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陸基導彈有哪些

俄羅斯陸基導彈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9 14:11:32

㈠ 俄羅斯有什麼厲害的導彈

俄羅斯最厲害的戰略導彈是白楊系列導彈。一直以來,俄羅斯底氣十足的原因是他們有能突破美國反導系統的白楊-M導彈。最近,俄羅斯又要對其戰略導彈部隊大擴軍了。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宣布,俄軍計劃到2015年前共采購69套白楊-M彈道導彈系統,這些導彈系統除包括井式導彈系統之外,還包括機動式的導彈系統。
白楊-M導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在研製了,但由於蘇聯解體,直到1993年底,俄羅斯軍方才宣布,在莫斯科熱工技術研究院的主持下,俄羅斯為戰略火箭部隊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戰略導彈。1994年12月24日,這種被命名為「白楊-M」的新型導彈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標志著第一種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製、生產的戰略彈道導彈的誕生。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㈡ 俄羅斯SS-11導彈三種型式的特徵分別是什麼

SS-11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的定名不詳)於1966年開始服役,並發展成三種型式。本型導彈較民兵式導彈稍長但寬厚許多,因此可攜行一較大型的彈頭。它的兩節推進火箭均使用可儲存式液態燃料,第一節有4副平衡翼,1971年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StrategicAnhsLimitationTalk,SALT)談判中同意SS-11洲際彈道導彈可部署進970個掩體,包括66個新建的。

一型具有單一大型彈頭,一度傳聞其當量高達2000萬t。二型是前者的改良,具有較佳的射程、投擲重量、輔助穿透裝置及較精確的彈頭。三型是前蘇聯第一種配備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1969年偵測其具有3枚彈頭。1973年60枚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服役。當1970年代末期這970枚SS-11導彈過半數為新的SS-17或SS-19所取代時,仍有450枚繼續服役。然而,一旦機動的SS-25洲際彈道導彈進入部署時,更多的SS-11洲際彈道導彈將在10枚5S-11對9枚SS-25的合適比例下開始退役。

本型導彈所部署的數量曾經舉世無比(1972年達1036枚),現今仍有440枚服役中。據估計除了20枚一型外,其它則是二、三型的混編。這400多枚導彈主要部署在兩個地帶:前蘇聯西部地區的科澤爾斯克(Kozeisk)、台克夫(Teykovo)、彼爾姆(Penn)以及遠東地區的格雷得卡亞(Gladkaya)、杜富亞尼亞(Drovyanya)、斯沃博德尼(Svobodny)、奧伏亞尼亞(Olovyannaya)。

使用:SS-11一型及二型洲際彈道導彈均有單一的大型彈頭。但是它們並不太准確,因此只能用來攻擊大范圍的、軟性的、對抗價值取向目標(counter-valuetarget),如城市、工業中心及來經保護的軍事設設。

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有3具重返大氣層載具而且是用來攻擊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的確,由前蘇聯的測試資料顯示這3具所涵括的打擊區域正是民兵式導彈掩體的范圍,而這樣的科技是從SS-9四型導彈上開發而來的。然而,由於更准確、更合適的彈頭不斷被開發出來,因此,即使踢-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依舊瞄向美國,應該已改變了原先的攻擊目標。將SS-11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前蘇聯遠東是極具價值的。它的射程可涵括中國大陸、日本及其它亞洲國家。

㈢ 俄羅斯「白楊」-M導彈具有哪些特點

俄羅斯「白楊」-M導彈被西方稱為SS-27導彈,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種自行研製和生產的導彈系統,也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進步,「白楊」-M導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該導彈是一種中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制導控制系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它技術先進、可靠性高、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令敵人防不勝防。該導彈裝備了克服反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先進手段,即反攔截手段,專門對付美國正在斥巨資研製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L因此,「白楊」-M導彈真正成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個NMD的剋星。

㈣ 俄「伊斯坎德爾」K陸基巡航導彈

2014年9月,俄羅斯東部軍區啟動了「東方-2014」戰略演習。此次軍演參加人數達到10萬,坦克1500輛,飛機120架。軍演中首次公開「伊斯坎德爾」K陸基巡航導彈,引人注目,這說明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巡航導彈發展計劃很早就已開始了。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㈤ 什麼是俄羅斯「白楊」-M導彈

「白楊」-M導彈被西方稱為SS-27導彈,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種自行研製和生產的導彈系統,也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進步,「白楊」-M導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該導彈是一種中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制導控制系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它技術先進、可靠性高、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令敵人防不勝防。該導彈裝備了克服反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先進手段,即反攔截手段,專門對付美國正在斥巨資研製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L因此,「白楊」-M導彈真正成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個NMD的剋星。

該導彈是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導彈進行了第4次試射。接著,於1998年12月9日在普列茨克發射場對「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6次發射試驗,導彈按預定軌跡准確擊中了靶場目標。這最後一次發射試驗的目的在於對這種面向21世紀的最新型戰略導彈的飛行技術參數做最後的鑒定。

「白楊」-M導彈系統在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都創造了多個「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從而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安全性。

「白楊」-M導彈之所以引起世界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是當今世界技術最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為單彈頭,採用慣性加星光修正制導方式。該導彈彈長22.7米,彈徑1.95米,導彈發射質量47.2噸;投擲質量1200千克,射程超過10500千米。單彈頭當量約為55萬噸級,命中精度為350米,反應時間為60秒。

「白楊」-M導彈的最大特點是,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反彈道導彈無法將其擊落,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飛行速度加快。由於該導彈使用了3台功率強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飛行速度比現有俄制導彈速度都快,大大縮短了導彈在軌跡主動段的飛行時間和高度,增大了穿透力;同時它還有數十台輔助發動機,加上操縱系統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的導彈很難被敵方辨別。

(2)電磁隱蔽性好。「白楊」-M導彈幾乎完全沒有對電磁脈沖的敏感性,在該導彈試射過程中,盡管美國的偵察衛星極力進行跟蹤,但導彈的信號還是躲過了美電子偵察系統的監視。

(3)先進的隱身措施。據說,「白楊」-M導彈的前錐體部分可放置起欺騙作用的物體。當發射時,這些干擾物將使反導彈系統看到「數千枚彈頭」,將使它難以從那些假彈頭中區分出真彈頭。俄羅斯計劃在21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導彈系統,這些導彈有井下發射和公路機動發射兩種型號。

㈥ 蘇聯研究出最強大的導彈是什麼

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最大的導彈是什麼?答案無疑是俄羅斯的SS-18。該型導彈無論外形尺寸還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從中我們不難聽出「畏而敬之」之意。該導彈自服役以來幾乎一直默默無聞,進入新世紀後,開始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先是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羅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將SS-18服役期延長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復了中斷16年的SS-18試射,此後俄在削減該導彈的同時又不斷重新部署和試射SS-18。這些舉動使人們不禁疑惑,行將就木的「惡魔」為何總是僵而不死?

「惡魔」出世

「巨無霸」的血統——SS-18的發展背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導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導彈核武器。60年代,「民兵」導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決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導彈SS-18。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重型導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導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面發動核打擊。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復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導彈的決定。

復仇的「惡魔」——SS-18早期型承擔SS-18導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導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導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導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當時蘇聯國內有人提出了「還擊-迎擊」思想,即核打擊應在來襲導彈離開敵人發射裝置但還未到達蘇聯領土之時進行。這一思想不要求對導彈發射井進行抵禦核爆炸的特別加固,從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烏特金和其導師揚格利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的「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際彈道導彈。這一思想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的支持,為此蘇聯戰略火箭軍提出了分導式彈頭、豎井冷發射的要求。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導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導彈結構重量減輕。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SS-18導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

「惡魔」也精確——SS-18多彈頭型(IV)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隻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樣的目標,從而增加了SS-18攜帶的彈頭數,因此設計方案中子彈頭數量由8個增加到10個。1979年11月蘇聯完成了新的分導式彈頭試驗。次年SS-18IV開始服役。1982~1983年,新導彈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種導彈,部署總數達到308枚,即達到了《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SALTI)規定的上限。

與時俱進的「惡魔」——SS-18導彈的改進雖然SS-18IV的問世使蘇聯戰略導彈接近了精確時代,但經過前期部署和使用,發現其龐大的體形增加了陣地安置和維護的難度。於是在IV還在試驗的時候,「南方」設計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稱為「長官」。新導彈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以前這種方案只用於潛射彈道導彈,可使導彈的外觀尺寸明顯縮小。二是相應改進了導彈的運輸發射筒結構,使之更輕巧。三是將導彈的10個子彈頭分2層配置在特製框架上,使彈頭部分更加緊湊。V型的飛行試驗在1988年3月完成,並從7月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在蘇聯試驗V型的同時,美國完成了「民兵」3導彈的試驗。在試驗中美國完成了13000千米的飛行試驗,而此時射程達到15000千米的III型SS-18已經退役,因此美國導彈占據了射程優勢。這在面面俱到的武器競賽背景下,無疑是對蘇聯的巨大刺激,於是「南方」設計局又受命發展射程更遠的VI型SS-18。新導彈將多彈頭改為了單彈頭,輕而易舉地使射程達到了16000千米,並於1990年8月23日開始服役。此後,蘇聯的解體使當時的「南方」設計局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處於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幾乎所有的設計和改進工作都處於停頓狀態,SS-18的發展至此全面停止。按照最初設計,所有部署的SS-18會在2006年達到服役年限。

「惡魔」之惡

SS-18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役導彈,也是俄羅斯導彈技術的換代之作,因此其具備了很多第四代戰略導彈的技術和戰略思想特點。

設計威力大SS-18本身就是為打擊發射井等加固目標而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將大威力作為目標。在導彈設計中,注重了導彈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載荷接近9噸,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運載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攜帶更大、更多的核彈頭,SS-18單彈頭威力甚至曾達到2000萬~2500萬噸TNT當量,而美國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也只不過1.5萬噸,相當於1600多個廣島原子彈。其多彈頭型導彈可以攜帶10個500千噸當量子彈頭,而美國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衛士」導彈攜帶的是10個475千噸當量的子彈頭,現在唯一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攜帶的是3個335千噸當量子彈頭。單從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很可能會成為絕無僅有的導彈「巨無霸」。

打擊效率高美國「和平衛士」導彈退役後,SS-18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有10個分導式彈頭的陸基彈道導彈。分導式彈頭與集束式彈頭的無法自主打擊目標不同,能夠分別打擊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說以1當10,1枚導彈可完成10枚導彈的打擊任務。而且,SS-18在發展到IV型時,其精度已經達到350米以內,而同期的「民兵」3導彈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為核武器,SS-18的打擊精度在今天仍不落後,這使其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擊武器。此外,由於該導彈子彈頭多,可以很容易飽和攻擊敵人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因此最終在敵人陣地上空倖存的彈頭比例也會較高。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用部署的SS-18就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還能保留1000枚SS-18導彈彈頭來打擊美其它目標。因此其較高的精度加上分導式的彈頭,使它成為了今天打擊效率最高的導彈之一

抗打擊能力強SS-18在陣地建設中非常重視抗核打擊能力。蘇聯從1974年開始將SS-18部署在升級的SS-9的掩體中。由於SS-9採用熱發射,發射井下面和周圍都建有排煙道,這大大降低了發射井抗壓強度。而SS-18採用類似潛射導彈的地下井冷發射,因此將排煙道的空間澆鑄上了水泥,縮小了發射井的直徑,顯著提高了發射井的抗壓強度。SS-18的發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這些發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壓力。同期美國「民兵」導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為抗近距離核爆打擊,SS-18的彈上和陣地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磁脈沖加固,使其具有很強的反擊作戰能力。

導彈射程遠推力大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導彈較大的射程。為了擴大導彈射程,SS-18在設計中主要採用兩項新技術。一是採用冷發射。SS-18裝在玻璃鋼製成的運輸-發射筒中,然後再部署在發射井內。導彈發射時由安裝在運輸-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將導彈推出發射筒,一級主發動機在導彈出井後點火起動。這使導彈不需要耗費自身的燃料而渡過了最費燃料的起飛階段。二是導彈採用了燃料耗盡關機技術,充分應用了所帶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運輸-發射筒冷發射技術還減少了日常對導彈的維護。

內部結構緊湊從外形上看,SS-18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與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內部結構仍然緊湊嚴密。一是導彈一級的4個發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二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三是首次採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採用專門的制動發動機,並且簡化了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與SS-9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9.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發展潛力巨大由於SS-18在戰略任務上主要是替代SS-9,而SS-9原來就設計有軌道導彈型,因此SS-18在設計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運載工具的改造餘地,而從歷史上看,太空運載火箭和導彈的通用設計也正是「南方」設計局的拿手好戲。為此「南方」設計局在SS-18設計方案中保留了許多改造空間和介面,這為以後的運載火箭改進奠定了基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將是大推力運載火箭改造的良好對象。從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改造情況來看,這一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昔日「惡魔」今安在?

冷戰後的10年中,SS-18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西方猜測昔日的「惡魔」早已報廢。但進入新世紀後,SS-18頻頻出鏡,人們不禁再次開始關注「惡魔」的處境。那麼,昔日「惡魔」究竟是如何渡過冷戰後跌宕起伏的10多年呢?

無效的枷鎖——國際條約下的削減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SS-18的誕生在客觀上減緩了世界武器競賽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於有了分導式彈頭和能夠突破敵人反導防禦系統的手段,迫使美國最終放棄了「衛兵」陸基反導系統的研製計劃,並在1972年簽署了數十年後一直成為國際安全體系穩定基石的《反導條約》。實際上,SS-18也的確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國曾試圖發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對抗SS-18,但是時間緊迫,當時的里根政府和布希政府決定通過軍控條約消除SS-18的威脅。在經過漫長的談判和各種利益交換之後,美蘇終於在1991年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I),要求將蘇聯的SS-18削減一半,允許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II)要求俄羅斯拆除所有的陸基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包括SS-18和SS-24等),只能保留90個SS-18導彈發射井,並改為部署其它類型的單彈頭導彈。但2002年《莫斯科條約》的簽署使STARTII的削減計劃宣告流產。

雖然SS-18逃過了國際條約這一枷鎖的束縛,但最終無法擺脫蘇聯崩潰帶來的厄運。冷戰結束後,繼承了蘇聯的SS-18遺產的除了俄羅斯外還有哈薩克。後者在西方壓力和支持下於1996年9月銷毀了部署在其領土上的全部104枚SS-18。以後,SS-18逐步超過服役年限,狀態日益惡化,俄羅斯不得不逐漸削減SS-18的數量。

「萎縮」的巨人——數量與部署2000年,俄羅斯共裝備有180枚SS-18,攜帶彈頭1800個;到2001年,其數量變動為154枚,相應彈頭為1540個,分別部署在棟巴羅夫斯基、卡爾塔雷、烏茹爾3個導彈師。2005年4月,俄國防部長下令從4月1日起俄軍開始撤銷駐卡爾塔雷的第59導彈師。這使俄羅斯SS-18導彈師僅存第13師和第62師,共裝備SS-18導彈85枚,彈頭也不超過850枚。外界估計,隨著「白楊」M井基導彈的陸續服役,部署較早的第13師的SS-18可能會被裁減。

「衰退」的力量——服役狀態俄羅斯導彈的設計服役年限一般比西方要短。SS-9隻有6~7年,SS-18有所突破,也只達到10多年。保質期過後,必須從發射筒(井)中將導彈取出並送工廠返修。因為具有腐蝕性的氧化劑可能已經開始泄漏,導彈的電器性能也已經下降,而且彈頭也必須進行保養。但目前SS-18的服役時間已經有20多年,已經超過設計壽命的2倍多。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就公開稱,戰略導彈部隊的主要問題就是導彈裝備的迅速老化。目前擔負戰斗值班任務的導彈裝備中,約有80%服役期已過,僅依靠作戰部隊人員的技術水平來維持作戰能力。SS-18的服役期已經不止一次地延長了,但不能無止境地延長。

使SS-18狀態不佳的另一個原因是其零部件短缺導致正常維護難以進行。SS-18的設計生產單位「南方」設計局和「南方」機械廠在蘇聯解體後均歸屬了烏克蘭。例如,SS-18的慣性制導平台的主要生產商是烏克蘭的克哈瓊尼廠,而帶有慣性制導單元的導彈處於警戒狀態時,系統壽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烏克蘭早已是獨立國家,因此俄羅斯無法正常進行導彈系統的維修。

「掙扎」的秘密——延壽方式雖然SS-18的狀態不佳,但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表示現役SS-18的維護和操作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仍然能夠保證。西方專家經過分析認為,這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俄羅斯在冷戰末期曾將一定數量的SS-18封存,也就是不為導彈燃料箱加註燃料,不為嬌氣的制導部件加電,而將大部分導彈部件密封保存,甚至就儲存在發射井中。這就是2004年俄羅斯總統在美國正式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後,宣布啟用封存的新導彈的一部分。二是俄羅斯在SS-18的削減中採用了滾動拆除的方式,在各導彈師的導彈中有目的地選擇拆除導彈,用退役導彈中性能良好的部件替換現役導彈的老化部件,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這就是俄羅斯近年來逐步減少SS-18服役數量的原因。三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生產廠採用商業合作方式,繼續SS-18的維護。2006年3月,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了延長SS-18服役期的協議。四是加強現役導彈的檢測。俄羅斯從2004年逐步恢復了SS-18的發射訓練,以檢測超期服役導彈的性能。2004年12月22日,俄羅斯從奧倫堡州的棟巴羅夫斯基導彈陣地發射了1枚SS-18,並專門在發射裝置上安裝了檢測設施,以在導彈准備發射和飛行彈道初始段跟蹤導彈的狀況。為保證數據真實可靠,此次導彈沒有像從前一樣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而是從陣地發射,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在俄羅斯全程檢驗導彈性能的同時,美國的軍用衛星和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站也跟蹤了這次導彈的飛行全程。

「惡魔」因何不死?

維持俄戰略威懾的穩定性目前俄羅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包括SS-18、SS-19、SS-25和SS-27四種,其中SS-18攜帶的核彈頭數達850個,佔俄羅斯目前陸基導彈彈頭總數的43.4%,現役核彈頭總數的24.3%,是俄羅斯單型號彈頭數量最多的一種,在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力量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對外宣稱,SS-18是俄羅斯「戰略力量戰鬥力的核心」,能夠「戰勝任何現代化的防禦系統」。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SS-18,會給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穩定性帶來巨大波動,這是任何俄領導人所不願看到的。

彌補了前期戰略決策的失誤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對戰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在俄羅斯軍內一直存在爭論。爭論的代表分別是戰略火箭軍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和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前者主張戰略核武器應在俄羅斯軍事政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後者則希望克里姆林宮重點發展常規力量。普京上台後,克瓦什寧得到了支持,戰略火箭軍很快被降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大幅度削減了核武器,延緩了新型核武器的發展。這使俄羅斯海基和陸基核武器發展青黃不接,出現服役斷檔。SS-18一再延壽的決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

緩解了軍費不足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經費銳減,連正常的日常維持也勉為其難,甚至在2000年6月曾發生過導彈基地因拖欠電費,而被地方電力公司強行斷電的情況。就連俄羅斯導彈新星「白楊」M也面臨類似的境遇。俄原計劃從1999年開始每年部署20~30枚「白楊」M,到2004年底將達到160~220枚。但由於資金不足,到2006年只部署了44枚,遠不能滿足戰略需求。俄專家認為,「維修這些導彈比拆除並銷毀它們便宜得多」,而「這些導彈並不是很陳舊」。通過對現有SS-18的翻修和升級,不需要花費很多錢,就可將戰斗值班期限延長到2014年。

應對美導彈防禦計劃SS-18在對付美國現在推進的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有其獨特的作用。每枚導彈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和誘餌,不但能夠有效地迷惑防禦體系,而且大量的彈頭能夠完全耗光防禦系統的防禦彈頭,大量的數據處理還有可能使整個防禦系統陷入癱瘓。延長SS-18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國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徑。

保留了靈活應對未來威脅的基本手段雖然近年來在反恐大勢下,美俄戰略關系逐步緩和,但俄羅斯也看到美國不考慮俄方將削減下來的核彈頭銷毀的主張,而堅持要把大部分彈頭儲存起來,以應不測。這實際是防範俄羅斯再次以其強大的核力量同美國抗衡。同樣,俄考慮到未來與美國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也堅持維持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一直重申延長SS-18部署和美國的核力量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建設沒有任何關系,但其實正是俄羅斯對美國戰略不信任的具體表現,是應對未來威脅保留的靈活手段之一。

㈦ 世界五大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誰最強

不是民兵3.
民兵3的改進型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陸基洲際導彈,CEP約130米;美國還擁有世界上精確度最高的潛射洲際導彈三叉戟-2, 該導彈圓周誤差CEP達到90米。
突防能力最強的是俄羅斯白楊-M(SS-27). 白楊-M是目前唯一攜帶機動彈頭(MARV)的戰略導彈, 可以說能突破任何中端與末端攔截的反彈道導彈系統。俄羅斯還擁有世界上威力最大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SS-18, 是目前唯一裝備10顆分彈頭MIRV的戰略導彈.
幾種洲際導彈各有所長,如果硬要說哪個更厲害,突防能力強的白楊-M應該是最厲害的。

㈧ 各國有哪些有名的導彈

美國:路基民兵-3,射程12000公里。海基三叉戟三型,射程14000公里。

俄羅斯:布拉瓦,射程8000公里。

法國:M51彈道導彈,射程11000公里。

我國:路基東風-31A,射程11000公里。海基巨浪-2,射程8000公里 。

㈨ 俄羅斯有哪些現役洲際導彈陸基海基

1Р-36М "Сатана
開發商:Yuzhnoye設計局
長度:33,65米
直徑:3米
起始重量:208,300公斤
飛行范圍:16,000公里
第三代的蘇聯戰略導彈系統,具有沉重的兩級液體燃料,截肢15a14洲際彈道導彈放置在操作系統類型的15p714高安全發射井。
美國人稱蘇聯戰略導彈系統"撒旦"。 在1973年首次試射時,該導彈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彈道系統。 沒有導彈防禦系統能夠抵禦SS-18,其破壞半徑高達16萬米。 創建P-36M後,蘇聯不能擔心一個"軍備競賽"。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撒旦"進行了修改,並於1988年蘇聯軍隊收到了SS-18-P-36M2"Voevoda",對什麼都不能做,現代美國導彈防禦的新版本。
2РТ-2ПМ2. «Тополь-М»
開發商:機械工程中央銀行
長度:22.7米
直徑:1.86米
起始重量:47.1t
飛行范圍:11000公里
RT-2PM2火箭被設計為三級火箭,具有強大的混合固體燃料動力裝置和玻璃纖維機身。 火箭的測試始於1994年。 第一次發射是從地雷發射器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於1994年12月20日進行。 1997年,在四次成功發射後,這些導彈開始大規模生產。 國家委員會於2000年4月28日批准了接受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行為。 截至2012年底,共有60枚白楊M型地雷發射導彈和18枚機動導彈現役。 所有地雷導彈都在塔曼導彈師(Svetly,薩拉托夫地區)執行戰斗任務。
3.PC-24 «Ярс»
開發者:麻省理工學院
長度:23米
直徑:2米
飛行范圍:11000公里
第一次發射火箭發生在2007年。 不像楊樹-M具有可分離的作戰單位。 除了戰斗塊,YARS還攜帶了一套突破反導防禦的手段,這使得敵人很難檢測和攔截它。 這一創新使得RS-24成為全球美國導彈防禦系統部署中最成功的作戰導彈。
4.СРК УР-100Н УТТХ с ракетой 15А35
開發商:機械工程中央銀行

長度:24.3米

直徑:2.5m

起始重量:105.6t

開發者:麻省理工學院
長度:11.5m
直徑:2米
起始重量:36.8噸。
飛行距離:9300公里
俄羅斯d-30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部署在項目955潛艇。 布拉瓦的首次發射發生在2005年。 國內作者經常批評發達的布拉瓦導彈系統測試失敗的一個相當大的份額。據批評者介紹,"狼牙棒"出現是由於俄羅斯的平庸慾望省錢:該國的願望,通過統一的"狼牙棒"與陸地導彈降低開發成本使其生產比平時便宜。

飛行距離:10000公里

15a30(UR-100N)第三代洲際彈道液體推進劑導彈帶有單獨的個人制導頭(RCH IN)是在V.N.Chelomey領導下由中央機械工程設計局開發的。 洲際彈道導彈15A30的飛行試驗是在拜科努爾試驗場(國家委員會主席-E.B.沃爾科夫中將)進行的。 第一次發射15A30洲際彈道導彈發生在1973年4月9日。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09年7月,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已經部署了70架15a35洲際彈道導彈:1。 第60導彈師(Tatishchevo),41UR-100N utth2。 第28近衛導彈師(莫斯科 Kozelsk),29UR-100N utth.
5。 15Ж60 "Молодец"
開發商:Yuzhnoye設計局
長度:22.6米
直徑:2.4米
起始重量:104.5t
飛行距離:10000公里
RT-23utth"Molodets"-戰略導彈系統與固體燃料三級洲際彈道導彈15J61和15J60,移動鐵路和固定地雷為基礎,分別。 這是RT-23復雜的進一步發展。 它於1987年通過。 在整流罩的外表面放置空氣動力學舵,讓您通過滾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操作區域來控制火箭。 穿過大氣層的緻密層後,整流罩被重置。. Kozelsk),29UR-100N utth.
6 Р-30 "Булава"

㈩ 世界各國都有哪些現役洲際導彈陸基海基

導彈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幾乎是離不開的強力軍事武器,能夠精確快速地打擊目標,達成作戰目的。各款導彈能夠用於不同的作戰環境,來達到不同的作戰目的,是各國的「得力助手」。目前,洲際導彈可以說是導彈大家族中的佼佼者,製造導彈的射程通常在8000公里以上,對於國家戰略核力量的構成極其重要。但是,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對於國家的經濟水平、科研實力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目前擁有能夠研發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屈指可數,中美俄就是其中三個國家。

讓我們先來看世界超級強國美國,目前美國性能最優越的洲際導彈當屬民兵3號。這是一款能夠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固體洲際導彈,射程可達12500公里,但是民兵3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70年代服役,已經十分老舊了,翻新的效果也並不怎麼理想,目前美國計劃在2030年時期退役。

俄羅斯的實力也不俗,在蘇聯解體之後繼承了不少「寶藏」,得到了不少武器研發技術。目前俄羅斯的SS18撒旦洲際導彈幾乎是全世界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射程可達16000公里,具有很高的打擊效率與打擊能力,同樣具有裝備分導式多彈頭的能力,雖然射程方面輸給了美國的洲際導彈,但是與其他部分國家的導彈對比,不管是射程還是威力都是難有對手的。

中國一直奮勇追趕先進的大國,努力縮小和它們之間的差距,科研技術水平突飛猛進,擁有「東風」系列導彈這個大家族,其中,東風41是這個大家族中的王牌選手。東風41能夠攜帶10枚左右的分導式多彈頭,射程范圍達到14000公里以上,同時也具有極高的精準打擊力,對於其他國家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雖然射程不及俄國的撒旦洲際導彈,排第二名,但是畢竟中國的起步較晚,能夠取得如今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並且以中國的科研技術水平的成長速度來看,在未來,我國很有可能在各個方面超過俄羅斯。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陸基導彈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