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魔鬼般的非洲杀人蜂是哪儿来的呢
1970年代,在巴西的野外,一只蜜蜂在一名女士身边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她挥手驱赶,但驱赶不去,蜜蜂最后还放肆地停在她手背上。不胜其烦之下,这位女士就把蜜蜂拍死了。
不料这下惹下大祸了,几乎就几十秒的时间,几千只蜜蜂倾巢出动,遮天蔽日地向她飞来,攻击她,在她的面部和背部蛰了几百次,她很快失去了知觉,后被人紧急送到医院,但医生也回天乏术,这位女士很快就死了。
这是什么蜜蜂?这么厉害!
平常我们被蜜蜂叮咬后,一般会肿起红包,又疼又痒的感觉持续几天就好了。但有时候你越驱赶,它越喜欢往你的身上飞。慌乱之中,我们可能会抄起一个什么东西,顺手就把蜜蜂拍死了。
拍死一只蜜蜂极其简单,这个事情也就算结束了,也许爱护动物的同学还会为失手打死一只无辜的蜜蜂而心怀愧疚。但为什么这个人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2006年开始,不仅仅是在美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每年都传出了蜂群大量消失或死亡的消息:在瑞士,大约40%的蜜蜂已经消失;而我国作为蜜蜂产量最大的国家,蜂群数量也减少了10%......蜂群衰竭失调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人们还未能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遏制这种情况。
产生蜂群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科学家们猜测这些因素包括:农药,寄生虫,病毒等等——由于人们大范围的使用农药,据统计,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可能含有高达6种以上的农药,农药中的化学物质致使蜜蜂中毒死亡;另外,蜜蜂身上有一些寄生虫,如瓦螨,能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蜜蜂免疫力和活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蜜蜂死亡;还有就是病毒的侵害,如2005年,美国在其引进的澳大利亚蜜蜂中发现了LAPV病毒,这种病毒曾经一度引起澳大利亚的蜜蜂危机。而LAPV只是能够感染蜜蜂并致其死亡的众多病毒中的一种。
蜂群衰竭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据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人们主要种植的约85%的农作物,全球约80%的被子植物通过虫媒传粉,而最主要的传粉昆虫是蜜蜂。世界上约有75%的开花植物依赖于鸟类、蜜蜂等授粉动物的授粉活动才能完成它们的再生产。所以蜜蜂数量的稳定对于粮食作物、水果、坚果和鲜花的产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这么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的话,人类只能再活4年。
为此,蜂群衰竭是当前我们遇见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抢救濒临灭亡的“恩人”。
杀人蜂劫后逢生
正当蜜蜂濒临灭亡之时,科学家找到了挽救办法。这就是杀人蜂!
原来早在1994年,杀人蜂传入爱尔兰,后与当地的欧洲蜜蜂进行杂交,其规模迅速扩大。杀人蜂很快造成了4人死亡,一年内袭击人的次数达到了10000次。爱尔兰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力,捣毁了超过2000个杀人蜂的巢穴。
不料1998年的9月,飓风“乔治”袭击了爱尔兰,使得爱尔兰的蜜蜂的数量急剧减少了约90%,杀人蜂和欧洲蜜蜂的数量均大量减少。爱尔兰人展开了恢复欧洲蜜蜂数量的行动,至于杀人蜂,他们当然巴不得其灭绝。然而,杀人蜂却依靠极强的繁衍能力也慢慢恢复其规模。
几年之后,达到了飓风“乔治”到来之前的水平,但是人们惊奇的发现,杀人蜂居然变得“温柔”了——有时候你朝杀人蜂的蜂巢扔石头,甚至去踢它们的蜂巢,它们居然无动于衷。杀人蜂袭击人的次数也下降为每年500次,大约为飓风来之前的20分之一。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杀人蜂吗?毫无疑问,在进入爱尔兰的10年间,杀人蜂在习性方面发生了进化,它们逐渐变得和欧洲蜜蜂一样温顺!有人认为飓风来袭后的爱尔兰杀人蜂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倾向于攻击人的杀人蜂蜂群大量灭亡了,而杀人蜂中比较温和的、以寻找食物为目的而不是使用大量精力去攻击人类的蜂群得以存活并繁衍。还有人认为岛屿的人口密度大,杀人蜂习惯了和人类共同生存,变得不那么排斥人类。
真实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人类可以考虑饲养杀人蜂了!
魔鬼要变天使了吗?
其实杀人蜂的暴脾气把它许多优良的特性给掩盖住了。
前面已经说过,首先是杀人蜂具有优秀的环境适应力,欧洲蜜蜂不适应赤道的高温环境,但是杀人蜂就不一样,它在巴西快速地繁殖大量的后代,而且仅仅用了20几年的时间,后很快传遍了纬度跨度极大的美洲大陆,可见其环境适应力之强。全球各地气候差异大,也许杀人蜂可以满足多个地方对于蜜蜂的需求。当然如果要全球推广,必须考虑生物入侵的危害。
再者是杀人蜂强大的繁殖能力,杀人蜂的繁殖能力是欧洲蜜蜂的好几倍——它们一年分群三到四次,而欧洲蜜蜂一年仅分群一次。这对于全球蜜蜂日益减少的今天,繁育杀人蜂来尽快恢复蜜蜂数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
然后是杀人蜂强大的活动能力。由于东非等地蜜蜂采蜜环境相当险恶,所以其采蜜的效率特别高,采蜜的时间也相当长。这一优良的特性也遗传给了杀人蜂,导致杀人蜂的采蜜节奏快于欧洲蜜蜂,其蜂蜜的产量也是远远超过欧洲蜜蜂——不论是对于植物的花粉传播还是蜜蜂养殖产业,这一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杀人蜂抗病抗虫害能力远远强于欧洲蜜蜂。养殖欧洲蜜蜂的人都知道,瓦螨的寄生永远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而由于杀人蜂经常主动清理其外表的缘故,瓦螨寄生率仅为欧洲蜜蜂的一半。欧洲蜜蜂易感染多种疾病,例如蜜蜂孢子虫病、麻痹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等,而杀人蜂却对这些病有着更强的抵抗力。
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蜂群衰竭失调现象十几年了,目前还不知道其真实的原因。而对杀人蜂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也许借助于它的优良基因,或是直接大规模养殖,或是将其与我们现存的蜜蜂杂交,或是利用基因技术提取其基因,可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全球性蜜蜂缺乏的危机。
B. 怎样把蜜蜂引进蜂房
蜂房是比蜂窝里的巢脾里的小孔。
你的意思应该是问怎么把蜜蜂弄进蜂巢。
如果你怕蜇,可以向蜂团喷几口烟(平时抽的香烟),不怕蜇的话就不用喷了。
然后用筷子呀、勺子呀什么的,轻轻地拔、扒,找到蜂王就直接轻轻捏住它、将它捉拿归案。
单这样还不行的,蜂王被捉拿归案后,你要把它上刑示众——刖肢!
就是用剪刀,把它的一边翅膀剪短,剪的时候在小心,不要把粗大的翅脉剪了,会伤到蜂王的,蜂王一残,就会被工蜂淘汰的(真它妈的民主社会啊!),剪的目的是,让它两边翅膀不平衡,飞不起来,逃不开人民群众的裁判就行。
然后把蜂王放进蜂箱里头,工蜂就跟着进去了,进去差不多了,就关门收工。
子曰:OK矣!
C. 我国曾引进过哪些蜜蜂品种或品系
西方蜜蜂是我国当代养蜂生产中的主要蜂种。
但西方蜜蜂不是我国原有的蜂种,现在我国所饲养的西方蜜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1913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的意大利蜂,是我国引进的第一个西方蜜蜂品种,在20~30年代,我国对意大利蜂进行过大量的引进,现在我国的本地意蜂即为它们的后代。60~70年代,我国曾从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分别引进过澳意、美意和意意三个意大利蜂品系,但由于保种措施不完善,现已全部被混杂、丢失。在80年代,我国又从意大利、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引进了以上三个意大利蜂品系,现保存在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在50年代初,我国引进的卡尼鄂拉蜂是我国引进的又一重要的西方蜜蜂品种。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曾从前联邦德国、奥地利、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引进了数批卡尼鄂拉蜂王,分散在各地有关种蜂场和育种研究单位保存,但多数单位已将其混杂。目前,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仍保存有奥卡和南卡两个卡尼鄂拉蜂品系。在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目前还保存有喀尔巴阡蜂——罗马尼亚卡蜂。1973年和1974年我国曾从塞浦路斯引进过两批塞浦路斯蜂王,由于工蜂性情极凶暴,难于饲养管理,已被淘汰。1975年我国曾引进过少量安纳托利亚蜂王试养,由于保护不当,也已被混杂、丢失。此外,我国还引进过高加索蜂,目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蜜蜂原种场还保存有在1974年由加拿大引进的高加索蜂王,但实际上是高加索蜂和卡尼鄂拉蜂之间的杂交种。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
D. 澳洲的蜂蜜真的优于一般的蜂蜜吗
karibee(可瑞比)蜂蜜,它不是一种普通的清亮透明的液体,而是一种颜色金黄,质感粘稠
E. 怎样把野蜜蜂引进蜂箱
拿蜜蜂玩具
F. 入境澳大利亚吗可以带蜂浆糖吗
入境澳大利亚是可以带蜂浆糖的
G. 怎么将蜜蜂引入蜂箱
1、用蜂蜜的气味引蜂入箱
大家可以选择一些旧的蜂箱,在里面涂抹一些蜂蜜,然后再把它放到野生蜜蜂经常活动的地方,每天傍晚去观察一下,是否有蜜蜂进入,如果就可以把蜂箱转移走了,移动的距离要超过三千米,不然会出现回蜂的情况。
2、用蜂巢残片引诱人蜜蜂入箱
想要引诱野生蜜蜂进入到蜂箱中,需要提前寻找到野生蜜蜂大量活动的地区,然后在傍晚时分,用把一些蜂巢的残片在蜂箱附近点燃,这时野生蜜蜂就会在闻到香气之后,来到蜂箱附近,如果蜂箱也有蜜蜂生活过的气味,它们就会进入到蜂箱之中。
3、用侦察蜂把引蜂入箱
野生蜂群中也是有侦察蜂存在的,大家可以在寻找到它们的痕迹以后,用一些蜂蜜引诱它们进入蜂箱,这时不要关闭巢门,而是让它们自行离去,反复几次以后,侦察蜂就会带来大量的蜂群。在蜂群来到后,大家要找到蜂王,把它的翅膀剪掉,这样就不会出现大量蜜蜂再离开的情况了。
H. 怎样把蜜蜂引进蜂箱
用蜂后引,把蜂后单独捉起来,放在一个透气的容器里再放进蜂箱内就行了。以前电视上看别人做节目,叫蜂衣,就是用到蜂后的,身上要沾染蜂后的气味,然后蜜蜂就会往那个位置聚集
I. 怎么把蜜蜂引进箱子里
蜜蜂的天性就是采蜜嘛,应该把一朵刚摘的鲜花放进去,因为蜜蜂是采花的。
注意:别放食肉花哦!!!
J. 蜜蜂是怎样传达信息的
蜜蜂会通过“舞蹈语言”的形式将食物的方位、距离等信息传递给同伴。
当蜜蜂遭遇危险时,会触发负反馈机制,也就是蜜蜂舞蹈的停止信号,以此将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好地展示。
它们首先会开始跳“振动舞”,用头撞击其他采集蜂的身体。同时,蜜蜂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语言,还可以通过语音报警,发出由简单的脉冲振动组成的“BB”声信号。借此通知同伴不要去危险的地方,或者外面有危险。此时,其他蜜蜂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全面感知同伴给出的警报。
1923年,奥地利昆虫学家弗里希博士专门研究了蜜蜂各种动作的含义,揭示了蜂舞的秘密。他在实验中发现,蜜蜂在蜂巢上转圆圈这种动作是告诉同伴蜜源离这里很近,一般在45米范围之内。这样的舞蹈可以连续几分钟,然后又到蜂巢的其他部分旋转,最后从出口飞出,其他蜜蜂跟随而去,到预定的地点去采蜜。
另一种叫做摇摆舞,蜜蜂先转半个小圈,急转回身又从原地一点向另一个方向转半个小圈,舞步为∞字形旋转,同时不断摇动腰部,左摇右摆,非常有趣。这种动作表示蜜源不在近处,大约为90米至5公里范围之间。具体距离与舞蹈的圈数有关,如果每分种转28圈,表示蜜源在270米处:如果仅转9圈时,蜜源就在2700米的地方,非常准确,误差极小,它们的舞蹈语言并不亚于人类的语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