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蘇聯音樂的感想
俄羅斯音樂的魅力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民族。廣袤的大地,悲壯的歷史,為無數特立獨行的天才作曲家創造獨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長的黑暗統治,惡劣的自然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與激情。
追根溯源
回首那中世紀的漫漫長夜,在一個不知自由為何物的國度,即便是用以抒發心聲的音樂,也被統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條文之中而難逃專制的魔掌。較之西歐那些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俄羅斯無疑後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對西歐古典音樂幾乎是聞所未聞。當時的東正教會定下嚴厲教規,使得莎士比亞以後兩百年,印刷術出現後三百年,教會仍然牢牢控制著所有領域。他們禁止民眾涉足音樂,對教會音樂亦橫加限制,亂揮斧鉞,藝術和音樂的傳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隨意篡改之列。在聖歌演唱中,教會有意剔除了樂器與和聲,理由是神聖的上帝不能被器樂所干擾,更不能被和聲對位所淡化。東正教文化堅決反對文藝復興,抵制宗教改革和騎士時代任何新知識的傳播與發散。另外,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也為沙皇遺留下了歧視婦女的東方傳統。這一切大大阻礙了歐洲音樂技法在俄羅斯的傳播。由於自我封閉,俄羅斯人孤陋寡聞,只了解古羅馬的舞者,卻對十一世紀以來歌唱愛情的游吟詩人和十二世紀以來德國的詩人音樂家一無所知。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國家,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常識。那些用豎琴演唱詩歌的流浪藝人的即興表演,通常會被教會作為異教徒和魔鬼的誘惑而被處罰;其樂器往往被包裹起來澆上油焚燒;政府官員有責任仔細審查他們的每一行歌詞,以尋找「魔鬼」的蛛絲馬跡。這無疑是俄羅斯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夢魘。
但歷史的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文主義的腳步無法阻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逐步發展,歐洲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的俄國的各個領域。俄國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知識精英們越來越無法接受自身民族一直是歐洲文化殖民地的事實。俄羅斯音樂伴隨著非宗教音樂的流行過程而發展起來,朝野雙方對音樂的普遍興趣,引發並促進了音樂界民間歌曲的收集和創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上演,標志著民族音樂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其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羅斯交響樂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邁的獨特風格,與歐洲音樂分道揚鑣,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評價道:整個「俄羅斯派交響樂都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還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他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不同風格的曲調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伴隨著一場解放農奴,降低中央集權,重整軍隊和法律的偉大改革運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一場對音樂民族性的爭論就此引發。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把注意力轉向新興的俄羅斯公民。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第一批歐洲風格的藝術院校的成立使音樂的發展有了自己的陣地。在音樂研究的小團體中,什麼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和探索之中。而俄羅斯的傳統音樂多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民歌,是形成「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素材和基礎。而它的節奏和和聲尚未被直接而准確地描述,欲寫成樂譜,就必須借鑒歐洲的音樂傳統。採用哪一種歐洲音樂傳統,音樂界則見仁見智。以作曲家魯賓斯坦(Rubinstein)為代表的泛歐洲主義者喜歡炫技的鋼琴,他要求弟子們研究維也納音樂經典,並奉為經典而仿效。以貝拉科諾夫(Balakirev)為代表的音樂激進派,亦被稱作「五人組」或「強力集團」,則推崇李斯特,貝多芬和柏遼茲輩自由奔放的旋律,並將其移植為本民族音樂的旋律和主題。兩個派別都非常活躍,而分歧明顯。但無論如何,俄羅斯音樂在對民族性的爭論和構建中橫空出世,勢不可當。尤其是「強力集團」更是頗有作為。其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強力集團」功不可沒。
大師偉業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其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之作。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最為著名者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勾勒出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感脈絡,有力真切表達出時代的主題。同時也發掘出人們對幸福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於1840年生於一個礦業小鎮,其父是一位礦業工程師。雖然此地粗劣、醜陋而荒蕪,但柴科夫斯基在家中卻象一位王子,有許多僕役和最華麗的地毯、名畫和傢具。他最早能接觸到的音樂只有一個古老的音樂盒的叮咚聲響和母親充滿憂郁感傷的歌聲。
八歲時,柴科夫斯基全家搬回聖彼得堡。由於經常一人躲在家中,這個性情羞澀的小男孩竟覺得學校生活十分艱苦。幾年後,母親傳染上可怕的霍亂而去世,留給柴科夫斯基的是無限的憂傷,這種格調一直清晰地反映在其音樂作品中。音樂成為他的唯一歡樂,而父親雖對他學習音樂非常支持,但只同意將音樂作為娛樂,並要求他必須以法律為他的終身職業。他十九歲時讀完法律課程並在政府中獲得了一個低級職位。但他志不在此,而是到處求師,學習他所痴迷的音樂。但當時俄國音樂界普遍水平低迷,在二十一歲時,他對舒曼還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貝多芬寫過幾部交響曲。在音樂學院就學的時光無疑是他的不幸歲月。他那時很窮,雖然作品迭出,卻並未能給他帶來金錢和名譽。家庭生活也不如意,他曾愛上了一個著名的法國歌劇歌唱家,但她隨意拋棄了他,而愛上了一個男中音;後來一個奇異女子先是瘋狂地愛上了他,以致那好心腸的年輕作曲家擔心假如拒絕她便會毀滅了她的生命,而當他將自己拖入這次不幸婚姻後,她不但離他而去,還帶走了他的一筆錢財。正當內外交困之時,一種最奇特的友誼突然降臨,並改變了他的命運。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孀婦,名梅克夫人,當時已是十一個孩子的母親,然而卻是具有欣賞品位的音樂愛好者人。她聽過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對其潛能深信不疑。她堅信他終有一天會名揚天下起來。於是她給他寫信,表達出對他的作品的熱愛。當梅克夫人得知這位音樂天才窮困潦倒,為謀生而不得不邊作曲邊授課以換取生活費時,梅克夫人提出每年給他一項津貼,使他能夠將全部時間用於作曲。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永遠不能見面。從此,他們常常互相通信,他將所有的創作計劃、希望與恐懼都告訴了她。但是他們從來不相見。甚至有一次她去聽他的音樂會,二人也象不相識的人一樣擦肩而過。有了梅克夫人這位「紅顏知己」,柴科夫斯基不再有後顧之憂,並得以赴義大利和瑞士旅行,住在舒適的家中盡情創作芭蕾舞曲、歌劇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盡情抒發著內心的感受,抒發俄羅斯民族的心情。所以,在他六部偉大的交響曲甚至所有音樂作品中,聽眾都能能夠感受到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流淌。一直到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風靡全球並得到全世界的人們所熱愛以後很久,他才在自己的祖國贏得了應有的榮譽。俄國人逐漸認識到,俄羅斯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應和柴科夫斯基名字聯系在一起。他的歌劇之一《葉甫根尼•奧涅金》在皇家歌劇院成功上演後,沙皇授予他「聖弗拉基米爾」勛章。當他到南俄旅行演出時,他受到英雄般歡迎。他最喜歡靜靜地在家中作曲,而此時的他不得不繼續旅行,去指揮世界各國最著名管弦樂隊演奏他的作品,以便使所有人們都能熱愛它們。1891年,他到美國來指揮慶祝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式的音樂會。除了在紐約之外,柴科夫斯基還在巴爾的摩、費城等地指揮演出。,他已成為世界級音樂家,將名垂人類音樂史冊。然而好景不長,當柴科夫斯基剛剛創作了他的最偉大的交響曲——第六交響曲即「悲愴」交響曲後,可怕的霍亂奪去了他的生命。
音樂家及其作品的氣質與本人境遇息息相關,又與民族性格緊密相連。柴科夫斯基的人生軌跡加之俄羅斯民族的多災多難,使其作品充滿抑鬱和憂傷,同時也蘊涵著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
餘音繞梁
地球上只要有人類生存,音樂的旋律就不會停息。獨樹一幟的俄羅斯音樂自18世紀到19世紀初達到高峰後,以柴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民族樂派不僅風靡俄羅斯,而且傳遍五洲四海。
歷史無法割斷。十月革命以後,蘇聯仍然重視對音樂傳統的繼承,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了很多成就。新一代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便是在吸收民間曲調基礎上寫成。而著名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等,也具有清晰的民族特色。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其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和戲劇譜曲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所完成,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在中國,俄羅斯音樂的痕跡也揮之不去,至今仍存。由於歷史的原因,西方古典音樂在新中國的發展幾乎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無論是作曲風格、演奏技巧,還是音樂教育體系,俄羅斯音樂模式的痕跡俯拾即是,不勝枚舉。一個最明顯的實例,鋼琴協奏曲《黃河》,無論在和聲、鋼琴技術方面,都明顯受到非常典型的俄羅斯音樂的強烈影響。而令幾代人難以忘懷的蘇俄歌曲,更是讓國人耳熟能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爾加纖夫曲》《山楂樹》《紅莓花兒開》《三套車》《喀秋莎》等等,仍在幾代炎黃子孫中傳唱。
《史記•樂書》有雲:「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樂是追求美、表現美、傳播美的藝術,美好的心靈永遠相通,美妙的藝術可以跨越國界,穿越時空,不可阻擋,獲得永恆。
❷ 如何欣賞交響樂
剛開始聽,我建議先聽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和波爾卡,這些也是我的入門曲目,因為這些旋律性很強,而且節奏也很優美,相對於其他交響作品簡單很多。通過這些可以讓你熟悉各種樂器。了解交響樂團的基本編制。但這些作品有個缺陷——思想性不深刻。之後就可以去聽貝多芬了,勃拉姆斯等等。
提高推薦彼得和狼,每種樂器代表的動物都不一樣,細細體會你會發現音樂是那麼的奇妙
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再開始接觸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孟德爾松,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大師。之後又接觸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等俄羅斯大師,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
❸ 求歷屆俄羅斯懷舊經典音樂會視屏,及相關信息。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B6%ED%C2%DE%CB%B9%BB%B3%BE%C9%BE%AD%B5%E4%D2%F4%C0%D6%BB%E1
實在沒辦法。www.cctv.com翻了個遍也沒找到。。不好意思了哈。說不定只有這連個年份的音樂會嘞。
❹ 如何欣賞如柴可夫斯基等音樂大師的音樂。本人基本上無音樂知識-。-! 謝謝。。。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一般有動人的故事情節,欣賞之前可以了解一下,也可以查詢一下創作背景,有助於理解。
如果你喜歡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就一定要看一下他的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和睡美人,裡面的音樂都很經典。還有他的(旋律)也很好聽.
另外還有幾首給你推薦:
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如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
巴赫的托卡塔與賦格
帕格尼尼的二十四號隨想曲,摩西主題變奏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亨德爾的薩拉邦德變奏曲
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
瓦爾德退費爾的溜冰圓舞曲
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和安娜波爾卡
等等~~希望你喜歡啦
西西~~~~
❺ 怎麼欣賞交響樂交響樂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其實音樂不分好壞,個人有個人的喜好,有些人喜歡流行音樂,而有些人喜歡搖滾,有些人喜歡古典,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毫無疑問,交響樂時音樂表現得最高形式,正如偉大的德奧作曲家馬勒說的「一部交響樂就猶如一個世界」。
交響樂較其他音樂類型而言,它能表現出更多的東西。正如樓上眾多朋友的回答一樣,它是表現力最豐富的音樂形式,同時,它是最感人至深的。有時,聽一部交響曲,我都會流淚。
其實交響樂和流行音樂的不同,記得以前我的一位音樂老師說過,流行音樂一開始就覺得很好聽,但同一首聽多了就會覺得沒什麼感覺了。而交響樂恰好相反,可能一開始聽會覺得太吵,但是越聽越好聽,而且聽完後都會感覺到一種精神的升華,這種升華可以說很少能在塵世中感覺到的。就比如說,我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已近有300多遍了,是四個樂章,30分鍾左右,現在每聽一遍,都會在音樂中發現更多的東西,那些東西的美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我也不是搞音樂的,但這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可以說是任何藝術形式都達不到的一種境界——感人至深。
至於剛開始聽,我建議先聽約翰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和波爾卡,這些也是我的入門曲目,因為這些旋律性很強,而且節奏也很優美,相對於其他交響作品簡單很多。通過這些可以讓你熟悉各種樂器。了解交響樂團的基本編制。但這些作品有個缺陷——思想性不深刻。之後就可以去聽貝多芬了,勃拉姆斯等等。
我的聽音樂的經歷,首先也是圓舞曲和波爾卡,之後就喜歡聽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因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基本都是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和波爾卡,之後我就對一個指揮大師很感興趣,是小克萊博,他指揮了89年,92年的新年音樂會。,之後又了解到這個指揮大師指揮的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是最佳版本,又在網上找來聽,剛開始聽也是覺得很吵,但聽了10多遍後就覺得聽完內心裡有了點東西,而且比以往聽過的任何東西都好聽。之後就瘋狂的又聽了有100遍,之後開始大量接觸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等九首交響曲聽了1年半,都熟爛於心後,有開始接觸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孟德爾松,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大師。之後又開始接觸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等俄羅斯大師。聽完這么多,到現在還是最喜歡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
總之就是多聽,首先先別管其他的,先聽至少10遍。之後你就能感覺到什麼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了。
❻ 如何欣賞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關於這首名曲,有過許多不平凡而有趣的經歷。1956年,當時蘇聯正舉行全國運動會,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了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裡》。電影廠邀請著名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伊為影片配樂。作曲家與詩人馬都索夫斯基合作為影片寫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
歌曲結合了俄羅斯民歌和俄羅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點,但富有變化。雖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卻處處顯示出這位大師的匠心來:他靈活地運用了調式的變化——第一樂句是自然小調式,第二樂句是自然大調式,第三樂句旋律小調式的影子一閃,第四樂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調式。作曲家還突破了樂句的方整性——第一樂句是四個小節,第二樂句比第一樂句少一個小節,第三樂句割成了兩個分句,一處使用了切分音,對意義上的重音的強調恰到好處,第四樂句的節奏與第一、二樂句相近,但不從強拍起,而變為從弱拍起。四個樂句在章法上竟沒有一處是和另一處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轉折令人意想不到卻又自然得體,氣息寬廣,結構精巧,於素雅中顯露出生動的意趣,真是令人驚嘆不已。難怪蘇聯音樂界盛贊索洛維約夫一謝多伊的歌曲作品「體裁靈活新穎,手法別致,風格多樣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覺。」
越有內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藝術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認識的。據馬都索夫斯基回憶說:當初這首歌拿去錄音時,電影廠的音樂部負責人審聽之後並不滿意,毫不客氣地對索洛維約夫·謝多伊說:「您的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沒想到您這樣一位著名作曲家會寫出這種東西來。」一盆冷水澆得作曲家垂頭喪氣。不過影片上映後,歌曲還是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第二年,在莫斯科舉行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直到開幕前的兩個月,聯歡節籌委會才決定選送這首並非為聯歡節而作的、當時在蘇聯卻已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去參加聯歡節歌曲大賽,果然,它一舉奪得了金獎。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著「但願從今後,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車,告別莫斯科的。自此,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飛出了蘇聯國界,開始它的全球旅行。
1959年,蘇聯設立以「列寧」命名的最高榮譽獎,索洛維約夫·謝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五首歌曲榮獲首屆列寧文藝獎。直到蘇聯解體為止,以歌曲作品而獲此殊榮的,除了索洛維約夫·謝多伊,還沒有第二個人。
1958年,在莫斯科舉辦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是美國青年鋼琴家范·克萊本。他在告別音樂會上激動地彈奏起這一樂曲,全場爆發出暴風雨般的掌聲,聽眾們都站起來齊聲高唱。克萊本回國後舉行音樂會時,還把這首歌作為常演曲目。1962年,肯尼·鮑爾用英語錄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庫爾蒂斯填詞,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國當年的暢銷唱片,要知道在「冷戰」期間,美國幾乎是從不介紹蘇聯歌曲的。法國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馬克用這首歌的曲調另填法語歌詞,取名《春天的鈴蘭》,在法國唱紅一時。蘇聯的「若克」歌舞團在巴西訪問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全場觀眾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為回報。騎著阿拉伯快馬的撒哈拉騎手用最稀有的豪薩語唱著這首歌來到奈及利亞。這類有趣的故事不勝枚舉——芬蘭、幾內亞,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到處都可以聽到有人在唱這首歌曲。
索洛維約夫·謝多伊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始終認為:歌曲復雜或簡單,是並不重要的。終究不是因為這點才受人喜愛。只有當人們在歌曲里尋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緒的旅伴,這樣的歌才會受人歡迎。」
這首抒情歌曲近半個世紀來所以具有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藝術上的成功。當時的蘇聯評論界認為:「杜納耶夫斯基的《祖國進行曲》中的愛國主義主題在索洛維約夫·謝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借另一種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現。」歌曲的內涵在傳唱過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單純的愛情歌曲,也不僅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羅斯人民對祖國、對親友、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愛。
俄、中文歌詞
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Н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
Всё здесь замерло до утра,
Если б знали вы, как мне дороги
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Речка движется и не движется,
Вся из лунного серебра,
Песня слышится и не слышится,
В эти тихие вечера.
Что ж ты милая смотришь искоса
Низко голову накланя
Трудно высказать и не высказать.
Всё, что на сердце у меня
А развет уже всё заметнее,
Так пожалуйста будь добра
Не забудь ты, эти летние
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
只有樹葉在沙沙響
夜色多麼好
令人心神往
多麼迷人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悄悄看著我不聲響
我願對你講
不知怎樣講
多少話兒留在心上
長夜快過去天色蒙蒙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願從今後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❼ 關於怎樣欣賞一首歌曲
首先可以從歌曲體裁分析,歌曲體裁有頌歌、進行曲、抒情歌曲、諷刺歌曲、詼諧歌曲、舞蹈歌曲、敘述性歌曲、兒童歌曲等。流行歌曲中常見的是抒情歌曲,然後是動感十足的舞蹈歌曲,也有少數的詼諧歌曲。
從歌曲的演唱形式分析,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齊唱、對唱、合唱、小合唱等。現在人們欣賞的流行歌曲中多數是獨唱,少數的重唱和合唱。
從歌曲的演唱方法分析,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現在的很多歌唱家、歌星或歌手的演唱方法是採用融合的方式,唱出來的感覺很好!
在國內的美聲唱法中,我比較喜歡毛阿敏和楊洪基的演唱。毛阿敏的演唱是屬於美聲唱法的,融合著通俗唱法的感覺,她演唱的歌曲《同一首歌》,聽起來滿舒服的,醇厚的聲音是圓潤、溫暖和美感!楊洪基是正統的美聲唱法,注重歌唱中的氣息和輕聲,喜歡他演唱的俄羅斯歌曲。他那具有立體感的聲音,演繹著渾厚濃重的憂郁美!除此之外,我幾乎都是聽歐美歌曲,輕聲的美聲唱法,令我非常的沉迷和陶醉!三種演唱方法中,我偏愛美聲唱法,也許是因為我的聲樂導師屬於美聲唱法。
有時候也欣賞一些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現在流行歌曲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歌星人數也是迅速增加,但並不是每個歌星演唱的每首歌曲都喜歡,我是有選擇的欣賞。
印象較深刻的流行歌星有許魏、林志炫和孟庭葦......他們的演唱耐人尋味、感人至深,已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和個性。傾聽許魏的演唱,情感的表達非常豐富,磁性的嗓音具有獨特的韻味;也感受了孟庭葦的演唱,其歌聲、情感及整體音響渲染了一種脫俗、空靈和飄逸的美。
從人聲類別分析,人聲類別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女性朋友基本上是屬於女高音,女中音極少數了,中國的歌唱家關牧村就是屬於女中音。
從情感類型分析,情感類型有恩情、親情、鄉情、友情、同情、愛情、迷情、溫情等。現在的流行歌曲以描寫愛情和友情為多,描寫親情的屈指可數。
大部分朋友在欣賞歌曲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的去分析歌曲的情感,因為人們對歌曲的直接感受就是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例如,於文華的歌曲《不要惦記家》,將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濃濃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聆聽的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質朴感人的親情。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藝術歌曲,也是一首甜美的詩。人們可以從纏綿委婉、浪漫典雅的旋律中,感受到心上人在深情的傾訴著真摯而熱烈的愛情!
❽ 怎麼欣賞音樂會
你說是在音樂會現場嗎?
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
怎樣聽現場音樂會
文:勇敢的心
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工業產物,唱片的歷史剛剛一百年,而在此之前,人類音樂文明的傳承方式,除了曲譜,主要是靠現場演奏這種活生生的音樂表現形式。千百年來,現場聆聽是遠古的人們獲得音樂感受的唯一方式,即使到了唱片工業極度發達的今天,現場演奏仍以她活生生的親切、溫暖性感召著成千上萬的愛樂人步入音樂廳、歌舞劇院。。。
作為一個剛開始接觸歐洲古典音樂的愛樂人,現場演出的魅力在我們的心目中一定是充滿遐想和誘惑的,當我們即將捧著無比虔誠的激動心情步入愛樂殿堂膜拜音樂之前,為了能使我們從即將聽到的「聲音」中體驗、感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以下一些經驗之談和注意事項恐怕是我們每一個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音樂會曲目的選擇
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裡,都有著為數眾多的音樂廳,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上演,比如北京音樂廳,年末就可以排滿下一年的演出日程。我們必須用手中有限的資金和有限的時間,從琳琅滿目的演出中擇選出最適合自己聆聽的場次,選擇的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選擇自己有濃厚興趣、並且喜歡聽的曲目,這樣即使演出團體的本身演奏技術不盡如人意,音樂本身依然能帶給我們應有的感動。對那些自己在唱片中聽得無動於衷的曲目,甭管別人說得怎樣天花亂墜,那終究是別人的感受,如果再碰上樂隊的蹩腳表現,那些偉大的音樂恐怕以後在你的心中永無翻身之日了!
二是重點考慮一些國際上知名音樂團體、著名音樂藝人的訪華演出,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演出,在中國往往是數十年一遇。特別是一些年邁的藝術大師,他們的訪華演出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錯過一次很可能要遺憾終身。比如大提琴演奏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和指揮家小澤征爾2000年秋天在北京世紀劇院的交流演出,他們帶給我們中國愛樂聽眾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感動,更多的是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音樂人格魅力。
演出前的准備工作
如果你對即將聽到的演出曲目非常熟悉,甚至手頭都能找到好幾個經典錄音版本,那麼你此時最好迴避聆聽這些精彩錄音,以免在內心造成太深的先入為主的障礙,從而影響自己現場聆聽時的專注。中國交響樂團的整體水平是國內音樂團體中最高的,但經常有些朋友對他們的現場演出表現出極大的失望,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我們所聽到的外國著名樂團的優秀、經典錄音太多,別人的錄音聽得越多、了解得越深,相比之下國交現場的差距就會越明顯,失望也就越大。
如果你對即將聆聽到的曲目還不太熟悉,那麼你要盡可能地多搜集、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最好能找來一個錄音先試聽試聽,這樣現場聆聽時就不會感到太突然、太茫然了。至於相關資料的來源,途徑有很多,圖書館、互聯網,當然還有喜歡音樂的朋友。
音樂廳注意事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聽交響樂都是要西裝革履的,其實在中國大可不必,畢竟,西服不是我們的傳統禮儀服裝,只要干凈整齊、不邋遢,星級賓館大堂允許進入的穿著,音樂廳里都能夠接受。有些古典音樂家的演出服飾花哨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等人,他們的演出服飾一向都很有個性。隨便、舒適、休閑不僅是現代服裝的潮流,也應該是音樂廳著裝的必然趨勢。當然,也有一些特定的音樂會有著特定的著裝要求,是必須要遵守的。
演出當天,一定要盡早趕到音樂廳附近,務必提前入場。提前入場有很多好處,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氣,從容等待音樂的沐浴,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閱讀節目單上有關樂曲、樂隊、指揮的詳細介紹,避免演出過程中的匆忙翻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這也是對演出團體和藝術家最起碼的尊重。現在很多音樂廳都拒絕樂章中間讓遲到者入場,即使如此,短暫的樂章間休息,黑暗的觀眾席中不僅尋找座位麻煩,還會因為入座影響別人而招來一片白眼與不快。
手機、呼機的尖銳鈴聲在音樂廳里聽起來絕對讓人心驚膽顫,特別是演出過程中出現的鈴聲,為了避免這種極不和諧音的出現、避免招致周圍群眾射來的「仇恨」眼光,你最好在進場前就把它們都關閉掉。如果確實要等待特別重要的傳呼,務必要將它們設置成震動提示。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容易發出干擾雜訊的物件入場,比如塑料袋、塑料瓶、購物袋等,一般音樂廳入口大廳里都有這些小件物品免費寄存處。
北京保利劇院如今明令禁止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入場,這一招實在英明!據科學考證,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一般都不具備情緒控制力,也就是說,他們在音樂廳里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安靜狀態聆聽音樂,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意識不僅影響家長的欣賞情緒,更會擾亂周圍聽眾的聆聽環境。所以,除了一些專門面向兒童的專場音樂會外,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尚不具備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去音樂廳,否則難受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相鄰觀眾、甚至是指揮,他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擾。
聆聽中的幾個注意點
上面所說的幾點,都是為了更好地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的。而當我們終於聽到美妙動人的仙樂時,無言的感動中,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亂鼓掌、亂喝彩。據說幾百年前的西方藝術家表演交響樂時,樂章間觀眾是可以鼓掌的,碰到掌聲、喝彩聲太熱烈時,指揮還會把剛演奏過的樂章即興重復一遍以饗聽眾。然而幾百年綿延下來,如今的習俗已大為改變,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樂章間保持寧靜既可以保證一部宏大作品的整體性,又能夠保證我們欣賞思緒的連續。所以,不管前面的樂章多麼精彩動人,我們只能把全部由衷的感謝激情留待曲終時再釋放出來。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了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台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台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後,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前面之所以讓你用心數樂章,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盲目跟從一些不相乾的人在樂章間亂鼓掌、亂起鬨、亂上添亂。
我在北京曾數次見過因為樂章間掌聲太熱烈而導致的笑話。一次是200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由於現場的聽眾很大一部分人享受的是政府招待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全場竟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於是她匆匆忙忙地抱著鮮花進場上台獻花,接下來的場面實在令中國人尷尬之極。。。另一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現場也是掌聲如雷,幾個女學生也是聞聲而起,跑上舞台獻花。。。
解決了盲目鼓掌的問題,剩下的就是避免樂章間交頭接耳、翻看節目單、喝水、嗑瓜子等頗具騷擾性的「小動作」,不管你做什麼「小動作」,你要首先考慮一下你的舉動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畢竟這不是家裡一個人聆聽音響的自在環境啊!
許多經典的唱片都是由最副盛名的樂團、最傑出的指揮、最佳的演錄場所、最好的器材、最出色的錄音師合作出來的,再加上精心的後期製作,那種「天碟」級的聽覺表現遠遠強過一個普通的國內現場演出,如果我們在一個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里聆聽一個素質並不出色的樂團演奏時,腦海中總是忘不了那些「天碟」中的精彩,並且頻頻在它們之間作種種比較,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無任何積極意義。我們是來聽活生生的「真實」音樂的,而不是來找差距和不足、更不是來挑刺的,(當然差距和不足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的所有成見,主動沉浸於現場所聽到的音樂之中,用心地感受音樂本身,並捕獲那些足以震撼、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我們普通愛樂人聆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
曲終人散時
一個正規樂團在常規音樂季演出里,正式曲目結束後,一般是沒有安可的(加演曲目),而那些交流、訪問性質的演出,因為難得一見、難得一聽,安可曲總是少不了的,每到這個時候,樂團和指揮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奉獻出他們最擅長、最精彩的動人一刻,而他們的安可表現、安可曲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聽眾掌聲、喝彩聲的熱烈程度,如果你確實喜歡他們的表現,不妨鼓掌鼓得猛烈一點、熱情一點。
出於禮節考慮,只要樂隊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最前面的那一位)沒有起身退場,我們觀眾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退場,人家萬里迢迢地趕來為你傾情演出,我們也不應該著急趕這幾分鍾的路程吧!
當意猶未盡的你沉醉在音樂的回味之中而又不得不退場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遺留在座位上的物件、以及門口寄存的東西。
如果你願意,聽完音樂會後,不妨與一些愛樂的朋友交流交流你自己的聆聽感受,或者把一些刻骨銘心感動寫下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你的描述,間接地感受那些令你終生難忘的音樂瞬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入鄉還是要隨俗--音樂會後的余想
作者:郝建
音樂會,我們怎樣聽
這幾年,國內的交響音樂會日見其增。最近,北京的音樂會很多。5月底,多明戈來開了獨唱音樂會、6月1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帶上郎朗一塊到人民大會堂開了交響音樂會;只隔了20幾天,只挪了兩三箭之地,三大男高音又來走穴。我去現場聽了費城的那一場,三高是在家裡看的現場直播。一個在讀本科時候就想寫幾句的話題又來煩我了:我們會不會聽音樂會。
我這里想說的絕不是"聽不懂交響樂"的話題。我一直覺得音樂不象文字,無所謂懂不懂,喜歡聽就是懂。聽得愉悅、聽得入耳、聽得入迷就多聽。音樂這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聽,樂此不疲,就是懂了,就是喜歡了。再發燒一點,看點和聲、對位法的書,學習點音樂史的知識,自然能更加跟得上主題的發展變化和樂思的起承轉合。但是樂理一竅不通,只要多聽,照樣悅耳。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不要說懂和聲,至今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簡譜都讀不好。但這攔不住我喜歡聽,攔不住我發燒,也沒擋著我熟悉許多樂曲。
我今天琢磨的"會不會聽音樂會"是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時要不要尊重一些硬道理,一些看得見、聽得著的規矩和別處幾百年形成的習俗。對於這些規矩,最近許多聽眾和文化人都在議論,我覺得有些意思。
說出來一定會有人笑話我,20年前念本科時,就曾經想給校報寫篇介紹聽音樂會行為規范的文章,題目都有了,叫《當你去聽音樂會》。還就是怕人笑話,一直沒寫。現在想想這些規矩也許有點煩瑣,但是它們是很重要的。要天天講可能有點誇張、有點煩人,看看我們在音樂會上的舉止表現,聽聽我們有的文化人對這事情的說法,我還真覺得需要年年講、月月講。
首先,沒出門時就要講究。如果是去聽古典音樂會和歌劇服裝應該講究些。就是大夏天,許多傳統的西方人男人也穿西服系領帶,哪怕回頭熱了把西服擔在胳膊上。女士就不用說了,一般都要穿禮服,這是一個儀式,也是她們展示高檔、昂貴服裝或者獨特的創意和品位的機會。當然,如果是在上海體育場看景觀歌劇《阿伊達》或者是午門廣場音樂會,服裝就可以多樣化一些,許多青年和小孩是穿了旅遊鞋去的。
然後,出門一定要早,因為聽音樂會最犯忌的是遲到。只要指揮出來站到指揮台上,全場的觀眾就應該安靜下來。可我們這里經常是人聲依然鼎沸,手機呼機此起彼伏。1996年5月底帶費城交響樂團來的也是薩瓦利施。頭一天在人民大會堂演,他出來以後很有些觀眾依然故我。他站到了指揮台上,曾經數次回過身來看著人聲嘈雜的觀眾席,還有一次乾脆離開了指揮台。樂隊指揮要連觀眾一塊"指揮",這樣開音樂會就未免太多中國特色。等到指揮抬起了指揮棒,遲到的觀眾就要站在門口,等到第一個樂章或者第一隻曲子結束才能進去。世界上其它地方所有的音樂會都是這個規矩。我們這里的票上也這么要求。可是人民大會堂的管理部門似乎至今沒有把這個規矩告訴自己的那些男女夜間守門人。他們放進所有遲到的人,我還看到他們熱心地為遲到者指點江山,還扶老攜幼、服務到位,弄得走道上川流不息。
當然,多少年前的歌劇,開始時也不那麼安靜,所以有序曲。鍾惦棐老師的小三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說得對"中國戲曲的開場鑼鼓與義大利歌劇的序曲的早期作用相同,就是鎮壓觀眾的嘈雜聲浪,提醒戲開始了……"。現在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了比較好、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習俗:樂曲當中,觀眾席應該安靜。據說在深圳曾經發生過演出者與個別無行觀眾的"戰斗":那天小提琴獨奏者呂思清較起了真,只要下面有手機、BB機響,他就放下小提琴停止演奏,他站在那兒望著下面,什麼時候觀眾安靜了,再架起小提琴,從頭拉起!這個場景也太有戲劇性了。
再然後的問題是:樂章與樂章的間隔不應該鼓掌。我覺得,這一條規矩是比較難做到的,對它的忽視或踐踏也是在我們這里最為情有可原的。因為現在來聽音樂會大多數人對樂曲不那麼熟悉,音樂只要戛然而止,人們認為樂曲已經結束,就會非常積極照自己的情緒反應對演奏者來個掌聲鼓勵。其實遵循這規矩的必要條件不是要有多高的音樂水準,不一定非要對台上演奏的作品胸有成竹。只要有點一般修養,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大致知道有樂章之間不應鼓掌這回事就行--跟著別人懂行的後面鼓掌就好了。
如果說樂章之間不需鼓掌是一個音樂常識問題,那演出當中不應該有說話和手機、呼機聲就是一個人的常識問題,一點不必是共產黨員也可以有的修養。有時候還有更絕的。那天郎朗和費城交響樂團正在台上引領著我們漸入佳境,我身後的兩三位遲到的男女居然為了要不要請已經捷足先登占據座位的"觀眾"離開爭吵起來!
最後,節目單上規定的曲目演完以後,可以鼓掌要求加演和返場。這是對樂隊演出水準的評價和鼓勵,也可能是對我們自己未盡之餘興的滿足。更廣泛地說,這是我們與音樂家之間的對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常規儀式。鼓掌是規矩,加演可不是規矩。指揮家不願意或者不高興時,他們也可以不加演。就我聽過的音樂會而言,湯沐海不大喜歡加演。我剛才提到的1996年費城交響樂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那次,薩瓦利施也沒有加演。不是因為被氣壞了吧?如果是聽歌劇和個人或幾個人的演唱會,鼓掌和返場就是大家默契的游戲規則。前兩天在午門的三大男高音樂會,因為前面的觀眾反應不是很熱烈--不知是否因為拿贈票進場的觀眾多,內行和真愛好者少--三位歌手得不到反應,連節目單註明要返場的曲目都差點不了了之。報紙上說,本來還准備了中國歌曲。可能是因為無人喝彩,他們也就偃旗息鼓了。
下面一篇文章,與欣賞音樂的禮儀有關
==================================
文化習俗差異,我們怎樣想
這些規矩,我們一時做不好,怎麼辦?
當然是有一些現實情況,我們這里的觀眾群有些中國特色。音樂素養不是很高,平時干掙錢的事情都不守時,憑什麼花錢聽音樂會就要守時?跟平時餐館吃飯、公共場所聚會旁若無人,大聲喧嘩相比,我們進了音樂廳已經很收斂了,已經憋得慌了,還要求我們手機、呼機全關,還要求樂曲停了也不能隨便鼓掌,我怎麼知道哪是樂章間隔,哪是曲終奏雅?
也有的不象話是物質現實決定的,跟文化、素養關系不太大。人民大會堂那麼大才夠多裝人。要是在北京音樂廳演,只好坐幾百人。如果照三大男高音來時的出場費那個收法,主辦者那個搞法,那票價不得賣1萬美圓?那音樂就會由回到貴族當中,我們這些普通音樂愛好者哪輩子才能聽到?可是在人民大會堂演,幾萬人進場就是一件大事,准時就是一件難事。演出中間,一萬人里頭有一兩個日理萬機的人要隨時接聽手機BB機,那其他觀眾就必須"聽取蟋蟀聲一片。"
但是這不是我們的借口。很多事情是能做到的,從主辦者來說,不要那邊薩瓦利施已經開了鑼,這邊還賣著票。哪不就擺明叫我遲到嗎。既然已經在天安門廣場這片聖地凈土開辟了停車場,就讓所有的車都停進去。不要讓後來的車又成了沒頭蒼蠅,開著車在大會堂周圍繞圈子,他這樣一折騰,進去肯定晚。觀眾沒有音樂會的常識,主辦者是知道的。遲到的人必須等到一個樂章或第一個曲子結束才能進去,票子上也都引了這樣的要求。可主辦者就是不肯跟自己的守門的人員講清楚,弄得他們還到處引領遲到的老先生、老奶奶。
從觀眾來說,首先並不是關乎我們的音樂修養。只要去聽音樂會,就算他沒聽過德沃夏克的曲子,總不至於不知道在音樂會里吵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止。要說遲到個三、五分鍾,是因為路遠堵車。可音樂會開始都半個多小時了,還在那裡川流不息地找位子,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叫做遲到?要說習慣培養有個過程,自從小澤征爾1979年帶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北京紅塔禮堂演出,我們也聽了20多年交響樂了。20多年,北京的觀眾總體上還是這么沒規矩。我們的學習也太慢了。我看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腦袋笨,因為很多其它的事情早已多次證明北京人沒這么笨,掙大錢、弄腐敗、發展高科技,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的學習創造力絕對夠用。就是帕瓦羅蒂我們也聽了十幾年了。我有時候會瞎琢磨,從1987年在天橋劇場演到2001年的午門廣場,不知道帕瓦羅蒂心裡會不會犯嘀咕:北京人聽歌劇還是這操行,進步也太慢了。其實這里頭首先不是音樂修養的事情,這是常識問題,是願意不願意遵守規矩的問題。現在的手機都有震動功能,如果實在是中央領導隨時要緊急召見商討國家大事,放個震動擋就全齊了。我看還是取決於主辦者和參加者有沒有守規矩的願望,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尊重別人的概念。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乾脆發展中國特色。搞什麼溫文爾雅,入什麼溫柔鄉,只要來我這里,就一水變成西北風、黃土高坡沙塵暴。交響樂只要在中國演,什麼時候覺得演奏得好就鼓掌,演出之間愛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滿場隨便走人賣瓜子。手機、BB機響幾聲又怎麼樣,中國是正發展國家,大家都忙得緊。規矩還不是人立的,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我朝這個思路想一想,實在是想不下去。有的小事情似乎沒道理可講,但是在小道理後面還是有大道理的。比如這開音樂會的事情,如果我們從主辦者到觀眾都覺得應該以我為主、發展有北京特色的交響音樂會,那你至少要跟人家事先講清楚,到我們這兒來開音樂會是如此這般的一回事,你愛來不來。我擔心,如果真跟人家講清楚,即使出場費很高,就沒有多少人願意來了。我還擔心,人家來是照來,出場費會多要個三點、四點。因為人家會說,到那裡去演出是戰地文工團,要邊戰斗,邊演出。
還有一個辦法是,只要搞交響樂就按照人家已經有的儀式來。如果要翹二郎腿、磕瓜子、滿場飛手巾把子,我們就直接去恢復老戲園子。唱得好的,給個好,露了怯,也及時當仁不讓地叫個倒好。那也有樂趣,也有程式,也有感情。可要演交響樂,就要按照大家都接受的慣例來,不要把它隨意地與中國實踐相結合。
這里頭是一個守規矩的心態。有的時候,規矩是煩瑣,但是既然做的是這個游戲,就應該照著來。其實這個道理我在幼兒園就曾經懂過。人家跳房子、攻城、捉迷藏,我要是另搞一套,人家不帶我玩的。你要一天到晚吹噓我要搞超限戰,人家就不跟你玩任何游戲。
有了守規矩的心態,我們才可能來提倡附庸風雅。附庸風雅其實是從善如流。不知道是樂曲結束還是樂章結束怎麼樣,不要以我為中心,不要隨心所欲,跟在別人後面,等人家懂行的有反應再跟進,這時候慢三秒種,不丟人。
領導帶個好頭吧
我這里說的不是領導重視、一抓到底不放鬆之類。我是說領導莫帶壞頭。當然能帶大家奔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中場演出休息過了,合唱已經開始,這時一隊領導才姍姍遲來。其中好像就有以愛聽古典音樂著名的吳儀女士。開場前不來,中間休息也不來,還不能不來,非要等中場休息剛完,人家開始演出了才來。我不懷疑領導有很高的音樂修養,但是平民心態、入鄉隨俗、禮尚往來的心態、守規矩的意識,似乎缺乏一點。有這樣心態的領導跟人家談入關,就不容易對上口徑,我看就會多談幾個回合。當然也可能責任在領導手下的辦公機構,那我膽子就大一點了,就可以痛快批評幾句了:你們層次也太低了,不配安排領導活動,讓領導在國人和世人面前丟你們大臉,你們該當何罪?
怎麼想起來說到領導這一茬?因為我發現一個怪現象。聽音樂會的秩序,在北京建立得最慢。照道理講這里的音樂演出比較多,領導也最多,百姓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別處低。除了演出場所太大這樣的物質因素,我覺得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這里的人牛氣的比較多,勇於藐視共同規則、喜歡找個牛哄哄的特立獨行的感覺,搞個小國文化沙文主義的漢子也多。還多少跟官本位文化有關系,贈票多,來的外行多。我就親眼看到一排座位都是一個辦公室或者是一家子。這樣的觀眾演出時就容易旁若無人,他們自己也容易有聽堂會的感覺。也是這些區域,半路抽簽的也最多。有意思的是贈票還都是前排位子,所以來訪的樂團首先看見這些觀眾的演出。還有7年,北京就要承辦奧運會,蓋高樓大廈,我們只有錢、有農民工就指日可待。但是我們以什麼精神風貌去迎接客人,心裡有沒有一個守規矩的平常心,有沒有一個做什麼事講什麼規矩的那點意思,這倒不是有了錢就立馬能堆起來的。
還是那句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如果我們是去聽搖滾,當然用不著這么多講究。要強調一句,我很喜愛聽交響樂,但我始終聽不出交響音樂和歌劇比搖滾更嚴肅、更高雅,至今也沒看出兩者的聽眾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麼高低之分。我只想說一句,象棋是象棋的規矩,圍棋是圍棋的規矩,別搞混了。
(郝建 電影理論家 北京)
❾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2000
很多人認為古典音樂屬於高雅藝術,比較難聽懂,對之總是望而卻步,有些人嘗試去了解作品的內容,可到實際中就用不上了。知識代替不了審美,音樂欣賞是比較感性的,就應該以感性的形式去了解。下面簡單介紹欣賞古典音樂的幾個過程:1;分辨演奏樂器。對於交響樂隊的幾十件樂器,必須有明確的分辨能力。否則樂隊演奏起來很多樂器交織在一起,聽起來就會十分混亂。而且由於樂器本身的音色特點,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根據音樂的需要選擇樂器,所以分清樂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樂的基本內容。樂曲詳細介紹了每件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所描寫的內容。這種分辨樂器的練習要進行很多次,需要大量視聽作品的。2;了解樂曲的音樂表現內容。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是有一定的創作思路的,有些作品會具有明確的情節發展過程。這項練習個人是很難進行學習的,必須有優秀的教師來講解。教師的講解就像是一個翻譯,將音樂中表現的內容,一邊對比樂器、對比樂句,一邊講解。這種方式可以最快的實現欣賞音樂的目的。3;分辨演奏者個人的演奏水平。通過對音色、技術、音樂表現等方面的對比,聽辨演奏者的個人演奏能力,由於演奏者的個人性格和審美因素,使其在演奏中會帶有一定的個人特性,比如:男性的堅定;女性的柔和;快速樂句的清晰;慢板速度的穩定等等。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辨,不僅可以准確判斷演奏者的性別、性格,甚至為人習慣等特點。還可以根據高音音色的松、緊;整體音色的統一;音樂表現的方式;技術能力等等對演奏者的水平進行鑒定,通過鑒定可以有選擇的欣賞演奏水平較高的樂曲。4;分辨指揮的風格特點。這一點同分辨演奏者個人的演奏水平的方法相似,有些象足球運動員和足球教練的差別。指揮就象是足球教練,優秀的指揮可以較好的控制和統一樂隊的整體風格,使全體演奏員可以演奏出和諧的效果。當然指揮的個人特點和缺陷也會在音樂中有所表現。性格隨和的指揮在樂曲處理時經常出現旋律不夠清晰的現象;性格堅定的指揮對柔美的處理就容易不到位;還有指揮個人的處理思路和風格等,一般這種分辨是需要通過聽辨同一樂曲的不同指揮、樂隊、版本來比較和分辨的。5;分辨樂隊的風格特點。每個樂隊有每個樂隊的特點,這一點就象各國的足球隊一樣,認識較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一個國家的水土;一個民族的風俗;一個城市的節奏;一個地域的差別等等都會影響演奏者的審美和音樂表現方式,另外還有指揮的因素。世界著名的大樂團一般都會較長期的聘任首席指揮,樂隊和指揮較長期的合作可以使指揮和樂隊的風格更統一。恰恰是因為這些原因,使每一個樂隊都具有不同的演奏特點和風格,具體的欣賞辦法就是對比各樂團對於相同樂曲的理解和處理方式。6;分辨音響器材的優缺點。對於音樂發燒友來講,大多數的發燒友是燒器材的。他們大多不是關注以上介紹的音樂欣賞方式,而是通過一些樂曲來測試和欣賞音響器材。實際的欣賞方式和欣賞音樂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就是通過聽辯和對比,來判斷器材的優缺點,通過對比選擇較滿意的配置組合,再通過專用的試音碟會一些公認的可以用來試音的樂曲來欣賞器材的效果。7;最簡單實際的辦法。還有一種最簡單實際的欣賞辦法就是聽旋律,聽樂曲是否好聽、是否熟悉。可以選擇一些著名而又通俗的的作品來常聽,聽熟了就喜歡了,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注意事項:實際上音樂欣賞並不是非要通過對比來欣賞的,這同一個人自我的狀態有關。對於性格偏差較大的人來說不對比就很難聽准確。可對於心態平和的人來說,不用對比也能聽准確,這關繫到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問題。所以無論做什麼平心靜氣都是一種境界。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學樂理再欣賞古典音樂,另一種是使勁的聽沒完沒了地聽,聽不懂還是要聽,然後慢慢的就會欣賞了。簡單說,欣賞古典音樂與欣賞爵士樂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從泛聽到精聽。所謂泛聽,很好理解,在你做家務,看雜志,上網等等的同時隨便放上一盤莫扎特或是巴赫的選集就可以。這種所謂的選集太容易從網上找到或是買到了,比如EMI出過的莫扎特系列、Decca的極致系列,DG的111周年紀念系列,等等。我以莫扎特或巴赫來舉例並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多麼容易理解,是因為往往會讓你感到舒服,這個「舒服」的定義是不會影響你正在做的事情。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只要不選擇交響,不選擇歌劇(選段除外)就可以,因為那些需要你正襟危坐,騰出一整塊時間來聽。泛聽的目的是,當你聽到旋律悅耳的,使你覺得特別「舒服」的音樂時,記下它們,記下作曲家與曲目名稱,這是培養樂感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你大可做個測試,下一次聽到這個熟悉的曲目時,看你能不能很快反應出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名字又是什麼。下一步是精聽,在精聽之前,你需要對一些最基本的樂理常識,古典樂的各個曲式有所了解,推薦你看一套視頻教程,耶魯大學的開放課程系列中的「聆聽音樂」[1],其配套的CD[2],相信在你看過之後會領悟到很多東西。你也可以選擇讀一些書,有關西方音樂歷史的書,明晰各個時期的古典音樂的特徵,對應時期的代表作曲家及他們的作品就可以了。精聽,你可以考慮從不同作曲家入手,也可以考慮按不同時期來聽。精聽與泛聽的唯一區別就是音樂不再充當你做家務,看雜志,上網時的背景。你可以花一整塊時間從頭到尾聽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也可以琢磨一下莫扎特如何靠譜寫《費加羅的婚禮》來講述博馬舍的這出喜劇。
如何去感受古典音樂,是很個人化的,完全沒有模式可言,更不會有「權威版本」的推薦。我只說說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樂」的要素,或者基本「硬體」講講我的見解。 所謂古典,其實就是指西方自文藝復興以降後至我們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總和。這個古典音樂里「古典時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樣。古典音樂,已經是一個文化范疇的概念。是西方並逐步意味著全球的主流音樂的一部分。確實如此,時至今日,西方古典音樂如同摩天大廈,而它周邊的是大片沒有影響力的小房子。前後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樂已經可以用全球主流音樂,乃至為主流文化的代名詞了。古典兩字已經不代表時間或者歷史性,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但無論它如何強大,作為並非古典音樂原發地文化的我們,對古典音樂也不能盲目接納。我個人認為,稱之為音樂的東西,應該有這些特徵: 具有優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隱藏能力,帶來愉悅或者引發思考。能符合這些特徵的,我才稱它為音樂或者古典音樂(有別於流行或者現代音樂)。 所以,我喜歡上古典音樂,就是因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給它打動的,是十幾年前開始留意聽古典時,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吸引,開始喜歡上古典。之後,階段性斷斷續續地有去聽,但都不系統,一直到現在。 不過,作為古典音樂,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都是業餘人士,非專業者那樣用時間去欣賞。古典音樂是需要一定「訓練」才能欣賞的音樂。這種訓練包括對音樂原理,樂器,音樂發展的歷史,對作家本人,甚至對演繹的藝術家指揮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樂來源於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藝復興之前,音樂主要是教堂禰撒,比如聖格列高利詠嘆。換言之,音樂最早的形式是「聲樂」,為何是聲樂?因為來自人的聲音,才是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動人的聲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樂」。當然,那年代器樂確實還沒有發展起來。事實上,現在重新聽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克斯特里納的聖頌合唱,依然具有恆久的魅力,如果你聽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試試去聽他的作品。宗教音樂來自這些當年虔誠的信徒之手,來的更簡單純朴又具有情感。他們對後人影響巨大,後世的偉大作品裡都有他們的影子(比如亨德爾的禰賽亞,巴赫的B小調禰撒,貝多芬的莊重禰撒,百遼茲的以利亞到現代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了解古典音樂的源頭,就等於明白音樂最基本的特徵(或者基本「硬體」)就是要有優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沒有這些要素,再偉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當然沒有一部偉大作品裡沒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說,旋律是一個廣義,文藝復興的音樂幾乎「見不到旋律」,只有節奏。
從斯拉夫進行曲開始,到格里格的皮爾金特組曲,到斯美塔納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何許人也,甚至不了解他們的作品的名字。我沒有被那些比他們更「流行』的貝3,5,9打動多少前,就喜歡上這些優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樂第一要:聽你喜歡的旋律,不管它是誰的,或者偉大與否。
你是怎樣喜歡上巴赫的?!關於巴赫,太多人喜歡和崇拜了。喜歡上他的人有各種理由。有些是因為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自己就喜歡,正如當所有人都喜歡他時,有些人就開始反對他一樣。
我沒有了解他多少前,就開始聽一套鋼琴CD,後來才知道是圖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連續聽了四年之後才知道的。那幾年裡,我每晚都在睡前播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種版本。我是從無知的時候去聽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發覺這套CD很合適失眠時聽。有時,幸運的話,我會在第一張沒有播完就睡著,有時,就要起床幾次換碟(很多年後,才想起有多碟CD機早就問世,後悔那時為什麼不知道,現在非常喜歡多盤CD就是這原因,一下子買了兩台,一台五盤,一台七盤)。
聽了一兩年後,發覺哪天不聽就覺得少了什麼,才想起沒有放那張CD。又聽了一段時間,發覺自己不為催眠也喜歡聽。而且是用「寶貴的時間」專門聽。後來,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稱為音樂的《舊約》。。。。。。現在我有它三種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沒有。不過我已經不能接受圖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繹了。
於是,我就這樣喜歡巴赫。繼而開始聽他其他的作品。後來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種復調的韻味加上巴赫世界裡的特性。於是,我開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樂。發覺還有亨德餌,泰勒曼在他身邊。
所以,聽古典的第二要點: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實地喜歡。
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還是去聽旋律華麗動聽的古典,盡管我可能成為古典里的膚淺聽眾。我還是不愛留在巴洛克裡面太久,也不很愛聽古典時期的大師作品。所以我一口氣聽完全套卡拉楊的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後,就去了浪漫時期(他們,那些學者,是這樣劃分的)。
我至今,還是喜歡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納,比才,。。。甚至拉羅,或者後來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麼認同這種畫分)。其實,又有誰不喜歡他們呢?
所以,古典音樂第三要點(還是第一要點那點),聽你喜歡的旋律。
浪漫時期更懂音樂的人性面,不再是簡單的主和結構,不再是簡單的樂思樂性流動,不再是簡單化的標題音樂。盡管標題不是浪漫首創。盡管我也不太喜歡實景化的標題音樂。浪漫音樂結合復調和主和結構及調性應用的能力,就象師傅手裡的面油水的關系那樣簡單。他們更關注的不是形式,是音樂里應該有的特徵: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帶來感受和思考。而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結構里展開的,栩栩如生的各種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經沒有大師,因為不需要大師,不需要作曲大師,需要的是象文學作家那種人性,情感,這是「唯情論世界」---只要不太泛濫。
但是,大成者還不是德奧或者北歐小國里的情感大師,而是來自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因為,正如前面所說:人聲才是最好的音樂。在歌劇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聽的聲音,聲樂和器樂在這里不僅結合再一起,還將「沙士比亞式」的舞台文學來了進來。將舞台表演藝術融進裡面。
所以,古典音樂里最重要的是歌劇,聽或者看,是一種情感最大效場。
音樂已經不存在「國界」,但我依然反對「音樂是國際語言」的說法。這種說法不客觀,不現實。如果音樂是國際語言,那麼外國人為什麼聽不懂我們的戲劇呢?難道我們的戲劇不是音樂?我只能認為,接受了古典音樂,其實就是被西化,至於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並不可怕)。因為接受古典,就意味著接受一連串的西方文化。沒有這一連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會真正接受或者喜歡古典音樂的。
在西方,各自還是有陣營的,他們之間也不那麼「國際語言」,德奧歌劇的崛起,意味著中歐大陸有自己的情感場所。和來源於中世紀的威尼斯是不一樣的情感,人們願意被瓦格納折磨四個晚上,也不願意僅僅去聽威爾第的悲壯。正如芬蘭人只願意為格里格的離去流淚一樣。事實上,俄羅斯人更接受他們的穆索爾斯基,盡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寫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寫下總譜的人,但人們依然堅信他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國際語言」在說自己的話,抒發自己的感情(唯獨偶國人們不那麼沖動---至今還堅持在荒山野嶺實驗流水聲的音效,又或者在黃土高坡上搖擺)。
不管音樂為何物,不管何為古典音樂,我就是這樣,好聽就聽,聽了有感情能量存儲的就聽。如果別人說《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經典,如果他是偶國人,我表示極大的懷疑,因為沒有德奧文化背景,沒有那種民族情緒,沒有深厚的西方神話文化,沒有接受****的心理准備,怎能懂《指環》?我寧願不虛妄地說實話,我聽不懂指環,但我聽得懂卡門,卡門是最偉大的歌劇,因為我也有劇情一樣的感受,一樣在追女孩子的時代有那種失落。一樣喜歡那種女人,嘿嘿~
當我們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實感的時候,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實感去聽音樂呢?在失去背景文化為支撐的中國,去聽西方音樂,難道不是愛旋律以及裡面那種情感嗎。
當我們有了真情實感的態度後,一切美好的音樂就向我們展現,不管是芭洛克還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復調還是主和,不管是無題還是標題,不管是交響曲式還是協奏曲式,不管是聲樂還是器樂,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還是窮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歐南美還是德奧。。。。。
於是,我們開始更關注版本。因為每個導演都不同手法處理同一劇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劇本也不一樣的表達。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揮,不同樂團的魅力所在。當你喜歡卡薩爾斯之後,還會喜歡馬友友嗎?難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嗎?於是音樂就有了話題,於是有很多個馬勒,有很多巴赫,貝多芬,他們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爾特,卡拉楊,西蒙。。。。。等還魂,否則每個人只需要閉門造車就可以了。當然,我也喜歡西湖貝多芬,JBL。。。的馬勒出現,於是音樂帶來熱鬧,發展到極端,就是音響出現純音響而音響派。我曾經驚訝於一個朋友耳朵的聽力,問如何訓練出來的,因為他可以對斯托夫斯基演繹的每個小節的音色准確無誤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壞的判斷。一打聽,原來他玩那麼多年音響,其實就只聽三張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稱白頭佬),他哪裡是聽音樂,他是借音樂來聽音響!我很感嘆。這極大的誤區里卻帶來給他無窮的快樂,難道又是壞事嗎?
於是,用旋律去選擇音樂,然後去聽喜歡的旋律,借旋律進入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音樂里,感受情感,然後又借音響帶來新的樂趣,也許是一個非原古典音樂發源地的古典音樂迷對「國際語言」的欣賞方式。
如何去感受古典音樂,是很個人化的,完全沒有模式可言,更不會有「權威版本」的推薦。我只說說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樂」的要素,或者基本「硬體」講講我的見解。 所謂古典,其實就是指西方自文藝復興以降後至我們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總和。這個古典音樂里「古典時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樣。古典音樂,已經是一個文化范疇的概念。是西方並逐步意味著全球的主流音樂的一部分。確實如此,時至今日,西方古典音樂如同摩天大廈,而它周邊的是大片沒有影響力的小房子。前後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樂已經可以用全球主流音樂,乃至為主流文化的代名詞了。古典兩字已經不代表時間或者歷史性,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但無論它如何強大,作為並非古典音樂原發地文化的我們,對古典音樂也不能盲目接納。我個人認為,稱之為音樂的東西,應該有這些特徵: 具有優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隱藏能力,帶來愉悅或者引發思考。能符合這些特徵的,我才稱它為音樂或者古典音樂(有別於流行或者現代音樂)。 所以,我喜歡上古典音樂,就是因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給它打動的,是十幾年前開始留意聽古典時,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吸引,開始喜歡上古典。之後,階段性斷斷續續地有去聽,但都不系統,一直到現在。 不過,作為古典音樂,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都是業餘人士,非專業者那樣用時間去欣賞。古典音樂是需要一定「訓練」才能欣賞的音樂。這種訓練包括對音樂原理,樂器,音樂發展的歷史,對作家本人,甚至對演繹的藝術家指揮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樂來源於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藝復興之前,音樂主要是教堂禰撒,比如聖格列高利詠嘆。換言之,音樂最早的形式是「聲樂」,為何是聲樂?因為來自人的聲音,才是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動人的聲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樂」。當然,那年代器樂確實還沒有發展起來。事實上,現在重新聽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克斯特里納的聖頌合唱,依然具有恆久的魅力,如果你聽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試試去聽他的作品。宗教音樂來自這些當年虔誠的信徒之手,來的更簡單純朴又具有情感。他們對後人影響巨大,後世的偉大作品裡都有他們的影子(比如亨德爾的禰賽亞,巴赫的B小調禰撒,貝多芬的莊重禰撒,百遼茲的以利亞到現代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了解古典音樂的源頭,就等於明白音樂最基本的特徵(或者基本「硬體」)就是要有優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沒有這些要素,再偉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當然沒有一部偉大作品裡沒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說,旋律是一個廣義,文藝復興的音樂幾乎「見不到旋律」,只有節奏。
從斯拉夫進行曲開始,到格里格的皮爾金特組曲,到斯美塔納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何許人也,甚至不了解他們的作品的名字。我沒有被那些比他們更「流行』的貝3,5,9打動多少前,就喜歡上這些優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樂第一要:聽你喜歡的旋律,不管它是誰的,或者偉大與否。
你是怎樣喜歡上巴赫的?!關於巴赫,太多人喜歡和崇拜了。喜歡上他的人有各種理由。有些是因為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自己就喜歡,正如當所有人都喜歡他時,有些人就開始反對他一樣。
我沒有了解他多少前,就開始聽一套鋼琴CD,後來才知道是圖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連續聽了四年之後才知道的。那幾年裡,我每晚都在睡前播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種版本。我是從無知的時候去聽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發覺這套CD很合適失眠時聽。有時,幸運的話,我會在第一張沒有播完就睡著,有時,就要起床幾次換碟(很多年後,才想起有多碟CD機早就問世,後悔那時為什麼不知道,現在非常喜歡多盤CD就是這原因,一下子買了兩台,一台五盤,一台七盤)。
聽了一兩年後,發覺哪天不聽就覺得少了什麼,才想起沒有放那張CD。又聽了一段時間,發覺自己不為催眠也喜歡聽。而且是用「寶貴的時間」專門聽。後來,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稱為音樂的《舊約》。。。。。。現在我有它三種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沒有。不過我已經不能接受圖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繹了。
於是,我就這樣喜歡巴赫。繼而開始聽他其他的作品。後來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種復調的韻味加上巴赫世界裡的特性。於是,我開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樂。發覺還有亨德餌,泰勒曼在他身邊。
所以,聽古典的第二要點: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實地喜歡。
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還是去聽旋律華麗動聽的古典,盡管我可能成為古典里的膚淺聽眾。我還是不愛留在巴洛克裡面太久,也不很愛聽古典時期的大師作品。所以我一口氣聽完全套卡拉楊的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後,就去了浪漫時期(他們,那些學者,是這樣劃分的)。
我至今,還是喜歡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納,比才,。。。甚至拉羅,或者後來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麼認同這種畫分)。其實,又有誰不喜歡他們呢?
所以,古典音樂第三要點(還是第一要點那點),聽你喜歡的旋律。
浪漫時期更懂音樂的人性面,不再是簡單的主和結構,不再是簡單的樂思樂性流動,不再是簡單化的標題音樂。盡管標題不是浪漫首創。盡管我也不太喜歡實景化的標題音樂。浪漫音樂結合復調和主和結構及調性應用的能力,就象師傅手裡的面油水的關系那樣簡單。他們更關注的不是形式,是音樂里應該有的特徵: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帶來感受和思考。而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結構里展開的,栩栩如生的各種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經沒有大師,因為不需要大師,不需要作曲大師,需要的是象文學作家那種人性,情感,這是「唯情論世界」---只要不太泛濫。
但是,大成者還不是德奧或者北歐小國里的情感大師,而是來自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因為,正如前面所說:人聲才是最好的音樂。在歌劇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聽的聲音,聲樂和器樂在這里不僅結合再一起,還將「沙士比亞式」的舞台文學來了進來。將舞台表演藝術融進裡面。
所以,古典音樂里最重要的是歌劇,聽或者看,是一種情感最大效場。
音樂已經不存在「國界」,但我依然反對「音樂是國際語言」的說法。這種說法不客觀,不現實。如果音樂是國際語言,那麼外國人為什麼聽不懂我們的戲劇呢?難道我們的戲劇不是音樂?我只能認為,接受了古典音樂,其實就是被西化,至於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並不可怕)。因為接受古典,就意味著接受一連串的西方文化。沒有這一連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會真正接受或者喜歡古典音樂的。
在西方,各自還是有陣營的,他們之間也不那麼「國際語言」,德奧歌劇的崛起,意味著中歐大陸有自己的情感場所。和來源於中世紀的威尼斯是不一樣的情感,人們願意被瓦格納折磨四個晚上,也不願意僅僅去聽威爾第的悲壯。正如芬蘭人只願意為格里格的離去流淚一樣。事實上,俄羅斯人更接受他們的穆索爾斯基,盡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寫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寫下總譜的人,但人們依然堅信他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國際語言」在說自己的話,抒發自己的感情(唯獨偶國人們不那麼沖動---至今還堅持在荒山野嶺實驗流水聲的音效,又或者在黃土高坡上搖擺)。
不管音樂為何物,不管何為古典音樂,我就是這樣,好聽就聽,聽了有感情能量存儲的就聽。如果別人說《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經典,如果他是偶國人,我表示極大的懷疑,因為沒有德奧文化背景,沒有那種民族情緒,沒有深厚的西方神話文化,沒有接受****的心理准備,怎能懂《指環》?我寧願不虛妄地說實話,我聽不懂指環,但我聽得懂卡門,卡門是最偉大的歌劇,因為我也有劇情一樣的感受,一樣在追女孩子的時代有那種失落。一樣喜歡那種女人,嘿嘿~
當我們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實感的時候,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實感去聽音樂呢?在失去背景文化為支撐的中國,去聽西方音樂,難道不是愛旋律以及裡面那種情感嗎。
當我們有了真情實感的態度後,一切美好的音樂就向我們展現,不管是芭洛克還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復調還是主和,不管是無題還是標題,不管是交響曲式還是協奏曲式,不管是聲樂還是器樂,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還是窮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歐南美還是德奧。。。。。
於是,我們開始更關注版本。因為每個導演都不同手法處理同一劇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劇本也不一樣的表達。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揮,不同樂團的魅力所在。當你喜歡卡薩爾斯之後,還會喜歡馬友友嗎?難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嗎?於是音樂就有了話題,於是有很多個馬勒,有很多巴赫,貝多芬,他們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爾特,卡拉楊,西蒙。。。。。等還魂,否則每個人只需要閉門造車就可以了。當然,我也喜歡西湖貝多芬,JBL。。。的馬勒出現,於是音樂帶來熱鬧,發展到極端,就是音響出現純音響而音響派。我曾經驚訝於一個朋友耳朵的聽力,問如何訓練出來的,因為他可以對斯托夫斯基演繹的每個小節的音色准確無誤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壞的判斷。一打聽,原來他玩那麼多年音響,其實就只聽三張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稱白頭佬),他哪裡是聽音樂,他是借音樂來聽音響!我很感嘆。這極大的誤區里卻帶來給他無窮的快樂,難道又是壞事嗎?
於是,用旋律去選擇音樂,然後去聽喜歡的旋律,借旋律進入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音樂里,感受情感,然後又借音響帶來新的樂趣,也許是一個非原古典音樂發源地的古典音樂迷對「國際語言」的欣賞方式。
總歸,選擇你感興趣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