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我國什麼族是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飼養和使用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
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這里有廣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眾多的江河湖泊。資源豐富、山河秀美。但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鄂溫克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聚居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訥河縣的鄂溫克族從事農業;居住在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等地的鄂溫克族則以半農半獵為生;而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的鄂溫克族還從事著傳統的狩獵業。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57年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仰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奉藏傳佛教。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輝、伊敏河(布特哈)、莫爾格河(陳巴爾虎)和敖魯古雅(額爾古納)三種方言。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林海之舟——馴鹿
馴鹿俗稱「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動物。因為它的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後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以後,鄂溫克族便成了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馴鹿,鄂溫克語稱為「鄂倫」。它一般體長2米左右,高1米多,體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或白色、黑色、雜色等。尾巴較短,頸下有較長的垂毛。雄鹿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壽命15至20歲左右。鹿科動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無角,唯獨馴鹿與眾不同,無論雌雄,頭上都長著一對分枝很多的大茸角。年齡不同,茸角的大小及分枝也不同。每年脫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間重新長角。馴鹿全身都是寶,肉可吃,奶可飲,皮能製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貴的葯材,是鄂溫克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馴鹿生性溫順,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婦女飼養管理。飼養馴鹿比較方便,不用欄圈,不用喂草,只要將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溝里,任其自由覓食即可。每當夜幕降臨,馴鹿便三五成群地離開宿營地,到密林中尋食,天亮了便自動回來,白天不再離開。它的覓食能力極強,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寬大的前蹄扒開1米深的積雪尋吃苔蘚。馴鹿喜歡吃鹽,當主人要役使它時,只要敲擊鹽盒子,它就會應聲而來。
馴鹿體壯,能負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於它體輕、蹄子寬闊,因而在深雪和沼澤地里或密林中也能長途跋涉、穿行無阻,既可馱運貨物,又可騎乘,是鄂溫克獵民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工具。平時主人的獵獲物,遷徙時的炊具、糧食、衣物及搭撮羅子用的蓬布、樺樹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馴鹿來運輸的。鄂溫克人也非常疼愛自己的馴鹿,他們給每隻馴鹿都取個名字,戴上木鈴或銅鈴,以便於尋找。不讓孕鹿和幼鹿馱重東西,出汗時不讓它們飲水,以免流產和得病。
『貳』 馴鹿是什麼
【中文名稱】:馴鹿
【拉丁學名】:Rangifer tarans
【俗名】:角鹿
【英文名】:Rein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叄』 為什麼俄羅斯最冷的地方不在北極圈內,而是在離北極圈很遠的奧伊米亞康
我們都知道,全球最冷的地方是在南半球的南極洲,南極洲終年被冰雪覆蓋,曾記錄到那裡的最低溫度是-94.5攝氏度。
那麼,北半球的最低溫度的地方是在哪裡?北極?那你可就想錯了。
食物:因為寒冷,所以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種肉類。但很多食物都是硬邦邦的,吃的時候只能切片,蘸點佐料就生吃。什麼魚蘸鹽,豬油切片,馬肝切片……
在室外不能劇烈運動,因為有汗水,衣物就會迅速凍結,沒辦法脫下來。
『肆』 目前世界上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
最多的是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並非人工馴養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於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於大范圍圈養的。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馴鹿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嘴粗,唇發達,眼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頸粗短,下垂明顯,無鼻鏡,鼻孔生長著短絨毛,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陰毛密生,呈白色。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仔鹿生後10 天左右就開始生長初角茸。
『伍』 關於俄羅斯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俄羅斯聯邦。亦稱俄羅斯(The Russian Federation)
首都:莫斯科
面積:1707.54萬平方千米
人口:1422億(2006年)
民族:俄羅斯有160個民族。俄羅斯人占人口總數的82%。有韃靼人、烏克蘭人、楚瓦什人、白俄羅斯人、車臣人和猶太人等。居住在科爾巴多爾群島的阿留申人,僅有500多人。
語言:俄語
貨幣:盧布
國家地理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的北部,是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國家。國土面積占原蘇聯總面積的76.3%,大體呈長方形。海岸線長達3.38萬千米。瀕臨三大洋的12個海。俄羅斯陸疆與14個國家接壤,即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北瀕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北連波羅的海芬蘭灣,隔海還與日本相望,北部領土中36%在北極圈內。
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低地和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60%。其歐洲領土大部分為東歐平原和烏拉爾山以東西西伯利亞平原,這是俄羅斯兩大著名平原。南部是阿爾泰山脈。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的中西伯利亞高原是俄羅斯最大高原。俄羅斯山脈可分為高加索山帶、東部山帶和斜交山脈帶。大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高達5642米,是歐亞兩洲分界線的一部分。東部海拔4750米的克柳切夫火山。是歐亞大陸最高的火山。
俄羅斯由83個聯邦主體組成,包括21個共和國。46個州,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9個邊疆區和2個享有特殊地位的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境內自北向南為北極荒漠、凍土地帶、草原地帶、森林凍土地帶、森林地帶、森林草原地帶、草原地帶和半荒漠地帶。
俄羅斯瀕臨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的12個海。遠東包括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西面是波羅的海,南部包括黑海、亞速海。北麵包括巴倫支海、東西伯利亞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楚科奇海和白海。
俄羅斯湖泊眾多,有280餘萬個。貝加爾湖是俄羅斯最大的湖。此外還有拉多加湖、奧涅加湖和中俄界湖——興凱湖。
俄羅斯境內有300餘萬條大小河流。水力資源也相當豐富,居世界第二位。歐洲部分的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北德維納河、烏拉爾河。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長3530千米。亞洲部分的勒拿河是俄羅斯最長的河流。葉尼塞河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遠東主要河流有阿穆爾河(黑龍江)。
俄羅斯氣候復雜多樣,但總的來說基本屬於北半球溫帶和亞寒帶的大陸性氣候,西北部沿海地區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而遠東太平洋沿岸則帶有季風性氣候的特點。西伯利亞冷漠荒原中心的奧伊米亞康小鎮,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人類居住地。此處最低氣溫曾達零下71攝氏度。俄羅斯夏季短促、溫暖,春秋兩季很短。年平均降水量為530毫米。
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鈾、黃金的儲量分居世界的第七位和第五位。石油、天然氣、銅、森林和水力資源等,均居世界前列。煤儲量、鋁儲量均居全球第二位;鐵儲量居全球首位。非金屬礦藏也極為豐富,鉀鹽儲量與加拿大並列世界首位。森林覆蓋率為50.7%,木材的總積蓄量僅西伯利亞和遠東就達600億立方米。
俄羅斯國名的由來
是從「羅斯」演化而來的,「羅斯」源於中世紀,當時瓦蘭幾亞人來到東歐,居住在瑞典東海岸的羅登(今羅斯拉根),斯拉夫人叫他們為羅斯。中國古代稱他們為斡羅斯、鄂羅斯。「俄羅斯」是通過蒙語轉譯過來的。
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以及交通中心,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始建於12世紀中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莫斯科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許多科研機構和近百所高等院校設在這里,其中包括科學院、列寧農業科學院、教育科學院、醫學科學院以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國立莫斯科大學。市內還有各種劇院30多座,最著名的有大劇院、小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等。有博物館80多座,其中國立特烈季亞科夫繪畫陳列館聞名世界。國立列寧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莫斯科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克里姆林宮、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紅場等。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原名列寧格勒,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中央直轄市。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1712年,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的首都,在此後200多年的時間里,它一直是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聖彼得堡的名勝古跡眾多。斯莫爾尼宮是一座外觀典雅的3層建築,建於1906~1908年,原是沙俄貴族女子學校,現為聖彼得堡政府所在地。冬宮是歷代沙皇的宮廷所在地,建成於1762年。另外。聖彼得堡還是世界著名的橋城。
頓河
頓河是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一條大河。發源於俄羅斯丘陵,由北向南注入亞速海。頓河的河道非常曲折,支流眾多。它的河水主要由雪水來補充,因此,在積雪融化的春天,靜靜的頓河就進入了汛期,變成一條咆哮的河流。頓河河水每年要往大海里排放近700萬噸的礦物質,因此水裡含有豐富的營養物,浮游生物很多,滋養了大量的魚蝦。
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的中心位置,是莫斯科城內的重要建築。克里姆林宮始建於14世紀,最初是俄國沙皇的宮殿,十月革命後,成為蘇聯黨政中央機關所在地。克里姆林宮宮牆長2235米,高2.1米,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宮內古建築眾多,鍾樓和古代宮殿錯落分布。建於1487~1491年的多棱宮是克里姆林宮內最古老的宮殿。多棱宮是沙皇用於舉行慶功盛典和接見外國使臣的宮殿,內設有彼得大帝以前歷代沙皇的寶座。克里姆林宮內最高的建築是伊凡大鍾樓,高達81米,站在鍾樓頂部,美麗的莫斯科景色可以盡收眼底。
紅場
聞名世界的紅場與克里姆林宮相鄰。紅場總面積9萬多平方米,長700米。寬130米,是莫斯科的中央廣場。紅場建於15世紀90年代,古樸而整潔,是莫斯科歷史最悠久的廣場。位於紅場西南方的列寧墓,是紅場上最重要的建築。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水量最豐盈的河流,也是世界大河之一。葉尼塞河由南至北,穿過不同的景觀帶——草原、森林和苔原,最後注入北冰洋,全長4130千米。流域內主要為山地和高原,葉尼塞河流域居住著多種民族:俄羅斯人、埃文基人、圖瓦人、烏克蘭人、韃靼人等。經濟活動北部以漁獵、馴鹿和毛皮養殖為主,並有石墨、煤炭等采礦業;南部有加工業和製造業。
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一長河,發源於俄羅斯聯邦西北部。自北向南曲折流經俄羅斯平原的中部,注入裏海,全長3530千米,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伏爾加河流域是俄羅斯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馬雅科夫斯基、普希金等許多俄羅斯著名詩人稱她為俄羅斯的母親河。建成了連接莫斯科的莫斯科運河、溝通頓河及波羅的海的伏爾加—頓河運河和伏爾加一波羅的海運河。建成統一的深水內河航運系統並且實現了五海通航。其主航線可通航5000噸級貨輪和2~3萬噸級的船隊。
貝加爾湖
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淡水蓄水量最大的湖。它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湖形狹長彎曲,宛如一輪明月鑲嵌在西伯利亞南緣。它長636千米,總蓄水量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總和,約佔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1/5,比整個波羅的海的水量還要多。假設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夠50億人用半個世紀。湖水澄澈清冽,且穩定,透明度40.8米,為世界第二。貝加爾湖地區陽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涼,有礦泉300多處,是俄羅斯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中心和旅遊勝地。
『陸』 俄北部145頭馴鹿被餓死,被餓死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凍原地帶,冰層的形成導致食物匱乏 。
在俄羅斯的北部,有145頭馴鹿被餓死,餓死的原因就是因為出現了凍原地帶,冰層的形成,導致馴鹿沒有食物吃。
當地政府決定,將採取緊急措施向養鹿牧民發放救援飼料 。
之前在網路上也能看到有一些野豬,大象,狗熊,狐狸,等等紛紛的跑到了人們居住的地方,對人們也形成了一些威脅,這就是因為它們自己生存的家園被破壞了,它們的食物鏈沒有了,所以才離開生存的家園,去別處覓食。
『柒』 馴鹿是鹿科動物它一般生活在哪裡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捌』 俄羅斯左上角是什麼,半島
堪察加半島,堪察加半島位於亞洲東北部,現屬於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分屬堪察加州及科里亞克自治區 。西臨鄂霍次
中文名稱:堪察加半島外文名稱:Kamchatka peninsula Камчат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行政區類別:島所屬地區: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下轄地區:堪察加州、科里亞克自治區 地理位置:俄羅斯遠東地區面積:370,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4.8萬氣候條件:變化無常著名景點:噴泉谷、堪察加湖保護區機場:埃利佐沃飛機場
克海,東瀕太平洋和白令海,長1,250公里,面積372,300平方公里。
堪察加半島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西瀕鄂霍次克海,東臨太平洋和白令海。南北長約1,200公里(750里),最寬處約480公里(300哩),面積約370,000平方公里(140,000平方哩)。有兩座沿半島延伸的山脈,最高點海拔4,750公尺(15,584呎)。有127座火山,其中有22座活火山。有許多噴泉和溫泉。半島南端有俄羅斯唯一的小型地熱發電站。植被大部為苔原植物。漁業是唯一重要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沿海捕蟹業。也有少量農業及牛和馴鹿放養業。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是主要城市和港口。1934年在東海岸建立克羅諾基(Kronotsky)自然保護區。居民主要是俄羅斯人,另有科里亞克、楚克奇和堪察加人。
堪察加半島是俄羅斯最大的半島,從東北向西南延伸1200多公里,北部以寬僅100公里的地峽與大陸相連,面積37萬平方公里;
堪察加半島生長著各種植物。這個半島上的低矮植被養育了大量的動物,例如堪察加旱獺。堪察加是一塊遍布火山的陸地。沿半島的山脈鏈分布著100多座火山,其中29座為活火山。
堪察加半島帕拉納附近凍原上人的馴鹿
半島屬俄羅斯。東瀕太平洋和白令海 ,西臨鄂霍次克海。東北-西南延伸達1200千米,最寬處約450千米。面積37萬平方千米。中部山脈和沃斯托內奇山脈縱貫南北 ,後者與東海岸平行。兩列山脈之間為中央堪察加低地。
沿西海岸為狹長平原,稱西堪察加低地。地殼不穩定 ,火山活躍,地震頻繁,多溫泉和間歇泉 。有火山160多座 ,其中
活火山29座。東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750米,為半島最高峰。氣候冬寒夏涼,年降水量600~1000 毫米 。高山有現代冰川。中南部是半島森林區,廣布以落葉松占優勢的針葉樹及樺樹、白楊等;北部為森林苔原和苔原。森林佔半島面積的40% 。有煤、浮石、金、雲母、銅、汞、鉬、鎢等礦藏。
半島人煙稀少,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居民大部分是俄羅斯人。經濟以海洋漁業及捕獵海獸、魚類加工、木材加工為主。主要城市有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及烏斯季堪察茨克。前者為堪察加州首府,後者為半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約24.8萬。
編輯本段地形
堪察加半島地質構造上屬新生代阿爾卑斯褶皺帶。中部山脈和沃斯托內奇山脈縱貫南北,前者沿半島軸部延伸,後者與東海岸平行。兩列山脈之間為中央堪察加低地,有堪察加河流經。地殼不穩定,火山活躍,地震頻繁,多溫泉和間歇泉。半島四周為火山群 (有160座火山,其中29座為活火山),中部為堪察加河與谷地。屬於全球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當中19座為世界自然遺產。其中沃斯托內奇山脈中段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750米,是半島上最高的活火山。
『玖』 馴鹿的遷徙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拾』 吉祥三寶哪族的
布仁巴亞爾:布里亞特蒙古人。
布里亞特部是蒙古族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祖先原在貝加爾湖一帶從事畜牧狩獵生產。成吉思汗的兒子術赤率軍西征時,將布里亞特部收為屬部。後多次遷徙,1922年,布里亞特蒙古族以錫尼河兩岸豐美的草原為故鄉、開始了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壯闊的游牧生活。我國現有布里亞特蒙古族6000多人,布里亞特蒙古人有其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服裝服飾和審美思維。
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位於東西伯利亞,西鄰貝加爾湖和圖瓦共和國接壤,南同蒙古國接壤。面積35.1萬平方公里,人口為104.8萬人(1990年)。首都烏蘭烏德。民族主要有布里亞特人(蒙古一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韃靼人等。布里亞特共和國中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布里亞特人多信奉傳統的佛教,俄羅斯人則多信仰東正教,布里亞特共和國是俄羅斯佛教中心。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布里亞特蒙古語。
布里亞特共和國在俄羅斯境內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利,擁有自己的憲法、法規和執行權力機構。
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3年5月30日,全稱為布里亞特蒙古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58年改稱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於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解體後,1992年,改國名為布里亞特共和國。
烏日娜:鄂溫克人。
鄂溫克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草原和大興安嶺南端及黑龍江省訥河市嫩江流域,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共26500餘人。然而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額爾古納左旗滿歸的傲魯古雅鄉,卻有一支人口還不足200的鄂溫克族,與馴鹿為伴,成為中國文明世界的鄂溫克族之鄉。
鄂溫克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共和國遠東及西伯利亞一帶,我國1957年有一支鄂溫克部族遷移到了額爾古納左旗滿歸的傲魯古雅鄉。
英格瑪:父親(鄂溫克人)母親:伊敏(布里亞特蒙古人)
鄂溫克人和布里亞特蒙古人都是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遷移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民族,也都屬通古斯語族。由於這兩個民族原本就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再加上不斷融合,所以相互通婚很普遍。
糾正一個錯誤,布里亞特蒙古人的語言屬於蒙古語族,鄂溫克語屬於通古斯語族. 鄂溫克族分為三支,1、索倫,居住於鄂溫克旗大部分地區以及大部分鄂溫克族地區。其中牧區又同時會蒙語,學蒙文,農區學漢文。2、通古斯,主要居住於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旗的部分地區,是20世紀隨布里亞特蒙古人從俄羅斯遷入呼倫貝爾的,是布里亞特化的鄂溫克族。3、敖魯古雅鄂溫克族,18世紀由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南遷至大興安嶺,現在居住於根河市敖魯古雅鄉,以飼養馴鹿和狩獵為生,號稱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鄂溫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與滿語、鄂倫春語同屬於一個語族,但鄂溫克語中有大量的蒙古語借詞。純血統的鄂溫克族基本不會認同自己是蒙古族,但有蒙古族血統的就另說了。
布仁巴雅爾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是巴爾虎蒙古人,不是布里亞特蒙古人。內蒙古的布里亞特蒙古人主要居住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的錫尼河西、錫尼河東、孟根、伊敏等蘇木。
整理自網路草原天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