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如何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

如何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

发布时间:2022-06-14 21:17:46

⑴ 要在澳大利亚牧场打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条件

上图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

作为新媒体、新经济的代表,新浪网特制作《总编在线》版块,希望通过与各大主流媒体总编辑与网友、读者的近距离交流,为记录中国媒体的发展轨迹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个特别系列访谈中,我们邀请的总编,将通过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方式,与我们的受众共同探讨传媒业的发展、问题,以及最新的标志性事件与现象。

在线的媒体总编缉,均来自最具社会影响力、最具媒体传播实力及新锐视角的媒体。

我们的目的是:共同丰富与繁荣大媒体概念与产业,为让媒体受众近距离倾听传统媒体高人的声音。

第20期《总编在线》:2003年3月26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以下为本次嘉宾聊天的实录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新浪总编在线第20期聊天现在开始,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先生,他曾经从事过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地貌第四届地质环境演变的工作,下面请李社长介绍一下他个人的一些情况。

李拴科:新浪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到嘉宾聊天室来谈一谈我们的杂志,我自己是从科学研究转向媒体的行业,23岁到33岁,十年的时间,在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进行考察和研究工作,前后算起来有四年的时间在南极做考察研究工作,有四年在青藏,有两年在北极,从33岁到现在,这个杂志以前叫地理知识,1998年改成了现在的这种形式,这个杂志2000年10月份命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去年1月份,日本版的版权卖给了日本的出版公司,出版了日文版。

主持人:从刚才社长的介绍看,社长的经历很丰富,杂志也很专业,请社长介绍一下这本杂志的读者定位是什么?给哪些读者看?而且办这个杂志的宗旨是什么?

李拴科:说到这个问题,稍稍占用大家多一点的时间,谈到媒体的定位和宗旨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媒体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最重要的是后面两个字——地理,这涉及到怎样认识地理,对于地理的概念,我们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体验,都有一定的了解,比方说我们刚出生的小孩,当他很小的时候,如果天气变化了,父母不能及时增减衣物,或者保暖,就会生病,甚至一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没有多少文化的成年人,对于地理多少有一点了解,比如说出门会告诉他向东走,向西走,今天刮风了,今天下雨了,起沙尘暴了,能见度很差等等,这是很朴素的地理概念,这是从有了人类,或者说对我们个体来讲,从一出生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最朴素的地理概念,甚至说只要有生活积累,哪怕没有多少教育背景,也依然是存在的,这个层次的最朴素的地理认识,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层次,上升到地理的实践方面,比如说农民要知道什么季节要播种,什么季节浇灌,什么季节除草,什么时候收割,跟生产直接相关的,这是实践地理的范畴。工人要开矿山、修公路,挖矿、搞勘探,我们要旅行,走到哪儿,上什么路,过什么山,穿什么衣等等,跟我们出行有关的,都是我们实践地理的范畴。这有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除了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之外,还要靠基础的教育,没有基础的教育环节,第二层次的地理素养就不太可能形成。

第三个层次,就是版图、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学,我们讲到中式版图,军人的天职就是守卫中式版图,这样版图的概念是军人应该有的。政治家来讲,守卫着他自己应该有的界限,这样的界限是政治版图。商业版图,大家多少有一些了解,比如说有一些倾销,什么是叫做倾销,从地域上来讲,就是我的地区通过其他的方式侵入你的地盘了,大家组织WTO,实施一个新的规则,限制一下。文化版图就是自己拥有的文化属性,什么样的地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衍生、传承、发展、变化的,像我们的汉文化一样,我们的汉文化就是独有的季风气侯下,繁衍、发展、变化的。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对于我们出行者来讲,出行的理由。大家会看到很多旅游的题材,旅游的媒体,或者旅游的书籍,介绍的是类似于菜谱一样,告诉你要去哪儿,比如说我是外地的游客,今天到北京了,会告诉我今天去天安门,明天去故宫,去长城等等。我到了北京,我为什么去长城,为什么去故宫,为什么去北海,一定有独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东西吸引了我,这样我才去。因此,我们要介绍中国国家地理是什么呢?中国国家地理主要是以地理思辨、地理哲学,刚才我所讲的第三层次的为媒体的立题命脉,两句口号的东西,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解释起来道理很简单,《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媒体,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辨,也就是惊叹号加问号,落脚到对人文的影响,中国国家地理这一期我们讲的沙尘暴,我们知道,很多媒体里面展示的沙尘暴是妖魔式的,我们都知道沙尘暴很坏,很糟糕,弄坏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房子很脏很乱,谁又知道沙尘暴是我们地球上不可获缺的,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比如说海洋里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瘀泥,实际上海洋的瘀泥不是一般的泥,是营养的矿物质,有大部分是通过沙尘暴带过来的,小时候是通过河流冲到海里面的。如果没有沙尘暴,假如我们有能力把所有的风沙都压下去,整个海洋系统都会崩溃掉,这样对我们人类一定是灾难性的。

除此以外,沙尘暴减轻地球的酸雨的危害,如果没有沙尘暴,酸雨已经威胁到我们北京的地区了,着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的物质颗粒,综合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的东西,使我们感觉到雨没有那么酸。另外是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诸如此类的东西,媒体应该有责任告诉社会,让社会真正认识到,一个自然现象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存在的道理,自然规律是不能抗拒的,很多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它。这样一个纯自然的题目,落实到人文上面来,让每个受众都能感受到它的对人文的影响。

返过来,昭示人文精华,人文类的题目一定要揭示它的自然背景,讲一个浅显的例子,很多媒体都讲吃,很多手法去讲,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很多饮食类的杂志,菜谱等等,很多都可以做的。地理杂志可不可以讲吃?地理杂志最朴素的概念是衣食住行,有地区的差异,一个地区的人吃的工具跟别的地区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吃的形态也不一样,一个地方的人用嘴吃,如果另外一个地方的人用鼻子吃,另外一个地方人用耳朵吃的话,这是一个地理的话题。如果还有另外一种办法,网友都知道,中国是由五色土组成的,大家想过没有,每色土上人们吃的方式,或者用料的搭配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地理。

比如说我们的西北地区,主体上以吃酸的为主,因为西北地区的水质和黄土分布面积很广,这个地方生产的蔬菜、食物碱性很高,吃酸的东西有助于PH值的平衡,黑土地以咸的为主,因为黑土地里大量的镁,咸的东西可以分解每。长江中夏有底带,吃辛辣的东西,等等,这本来是人文的话题,背后有自然的背景,从这个角度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话题,这些东西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担心有网友们误解,正因为有这样的题材,你们在生拉硬拽,在编造这样的故事,对于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不同的行为的人一定有他的看法,农民对于土地依附于它,是无奈的依附,很多人愿意到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土地上生活,但是同样这块土地,组织文学家、艺术家、画家、作曲家,建筑开发商,当然包括地理工作者,我们每个人写的考察报告不一样,作曲家会写一首很好听的音乐,画家会画一幅很有激情的画,文学家会写散文……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地理杂志也做了一期沙尘暴,这对于北方的市民来说,可能是影响很大,而且可能立刻会感受到沙尘暴给我们带来的不便。现在有两个问题,我们的杂志走访了兰州和古浪和武威这些地方,我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沙化到了什么地步,刚才社长说没有沙尘暴也是不行的,是不可获缺的,那么我们想,一个是到了什么地步,第二个,现在有一种观点,沙化可以控制,但是不能根治,您是什么样的看法?

李拴科:从自然的概念来讲,沙漠化是自然的过程,人类不能改变自然的足迹,如果人类强制地改变自然的足迹,像我们以前讲的,我们要征服大自然,跟大自然斗争,这是不可取的,最后造成了大自然更厉害的报复,沙化的过程是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们采取一些植树造林的方式,不一定控制住沙漠化,因为树木的增长跟沙漠化有一定的感到,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因的。

我们的南疆和北疆两块大沙漠,全球有沙漠也有绿洲,新疆越来越干,变成大沙漠、戈壁,但是大家别忘正是全球性的被回归性的地带,都是沙漠地带,我们国家的长江中夏忧烦而是鱼米之乡,大自然有不同的格局,就会有不同的自然地带,该种什么树,该长什么草,该是什么样的景观,就一定是什么样的景观,大的规律不能改变的,人类也没有必要改变它。返过来说,中国的沙化的程度究竟什么样,抛弃掉某一个小镇,某一个小村庄,某一个房子,大范围讲,有些地方在沙化,有有些地方沙化在减退,在变成草场。除非有一些地方的沙化是因为人类无知地开采它,植树造林不能防止沙化的进程。有一些地方,地表的水很少很少,本来能满足草场的需求,草对水的需求很少,如果就这么一点水,能供应,做个比方,这一杯子水,能养活周围一平方米的草场,这个地方的草场就不会变成沙漠,如果我非得栽一棵树,大家知道,树的根系很强的,会扩张到其他的地方,把其他地方应该长草的水都吸过来,结果是草死掉了,表面裸露了,成了沙化,这样树也活不了,随着树越长越大,需要的水分也越来越多。

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或者保护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地分析和利用,不能盲目地植树造林,很多小地区的沙漠化的过程,恰恰是因为我们人类植树造林引起的,所以植树造林从泛义上讲,有足够的降水地区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我们的家园的很好的手段。但是你可以想象,非得在大沙漠里面,把它变成绿洲,种出很多树来,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只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恶化。

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解决沙尘暴问题,更是一个谎话,更不现实,沙尘暴是高空的,几千米以上的地区发生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带到夏威夷,夏威夷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样的沙尘带过去了,所以夏威夷很繁华,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跟现在太平洋其他的海岛一样很孤独,所以,这关联一体的课题一定要有科学的看法。

我认为北京的沙尘暴是减弱了,北京三大怪之一,就是北京的姑娘冬天头巾带两片,一片防寒的,一片防沙尘的,说明现在已经减弱了,为什么现在群起而讨伐?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大家维持基本的生活的宽敞住房都做不到了,现在生活提高了,有这样一些很糟糕的天气过程,大家肯定很恼火,这是一个社会形态的问题。

主持人:既然我们正在大力地提倡植树造林,刚才社长说这么一个问题,植树造林不一定能够根治沙化。

李拴科:分地区,这个地区是一个自然地区。

主持人:我们受到沙尘暴干扰的市民,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可以减少这种东西,让我们对沙尘暴的感受上有一些改变?国家治理沙化的时候应该有哪些策略来做这个事情?

李拴科:遵从自然规律,这个地方该是荒漠的地方,就不要管它,该是牧场、草场的,要维持它的载畜量,不要把该放牧的地方变成耕种的,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对于城里生活的市民来讲,要提醒大家,沙尘暴和我们的就地起沙是两种概念,北京风很大的时候,很多工地需要表面的加盖和撒水,减少就地扬沙扬尘,自然规律人们不能阻挡和改变,我们改变一个自然规律的时候,可能这样的危害少了,会有其他的设想不到的对人类危害更大的自然现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上帝。

网友:这个杂志是哪里主办的?是不是有外资介入?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杂志,没有外资的背景,这个杂志是地地道道的全民所有,是国有资产,这个杂志,包括卖到日本和台湾的版权,在中国国内的媒体业来讲是不多见的,就是完整的媒体形态,名称和商标能卖到这样的发达地区和国家,不是很多见的。

网友:图片都是哪些来源?是原创还是引进的?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没有引进的,因为没有跟境外有版权合作,也没有购买其他别人的版权,所以这本杂志是个原创的,我们中国人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的媒体,它的图片,这位网友提的图片比较好,坦率来讲,《中国国家地理》还有很大的空间,跟国际上一些这一类型的杂志相比,比如说美国《国家地理》、新加坡《地理》、澳大利亚《地理》等等,《中国国家地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我们需要努力,也希望社会上更多更好的热心于这方面事业的摄影爱好者,一些专家和朋友们,能够共同地支持这个事情。我们的操作模式是签约制的办法,国际上通行的办法,从今年这个月开始,中国国家队设立基金,要支持野外考察拍摄等等,跟地理杂志报道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科学研究考察环境行为等等活动。

网友:前几年我们国家在洞庭湖进行过考察,考察这里有没有石油的问题,不知道您是否了解这个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

李拴科:洞庭湖的考察已经多年了,现在具备的是远景储量,就是没有开采能力的,我们听广播或者看报纸的时候,经常看到远景储量和探明储量,有很大的差别,透明储量一个是技术能够达到,也符合经济规律,远近储量是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办法开的,也许以后某一天,我们的技术条件大大改善或者经济上有改善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我们脚下的每一粒土里面都可能含有晶,我们只能到某个地方去开采,同样的道理,现在不能开采的,绝不意味着永远不能开采,也许有一天技术大量提高,技术大量改善,都能亿做到的。

网友:我们这个杂志的定位比较专业,不像大众媒体,您怎么平衡广告和媒体发展?要继续办下去,肯定要有投入和产出。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的简体版本有二十万的发行量,发行本身的盈利状况就很好,正是因为它的发行量一年一年都在扩张,所以从一开始的84页,到132页面,再加增四幅图,后来168个页面赠大地图,如果我们没有大的发展,一定做不到的。

第二个,这个杂志是个科学传媒,不应该称之为一本专业杂志,科学传媒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天地生人四大科学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最讲究的是差异之美。大家知道,我们生活这个世界上,看到的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中国人讲究的差异性的美,全世界的刮风如果都是一样的,《中国国家地理》就没有必要选择,尽管说降雨、刮风是地理最核心的一些组成要素,但是作为媒体来讲就没有必要涉足它。如果刮风一个地方跟另一个地方不一样,有差异,这才是能够关注的。

如果全世界的模式、说话模式、说话都一样的,就没有必要关注一个人的面孔,正是因为有面容、语言不一样,吃的一样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地理,所以说这本杂志是一个科学传媒,只是说大众传媒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传媒是给客家看的,有些传媒给孩子们看的,有些传媒给艺术人看的,这种传媒是给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成年人看的,因此,我们赋予这本杂志,包括我的团队努力要做的杂志,既要有时效性,同时要有典藏性,关注热点、难点、疑点,是社会关注的,典藏性是要制作精良,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没有做过的,这不是我们生拉硬拽的,我要解释的。

⑵ 去澳大利亚农场打工可靠么

如果你想要去农场打工,其实严格讲要看运气。因为你的签证类别。如果是600签证上面明显写的不可打工。那雇主如果要求看你的Visa,那他这时候一般也不会选择。因为想找人在农收季节有偿劳务还是有不少的。另外就是他认可,或者你们聊的很high,他也是会考虑将你留下。或者国外有很多换宿的,你可以提出在农场干活换吃住一般他肯定同意。
如果你是留学签证的话。去city工作机会也很多,而且比较方便回住所。
农场通常都是在地广人稀的乡下。当然如果你是自己有车,想远离城市寻找一片宁静的富二代另说。
下面在介绍些农场知识吧。
农场分农业农场和家庭农场,这是跟土地性质限定的。跟国内商业用地,民宅用地一样。
农业类的属于大型的已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一般土地面积都达到50英亩了,(合中国约300亩)具体有多大我也没量过。就是一望无际的感觉是有的.
这样的农场有固定的工人,有大型的机械。产品或有固定的厂商收购或有固定销售渠道,所以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招工很少。工作量相对为机械不可替代人工环节,所以也不轻松。一般旅游签证就别去吃闭门羹了。这里不适合咱们滴。

⑶ 请问一下在奥大利亚农场干活怎么样

回答:

在澳大利亚农场干活应该不错,但是澳大利亚实行劳工保护,外国劳工很难进入。

  1. 气候的话要看你去哪个城市了一般除了塔斯马尼亚洲(靠近南极),其他的温度都很适宜,当然靠近赤道的达尔文市就基本上常年夏天,而向悉尼,墨尔本等冬天基本上最低也就5,6度,夏天最高可达40度。

  2. 工作累不累的话有很多因素了,一个看个人体质,一个的话要看活~~我没接触过农场这块不知道累不累,根据这的经验应该是不会比国内累的。

  3. 这里是很重视人权的,这点你放心,当然因为国外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种族歧视,但是澳洲因为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4%也是算蛮多了,还有许多亚洲人,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澳洲算是歧视较少的国家了。

⑷ 出劳务到澳大利亚,在农场干活,听说每月能挣2万元人民币,是真的吗

是真的。

1、如果天气好,你想去哪个城市,一般来说,除了塔斯马尼亚(靠近南极),其他温度都是合适的,当然,靠近赤道的达尔文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而悉尼、墨尔本和其他城市冬天最低气温为5到6度,夏天最高气温为40度。

2、在这里,人权受到高度重视,当然,国外或多或少会有种族歧视,但澳大利亚是西方国家中歧视较少的国家,因为中国人口占总人口的3.4%。

3、在国外工作期间,必须严格履行国外劳动合同,不能擅自离职,更不能“非法工作”,当铁匠是违法的。

4、不要参加当的旅行、罢工、集会,不要参加当地的宗教组织及其活动。

(4)如何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劳务目的国

出国前,需要对劳务项目所在的国家有充分的了解,如恐怖主义、民族和宗教冲突、地区形势、国内政治形势、社会保障等情况,才能确定,如果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商务部和外交部将提醒他们谨慎行事。

2、认真参加出国前培训

参加适应性培训是出国前的必修课,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海外劳务的法律法规,了解劳务目的地国的基本情况,帮助我们提高预防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增强事故发生时的应变和应对能力,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接受公司的统一管理

到达目的地后,派遣企业或外国雇主将为我们安排新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接受派遣企业或外国雇主的统一管理,集体宿舍和集体用餐,这对我们更安全。

⑸ 去澳大利亚打工怎么样

可以合法去澳洲打工。
首先,你需要一个签证,申请澳洲打工度假签证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一、那什么是打工度假签证呢?
"打工度假"是一种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刚毕业的学生会花费大约一年时间去国外旅行生活,期间靠打工赚生活费,体验不一样的自给自足人生。甚至有很多工作了几年的上班族,也会申请。(注: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s Visa ,简称WHV)

二、打工度假签证能做什么?
1、从入境开始算起,最长可以在澳洲工作12个月,但是为同一个雇主工作不能超过六个月。比较常见的工作有以下几种:
● 餐厅服务员+收银员:工作内容和国内一样的类似,没有挑战性,没什么好讲的;
● 咖啡店做咖啡:澳洲人对咖啡要求比较高,每个人的喝咖啡习惯也不一样,人多的时候就会超级混乱,容易出错;
● 西人家庭Au pair:这类工作一般包吃住,工作内容和国内的保姆差不多,但是工作强度要低很多;
● 跟着一辆餐车工作:基本上一个镇或者一个城市待一到两周左右,结束了就往下一个城市走,吃住都在车上,或者扎帐篷,边旅游边工作日子过的比较有趣;
● 农场、工厂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最累的工作之一了,时薪也比较高,包吃住,工作内容一般是摘果实、收割菜、农场杂活、产品包装、计件工等。
除农场、工厂的工作外,时薪一般是12-16刀,农场和工厂时薪会高一些,如果肯努力一周收入可能达到800-1000刀,按个人情况而定。至于在澳洲还有什么其他工作,要你自己去发现了。
2、可参加最长四个月的短期学习;3、可转为学生签证、工作签证等,前提是拿到学校offer或者找到对口的工作(或雇主愿意担保、符合独立移民条件等)4、续签政策已经公布,在规定的地区工作三个月以上,可申请二签和三签。

三、如果对whv感兴趣,那满足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申请?
●有效中国护照,且没有持417签赴澳记录
●18周岁≤ 你的年龄<31周岁,不携子女赴澳
●高等教育学历,或已完成至少2年大学学习
●12个月内有效的英文水平成绩证明
●存款证明
●满足品行及健康要求

四、申请WHV的流程是什么?
1、准备材料
护照、英语成绩证明、大学毕业证和大学成绩单中英文公证件、1208+54表格、资金证明、护照彩、户口本、身份证彩印件、护照尺寸的照片x2、签证费、简历。
2、抢名额
“抢名额”指的是抢一个预约日期去递交材料,该日期不能更改。由于每次申请名额人数众多,僧多肉少,所以要用抢的,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手速不抱希望也可以找中介代抢。
3、到签证中心递交材料
到签证中心出示名额预约信和护照后领排队码,到窗口办理材料核对、交签证费,留联系方式、签字等手续,之后回家等邮件体检通知。
4、体检
递交之后等着体检通知邮件(一般递签后1-2周收到通知),有了通知之后28天内去体检就行了。如果想要加速拿到签证,你也可以提前体检,申请到HAP ID后,把它填在1208表格里。
5、下签
从递交材料以后,一般体检后1-2周收到结果。下签是以电子签的形式,把邮件里的附件打印出来,出国的时候带着即可。

⑹ 去澳大利亚农场工作好办理吗

需要提供工作经验以及英文成绩(雅思成绩)

⑺ 澳大利亚农场招工

澳洲农场职位不在澳洲工作签证的职位上面,所以,即使农场需要海外招人,一般是招持有旅游工作签证或澳洲和周边国家签署合约可以派遣农场个人的国家的人。中国人可以申请旅游工作签证,每年5000个名额,拿到这个签证,可以到澳洲农场工作。

⑻ 去澳大利亚农场打工有什么途径

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到澳洲农场打工?
澳洲死亡率最高的职业不是司机,也不是建筑工人,也不是消防员,死亡率最高的工作就是农场工。农场地处偏远,一旦出事,发现时一般发现的都是尸体。即便及时发现,送到医院路上你也挂了。
而且澳洲阳光暴晒,工作还辛苦。薪水还不高。据我所知,赚得最多的是达尔文的香蕉园扛香蕉。每小时三十澳元,亚洲人种做不了的,太热太累,要命的。亚洲人也就摘个草莓葡萄,割个生菜之类的。也是腰累个半死。因为容易采摘的都被机器收走了,只剩下机器摘不到的才用人工摘。薪水大概10-15一小时,每天6-8小时,下雨了只能休息没钱赚的。
劝你选择别的工作吧。现在只有黑民和打工度假签证的人才在农场做工

⑼ 请问一下,在澳大利亚农场干活怎么样

回答:

在澳大利亚农场干活应该不错,但是澳大利亚实行劳工保护,外国劳工很难进入。

  1. 气候的话要看你去哪个城市了一般除了塔斯马尼亚洲(靠近南极),其他的温度都很适宜,当然靠近赤道的达尔文市就基本上常年夏天,而向悉尼,墨尔本等冬天基本上最低也就5,6度,夏天最高可达40度。

  2. 工作累不累的话有很多因素了,一个看个人体质,一个的话要看活~~我没接触过农场这块不知道累不累,根据这的经验应该是不会比国内累的。

  3. 这里是很重视人权的,这点你放心,当然因为国外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种族歧视,但是澳洲因为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4%也是算蛮多了,还有许多亚洲人,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澳洲算是歧视较少的国家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澳大利亚农场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