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為何看重克里米亞
俄羅斯看重克里米亞,有深刻的歷史、經濟、軍事方面原因。分析如下:
1、歷史原因:
1777年之前,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國內主要是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在被沙俄並吞前,克里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盪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平亂,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所以從歷史上看,克里米亞是俄羅斯付出巨大代價掙來的土地,無論是民族比例還是文化影響來說,至今俄羅斯在其中都占據主導地位。
在1954年,為了慶祝「兄弟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決議,把屬於俄羅斯版圖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恆久友誼的象徵」贈給烏克蘭。但是克里米亞是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六成的人口屬於俄羅斯人口,日常交流使用俄語,絕大多數居民只講俄文,俄文報刊、雜志比烏文的多20倍,只有不到10%的克里米亞人看基輔電視台的節目。
這樣的局面,實際上也使得克里米亞人在政治上更加傾向於俄羅斯,歷史遺留問題已經註定了。
2、經濟原因:
克里米亞位於亞歐交通的樞紐,又有建設港口的天然優勢,這實際上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早先中國與烏克蘭合作,重點就是在克里米亞投入重金建設深水港。港口建成,意味著中歐之間的貿易距離被大幅縮短6000公里,考慮到年吞吐量1.5億噸的海量,以及中國和歐洲本身在製造業輸出上的地位,那麼從經濟角度來,克里米亞這塊戰略寶地的發展優勢也勢必讓其成為歐盟和俄羅斯想要爭奪的對象。
3、軍事原因:
俄羅斯雖然是世界上領土范圍最大的國家,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不凍港,僅有摩爾曼斯克一處,但地處北冰洋,戰略位置尷尬,俄羅斯海軍如果全線停留於此,那麼意味著要繞過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才能進入大西洋。海參崴號稱是不凍港,實際上每年仍然有兩到三個月處於冰凍期,軍艦出航要破冰船開路,卻已經讓俄羅斯如獲至寶。
而克里米亞的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整個克里米亞半島正好處於黑海正中央,被稱為黑海門戶一點也不誇張。在軍事上誰控制了克里米亞,誰就控制了整個黑海。通過黑海可以快速進軍大西洋和印度洋。因此,克里米亞實際上長期就是俄羅斯的租用軍港所在,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俄羅斯海軍最重要的港口。
這么一個位置,俄羅斯當然要爭,拿來了不僅意味著俄羅斯本土有了不凍港,並且直接成為了鉗制黑海和整個亞歐貿易的咽喉。
從這幾個角度來分析,對於俄羅斯來說,克里米亞都是一場輸不起的仗。恰恰是因為多方勢力的制衡和博弈,才使得克里米亞的去留懸而未決。對於整個西方世界來說,烏克蘭的博弈,可能是美俄,在中東的反復制衡之後,新一輪勢力此消彼長的重點所在。
『貳』 高加索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俄羅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主要還是氣候原因。所以造成高加索地區人口密度大。
因為高加索地區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最南邊,西臨黑海。氣候相對暖和,降水量適中,對於大部分地區寒冷的俄羅斯而言,高加索地區屬於氣候條件比較好的了。
展開全部
『叄』 高加索三國在蘇聯解體後,為何相繼都走向衰落
高加索三國在蘇聯解體後,相繼都走向了衰落,是因為解體之後的人心惶惶,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都下降。
『肆』 外高加索三國一直動亂頻繁,俄羅斯在背後發揮著什麼作用
俄羅斯一直都沒發揮什麼作用,也不尊重他們。三國和俄羅斯本身就有恩怨,但是俄羅斯方面一直都沒有好好地處理。
加入蘇聯後,蘇聯當局也對三國不重視。隨意劃分領土給他們,也讓三國不滿。後來,斯大林開始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把他們強制遷移,還將反對的三國進行了鎮壓,這直接就把雙方的矛盾激發了,後來蘇聯解體也是有這個原因在其中。
『伍』 高加索有什麼好的,為什麼波斯和俄羅斯爭奪了幾百年
世界上存在著一些戰爭頻發的地區,這些地區通常因為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的地緣價值,所以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的爭奪之地,外高加索地區亦是如此。
外高加索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是由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三個國家組成的。由於地處高加索山脈的南側,所以他剛好也處在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上。
▲拜火教曾經是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宗教
俄、土、波三方為何會爭搶這三國呢?先說說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的俄土戰爭。俄土戰爭是從17世紀開始的,當時俄國的海岸線基本都分布在寒帶結冰地區,經濟發展非常受限,所以為了擁有不會結冰的海岸線,俄國決定南擴尋找出海口,結果在擴張的過程當中,為了得到黑海出海口,佔領了黑海沿岸國家烏克蘭。
黑海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內海,所以他極力反對烏克蘭並入沙俄,便發兵入侵了烏克蘭,這是俄土戰爭爆發的開端。俄土戰爭過程非常漫長,持續了2個世紀,爆發過12次戰役,最後在19世紀初沙俄贏得了這場「外高爭奪戰」,並將對手統治下的亞美尼亞,以及西喬治亞全都納進自己的版圖。
『陸』 高加索地區指現在的哪裡它和俄羅斯有什麼關系和淵源
高加索(Caucasus),亞歐大陸黑海、亞速海同裏海之間的廣闊地區,北起庫姆—馬內奇低地,南至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邊境。是以高加索山脈的山地地形和自然景觀的垂直分異為特色的自然區。大高加索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橫貫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廣闊地峽。傳統上把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分水嶺當作南歐和西亞的分界線。山北側稱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屬俄國;南側稱為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原來全部屬於前蘇聯。蘇聯解體後,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獨立,理論上三國與俄羅斯都是平等的獨立國家。顏S革命後,美歐插手該地區。由於三國俄羅斯族不少,特別是喬治亞,俄國為加強控制,鼓勵俄羅斯族聚居的南奧塞梯獨立。兩國關系緊張。
『柒』 俄羅斯高加索問題的由來
高加索:「碰撞之地」
在人們的印象之中,高加索就是一座大山脈的代名詞,是一條綿亘崎嶇的大山系。而在地緣政治中,高加索則是一塊東西走向的廣闊地峽。高加索地區指前蘇聯的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地區,其總面積約44萬多平方公里。高加索南部有兩條東西走向山脈,即北邊的大高加索山脈和南邊的小高加索山脈。大高加索山脈以北稱「北高加索」,現在一般指俄屬高加索地區,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大高加索山脈以南直至小高加索山脈南麓地區稱「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指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
高加索地區位於歐亞大陸連接處,屬於麥金德所稱的「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該地區人口總數不足3000萬,有50多個獨立的民族,若按語言社區來分,小的民族只有幾百人,大的上百萬人。由於地勢復雜,許多民族相近咫尺但語言卻完全不通,據說古羅馬人在此地經商要僱傭80多名翻譯,所以歷史上高加索曾有「語言之山」之稱。同時,這一地區又有伊斯蘭教、東正教、亞美尼亞格列高利教和猶太教等多種宗教勢力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由於高加索在人文地理上的這種特殊情況,該地區一直是其周邊國家和民族爭奪的土地,且常是一些大國勢力范圍控制的交叉及末端地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歷史上,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都曾染指高加索,並且把它納入帝國版圖,但又都遭到了猛烈的抵抗,反抗和鎮壓成了高加索政治的鮮明特色,高加索一直以其居民的叛逆性和該地區的不可征服而舉世聞名。在歷代俄羅斯文學精英的眼裡,高加索是「不屈從暴力和強權的自由之地」,而在戰略家的眼裡,高加索是「各種力量雲集,各種利益交錯,各種沖突交織」的「碰撞之地」
高加索:「火葯桶」
17、18世紀,高加索地區戰火不斷,內有民族爭斗,外有波斯、奧斯曼帝國、沙俄帝國的爭奪。經過兩個多世紀的血雨腥風,沙俄帝國終於在19世紀下半葉控制了高加索的命運,但高加索地區的反抗運動時有發生。即便在蘇聯時期,高加索局勢也不是很穩定。蘇聯解體前後,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加劇,沖突不斷,充滿了火葯味。
在北高加索,起初是北奧塞梯與印古什因領土糾紛而爆發武裝沖突。緊接著,1991年11月,杜達耶夫宣布車臣為「獨立主權國家」。為維護國家統一,俄羅斯於1994年發動了第一次車臣戰爭。1999年8月,車臣非法武裝入侵達吉斯坦,俄羅斯再次舉起反恐大旗。同年10月,俄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端掉了車臣恐怖分子的「老巢」。為了報復,近年來車臣殘匪在俄羅斯各地實施了一系列血腥的恐怖活動。
在南高加索,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也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大打出手。納—卡地區位於亞塞拜然境內,80%以上的居民是亞美尼亞族人,但行政上歸亞塞拜然管轄。從納—卡州建立之日起,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就抱怨信奉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歧視他們,因而阿境內的亞美尼亞人一直謀求並入亞美尼亞。1989年,納—卡地區宣布獨立,這導致阿亞兩族矛盾驟然加劇,兵戎相見,造成大批人員傷亡。
位於黑海之濱的阿布哈茲曾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它卻想趁蘇聯解體的機會獨立建國,一直與喬治亞政府鬧個不停。北奧塞梯南部的南奧塞梯曾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1992年1月,該州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並與北奧塞梯合並,從而引發了格奧武裝沖突。結果,2008年8月8日的「高加索五日戰爭」結束後,小薩的莽撞把這兩個形式上還算統一的地方給徹底地弄丟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高加索地區的這三個「熱點問題」中,我們都能找到俄羅斯的身影。許多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外高加索地區的不穩定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所致,但外高加索地區的沖突問題之所以久拖不決,這與俄羅斯的「曖昧態度」有直接關系,而俄羅斯正是利用這些問題做為自己控制這一地區的有效杠桿之一。豈不知,這對俄羅斯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外高加索地區不能實現最終的和解與穩定,那麼與之相連的北高加索地區也不可能真正的安穩下來。
高加索:俄羅斯的「軟脅」
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唇齒相依」。在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的情況下,一旦外高加索成為北約的勢力范圍,俄羅斯將處於北約的半包圍之中。為介入北高加索事務,西方國家在反恐問題上一直堅持雙重標准:口頭上支持俄在車臣的反恐行動,暗地裡卻為車臣恐怖分子提供方便甚至政治庇護。俄《共青團真理報》曾撰文稱,西方人的想法就是想讓俄羅斯離開北高加索。
為了能保住自己的「南部屏障」,確保南大門不直接面對北約「黑洞洞的炮口」,俄羅斯在不斷調整與外高加索三國關系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存在。目前,北高加索軍區已成為俄軍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的軍區。針對美國和北約在俄格邊境的軍事活動,俄軍加強了防範措施。在俄方的堅決反對下,目前北約已表示暫不向喬治亞派遣預警機,也沒有制定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加入北約的具體時間表。
其實,恐怖分子正試圖把俄羅斯拖入一場新的「高加索戰爭」。恐怖分子策劃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北高加索重新拖入大規模武力沖突的泥潭,而且還想擴大沖突的地域范圍,使之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