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漂亮的动物
1、澳洲魔蜥
这种动物的学名叫澳洲魔蜥,但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带刺的魔鬼,因为它的外观看起来像是带有角的鳞片。这种蜥蜴的自然栖息地是覆盖澳大利亚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灌木丛和沙漠。它们可以活到20岁,长到21厘米长。
2、海参
这些海洋生物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至少有1717种不同的物种,它们经常在深海水域被发现。海参的嘴部可以长到30根触手,而且这些触手可以被拉回体内。海参的外观非常独特,是柔软的圆柱状体。
3、粉红色的蚱蜢
第一只粉红色的蚱蜢是在19世纪被发现的。正常情况下,蚱蜢的颜色是绿色的,而这种被发现的拥有奇特颜色的蚱蜢来自于生殖周期中的基因突变。
据说,它被称为“红斑病”,是一种罕见的,而且人们知之甚少的基因突变,由一种类似于影响白化动物的隐性基因引起。虽然1887年在一种蚱蜢身上首次发现了这种基因,但这种粉红色的变种极为罕见。
B. 澳洲刺角蜥的介绍
全长15公分,皮肤表面上具有许多细沟纹延接至嘴部位置,身体上若沾有水份的话,便可利用毛细管原理汲取水份。
C. 被称为“魔蜥”的澳洲棘蜥,因何让宠物爱好者对它青睐有加
宠物爱好者看上它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养的人比较少,还有就是它是无毒的,而且外形比较好看稀有。
我们一般人要养宠物只能想到猫、狗、兔子之类的,但是有很多宠物爱好者他们追求的不是什么听话,可爱什么的,他们心里就像拥有更多物种的宠物,只要这个宠物第一眼没有什么厌恶,而且本身是可以饲养的,在他们心里就已经是通过了。而澳洲棘蜥满足这些要求,并且外形也很优秀。
上面都是讲养魔蜥的合理性,但同时它的外观也是促使宠物爱好者想要饲养的原因之一。头上有两个尖角,身体上都是那种带刺的鳞甲,整个形象就是一个战神一样。而且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方便饲养,价格比较昂贵,这也使饲养的人没有那么多,那主任肯定更加有面子。
D. 澳洲魔蜥的栖息环境
干旱沙漠区
体 长 全长15-20公分
适 温 摄氏19-32度
E. 除了刺猬,还有什么动物带刺
除了刺猬,带刺的动物有:豪猪、犰狳刺尾蜥蜴、针鼹鼠、刺鲀、澳洲魔蜥等等。
1、豪猪
豪猪是哺乳纲、豪猪科、豪猪属的动物,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欧洲。豪猪的长刺长达35厘米,也为它们起到了保护作用。它是夜间活动和食草动物,以树叶,水果,树皮和草为食。在啮齿类动物中,它的寿命最长约为27年,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任何捕食者能够轻易地攻击这种带刺的生物。
2、犰狳刺尾蜥蜴
犰狳刺尾蜥蜴体长20厘米左右,身体布满了盔甲般的巨大鳞片,呈暗黄色,当南非犰狳蜥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尾巴含在嘴里,把所有坚硬的鳞片都面向敌人,以保护腹部柔软的部分,它们甚至会以这种姿势从山坡下迅速滚下,逃之夭夭。这种奇怪的逃跑方式是和另外一种奇怪的哺乳动物“犰狳”极为相似,所以由此得名。
3、针鼹鼠
针鼹鼠,又名针鼹鼠或者针鼹。针鼹鼠体长为半米左右,体重为2.3-10千克。是单孔目下针鼹科的一个属。属下共有5个种,其中2个已经灭绝。原针鼹属动物身体都是长满刺的,仍然存活的3个种居住在新几内亚及澳洲西部,但却都是濒危的物种。
4、刺鲀
刺鲀身上的刺就是防御机制,也被称为气球鱼,它会用空气使身体膨胀,使自己变大,身体上的小刺向外突出,以阻止任何攻击者。这条鱼身体的所有部位,除了嘴、鳍和尾巴,都被骨刺覆盖,褐色的颜色使它成为伪装高手。
5、澳洲魔蜥
澳洲魔蜥身体上有圆锥形的刺,而不是鳞片,这是用来防御攻击者的。这种带刺的动物只在澳大利亚被发现,其颜色为绿棕色,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伪装。众所周知,这种动物在野外的寿命很长,长达20年。
F. 请问这种是什么动物像蜥蜴,满身的刺!
澳洲魔蜥
应该可以算是所有蜥蜴当中的异数,不但在外型或是习性上都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它属于小型日行性蜥蜴,与鬃狮蜥有亲戚关系·。
中文学名
澳洲魔蜥
拉丁学名
Moloch horris Gray
别称
澳洲刺角蜥、澳洲棘蜥、刺甲蜥、魔蜥、棘蜥、刺魔
G. 魔蜥的分布
一种澳洲特有的沙漠蜥蜴类,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中部和南部。
H. 什么动物头上有角身上有刺
头上有脚身上有刺的动物有3种
1.角蜥
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是指“角蜥”。角蜥别名冠状角蜥,头部具剑形棘刺,状似蟾蜍。身体扁平,呈卵圆形,身体两侧有尖形衬边鳞片。原产北美洲西部。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久活。
2.角蟾
角蟾是一种形如蛤蟆的蜥蜴,头上长角,身、尾都长着密密麻麻的长刺,头后的一些角刺粗大锐利。它身体长7~15厘米,尾巴粗扁,末端很尖,但却很牢固,不易断。
角蟾还有一种奇特本领,从眼睛里喷出鲜血来攻击敌害。当它遇到危险时,身上的角刺便都直竖起来,眼睛开始变红,接着便从眼睛射出一股鲜血,喷向敌人。这样,侵害它的动物看到这种景象,就会吓得退却逃跑。
两栖动物。体长约4厘米。背面草绿 色,腹面棕褐色。吻部突出,呈棱角状。背面有许多疣。雄蟾有声囊,繁殖季节发出鸣声。蝌蚪体形细长,口漏斗 状。生活于山溪附近的草丛中、石块下,分布于我国浙江江南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3.还有一种头上有角,背上有刺的动物就是澳洲的“澳洲魔蜥”。
澳洲魔蜥,原产地在澳大利亚,也是澳洲沙漠中特有的一种蜥蜴,它和入门爬宠鬃狮蜥有着某些联系,但和角蜥却没有任何的关系。成年澳洲魔蜥体长(含尾巴)可达到21厘米,雌性通常会比雄性更大一些。它们的寿命也非常的长,大约在20年左右。
澳洲魔蜥并不像其他蜥蜴那样,遇到危险跑得飞快。它的行动非常迟缓,并且由于行动迟缓,它甚至仅能靠吃蚂蚁为生。
作为生活在澳洲沙漠里又行动缓慢的它,自然会受到许多天敌的威胁。所以魔蜥拥有了两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一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变色,也就是拟态。魔蜥的变色方式就像变色龙一样,会因为四周环境的变幻而变化不同的颜色,所以它时常也会因为变幻多种颜色而被人误认为它是有剧毒的生物。
而剩下的那种就比较厉害了,它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拥有“两个头”,除了正常的头之外,在它的颈部有一颗肉瘤,这颗肉瘤无论是从形状还是大小,都非常像它的头部。
I. 澳洲特有生物
澳洲界包括大洋洲各地,是两个最小的动物地理区之一。澳洲界原本属于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很早以前就和其它大陆分离,并长期与其它大陆相隔离,是各界中独立性最强的。澳洲界的动物主要是冈瓦那大陆原始动物的后裔和很多独立隔离发展的特有类型,澳洲因而也以物种最为独特而着称。澳洲界现在隔一些岛屿而与东洋界相邻,与东洋界之间也有一定的物种交流,因而与东洋界相关的另一批动物也在澳洲界占据有一定的地位,而不同类群与东洋界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所不同。澳州界以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岛为中心,二者历史上曾经长期连在一起,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但澳洲的气候逐渐干燥恶化,而新几内亚仍保持以湿热的热带雨林为主,同时,新几内亚岛虽然面积远小于澳洲大陆,但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却比较高,拥有崇山峻岭,且与东洋界更加接近,物种渗透要强于澳洲大陆,所而二者的物种相似而又有区别。新几内亚单代表一个面积较小但是物种非常丰富的动物区系,而澳洲大陆虽然面积要大很多,但是物种并不比新几内亚更丰富。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比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更加与世隔绝,拥有一些更加独特的物种,物种也远更贫乏,有时候被分别列为新西兰界和玻利尼西亚界,新西兰很早前就与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地理区,拥有一些珍贵的活化石。澳洲界和东洋界的交界地区称为华莱士区,同时拥有二者的部分类型,同时也有本区内的特有类型,在生物地理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澳洲界的哺乳动物只有少数几个目有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是单孔目和有袋目。单孔目是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特产,共有三种,其中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产,针鼹(左上)为两地共有,原鼹原来也产与澳大利亚,但现在只见于新几内亚。有袋目并非起源于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冈瓦那大陆尚未分离的时候从南美经南极到达澳洲的,但是因为在澳洲缺少有胎盘类的竞争,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的澳洲动物,考拉、大袋鼠等几乎成了澳洲的象征。有袋目在史前时期的南美洲占据了食肉性动物和食虫性动物的生态地位,而在澳洲则几乎占据了哺乳动物的各个生态位,成为澳洲的主宰,并且进化出了与其它大陆的不同真兽类相对应的不同类型,从小型的食虫类型直到大型的草食类型,现在也有人将有袋目进一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目。澳洲界的哺乳动物缺少体形巨大的成员,现存体形最大的肉食有袋类是袋獾(左下),而最大的草食有袋类也是澳洲最大的陆生动物是大袋鼠。但是在史前时期动物的体型要大很多,肉食的袋狮体型和大型猫科动物相仿,而草食的双门齿兽则大如犀牛。澳洲界原产的有胎盘类只有一些蝙蝠和啮齿类,它们显示出与东洋界的一些联系。蝙蝠中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的成员均有分布,这些蝙蝠和东洋界的比较接近。啮齿类中仅有鼠科,但种类比较多,是鼠科的分布中心之一,并且有独特的水鼠亚科。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的哺乳动物尤其贫乏,仅有蝙蝠和啮齿类,有些小岛则甚至没有哺乳动物。其中髭蝠科是新西兰的特产,原本有两种,现仅存一种。髭蝠(右图)是最适应地面行走的蝙蝠,在地面非常敏捷。 澳洲界的鸟类很有特色,多是些独特的类群,有些东洋界有一定联系,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鸟在澳洲界越冬。澳澳洲大陆澳洲界的鸣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类体系明显以鸦小目的种类占绝对优势,澳洲界绝大多数鸣禽都属此类,而这里也是鸦小目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鸦小目鸟类中最着名的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琴鸟和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各种极乐鸟,琴鸟和极乐鸟也分别是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的国鸟,这两类鸟均以华丽的羽饰而着名,琴鸟还擅长模仿,而极乐鸟则有优美的炫耀舞姿。澳洲界比较常见的鸦小目鸟类还包括各种吸蜜鸟、园丁鸟、刺嘴莺、细尾鹩莺、鸲鹟、王鹟和钟鹊等,这些鸟类为澳洲界最繁盛的类型,其中有些为澳洲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见于邻近的东洋界。澳洲界的攀禽以各种鹦鹉最为名,和新热带界同为鹦鹉的两个分布中心,但新热带界只是种类多,而澳洲界远更具多样性。澳洲的鹦鹉中最有特色的是头上有冠的各种葵花鹦鹉和色彩丰富的各种吸蜜鹦鹉,而虎皮鹦鹉则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鹦鹉。澳洲界另一类有特色的攀禽类翠鸟类,其中新几内亚岛是翡翠的大本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几种美丽的极乐翡翠,而澳洲和新几内亚的几种笑翠鸟则更加有名。澳洲界的鸠鸽类种类繁多,并盛产大型和美丽的种类,其中新几内亚的几种美丽的凤冠鸠是最大型的鸠鸽类,而一些小型的果鸠则甚至更加华丽。澳洲界的猛禽种类不是很多,其中昼行性猛禽中没有旧大陆其它地区可见的兀鹫类,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鹰鸮和草鸮两大类,这里也是鹰鸮的分布中心。澳洲界的夜鹰类比较多样,其中耳夜鹰、蟆口鸱和裸鼻鸱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类型,而其中一些在临近的东洋界也能见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鸡类,以独特的繁殖习性而着称,并不靠体温来孵化而是用类似爬行动物那样将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会飞的鸟类的大本营。走禽类是冈瓦纳的特色鸟类,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鸸鹋(右图)和分布于新几内亚以及澳洲北部的鹤鸵是仅次于鸵鸟的大型鸟类,鸸鹋也是出现于澳大利亚国徽上的澳洲象征性动物之一。新西兰特产的几维是新西兰的国鸟,也是新西兰的象征。新西兰已经灭绝的恐鸟比鸵鸟更加巨大,其灭绝相信和人类的捕捉有关。在新西兰和太平沿岛屿由于与世隔绝,还有一些非走禽类也失去了飞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鸡和其他鸟类。新西兰和太平洋群岛的鸟类种类虽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类群,其中最着名的是特产于新西兰的刺鹩、垂耳鸦;特产于新喀里多尼亚岛的濒于灭绝的鹭鹤(左图)和特产于夏威夷的各种管舌鸟。这些与世隔绝的的鸟类适应能力比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来物种的侵扰而濒于灭绝或者已经灭绝,如一些管舌鸟、吸蜜鸟、刺鹩和垂耳鸦。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除特有类型外,多与东洋界有一定的联系,而少数则和新热带界相关。其中最着名的是蛇类。澳大利亚是唯一毒蛇种类超过无毒蛇的地方,不少毒蛇毒性剧烈,其中内陆太潘蛇(左上)是世界上最毒的陆生蛇类,但是这些巨毒蛇全部属于眼镜蛇类,而没有蝮蛇和蝰蛇类的成员,澳洲的那些样子象蝰蛇的成员其实也是属于眼镜蛇类。其它各大陆均占优势的无毒或微毒的游蛇类成员这里却非常少。澳洲的蟒蛇类种类比较多,是澳洲比较常见的无毒蛇。而新西兰和多数较远的太平洋岛屿则没有原产蛇类分布,在斐济等大陆性岛屿上则有少量蛇类出现,另外一些岛屿有随着人类扩散的钩盲蛇。澳洲界是巨蜥的分布中心,巨蜥也是澳洲最强大的食肉动物之一,在史前还有一些体型非常巨大的成员,是大陆上的顶极食肉动物,而在华莱士区内的科莫多龙是现存体形最大的蜥蜴,也是最着名的巨蜥。澳洲界的蜥蜴中以石龙子类、鬣蜥类和壁虎类种类最多,另有一个和壁虎有一定亲缘关系的特有的鳞脚蜥类。石龙子是爬行动物的最大一科,澳洲界和东洋界是其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些体型最大的石龙子,其中最大的是所罗门群岛的猴尾石龙子,第二大的是澳洲和新几内亚岛的几种蓝舌石龙子。鬣蜥科也是以东洋界和澳洲界为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一些最独特的类型,如头上有皮褶的伞蜥和身上有棘刺的魔蜥。斐济等岛屿上的低冠蜥属于在新热带界占优势的鬣鳞蜥科的成员而不属于澳洲界占优势的鬣蜥科,对于研究动物的分布有一定价值。澳洲界的壁虎中也有一些大型成员,以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多趾虎体型最大,澳洲的一些壁虎有时被单列为澳虎科。鳞脚蜥科是澳洲界特有的类型,四肢退化而仅为鳞片状,外形似蛇,多体型较小。澳洲的鳄鱼种类不多,只有鳄亚科的成员,但名气很大,其中湾鳄(左下)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分布于东洋界和澳洲界,也是澳洲界最大的食肉动物。澳洲界的龟鳖类以蛇颈龟最有特色,显示出和新热带界的一定联系。两爪鳖(右图)则是形状最奇特的龟鳖类,特产于新几内亚和澳洲北部。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上爬行动物种类较少,其中新西兰的楔齿蜥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诞生之时。 澳大利亚的两栖动物只有无尾类,其中最繁盛的龟蟾类和雨滨蛙类,二者分别与新热带界最繁盛的细趾蟾和雨蛙相对应,显示出和新热带界的紧密联系。龟蟾类中最奇妙的是在腹中孵化后代的胃育溪蟾,这种蛙在几十年前不知什么原因灭绝了。姬蛙科在澳洲界北部也非常繁盛,是新几内亚岛的优势两栖动物,那里几乎半数的两栖动物都是姬蛙。滑跖蟾是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也是无尾类中最原始的成员。其它大陆常见的蛙科在澳洲界则仅见于北部地区,在一些太平洋岛屿上也能见到。 澳大利亚的淡水鱼类特别稀少,在各界中是种类最少的,这一方面和澳洲界长期与世隔离有关,另一方面和澳洲大陆属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河网不发达有关。澳洲界真正的淡水鱼多是非常原始的种类,如澳洲肺鱼(左上)和一些巩鱼。澳洲肺鱼和恐龙时代的角齿鱼非常相似,属于同一类群,比非洲和美洲的肺鱼更加原始,相差也比较大。巩鱼属于原始的骨舌鱼类,为澳洲界和东洋界所共有,产于东洋界的俗称金龙,而澳洲的称为喷点金龙。澳洲界的淡水鱼中还有不少为原本居住于海里后来移居到河流中的。 澳洲界以体型巨大的鸟翼蝶(左下)闻名于世。新几内亚是鸟翼蝶的分布中心,其中亚历山大鸟翼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它的鸟翼蝶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也能见到,澳洲界和东洋界的蝴蝶等昆虫具有较大一致性,常被合称为印澳界。澳大利亚的无脊椎动物中其它比较着名的有巨型蚯蚓、原始的山虾和各种蜘蛛。澳洲有一些毒性很大的蜘蛛,如漏斗网蜘蛛(右图),属于澳洲最危险的动物之列,其危险不亚于澳洲的毒蛇。
J. 澳洲魔蜥的澳洲魔蜥
全长不超过手掌长,全身布满又硬又长的棘刺,比角蜥更有过之.最特别的是它的颈部有一个肉瘤,同样长满棘刺,遇到掠食者攻击时,魔蜥会将头部低下包于前脚之中,这时位于颈部的肉瘤就十分突出类似是头部,引诱掠食者攻击错误的部位再伺机逃脱.这种欺敌方式是蜥蜴类中独一无二的.
澳洲魔蜥个性十分温驯,行动迟缓,日间在沙漠地带寻找蚁冢以捕食蚂蚁,这是它们唯一的食物.一餐可以吃掉上千只蚂蚁,饲养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夜间则钻入沙中或草丛中栖息。
.台湾也已经有人引进饲养,当然数十万台币的身价养得起又敢于尝试的人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