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油價12日大漲超6%,此次大漲又是為何
國際油價12日大漲超6%,此次大漲又是為何?最近是不是感覺油價一直在漲,都快加不起油了。油價為何一直漲?還會漲多久呢?當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超過100美元大關,創近8年以來的新高。但朋友們不要慌,問題很大。隨著俄羅斯那邊持續有情況的話,油價直接超過140美元每桶,創歷史新高都是有可能的。國際油價上漲直接帶動我國加油提價。
Ⅱ 中國石油下次調價時間
現在中石油調價時間:9月16日24時,價格上漲。93號汽油現在是5.68元,估計會漲0.1元左右。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文簡稱「中國石油」或「中石油」)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4名。標普全球普氏能源公布的2018年全球能源公司250強榜單,中石油排名第47位。
「一帶一路」中國企業100強榜單排名第3位, 2019年1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2020年5月13日,中國石油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32位,2020年9月28日,入選2020中國企業500強榜單,排名第3位。
2021年5月,加入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聯盟。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4位。
2021年11月10日,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在聯合協調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討論了在碳管理領域的雙邊合作。
Ⅲ 時隔24天,俄羅斯股市重開,哪些股票有明顯上漲的趨勢
石油行業,有色金屬,比較有代表性的銀行行業,這些股票上漲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還有一些稀有能源類的股票,也會進行上漲。
Ⅳ 油價又要漲!為何國際油價比10年前降了一半,國內油價卻飈漲
因為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就三個:俄羅斯,阿拉伯和美國,如今俄羅斯的石油進入不了市場。隨著疫情接近尾聲,全球經濟迎來復甦,對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增。一邊是需求增加,一邊是供給減少,美國便瘋狂的高價出口石油,賺的盆滿缽滿。而一手挑起俄烏爭端的正是美國,所以說,油價上漲,都是老美在背後搞的鬼。俄烏爭端越激烈,油價漲的越高,老美的內心越是高興。
但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咱們國家的油價上漲和下跌都有限制。當國際油價漲到130美元每桶時,國內油價便不會再跟隨國際油價波動了,而現在國際油價已經接近120美元。也就是說,無論國際油價如何漲,國內油價也不會突破10元。只要俄烏沖突一天不結束,油價就一天不可能大跌。我們能做的,只有祈禱這次的矛盾早日結束。
Ⅳ 油價迎年內第9次上調,油價為何會出現持續上漲的情況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信息,依據最近國外市場油價轉變狀況,依照現行標准製成品油價格產生體制,自2022年5月30日24時起,中國汽、柴油價格一噸各自提升400塊和390元。
隆眾資訊成品油批發投資分析師李彥覺得,以目前的國際性原油價格水準測算,下一輪成品油調價開場將展現上行的發展趨勢。現階段看來,俄烏彼此軍事行動仍在再次,歐盟並沒有更改封禁俄羅斯原油的計劃,且美國夏天車流高峰來臨,要求預估穩步發展,預估下一輪成品油調價增漲的可能性比較大。
Ⅵ 2014年11月24日國際新聞俄羅斯石油價格什麼時候上漲
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如果沒有大的意外的話(主要指俄羅斯暴走),年底是不可能漲價的。
Ⅶ 俄羅斯的主要經濟來源
第一個支柱,石油和天然氣。
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工業損失慘重,整個產業被徹底摧毀。就連一向強勢的重工業也徹底崩潰了。相反,它已經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為第一支柱的經濟結構。現在,俄羅斯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價值每年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它幾乎占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石油和天然氣是俄羅斯的絕對經濟支柱。
2019年,俄羅斯出口的燃料和能源產品佔46.3%,其中俄羅斯出口的石油達到2.675億噸。2019年12月,俄羅斯石油平均出口價格同比上漲4.6%,達到每噸455.5美元,全年都達不到這一水平,按450元算,大概是1200美元左右。
2019年1月至11月,天然氣在俄羅斯聯邦的出口收入同比下降15.4%,至377億美元,12月,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無數據,按40億元計算,全年為417億美元,也就是油氣出口1617億美元。
2019年,俄羅斯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升至109.36萬億盧布,按平均匯率計算接近1.7萬億美元,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佔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10%,如果加上國內部分,能源在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更高。
2018年,俄羅斯能源系統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即4117.5億美元,約佔俄羅斯財政收入的45%,由此可見,俄羅斯對能源高度依賴,油價影響俄羅斯經濟。
第二個支柱是軍工武器出口。
俄羅斯第二大經濟支柱是武器出口,因為蘇聯軍事工業發達,其武器裝備齊全,而且比西方武器便宜,這使得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在經濟中仍然占據第二位。俄羅斯每年通過出口軍事武器賺取數百億美元,這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並已成為俄羅斯的主要收入來源
第三大支柱是農業。
在現代國家,尤其是世界大國,以農業為支柱的國家很少。因為農業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特別是在封建時代,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現在俄羅斯是世界農業大國,整個農業創造的收入已經成為第三大經濟支柱,僅次於武器出口。所以現在俄羅斯每年都賣出很多農產品,這在大國中是罕見的。
所以,在俄羅斯不斷崛起的人,其實是可以覺醒的,因為我們從俄羅斯的經濟支柱可以看到,這個國家其實很弱,經濟結構除了軍事之外,基本上和非洲、中東國家差不多。沒有工業和製造業,國家很難保持強大和持續崛起,這是俄羅斯的致命弱點。
Ⅷ 俄羅斯盧布希么時候能漲起來
俄羅斯經濟什麼時候恢復這個不好說,不過盧布可以借著最近石油的漲勢漲一波,俄羅斯經濟模式已經以出口能源為主要創匯手段,個人看法盧布今年會隨著石油天然氣的上漲上升到1:52左右。(2016年油價暴跌時盧布匯率一度跌破80)
Ⅸ 新一輪油價調整將於5月30日24時開啟,此次會上調還是下降
會上漲,油價漲了緩解堵車,專家說了,油價以後要漲到30元,
Ⅹ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