省和色雷斯省。但是羅馬統治階級背信棄義的行為,激起了哥特人的深仇大恨,西哥特人忍無可忍,終於起來造反了。
公元412年,亞爾多夫率領西哥特的全部人馬進入高盧南部,得到當地「巴高達」運動的強大支援,很快佔領納爾榜地區和土魯斯、波爾多等重要城市。公元419年,西哥特人新選的領袖狄奧多里克,便以土魯斯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此以後,西哥特人便結束了半個世紀的大遷徙生涯,在南高盧和西班牙定居下來。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出身的羅馬軍隊的將領奧多阿克,推翻了西羅馬帝國政權,在義大利建立奧多阿克王國。東羅馬皇帝吉諾坐卧不安。他唆使東哥特軍事首領提奧多里克進攻奧多阿克王國,以擺脫自身的險境。
公元489年,提奧多里克從班諾尼亞出發侵入義大利。他聯合羅馬貴族,起用羅馬舊官吏,利用羅馬人敵視奧多阿克政權的情緒而取得支持,僅用3年時間就征服了義大利,殺死奧多阿克。提奧多里克便以拉溫那為都城,建立東哥特王國。從此,東哥特人便在義大利定居下來。
⑼ 帝國時代2,游戲中的國家和現實國家的對應關系,對嗎
有一些是不對的,但是因為《帝國時代2》原版和它的第一個資料片《征服者》缺少某些文明,加上某些文明的指代模糊,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圖中:
奧地利對應哥特不對。中世紀的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話一部分,奧地利和德國應該是同一文明即條頓。哥特人的血統主要融入義大利和伊比利亞半島的民族中,德國很少。
波蘭、俄羅斯和波西米亞對應條頓或哥特也不對。波蘭人、俄羅斯人和波西米亞人都是斯拉夫民族(混有少量其它民族血統,如俄羅斯的統治階級是瓦蘭吉亞人後裔),而哥特人和條頓人是日耳曼民族。《征服者》中沒有斯拉夫民族。但是之後的資料片《被遺忘的帝國》中加入了斯拉夫人。
⑽ 帝國時代2為啥沒有俄羅斯
暈死,哥特不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嗎?怎麼俄羅斯和日耳曼扯上關系了?至於為什麼沒有俄羅斯,可能是帝國2的設計者一時找不到靈感,想不出俄羅斯的特色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