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中亞五國為什麼和俄羅斯親近

中亞五國為什麼和俄羅斯親近

發布時間:2022-06-01 12:29:16

1. 俄羅斯與中東、中亞產油國的利害關系

一、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

世界上有五個主要石油開采區:中東、非洲、北美、歐洲(北海和俄羅斯)、亞太。裏海有望成為第六大石油開采中心和凈出口地區。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的75%,從而可以控制能源進口國的石油供應。中東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5.4%,石油輸出組織成員國佔世界石油儲量的77.6%,上述以外的石油輸出國佔16.0%。因此,非石油輸出組織國家,原蘇聯境內的石油蘊藏量,特別是裏海地區對石油進口國來說,具重要意義。

近幾年,由於環保及石油價格等因素,天然氣成為人們關注青睞的對象。70%以上的天然氣集中在原蘇聯和中東,已探明的最大的天然氣礦區分布於俄羅斯與獨聯體,伊朗和卡達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在管道運輸方面,卡達、阿爾及利亞、伊朗和俄羅斯仍然是傳統的四強。在液化天然氣方面,埃及、阿曼、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也都列入出口大國。目前,中東地區國家每年出口液化天然氣在400億立方米以上,佔全球貿易總量的23%。

俄羅斯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都非常善於與周邊國家組成聯盟。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協調價格、增減產等方面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並力求與中東、北非等能源出產國展開全面合作。俄羅斯公司已進入沙特市場並已與沙特簽署一項石油和天然氣合作的框架協議。兩國達成協議:共同控制石油供應,以維持油價。

俄羅斯與卡達這個中東天然氣大國也保持緊密聯系,卡達的石油儲量為152億桶,天然氣儲量為11.2萬億立方米,並且在石油輸出組織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雙方也已確認了加強雙邊能源合作的意願。

伊拉克戰後許多俄羅斯石油公司遷移到約旦,約旦是通往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和沙特北部的通道,兩國希望合作開發伊拉克項目以及建設連接伊拉克和約旦的新管道。

此外,俄羅斯與阿爾及利亞也保持緊密的聯系,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天然氣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進行了會談,同意近期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一個集團,占據液化天然氣市場上的老大的地位。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4.5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位,最新數據顯示該儲量可增至8萬億立方米,阿爾及利亞天然氣產量有望位居世界第四。阿爾及利亞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第二大出口商,俄羅斯則位居第一,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幾乎全部依靠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挪威三國。阿爾及利亞與俄羅斯有望組建天然氣集團,形成一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類似的天然氣輸出組織。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這個石油卡特爾正密切合作著。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中東有重大利益,俄羅斯除了與傳統國家伊朗外,還與沙特、卡達、阿爾及利亞等國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保持緊密聯系,保持互動,並與一些國家結盟。美國借反恐之機進入伊拉克,無外乎是為了海灣地區的石油,這嚴重威脅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恢復起來的俄羅斯正在與美國展開能源爭霸。

二、中亞與美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蘇聯解體後,中亞成為東西方較量的前沿,俄羅斯視中亞為傳統的後院,不容其他國家染指。「9·11」事件後,美國進入中亞,改變了該地區的戰略格局,隨即美國支持的「顏色革命」席捲了大部分獨聯體地區。俄羅斯利用手中的石油天然氣與美國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中亞成為能源爭霸的前沿,為此俄羅斯將加大對中亞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投資。

中亞與獨聯體其他國家一樣,正在形成自己的能源利益。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該地區的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中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俄羅斯為中亞能源出口國提供油氣過境運輸服務,圍繞管道鋪設權和利用海上終端站出口油氣形成了激烈爭奪。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介入其中,與俄羅斯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美國為削弱俄羅斯中亞能源老大地位,修建了世界上最長且「最具政治意義」的油管巴—第—傑石油管道。它連接裏海和地中海的巴庫(亞塞拜然)—第比利斯(喬治亞)—傑伊漢(土耳其),該管道的建設目的主要是把亞塞拜然生產的裏海石油通過管道直接運到土耳其的地中海城市傑伊漢,然後直接用船隻裝運到歐洲和美國。首先,它將成為裏海深處的亞塞拜然和哈薩克兩國重要的一條石油出口路線。巴—第—傑石油管道對於位於管道終點的土耳其來說,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通過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投入運營,土耳其將成為東西石油運輸的大通道,控制過境管道會加強其在外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在裏海石油的外運上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它的修建使得美國在中亞獲得了一條能夠避開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線路。美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均強調該管道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能加強裏海國家的獨立性,削弱俄羅斯在中亞和外高加索的影響。美國一直積極實施其歐洲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美國提出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計劃旨在把土庫曼天然氣繞過俄羅斯,直接輸入歐洲。

據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稱,2008年俄羅斯過境哈薩克運輸本國天然氣的總量將超過470億立方米,中亞國家天然氣總量將超過540億立方米。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成立於2000年,現有輸氣管超過1.1萬千米,年輸氣量達到1900億立方米。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哈俄兩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具有戰略意義,這種合作包括哈薩克石油通過俄羅斯石油管道向國際市場出口以及兩國聯合加工石油原料。哈薩克完全贊同過境俄羅斯領土將哈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輸送到海外。2008年哈薩克共出口石油5230萬噸,其中有4200萬噸石油是過境俄羅斯領土出口的。兩國同時簽署了包括共同建立國際鈾濃縮中心在內的一系列政府間協議。俄哈石油核子能源合作上台階,與哈薩克簽署了有關共同建立全球首個國際鈾濃縮中心的政府間協議。同時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指出,哈薩克致力於實現油氣出口多向性。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罕默多夫也表示,土庫曼將根據協議按時足量地保證沿裏海管道項目所需天然氣供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土庫曼將放棄參加跨裏海管道的建設。

俄羅斯和土庫曼於2003年4月10日簽署了25年的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在該協議框架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出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和土庫曼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相應期限的土庫曼天然氣長期買賣合同。俄羅斯打算對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進行大的投資,在2007年前完成跨越哈薩克領土運輸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的工程造價為10億美元。俄羅斯還准備投資改造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和建設到哈薩克邊境的天然氣管道,估計其工程的造價將在7億~8億美元。土庫曼天然氣通過經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俄羅斯的「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運輸。根據政府間協議,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保證通過俄羅斯領土向烏克蘭運送土庫曼天然氣。除此以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還承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運輸土庫曼天然氣的任務。俄羅斯和土庫曼合作關系有著良好的基礎,雙方就位於伊朗相鄰的陸架油田達成協議,在德黑蘭舉行的裏海國家首腦峰會上土庫曼表示不允許單方面開采裏海石油,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另外,俄羅斯還計劃投資烏茲別克石油天然氣領域。

圍繞裏海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問題,兩場「能源峰會」同時落幕: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四國就共建中亞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輸送設施達成一致;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喬治亞、亞塞拜然五國首腦和哈薩克總統代表在波蘭舉行的非正式能源峰會,宣布成立能源問題國際工作組。兩場「能源峰會」的背後是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較量。一方面,俄羅斯力圖繼續掌控中亞能源的流向。中亞-裏海地區是極具潛力的能源基地,石油儲量高達328億噸,天然氣為18萬億立方米。

推進中亞及獨聯體國家能源工業的一體化是俄羅斯能源政策中的戰略方針,因此俄羅斯利用能源外交緊緊將中亞控制在手裡。2007年12月20日,俄羅斯、哈薩克和土庫曼在莫斯科簽署了鋪設裏海沿岸天然氣管道政府間協議,向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將進一步增強俄羅斯對中亞天然氣出口的控制。這條名為「Pricaspiysky」的新管道將沿裏海東岸鋪設,把土庫曼和哈薩克的天然氣北上輸送至俄羅斯的薩拉托夫地區,年輸送能力為200億立方米。管道使土庫曼的天然氣直送俄羅斯,之後進入俄羅斯向歐洲運輸網路的輸氣管道。媒體評論稱,這是俄羅斯在該地區能源控制權爭奪戰中取得的又一勝利,並且再一次確定了歐洲能源出口大國的地位。中亞能源爭奪戰俄羅斯勝出,俄羅斯期望掌控中亞能源流向達到了目的。

三、中亞與中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按能源生產總量計算,中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清潔能源及進口集中於波斯灣地區是中國能源的主要問題。推進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保證中國能源安全是中國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

中國與中亞有地緣政治關系,環裏海大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中國非常重視同中亞國家的關系,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計進口原油653.74萬噸,實現貿易值32.25億美元。2006年中國通過阿拉山口進口原油量首次突破300萬噸。

土庫曼天然氣的主要買主是俄羅斯、烏克蘭和伊朗等。但中國被認為是土庫曼最重要的潛在消費者。2006年4月中土簽訂了在天然氣領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從2009年起,在未來的30年內,土庫曼每年將向中國供應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一天然氣協議實際上仍處在紙面協議階段,由於價格等問題尚未談妥,以及管道必借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所以要進入實施階段還很困難。烏茲別克支持土庫曼—中國天然氣管道項目,這一項協議已於2006年簽署。根據協議,土庫曼自2009年起在30年內每年將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向中國輸送天然氣,建設管道將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烏茲別克和中國在烏茲別克簽署了天然氣管道建設原則協議。從土庫曼通向中國的天然氣管道應該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竣工,這意味著土庫曼的天然氣項目會比俄羅斯提早兩年登陸中國市場,從而在客觀上形成土俄天然氣爭奪中國市場的局面。俄羅斯專家認為:鑒於俄土的傳統關系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在土庫曼的實際影響力,中國要參與土庫曼天然氣的開發,必須是在俄羅斯的默許之下才能實現。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油氣合作,會沖擊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鑒於俄在該地區能源壟斷局面,必須走中俄戰略夥伴下的中亞合作。中國不宜過多依賴中亞能源,應在周旋的同時,堅持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

四、中亞油氣資源國的能源外交

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家,各國經濟政治利益不同,導致對外政策不同。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組建了歐亞經濟共同體,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組建了中亞經濟共同體,而烏茲別克則與喬治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瓦建立了古阿姆集團,可謂中亞地區各國既有合作又有沖突。

中亞內陸地區沒有出海口,歷史上乃至今天都擺脫不了依附於某一大國的命運,中亞作為連接東西方交通乃至能源管道的通道,自身又擁有豐富的油氣,備受世界矚目,更是各大國爭奪的焦點。中亞各國目前還沒有能力奉行獨立自主的能源外交政策。

2. 中亞有550多萬俄羅斯人,他們為啥不回俄羅斯

中亞五國一直與俄羅斯保持親密聯系,俄羅斯人在中亞五國可以享受到良好待遇甚至高於本國,中亞五國經濟較不發達,經濟消費水平較低,說白了,就是花錢少,再者,他們也是想回去就回去。

那麼,這些人為何不回到強大的俄羅斯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中亞的那一批人,蘇聯解體之後,之一批人在中亞落地生根,生活發展都已經進入正軌,娶妻生子,這樣這里已經變成家,俄羅斯已經只能說是祖國了,自己的基業都在這里,誰丟不願意離開的吧。

3. 蘇聯解體時已獲獨立的中亞五國,為何在今天仍自願依附俄羅斯

都是鄰國,俄羅斯有廣泛的影響力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紛紛脫離俄羅斯,成為獨立主權國。中亞五國雖脫離蘇聯獨立成國,但想擺脫俄羅斯的掌控並不容易。俄羅斯已經沒有能力將中亞五國維持再自身版圖內,但有能力將其掌控將其留在自身勢力范圍內。

中亞雖與俄羅斯、中國、伊朗、阿富汗等國比鄰,但相較之下,依附俄羅斯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伊朗和阿富汗對中亞的影響力較小;中國雖與中亞接壤,但卻是偏遠的新疆地區。俄羅斯就是看透了這點,才會主動放手,讓中亞五國獨立。這樣的選擇不僅在中亞民眾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同時減輕了本國對中亞高昂的政治軍事扶助,節約了開支。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4.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哪些國家與俄羅斯關系好

關系最好的應該是白俄羅斯,其次就是中亞五國。

白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族的一支,與俄羅斯人基本是同源,所以它們之間關系不錯自不必說。具體說一下中亞五國:

十月革命以後,在中亞地區,由烏茲別克族工人黨與紅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他們對平定中亞各地的白匪叛亂與外國武裝干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後,許多烏茲別克族將領還接受了列寧的接見。

蘇聯正式成立後,中亞五國由於經濟和工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都需要得到蘇聯「中央」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自然也是比較「融洽」的。

而反之,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則與俄羅斯的關系最差。因為這三個國家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也較好。所以在蘇聯時期,它們長期得擔負「對內扶貧」的任務。這從該三國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最先要求獨立就可見一斑!

5. 中亞大國哈薩克,蘇聯解體時被戰略拋棄,為什麼依然對俄羅斯忠心耿耿

哈薩克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發展。在地緣格局上,哈薩克與俄羅斯有較大的接壤面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雖然衰落,但依舊是世界級大國,哈薩克迫於俄羅斯之勢,選擇跟隨俄羅斯也是情理之中。但這並非是全部因素,畢竟二十年來,俄羅斯的衰敗程度不斷加劇,其地緣影響力也在不斷萎縮,而中美兩國對中亞的影響力卻是在與日俱增。

這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麻煩,但若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下去,三大板塊自成一體,缺乏交流,最終會走向政治分裂之路。不僅要維護統一,還要發展經濟。哈薩克只能在政治上跟隨俄羅斯,借俄羅斯的保護,對沖外部影響,達到在政治層面維護國家的完整。

6.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為什麼獨允許中亞五國獨立

中亞五國分別是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

這五國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 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能源資源更是豐富,多種已探明礦產資源位列世界前列。

7.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關系

1、決定中亞五國與俄羅斯關系的客觀因素與中亞國家對俄關系的基本政策

在中亞五國對外關系中,俄羅斯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哈、土等國認為與俄發展關系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的關系。烏認為,「不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烏茲別克就不會有未來的前途」。

中亞五國所以作出這種決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中亞五國長期與俄羅斯生活在一起,經濟、政治、軍事人文各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俄羅斯倫比的。

第二,經濟原因。由於原蘇聯長期推行「勞動分工」政策,中亞各國只作為原料生產國,經濟結構單一,對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依附性。這種經濟聯系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亞各國不得不現實地對待與俄羅斯的關系。

第三,軍事原因。中亞各國獨立後雖然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但人數少,武器供應也依靠俄羅斯。各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要靠俄羅斯的軍事庇護。

第四,中亞各國生活著大批俄羅斯人,尤其是在哈、吉兩國。因此,它們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

1994年3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列舉烏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三個原因:一是靠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智力實力,同時依靠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來保障烏國內穩定、國內生活和國家前景;二是由於烏「沒有一個大型工業企業與俄羅斯沒有關系」,因此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由於100多年來,俄始終是烏的近鄰,兩國之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卡里莫夫這番話具有代表性,較明確地說明了中亞各國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中亞五國制定了各自的對俄政策,總的來看,五國對俄政策大同小異。現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俄在其對外關系中的特殊地位,即視俄為「第一合作夥伴」,將彼此關系稱作是「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戰略性的」。

第二,努力尋求與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但以不損害國家獨立和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為前提。哈、吉兩國通過條約關系與俄共建「一體化」,而土、烏則主張通過雙邊關系與俄加強經濟聯系。

第三,哈、烏、塔三國與俄通過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方式與俄在軍事上搞共同防禦,實際上是尋求軍事庇護,土雖然宣布實行永久積極中立政策,但在軍事上仍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保護。吉的情況亦然。

第四,在國際事務和獨聯體事務上努力與俄協調立場。

第五,對俄有損於本國利益的言行,既批駁又斗爭。各國處理與俄關系問題堅持從維護本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並不唯俄馬首是瞻。

2、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相當密切,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

①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皆為獨聯體成員國。在獨聯體的許多重大問題上,除土庫曼有較大保留外,其餘四國基本上與俄羅斯一致或接近。例如,1992年5月,除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外,其餘三國皆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1993年1月,哈、吉、烏、土四國一道簽署了獨聯體章程。1993年9月,哈、吉、烏、土四國加入了「經濟聯盟」。1995年1月,哈與俄、白俄簽署了「關稅同盟」。1996年3月,哈、吉與俄、白俄一道簽署了《關於加深經濟和人文領域一體化條約》。

②高層互訪頻繁,其中尤其以哈俄關系最為密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到1996年6月,僅哈俄總統雙邊會晤即達11次以上,正副總理級會晤還要多些。這還不包括哈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參加獨聯體會議或其他多邊會晤時與俄羅斯領導人的會見。烏茲別克總統於1992年5月和1994年3月正式訪問俄羅斯。俄代總理蓋達爾、現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也訪問過烏茲別克。中亞五國還與俄羅斯簽署了大量協議和協定。1994年3月,納扎爾巴耶夫首次以哈總統身份正式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23個文件。1995年1月,納扎爾巴耶夫與葉利欽在莫斯科就雙邊關系又簽署了17個文件。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莫斯科,土俄兩國就加強雙邊合作問題簽署了23個文件。吉爾吉斯斯坦從1992年以來,與俄簽署了75個條約、協議和協定。這些文件既包括經濟、人文內容,也包括軍事內容,它們既解決了各國獨立以來彼此關系中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將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③除塔吉克外,其餘四國均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哈、吉)或《友好合作條約》(土)、《友好合作原則條約》(烏茲別克)。這些條約使雙邊關系具有同盟的性質,尤其是哈、吉與俄簽署的條約。

3、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相當密切,特別是對俄的依附性很大。例如,獨立之前哈使用的67%的石油、29%的石油製品、2/3的木材及其製品、90%的機器製品和60%的日用消費品來自俄羅斯。哈國內最終產品生產只佔27%,而這27%產品中靠俄羅斯予以配套的又佔42.5%。如果哈俄經濟聯系中斷,哈幾乎沒有最終產品可以生產。盛產天然氣的土庫曼,向境外輸氣的唯一管道是通過俄羅斯輸往歐洲。假如俄關閉輸氣管道,土庫曼則立即會喪失創匯的來源。中亞各國獨立後,都力圖改變這種依附狀態。然而,由於各國建國伊始,經濟處在危機狀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剛剛建立,因此,不可能很快改變這種格局。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1994年,俄羅斯在中亞各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6%,烏-62.1%,吉-48.3%,塔-28.5%,土-17.6%,在哈、烏、吉三國均占第一位。俄羅斯在中亞五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7.2%,烏-43.7%,吉-27.8%,塔-50%,土-3.4%,在哈、烏、塔三國中均占第一位,在吉占第二位。上述數據表明,如果中亞五國中斷,那怕是惡化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都會對自己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國家特別是哈、吉、烏等國努力尋求與俄經濟一體化的原因。

中亞五國在力圖使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推行經濟聯系多元化和同時,目前仍在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努力吸引俄的資本和技術,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例如,1995年8月,哈俄兩國企業家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組建「庫姆科爾—魯科伊爾」聯合公司協議,這是俄方投資開采哈石油的一個大型項目。1995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出訪路經莫斯科時與葉利欽進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共同開發石油資源以及組建財政工業集團問題。1995年7月,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烏期間,烏茲別克與俄羅斯除簽訂了1996-1997年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外,還簽訂了建立「伊柳辛」跨國聯合金融工業集團協議、烏俄紡織控股公司協議等。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俄期間,土俄簽署了2000年以前兩國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這在獨聯體國家中還是史無前例的。土俄還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等。上述事實表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已逐漸從貿易合作擴大到財政金融和技術的合作。

4、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軍事關系

中亞各國獨立初期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不久各國以駐在本國的原蘇軍為基礎組建了本國軍隊,但數量都不大。哈擁有16萬人,吉大約1.5萬人,烏大約為 萬人。這點軍隊尚不能確保邊疆的安全。因此,各國邊防軍除烏茲別克外基本上由俄羅斯軍隊擔任。各國軍事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主要依靠俄羅斯。

1992年5月,哈、烏、塔三國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締約國對彼此安全應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加入該條約的國家把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俄羅斯。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既然簽訂了《集體安全條約》,哈俄領土應視為統一的防禦空間,軍隊應該進一步接近,甚至建立聯合集群。土庫曼雖然沒有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它與俄羅斯之間簽訂了包括《關於在防空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等一系列涉及軍事合作的協議。目前,土邊境基本上由俄軍駐守,土還規定了俄軍官可以在土軍隊中任職。至於塔吉克目前的安全與穩定基本上依靠俄軍的保護。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軍事方面合作還表現在俄為中亞各國培訓軍官、協調軍工生產和訂貨、保證服役軍官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待遇協調一致等問題。中亞五國在無核化的情況下尋求俄羅斯的「核保護」。在對外軍事領域,中亞各國盡量與俄協調立場。例如,在對待「北約」東擴問題上基本上與俄的觀點一致。

5、中亞五國在人文領域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亞五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發展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在哈約有600萬俄羅斯人,在烏約有100多萬人,在吉約有90多萬人。在土約有30多萬人。自從蘇聯解體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的地位發生很大的變化。這里的俄羅斯人在原蘇聯時期大部分生活在城鎮,從事行政、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工作。哈薩克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城市,烏茲別克境內俄羅斯雖然只佔8%,但首都塔什干市俄羅斯人卻佔半數以上。1991年,俄羅斯人口占吉人口總數的21.5%,然而卻占城市人口的半數。當時生活在中亞的俄羅斯人與生活在俄羅斯沒有多大區別。

蘇聯解體後,由於中亞各國執政者強化主體民族意識,例如,主要行政官員多任用當地主體民族人士,定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等等,俄羅斯人的地位遠不如獨立前優越。中亞各國把生活在這里的俄羅斯人視為本國公民的一部分,而俄羅斯當局雖然並未正式宣布這些人是俄羅斯公民,但都把他們看作是特殊的「人口集團」,稱他們是「境外俄羅斯人」,並把捍衛這些人的利益和權利看作是俄羅斯的重要「切身利益」。中亞國家與俄羅斯在對待這些人的立場上的差異使彼此常常出現摩擦和對立。所謂「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關系的重大問題之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各國面臨的難題之一。俄羅斯提出採用「雙重國籍」的辦法,這一主張只有土庫曼接受了。中亞其餘四國皆未接受。1995年,哈俄兩國簽署了《哈俄關於哈常住俄羅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條約》、《哈俄關於簡化申請到對方常住的手續》兩個文件,使哈俄公民簡化了遷徙和改變國籍的手續,使尖銳的在哈俄羅斯人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1996年3月,哈、吉、俄、白俄四國一體化條約的簽署,有助於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

中亞各國與俄羅斯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廣泛的合作。例如,俄為中亞各國培訓外交官和其他方面留學生。俄羅斯還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俄羅斯大學,以便為在吉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高等教育。俄羅斯的報刊、電視在中亞各國仍在發行和播放,對中亞各國施加廣泛的影響。

8. 俄羅斯有沒有可能吞並中亞五國,靠的是什麼

9. 如果中亞五國合並成為了一個國家,它會對俄羅斯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亞五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是很強,它們需要俄羅斯為其提供支持與保護,而且因歷史淵源對俄羅斯有著很高的認同感,所以即使中亞五國合成為一個國家,對俄羅斯也不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中亞五國對俄羅斯的認同感高

美國藉助阿富汗戰爭之機,曾經想將中亞五國攏絡在自己的勢力范圍下,但也僅僅改變了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的政治傾向, 而且沒有多久,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又重新回到了俄羅斯的回報,由此可見,中亞五國對俄羅斯的認同感遠遠高於西方國家。

由上所所原因,即使中亞五國合並成為了一個國家,對俄羅斯都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它們仍然和俄羅斯保持著親密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中亞五國為什麼和俄羅斯親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