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轮作的发展
沿革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 欧洲各国在 8世纪以前盛行一年麦类、一年休闲的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三圃式轮作,即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3 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18世纪开始推行草田轮作。如英国的诺尔福克式轮作制(又称四圃式轮作)把耕地分为4区,依次轮种红三叶草、小麦(或黑麦)、饲用芜菁或甜菜、二棱大麦(或加播红三叶草),4年为一个轮作周期。以后多种形式的大田作物和豆科牧草(或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轮作,逐渐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准行。
19世纪,J.von李比希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需氮作物、需钾作物和需钙作物的轮换可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
20世纪前期,苏联Β.Р.威廉斯认为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既可保证作物和牧草产量,又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
‘贰’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条件 求解!!
利: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大致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和地中海 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和光照热量较为充足;地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开阔,土壤肥沃;该农业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经营;农业区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外运;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先进,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高;国家对农业区的发展有政策扶持和鼓励。
弊: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区淡水资源不足。
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减少用工;实行休耕轮作,因时因地制宜,避免用工荒;政府开展东水西调工程,向农业区补充水源。
‘叁’ 间种 套种 轮种分别指什么,都有什么好处
一、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二、套种主要是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种上另一种作物,其共同生长的时间短。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三、轮种是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同时轮作还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
计算方法:
作物间套种增产率计算方法有产量代换法、面积当量法,还有边行效应折算法等等。简要介绍两种供参考:
产量代换法:以两种作物套种为例,先计算两种作物单种的产量比,将套种区A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比折算成B作物的产量,与套种区B作物实际收获产量相加,再与单种区B作物产量相比较得到增产率。
土地当量法:将套种区两种作物产量分别与单种区比较再相加就得套种增产率。以上例:A作物产量,套种区300千克,单种区500千克,300/500=0.6;B作物产量,套种区60千克,单种区100千克,60/100=0.6;再相加0.6+0.6=1.2,即增产率为20%。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间作套种
‘肆’ 澳大利亚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
澳大利亚的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不利于农牧业,但其他地区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西南部.
1、东部、东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气候湿润,为主要农业种植区,经济作物区.
2、热带草原气候区区,草原广阔,地势平坦,为牛羊畜牧业区.
3、地中海式气候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地区,为小麦畜牧业轮作区.
1、人烟稀少,适合放牧
2、植被种群大,分布广.
3、畜牧业历史悠久,动物品种优良.
‘伍’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两方面说说看,澳大利亚为什么能实现机械化放牧
你的问题好多啊
先看看下面的资料,有第一题的答案。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
生产布局合理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重视自然生态平衡。在澳大利亚几乎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土地,整个国家除了河流、街道、建筑物。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每个城市中心地带,都有大的植物园,如悉尼的皇家植物园、海德公园,墨尔本的维多利亚植物园等。即使是在不长草的树蔸、花坛下面,也都铺上厚厚一层木屑,以防止水土流失。政府要求农田、森林、牧地和水体有一定的比例,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耕地。对农田实行轮作、轮歇以保持地力。政府还大力推动有机农业,实行秸秆还田,提倡施用有机肥。
澳大利亚人依据不同的气温、雨量、土壤等条件对农牧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北方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产基地。如昆士兰州,甘蔗面积占全澳90%,棉花占50%,水果占39%,肉牛养殖占33%。东南沿海降雨相对较多,气候温和,是粮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产地,如奶牛养殖,维多利亚州占63.8%,新南威尔士州占12.6%,昆士兰和南澳各占7%,其他各州仅占不足10%。中部内陆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业。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不仅保护了生态平衡,而且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报。
劳动者素质高
在澳大利亚,农场均为私人所有,往往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农场。家庭农场占90%以上,股份合作农场不足10%。因此,澳大利亚农民既要懂经营管理和农牧业生产知识,还要会操作农业机械,自己会找产品销售市场。他们是集生产、管理、操作、推销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民。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耕种、施肥、打药、收获、投料、挤奶等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澳大利亚可以看到,每个农场院子里都摆满了拖拉机及各种农业机械,有些农场还有农用飞机,因此,农业生产率极高。平均每个澳大利亚农民负担耕地面积103.2公顷,生产粮食53697公斤或肉类5051公斤,养羊1615头,出栏700头,产羊毛7476公斤,养肉牛170头。在墨尔本市郊的卡德梅德农场,养殖奶牛600头,该场采用了先进的环形脉冲管道设备挤奶,一次可同时挤奶50头,由2名工人操作,2小时就可完成600头奶牛挤奶。
因特网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因特网址。他们通过因特网与农民协会联系,与市场联系,从网上获取种养信息和技术,发布产品销售信息,从网上接受农协及政府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澳大利亚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
市场化程度高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人均占有资源多,农业人口比重小,因此,农业生产完全是商品生产,市场化程度高。他们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国农业生产,国内外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近年来,北半球国家需要大量反季节水果,他们就利用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优势,大力推广葡萄、桃、樱桃、甜柿等生产。多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农民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但未采用欧美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补贴仅为4%,远低于WTO成员国平均31%的水平。
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国内外价格一致,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如牛奶,每100公斤的平均成本,美国为27美元,欧洲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则高达38美元,而澳大利亚不到15美元。
在澳大利亚,超市是农产品销售链的终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大城市的着名超市,如科尔斯、沃尔沃斯,还是小集镇的超市,货架上都是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在盖登镇Schu lte 肉站看到,该肉站在店铺后面的加王厂内,将从定点屠宰场购进的肉进行分割、包装后摆在货架上销售。超市一般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进口大包装蔬菜水果,分装成小份后出售。超市的农产品,如甜椒、南瓜、薯仔、甜柿等都有精美的包装,上面均有自己的品牌及厂名。企业通过品牌和包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市场份额。
农民协会作用大
澳大利亚的农业协会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业组建,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协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协会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广普及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维护农产品价格链的正常运行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不仅游说政府的农业政策,使之有利农民,而且还与商家讨价还价,使之让利于农民。实际上,协会以第三者的身份,替代了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各种农民协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政府的农业政策也无法落实。
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及研究。基本上每个州和大学都设有推广示范及科研机构,形成了以政府、大学、协会、企业共同投资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实行项目制,每一项科技的推广,都要明确项目主体和项目资金。项目实行招标制,农业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可以平等竞标。项目资金一般由联邦政府、州政府拨专款进行资助。政府还根据农产品的产值,向农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后以项目费的形式,支持农业科研。
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相适应地生存着不同的人、种群、民族,他们或者选择狩猎、或者从事农耕、或者进行游牧。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活动的舞台,尤其,蒙古民族在与草原上几百年的游牧生活中不断探索着生存的哲理,谋求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地。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天然的生态屏障。由于地理位置、草原类型及气候的差异,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牧民的生存状况也略显不同。现在,除了内蒙古的极个别地区保留着非完整意义上的游牧生活以外,大部分地区的牧民都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牧民既有经营纯粹放牧的,也有经营半放牧半农耕的;既有生存环境较好的,也有生存环境较艰苦的。
农耕、游牧是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内蒙古幅员辽阔草场丰美适合游牧生产,牧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已适应了游牧生活。
藏袍、蒙古袍:
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陆’ 下列不属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的是
当然是D,
混合农业实行“轮作”制,有利于地力保持,由于生产多种农产品,农民收入受单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少
‘柒’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将耕作、放牧、休耕进行轮作的原因是
答案C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轮作的目的关键是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而A、B项与题意不合。
‘捌’ 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发达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农牧业用地4.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要农作物为小麦、大麦、棉花、高粱等,主要畜牧产品为牛肉、牛奶、羊肉、羊毛、家禽等。
澳大利亚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2015/2016财年,澳农牧业产值952.8亿澳元,占同期GDP的5.7%。
(8)澳大利亚轮作什么扩展阅读: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742美元,排名世界第5,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排名第一,远高于美国,英国等其他主要英语国家。
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资源是很多国家极为羡慕的。
英语中甚至有一个词组专门形容澳大利亚“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说澳大利亚的气候、历史、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比较幸运,国民不需要太辛苦劳动,只要让牛羊随便吃草,在地上挖矿就可过高水平的生活,而且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侵扰。农牧业、采矿业为澳传统产业。
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