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戰時什麼政策

俄羅斯戰時什麼政策

發布時間:2022-06-01 05:12:18

㈠ 俄國十月革命後先後推行了哪些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十月革命後,在落後的俄國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剛誕生的蘇聯面臨協約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政治經濟形勢嚴峻。蘇聯為了解決當前的困境,實行了一系列的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主要有: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個年度減少43.3%。
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1920年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時,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

㈡ 1918年,俄國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主要內容有:實行—、—、—等。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員會發布法令,實行余糧收集制,涉及到各種農產品。糧食人民委員部和工會派出征糧隊收集農產品時,付給農民一定數量的貨幣或少量工業品。由於通貨膨脹,農民交出的產品幾乎是無償的。
②除大工業外,國家對中小工業也宣布實行國有化。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內戰末期仍有相當數量的小企業在私人手裡。
③在交換方面,政府實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國家分配。1918年11月決定取消私人商業,由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組織供應。隨著產品日漸缺乏和物價不斷上漲,政府實行憑證供應。根據階級和年齡的差別,規定不同口糧標准。後來對兒童和全體工人職員免費供應麵包和日用品。貨幣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極大限制。
④實行普及於一切階級的成年人勞動義務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戰爭條件下被迫採取的。1921年,蘇俄政府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在整個國內戰爭時期,蘇維埃政府通過採用這些帶有軍事性質的手段,在市場之外建立起城鄉之間直接的商品交換,使蘇維埃俄國迅速形成了嚴格控制整個國民經濟的、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為贏得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戰爭結束後,該政策與和平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不適應性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並引起了社會動盪,1921年被「新經濟政策」所取代。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和物資極度缺乏的特殊條件下被迫採取的帶有軍事性的非常措施。在「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列寧語),它使蘇維埃俄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物力和財力,從而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為粉碎協約國的武裝進攻,捍衛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
因此,作為應戰解危的非常措施,戰時共產主義無疑是巨大的成功。

㈢ 俄國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有什不同怎樣區別請告訴我時間,經過,結果,影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斯大林模式)和新經濟政策的實質不同,前者是在社會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經濟的手段控制社會的金融,意圖直接進入共產主義;而新經濟政策則是在無產階級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的情況下,通過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恢復國民經濟,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分戰勝資本主義成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兩種政策的實行,既是當時形勢的需要,也與布爾什維克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有關。通過比較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而新經濟政策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內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是單一的公有制體制。而新經濟政策則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有點類似於我國目前的體制。
而斯大林模式呢,在外有帝國主義的包圍和戰爭威脅,內有存在經濟文化落後與歷史傳統的制約,以及斯大林個人因素及錯誤的理論指導和國內的政治斗爭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的產物。它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取代市場調節,開辟了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較短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均衡,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對農民的剝奪嚴重,忽視消費品的生產,導致人民的物質生活長期沒有得到重大改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後,沒有隨著社會的變化進行調整,二戰後逐漸僵化,喪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㈣ 蘇聯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分別是

蘇聯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分別是1918~1920年和1921年3月。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政府為粉碎國內地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發動的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而採取的一系列特殊的臨時性的社會經濟政策的總稱。主要內容:①國內貿易國有化。一切食品、個人消費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國家和合作社組織供應,取代私商。②余糧收集制。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於國家在出產穀物的省份征糧辦法》的命令,在全國各地實行了穀物和飼料的余糧收集制。③實物配給制。一切非農業人口都必須加入消費合作社(一度稱消費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種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④勞動義務制。要求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參加勞動,並強迫剝削階級分子參加體力勞動。強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⑤全部工業國有化。
新經濟政策是為了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和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的政策。主要內容有:①農業上,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工業上,部分恢復私營經濟,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③貿易上,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上,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㈤ 俄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失敗中國為什麼還要大包干

實行余糧收集制和農業集體化。戰爭初期,外國武裝干涉力量和國內反革命勢力佔領了主要產糧區,蘇俄糧食供應出現呢困難。為此,蘇俄政府1918年秋天,頒布《徵收農業實物稅法》,規定,農民除了保留自己所必須的糧食外,一把付恩糧食要作為稅收無償交給國家,其餘部分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到了1919年1月,蘇俄政府頒布了《關於在產糧省份收集國家支配的糧食和飼料》的法令,實行余糧收集制。即按國家需要,武裝徵收糧食。與此同時,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蘇俄政府積極在農村推行農業集體化。1918年夏天,第一批農業公社和農業勞動組合等集體化組織建立。此後農業集體化陸續推廣。

工業進一步國有化。為了提高工業產量,1918年6月,蘇俄政府班服法令,要求實現個基本工業部門和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到1919年初大企業國有化基本完成。1920年又進一步規定:凡擁有機器動力且工人書目超過5人、不擁有及其動力且工人書目超過10人的一切私人的和團體的工業企業實行國有化。

用軍事化方式管理經濟。列寧任主席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對全國經濟工作實行總的領導,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則負責具體的領導工作。1918年11月,人民委員會頒布法令取消私人貿易機構,由國營的和合作社的分配網點來供應居民一切產品。

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1919年2月,列寧提議制定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資產階級合作社的供應和分配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根據列寧的意見,蘇俄政府宣布成立消費公社作為全國統一的分配機關,全體城鄉居民都必須加入消費公社,實行產品和日工必需品的國家統一分配製。此外,還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1920年1月,蘇俄政府規定所有居民都必須一次性的或定期的履行各種性質的勞動義務,否則將交付法院甚至革命法庭治罪。

㈥ 俄羅斯軍力/國防政策簡介

國名俄羅斯聯邦。
主要統計
面積1707.54萬平方公里。人口1.4672億人(其中,13-17歲男596.7萬人、女573.5萬人:18-22歲男568.4萬人,女553.8萬人;23-32歲男1003.4萬人,女985.2萬人)。國內生產總值1.0069萬億美元(2002年)。國防費480.4億美元。粗鋼5150萬噸(2000年)。原煤2.58億噸(2000年)。天然氣5050億立方米(2000年)。發電量8760億度(2000年)。糧食6408.8萬噸(2000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4543艘,總載重量1659.23萬噸(2001年)。空運能力,固定航班機場75處,客運量565億人公里,貨運量20億噸公里。
國防政策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對其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安全環境進行了重新判斷。普京總統發表了2003年度國情咨文,俄羅斯官方公布了總結前一階段軍事改革、對下一階段俄軍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官方文件??《俄聯邦武裝力量發展的緊迫任務》。從俄軍政領導講話以及陸續公布的文件看,一年來,俄對世界軍事政治形勢看法又有新的變化,並直接導致俄對其安全方針和軍事戰略的進一步修改。
一、伊拉克戰爭使俄羅斯感受到單邊主義威脅的增大,強國強軍再次成為俄關注的重點
1、認為國際安全形勢更加嚴峻,軍事力量對於保障各國安全的作用明顯提高。俄羅斯承認,從總體上看新的更合理的更民主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關系體系正在形成,基本上可以排除爆發核大戰以及俄與美國和北約的之間的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但近年來的國際形勢發展,尤其是美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表明,個別國家不經聯合國授權就發動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使國際安全秩序遭到進一步破壞,單邊主義對世界各國的安全造成新危害。認為「冷戰」的遺跡還繼續存在,從而使國際形勢變得特別復雜。在本世紀初,軍事力量對於保障各國安全的作用明顯提高。面對新的國際安全形勢,俄羅斯必須調整軍事政策,重新定位本國軍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將它作為保障全球穩定的因素。
2、美國加速確立霸權地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進一步降低。俄羅斯認為,伊拉克戰爭表明,美國正採取積極措施,按自己的模式從根本上重塑世界。美國致力於對全球的支配地位,確立美國對最重要資源的控制,並按美國的方式改造伊斯蘭世界。美國進一步強化其唯一仲裁法官和憲兵的單極體制,聯合國和歐盟等國際組織處於受其支配的地位。甚至北約也將只承擔在被美國人從「國際恐怖主義分子」手中「解放」出來的領土上進行「維和」的任務。美國將繼續打著反恐戰爭的旗號來建立新的體系。俄還認為,聯合國和聯合國安理會是保障全球穩定的中心要素。降低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轉而根據某一兩個國家的決定而動用武裝力量,是一個危險的趨勢,這一趨勢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對俄羅斯的政治和軍事利益造成嚴重的威脅。
3、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由此引起的新挑戰也越來越多。俄羅斯認為,世界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趨勢。在全球軍事一政治關系體系中,如何應對由全球化過程所引起的新挑戰,已經被提到重要日程。這些挑戰包括:大規模毀傷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國際恐怖主義;民族騷亂:極端宗教團體和集團的活動;販毒和有組織犯罪等。單個國家或組織無法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廣泛進行國際合作。俄聯邦強力部門,包括特工部門和武裝力量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的重要性急劇提高。
4、內部恐怖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日益交織在一起,對俄構成新的威脅。俄羅斯認為,近年來國際和國內出現的反恐新形勢表明,恐怖主義日益呈現出內外勾結、相互呼應之勢。恐怖主義已經從政治威脅演變為軍事一政治威脅。這表明,當國際反恐聯合戰線的出現已成為現實時,再試圖將恐怖主義勢力區分成「內部的」和「外部的」,已沒有意義。俄羅斯武裝力量對抗恐怖主義的責任范圍也大大擴大了。
二、俄羅斯對威脅做出了新判斷,首次提出了「跨境威脅」的新概念
以往,俄羅斯認為主要面臨著內部威脅和外部威脅等兩種主要威脅。2003年公布的《俄聯邦武裝力量建設面臨的緊迫問題》以及俄國防部長等軍政要人的講話,明確提出未來俄主要面臨著三種威脅:外部威脅、內部威脅和跨境威脅。
外部威脅主要包括:展開旨在對俄聯邦或其盟國發動軍事襲擊的兵力兵器集團;對俄聯邦的領土要求;某些國家或組織研製大規模毀傷武器;外國或外國支持的組織干涉俄聯邦內政;在俄聯邦邊境附近顯示武力,實施具有挑釁目的的演習;在俄聯邦或其盟國邊境附近存在對安全構成威脅的武裝沖突策源地;在俄聯邦邊境或其盟國邊境和與它們領土毗連的海域附近加強軍隊集團,從而導致現有力量平衡被破壞;外國軍隊未經俄聯邦同意和聯合國安理會批准進入與俄聯邦相鄰和友好的國家境內等。
內部威脅主要包括:試圖以暴力改變俄聯邦的憲法制度,破壞其領土完整;計劃、准備並實施旨在破壞和癱瘓俄國家權力和管理機關運作的行動;計劃、准備並實施對國民經濟和軍事目標及生活保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襲擊;建立、裝備、訓練並使用非法武裝隊伍;實施威脅俄聯邦主體范圍內的政治穩定的大規模有組織犯罪活動;分立主義和激進宗教一民族運動在俄聯邦境內的活動等。
俄羅斯首次提出了跨境威脅的概念。所謂跨境威脅,是指兼有內部和外部威脅雙重特徵的威脅,或者說,是形式上表現為內部而實質是外部的威脅。跨境威脅包括:在其他國家境內建立、裝備、保障和訓練武裝隊伍和集團,以便把它們投送到俄聯邦或其盟國境內行動;得到境外直接或間接支持的分立主義、民族主義或宗教極端主義組織旨在破壞俄憲法制度,製造對俄領土完整和公民安全的威脅的活動;跨境犯罪,包括其規模已經威脅到俄聯邦軍事、政治安全或俄聯邦盟國境內穩定的走私和其他違法活動;對俄聯邦及其盟國採取敵對的信息(信息??技術、信息??心理)行動;國際恐怖組織的活動;可能形成在俄聯邦境內進行的毒品交易活動,或利用俄聯邦領土作為中轉地向其他國家運送毒品的活動。
俄羅斯對威脅判斷的基本結論是:無論是內部威脅、外部威脅還是跨境威脅都比較嚴峻,對哪一種威脅都不能輕視。消除外部威脅,以及參與消除內部威脅和跨境威脅,是武裝力量的任務。武裝力量應與其他強力部門以及與俄聯邦盟國的相應機構共同遂行這些任務。
三、俄羅斯強調應對各種威脅要用綜合手段
俄羅斯提出,要把謀求強國地位作為俄羅斯最高國家戰略利益,把10年內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作為中期戰略目標。為保證上述利益和目標的實現,俄應防範和消除各種威脅。應對內部威脅、外部威脅和跨境威脅,任何單一手段都不行,必須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等手段。
1、強調以加快自身發展,增強綜合實力來應對威脅。普京總統在2003年《國情咨文》中特別強調,「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只有成為強國,才可以在現在的邊界范圍內生存和發展」。首先是加快經濟發展,建設有競爭力的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國家行政改革,削減國家機關職能,改善行政程序和司法機制,建設發達的公民社會和穩定的民主國家;大力推進軍事改革,完善軍隊結構,加快軍隊職業化進程和新型武器的換裝速度,建設擁有現代化武裝力量的軍事強國。為此,俄認為必須加強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團結,統一人民的意志。
2、強調以外交和軍事手段並重來應對威脅。要充分發揮外交在實現國家利益方面的作用,建立「穩定和可以預見的國際秩序」,不再與美國對抗,把改善俄美關系放在首位,繼續加強與美國的合作;深化俄中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重視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發展與歐盟的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使俄羅斯融人歐洲;重視業已形成的國際反恐聯盟,珍惜他們在打擊國際邪惡勢力方面的作用;維護聯合國的機制,強調聯合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在解決重大國際安全問題上的作用。
3、強調與盟國合作和以發展「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來抵禦威脅。俄認為,獨聯體仍然是俄羅斯唯一所能切實依仗抵禦外部威脅的戰略空間。因此,俄把加強同獨聯體國家關系作為俄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認為2003年4月組建完畢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是可以用來抵禦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和毒品泛濫等威脅的最有效機制,也是建立和維護穩定和可以預見的國際秩序的重要一步。為此俄羅斯強調,在籌劃武裝力量的建設時,一定要考慮能與其他國家的武裝力量進行有效的合作。
軍事戰略
葉利欽當政後不久,俄羅斯便根據當時國際戰略形勢和俄內外政策的新變化,調整了軍事戰略,提出了以「現實遏制」為原則的軍事戰略。2004年,這一軍事戰略出現了重大調整,首次提出了「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
1、將以核遏制為主的現實遏制戰略,調整為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普京擔任總統後,一直醞釀修改俄羅斯的軍事戰略。在2004年1?2月舉行的代號為「安全-2004」首長司令部帶部分實兵的戰略演習中,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上將首次透露了俄新調整後的軍事戰略。他說「我們現在這樣表述武裝保衛俄羅斯的主要組織原則: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這標志著俄軍已完成了普京時代的軍事戰略轉變。新戰略的核心內容是:戰略的基礎是核遏制,即強調俄必須保持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遏制能力;要求常備力量具備遠距離機動作戰的能力,並能夠同時打贏兩場任何類型的局部戰爭;戰爭准備的重點是在西部和西南戰略方向。與以往的軍事戰略相比,新戰略增加了「積極遏制」的因素,對軍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
2、提出了「先發制人」的用兵方針。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2003年的一次講話中提出:「我們不能絕對排除先發制人地使用兵力,如果俄羅斯的利益或它的聯盟義務要求這樣做的話。」「先發制人」用兵方針的提出,是俄針對北約向波羅的海國家擴大、美國和北約在俄周邊頻繁舉行軍事演習以及與獨聯體某些國家軍隊舉行聯合演習、美軍駐軍中亞、車臣恐怖武裝在喬治亞境內的訓練與准備、阿富汗局勢的不穩定、中亞某些國家伊斯蘭極端勢力擴大帶來的政局的不穩定,以及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所表現出來的贖武傾向而做出的一種反制措施,同時也不排除隨著俄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把這一方針加以固定。與這一方針相呼應,俄在戰爭指導上提出了必須奪取戰略主動權和強化攻勢行動的要求,要求「在發生外部入侵時不僅要進行防禦,而且要以這樣那樣的方法把戰斗行動轉移到敵方境內」。與曾經強調的以防禦戰役為基本樣式的防禦性軍事戰略相比,俄軍事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進攻性明顯加重了。
3、提出核武器依然是防止侵略,保障國防安全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俄認為,「戰略領域的平衡仍然得以維持,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俄羅斯擁有強大的核力量」。因此,俄羅斯將毫不動搖地保持戰略核力量的潛力。其主要考慮,一是認為盡管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是未來一個時期戰爭的主要樣式,但針對俄的大規模戰爭仍然不能排除。對俄來說,在常規力量削弱的情況下核力量是遏制大規模入侵的最可靠手段。二是認為遏制和反遏制仍將是未來一個時期俄美關系的主線,美國修改核戰略後,使得「核門檻」大大降低,「核武器用於實戰的可能性加大」,對俄羅斯明顯構成現實威脅。三是由恐怖主義和核擴散所導致的針對俄羅斯的恐怖襲擊的可能性加大,防範這類威脅,俄羅斯必須保持有效的核遏制能力。但俄也明確提出,其戰略遏制力量必須進行調整,以適應新形勢下戰略遏制任務的要求。
4、認為現代戰爭和武裝沖突特點發生了新變化。俄羅斯認為,現代戰爭和武裝沖突有如下一些新特點:一是無法找到一種綜合的武裝沖突的類型;二是相當大部分的沖突具有不對稱的性質;三是所有沖突都是在一個戰區范圍內的相對有限的區域內展開,但卻使用了配置在戰區范圍以外的兵力兵器;四是武裝沖突或戰爭初期的意義有了很大提高,奪得戰斗行動初期的主動權,預先決定了戰事的結局;五是與航空兵聯合行動的高精度遠戰武器在戰爭初期發揮了主導作用,但爾後實施作戰的任務依然需要陸軍來承擔。此外,武裝對抗中各個領域的作用進行了重新分配:整個武裝斗爭的進程和結局將主要取決於空中一太空和海上的對抗,而陸上集團則鞏固所取得的軍事勝利和直接保障達成政治目的
5、提出了對軍事藝術指導原則的新認識。俄羅斯認為堅持了多年的在決定性方向集中兵力兵器的原則需要根據新的條件加以修改;戰略、戰役法和戰術間的相互關系將發生變化,能否利用戰略兵器的突擊效果和完成對敵集團的殲滅,都將取決於戰役和戰術范圍內的戰斗行動能否取勝;軍隊在進攻和防禦中的行動方法將進一步接近;迅速摧毀敵政治和經濟管理基礎設施以及通信和無線電電子斗爭系統具有特殊意義;能同敵各種飛行器進行有效斗爭在未來戰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盡管奪取制空權和密集使用高精度武器對武裝斗爭的結局仍能產生決定性影響,但並不是說以陸軍兵力實施密集的地面戰役就不必要,過分依賴空中支援將成為限制武裝力量戰斗使用的因素。
6、在軍事建設上,由激進式改革轉入「循序漸進和著眼未來的發展」的新階段。俄羅斯在總結了前一階段軍事改革的成就後提出,「大規模」和「破壞」式的軍事改革已經結束,武裝力量將在改革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法律、政治和組織編制基礎上轉向正常建設的軌道,即「從解決武裝力量的生存問題轉向真正的軍事建設」,向建設一支與其「復興俄羅斯」的強國理念相適應的機動型、職業化、全新的軍隊邁進。宣布武裝力量將不再進行大的裁減,目前武裝力量保有人數116萬人,到2005年何能減至100萬人。下一步俄軍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保持戰略遏制力量的潛力;增加常備兵團和部隊並以其為基礎組編軍隊集團;改革兵役制度,加快向合同制過渡;提高戰役戰斗訓練水平;完成武器裝備現代化計劃;改進後勤和技術保障體制,建立一體化的武裝力量、其他軍隊、隊伍和機構的跨部門(聯合)技術和後勤保障體制;繼續深化軍事教育改革;完善軍人社會保障體制;完善軍人教育和精神心理保障體制。
7、提出武裝力量應擔負的四項主要任務。俄提出,近年來變化了的國際國內形勢,保障國家安全的新的優先方向,向俄聯邦武裝力量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主要任務:第一項任務是遏制對俄聯邦安全或利益的軍事和軍事一政治威脅。主要是及時查明軍事一政治形勢發展的威脅傾向,查明對俄聯邦及(或)其盟國發動的武裝襲擊的准備;保持戰略核力量的應有潛力;保持一般任務軍隊(力量)集團的戰斗潛力;在保持戰備,確保戰略展開;組織國土防禦。第二項任務是保障俄聯邦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主要是保障俄羅斯公民的安全;為俄經濟活動的安全創造條件;捍衛俄在其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以及世界大洋上的國家利益;組織和實施信息對抗等。第三項任務是實施和平時期的武力行動。主要是根據國際條約或其他國家協議履行聯盟義務;與國際恐怖主義作斗爭,與政治極端主義和分立主義作斗爭,防止和消除破壞活動和恐怖行動;實施維和行動;預防和消除生態災難及其後果等。第四項任務是使用軍事力量。俄武裝力量將用於武裝沖突、局部戰爭和大規模戰爭。
國防體制
根據1993年12月12日正式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1996年5月31日正式生效的俄聯邦《國防法》,以及俄聯邦有關法律,俄羅斯聯邦總統、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俄羅斯聯邦議會、俄羅斯聯邦政府對保障國家安全、國防能力狀況,對俄羅斯武裝力量和其他軍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動員准備程度和戰鬥力負全責。
俄羅斯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和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他在國防領域的主要職責是:組成並領導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確定俄聯邦軍事政策的基本方針;批准俄聯邦軍事學說;領導俄聯邦武裝力量和其他軍隊;宣布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宣布全國或局部地區進入戰時狀態,批准俄聯邦武裝力量使用計劃;頒布俄聯邦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關於實施軍事行動的命令;依照法律決定武裝力量、其他軍隊、軍事單位和機關使用武器裝備執行非使命性任務;批准武裝力量及其他軍隊發展構想與計劃、本土戰場建設計劃、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計劃、武器裝備和國防工業綜合體發展計劃;授予高級軍銜,任免高級軍官;批准武裝力量及其軍隊的結構、編成及軍人編制人數;決定武裝力量及其他軍隊的部署;批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工作條例;舉行談判和簽署俄聯邦國防領域的國際條約;頒布徵召俄聯邦公民服役和參加軍事集訓的命令等。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是立法機構,是輔助總統進行安全與國防最高決策的機關。安全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社會和國家的重要利益,發現安全目標受到的內部和外部威脅;制訂保障俄羅斯聯邦安全的主要戰略方針,起草保障安全的聯邦專項計劃;為總統起草有關國家安全的各種建議、決定和命令。俄聯邦總統任安全會議主席,政府總理任副主席,安全會議秘書、安全局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為安全會議常委,政府第一副總理、總統辦公廳主任、國家杜馬主席、聯邦委員會主席、科學院院長、司法部長、警衛局長、內務部長、原子能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對外情報局長、緊急情況部長、總參謀長為安全會議委員。俄羅斯聯邦議會是俄羅斯聯邦最高代表機關和立法機關,它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聯邦委員會在國防領域的職能是:審核國家杜馬通過的根據聯邦憲法確定的國防開支;審核俄聯邦總統關於在俄全境或部分地區實施戰時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以及俄聯邦武裝力量、其他軍隊使用武器裝備不按其使命執行任務的命令;決定關於可在俄聯邦境外使用俄聯邦武裝力量的問題。國家杜馬在國防領域的職能是:審核聯邦預演算法規定的國防開支;通過國防領域的聯邦法律。
俄羅斯聯邦政府是俄聯邦最高執行權力機關,它在國防領域內的職能是:落實國防保障措施並在其許可權范圍內對俄聯邦武裝力量及其他軍隊的狀況與保障負責;擬定和向國家杜馬提出聯邦預算中有關國防開支的建議;根據武裝力量及其他軍隊的訂貨,組織對其武器、軍事技術裝備、物資設備的提供與保障;制訂國家武器裝備及國防工業綜合體的發展規劃;確定國家動員任務,確定國家動員計劃、物資儲備計劃;負責軍隊院校、軍事系、軍事教研室的建立和撤銷工作;制定俄聯邦國土戰場建設計劃;負責俄聯邦的兵役工作等。
俄羅斯武裝力量由管理機關、軍團、兵團、部隊、軍事院校以及後勤部門組成。在組織結構上劃分為陸軍、空軍和海軍3個軍種和戰略火箭兵、空降兵、太空兵3個獨立兵種。沒有編人武裝力量的其他軍隊有邊防軍、內衛部隊、俄聯邦安全部的部隊、政府通信部隊、聯邦保衛總局、俄羅斯聯邦鐵道兵、民防部隊、國家消防局等。
俄羅斯武裝力量的領導與指揮體制是:俄羅斯聯邦總統兼俄聯邦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對聯邦武裝力量和其他軍隊實施全面領導,並通過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對武裝力量實施作戰指揮。國防部長通過國防部對聯邦武裝力量實施直接領導。俄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對武裝力量進行作戰指揮,對武裝力量各軍種的指揮通過各軍種總司令部進行。
國防部的基本職能是:參與制定聯邦軍事政策和軍事學說;制定聯邦武裝力量建設構想,根據國防需要協調武裝力量、其他軍隊、軍事單位和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構想;協調武裝力量和軍事技術發展的聯邦國家計劃,提出國家國防訂貨建議;提出國防開支預算草案及其使用辦法;組織國防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為武裝力量及其他軍隊訂購、生產和采購武器、軍事技術裝備、食品、被服和其他物資;負責武裝力量的動員准備;向總統提交共同條令、有關國防部和總參謀部、軍事委員會、後備役委員會的條例草案等。
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基本職能是:擬定聯邦軍事學說建議;制定聯邦武裝力量建設計劃,協調武裝力量與其他軍隊建設和發展計劃的制定工作;協調擬定武裝力量和其他軍隊員額的建議;擬定應征服役和參加軍事集訓的公民人數;實施情報活動;組織武裝力量與其他軍隊的協同;參與制定民防計劃;組織武裝力量和其他軍隊的動員與戰略展開等。
領導人物
總統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普京(1999年12月31日代任,2000年5月7日正式就任)。國防部長謝?鮑?伊萬諾夫(2001年3月28日上任)。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阿?瓦?克瓦什寧大將(1997年6月19日上任)。陸軍司令兼國防部副部長尼?維?卡爾米利采夫大將(2001年5月上任)。海軍司令弗-伊?庫羅多耶夫海軍大將(1997年11月7日上任)。空軍司令弗?謝?米哈伊洛夫空軍上將(2002年1月21日上任)。戰略火箭兵司令尼?葉?索洛夫采夫上將(2001年4月26日上任)。太空兵司令尼?彼?阿納托利上將(2001年3月28日上任)。空降兵司令哥?伊?斯帕克上將(1996年12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現役部隊編制人數為110萬人,實有96.06萬人(含20萬國防部人員及直屬部隊)。
戰略火箭兵約10萬人,編有4個火箭集團軍。
洲際導彈:725枚,其中SS?18(RS一20)型150枚、SS-19(RS-18)型150枚、SS一24(RS一22)型36枚、SS-25(RS-12M)型360枚、SS一27(白楊一M2)型29枚。反彈道導彈(目前編制在太空兵):100枚,其中SH-1l型36枚、SH一08型64枚。S-400型導彈數目不詳。
陸軍約32.1萬人。編有6個軍區,1個戰役戰略集群、8個集團軍司令部、2個軍司令部、39個師(5個坦克師、19個摩步師、4個空降師、6個機槍/火炮師、5個炮兵師),7個地區訓練中心、13個獨立旅、7個特種部隊旅、18個獨立炮兵旅、15個戰役戰術導彈旅、5個反坦克旅、3個反坦克團、19個防空導彈旅以及其他部隊。
主戰坦克:51740輛,其中T一34型21870輛、T一55型1200輛、T一62型2020輛、T一64A/一B型4300輛、T-72L/一M型9700輛、T一80/一U/UD/UM型4500輛、T-90型150輛,另外在烏拉爾以東還儲存坦克約8000輛。裝甲偵察車:2000輛。PT一76型輕型坦克150輛。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共23475輛,步兵戰車12200輛其中BMP一1型7500輛、BMP一2型4600輛、BMP-3型100輛、BMD型共1800輛(包括BMD-1型、BMD一2型和BMD一3型)、BRM?K型700輛、BTR-80A型28輛。裝甲輸送車:11275輛(其中BTR一50型1000輛、BTR一60/一70/一80型4900輛、BTR-D型575輛、MT?LB型4800輛,另儲存裝甲輸送車1150輛)。各型火炮:20746門,另儲存6213門,其中牽引火炮10065門。自行火炮:4705門。曲射直射兩用炮:820門。火箭炮:2606門。追擊炮:2550門。戰役戰術導彈發射架:約200部。反坦克導彈:AT一2、AT一3、AT一4、AT一5、AT一6、AT一7、AT一9、AT一10型若干枚。火箭筒:RPG一18、RPG一7/一16/一22/-26、RPG-27/一29型若干具。高炮:23、30、37、57、85、100、130毫米若干門。防空導彈發射架:約2670部,其中,SA一4型300部、SA一6型350部、SA-8型550部、SA一9型800部、SA?11型350部、SA-15型120部、SA一12A/B型200部,SA一19、SA一7、SA?14、SA一16、SA一18型若幹部。觀察直升機:140架。米一6、米一8、米一17、米一26型運輸直升機若干架。
海軍15.5萬人(含海軍戰略核力量、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及海岸防禦部隊),編有4個艦隊和1個分艦隊。
海軍戰略核力量 約1.1萬人,裝備戰略導彈核潛艇13艘,攜載彈道導彈216枚,其中,D4級6艘,攜載彈道導彈96枚;「台風」級2艘,攜載彈道導彈40枚;D3級5艘,攜載彈道導彈80枚。
攻擊潛艇:35艘,其中,「奧斯卡」級6艘、「阿庫拉」級9艘、S級1艘、Y級1艘、V3級5艘、K級9艘、T級3艘、F級1艘。其他潛艇5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級1艘。巡洋艦:7艘,其中,「基洛夫」級2艘、「光榮」級3艘,「卡拉」級l艘、「肯達」級1艘。驅逐艦:14艘,其中,「現代」級4艘、「卡辛」級2艘、「勇敢」級8艘。護衛艦:10艘,其中,「克里瓦克」級9艘,N級1艘。巡邏艦艇:23艘。導彈快艇:42艘。水雷戰艦艇:60艘。登陸艦艇:22艘。支援輔助艦艇:436艘。
海軍航空兵約3.5萬人,編有4支艦隊航空兵,217架作戰飛機、102架作戰直升機。轟炸機:圖一22M型45架。殲擊轟炸機:蘇一24型52架、蘇一25型10架、蘇一27型52架。反潛機:圖一142型10架、伊爾一38型26架、貝一12型4架。偵察/電子戰飛機:安一12型18架。運輸機:安一12/一24/一26型共37架。直升機:米一14型3架、卡一27型72架、米一8型8架、卡一29型12架、米一24型15架。
海軍陸戰隊約7500人。編1個獨立師(2500人)、3個獨立旅、3個艦隊特種部隊旅。裝備T一55M、T一72、T一80型主戰坦克160輛,BRDM一2型裝甲偵察車60輛,BMP一2、BMP一3型步兵戰車150輛,BTR一60/一70/一80型裝甲輸送車750輛。各型火炮321門,其中,D一30型牽引火炮10門、2S1型自行火炮102門、2S3型18門、9P138型96門,曲射直射兩用炮:2S9SP型70門、2816型14門、2S23SP型1l門。AT一3/一5型反坦克導彈:72枚。MT一12型反坦克炮:若干門。ZSU一23?4SP型高炮:60門。防空導彈發射架SA一7型250部、SA一8型20部、SA一9/一B型50部。


㈦ 蘇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區別

1、背景不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實施的;新經濟政策是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新情況,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情況下實施的。

2、目的不同


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實現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實施新經濟政策是為了迅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鞏固工農聯盟,以擺脫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3、內容不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4、作用不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適應了戰時需要,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新經濟政策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蘇俄經濟走出困境,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轉,鞏固了工農聯盟,從而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㈧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有何不同

新經濟政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政策,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但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內容和方法上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著根本不同,這可從農業、工業、貿易和分配製度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其本質特徵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治、經濟領導權的前提下:

①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

②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立社會主義;

③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8)俄羅斯戰時什麼政策擴展閱讀:

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亦稱「軍事共產主義」,是蘇俄在1918—1920年實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戰時共產主義是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爆發時期,為適應戰爭需要而採取的臨時措施,對集中國內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國武裝干涉,贏得國內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底,蘇俄開始進入經濟恢復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適應形勢需要,改行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經濟苦難的情況下,蘇俄政府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為代表的廣大老百姓極其不滿。後列寧同志經過充分考慮,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資料來源:網路-新經濟政策

㈨ 什麼叫戰時共產主義在俄國具體是怎麼實行的

蘇俄在1918~1920年國內戰爭時期採取的經濟政策。又稱軍事共產主義。①國內貿易國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於組織一切產品、個人消費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應》的法令,規定:一切食品、個人消費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國家和合作社組織供應,取代私商。國家繼糧食壟斷制之後,這時開始對糖、茶、鹽、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實行國家壟斷。②余糧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於國家在出產穀物的省份征糧辦法》的命令,在全國各地實行了穀物和飼料的余糧收集制。徵收數額由糧食部根據收成情況規定,原則是富農多征,中農少征,貧農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儲糧一經發現,當即沒收。③實物配給制。一切非農業人口都必須加入消費合作社(一度稱消費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種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開始逐漸改為免費供應,使工資實物化,貨幣工資失去實際意義。④勞動義務制。要求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參加勞動,並強迫剝削階級分子參加體力勞動。強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會工作,而不論其擔任何種經常性工作。⑤全部工業國有化。大工業國有化是內戰前就開始的,1918年6月正式頒布法令,加快了國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決定,將擁有機械動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沒有機械動力,工人超過10人的私營企業,全部收歸國有。

㈩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時間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新經濟政策1921-1929(1929是斯大林的說法,事實上1928年一五計劃開始就已經宣告其結束)
農業集體化1930-1934
一五二五計劃(國家工業化)1928-1937
再給你看下成果
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事實證明,計劃經濟對加快落後國家經濟發展作用巨大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戰時什麼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