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約為什麼要和俄羅斯對立
歷史: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絕大多數領土和「血統」,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能代表當年的蘇聯,那就是俄羅斯。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處於對抗需要,分別拉攏了一批國家組成自己的陣營:華約和北約。如果你和鄰居打了幾十年,你看他兒子也不會很舒服的。
軍事: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太大,橫跨亞歐大陸,從東端可以打美國,從西端可以打歐盟。如果放任俄羅斯繼續對東歐施加影響,繼續用當年的雷達站,導彈井,對北約太危險了。
政治:蘇聯解體以後,社會動盪,國家需要風格強硬果斷的領導人帶領國家走向復興。怎麼表現強硬?像普京那樣鼓動著肌肉,對美國—他們的傳統敵人,想在這時候踩一腳的人,說「不」!而北約方面,這些民主國家無論是轉移國內對丑聞的注意,還是為了吸引民眾選票,都會對俄國說上寫什麼。畢竟政治領導人,還是強有力的角色更讓人放心。
經濟:俄國為了復興經濟,大打能源牌,而能源這樣的國有的,具有政治意義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可以說,消費國—無論是北約,還是原來的華約國家,對俄羅斯都是又愛又恨。
② 俄羅斯在歷史上三次要求加入北約,為什麼一直被拒絕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是二戰之後,美國為了對抗和自己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而成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而蘇聯為了能和美國抗衡,也成立了一個以自己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著名演講“鐵幕演說”,隨後美國出台了杜魯門主義,這將美國和蘇聯推向了對抗之路,華沙集團和北約集團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蘇聯為了能和美國爭霸,在軍事,以及重工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它擁有了足以匹敵美國的軍事實力,但它的輕工業、農業等卻很落後,這導致蘇聯很強大,但百姓的生活很貧窮。在與美國爭霸的過程中,蘇聯內部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在1991年9月,蘇聯宣告解體。
三、俄羅斯加入會損害北約利益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不斷向美國靠攏,處處討好美國,但美國並沒有完全接納俄羅斯,而普京時期,俄羅斯已經認清現實了,北約不會接納俄羅斯,但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圍追堵截,卻壓力頗大,所以他們要求加入北約,也是向北約釋放友好信息,希望北約不要將俄羅斯當成敵人。同時,俄羅斯也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北約難堪,為自己贏得輿論支持,表達對北約擴張的不滿。
但是俄羅斯體量太大了,北約將俄羅斯吸納進來,很難將其消化。俄羅斯還與北約的不少成員國有矛盾,俄羅斯加入北約會影響北約內部的團結,他們之間的共同防衛協作也就名存實亡。同時,北約在蘇聯解體後沒有解散,主要目的是防禦俄羅斯,若俄羅斯也加入北約,就起到防禦俄羅斯的作用,北約也就失去存在價值了,所以北約成員國不會同意俄羅斯加入北約。
③ 北約是有哪些國家組成的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加入北約呢
北約成員國具體有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捷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黑山、北馬其頓這30個國家。下面帶來北約成員國加入時間分析如下:
1.第一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
2.第二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52年2月18日,希臘、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3.第三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55年5月6日,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第四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5.第五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
6.第六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2004年3月29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七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
因為俄羅斯有可以和美國抗衡的軍事力量,如果俄羅斯加入北約,是對美國在北約絕對權力的分散,俄羅斯是要和美國分享北約的領導權的,美國苦心經營的北約,美國一手遮天的北約,豈能讓俄羅斯來染指北約,和美國瓜分北約的領導權?俄羅斯是美國在歐洲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是北約最大的敵人,美國讓俄羅斯加入北約,無異於引北極熊入室,俄羅斯加入北約,就會瓦解分裂北約,蘇聯解體後,美國在歐洲一統天下的格局,就會再次打破,俄羅斯加入北約,不是加強北約軍事力量的,而是要搶奪美國北約的領導權的。
④ 俄羅斯為什麼要與美國為首的北約抗衡
自從蘇聯垮台不久,西方世界即提出俄羅斯加入北約的建議。作為和北約對抗的華沙公約組織的領導者俄羅斯而言,這非常沒面子,而且等於一根刀子抵住一隻脖子。再進一步說,過去華沙組織中的東歐國家逐漸加入北約,連過去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也一樣蠢蠢欲動。俄羅斯已然失去手腳,不加入北約,是堅持?還是困獸?
首先北約就是美國主導的針對蘇東集團建立的軍事集團,雖然名義上是共同防禦安全體系,但是針對性是非常明顯的。在北約初創之時蘇聯便曾提出過加入北約的建議,不過這一申請無法得到通過對雙方而言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北約不可能容忍自己針對的假想敵混進自己內部,蘇聯也知道這一點。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壁壘被打破,北約開始向東歐大力擴張,東歐這些國家在歷史上都是前蘇聯的勢力范圍。這令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心存芥蒂,而北約東擴實際上對俄羅斯邊疆地區構成了巨大的安全壓力。雙方其實一直處於面和心不合的狀態,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作為前超級大國的繼承者他們是無法像東歐小國一樣當北約的小弟的,即使加入北約也將爭奪北約領頭羊的位置,而這是美、英、法、德等北約老成員所不能接受的。
新近加入北約的東歐各國也不希望俄羅斯加入北約,畢竟好不容易才從蘇聯的控制下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加入北約本就有借北約之力制約俄羅斯的想法,如果俄羅斯也加入北約,這些東歐小國會感覺相當沒有安全感。
俄羅斯其實從未放棄恢復甦聯時代的大國地位,尤其是在普京上台後開始四處秀肌肉展現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在喬治亞、科索沃、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東部等地區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都存在著地緣格局上的巨大沖突。以上種種原因都決定了至少在短期內俄羅斯不會加入北約。
⑤ 北約為什麼要打俄羅斯
北約要制約俄羅斯主要是基於地區利益、勢力范圍問題。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稱「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是戰後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歐洲的地位,聯合西方國家建立的軍事政治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49年4月,以美國為首,成員國還包括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後來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月、聯邦德國於1955年、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是與原華沙條約組織相對立的。 進入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系」的方案。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夥伴國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
前蘇聯解體事實上是西方國家長期經營策劃的。自從前蘇聯解體之後。原前蘇聯小兄弟一個一個投入北約的懷抱,前蘇聯的勢力范圍逐步縮小,俄羅斯如夢初醒,如坐針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一直憤憤不平,俄羅斯做夢都想回復前蘇聯時期的龐大集團。
2013年11月,烏克蘭親歐洲派組織反政府示威,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其總統職務,烏克蘭在西方導演、發生政變、聲明要加入北約之時,俄羅斯再也沉默不下去了,支持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民族加入俄羅斯的公投。這樣烏克蘭等於又進一步分化了,北約不滿意到嘴的鴨子被叼走了,所以聯合制裁俄羅斯。
北約同俄羅斯的博弈,是西方國家同前蘇聯前期博弈的繼續,是北約長期策劃、夢寐以求的政治圖謀,是長期的、復雜的、你死我活的勢力范圍爭奪戰。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羅斯虎視眈眈,對中國也沒有閑著,一直在圖謀不軌、製造事端,這是需要保持警惕的!
⑥ 北約為什麼制裁俄羅斯
因為俄羅斯壓制烏克蘭,會損害北約各國的利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NATO;法語:Organisation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簡稱:OTAN),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⑦ 俄羅斯和北約長時間進行對峙,兩者之間究竟是誰在不斷挑釁
俄羅斯和北約國家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對峙行動,其實兩者之間的恩怨並不是誰在主動挑釁造成的,而是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造成的。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說,北約方面的挑釁事件更多一些,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現在的北約仍然非常忌憚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和 國際影響力。其次就是俄羅斯做事的性格一直都非常強硬,這讓美國和歐洲國家認為俄羅斯一直都是一個主要的威脅。最後就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美國以中導條約作為威脅,挑釁俄羅斯,希望能夠進一步的削減俄羅斯的核武器。
最後就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美國以中導條約作為威脅,挑釁俄羅斯,希望能夠進一步的削減俄羅斯的核武器。畢竟俄羅斯如果失去了核武器,那麼在北約面前無疑就是一塊肥肉,或者說是一隻待宰的羔羊。之所以這么說,看看烏克蘭的境地就知道了。所以這次斗爭之中,俄羅斯堅持不放棄自己的核武器。畢竟這是國之根本。
⑧ 俄羅斯衰弱已是事實,為什麼北約仍然如此恐懼俄羅斯
俄羅斯所謂的衰弱也是相對於前蘇聯來講,對於今天的絕大部分國家來說,俄羅斯仍然是一個龐然的大物(GDP排名也在15名以內啊),尤其是軍事實力,世界第二妥妥的,畢竟人家的核武器是可以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而且今天的俄羅斯其實比起前蘇聯剛解體那會要好多了,那時才是真正的揭不開鍋,葉利欽是真的在把俄羅斯往溝里帶,現在的俄羅斯靠著賣賣資源和技術,啃啃前蘇聯的屍體,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不堪一擊!
俄羅斯目前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均在6000枚以上,雖囊中羞澀,但俄羅斯從來沒有放鬆對戰略核武器的研發與製造,投入重金不斷更新其戰略核武庫,包括建造了3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研發RS-28「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恢復圖-160戰略轟炸機生產線等,以確保任何時候北約都不敢輕易對俄羅斯「動手動腳」!
⑨ 為什麼北約要針對俄羅斯
北約與俄羅斯的對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北約在建立之初的防禦對象是蘇聯,原因是1939年9月蘇聯從東部攻入西方的盟友波蘭,與納粹德國共同把波蘭給瓜分了,二戰結束後蘇聯並沒有將被「解放」的國家政權還給這些國家,而是在這些國家扶植起了社會主義政權,成立了華約組織(軍事聯盟性質),意識形態與西方截然不同,西方不信任蘇聯。這是起因;
幾十年來的冷戰,你來我往,雙方都在支持對方的敵人,在利用別國的血肉來消弱對方: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阿富汗戰爭,非洲各國的內戰...所有的這些戰爭的開始都美其名曰「內戰」,當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的時候,美蘇忍不住就直接干預了,最後談判桌上做決定的還是美國和蘇聯;這是雙方恩怨的延續;
蘇聯解體的時候,前蘇共黨員葉利欽搖身一變成為了「民主自由的俄羅斯」的總統,做出不願再與西方敵對的友好表示,開始裁軍,遵循與美國簽署的「削減洲際導彈核彈合約」,在西方觀察員的監督下開始銷毀核武器(當年監督烏克蘭無核進程的是奧巴馬)...西方的投資和援助滾滾而來,大部分西方的政治家都認為「冷戰勝利了」;這是西方的一廂情願;
從90年代中旬開始,在經濟有所復甦,石油價格繼續回升的情況下,俄羅斯支持的亞美尼亞,與土耳其支持的亞塞拜然繼續抗爭,摩爾多瓦共和國的分裂,南斯拉夫塞族武裝組織的崛起,非洲鑽石礦黃金礦的爭奪,斯里蘭卡內戰,對中東事物的干涉,支持黎巴嫩反抗以色列...這些冷戰期間埋下的「定時炸彈」相繼開始爆炸,對西方的利益構成極大的威脅,西方不得不重新把北約的「反蘇綱要」修改成「反俄綱要」,繼續吸納北約新成員,組建反導彈防禦系統。這是北約與俄羅斯新抗衡的開始;
普京上台之後,相信「帝國夢」的俄羅斯上層越來越多,他們認為是與美國抗衡的時候了,俄羅斯開始重建軍隊,媒體+黨派模式的滲入西方,最終選擇了「我放火你們請我來滅火咱們好商量」的外交模式,在世界各地有問題的地方今天都可以看到俄羅斯的身影:北韓,阿富汗,敘利亞,菲律賓南部,中非各國動亂,土耳其庫爾德沖突,庫爾德人在伊拉克的獨立,烏克蘭,喬治亞,摩爾多瓦...北約自然而然為了自己的利益要「針對」俄羅斯採取很多「積極防禦」的措施。
⑩ 俄羅斯衰弱已是事實,為何北約仍然如此恐俄
北約之所以如此的忌憚俄羅斯,主要是因為俄羅斯擁有著世界第二的軍事實力,如果沒有美國的撐腰,那麼北約的其他國家加起來都不是俄羅斯的對手。正因為有著強大武力的威懾,所以北約一直都不敢對俄羅斯掉以輕心。
俄羅斯雖然現在顯得比較溫順,但是其骨子裡的狼性一點都不比美國差,對於這點北約是心知肚明的。由於北約在過去的很多年之中把俄羅斯得罪的實在不輕,生怕其在強大之以後會伺機算賬。不管現在的俄羅斯如何的衰弱,但實打實的核威懾就擺在那裡,如果真的魚死網破,那必定是一場災難。所以北約對於在普京帶領下越來越強大並強勢的俄羅斯,顯得很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