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怎樣的
19世紀上半期,歐美先進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已經普遍採用了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而在俄國,依然盛行人身依附的封建農奴制。當時,出售和交換農奴的廣告在俄國官方報紙上屢見不鮮。如:「出售家奴三名,一名為照看獵犬者,現年30歲,已婚;一名為洗衣婦,現年25歲,會放養家畜;一名為樂手,現年17歲,能吹大笛,唱低音。有意者可至××街××公寓×號接洽,價格面議。」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有了發展,但速度緩慢,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農奴制的阻礙。當時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力有近40%是農奴,勞動生產率極低。英國的生鐵產量相當於俄國的15倍。俄國皇室、貴族、教會和國家佔有全部土地,農民按其所依附的對象,分為私有農民、國家農民和采邑農民。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除繳納繁重的地租和服勞役外,他們的一切,包括人身、子女都屬於農奴主所有,毫無人身自由。正如一位俄國文藝評論家所描述的那樣:農奴制的俄國暗無天日,就像一個監獄,一口棺材,散發著腐朽的臭氣。
由於俄國農奴制度日益衰落,使整個俄國社會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廢除農奴制,為日益增長的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已成為俄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俄國的極端腐朽性。沙俄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大大落後於英、法資本主義國家。
在戰爭中,俄國司令部指揮無能,甚至在戰爭開始後連一張克里米亞軍用地圖都沒有。由於軍需官貪污,使前方缺乏彈葯,士兵缺吃少穿。當時,組成俄國艦隊的是帆船,英法艦隊則由汽船組成;英法軍隊使用來復槍,而俄國士兵則使用滑膛槍。由於俄國缺乏鐵路,在軍事運輸上也不及英、法。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同沙皇政府的願望恰恰相反,加速了農奴制的危機。戰爭的破壞,連年的自然災害,加上沙皇政府的橫征暴斂,使俄國人民忍無可忍,農民到處抗租稅,拒服勞役,甚至殺死地主和貪官污吏。在農民起義風暴的打擊下,許多地主逃往城市,不少地區的地方政權陷於癱瘓,僅1860年全國就發生了108次農民暴動。
俄國農奴制的危機和沙皇的黑暗專制統治導致了尖銳的階級斗爭。俄國出現了果戈理、托爾斯泰、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一批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和宣傳家,他們主張和宣傳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廢除農奴制,成為農奴解放運動新的鼓吹者。赫爾岑在倫敦創辦的《鍾聲》雜志上發出呼籲,俄國目前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緩的步驟就是把農民從地主壓迫下解放出來!赫爾岑等人驚雷般的言論,敲響了農奴制的喪鍾。
在群眾革命斗爭日益發展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加強革命鼓動的情況下,主張及早實行自上而下改革的自由派和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加緊活動,以便用改良阻止革命。1856年,在內外交困中上台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深感農奴制已無法維持下去,不得不承認農奴制遲早要廢除。他在接見莫斯科貴族代表時無可奈何地說:「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還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1857~1858年,在沙皇政府主持下,相繼成立了中央和各州的特別委員會,起草農奴制改革草案。這些委員會都是由沙皇官吏和貴族代表組成,領導全部改革工作的「農民事務總委員會」,由沙皇政府的高級官吏和大農奴主組成,各地區農奴主都要竭力在改革方案中來反映自己的利益。如土地肥沃地區的農奴主和地主,要求只給農民一小塊園地,不給份地,以便永遠榨取農民的勞役;土地貧瘠地帶的農奴主地主,則同意分給農民分地,以便收取農民的高額贖金。由於各地農奴主地主之間利益上的矛盾,使改革起草工作拖延了好幾年。
1861年1月28日,在俄國國務會議上最後審查改革方案時,亞歷山大二世惶恐不安地說:「請諸位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今後的任何拖延都會有害於國家。」1861年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批准了關於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法令由《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一般法令》、《贖地法令》以及《地方法令》等17個文件組成。其重要內容有:(一)廢除農奴制度,給農奴以人身自由,地主再不能買賣或交換農奴,不能禁止農民結婚或干涉農民家庭生活。農民享有自由農村居民的各項權利。
(二)法令規定,在農民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獲得份地的大小,由沙皇政府在每一地區定出最高和最低兩種標准。各地地主利用上述規定,在撥給農民份地時,割去了農民原種份地中最肥沃的部分,稱為「割地」。「割地」剝奪了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不少農民不得不在苛刻條件下租種地主土地。農民取得份地,須先經地主同意,繳付贖金。地主索取的贖金大大高出了實際的地價。當時農民取得的全部份地,約值6億5千萬盧布,而農民卻要付近9億盧布。這筆錢的75%至80%先由國庫墊支給地主,然後農民在49年內加利息逐年償還。這樣,農民因贖買份地所付的錢到1905年革命時已達20億盧布。宅旁園地依法繳納60盧布的贖金,6個月後即取得所有權。
(三)為了便於統治改革後的農民,法令規定把農民組織在原有的農民村社中,實行連保制,在村社上面組織鄉。村社和鄉隸屬地方政府,執行政府的一切法令。農民未經允許不得隨便到外地謀生。名義上,由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管理村社,但實權卻操縱在政府官吏和由地主貴族擔任的調停吏手中。1861年解放農奴的法令公布後,俄國的歐洲部分計有1025萬隸屬於地主的農民獲得了解放。1863年,沙皇政府又解放了100餘萬采邑農民。1866年,沙皇政府再次解放了900餘萬國家農民。前後共計解放了2100餘萬男性農民。女性農民也同時獲得了解放,但不取得份地,也不必付贖金。
1861年農奴制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制殘余。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沙皇專制制度仍然存在。廣大農民雖然得到某些人身自由,但仍遭到半農奴制的剝削和奴役。苛重的贖金、賦稅和地租,導致農民的貧困和破產,迫使不少農民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有些農民進入工廠開始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
盡管如此,通過這次改革,沙皇專制政權逐步變成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它是一次具有明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從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農奴人身自由的獲得,為資本主義工廠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勞動力,向農民收取的大量贖金,又為大機器生產提供了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貳』 俄國農奴制是怎樣廢除的
公元一八五五年的秋天,俄國在與英法兩國爭奪奧斯曼土耳其的克里米亞半島的戰爭當中最終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結,從而使得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這場俄國對外「擴張戰爭」的失敗充分地暴露了其國內農奴制度的弊端,從而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矛盾。席捲俄國的「農民運動」最終還是爆發了,民主革命運動也隨之掀起了高潮,其國內的一些資產階級也紛紛發動了武裝起義。一些資產階級還號召使用革命的手段來廢除農奴制度、進一步的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這樣子的一個呼聲則變得更加的響亮。而俄皇亞歷山大二世最終因為懼怕於其國內人民革命革命運動的這樣子的一個巨大威力,並最終不得不於公元一八六一年的三月簽署了廢除其國內農奴制度的法令。而面對國內人民所發動的這場突如其來的革命運動,俄皇亞歷山大二世也不得不考慮是否需要廢除「農奴制度」。他在首都莫斯科與俄國國內的一些貴族地主們討論是否需要廢除農奴這一問題的時候這樣說道:「與其坐等農奴通過其『自下而上』的革命運動來解放自己,倒還不如『自上而下』的去解放農奴」。公元一八五七年的一月,他主持並召開了有關於如何來解放農奴的一個被稱之為「農民事務的機密委員會」,並且開始著手擬定解放農奴的改革方案。不過,該方案的基本原則卻還是要維護俄國國內的貴族地主們的利益。在最後審定方案的時候,他這樣說道:「為了保護俄國貴族地主們的利益,凡是能夠做到的一切都已經做到了」。公元一八六一年的三月五日這一天,由俄皇亞歷山大二世親自簽署的《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解放農奴的農民法令正式的頒布並執行。該法令中規定了農奴擁有著屬於自己的人身自由,地主不得隨意買賣農奴,不得對他們的婚姻以及其家庭生活進行干涉;農奴也享有著動產以及不動產、從事工業生產、商業經營等一些列的合法權利;農奴解放的時候,可以從地主那裡贖買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從該法令正式頒布執行到公元一八六六年的時候,僅僅是在俄羅斯地區就先後擁有著多達兩千多萬的農奴獲得了解放。俄國盛行了幾百年的農奴制度的廢除可以說得上是俄國歷史的一次重大的轉折,俄國的工業生產產量也隨之開始迅速的增長,從而使得俄國成功的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遺憾的是,俄國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卻並不怎麼徹底,還是仍然保留下來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而這些封建殘餘一直到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爆發之後才被徹底的終結。
『叄』 俄國農奴制改革後農奴地位發生怎樣轉變
有了人身自由
『肆』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從1861年的時候開始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地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伍』 俄國的農奴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
農奴制的存在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由於農民狀況的惡化,生產率普遍下降。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地主為增加商品糧食的生產,開始剝奪農民的份地,只付給農民口糧,逐漸破壞了勞役制的基礎。有些地主為增加收入,把勞役租改為代役租,農民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裡謀生,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對地主的依附關系。某些富裕農民還力圖用金錢贖取自由。封建農奴制日趨瓦解。 為適應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沙皇政府從19世紀初便著手制定各種限制和廢除農奴制的法案。1803年,頒布了《關於自由農》的法令,允許地主根據自願和贖賣的原則解放農民。1838~1842年,白俄羅斯、立陶宛、西部烏克蘭等地廢除了國有農民租佃國有土地和服勞役的制度。按照這些辦法,農民雖取得一部分權利,但仍未擺脫農奴制的依附關系。由於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以及農奴制危機加深和國內革命運動的發展,沙皇政府被迫於1861年廢除農奴制度,但是,農奴制殘余繼續保存下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後才被徹底消滅。
『陸』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政治: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從法令頒布時間起,農民獲得自由處理個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權。此後,地主不得再把農民當作牲口和器物買賣和交換。但是,地主對農民經濟以外的強制並未完全消滅。如,根據法令的規定,農民和地主訂立贖地契約前,對地主還負有「臨時義務」,繼續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經濟: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同時負擔一定的義務 (贖買土地)
①關於份地和農民因使用份地而須負擔的義務。
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同時負擔一定的義務。份地分配情況視各地而異,分別由不同法令規定。地主利用這些規定,割去農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強占的土地,即所謂「割地」,平均占改革前農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區則達到20~40%。授予農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財產,農民只有「永久使用」權,在農民和地主訂立贖取份地的契約以前必須對地主盡一定的義務。
②關於贖地的手續和實質。
農民的宅旁園地可以贖取,向政府交納約60盧布的法定贖金,六個月後即可獲得所有權。贖地須得到地主的同意,贖金數以每年6%的年利率加以資本化後得出。如,每年代役租為12盧布,則贖金為200盧布。贖地時,農民須先付贖金的20~25%,其餘部分由政府從國庫撥款墊付給地主,農民在以後的49年內以「贖地費」 的形式償還。這樣,作為贖金基礎的並不是實在的土地的價格,而是資本化的代役租。贖金大大高出了當時的實際地價。
(3)組織管理:由村社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農民須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脫離村社。
政府利用舊的村社組織,幾個村社組成鄉,管理聽命於地主貴族中產生的調停吏。這樣,從前受個別地主支配的農民,現在相當程度是處於地方貴族控制下。村社中還建立了連環保制度,監督農民按時完成各種義務。
(4)時間安排:贖買前另設兩年的過渡期。
『柒』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是什麼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庄園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