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爱尔兰共和国与哪些国家关系较好
和法国关系比较好,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英国(当然,现在不会那么敌对了)
当年抵抗英国人时,法国人西班牙人都帮忙了.
和美国关系当然很铁,爱尔兰裔是美国白人第二多民族,爱尔兰人在美国势力也很大.
to weilai_IRL:
这世界上爱尔兰人最恨的就是英国人了,现在北爱还是英国的一部分,你用大姆脚趾头去想想,也不会说爱尔兰和英国关系好了.
② 澳大利亚与欧盟有什么关系
合作伙伴,经济贸易伙伴。
澳大利亚不是欧盟成员国。目前,唯一一个非欧洲的欧盟成员国是亚洲的塞浦路斯,
欧盟成员国有: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丹麦、爱尔兰,英国,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拉脱维亚,
立陶宛,爱沙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
挪威,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欧盟简史:
欧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宗旨和组织机构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 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欧盟的铭言为“多元一体”。
欧盟的庆典日为5月9日为“欧洲日”。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③ 澳大利亚和英国什么关系
最早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囚犯的地方, 后来慢慢变成殖民地.1931年, 威斯敏斯特法案生效后, 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立的国家. 但是因为澳洲人口70%以上是英国和爱尔兰的后裔, 所以在经济,政治,等很多方面和英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到现在
④ 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什么关系
同属英联邦(就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与俄罗斯都是属于独联体的一样)。并没有殖民地附属关系,是各自独立的。
⑤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这六个国家从历史文化音乐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几个国家都是英国文化的延伸,属于英国曾经的殖民地。
美国的主体民族形成其实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民族)主导的,历史上虽然发生过两次美英战争,但是两国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一战和二战美国都站到了英国一方,维护了英国人的利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英国的邦联,他们共同承认英国女王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虽然两国是大洋洲的主体,但是民族人数非常少,前期依靠英国,后期依靠美国来维护自己的独立。
加拿大曾经是美英战争的战场,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势力退出以后依靠美国,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是没有人把守的,两国关系可见一斑。
爱尔兰可以说是英国人的后花园,但是爱尔兰人并不喜欢英国人。北爱尔兰经常闹独立,南爱尔兰和英国纷争不断。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人就想通过登陆爱尔兰来打击英国,现在英国脱欧局势不明朗,英国难以脱欧,很大的原因是爱尔兰的掣肘。
这些国家作为英国文化圈的主体国家,在政治和军事上先依附英国,后依附美国,在文化上同样如此,可以简单总结:世界霸权交接下的英国文化圈。
⑥ 为什么爱尔兰后裔在澳大利亚人口中占绝对多数
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薯仔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
10年(1846-1856)之内,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万),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着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的饥荒。在这5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致病疫霉菌)的卵菌(Oomycete)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马铃薯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这次灾害加上许多社会与经济因素,使得广泛的失收严重地打击了贫苦农民的生计。
大饥荒对爱尔兰的社会,文化,人口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历史学家把爱尔兰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后两部分。
在爱尔兰发生马铃薯饥荒时期大不列颠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这些粮食,英国政府提供的协助也十分稀少,最终造成高比例的爱尔兰人饿死。
(6)爱尔兰和澳大利亚是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结果
在大饥荒发生前,移民就早已开始了。但是从1846年末开始,移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之后的10年间,180万人离开了爱尔兰,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饥荒期间移民的。
这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口流动之一。对这些男女老少而言,与其说是自愿的移民不如说是逃难,他们的经历苦不堪言。
大饥荒对现代爱尔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在1845年前发生的,但是饥荒的冲击培养了现有的历史力量,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不同寻常的人口曲线、一种深刻的精神创伤,以及人口散居各地,却保持着不变的联系。饥荒后的爱尔兰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