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有多少戰亂

俄羅斯有多少戰亂

發布時間:2022-05-29 15:31:24

『壹』 二戰時期蘇聯有多少人為什麼會死幾千萬人呢

二戰前夕,蘇聯約有一億九千萬人,這點是有關蘇德戰爭的《東線41-45》書籍作者朱世巍先生通過多方資料考證過的。

在二戰中,蘇聯共死傷軍民月2700萬,絕大多數是死於對德作戰的。
從戰略角度來說,斯大林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已經知道了希特勒准備入侵蘇聯的想法。但其疏於准備。舉一個反證,按馬列們的想法是一戰誕生社會主義國家,二戰誕生社會主義陣營,三戰就全世界都是社會主義了,斯大林自己的規劃是德國不打蘇聯,而蘇聯按部就班的進行戰備的話,就在1943年攻打整個西歐。但這是建立在直到1942年德國都不會入侵蘇聯的前提下。
蘇聯的大清洗導致很多有經驗有思想的指戰員無辜死亡,導致整個蘇軍的作戰能效滑坡。

從戰術上說,蘇聯的很多戰術的確很落後。
如斯大林本人就不願意丟棄基輔,強令蘇軍防守,結果導致德軍在基輔戰役中圍殲了蘇軍西南方面軍。即使到了1944年,蘇聯的高級將領的指揮藝術也不怎麼樣,諸多兵種合成作戰能力依舊不如德軍。美國曾譏諷蘇軍是壓路機(火炮和人海優勢)。
空軍還採用老舊的三機編隊戰術。
而紅海軍則淪為陸軍的附庸

從裝備上講,蘇聯的不少裝備確實不怎麼樣
陸軍的T-34/76坦克,雖然機動力、防禦力不錯,但火力不足,而且炮塔空間狹小,車長兼職炮長,戰斗效率低下。另外,T-34普遍沒有裝備電台,作戰時完全靠長車車長搖旗指揮,一旦長車被擊毀,其他坦克往往呈鳥獸散。
空軍的I-15、I-16等戰斗機已經老舊,而雅克-1等新進戰機數量不多,且沒有電台,加上戰斗機駕駛員技術生疏,戰術老舊,損失很大。
蘇聯的紅海軍可以說是蘇聯衛國戰爭中最悲哀的軍種,不但是陸軍的附庸,而且裝備極為落後,三艘一戰的老舊戰列艦就是最大的家當了,被迫用魚雷艇充當驅逐艦(而德國好歹也是用大型雷擊艦充作驅逐艦使用)。

從士兵素養上說,蘇聯也不能和德國相比。
德國士兵雖然在吃苦方面不是蘇軍士兵的對手,但作戰經驗豐富,戰術靈活。
舉個例子,如果德軍一個步兵連和蘇軍一個步兵連對戰,德軍的軍官一旦陣亡,那麼他下一級的軍官就會自覺頂替其指揮崗位,而蘇軍往往因為軍官陣亡而全盤崩潰。
這就導致雙方交戰的傷亡比很不成比例,如雙方坦克對戰時的交換比,德軍豹式坦克對蘇軍T-34就在1比5以上。

戰時,餓死的蘇聯人有多少我不清楚,但有些事是很明確的
首先,蘇聯的內務部隊會在自己人發起進攻時,在戰友身後架上機槍,隨時准備打死潰退下來的戰友(《兵臨城下》里的情節絕不是杜撰出來的);
其次,當德軍進攻一個蘇聯村莊時,先用火力覆蓋一遍,等蘇軍反擊或反攻時,也要火力覆蓋一遍,來來回回,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列寧格勒保衛戰時,有些蘇聯村莊反復被蘇德雙方共同炮擊覆蓋了5、6次);
第三,斯大林的命令里,凡是通敵的人,不管是被俘的、投降的、逃兵一律視作叛國者,本人會被軍事法庭審判(絕大多數是死刑),親屬被流放。少數躲過死刑的人也不好受,直接送入懲戒營,等蘇軍進攻前,就成排的往德軍雷區里沖(趟地雷的)。二戰里,被斯大林槍決的名人里包括赫魯曉夫的兒子(戰斗機駕駛員,升空作戰時,駕機叛逃德軍,後被蘇聯特工綁架回國,被槍決)。
第四,蘇聯一切為了前線,不管是自己生產的糧食還是美國援助的斯帕姆罐頭,都優先送往部隊,後方的百姓吃著加入了木屑的黑列巴。但整體情況上來說,餓死的不多。其實,1921年由於長期戰亂和布爾什維克政策失誤以及氣候異常,蘇聯爆發了異常可怕的飢荒,連盛產糧食的烏克蘭都到處是餓殍,一共餓死了500萬人。所以,活下來的估計是比較能忍受飢餓的(不過這個說法很不人性,純粹是按照達爾文主義的臆測)。

關於這段歷史,還是推薦你看下朱世巍先生編寫的《東線:41-45》一書。

『貳』 俄羅斯每年發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列表 有追加分

公元1——2世紀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維涅德人。
公元6世紀
斯拉夫人已經不斷被拜占庭和敘利亞作家所提及。他們居住在多瑙河和維斯瓦河之間。其東部分支稱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長留里克兄弟應諾夫哥羅德貴族邀請,幫助平息叛亂,在諾夫哥羅德自稱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879年
留里克在位。
公元882年
留里克親屬奧列格南下奪取基輔及其周圍地區,定都基輔。
公元882�912年
奧列格在位。
公元907年
羅斯軍隊進攻君士坦丁堡,羅斯與拜占庭簽定了第一個關於友好關系、國際貿易和航海准則的條約。
公元911年
羅斯軍隊再次遠征君士坦丁堡。
公元912——945年
伊戈爾在位。
公元941年
伊戈爾第一次遠征拜占庭,被「希臘火」打敗。
公元944年
伊戈爾第二次遠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約。兩國還簽訂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同盟。
公元945——969年
伊戈爾的妻子奧麗加在位。
公元957年左右
女大公奧麗加出訪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
公元965——972年
斯維雅托斯拉夫在位。
公元980——1015年
弗拉基米爾在位。
公元988年
弗拉基米爾通過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結婚,加入希臘正教派的基督教,並把基督教定為羅斯的國教。
1015——1019年
斯維雅托波爾克在位。
1019——1054年
智者雅羅斯拉夫在位。
1037——1041年
興建基輔的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東正教建築的精品。
1045——1050年
興建諾夫哥羅德的索菲亞大教堂。
1051年
「智者」雅羅斯拉夫任命《教條和神恩講話》的作者伊拉里翁為基輔的都主教。這是擔任都主教一職的第一位俄羅斯人。
1113——1125年
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在位。
1147年
編年史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
1240年
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
1243年
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定都薩萊(現在的阿斯特拉罕)。
1345——1341年
伊凡•卡里達為莫斯科王公
1328年
伊凡•卡里達獲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
1380年9月
羅斯軍隊與馬麥的蒙古軍隊在庫里科沃曠野會戰,大敗韃靼人。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因領導這次會戰功績卓著,獲得了「頓斯科伊」的尊號,意為頓河王。
1382年
在羅斯第一次提到火器。
1389——1425年
瓦西里一世在位。
1425——1462年
失明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在位。
1462——1505年
伊凡三世在位。
1478年
諾夫哥羅德並入莫斯科公國。
1480年
俄國人民擺脫蒙古人的統治。
1485年
特維爾並入莫斯科公國。
1489年
維亞特卡合並於莫斯科公國。
1497年
伊凡三世頒布全國統一的法典,第一次用法律形式限制農民的出走權。
1500�1503年
伊凡三世發動對立陶宛的戰爭,將傑斯納河和奧卡河之間的地區並入莫斯科公國。
1505——1533年
瓦西里三世在位。
1510年
莫斯科兼並普斯科夫。
1514年
從立陶宛手中奪取斯摩棱斯克。
1521年
兼並梁贊公國。
1533——1584年
伊凡四世在位。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俄國第一個沙皇。俄國沙皇的歷史從此開始。
1549年
召開了統治階級各等級的「協商會議」。這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縉紳會議,縉紳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俄國等級君主制的確立。
1550年
頒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開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參加的「百章會議」,討論了教會改革和國家改革等問題,通過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並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國。
1555——1560年
興建瓦西里•勃拉任內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國。
1558——1583年
立沃尼亞戰爭。
1565——1572年
實行沙皇特轄制。
1581年
頒布「禁年」法令,暫時取消農民在尤里耶夫節離開主人的權利。
俄國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侵入西伯利亞,擊敗失必兒汗國。
1584——1598年
沙皇費多爾•伊凡諾維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國建立獨立的牧首區,大主教約夫當選為俄國東正教會的第一任牧首,俄國東正教會徹底擺脫了對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終結。
1598——1605年
鮑里斯•戈都諾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國發生大災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餓死。
1605——1606年
偽季米特里一世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鮑洛特尼科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為首的「七波雅爾執政」時期。
1611年1——3月
普羅科比•梁普諾夫領導的第一民軍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寧和帕扎爾斯基公爵領導的第二民軍建立。
1612年10月
民軍將波蘭武裝干涉者驅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開縉紳會議,推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從此開始。
1613——1645年
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位。
1617年
俄國同瑞典簽訂《斯托爾鮑沃永久和約》。
1618年
同波蘭簽訂了為期14年的德烏林諾協定。
1628年
興建克拉斯諾雅爾斯克。
1632——1634年
俄國同波蘭爭奪斯摩棱斯克的戰爭。
1643——1646年
瓦•波雅爾科夫率軍侵入中國黑龍江地區。
1645——1676年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主持召開的縉紳會議通過《會議法典》,取消了農民的一切出走權,賦予農奴主對逃亡農奴有永久的追捕權,確立了農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對地主��農奴主的依附關系。這標志著農奴制在全國范圍內的最後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爭奪烏克蘭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雙方於1667年簽訂了《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把烏克蘭劃分為兩個部分:第聶伯河左岸(即東烏克蘭)歸俄國,第聶伯河右岸(即西烏克蘭)歸波蘭。第聶伯河右岸的基輔及其附近地區由俄軍佔領兩年,但實際上被俄國永遠佔有。俄國收復了斯摩棱斯克、契爾尼哥夫、謝維爾斯克和斯塔羅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進行教會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戰爭。
1661年
伊爾庫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斯捷潘•拉辛領導農民起義。
1676——1682年
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位。
1682年
納里什金家族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間的爭權斗爭。莫斯科的射擊軍叛亂。
1682�1696年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時被宣布為沙皇,索菲婭攝政。
1682——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86年
彼得一世建立「少年兵團」。
1686年
俄波締結「永久和約」。
1687年
由著名詩人西梅昂•波洛茨基倡議,建立了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這是莫斯科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學校。
1687和1689年
戈利津公爵兩次遠征克里木,均以失敗而告終。
1689年
中俄締結《尼布楚條約》,這是俄中兩國簽訂的第一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條約。
1695和1696年
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夫,最後奪取了亞速夫,獲得了亞速海的出海口。
1696�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97�1698年
彼得一世隨大使團到西歐考察。
1698年
莫斯科發生射擊軍叛亂。
1700年
採用新的立法��儒略歷。
1700——1721年
俄國與瑞典進行的北方戰爭。
1703年
在莫斯科出版了《新聞報》,這是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
開始興建聖彼得堡。
1713年
彼得一世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
1718——1721年
廢除衙門代之以新的中央機關,委員會。
1719年
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
1721年
俄瑞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波羅的海及其沿岸地區歸屬俄國。從此俄國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由一個內陸國家擴張成了一個瀕海的強國。俄國從此開始稱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的封號,俄國沙皇從此開始稱皇帝。
設立東正教事務管理局(正教院),結束了教會和世俗政權之間的權力之爭,使教會權力從屬於世俗政權。
開始修建葉卡捷林堡要塞。
1722年
頒布「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為14級,破除了門第觀念,論功取仕。
1725年
俄國科學院成立,下設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它不但是一個研究機構,而且還是一個教學機構,附設了大學和中學。
1725——1727年
葉卡捷林娜一世在位。
1725——1730年
白令的第一勘察加探險。
1727——1730年
彼得一世的孫子彼得二世在位。
1730——1740
伊凡五世的女兒安娜•伊凡諾夫娜在位。
1733——1743年
白令第二次勘察加探險,最終證實了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存在著海峽。
1735——1739年
俄土戰爭。
1740年
安娜病死,其侄女的剛生下三個月的嬰兒伊凡•安東諾維奇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稱伊凡六世。
1741——1761年
彼得一世的女兒葉麗薩維塔•彼得羅夫娜在位。
1755年
羅蒙諾索夫創辦俄國的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該校當時設哲學、法律和醫學三個系。
1756——1763年
俄國參加七年戰爭。
1761——1762年
彼得三世在位。
1762——1796年
葉卡捷林娜二世在位。
1764年
廢除修道院和教會土地所有制,將其農民劃歸經濟院管理,此類農民稱「經濟農」。
1767年
召開新法典編纂委員會會議。
1771年
俄國軍隊佔領了整個克里木半島。
1772年
俄普奧第一次瓜分波蘭。俄國佔領了西德維納河、德魯奇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地區(里夫蘭省、波洛茨克省的北部、維貼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東南部)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共92000平方公里。
1773�1775年
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
1779年
黑海艦隊建立。
1783年
沙皇政府宣布克里木汗國合並於俄國。
1784年
謝里霍夫在阿拉斯加建起了俄國的第一批居民點,宣布這些地方歸俄國所有。
1793年
俄國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俄國得到了白俄羅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共25萬平方公里。
1795年
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俄國吞並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
1796�1801年
保羅一世在位。
1799年
俄美公司成立。
1801年
宣布把從1783年開始受俄國保護的喬治亞並入俄國。
1801�1825年
亞歷山大一世在位。
1803年
頒布《自由農民法令》,允許地主自由解放農奴,但農奴必需繳付巨額贖金。
1804年
政府允許大學自治。校長、院長可由教授會議推選,教授會議世大學的主管機關。
1809年
斯佩蘭斯基擬訂了一個龐大的國家改革計劃,主張採納君主立憲的外殼在俄國實行特殊的議會制度��國家杜馬。
1810年
成立具有咨詢性質的國務會議。
1811年
創辦了皇村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培養國家高級官員。
1812年
反對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
1815年
俄普奧三國締結神聖同盟。
華沙大公國並入俄國。
1819年
彼得堡大學建立。
1825�1855年
尼古拉一世在位。
1825年12月14日
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6年
在1812年建立的「皇帝陛下辦公廳」下設第三廳,掌管高級警察事務,其執行機關是憲兵團。
1832年
國民教育大臣烏瓦洛夫提出「東正教、專制制度、國民性」三位一體的官方國民性理論。
1834年
基輔大學建立。
1834�1859年
達格斯坦和車臣沙米爾領導的山民起義。
1835年
頒布了第一個工廠法。
頒布了新的大學條例,取消了大學自治。
1836年
《現代人》雜志創刊。
1837年
俄國的第一條客運鐵路(彼得堡到皇村)通車。
1837�1841年
基謝廖夫對國有農民管理制度進行改革。
1839�1843年
財政大臣康克林進行財政和貨幣改革,以銀盧布作為貨幣流通的基礎。
1839年
阿•斯•霍米亞科夫的《論新與舊》一文發表。從此開始了俄國思想史上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爭論。
1848年
沙皇尼古拉一世發表宣言,號召撲滅歐洲革命。
1849年
尼古拉一世派大軍鎮壓匈牙利革命。
1851年
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鐵路通車。
1853�1856年
克里木戰爭。
1855�1881年
亞歷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簽訂《巴黎條約》,結束了克里木戰爭。
大赦流放的十二月黨人。
1857年
赫爾岑和奧格廖夫的《鍾聲》雜志創刊於倫敦。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
1859年
俄國軍隊佔領了車臣和納戈爾諾達格斯坦,沙米爾被俘。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1860年
國家銀行建立。
1861年2月19日
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關於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總法令》。
1862�1874年
米留金的軍事改革。
1863年
廢除酒類專賣,徵收消費稅。廢除體罰。
1863年6月
頒布了新的大學條例,恢復大學自治。
1864年
進行地方自治改革,設立地方自治局;
進行司法改革,實行陪審員制度;
進行中等教育改革,允許社會團體和私人創辦小學,在中學實行各個等級和信仰平等的原則。
1864�1885年
征服中亞細亞。
1865年
通過了《臨時出版章程》,放鬆了書報檢查,規定在出版前不受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但只限於彼得堡和莫斯科。
1867年
沙皇政府將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賣給美國。俄美公司關閉。
1870年4月22日(新歷)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生於辛比爾斯克。
1870年
進行城市改革,在俄國城市中建立無等級的城市自治機關��城市杜馬。
1870年10月
外交大臣戈爾恰科夫通知《巴黎條約》的簽字國,表示要放棄限制它在黑海主權的相關條款。
1871年3月
《巴黎條約》的參加國簽訂了所謂的《倫敦公約》,俄國重新獲得在黑海的權利。
1872年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俄譯本出版。
1873年
「三皇同盟」形成。
1874年
民粹派發起「到民間去」運動。
1875年
「南俄工人協會」在敖德薩成立。
1876年
民粹派秘密組織「土地和自由」社建立。
1877�1878年
俄土戰爭。
1878年
「俄國北方工人協會」在彼得堡創立。
1879年8月
「土地和自由」社分裂為民意黨和黑分社。
1880年2月
洛里斯�梅利柯夫領導的維護國家秩序和社會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員會成立。
1880年8月
撤銷維護國家秩序和社會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員會和第三廳,其職權轉歸由洛里斯�梅利柯夫領導的內務部。
1881年3月1日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1881�1894年
亞歷山大三世在位。
1881年5月
亞歷山大三世發布了《專制制度不可動搖》的宣言。
1881年8月
頒布了《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條例》。
1882�1886年
通過了一系列工廠法。
1882年
成立農民土地銀行。
頒布了限制使用童工的法律。
成立工廠檢查機關,監督工廠法的執行情況。
廢除了歐俄部分的人頭稅(從1899年起,西伯利亞的人頭稅也廢除了)。
頒布了新的《臨時出版條例》,加強了出版審查。
1883年
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建立第一個俄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
1884年
新的大學條例,取消了大學自治,把大學置於當局和督學的嚴密監視之下。
1885年
莫羅佐夫工廠工人罷工。
成立貴族土地銀行。
頒布禁止工業企業中的婦女和未成年人夜間工作的法令。
1886年
頒布限制農民分家的法令。
頒布農業僱工條例。
1889�1892年
米•伊•勃魯斯涅夫領導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在彼得堡活動。
1890年6月
頒布新的地方自治機構條例。
1891年
開始興建西伯利亞大鐵路。
黑土地帶的20個省發生飢荒。
1893年
頒布限制農民村社土地重分的法律。
1894年
實行酒類專賣。
1894�1917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
1895年
列寧在彼得堡組織「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
1897年
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
謝•尤•維特進行貨幣改革,實行金本位制。
1897�1901年
修建中東鐵路。
1898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在明斯克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強祖旅大25年。
1899�1903年
工業危機。
1900年
《火星報》創刊。
1901�1902年
社會革命黨成立。
1902年
自由派的《解放》雜志創刊。
1902年6月
莫斯科地方自治局代表會議,通過了溫和的自由主義改革綱領。
1903年
南俄工人總罷工。
1903年7�8月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於布魯塞爾、倫敦召開。在代表大會上黨分裂為`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兩派。
1903年8月
謝•尤•維特辭去財政大臣之職,被任命為大臣委員會主席。
1904�1905年
俄日戰爭。
1904年1月
俄國自由派組織「解放聯盟」成立。
1905年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廠大罷工。
1905年1月9日
「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國革命開始。
1905年10月12�18日
俄國最大的自由派政黨��立憲民主黨成立大會。
1905年10月17日
尼古拉二世頒布《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賜予公民自由,賦予國家杜馬以立法職能。俄國開始向立憲君主制過渡。
1905年10月19日
成立了以維特為首的大臣會議。
1905年10月
極右翼政黨��俄國人民聯盟成立。
1905年11月
頒布了縮減農民贖金的詔書。
1905年11月10日
右翼自由派政黨��「十月十七日聯盟」(也稱「十月黨」)成立。
1906年2月20日
將國務會議改組成與國家杜馬並列的上院。
1906年4月16日
維特辭職,任命戈列梅金為大臣會議主席。
1906年4月23日
頒布了新版的《俄羅斯帝國國家根本法》,規定了沙皇、國家杜馬和國務會議的許可權,沙皇的權力開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1906年4月27日
第一屆國家杜馬開幕。
1906年7月8日
戈列梅金辭職,內務大臣斯托雷平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06年7月9日
第一屆國家杜馬被解散。
1906年7月10日
182名國家杜馬代表在芬蘭的維堡發表了《維堡宣言》,號召居民不納稅,不服兵役。
1906年8月12日
刺殺斯托雷平未遂。
1906年8月19日
成立戰地軍事法庭。
1906年11月9日
沙皇政府頒布法令,允許農民帶著份地推出村社。斯托雷平農業改革從此開始。
1907年2月20日
第二屆國家杜馬開幕。
1907年6月3日
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頒布新的選舉法。
1907年11月1日�1912年6月9日
第三屆國家杜馬。
1909年
薩拉托夫大學建立。
1910年6月14日
國家杜馬通過了斯托雷平的農業改革方案。
1911年9月1日
斯托雷平在基輔遇刺,後因搶救無效於9月5日去世。
1911年9月11日
任命科科夫策夫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2年1月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會議在布拉格召開,取消派被開除出黨。
1912年4月
勒拿慘案。
1912年11月5日
第四屆國家杜馬開幕。
1913年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4年1月30日
科科夫策夫辭職,戈列梅金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4年
俄國參加第一世界大戰。
彼得堡改稱彼得格勒。
1916年1月20日
戈列梅金辭職,施蒂梅爾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6年11月10日
施蒂梅爾辭職,特列波夫任大臣會議主席。
1916年12月27日
特列波夫辭職,戈利岑任大臣會議主席。
1917年2月23日
彼得格勒女工舉行示威遊行。
1917年2月25日
彼得格勒總罷工。
1917年2月27日
「進步聯盟」的成員組成了由羅將科領導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
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組成了由孟什維克杜馬黨團領袖齊赫擇領導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蘇維埃。
1917年3月2日
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組成了以Г•Е•李沃夫公爵為首的臨時政府。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米哈伊爾•亞歷山德洛維奇。
1917年3月3日
米哈伊爾宣布放棄皇位。
1917年3月8日
沙皇全家被逮捕。
1918年7月16日
在葉卡捷林堡處決了尼古拉二世全家。
當代史:
http://www.vechina.com/html/article/200712/16604.shtml

『叄』 俄羅斯最亂的地方在那

車臣共和國位於俄羅斯聯邦西南部高加索山脈的北側,南面與喬治亞隔山為鄰,北同俄羅斯的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車臣占據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連接著俄羅斯同南高加索三個共和國的石油管道和鐵路干線,而且同周圍幾個穆斯林人口比例很大的共和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車臣歷史上戰亂不斷,一直是俄羅斯境內恐怖事件的策源地。2008年發生的格俄戰爭無疑又使車臣地區火上澆油,成為俄羅斯政府的心腹大患。

『肆』 地球上仍然有戰亂的國家和城市有哪些

一般來講,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的地區大多有戰亂。東帝汶,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科索沃,賴比瑞亞,海地,剛果(金)等等。另外有一些地區是沒有聯合國部隊,但是還是有戰亂的地區。尼泊爾(最近平息),泰國,阿富汗,波黑,緬甸果敢(最近平息),索馬里,愛爾蘭共和軍(最近宣布和平談判),斯里蘭卡猛虎組織(最近平息),俄羅斯車臣組織也都算。但是中國的疆*獨、藏*獨、蒙*獨組織不算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方式不算是戰爭,而是恐怖襲擊,言論煽動,不具備主體資格。

『伍』 當今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處於戰亂

1、中東地區,現在主要有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葉門的極端組織以及沙特和埃及等國境內的恐怖組織。特別是伊斯蘭國組織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恐怖極端組織。從廣義上來說,泛阿拉伯地區的敘利亞也處於戰亂中。
2、非洲地區,確切說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些國家國內斗爭不斷,而且突然發生突然結束,外人毫無規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戰亂恐怖組織也在增加。以活躍在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為代表的恐怖組織嚴重危害當地以及周邊國家安全。
3、烏克蘭。現在快成了俄羅斯和歐美的斗爭前線了。
4、中美洲地區,比如海地、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地,販毒武裝和國內正規軍天天打仗。
5、南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塔利班武裝和政府軍作戰,印度境內各派武裝也是很活躍。
6、東南亞,包括緬甸和菲律賓在當地都有反政府武裝。

或許還有更多,

『陸』 90年代後期俄羅斯國內的重大事件

第一節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後東歐國家的概況

1、獨聯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的轉型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歷史性變化之後,它們先後都走上制度轉軌的道路。

經濟上從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現在各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

政治上從原來的共產黨一黨執政向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原則為基礎的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民族分離等主導了社會思潮,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歷史。因此,社會政治領域的矛盾、沖突異常激烈,許多國家發生政權不穩。特別是在東歐、中亞部分國家政治轉型引發民族矛盾,民族分離主義盛行,有的釀成多年的戰亂。目前,東歐中亞各國向資本主義民主制的轉軌大體趨於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權分立原則也通過憲法得到貫徹,新的政治體制框架初步確定。東歐國家大多選擇議會民主制,而獨聯體較多地採取總統制建國。自由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為該地區的有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這三種思潮及其政黨力量的消長決定著這些國家的前途與發展。

2、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冷戰結束後東歐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和地緣政治發生很大變化。轉型之初,各國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國家的政策。但事實證明此路不通,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口惠實不至。於是大多數東歐中亞國家不得不對其政策做出調整。在保持優先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前提下,更注意保障本國的利益,對外關系趨向於多元、務實。不過,同西方國家的合作仍是這一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對外關系的重點。他們希望「回歸歐洲」,以此作為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他們積極申請要求加入北約和歐盟,力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盡快與西歐實現一體化。現在這些國家與西方的合作也全面啟動。

本節小評此節內容系對獨聯體成員國和東歐國家在劇變後經濟政治外交的簡略介紹,只需一般了解即可。

第二節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與外交

1、俄羅斯經濟、政治的轉型

1992年俄羅斯開始從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軌。初期由於相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萬能,以為融入西方經濟體系就能實現繁榮,所以採取了激進的方式即西方國家推薦的「休克療法」,使得俄羅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俄經濟大幅滑坡,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業者眾多,占國民總數70%的居民處於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直到激進的「休克療法」失敗之後,俄才開始被迫採取比較穩健的辦法,但經濟總體上在衰退與危機中徘徊。另外,俄國內的政治斗爭和蘇聯解體後造成的原有經濟關系的斷裂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努力,俄羅斯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向資本主義混合型所有制經濟的過渡。21世紀以來俄經濟開始出現增長、發展的勢頭。

俄羅斯的政治轉型經歷了不少波折。自俄羅斯獨立開國以來,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但各派政治力量始終圍繞權力分配問題明爭暗鬥,多次發生全國性重大事件。1993年12月,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確定國家的新體制。憲法規定總統享有很大權力,集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議會的權力和作用縮小,在權力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政黨活動逐漸納入法制軌道,黨派斗爭受到法律制約。雖然總統、議會和各政黨之間的斗爭仍未停止,但俄羅斯國內左、中、右三派基本保持了平衡,政動盪逐漸趨於平靜。多黨制進一步向西化方向發展。

蘇聯解體之後,俄國內另一政治動向就是地方主義膨脹,極端民族主義泛濫,中央權力受到削弱。它造成地方各行其政,中央權力被架空。直至1999年末,普京上台執政,這一趨向得以控制,加強了中央權力,政局趨於穩定。

2、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

獨立之初,俄羅斯一度實行親西方的政策,以爭取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但西方的援助是虛多實少,並不可靠。在政治上不把俄羅斯視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反而乘機蠶食俄羅斯傳統的勢力范圍,削弱和限制俄羅斯的國際作用。1993年大選後,俄羅斯決心從實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調整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稱為「以西為主,東西兼顧」的「雙頭鷹外交」。總的目標是,復興俄羅斯,重新確立俄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為本國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具體政策是:加快獨聯體一體化進程,鞏固俄在這一地區的盟主地位。與西方國家關系強調「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爭。在北約東擴問題上採取軟、硬兩手的方針,一面在政治上強硬反對北約東擴,另一面在實踐上又進行有條件的妥協,允許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但反對北約軍事向東擴展。外交上力爭在亞太地區有實質性的突破,以發揮歐亞大國的作用。積極發展對華關系,著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紀的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加強同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以帶動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有重點的恢復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南亞和中東國家的關系。經過幾年的調整,俄羅斯在國際上爭得較大的迂旋空間。1998年,俄國成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正式成員。二戰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的俄日關系有了較大的改善。俄國同中國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97年俄國成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普京政府致力於振興經濟、加強中央集權和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2000年3月26日,普京順利當選俄羅斯總統,這標志俄羅斯社會進入一個「以穩定經濟為頭等任務」的新階段和俄羅斯「民主改革嘗試階段」的結束。幾年來,俄羅斯在經濟上由降轉升,國家財政狀況不斷好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雖然世界油價高漲使俄外匯收入大增,但俄羅斯把經濟工作置於首位功不可沒。

政治上,幾年來俄羅斯進行了系統的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事務的調控能力,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在對外關繫上,普京上台以後更多地體現了全方位、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基本特點。他強調「務實外交」,總的原則是最大限度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為俄羅斯國家復興服務。在做法上重視「內部目標高於外部目標」,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取決於俄羅斯能否成功地解決自己內部的問題。突出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經濟色彩,把經濟領域里的國家利益看做是最重要的利益。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強調俄羅斯擁有「足夠的力量」捍衛主權與安全、維護國家利益。調整與大國的關系,特別是「9·11」事件後,與美國關系大為改善,並加入北約20國委員會,積極融入國際社會。視獨聯體為「戰略利益范圍」,把發展與獨聯體國家關系作為其對外政策的「絕對優先方面」。加強與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的關系。

經過幾年的努力,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大國地位有所恢復,俄羅斯將是構築未來多極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不過,俄羅斯目前雖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要全面振興俄羅斯,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本章是2003年新增的一章,目的是為了加強對俄羅斯的認識與了解。俄羅斯是當前「一超多強」世界格局中的一個重要力量。經過十餘年艱難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轉型過程,目前終於走出混亂、動盪、沖突的時期,基本完成了經濟政治體制的轉型,進入了一個平穩的發展期。俄羅斯潛在的巨大能力正在逐步的得到恢復與實現,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將充分顯露出來。我們對這一變化應有大致的認識與了解,應認識俄羅斯的經濟政治及在國際舞台的新面貌。

本章從命題的角度來看,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1)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在對外政策上的重大轉折及其原因。(2)普京時代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特色。不過,正因為本章內容較新,還不很成熟,單獨出分析題的可能性不大,而與其他章的內容聯在一起命題的可能性較大。

課後訓練

1. (分析題)下面是關於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有關材料:

材料1 種種跡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國的關系發生轉折,這並非只是常見的態度搖擺,而是對形勢加以認真考慮的結果,也是出於自衛。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俄羅斯外交部門會來一個180度大轉變,用對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針。政策依舊,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羅斯再也不想替人受過,毫無所獲地做單方面讓步了。

摘自俄國《俄羅斯報》文章《俄美關系蜜月已經結束,今後如何發展?》(1996年4月28日)

材料2 俄羅斯國徽中的「雙頭鷹」彷彿正在密切地注視著俄羅斯的東西兩側。葉利欽總統之所以強調「國徽象徵著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道路」,是因為作為連接歐美與亞洲之橋梁的歐亞大陸國家,俄羅斯要擴大在外交上的決定權,防止在冷戰後的國際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於北約東擴,被歐美國家疏遠並處於孤立之中的俄羅斯開始將外交政策的重點轉向東方,首先與中國接近。兩國提出建立戰略性夥伴關系,並多次牽制了美國的一極控制。

摘自日本《東京新聞》文章(1998年1月3日)

材料3 華盛頓對俄羅斯的過渡情況的幻滅正在促成一個相互失望且不耐煩的惡性循環。

在俄羅斯,有下述看法的人不僅僅是日里諾夫斯基。他們說蘇聯的垮台是西方策劃的,西方希望俄羅斯虛弱無力、不穩定,經濟上依靠西方的投資,並要靠廉價出售人才、科學、石油、木材和天然氣過日子。因為在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產品劇增,所以他們認為迄今西方市場給俄羅斯帶來的主要是投機、犯罪和公開的腐敗現象。而感到不滿的俄羅斯人不僅僅是共產黨人,人們常常可以聽到中間派人士、工業家,甚至還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發表上述批評性意見。

摘自美國《紐約時報》文章《俄羅斯的反西方之風日趨強勁》(1994年5月17日)

請回答:

(1)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對外政策做了哪些重大調整?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3)說明俄羅斯為什麼要調整其對外政策。

2. (分析題)現在俄羅斯的主要問題不是民主將是什麼樣的,而是新資本主義將是什麼樣的。確切地說,是國家將在經濟中起什麼樣的作用。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事件使人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經濟基本上仍在私人手中,但國家將加強監督。在對外政策中,俄羅斯會盡量利用與發達國家的友好關系,把它看做是現代化的資源,同時在原蘇聯地區開始經濟擴張,將來有可能提高莫斯科對新獨立國家的影響。俄羅斯仍將留在北約和歐盟這樣的一體化政治、經濟和軍事組織之外,它將努力保持自己在其他方向上(中國、印度、中東)的自由。換句話說,在可預見的將來,俄羅斯仍將留在西方社會之外,這一趨勢是早就形成的,俄羅斯沒能突然變成「另一種國家」。

摘自俄羅斯《莫斯科時報》

試評析以上材料,說明2004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及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參考答案

1. 【答案要點】(1)俄羅斯改變曾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在對西方政策上趨向強硬,並重視發展同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等國家的關系,努力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爭取恢復它的世界強國的地位。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以西方為重點、東西兼顧,簡稱為「雙頭鷹」戰略。

(3)促使俄羅斯調整其對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羅斯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顯得無所作為,國際地位日趨下降。第二,俄羅斯希望通過外交戰略支持西方國家,來獲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但結果卻令俄羅斯人感到失望。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實際上西方國家仍害怕俄羅斯的強大,希望俄羅斯繼續保持虛弱無力、不穩定的狀態。這引起了俄羅斯國內越來越多人的反對,對西方不滿的情緒日益加強,他們強烈要求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第三,俄羅斯國內政局發生變化,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迫使俄羅斯政府修改其對外政策。

2. 【答案要點】(1)自從2000年3月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以來,俄羅斯國內外的形勢和景況大為改觀,它標志延續10年的動盪與貧困時期的結束,一個新的時期的開始。幾年來,普京對內力求穩定,高舉秩序法治、社會公正的旗幟;對外強調維護國家利益,力爭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政績。2004年3月俄羅斯舉行總統大選,普京再次在沒有懸念的情況下當選為總統。正是蘇聯解體後的10年震盪使俄羅斯人民分外珍惜普京執政所帶來的穩定、增長與希望,真誠支持普京的連任。

(2)在對外政策上,普京政府將繼續致力於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以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在具體政策上,視獨聯體為俄羅斯「戰略利益范圍」,把俄同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作為其對外關系的「絕對優先方面」;重視內部目標高於外部目標,突出外交政策中的經濟色彩,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調整、發展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關系,保持密切合作,以爭取有利於俄現代化進程的外部條件;加強同中國、印度、中東等國家的合作關系。總之,在現在和可預見的將來,俄羅斯將繼續奉行東西方兼顧的全方位政策,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使俄羅斯作為大國,成為構築未來世界多極化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

『柒』 請問目前戰亂地區或國家有哪些

1.東部剛果(金):自從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發生後,盧安達胡圖族和圖西族武裝之間的沖突就波及到相鄰的剛果(金),導致這里也不再穩定。從那以後,剛果(金)地區就成了無法無天的戰亂之地,導致100多萬剛果人逃離家園。2003年,剛果(金)圖西族首領洛朗-恩孔達佔領這里,並建立保衛人民國家議會。2009年1月,恩孔達被盧安達軍方逮捕,但是保衛人民國家議會和其他叛軍組織繼續堅持沖突。圖中是2009年1月19日,戈馬附近的當地人抬著親屬,將其葬在一個難民營地旁。

2.克什米爾:自從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來,克什米爾一直是雙方沖突的焦點之一。為了這塊有爭議的領土,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進行了三場戰爭,小規模邊境沖突更是時有發生。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動盪不安,近來兩名穆斯林平民遇害更是令緊張局勢升級。圖中是2010年2月5日,印度警察向斯利那加街道上的抗議人群發射催淚瓦斯,一名克什米爾穆斯林又將瓦斯罐扔回去。

3. 伊朗: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後,反對派質疑內賈德靠舞弊勝選,數百萬伊朗人走上街頭支持反對派候選人穆薩維。選舉後抗議很快發展成「綠色革命」,成為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是與塞爾維亞、喬治亞以及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不同,伊朗「綠色革命」並未席捲全國,政府甚至利用軍隊鎮壓抗議。圖中是2009年12月27日,一名帶著綠色腕帶的抗議者與民兵發生爭議。

4.查德:查德內戰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因為反政府叛軍經常得到蘇丹援助。但是,被戰爭撕裂的查德不僅是成千上萬蘇丹達爾富爾難民的安全天堂,也是中非共和國難民的避難之所。2009年5月,查德政府軍成功阻止叛軍佔領查德首都恩賈梅納推翻政府,圖中三名查德士兵在戰斗之餘休息。

5.東查德:在過去五年間,在東查德和蘇丹達爾富爾地區,至少40萬難民逃入查德沙漠中的難民營。兩個國家的叛軍組織以國家忽略種族迫害為由,與政府軍發生戰斗。平民們經常被困於戰火中,還有忍受保守強奸和種族清除的恐懼。圖中是2008年6月26日,來自蘇丹的難民撿拾樹枝用以在查德難民營中生火。

6.朝鮮:在朝鮮戰爭結束半個多世紀後,朝鮮與韓國之間的關系依然十分緊張。雙方從未簽署國正式的和平協議,美國在韓國的駐軍達2萬多人。朝鮮領導人金正日1994年繼承父親金日成的職務後,忽略美國再三警告著手開發核計劃。2006年,朝鮮第一次核試驗成功,2009年5月第二次核試驗成功。圖中是2009年2月19日,在朝韓非武裝區兩側,韓國士兵與朝鮮士兵面對面站崗。

7.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聯邦直轄部族地區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兩大戰區之一。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邊境線長達2400公里,自從2001年以來,兩個地區的伊斯蘭民兵與巴基斯坦政府軍就開始激戰。「基地」組織的高級領導人也被認為藏在這里,美國利用無人轟炸機搜尋恐怖分子和塔利班領導人。圖中是2010年2月1日,武裝分子毀掉了白沙瓦的北約聯軍儲油庫,一名巴基斯坦士兵正在警戒。

8.巴基斯坦:當伊拉克和阿富汗吸引公眾注意後,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穩定成了美國反恐戰爭中最重要的任務。在美國壓力下,巴基斯坦最近開始對其邊境地區的塔利班武裝加大進攻力度。巴基斯坦政府軍在反對塔利班的鎮壓叛亂中取得一些成功,但卻是以疏遠民眾和動搖巴基斯坦社會為代價的。圖中是2009年6月21日,從巴基斯坦北部戰區中逃出的難民,他們現在住在斯瓦比難民營中。

9.索馬里:自從20世紀90年代,索馬里就沒有中央政府,和平也遠去。索馬里前總統巴雷1991年被推翻後,叛軍組織分裂成以軍閥為首的不同陣營。美國曾與1992年採取「恢復希望」行動,但在「黑鷹墜落」後,被迫與1994年撤出。2006年,伊斯蘭法庭聯盟曾給索馬里帶來暫時的和平和穩定。2007年初,在聯合國支持下成立過渡聯邦政府。今天,索馬里的大部分地區都在伊斯蘭武裝組織控制下,現任總統、前伊斯蘭法庭聯盟領導人謝赫-艾哈邁德只能控制少數地區。圖中是2007年11月19日,在摩加迪沙附近難民營的索馬里人在准備午餐。

10.索馬里:現在索馬里沖突主要發生在中央政府與伊斯蘭武裝組織「青年黨」之間。「青年黨」最近公開宣稱,他們將參加「基地」組織領導的國際聖戰運動。圖中是2009年12月1日,「青年黨」民兵襲擊政府陣地,一名政府軍士兵站在一名被打死的武裝分子旁邊。

11.菲律賓:菲律賓時亞洲內戰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40年的沖突導致4萬人死亡。內戰始於1969年,名為「新人民軍」的反政府武裝要推翻費迪南德-馬科斯的獨裁統治。盡管馬科斯1989年去世,但國際調停依然失敗,包括挪威長達20年的和解嘗試。「新人民軍」採取游擊戰術和招募童子軍。圖中是2006年10月17日,菲律賓政府軍士兵在瞭望塔中巡邏。

12.加沙:2007年,經過有爭議的議會選舉和與法塔赫激戰後,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以色列加強制裁,哈馬斯和其他基金組織用自製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城市報復。2008年12月,以色列發動了目的在於摧毀哈馬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鑄鉛」行動,雙方都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哈馬斯被譴責使用人盾,以色列被指責使用白磷彈肆意屠殺平民。圖中是2009年1月5日,以色列空襲後,一名巴勒斯坦男子正在廢墟中尋找可用之物。

13.印度:印度總理辛格曾表示,印度毛派武裝(納薩爾派)已經成為印度面臨的最大國內安全挑戰。納薩爾運動始於1967年的當地農民叛亂,隨著時間流逝,這場運動已經演化成以推翻印度政府、建立共產主義政權的全國性反政府運動。在過去10年間,毛派武裝佔領的地區擴大了四倍,全國223個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圖中是2010年1月7日,毛派武裝抗議安得拉邦政府的公共汽車旅行。

14.阿富汗:2001年遭遇「9-11」恐怖襲擊幾個月後,美國即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及其盟友「基地」組織發動進攻,並建立了以卡爾扎伊為首的政權。8年後,大選未能給阿富汗帶來穩定,塔利班的反抗依然堅韌。2009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增兵3萬人進入阿富汗,駐阿聯軍總人數超過15萬人。圖中是2010年2月16日,一個阿富汗家庭看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進入馬爾賈。

15.奈及利亞:1995年,包括劇作家和環保人士肯-薩羅維瓦被奈及利亞軍政府絞死後,尼日三角洲的武裝運動就開始風起雲涌。10年前,薩羅維瓦抗議石油公司在開發石油過程中,造成當地人貧困和環境污染。今天,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要求分享奈及利亞更多的石油財富,並且清理當地的石油污染。2008年9月,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成員慶祝勝利。2010年1月30日,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拒絕單方面停火協議,導致石油公司遭綁架和襲擊擔憂擴散。

16.南奧塞梯:南奧塞梯位於喬治亞與俄羅斯邊境之間。1988年,南奧塞梯人民陣線要求從喬治亞獨立出去,並入俄羅斯。從那時開始,雙方的軍事對峙就時常發生。2008年,俄羅斯介入沖突中,支持南奧塞梯分離武裝。今天,南奧塞梯依然在俄羅斯控制之下,但俄格關系十分緊張。圖中是2008年8月9日,俄羅斯軍隊政治穿越山區進入南奧塞梯戰區。

17.尼泊爾:盡管2006年簽署的全面和平協議標志著尼泊爾10年內戰結束,但尼泊爾兩大主要政黨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維持政治穩定。2009年5月,代表尼泊爾國大黨的總統拉姆-亞達夫推翻總理、尼泊爾共產黨領導人普拉昌達解僱軍方領袖卡特瓦爾的決定,迫使普拉昌達辭職,雙方再起紛爭。圖中是2009年5月3日,一名支持國大黨的尼泊爾學生抗議解僱卡特瓦爾。

18.中非共和國:2004年,中非共和國經歷了近10年的動盪後,終於全面爆發內戰,自稱民主同盟軍的叛軍向弗朗索瓦-博齊澤總統領導的政府發動進攻。盡管2007年4月13日,雙方簽署正式和平協議,但零星的沖突依然持續發生。2007年以來,歐盟派遣維和部隊援助中非共和國政府,保護平民。圖中是2009年2月12日,法國軍官邁克爾與當地一名村官交談。

19.緬甸:自從1949年開始,克倫邦少數種族反對緬甸政府,沿著泰國邊境建立了克倫族「高都麗」自治邦,緬甸自此陷入世界上最長期的內戰深淵。2009年6月,緬甸政府軍在緬泰邊境的克倫族叛軍發動進攻,佔領7個叛軍營地,迫使4000多名克倫叛軍逃入叢林。圖中是2006年1月31日,克倫民族解放軍一名士兵背著機關槍,慶祝反抗政府57周年。

20.哥倫比亞:自從1964年以來,哥倫比亞就是世界上沖突最劇烈的地方之一。哥倫比亞政府、准軍事組織、販毒集團以及游擊隊等組織,互相攻伐不休。在沖突中,綁架人質、走私毒品、對平民發動恐怖襲擊等,已經成為哥倫比亞平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圖中是2009年11月3日,哥倫比亞政府軍奇襲「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武器庫。

21.秘魯:1980年以來,秘魯政府一直致力於撲滅游擊組織「光輝道路」,該組織以推翻利馬政府、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為目標。20世紀80年代,「光輝道路」十分活躍,但1992年該組織領導人阿維馬埃爾-古斯曼被捕後,該組織開始消聲滅跡。直到2002年3月,美國駐秘魯大使館遭到「光輝道路」炸彈襲擊,當時恰好是美國總統小布希訪問利馬幾天前。圖中是2007年11月27日,秘魯內政部長在檢查警方繳獲的「光輝道路」的武器和制服。

22.北愛爾蘭:1969年,愛爾蘭最古老政黨新芬黨下屬秘密武裝組織——臨時愛爾蘭共和軍,開始武力反對駐扎在北愛爾蘭的英國軍隊,以實現愛爾蘭的完全統一。但自從英國議會宣布直接管制阿爾斯特後,雙方沖突開始升級。從1969年到1998年,沖突共造成3500多人遇難。盡管雙方1998年簽署和平協議,但這場政治動亂並未徹底結束。2009年3月,可以看到愛爾蘭勒根街頭上被毀掉的汽車殘骸。

23.蘇丹達爾富爾:近年來達爾富爾地區沖突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戰亂之一。沖突起源於地理分歧:蘇丹的權力和資源主要集中於北方的首都喀土穆周圍,其他地區則被邊緣化。20世紀初,西部的達爾富爾叛軍拿起武器抗議,而政府也以武力相回應,導致至少30萬人遇難。今天,沖突已經平靜下來,聯合國維和部隊開始執行維和任務。但40萬蘇丹難民住在外國難民營中,國內另有120萬難民無家可歸。圖中是2009年3月12日,蘇丹難民路過查德歐盟維護部隊駐地。

24.南蘇丹:蘇丹總統巴希爾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被以戰爭罪起訴的國家現任首腦,國際刑事法庭已經於2009年3月4日發出逮捕令。但是達爾富爾還不是巴希爾唯一頭疼的地方,石油資源豐富、自治的南部蘇丹也從未中斷與喀土穆爭權,直到2005年在美國協調下簽署全面和平協議。2011年,蘇丹將舉行公投,決定南蘇丹是否獨立出蘇丹。雙方正在重新武裝,近來南蘇丹已經數十人被殺。圖中是2009年3月18日,支持者問候巴希爾,他在北方依然很受歡迎。

25.墨西哥:盡管墨西哥是一個發達國家,但長期的毒品走私和暴力已經重創了這個國家,與毒品有關的暴力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讓觀察家擔心墨西哥會失控。2007年1月份以來,墨西哥毒品暴力已經造成一萬人死亡。盡管卡爾德龍總統加倍努力鎮壓販毒集團,但與美國邊境城市提華納、華雷斯市等,依然是可卡因和大麻的轉運中心,並且成為暴力中心。圖中是2009年8月2日,華雷斯市戒毒中心發生暴力事件,至少18人死亡,5人受傷。

26.印尼: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印尼最東部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就開始上演脫離這個島國的叛亂活動。在美國《紐約協議》的支持下,荷蘭於1961年放棄了這兩個省,但當地巴布亞人沒有同意。今天,巴布亞武裝叛軍用弓箭反對印尼軍隊。2009年12月份,「自由巴布亞運動」領導人凱利-誇利亞被擊斃。圖中是2009年7月21日,「自由巴布亞運動」成員在記者招待會上,否認他們參與2002年銅礦和金礦襲擊事件。

27.伊拉克:2003年12月13日,也就是美國入侵伊拉克9個月後,美軍在提克里克一家農場附近抓獲了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經過了三年的內戰和混亂,美國終於取得了成功。但是盡管2007年美國同意了大衛-彼得雷烏斯將軍的「增兵」行動,但伊拉克依然政治動盪,而且暴力事件頻發。伊拉克依然有5萬名美軍,圖中是2009年10月25日,一名美軍士兵站在巴格達省議會前警戒,那裡幾個小時前剛剛被炸彈襲擊。

28.葉門:自從2004年6月,葉門政府就與什葉派武裝「胡塞叛軍」發生沖突。一些分析家將這場沖突為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因為沙特該地區的遜尼派大國,對邊境發動空襲支持葉門政府;而伊朗是什葉派勢力,支持叛軍。盡管2010年2月,葉門政府與叛軍簽署了休戰協議,但現在就認為沖突結束還言之過早。圖中是2010年2月17日,一隊叛軍驅車通過沙特邊境的葉門控制區。

29.烏茲別克:向高加索和中亞的其他前蘇聯國家一樣,烏茲別克同樣面臨著打擊極端伊斯蘭主義和聯合溫和派穆斯林的兩難問題。烏茲別克政府虐待恐怖嫌犯的行為,導致其與當地穆斯林組織關系變緊張。2005年,該國內政部和安全部隊向安集延穆斯林抗議者開火,導致187人死亡(另有說超過1500人死亡)。圖中是2005年5月17日,烏茲別克駐倫敦大使館被用紅顏料塗抹。
30.烏干達:在過去22年間,烏干達叛軍「聖主抵抗軍」在烏干達北部十分活躍,並且波及到中非共和國、剛果(金)以及蘇丹。起初,「聖主抵抗軍」是以推翻烏干達政府、建立基督神權政治為目標,現在它已經淪落為靠掠奪為生。烏干達政府軍與「聖主抵抗軍」曾在2006年簽訂停戰協議,就在所有人期盼和平到來時,雙方談判陷入僵局。圖中是2007年9月24日,一名婦女和她的孩子靠在被毀掉的棚屋旁邊。
31.泰國:泰國政府一直與穆斯林關系緊張,許多穆斯林生活在南部的北大年地區。2004年,雙方緊張關系開始升級,當時北大年地區的伊斯蘭叛軍開始分離叛亂行動。曼谷政府宣布,難以控制的南部地區不久後就會穩定。但與此同時,死亡人數卻在不斷上升。2008年3月,超過3前武裝人員被殺死。圖中是2010年2月15日,泰國士兵正在檢查一名被打死的武裝分子屍體。
32.衣索比亞歐加登:歐加登地區主要以索馬里人為主,從1984年開始,「歐加登解放陣線」就致力於脫離衣索比亞,進而加入索馬里。衣索比亞政府嚴厲鎮壓叛亂,雙方沖突經常導致援助組織的援助行動受阻。

『捌』 俄國革命中的四大事件

626位粉絲
俄羅斯革命中只有三次改變社會性質的事件,分別是:
從世界近代史開始到今天,俄國的社會性質經歷了三次轉變;
①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標志性事件:1861年農奴制改革
②從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標志性事件:1917年十月革命
③從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標志性事件:1991年蘇聯解體

第一節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後東歐國家的概況
1、獨聯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的轉型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歷史性變化之後,它們先後都走上制度轉軌的道路。
經濟上從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現在各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
政治上從原來的共產黨一黨執政向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原則為基礎的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民族分離等主導了社會思潮,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歷史。因此,社會政治領域的矛盾、沖突異常激烈,許多國家發生政權不穩。特別是在東歐、中亞部分國家政治轉型引發民族矛盾,民族分離主義盛行,有的釀成多年的戰亂。目前,東歐中亞各國向資本主義民主制的轉軌大體趨於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權分立原則也通過憲法得到貫徹,新的政治體制框架初步確定。東歐國家大多選擇議會民主制,而獨聯體較多地採取總統制建國。自由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為該地區的有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這三種思潮及其政黨力量的消長決定著這些國家的前途與發展。
2、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玖』 在世界上,究竟還有多少國家正處於戰火之中

世界上雖然看似和平但是還有有許多國家在飽受戰火的焚燒,比如現在的伊拉克,敘利亞,還有索馬裏海峽。這些地方都還在進行的戰爭,有些地方也是飽經戰火的摧殘,百姓們也是民不聊生。

非洲地區,確切說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些國家國內斗爭不斷,而且突然發生突然結束,外人毫無規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戰亂恐怖組織也在增加。以活躍在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為代表的恐怖組織嚴重危害當地以及周邊國家安全。烏克蘭現在快成了俄羅斯和歐美的斗爭前線了。南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塔利班武裝和政府軍作戰,印度境內各派武裝也是很活躍。

『拾』 俄羅斯有幾大歷史戰爭

1、俄土戰爭,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

2、大北方戰爭(1700~1721),又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是俄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及與瑞典爭霸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而瑞典則從此衰退,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3、拿破崙戰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啟發。

4、日俄戰爭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這次革命被列寧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

5、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是2008年8月8日至18日,喬治亞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8月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

6、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

(10)俄羅斯有多少戰亂擴展閱讀:

早期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

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歷史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有多少戰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