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亚的环境为什么这么好,有哪些环保方法值得借鉴
少开发重工业,它都是出口矿石的,不在本国冶炼
2. 如何解决澳大利亚环境问题
从事社会研究的休·麦凯说:“作为澳大利亚的生活方式,拥有自己的住宅已经扎根在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拥有自己的住宅依然是人们的“梦想”,而且十分盛行。许多年轻人从父母家里搬出来,到城市附近租房暂住,直到有能力在郊区购置一处带花园的住宅。
“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将会促使这些租房族变为买房族”,休·麦凯说,“他们大多可能在市中心租房暂住,但他们会开始企盼着在郊区建立自己的家园,营造出这种澳大利亚养儿育女的完美氛围”。
“外向型”的生活
出生在英国的休·特恩布尔目前在墨尔本的拉特罗布大学教授传媒研究。她注意到澳大利亚郊区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郊区,因为澳大利亚人更加喜欢户外生活。
“你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花园,而是一个户外娱乐场所。”特恩布尔女士说,“一个室内厨房和一个户外烧烤区之间的关系是很直接的--户外烧烤区让你多了一处做饭的地方,一个娱乐和享受生活的场所。这样,澳大利亚人在郊区把野外丛林生活的理想与退居室内的城市生活理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郊区,这两者才有了完美的结合。”
特恩布尔女士还指出,这种是一种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的生活方式,加上四周的高栅栏,这样邻居们也看不见你们。
环境问题
水
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为干旱的大陆,一些环境问题也由此产生。干旱总是给澳大利亚带来威胁,连年的低降水量使得大片土地无法使用传统耕作方式耕种。
各州政府经常对家庭用水和工业用水进行限制,以此来节约水资源。但是由于有大片草地和花园,加之澳大利亚人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澳大利亚人一直是世界上的用水大户。
火灾
在澳大利亚,丛林大火会经常摧毁成千上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和农田。一八五零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隔十三年左右澳大利亚就会出现一个丛林火灾频繁发生的季节。一九三九年发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丛林大火造成了七十一人死亡。从此以后,澳大利亚人开始关注他们的生态系统。历史学家汤姆·格里菲思说,当时的一个皇家委员会曾经指出,欧洲人没能向原住民好好学习。
“原住民从不生活在丛林中心地区”,他说,“他们生活在丛林边缘。而且他们利用焚烧的方法开辟出许多通道和边界。这样即使发生丛林大火,也不会蔓延开来。”
是否采用焚烧或清除矮小灌木方法是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
盐
经过两个世纪的丛林砍伐和采用欧式农业耕种法,现在澳大利亚人认识到需要改变这种做法了。由于很多支流被改道用于灌溉农田,曾经蔚为壮观的墨累-达灵河水系现已面临威胁。
森林砍伐和过度灌溉已经导致大规模土壤盐碱化。地表和地下水源盐分增高正在给大片农村地区造成影响。
演员杰克·汤普森对环境问题十分关注。“一七八八年以来,澳大利亚被砍伐的树木已达两百亿棵,这一数目真是触目惊心。”他说,“现在,我们每一天都会因为土壤盐碱化而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在我们下一代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可耕地,也就是可用于生产粮食的土地,将因为土壤盐碱化变得无法耕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正着手进行一项为期七年、耗资十四亿澳元的项目,目的在于降低土壤盐碱度和清理河道。
3. 如何解决澳大利亚环境问题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4. 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有关保护环境的方法
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是个人。
印度和中国差不多,目前都是猛抓工业,环境污染很严重。
而美国日本已经到了后面一个阶段,开始为之前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弥补。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都把工业基地迁到中国,印度的等发展中国家,原因除了人工便宜外,就是不会污染到自己国家的环境。
澳大利亚是环保做得最好的国家,在澳大利亚高楼不常见,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限制,每建一幢高楼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审批。除了各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区,周围郊区就连购物中心都是Mall的形式,占地面积大,但都是2~3层建筑。为了就是不影响到生态。
5. 澳大利亚在采矿的过程中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澳大利亚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预防,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尽量做到不造成污染。
比如对于采矿者,政府不仅要求他们在开矿前要考虑到采矿对周围动植物和人居的影响,还要求开采者要拿出矿山开采后的治理计划,即废矿场地的“恢复”问题,包括废矿填埋后上面是种农作物还是树木、花草,采矿主必须在开矿前交纳“恢复”废矿的成本。也因此这里许多昔日的废矿都矿区有环保部门,专门从事清场前植物种子和幼苗的采集、培育和采后复植。为保证原有植被,开采时并非将原有林木全部铲除无遗,而是在中间保留一条植物走廊,以确保原有动植物能继续繁衍。 澳大利亚将矿区复植作为获得开采权的先决条件,采矿公司不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后复植计划,便不可能取得开采许可。澳大利亚矿区复植可分成三种类型:其一是在荒无人烟的最偏远地区,只要确保采后环境的安全稳定,大体恢复,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种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复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数年后土着人可继续他们传统的林间采集活动,上述铝矾土矿即属此类;其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做法,即创造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悉尼的奥运公园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例。 变成了绿山或草场。
6. 观澳大利亚山火后我们可以为动物及环境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可以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努力,不要随意砍伐森林。
7. 澳大利亚关于环境问题的对外方针
1.澳大利亚环境保护概述
1.1 国民的良好环境生态意识
澳大利亚是世界环境保护做得相对较好的国家之一。在澳大利亚,政府和一些志愿者经常发起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如“挑战温室效应计划”及“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等,许多公民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环境运动或自然资源保护活动。澳大利亚人具有较为先进的环境理念。他们很早就摆脱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陈腐观念,树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理念。这一点,在澳大利亚国徽的设计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标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1/9
与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徽相比,澳大利亚的国徽可以说是别具特色,该国徽的左边是一头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而这两种动物,目前只有澳大利亚才是其生长地。将特有动物作为本国的标志、作为本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在各国并不多见。澳大利亚国徽的这种独特设计充分反映了澳洲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良好环境伦理观。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还极为重视对环境道德的倡导和强化。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设有专门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感,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而包括从报纸到电台的种种评论也已越来越多地涉足到了环境道德领域。培养正确的环境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已成为澳大利亚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渗透到了政府决策、企业策划和个人行为等方方面面。从这一点上来说,澳大利亚在本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上似乎更倾向于“道德治理”。在澳大利亚,由于政府的正确引导,人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恰当的环境道德规范,对环境与资源的认识也相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高度已使澳大利亚人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成为一种国民素质和人文精神,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
1.2 多样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环境保护的主体即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一般来讲,环境保护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包括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狭义上的环境保护就是专指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对生态环境所进行的保护。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渐重视,环境保护的主体事实上已逐渐突破了传统范围的藩篱,在许多国家,个人及其他组织也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澳大利亚就是一个极明显的例子。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在行政机构上,它有两套政府班子,即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无论是在联邦一级,还是在地方一级,环境保护都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据统计,除了联邦政府以外,澳大利亚目前共有900多个大小不同的地方政府,最大的如布里斯班市议会,统辖70多万人;最小的如西澳大利亚州的一个郡,只有100多人。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保护本地方的环境。如地方政府有权不同意在风景区建造高楼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刺激手段间接影响本地区企业的生产活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的控制一般要经过州长和有关部门批准等等。联邦政府的主要环境监管职责是对各州的环境与资源保护事宜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并对国际国内的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9
除了各级政府实体之外,企业、环境保护组织及个人也已是本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他们在本国环境保护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澳大利亚拥有许多专门的环境工业公司,它们是本国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的普通企业也对环境保护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他们对有关环境保护的许多活动都给予了各种形式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1.3 对环境与资源的全面保护
澳大利亚是一个极为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其环境保护的范围相当广泛,从自然资源到环境污染防治再到生态区域的维护,凡涉及环境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其环保的范围之内:
在澳大利亚,对动植物的保护是其环境保护的一个亮点。澳大利亚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出于良好的生态责任感,澳大利亚人很少砍伐本国的森林;他们无论是在房屋的建造方面,还是在家具的用材方面,都尽力避免用木质产品。不仅如此,澳大利亚还大量引进包括中国的银杏在内的许多植物品种,以增强本国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澳大利亚政府还通过立法严厉禁止并惩罚滥捕滥杀动物尤其是珍惜野生动物的行为;并规定,由各州和地区政府来具体承担对动物的主要保护责任,联邦政府则主要负责联邦管辖领地上的特有动物,并控制动植物的进出口,签订有关保护自然的国际条约或公约等。
澳大利亚对本国境内的生态区域也给予了强有力的保护。澳大利亚是“世界遗产会议”的代表,并作为南半球仅有的四个代表国之一,成为自公约签署以来一直担任代表的国家。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卡卡杜国家公园、乌鲁鲁国家公园和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区等11处特殊区域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这些区域都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及人民的强有力保护。不仅如此,对于臭氧层的保护,澳大利亚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和积极的参与。澳大利
8. 有关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高度认同的植树节,竟然出自19世纪时一位美国出版商的倡议。1872年,斯特林·莫顿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悲天悯人地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积极采纳,不久州长亲自宣布,从此该州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定为植树节。
19世纪末期,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自然界天翻地覆,精华所剩无几。这时,约翰·缪尔出现了。早在1876年,他就强烈要求联邦政府采取森林保护政策。1897年美国国会从商业利益出发阻挠森林保护政策,缪尔就通过媒体获得公众支持,使议员们改变了主张。缪尔最大的功绩在于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在以约翰·缪尔为首的一些人的积极活动下,美国于1872年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又于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着57座国家公园,327处自然和历史胜地,1.2万个历史遗址和其它建筑,还有8500座纪念碑和纪念馆……美国的自然精华悉数被罗致入“园”。当然,单凭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张罗这么大的事业的,这个事业是他与另一位代表—西奥多·罗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缪尔开始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交往。罗斯福认为:“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的,以保证未来的更大成功。”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在政务之余与缪尔考察了大峡谷、约塞米蒂等国家公园,并据考察结果开始限制一些开发—例如在大峡谷中建设大坝。为了使这种环保思想在官员中蔚然成风,罗斯福曾在议会演讲时特别以中国为例(根据一个考察报告)来说明森林破坏造成的恶果:“中国内地(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地区)森林缺乏,乡村只有坟墓和庙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没有林木保护,以致洪水经常决堤。山坡都被开垦,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二战后,美国真正成为决定全球政治经济命运的超级大国,其工业化的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地球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例如,农药DDT和氟利昂空调都是在美国工业的推动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这种规模的工业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位名叫蕾切尔·卡逊的女士开始关注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蠕变。1962年,根据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静的春天》的书动摇了整个美国化工业。卡逊女士发现由于滥施农药,通过食物链积累整个生态系统都在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因此美国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危机。这种发现尽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业集团的歪曲,但还是渐渐改变了美国化工业巨头(例如杜邦公司)的发展理念,美国的工业开始有了两个转变:一是注重衡量化工产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实施清洁生产;二是逐渐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自此,美国的环境才算真正摆脱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人发挥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1969年,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群众活动的具体构想,并提议以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在全美开展环保活动。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也是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绿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并促使美国政府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国家环保局,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
自70年代下半叶后,巴西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巴西政府加强环保立法。1982年,巴西颁布了全国环境法和亚马孙地区生态保护法。1988年在修改后的新宪法中专门增加了《环境》一章,这在巴西历史上是第一次。宪法规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平衡的法规,并确定了国家政权及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等。宪法还规定全国共有312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三点七的地区为生态保护区。1990年巴西政府又颁布了环境保护的十项原则,使法规更加具体化。 其次,巴西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执行机构,以确保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1981年,巴西建立了由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组成的“全国环境体系”,负责协调环境保护工作。1989年又建立了巴西环境协会,重点负责亚马孙地区的环保工作。此外,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还设有环保局。巴西政府中的环境部负责制定方针政策并领导全国的环保工作。 再次,制定环保计划,增加环保投资。1986年,巴西政府制定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计划,规定新车必须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并规定汽车所用汽油中必须添加百分之二十二的无水酒精,以减少尾气污染并可节省汽油。1993年,圣保罗州政府实行清除贯穿该市的蒂也特河污染计划。1994年,里约热内卢州获得7·93亿美元贷款,用以清除瓜纳巴拉海湾的污染。1995年,巴西政府拨款9·5亿美元,用于消除破坏臭氧层的计划。1991年,巴西政府还宣布了1991年到2000年投资1200亿美元保护亚马孙地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庞大计划。另外,巴西政府在1990年到1995年间共提供环保优惠贷款17·58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又向一些钢铁、造纸和纸浆等易造成污染的企业提供了1·41亿美元优惠环保贷款。巴西政府还用减免部分税收等措施鼓励工厂企业增加环保投资,建设废气废水和垃圾处理工厂等。 最后,巴西重视加强环保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对违法者予以惩罚。自80年代开始,巴西中小学就普遍设有环境保护课。今年5月,首都巴西利亚颁布政令,宣布对在市内乱扔垃圾者处以20到80美元的罚款。 经过多年的努力,巴西在环保方面初步取得成绩。首先,城市空气污染状况明显好转。巴西自70年代开始推行全国酒精计划,用酒精代替汽油做汽车燃料。目前,全国有500万辆酒精汽车,占全国汽车总数的三分之一。酒精车尾气污染很少。现在,除圣保罗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外,其他城市空气普遍比较清洁。此外,植树造林成风,亚马孙地区毁林情况初步得以控制。现在,巴西基本可做到合理采伐森林,边采伐,边栽植。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全国造林面积已达620万公顷,近年来进一步扩大。现在,全国纸浆、纸张、纤维原料和冶炼钢铁所用木材全部来自人工林。巴西人工林的百分之五十二是生长迅速的桉树,百分之三十为松柏林。 澳大利亚优美的环境,得益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澳大利亚政府每年在节能减排方面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研究新的技术。在维多利亚州采访时,维多利亚州能源与资源部长皮特·巴彻勒告诉记者,维多利亚州政府坚决致力于增加利用可再生能源来获得清洁能源,并实行了市场机制,以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维多利亚州再生能源目标计划到2016年,可再生能源至少占总能源的10%。加快风能、太阳能的建设,加强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在新批的建设项目中,新建的发电厂往后推,提高现有发电厂的效率。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为了广泛吸收全社会的创新智慧,澳大利亚新一届政府不仅设立了一个创新发展部,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解决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澳大利亚正在积极准备召开一个千人大会。计划于今年4月份召开的这个千人大会,将在全澳洲挑选1000人参加,集中在一个主题,就是商讨澳大利亚的未来和2020年前的发展路径、规划方向、规划目标、规划方法。
千人大会由陆克文总理联手知名大学的校长,组成一个10人筹备小组,由这个小组挑选1000名全澳洲最有创见、最有思想、最聪明的人,集中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人士,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愿望,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对环境违法者任何人都有权起诉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之一。早在1970年,维多利亚州就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联邦层次,环境保护立法已有50多个,有综合立法,如《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法》、《国家公园和野生物保育法》、《生态控制法》、《濒危物种保护法》等;也有专项立法,如《海洋石油污染法》、《墨累河水法》、《大堡礁海洋公园法》等;还有20多个行政法规,如“清洁空气法规”、“辐射控制法规”等。在州层次,各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都多达百余个。
澳大利亚环保法律法规的条款很细,可操作性很强。维多利亚州的“环保收费法规”,条款多达百余条,从收费的种类、标准、单位、计算公式到最大排污答应量、交费流程、费用减免等,都规定得十分具体。仅垃圾填埋就按照废物种类和数量列出了16个层次的收费标准,每个层次收取若干个“费单位”。“费单位”的个数,由垃圾填埋成本确定。每个“费单位”的具体金额,由当年物价水平确定。这样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强,避免了执法的随意性,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摩擦。
澳大利亚法律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者处罚很严厉,对法人可以判处100万澳元的罚金,对自然人可判处25万澳元罚金,对直接犯罪人可判处高达7年的有期徒刑。而且,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者,任何人都有权起诉,不管其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澳大利亚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预防,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尽量做到不造成污染。比如对于采矿者,政府不仅要求他们在开矿前要考虑到采矿对周围动植物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还要求开采者要拿出矿山开采后的治理计划,即废矿场地的“恢复”方案。包括废矿填埋后上面是种农作物还是树木、花草,采矿主必须在开矿前交纳“恢复”废矿的成本。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亚许多昔日满目疮痍的废矿山又都变成了葱翠青山或如茵的草场。
9. 现代澳洲人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努力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客观上地广人稀,环境自净能力很强,环境容量很大;主观上,政府、企业、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很高,他们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制定了法规政策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严格
执法,加大环保宣教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立法上,澳洲制定了《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澳大利亚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化保护法》、《国家野草控制战略》、《澳大利亚濒危动植物和生态区域保护战略》等法规政策。澳洲高度重视预防为主的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联邦和州政府均要求对重大的发展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就开始预防和减轻不当的人为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管理中,采取了一些具体但又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比如,在凯恩斯的库连达热带雨林要修建当时世界第一、长达7.5千米的索道,因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环保局压了7年,最后业主交了100万美元保证金,并承诺不修公路、不破坏生态,用直升飞机运送建材,环保局才予批准,结果一年就建成,但花了上亿美元;又如,为了保护好世界上最小的企鹅(全球仅分布于南极、南非、澳洲),在面积相当于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墨尔本企鹅岛(约有10000多只企鹅),严格控制居民数量,在1000多住户中,研究人员就占了一半,对游客要求做到“三不准”,即不准吸烟、不准抚摸、不准拍照(因前些年使用闪光灯致使企鹅失明而无法出海);再如,为了保护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世界自然遗产,凯恩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力度,禁止海洋探险活动,有效地防范棘冠海星对珊瑚虫的生命威胁,限制旅游开发商的不当开发和游客的过度流入。
澳大利亚物华天宝,得天独厚,但有两个遗憾:一是在国土及南极上空有一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那么大、深度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相当的“臭氧层空洞”;二是缺水。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澳大利亚创造性地建立了城市水资源管理模式,这是一个集水利水文工程、环境科学、水生生态、水资源管理、社区教育、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以及其它城市建设的各学科综合性的工作,是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强调要加强降水管理,建立雨水滞流坝、垃圾拦截闸、洪水预防、降水收集、处理、传输、储存、回用管理体系,降低对下游的洪峰冲击,提高水回用机会,美化城市景观。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水敏感城市设计,要求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在任何涉及水的问题上都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强降水系统的多功能用途。其核心思想是从家庭节水型用水器到城市的给排水设计,乃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节水。同时,为净化水质,采取了植被沼泽、过滤技术、通透性地面材料、生物活性土壤过滤、微纤维膜技术、生物拦截系统、人工湿地等措施。城市水敏感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系统、将降水综合到地表景观中、保证水体质量、降低地表径流量和高峰流量。此外,澳大利亚还非常重视社区参与,联邦政府组织的全国性“水体观察”项目,涵盖了土地保护组织、大中小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的“河流观察”项目参加的学校、团体多达几百个,有近3万成员,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教育、监测、社区参与、流域健康促进等多功能群众组织,成为当地水资源及环境管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网址:http://home.focus.cn/news/2009-12-18/159847.html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满意请点击:采纳
10. 澳大利亚遭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遇到洪水时,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澳大利亚遭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遇到洪水时,如果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预定好的路线,向山坡或者是高地等等这些地方转移。如果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人已经被洪水给包围了,要想尽办法用门板、木床,甚至是船只来做水上的转移。如果洪水来得实在是太快了,没有转移的时间,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慌乱,要想办法爬上屋顶、高墙或是大树,先暂时躲避洪水带来的危险,静静等待救援人员的来临。如果是在山区,在连续下大雨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爆发山洪的,在这种环境下,要切记避免渡河,一旦渡河有被山洪冲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