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為什麼把中國當盟友
中國實質上是「目前俄羅斯的第一大投資國」,然中國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不全然是自身努力的結果,而是拜地緣政治變化、西方整體制裁俄羅斯、導致俄西關系惡化之所賜。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即令中國是俄羅斯的第一大投資國,也不能導致中俄「結盟」這樣一個結果。這是由於,中國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投資國,甚至貿易量比中俄還大,但也並不意味著中國和那些國家就是「盟友關系」,所以,普京這番話另有原因。
在《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里,我們能尋找到一些印證材料。
《公報》洋洋灑灑六千言,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在第七大條里,它寫道,「雙方一致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對維護兩國利益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雙方強調,必須尊重各國歷史文化傳統、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政治制度、價值觀及發展道路,不幹涉別國內政,不贊成進行單邊制裁。」
「雙方指出,應改革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以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並通過擴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來進行改革,這有利於恢復對這一體系的信任。」
「雙方重申,中俄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持相同或相近的立場,將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框架內加強協調,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加強溝通與協作。」
❷ 中國和俄羅斯會結盟嗎 理由是什麼
快速的經濟增長,全球貿易聯系和外交合作的擴大,將中國推到了世界各國的前列。在另外幾個潛在的競爭國家中,例如巴西和印度,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與美國同等的競爭者。沒有人知道具體時間,但有一天中國很可能與美國平起平坐。中國軍力的提升使華盛頓的決策者們緊張起來。一些鷹派分析家認為北京將成為美國的下一個敵人,甚至布希政府也發出關於中國的警報。
美國軍力中國不能匹敵
今天,美國在各個地區占據優勢,包括東亞。美國控制著中國的外海和中國的上空;美國軍隊沿著中國的周邊駐扎在韓國和日本;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實際上成了美國內湖的太平洋上巡邏,這種機動打擊力量是北京不能匹敵的。
對中國來說,與美國匹敵,更不要說超過,是一項令人望而卻步的任務。外界對中國實際軍費支出的估計各不相同,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將2004年中國的軍費支出定為62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66億美元(中國政府公布的2004年軍費支出為2071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加218億元人民幣——譯者注)。可以作為對比的是,該研究所估計,美國軍費支出的相應數字分別是4550億美元和510億美元,即在2004年,美國軍費的年度增量幾乎相當於中國當年的全部軍費。哈佛大學的德懷特·帕金斯對中國未來軍費不確定的估計是,在2015年,約為1400億至2800億美元,即便是這個高端估計也只相當於美國今年軍費開支計劃的60%。
再者,中國當前正專注於國內利益。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報告說:中國「地面力量的加強,集中於兩棲、特種及空降部隊」,這基本上是用於對付台灣的。北京希望自己的海軍能擁有航空母艦,但分析家認為,在2015年或2020年之前,不大可能實現這項高度復雜與昂貴的目標。
中國只有20枚液體燃料陸基導彈可以打到美國。中國在研發固體燃料火箭,然而華盛頓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由陸基導彈、潛艇發射的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三部分組成)早就能發射更遠、更先進的火箭了。盡管中國進行了反衛星測試,北京在太空戰方面仍遠落後於美國。美國在反衛星戰方面的軟肋,源於它自己不尋常的優勢:現在運行的地球衛星中,有一半以上為美國擁有。中國重視不對稱戰爭,例如使用電磁脈沖打擊,以此克制美國的優勢。但是,這種戰略並不能擊敗美國,雖然它阻止美國把自己的優勢絕對化,這樣做還需要更多的傳統的手段。朱成虎將軍說,他的國家「不具備與美國打一場常規戰爭的能力」。
北京要縮小同美國的多方面的軍事差距,將花費成千上萬億美元。中國雖然在經濟發展上領先,並在增強向軍事投入經費的能力,但它仍然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就是按照西方的標准,上海也是令人贊嘆的城市,可是它在2006年的人均GDP只有7,000美元,中國全國的人均GDP不過1,700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則為42,000美元。即便是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中國人用來投入到國防的「余錢」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多。
北京在崛起,並且已經開始要求別人把它當作重要大國來看待。然而,當一位中國政府官員問,美國是否感受到中國的威脅,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正確地回答道:「答案是不,我們未感到中國的突起是一種威脅。」華盛頓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有助於斷定,中國沖上世界舞台是平順而和平的,還是沖突而暴力的。
與美國相比,中國更有理由增強軍力
中國有理由建設更強的軍隊,而且遠比美國更具有地緣政治上的理由。2005年,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問:「由於沒有哪個國家威脅中國,人們想知道:為什麼要增加(軍事)投入?」然而,同樣的問題可以投向華盛頓。當前美國面臨的首要威脅來自跨國恐怖組織,對付它們的最好方法是,讓情報更准確,增強多邊合作,增用特種部隊,而不是搞新的航空母艦戰斗群。類似的道理,核武器擴散問題不能憑龐大的軍隊來解決。更可能的有效辦法是,創造性的多邊外交,包括非盟國的參與,例如中國。更為傳統的危險,例如用常規武器及核武器打擊美國,是不大可能發生的。
而中國所面對的,是不同的安全環境。美國上一次在自己邊界地區進行的戰爭,是160年以前對墨西哥的戰爭。而自那時以來,中國遭到八國聯軍和日本的侵略;在朝鮮與美國作戰;與印度及俄國發生邊境沖突;有限的與越南的戰爭;經歷過痛苦的內戰,並在國民黨逃往台灣之後還時而與其作戰。在中國看來,未來的和平是那樣的不確定,它面臨著:台灣「獨立」的潛在取向;更加民族主義的日本同美國結盟;可能統一的朝鮮懷有不確定的雄心;迅速崛起並武裝起來的印度;同不穩定的巴基斯坦的繼續聯系;同俄羅斯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美國可能不願看到中國擴展軍力,不過它應該明白,為什麼北京可能會那樣做。
在東亞,美國應成為離岸平衡力量,而不是外部干涉者
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必須能夠分辨,什麼是美國的重大利益,什麼無關緊要。也許會有一天,中國的能力足以威脅到美國的本土,或謀求在歐亞地區稱霸,即便這是可能的,那也是在遙遠的未來。今天的現實問題是亞洲的相對實力的變化,這對北京遠比對華盛頓更為相關。分析家們預言,到本世紀中葉之初,中國將形成對美國的地區均勢,這使一些美國分析家感到擔心。
然而,美國在東亞幾乎沒有什麼正當理由來冒險引發沖突和戰爭。控制那裡的海上通道對美國來說是便利的,但對美國的盟友來說要便利得多,特別是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他們應承擔起責任去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如果北京開始成為嚴重的地區威脅,美國的盟國和朋友,從富裕而有能力的日本到衰弱而無能力的菲律賓,有動力把自己武裝和組織起來。如羅伯特·羅斯所說,「中國必須在令人畏懼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競爭,它有13個陸地鄰國,包括俄羅斯,這是中國領導人不能,也沒有置於度外的未來競爭對手;還有印度以及小一些但有潛力的其他國家。」
美國應該留意與警惕,但應作為一個離岸的平衡力量,而不是外部的干涉者。在一個地區對一些重要國家(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保持它的不合情理的優勢,對美國安全並不是必要的。對美國來說,重要的是防止敵對的力量控制歐亞,但是在可預見的將來,包括中國在內,沒有國家有能力這樣做。
美國應該鼓勵中國繼續進入到全球社會中。盡管有著要把中國變為敵人的鼓動,但這個國家僅在過去的20年時間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公民享有了更大的個人權利和繁榮。資本主義和貿易並不能保證發展與自由,而接觸比孤立更能夠產生那樣的結果。
華盛頓應採取系統措施來消除或緩解雙邊的誤解與沖突。增加透明度,特別是有關中國軍費支出和軍事演習的情況,將是有價值的。增加安全對話與軍事交流同樣值得注意:例如,布希政府邀請了中國的靖志遠將軍訪問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戰略司令部。
此外,華盛頓應避免將中國看作敵人。自負地力圖組織以日本為中心的一些國家,建立反華聯合體,是不大會成功的。雖然東京似乎越來越准備採取進攻性外交政策,但該地區的大部分其他國家,包括美國的長期盟國澳大利亞和韓國,都更有興趣與北京融合。硬要求那些國家在美中兩國之中作選擇,其結果可能不是華盛頓所要的。而且,進攻性地對抗中國,將刺激中國去試圖建立對抗聯盟,並更快地強化其軍事力量。
北京的影響在增加,但要與美國相當,還有幾十年的距離。其實,中國面臨著相當多的經濟、民族和社會問題的挑戰,它必須要戰勝這些挑戰,才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然而,如北京清華大學的閻學通所說,中國可能很快「享有位於美國和其他主要大國之間的半超級大國地位」。中國的影響還將從那裡繼續擴展。無論美國的願望如何,中國成為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似乎是必然的。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肯尼思·利伯薩爾說,「中國人自己不想這么說,但我以為,他們內心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如果美國和中國攜手使21世紀成為他們共同的世紀,21世紀就更可能是和平與繁榮的世紀。如果雙方對毆,他們造成的損害就不會小;如果雙方攜手,他們收獲的果實就不會差。對他們、亞洲以及整個世界來說,這主要取決於將來的美中關系如何。
❸ 中國和俄羅斯算盟友嗎
不算,中國與俄羅斯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2015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莫斯科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雙方強調,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不斷向前發展,進入新階段,已成為促進兩國發展、確保國家安全、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可靠保障。
雙方將繼續保持密切高層交往,全面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合作共識,完善兩國政府、立法機關、各部門、地方和民間業已建立的交往機制,創新合作渠道,充分利用高水平的政治關系帶來的有利機遇,推動各領域合作取得更多實際成果,促進兩國的發展與振興。
(3)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情況下會結盟擴展閱讀:
中國,是一個不結盟的國家。
多少年來,中國一直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體提倡並推崇國家之間的交往奉行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基本理念,極力區別於強大的蘇聯所領導下的華約組織佔主導地位所奉行共產主義理論下意識形態的戰略聯盟。這是先輩們的建國國策之一,是中華民族在危險時刻得以游離於接近並走向戰爭的邊緣,逐步發揚幾千年的民族文明,以和平姿態推崇和諧理念的基本條件之一。
❹ 在什麼情況下中俄會軍事結盟
中國一直奉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但是現在的對外局勢對中國越來越不利,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系其實也是包含軍事一部分,中國在對外上需要鐵桿的軍事聯盟關系的需求越來越緊急了,相信國家放棄不結盟正常的時機就要到來了,到時候,俄羅斯,巴基斯坦,古巴,和非洲一些國家等都有可能有結盟,其中好處是不言而喻的。要說在什麼情況下中俄會軍事結盟? 個人認為這得看美日等外界逼緊的形勢,和中俄雙方的努力。
望採納,有疑惑歡迎追問,一定熱情解答。拒絕拷貝復制··
❺ 國際形勢中中國和俄羅斯有可能結盟嗎
若國際形勢允許,短期內可能,長期上是不可能的。兩國根本國情不同,國家利益不同,只有在類似朝鮮戰爭期間那種情況下有可能結盟,但可能是比較鬆散的組織,不會象二戰期間的戰爭同盟。
❻ 中國跟俄羅斯算是結成同盟了嗎這可以
沒有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沒有締結「一國遭受軍事進攻另一國無條件進行援助或進入戰爭狀態」的強制戰爭條款,就不算結盟——哪怕口頭上說的再好聽,什麼戰略什麼夥伴,都是擺姿勢而已,都是些「友好合作」關系,沒有硬性法律地位,要解除翻臉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盟國,那就是朝鮮,當年簽訂的條約現在有效,有軍事同盟條款。
因為這個條約的存在,所以別的國家千方百計抵賴自己沒有開發核武器,美國就是揪著不放時刻威脅打擊,而朝鮮都要跳到美國臉上了說我有核武我有核武美國都不願意搭理他~~~~
也正是美日安保條約的存在,我們現在拿小鬼子沒有什麼好的強硬辦法~~~~我們主動乾颱灣,美國不一定會動,但是干小鬼子,美國鐵定會動——同盟條約高於國內法的
❼ 中國為什麼要和俄羅斯結盟
中俄都是世界大國,公開結盟會引起美國的不快,導致世界格局回到冷戰時代。再者,俄羅斯一向都是以自己國家利益為重,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系,是兩國所面臨的問題相同,有共同利益,一旦形勢有變,北極熊就會撒丫子。
❽ 如果中俄結盟意味著什麼
中俄不太可能結盟,只會成為戰略夥伴關系
首先,中俄聯盟會與西方發生重大對峙,而中國和俄羅斯都不希望發生這種事情。這種對抗的長期成本將是巨大的。對於中國而言,其與美國之間至關重要的經濟關系會受到打擊,還將面臨大規模的資本外溢、外國直接投資大幅減少的問題,對行業發展而言必不可少的技術進口也會遭到禁止。這些後果會減緩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進而破壞中國的政治及社會穩定。與美國的沖突也會促使華盛頓試圖在亞洲平衡甚至遏制北京。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加強其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存在,並與中國的對手在南海及東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結盟。最有可能的是,美國還將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並支持中國內部的不同意見者。
對俄羅斯來說,其為對西沖突付出的成本相對較小,但仍然不可忽視。俄羅斯經濟已經嚴重受到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如果西方國家強化對俄羅斯進入西方金融市場的限制,並禁止對俄轉讓俄羅斯能源部門所需技術。對於莫斯科財政而言更加糟糕的是,歐洲可能發起共同努力,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排擠「南流」(South Stream)天然氣管道等俄羅斯能源項目。與西方對抗的其他後果包括促使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莫斯科非常擔心這一點。與華盛頓之間的武器競賽會讓俄羅斯付出毀滅性代價。簡而言之,中俄聯盟的成本將會很高,除非絕對有必要,否則莫斯科和北京都不會願意承擔這種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