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的海洋生物多少种

澳大利亚的海洋生物多少种

发布时间:2022-06-15 05:54:14

Ⅰ 海洋生物一共有几种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实却是动物。海葵共有 1000 多种,栖息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 10000 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而数量最多的还是在热带海域。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常见体表具乳突的绿侧花海葵。在我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也会有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当其收缩时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此外,还有触手众多的细指海葵等。海葵的单体呈圆柱状,柱体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但内环者大于外环,数目均为 6 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附着端的基盘,可分泌腺体吸附于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口盘的直径大多为几厘米,但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盘直径可达 1 . 5 米之巨。海葵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具斑点或具条纹的或多色的,这些色彩来自何处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另外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营养。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白天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触手再伸出来以捕食。 海葵没有骨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代表了从简单有机体向复杂有机体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能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经系统无法辨别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实际的接触,受到刺激才会发生反应。当海葵被触动时,许多触手都会发生一阵反射性痉挛,这说明有一些基本信号传递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只有直接参与和食物接触的触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应。这些信号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每次接触所产生的反应都相同。只有当食物最终进入和消化系统接触的状态时,其它触手才会开始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折皱起来,这种反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摄取食物,将食物包围起来,送到嘴上进食。 海葵原始的感觉器官是否具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后把它放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这样就节省了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在那里加以辨别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时也说明信息并没有传遍海葵的全身,因为塑料虾每次接触不同的触手,捕捉的过程都会周而复始地进行。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都能够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但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 海葵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但事实上,海葵并不都是永久附于一处,有的在缓缓滑行,有的靠触手做翻转运动,还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离的游泳。极个别的海葵还会靠基盘分泌的气囊倒挂在水层中浮游。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无害的柔弱的鲜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靠摄取水中的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它的呈放射状的两排细长的触手伸张开来,在消化腔上方摆动不止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非常的美丽,向那些好奇心盛的游鱼频频招手。虽然不能主动出击获取猎物,但是当它的触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轻轻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牺牲品。海葵的触手长满了倒刺,这种倒刺能够刺穿猎物的肉体。它的体壁与触手均具有刺丝胞,那是一种特殊的有毒器官,会分泌一种毒液,用来麻痹其他动物以自卫或摄食。看来,海葵鲜艳动人的触手对小鱼来说,其实是一种可怕的美丽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对人类伤害不大,如果我们不小心摸到它们的触手,就会受到拍击而有刺痛或搔痒的感觉。假如把它们采回去煮熟吃下,会产生呕吐、发烧、腹痛等中毒现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因此,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简单动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能力极为有限。海葵有根强的伸缩能力,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遇到危险时,会将身体收缩,排空触手内的水,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在完成收缩的全部过程之前,触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半小时,因此海葵这两个半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这样,进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触手重新露出来之前便丧失了耐心,放弃了侵扰。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还会依附在寄居蟹的螺壳上。当寄居蟹长大要迁入另一个较大的新螺壳时,海葵也会主动地移到新壳上。这样海葵和寄居蟹双方都得到好处。由于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处游荡,使得原本不移动的海葵随着寄居蟹的走动,扩大了觅食的领域。对寄居蟹来说,一则可用海葵来伪装,二则由于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杀死寄居蟹的天敌,因此保障了寄居蟹的安全。 海葵除了与寄居蟹互利共生之外,还与一种小丑鱼共同生活。小丑鱼的体表能分泌粘液,以防止海葵刺细胞的蜇刺,如果人为地除去粘液,它们也会被海葵蜇得落荒而逃。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动弹不得时,这种红身白纹的小丑鱼会在漂亮的触手处游动,以引诱其他的小鱼上钩。海葵在捕捉到猎物,饱餐之后,小丑鱼就可以捡食一些残渣。此外,小丑鱼遇到敌人攻击时,就赶紧逃到海葵的触手间躲避。总之,小丑鱼以海葵为避难所,而海葵藉着小丑鱼以获得更多

Ⅱ 澳大利亚的动物有哪些

澳大利亚大陆在历史上长期与外界隔绝,其广袤的土地成为动物生存的天堂。在全国250多种土生哺乳动物中,约有一半为有袋动物,像世界闻名的袋鼠、考拉、袋熊、袋狼等等。光袋鼠的种类就多达50余种。袋鼠繁殖很有意思,你若看见袋鼠在清理袋内杂物,就说明母袋鼠快临产了。母袋鼠分娩后,未睁眼的小袋鼠会从袋鼠妈妈的尾巴上向育儿袋里蠕动,绝不会迷失方向。
因为袋鼠繁殖力特强,澳政府每年都要有计划地捕杀一批,皮做成皮箱等物品出售,肉做成各种佳肴食品。现在去澳国的人都喜欢买一两样袋鼠皮件做纪念,或到餐馆吃顿红烧袋鼠肉,其味道很是不错,跟红烧牛肉差不多。
澳大利亚最珍奇的动物要算鸭嘴兽了。它属于当今世界极稀有的单孔动物,是介于爬虫类与哺乳类中间的一种动物,与哺乳动物共同之处是用肺呼吸,且是热血,可是它又以产卵繁殖,保留了一个爬虫类动物特征。它长得也很奇怪,既像兽又像鸭。英国动物学家刚见到标本时简直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这种奇特动物。鸭嘴兽像鸭,像獭,像蛇,又什么都不像。这是澳大利亚独存的动物,始终处于过渡阶段,给动物进化提供了活的研究资料。
澳大利亚有500多种土生的禽鸟,其中以被命名为国鸟的鸸鹋体格最大。鸸鹋是鸵鸟的一种,属于陆地飞禽,身高1.5米,体重约40多公斤,棕色羽毛,善于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是陆地禽鸟中着名的飞毛腿。经过训练可以看门、骑玩。
澳大利亚的琴鸟招人喜爱。它像中国的孔雀一样,浑身长满了美丽的羽毛,高兴时尾巴羽毛展开,向人展示它的美丽身姿,还会发出许多悦耳动听的声音。据说琴鸟可以发出40多个音节。

Ⅲ 海里有多少海洋生物

漫话海洋鱼类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妇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蹑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历史可溯源久远。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记录了生存于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研究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就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在古代的着述中,不仅有鱼类习性、渔期的详细记述,而且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据说是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的《鱼类自然史》开始,以后各国学者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组织、生理和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国对中国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鱼类专着,对鱼类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

据调查。目前鱼类共有21 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中国的海洋鱼类总数有3187种。对这些鱼类的分类,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三个纲。

一是圆口纲(Cyclostomata)是最为原始的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元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腮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

二是软骨鱼纲(Chondrichihyes)。内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钙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组织: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脑颅无接缝。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肠短,内具螺旋瓣。无膘。雄住具有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行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形尾,软骨鱼纲鱼在海洋里分布很广,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

三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是鱼类中呈高级的,也是现在最繁盛的一纲。内骨骼出现骨化,头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膘,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大约有18 000种。

海洋鱼类的体型一般可分为:①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②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③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④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⑤带型。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⑥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鲀、某些圆鳍鱼等,⑦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𩽾𩾌等。

鱼类的鳍是鱼的主要运动和平衡器官。成对的叫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叫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生于鱼的尾部未,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一般分为圆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等)、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3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绝大多数的鱼属于卵生。卵生的鱼类一般将成熟的卵直接排放于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并完成全部发育过程,但也有少数鱼类(如一些鲨鱼)是体内受精,受精卵依然在体外发育。卵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如白斑星鲨、白斑角鲨、日本偏鲨、许压犁头鳐、海鲫和黑(鱼君)等。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受精卵形成的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母体供给,如灰星鲨等。鱼类的产卵量比陆生脊椎动物高得多,其产卵数因种类不同相差十分悬殊,如从产数粒大型卵(如多种鲨鱼)到产3亿粒浮性卵(如翻车鱼)。一般是产卵后不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进行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少,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鱼类在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研究表明,个体最小的鱼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20米,如鲸鲨。鱼类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后,鱼类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各个鱼种的生长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多年才能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鱼的寿命也依种类而异。鰕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l00多岁。产于我国浙江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衅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以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

由于种类的不同,鱼类在摄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按所摄食物的性质来划分,鱼类又可分为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3种。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肉食性鱼,一般以动物为摄食对象,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等。杂食性鱼是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鰶、叶鲹等。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它们的运动强度。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较弱,性情温和,食性的差异和运动强度的强弱也直接影响鱼的肉质。

海洋鱼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们喜受的食品。人类要为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为鱼类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Ⅳ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当属鲸,鲸类中又以蓝鲸(也称剃刀鲸)的体型最大。

蓝鲸

成体蓝鲸的平均体长雄性可达25米,雌性则可超过26米。国外曾捕获过一条体长34.6米、体重154吨的雌性蓝鲸,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所记录到的个体最大的生物,据说仅其舌头的重量就超过陆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体重。蓝鲸不仅是最庞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即使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蓝鲸,体长也有7米,体重接近3吨。鲸的妊娠期约11~13个月,最长寿命80年以上。虽然鲸的体型庞大但并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潜水本领都很强:最快游速可达37千米/小时,并可数小时内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时以上的游动速度;其潜水深度最深可超过1,000米。其中属抹香鲸的潜水本领最强,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200米,潜入水下的时间可长达1小时。

各类海洋生物的“巨无霸”

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并非鱼类,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应是鲸鲨。根据报道最大鲸鲨体长达21米,体重超过40吨。而体型最小的鱼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及马绍尔群岛的一种缎虎鱼,其体长一般只有1~1.5厘米,体重仅几十毫克,这种鱼需要几万条才有1千克重。

缎虎鱼

软体动物头足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王乌贼,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7米,其中头和躯体长6米,腕长11米;而体型最小的细乌贼体长则仅有1厘米左右。某些种类的章鱼个体也很大,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只太平洋章鱼腕长达7.8米,体重53.6千克。章鱼腕上生有许多吸盘,具有非常大的吸力,体型大的章鱼腕上吸盘多达2000个,每个吸盘的吸力约100克,总吸力可达200千克。

贝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砗磲,其最大个体壳径达1.2米,体重100千克;海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太平洋巨藻,全长可达60米,能从几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长到海面;水母类中体型最大的为霞水母,最大个体伞径可达2.4米,腕长则可达36米;有一种被称为丝带虫的蠕虫类的海洋生物,其体长平均约4.6米,最大者可达30米。这些也都称得上是同类当中的“巨无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当属旗鱼,最快游速可达110千米/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车。旗鱼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体呈流线型,背鳍长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为箭状,尾鳍发达有力,游动非常迅速。

旗鱼

海洋哺乳动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过50千米/小时。

企鹅是海洋鸟类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时可达35千米/小时。

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游泳冠军,当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胴体部的喷管喷射海水来产生推进力,短时游速可达32千米/小时。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从中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海洋生物游速简表种类旗鱼箭鱼金枪鱼海豚鲸鲨鱼企鹅乌贼燕鳐鱼鲤鱼游速(千米/小时)109978050373635323212会飞的鱼

鱼不仅会在水中游泳,有些还会离开水在空中飞翔,这种会飞的鱼被人们称为飞鱼。飞鱼的种类多达上百种,例如在我国南北沿海比较常见的燕鳐鱼就属于会飞的鱼。燕鳐鱼的体长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体呈流线型,胸鳍宽大,展开后呈翼状。当其在水中遇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惊吓时,能以每小时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冲出海面,并展开宽大的胸鳍,像鸟儿那样展翅在低空飞翔。有时为了增加前进的动力,延长飞行时间,燕鳐鱼还经常用尾不停地击打水面。据记载,燕鳐的最长飞行距离达396米,离开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鳐鱼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加以盛产飞鱼而闻名,据说其周围的海洋中飞鱼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超过1米,最大飞行距离近千米。

燕鳐鱼

飞鱼看似会飞,但实际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其鳍既不能像鸟翅那样上下扇动来产生飞行动力,也不能像昆虫翅膀那样不停地快速抖动来产生动力,而只能像滑翔飞机那样,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产生的原动力,冲出海面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仍要再落回大海继续游泳。

能上树的鱼

鱼不仅有会飞的,还有会跑的,甚至会爬树的。在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生活着一种小型海水鱼,学名叫弹涂鱼,体长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鳍和腹鳍的肌肉非常发达,能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跳跃前进,有点像陆地动物的四肢那样。退潮后,弹涂鱼常用其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在海滩上活泼地跳动,因而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跳跳鱼或跳鱼。弹涂鱼有时还能利用其胸腹鳍攀爬到水边的芦苇上或树丛上捕食昆虫。

弹涂鱼

会发电的鱼

鱼类中还有少数种类体内生长着可以产生电流的器官,能释放出电流,用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有的种类可产生比较强大的电流。例如:电鳐的放电电压最高可达200伏(V),完全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大的侵犯者;而电鳗的放电电压最高时可达600伏,甚至可以击昏一头大水牛。虽然它们的放电电压都比较高,但储存的电量有限,经几次放电便消耗殆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放电。

电鳐

据测量,电鳗在放电时的平均电压约350伏,电流可大于1安培(A),瞬时放电电压可达500~600伏、电流近2安培,功率约1千瓦(kw),最高放电电压可以达到650伏。电鳗和电鳐释放的虽然都是直流电,但放电频率可达每秒300个脉冲。

电鳐的自然分布较广,我国海域有时也可以发现。电鳗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电鲶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一带。

懂得“免费旅行”的鱼

海洋中有一种鱼叫做鱼,其头顶上生有一个形状像胶鞋底的大吸盘,它可以用该吸盘吸附到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进行免费旅行,被人们戏称为“免费旅行家”。但是,鱼并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鱼的劳动力,而是与被吸附鱼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因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鱼身上的寄生虫和食物残渣,起到免费清洁工的作用。

冻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本领。例如,生活在南极海域的一种鱼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会凝固,而普通鱼的血液在0.8℃左右就开始凝固了。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血红素比普通鱼少96%,但却含有大量含羟基的特殊物质,而含羟基物质常被人们作为汽车散热器防冻剂的重要成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还生活着一种鲑鱼,即使被冻入冰块中也不会死亡,在冰块融化后还能照样生活。当地人在捕到这种鱼后常将其放到篮子里然后在户外冻起来,想吃时再拿到屋里解冻,解冻后的鱼仍然是活鱼。此外,生活在高纬度海域潮间带的贝类耐寒能力也非常强。例如,我国北方沿海冬季的气温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间带滩涂的文蛤和褶牡蛎经常被冻入冰中。这些贝类被冻到冰中3~5天,解冻后照样还可以存活。

被称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东伦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条名为“空棘鱼”,也称腔棘鱼、矛尾鱼或者拉蒂迈鱼的特殊鱼类,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轰动。因为空棘鱼类的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至白垩纪,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在2亿年前就已灭绝,其中的一支——骨鳞鱼,还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的祖先。空棘鱼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古鱼类的某些特征,例如,其胸鳍骨骼与古代两栖动物相似,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可以在水底爬行;体内有一个类似肺的气囊;尾鳍呈矛形,由3叶组成;鳍条不分枝;鳍与身体之间的空棘鱼骨骼连接方式与古鱼类相似。因而这种鱼被人们称为海洋鱼类中的“活化石”。其后该种鱼又曾在南非、科摩罗等海域被捕获过数条,其中1999年发现的那条还被认为是一个新种。

空棘鱼

产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鹦鹉螺则被人们称为贝类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最早出现于晚寒武纪,在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纪最繁盛,延续至今已有4~5亿年。其外形与现代其他螺类有些相似,但鹦鹉螺贝壳的盘旋方向是沿着同一个平面,而其他螺类的盘旋方向则是三维的。此外,鹦鹉螺的壳内还被横隔片分隔为许多个小室,称为气室,横隔的中部有一个小孔,使各气室相互连通。它的软体部生活在最外侧的一个室内,这个室称住室。鹦鹉螺可以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状态,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适应匍匐生活,也可以适应半浮游型生活。鹦鹉螺的头部生有许多腕状触手,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与乌贼和章鱼等同属一大类。

鹦鹉螺

鲎也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最早见于泥盆纪,同期出现的三叶虫等均灭绝,成为化石生物,而鲎的繁衍却一直延续至今,大约已延续了4亿多年。因而鲎也被人们称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鲎的某些形态结构及幼体发育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其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形态与古老的化石生物三叶虫非常相似,被称为三叶虫幼体。鲎的外形比较怪异,在我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海怪,有些地方也称马蹄蟹。鲎的躯体由头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组成。头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单眼和复眼各一对。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生有6对锐棘,鲎腹面有片状游泳肢6对,其中的后5对肢基部各生有书鳃一对;尾细长而坚硬,剑状,可以自由摆动。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鲎属于节肢动物,与虾蟹同属一大类。目前全世界仅存在5种,比较局限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个区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学名为中国鲎,也称东方鲎或三刺鲎,多栖息于沙质海底,并可潜入沙层内,过着昼伏夜出式生活,有时也能爬到海滩上活动。鲎生长缓慢,大约需要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鲎常常像鸳鸯那样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雄鲎可利用其带钩的附肢匍匐在雌鲎背上,随雌鲎一起行动。鲎的雌雄个体的体型大小差异比较明显,雌大雄小。鲎的血液比较特殊,一般动物的血大多为红色,而鲎血却呈蓝色,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因而血液显红色。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因而鲎血显蓝色。鲎血对细菌的反应非常敏感,受伤后其血液能在伤口处很快凝结,起保护作用。用鲎血制成的试剂可以用于检验内毒素,其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化指示剂。

只见雌性不见雄性的鱼

沿海的渔民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所捕到的鱼全都是雌鱼,雄鱼都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鱼的雌鱼与雄鱼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其中有的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仅个体小,而且外形与雌也不太一样,大多都附着在雌的身上,当雌鱼被捕获时它们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们注意。还有的种类雄鱼发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仅起着产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鱼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宛如雌鱼身上的一条角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因而人们捕获的鱼便只能全都是雌鱼了。

靠爸爸养大的海洋生物

海马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也隶属于鱼类,但其外形与鱼类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其头部像马,与躯体呈90°弯曲;腹部突出;体外被覆有一层坚硬的环状骨片,好似盔甲;尾鳍消失,尾细长,可以卷曲,平时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体上。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育儿袋,繁殖季节雌海马把卵产在育儿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马就在育儿袋中生长发育,直到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育儿袋。这点虽然有些像陆地上的袋鼠,但海马看起来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马是一味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效。

海马

鲆与鲽

鲆鲽鱼有时也称比目鱼,地方名偏口鱼,是鲆类和鲽类两大类鱼的总称。鲆鲽鱼的外形比较特殊,身体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树叶。上侧体色较深,多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下侧色浅,多为白色或黄白色;比目鱼

两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侧,其中一只眼位于头的中间部位,另一只则偏向头的一侧;口虽然也生在头的前端,但开裂方向却不像其他鱼那样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倾斜开裂,偏口鱼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鲆类与鲽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将鱼体侧立起来,使其头朝向前方、偏向头一侧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两只眼均生在身体的左侧(即体色深的一侧在身体的左方)则为鲆,若在身体的右方则为鲽,也即人们常说的“左鲆右鲽”。常见的鲆类鱼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见的鲽类鱼有黄盖鲽(地方名小嘴)、高眼鲽(地方名长脖)、石鲽(地方名石礓子)、星鲽等。

鲆鲽鱼一生多数时间都匍匐在海底,色浅的一侧朝下,色深的一侧朝上,而且上侧的体色还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体色可变得深一些,有时可变得浅些,有时还能出现一些深浅不同的小斑点,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色泽一致,起保护色作用。鲆鲽鱼在小时候形状与普通鱼相似,身体也是呈侧扁形,两只眼分别生在头的两侧,在海水中自由游动。

石鲽

但长至1厘米左右时鲆鲽鱼开始下沉至海底,鲆类身体右侧朝下侧卧于海底,鲽类则左侧朝下侧卧于海底。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鲆鲽鱼体型也随之逐渐改变,身体开始向背腹方向伸展变宽,贴近海底的一侧体色变浅,而朝上的一侧体色变深,同时头部朝下的一侧也逐渐向背方扭转,眼和嘴都随之扭转移位,向下一侧的眼移向背侧,嘴扭转成斜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即变成形态基本与成鱼相同的怪样子了。鲆鲽鱼体形与体色的改变是为了更好适应底栖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鳐与

鳐与,地方名有时通称为老板鱼,也是经常栖息在海底的鱼类。鳐与是两大不同类的鱼,两者的外形比较相似,鱼体皆为扁平的团扇形,后部生有一条长长的尾,游动时身体的两侧上下扇动,好似蝴蝶飞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鳐的尾为细长的棒状,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圆片状尾鳍,尾的上侧还有两片不大的背鳍;而的尾为鞭状,末端细长,没有尾鳍,背鳍大多变异为尖锐的棘刺状。

鳐和与鲆鲽鱼一样,也是长到一定时候身体逐渐伸展而变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鲽类用身体的一侧着底,体形变宽的伸展方向为背腹向;而鳐类与𫚉类则是腹部向下着底,伸展方向是向两侧,体形变宽,因而其两只眼都移至背侧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鲽鱼那样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头的一侧。太平洋海鳐是鳐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体宽可达7.6米,重1,300千克。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为什么都不属于鱼类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等虽然都被人们称为“鱼”,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鱼,而是其他类别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鱼”的称呼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罢了。

鲸鱼学名鲸,因其外形与鱼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长年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鲸鱼。其实鲸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并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鲸的呼吸器官为肺,需要经常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幼仔为胎生,幼鲸需要雌鲸的乳汁喂养,这些特征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相似,与鱼类则完全不同。外观上,鲸与鱼最明显的区别是鱼类尾鳍呈垂直方向,而鲸类的尾鳍呈水平方向,鱼类头部两侧有鳃裂,而鲸的头部两侧无鳃裂,但在头部上侧有呼吸孔。

杂色鲍

鲍鱼学名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贝类。其体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状贝壳,属单壳贝类。鲍的足部肥大,肉细嫩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我国,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珍”之中,与海参、干贝、燕窝、鱼翅等齐名。全世界共有鲍100多种,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鲍国,近几年的鲍鱼产量中有2/3以上为养殖产量。我国沿海自然分布有8种鲍,其中有一定产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两种,分别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两种鲍中以皱纹盘鲍的味道最鲜,肉质最好,价格也最贵,为鲍中的上品。但是,两种鲍的外形又比较相似,一般人不易区分。其主要区分方法是:皱纹盘鲍的壳孔数(即贝壳右侧的一列小突起顶端的开孔数目)一般为3~5个,而杂色鲍的壳孔数一般为7~9个;前者个体较大,野生个体贝壳表面大多为绿褐色,养殖个体一般为绿色或翠绿色;而后者的最大个体一般不超过8厘米,壳色大多为红褐色至暗褐色。

皱纹盘鲍

鱿鱼也称柔鱼或乌贼,章鱼的学名为蛸,它们均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筒状或者椭圆形的胴体,胴体的前部为头,头的两侧生有一对大眼睛,头前部还生有10条或8条长长的腕状足。腕足都生在头上,这也是它们被统称为头足类的主要原因。鱿鱼的胴体一般多呈圆筒状,头上生有10条腕,其中的8条腕的长度略短于胴体,另外两条腕在捕食时可迅速伸长,伸展时大约为胴体长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时则可缩至与其他腕基本等长。鱿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进与后退灵活自如,有时简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章鱼也称八爪鱼,其胴体多为椭圆形,头上生有8条等长的腕,腕的长度大约为胴体长度的2~5倍,因而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前者为十腕目而后者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种类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类不小心被其咬伤或者蜇伤后会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有一种被称为“海黄蜂”的水母,其体内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性超过陆地生物中毒性最强的眼镜蛇毒的毒性。该毒液被稀释1万倍再注入实验生物体内,几秒钟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伤往往是致命的。我国沿海一些常见的大型水母类,如海蜇等,其触手上也生有刺细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伤,轻者能引起红肿剧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伤,大多也是致命的。贝类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喷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伤后能引起红肿剧痛。我国南方海域生长的刺冠海胆的壳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伤也能引起红肿剧痛。

海黄蜂水母

此外,还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误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鱼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鱼类了。该鱼的肝脏、卵巢、血液、皮肤、眼球等均含有剧毒,被称为“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会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

河鲀

鱼的肉白嫩细滑,味道非常鲜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险而食之,在日本甚至还有“拼死吃河豚”之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发生。除河豚之外,鲅鱼(马鲛)、草鱼(鲩鱼)等的肝脏中也含有毒素,鲐鱼(鲭)等红肉鱼类储存不当还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组胺”的有毒物质。某些贝类,如贻贝、毛蚶等,有时体内会积蓄一种被称为“贝毒”的有毒物质,人们一旦食入这些毒素后,轻者可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重者则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体内,特别是鳃上及消化道内,容易积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则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疾病。例如,发生在我国江苏如东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的甲型肝炎爆发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产品后容易引发上吐下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净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击人类,并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最多的鱼类是鲨鱼。

噬人鲨

全世界鲨鱼约有350种,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种类才可能袭击游泳者和冲浪者,对人类造成危害。噬人的鲨鱼中以大白鲨对人类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对游泳者的威胁最大。此外,噬人鲨、虎鲨、双髻鲨、长尾鲨等也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南亚沿海,鲨鱼袭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游泳者经常是“谈鲨色变”。

Ⅳ 澳洲特有物种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因为独占一个大陆,四周都是海洋,所以生物在这片大陆上没有天敌,进化的非常缓慢,澳洲动物品种独特是因为进化缓慢,与其他大陆相比较原始。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特有植物占总数的75%,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总数的69%。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袋鼠】
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考拉】
树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亚,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鸸鹋】
鸸鹋,又名澳洲鸵鸟,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国徽,得益于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之一,鸸鹋是世界最大的陆地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是鸟纲鹤鸵目鸸鹋科唯一残存种。
【鸭嘴兽】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

Ⅵ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共有多少种珊瑚虫

大堡礁由400多种绚丽多彩的珊瑚组成,造型千姿百态,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从上空俯瞰,礁岛宛如一棵棵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而若隐若现的礁顶如艳丽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
这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质构成了今天的珊瑚礁。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珊瑚虫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息的条件。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营集体生活。珊瑚虫常常分泌出一种碳性物质,这种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它们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岛。第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日积月累,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骸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在一起,逐渐堆积成巨大的珊瑚礁体。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有红色的、粉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开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红梅;有的浑圆似蘑菇,有的纤细如鹿茸;有的白如飞霜,有的绿似翡翠;有的像灵芝……未可名状,形成一幅千姿百态、奇特壮观的天然艺术图画。
珊瑚群平时大部分隐在水中,只有低潮时略露礁顶。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灵芝形、荷叶形、海草形在海底扩展美丽的身躯。这里分布有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约有350种珊瑚虫与水母有亲缘关系,每个珊瑚虫的嘴周围长着一圈触须,从海水中吸取碳酸钙,变成石灰质的外壳,无数外壳累积起来便成为珊瑚礁。
珊瑚虫与一种叫做虫黄藻的微生物共生于石灰质外壳中,虫黄藻会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虫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虫黄藻提供硝酸盐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只能在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过四十米处。
在游客眼中,珊瑚礁美丽和安详,其实里边经常发生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搏斗。珊瑚分为软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两大类,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结实,可以禁得住浪涛冲击,有的则只能生活在最平静的水域。有些比其邻居生长得快,以便遮掩邻居抢夺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其领域内的对手。
此外还有吃珊瑚的动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鹦嘴鱼和刺冠海星。这种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来贴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数量会周期性地剧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干二净。海洋风暴和旋风也不断破坏和侵蚀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阴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种动物都纷纷出来活动。珊瑚虫在夜间觅食,伸出彩色缤纷的触须捕食浮游微生物。无数珊瑚虫的触须一齐伸展,宛如鲜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触须,否则会遮住虫黄藻需要的阳光。
在春季某些宁静的夜晚,会出现最壮观的情景。沿着大堡礁,不知受何种化学物质或光线的诱发,所有珊瑚虫会一齐放出一片片橙、红、蓝、绿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使海水呈现鲜艳的颜色。然后卵子和精子混杂在一起,产生出幼珊瑚虫,随潮汐四散游开,寻找合适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软、硬珊瑚都有多种,软珊瑚的组织中含石灰质晶体但不形成外壳,硬珊瑚则形成外壳。
珊瑚礁不断生长,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盖上一层白沙,上面长起植物。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长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惊人。它们结出的耐盐果实可以在水上漂浮数月,漂到适合的地方,发芽生根,为其他植物的生长铺平道路。鸟类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长作出重要贡献,它们把植物的种子散布在礁上,其粪便则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鸥喜欢吃龙葵属的浆果,把其种子散布在岛上。黑燕鸥常在腺果藤树上筑巢,其黏性种子往往附在黑燕鸥的翅膀上传播。

Ⅶ 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古生物分别叫什么属于什么科

澳大利亚的动植物 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大约在2亿年前,澳大利亚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那里没有高级的野生哺乳动物,只有低级的有袋类动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吃桉树叶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等,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澳大利亚的植物有12 000种以上,其中3/4是特有种。澳大利亚桉树、金合欢是两个代表树种,其中桉树适应性强,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荒漠和沼泽里均可生长,桉树生长迅速,木质坚硬,叶子可制桉油,经济价值较高。澳大利亚森林面积为106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20%。

Ⅷ 澳大利亚有哪些珍贵的动物

澳大利亚动物以珍奇闻名于世,有袋鼠、鸭嘴兽、袋熊、针鼹、毒蛇、蜥蜴、鳄鱼等。鸟类有黑天鹅、鹦鹉、营冢鸟、食火鸡、鸸鹋、琴鸟等等。 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不仅是一块完整的大陆,一般认为,它与新几内亚以及附近一些岛屿一起组成了地球上把大生物地理界之一。由于该国长期地理隔离的自然历史形成了及其独特的植物和动物区系,并具有高度的特有分化现象。澳大利亚面积是768万km2,人口1682万。 ?? 虽然澳大利亚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干旱区而成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但它还是具有从大堡礁到东北部的热带雨林等相当多样化的生境。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拥有爬行动物物种居第二位的国家(共有686种;其拥有的有花植物物种之多也占世界第五位(共23000种),它还有两栖类动物种属列于世界第十的国家(197种)。 ??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澳大利亚特有分布的物种比例很高,而且是较高分类层次的特有属和特有科。她有包括鸭嘴兽和考拉(Koala)在内的7个哺乳动物特有科,4个鸟类特有科和12个有花植物特有科。比其他任何国家的特有科都多得多。就生物分类学上的属一级而言,澳大利亚鸟类中有45%的属,哺乳动物中有37%的属都是特有分布。至于在种一级上,陆生脊椎动物和有花植物特有分布的平均百分比为81%,这个比例与马达加斯加的一样高 。 ?? 昆士兰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它的北部被诺尔曼迈尔斯确人为发达国家中仅有的两个“受胁热点”地区之一,在过去的50年中,这个物种丰富的生境中约有一半的热带雨林消失了,剩下的一半仍在遭受森林采伐的威胁。位于这个森林区东面和东南面的海岸线之外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大堡礁也是地球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虽然这个地区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但其生态系统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可见只要管理的好,旅游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可以控制到最低程度。 ??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将澳大利亚的95个脊椎动物种列为受威胁物种,其中哺乳动物的受威胁种最多,达32个,这还不包括在历史上主要由于人类定居和引进其他物种的影响而确认已经灭绝的16个品种。

Ⅸ 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的“大堡礁”内大约有多少种热带海洋生物

大约有1400种热带海洋生物。

Ⅹ 澳大利亚东海岸附近海洋中的大堡礁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主要是

大堡礁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这里有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并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在大堡礁海域还生活着4000多种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其它海洋生物,如:海参、海星、海葵、蠕虫、海绵、海蛞蝓、海蜇、管虫、海胆、海鞘、水母、虾,种类繁多,色彩纷呈。

阅读全文

与澳大利亚的海洋生物多少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