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过几天我想跟我们学校的外教聊天,他是澳大利亚人,我想跟他聊一个话题,我该注意什么。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他错误地理解了你的意图 —— 如果你并没有 fall in love with him。
落落大方,自尊自重
虚心求教,不懂就问
对方也是人,你和他是平等的
❷ 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的
1、澳大利亚人时间观念很强,会见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
2、澳大利亚人在待客方面比较随意,穿着随便,平时都是T恤和牛仔裤居多。如果是商务会面,澳大利亚人习惯穿西装或衬衫、打领带。
3、澳大利亚人大部分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习惯在星期天的上午到教堂做礼拜,据说这个习惯已经严守了上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和初一、十五到庙里拜佛的意义差不多。因此,不要选在星期天的上午安排其他事情。
4、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习惯以吃英式西菜为主,其口味喜清淡,忌食辣味菜肴,有的人还不吃酸味的食品,他们的菜肴一般以烤、焖、烩的烹饪方法居多。澳大利亚的食品素以丰盛和量大而着称,尤其对动物蛋白的需要量。他们通常爱喝牛奶、喜食牛羊肉、精猪肉、鸡、鸭、鱼、鸡蛋、乳制品及新鲜蔬菜。他们爱喝咖啡,吃水果。
❸ 与澳大利亚人初次见面时应该说什么
g'day是澳大利亚独有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你好的意思差不多。澳洲人也喜欢叫别人mate,有点类似美式英语里的de。 所以你经常在澳洲看到打招呼是g'day mate。
但是你不是本地人,所以说hi或者早上说morning也可以的。g'day mate 是比较随意的打招呼方式。澳洲没什么特别礼仪,主要是餐桌礼仪比较重要(这一点在所有西方国家都一样)还有我们中国人在外也喜欢大声说话,这点是澳洲人不太喜欢的。
排队也是一个问题,中国人不太喜欢排队这个问题要注意。在澳洲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礼貌,任何时候别人帮了你你一定要说thank you,和比较熟的男性可以说cheers mate意思是谢啦哥儿们。
澳大利亚人在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通常互相要称呼为“先生”、“夫人”或“小姐”,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人们相见时喜欢热情握手,并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互相介绍后或在一起喝杯酒后,陌生人就成了朋友。
在澳大利亚,初次见面时应该握手,访问结束时也得如此。澳大利亚人言谈话语极为重视礼貌,文明用语不绝于耳。他们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在他们的眼里,高声喊叫是一种不文明的粗野行为。澳大利亚人与英美人一样,名在前,姓在后。
妇女结婚后,使用丈夫的姓。在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不分老幼,互称名字,以表亲切。
在澳大利亚,你要注意使自己的穿着打扮得体。在一般场合,不必西装革履或浓妆艳抹,只要穿一些便服即可。但在诸如典礼、仪式、宴会、婚礼、剧院等正式场合,却非着西装不可。
初次见面不要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收入等。特别不要问原国籍的问题。
❹ 要怎么跟澳大利亚人和谐相处
不知道你房东是哪国人,年龄多大?
我的话...一开始住进去,总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关起门。我房东是个50多的老婆婆,她就很不惯我总是呆在房间不跟她交流,我们两个关系也不是很好。
后来我明白了,于是有事没事跟她聊上几句,比如吃饭或者回家的时候。饭前我还会去客厅和她一起看电视连续剧,比如澳洲长寿剧neighbour或者home and away...澳洲人应该都看吧,你房东应该也是。
后来慢慢知道了她的一些兴趣爱好。每次出门去玩或者什么的,看到她可能会喜欢的小玩意我就买来送她。比如她最喜欢的是香草口味蛋糕,大象和蝴蝶,于是我到超市看到那种蛋糕打折我就买来给她吃,这两天还买了一个蝴蝶的圣诞树装饰准备到时候送她做圣诞礼物。
所以我们俩现在的关系非常亲密:)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中国人,澳洲人,还是美国英国非洲...人,都没什么差别,大家都是人,都渴望沟通。
只要你对你房东表现得友善,多和他们说说话,了解了解他们的喜好,说不定大家喜好相同你们会聊得很投机的(还可以锻炼英语!)。重要的是要交流!你一定可以的~
加油!
❺ 澳大利亚人怎么打招呼的
g'day是澳大利亚独有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你好的意思差不多。澳洲人也喜欢叫别人mate,有点类似美式英语里的de。 所以你经常在澳洲看到打招呼是g'day mate。但是你不是本地人,所以说hi或者早上说morning也可以的。g'day mate 是比较随意的打招呼方式。
❻ 澳大利亚人上网使用什么聊天工具
一般外国人都使用MSN,澳大利亚人也不例外
MSN简介:MSN,全称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是微软公司(Microsoft)旗下的门户网站。MSN(门户网站)提供包括必应搜索、文娱、健康、理财、汽车、时尚等,满足了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社交、出行、娱乐等需求。
工作原理:
程序在计算机上的程序被称为“客户端”。它通过Internet连接到MSN Messenger服务器。具体点讲,就是客户端通过服务器和其他的客户端收发消息。一些信息没有处理,仅仅通过服
务器简单传递。例如,当发送一个实时的消息,命令“here is a message, pass it on”被服务器处理了,但消息本身仅通过服务器传递给客户端。
微软已经发布了两种MSN Messenger客户端:MSN Messenger(也叫“.NET Messenger”)和Windows Messenger。微软向大多数Windows用户推荐使用MSN Messenger,包括Windows XP在内,Windows Messenger被绑定在操作系统中。其它人和公司已经写了“第三方”MSN Messenger客户端(比如着名的MSNLite和Amsn等)。MSN Messenger一般被认为是事实上的标准客户端,而其他大多数的客户端从它的行为中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所以它在网上被认为是“官方客户端”。
微软从未公开发布过他们的Messenger服务器端,并且官方客户端不允许你连接非微软的服务器端。
在两台计算机程序间通讯使用的“语言”叫做“协议”。MSN Messenger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消息发送的规则就叫做“MSN Messenger协议”。从一个客户端通过服务器发送消息到另一个客户端的规则在这里被称之为“MSN 客户端协议”。
MSN Messenger协议
MSN Messenger有一系列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发送的命令组成。
MSN Messenger协议已经经历了几次修改。在起草协议的时候(2003年10月),微软的服务器允许客户端使用8,9和10版的协议。个人协议版常常是由“MSNP8”,“MSNP9”和“MSNP10”写的。
该站点旨在完整定义MSN Messenger协议和MSN Messenger服务器端的特性,使得第三方软件开发者能写自己的程序与网络交互。只有MSNP8被文档化了,还有一些论题可在MSNP9和MSNP10中获得。
关于协议的信息可以通过阅读官方IETF草案, 阅读各种源代码,分析数据包,分析官方客户端,写程序。大部分这样的工作由其他一些MSN Messenger研究团体完成的。
MSN客户端协议
MSN客户端协议由在客户端之间发送的消息组成。例如,当你向你朋友说“hello”的时候,客户端将hello作为消息的主体发送他们的客户端。
MSN客户端协议比较有组织地发展——一个官方客户端版本将和其他客户端有不同表现,只能猜猜它会有什么谁预想的特性行为(这句翻不出来)。试图已经制定强加一个版本编号系统。到2003年10月为止,已经发现有3个版本的MSN Messenger客户端协议,在本站点叫做“MSNC0” ,“MSNC1”,“MSNC2”。
功能使用:
安装方式
下载安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下载整个程序,一种是下载一个Installer。
注册登陆
拥有 Hotmail或 MSN的电子邮件帐户就可以直接打开msn,点击“登录”按钮,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和密码进行登录。如果没有可申请一个Hotmail电子邮件帐户。
添加新的联系人
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单击“我想”下的“添加联系人”。或者,单击“联系人”菜单,然后单击“添加联系人”。选择“通过输入电子邮件地址或登录名创建一个新的联系人”,下一步后输入完整的对方邮箱地址,点“确定”后再“完成”,就成功地输入一个联系人了,这个联系人上网登录MSN后,会收到将他加入的信息。重复上述操作,就可以输入多个联系人。
管理组
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单击“联系人”菜单,指向“对联系人进行排序
”,然后单击“组”,将联系人组织到不同的组中。在联系人名单的“组”视图中,右键单击现有组的名称,或者单击“联系人”菜单,指向“管理组”,就可以创建、重命名或删除组以方便你的查找。
发送即时消息
在联系人名单中,双击某个联机联系人的名字,在“对话”窗口底部的小框中键入消息,单击“发送”。在“对话”窗口底部,可以看到其他人正在键入。当没有人输入消息时,可以看到收到最后一条消息的日期和时间。每则即时消息的长度最多可达400个字符(注:低版本MSN可能少于400个字符)。保存对话(此功能需要IE6.0或者更高版本)
在主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上或“对话”窗口中,单击“选项”,然后选择“消息”选项卡。在“消息记录”下,选中“自动保留对话的历史记录”复选框,单击“确定”后,就可将消息保存在默认的文件夹位置。或者单击“更改”,然后选择要保存消息的位置。
更改和共享背景
在“对话”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上,单击“创建背景”。可选:使用一幅图片来创建背景。单击“浏览”,在计算机中选择一幅图片,然后单击“打开”。从列表中选择一幅图片,然后单击“确定”。若要下载更多背景,请转到 Messenger 背景网站。 共享背景时,会收到一份邀请,其中带有要共享背景的缩略图预览。如果对方接受了该邀请,则 Messenger 会自动下载该背景并将其显示在“对话”窗口中。
添加、删除或修改自定义图释
在“对话”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上,单击“创建图释”就可以添加、删除或修改自定义图释。或者选择“对话”窗口上的“选择图释”按钮。
更改或隐藏显示图片
在“对话”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上,单击“更改显示图片”。或者单击“对话框”图片下的箭头,选择“更改显示图片”。从列表中选择一幅图片,然后单击“确定”。或者单击“浏览”,在计算机上选择一幅图片,然后单击“打开”。
设置联机状态
在 Messenger 主窗口顶部,单击名字,然后单击最能准确描述您状态的选项。或者单击“文件”菜单,指向“我的状态”,然后单击最能准确描述状态的选项。
阻止某人看见或联系
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右键单击要阻止的人的名字,然后单击“阻止”。被阻止的联系人并不知道已被阻止,只是显示为脱机状态。
更改名称的显示方式
在主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上,单击“选项”,然后选择“个人信息”选项卡。或者在Messenger主窗口中右键单击您的名字,然后单击“个人设置”。在“我的显示名称”框中,键入新名称,单击“确定”。
使用网络摄像机进行对话
若要在 MSN Messenger 中发送网络摄像机视频,必须在计算机上连接了摄像机。在对话期间单击“网络摄像机”图标。或者,在主窗口中单击“操作”菜单,单击“开始网络摄像机对话”,选择要向其发送视频的联系人的名称,然后单击“确定”。若要进行双向的网络摄像机对话,则两位参与者必须都安装了网络摄像机并且必须邀请对方。
语音对话
可以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启动音频对话或者在对话期间中添加音频。 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单击“操作”菜单,单击“开始音频对话”,然后选择要与其进行对话的联系人。 或者,在对话期间,单击“对话”窗口顶部的“音频”。使用“对话”窗口右侧的音量控制滑块来调整通过麦克风输入的音量以及从扬声器中输出的音量。
发送文件和照片
在 Messenger 主窗口中,右键单击某个联机联系人的名字,然后单击“发送文件或照片”。在“发送文件”对话框中,找到并单击您想要发送的文件,然后单击“打开”。 此外,直接在下方“输入即时消息”的窗口内“粘贴”文件也可以进行发送。
建立和加入群
Windows Live 群是一个完美的沟通地
方,除了在Messenger上大家群聊(上限20人)在群网站上还可以分享相册,文件,或进行类似留言板的讨论。通过共享的日历随时与最近更新源随时与群友保持同步。并且创建一个群也是相当简单的事,只需从您的Windows Live联系人列表选择邀请他人加入即可。
移动MSN
通过手机MSN,可以享受到Live提供的免费服务,不仅提供即时聊天服务,还为您提供了hotmail,Spaces,门户资讯等一系列精彩的互联网服务。最新版手机MSN更将全面同步PC功能, 支持本地搜索。
❼ 和澳洲人聊什么比较感兴趣
喜欢打鼓就问他喜欢什么乐队啊,音乐入手呗。然后问问他平时看什么电影之类的。一般他们也就是用这些搭讪了吧。熟络以后一起去看个电影啥的。
你也可以让他教你打鼓嘛~自己如果有擅长的乐器或者懂调音啥的也是不错的切入口。
❽ 如何与澳洲人愉快的聊天
你要是身在澳洲的话,就多出去走走,多了解澳洲的人文环境以及生活习性
了解澳洲的历史,都是话题的切入点;
如果在国内的话,就只能寻找其他的途径了,但是话题的切入基本都是类似的 哦
❾ 澳大利亚人喜欢谈论的话题
澳大利亚的普索-尤里卡社会研究所最近发表一项最新调查称,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厌倦气候变化和有争论的天气现象一类的话题。调查显示,只有46%的澳大利亚人称如能掌权他们会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而去年这一比例为55%。
调查中,每十位澳大利亚人当中就会有一人非常同意“我很怀疑气候变化是否发生”的说法。有23%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同意这一说法。普索-尤里卡社会研究所主管佳思茗·霍伊(Jasmine Hoye)认为,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关注他们能够控制的其他环境问题。她说:“我们相信,公众过于关注水和河流等环境问题,他们认为气候变化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但是,很多澳大利亚人也希望知道他们个人能为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除了水和河流的问题,其他被澳大利亚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包括非法倾倒垃圾、可再生能源、垃圾、排放超标的机动车和包装等。霍伊说,澳大利亚人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她说:“我们的研究显示,人们都认为他们能通过垃圾回收来帮助保护环境。同时许多澳大利亚人在气候变化问题被关注以前就开始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她补充说:“让我很吃惊的是,尽管媒体大力宣传,很多澳大利亚人还没有在居家生活中节约能源或减少驾车和乘飞机出行,以及改用清洁能源或购买碳减排指标。”(
❿ 澳洲人怎样问好
呆了2年从来只用How are you?和Hello,用最多的似乎是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