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厄尔尼诺怎么影响澳大利亚

厄尔尼诺怎么影响澳大利亚

发布时间:2022-06-23 02:25:54

⑴ 以1982年与1998年为例,说明厄尔尼诺对澳洲和美洲的影响

澳大利亚经历了本世纪最严重的灾难,大火、农业灾害和牲畜死亡造成了数亿美元的财政亏损。非洲的次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遭受了旱灾,象南非共和国和津巴布韦这样的食物出口国也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援。而厄瓜多爾尔尔南部和秘鲁北部部分地区在六个月的时间里竟下了100英寸的雨,河水的流量是正常的一千倍。在整个事件中,全世界有2100人丧生,几十万人被迫疏散,更多的人无家可归,全球损失超过130多亿美元。更全面的资料需求需要向大家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厄尔尼诺事件都是一样的,而且许多因子同时都在起作用。由于这次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性的灾难,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经初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平均5年左右发生一次,发生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六七个月,长可达二年。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1997年初,其中一些模式就把海温变暖的报警信号显示了出来。春季,NOAA咨询报告向世人警示,可能会出现一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到十一月,厄尔尼诺增暖的高峰期,4500英里的广阔海域上的海表温度上升了5摄氏度,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升温。1997到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如同1982年到1983年的那次一样,对社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暴风雨连续数月袭击了加利福尼亚,许多山体滑坡,危害到1400多个家庭。仅美国就有大约90人丧失,包括弗罗里达州中部39人,那里受到了一系列看似无序的龙卷风袭击,一些人认为这跟厄尔尼诺对高空急流影响有关。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森林和泥炭火灾,整个东南亚上空被黑色笼罩。在秘鲁沿岸,鱼类储量骤然跌落,也危及了当地的海豹、海狮、洪堡企鹅、以及海鸥和燕鸥那样的海鸟。在墨西哥,熊熊大火烧焦了珍贵的云雾林。在巴拿马发生了旱灾,为巴拿马运河供水的湖水水位下降,政府被迫下令禁止船只通过运河,这种情况在15年来还是首次。尽管这次的损失惨重,但否则还会更惨。早期的预报就警告有可能出现旱灾,所以巴西东南部的农民种植了耐旱的庄稼。洛杉矶、加利弗尼亚的居民联合起来清理疏导排洪沟渠、建筑防洪大堤、布置沙包。加利弗尼亚投保的人数从不到265,000剧增并超过333,000。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居民重新铺设了道路,安装了排水系统,加强了例如供水和交通的这样的基础服务。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⑵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二、影响: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2)厄尔尼诺怎么影响澳大利亚扩展阅读:

2015年出现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升温不可逆转,2015年的圣诞节,不但南半球,连北半球亦异常地迎来了一个温暖圣诞。褪色冬日圣诞过后,正当人们写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际,极端寒潮却不期而至,席卷大半个北半球。

12月,于大西洋形成的飓风一路向北推进,挟带了低气压地区的暖空气。该股温暖气流掠过英伦、美国及冰岛,到达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来势汹汹、气势如虹的暖空气源源不绝地输入北极地区,连当地的冷空气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撄其锋。

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突由摄氏零下30度升至1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北极地区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虽然为时短暂,但由于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国东部首当其冲,十数个州分迎来了暴风雪、龙卷风及强风等极端天气。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和煦暖冬,霎时被朔风扑脸的严冬所取代,连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岛都下雪。

⑶ “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哪些

在大洋洋面上,大气低层风驱动着表层海水的流动,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并不顺着风向流动,而是在北半球偏向它的右侧,在南半球偏向它的左侧。南美北部太平洋沿岸盛行东南信风,风向平行于海岸,因此海水的流动是离岸的,沿岸表层没有海水来补充,迫使表层以下的海水上升,以替代流走的海水,使这个地区出现冷海水上翻现象,生成巨大的涌升流,使得该地区海温偏低。涌升流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海面,受到阳光照射后,浮游植物利用这些营养生成叶绿素使自己大量繁殖,为靠吞食浮游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再影响到海洋食物链中高一层次上的鱼类等海洋生物。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死亡。这种影响可以北至加拿大,南至智利中部沿岸。因此,“厄尔尼诺”常常给赤道中、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带来巨大损失。例如,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到200万吨以下。由于鱼类的大量消失,海鸟也因得不到食物而迁徙或死亡,南美沿岸国家又因此失去了宝贵的鸟粪肥料,使当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和秘鲁沿海等地区海平面高度上升也是海洋许多生物遭灾的一个原因。1982~1983年强“厄尔尼诺”期间,圣诞岛海平面高度上升,出现了大量海鸟被迫抛弃巢中幼鸟在茫茫无际的大洋上绝望地寻觅食物的惨象。其他海洋动物也难逃劫难,到1983年中期海洋状况恢复正常时,当年25%的成年海豹和海狮以及全部的幼崽丧生。

“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对海洋生物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风强劲,处于太平洋东部的冷海水区域上方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难以把水汽抬升到能够成云致雨的高度。因此,这一带洋面上空通常为无云或少云天气,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而印度尼西亚以西的热带太平洋暖海水区域则雨水十分丰沛,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东高西低的支柱被破坏,冷水与暖水的区域就要发生变化,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以前覆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的暖水层变薄,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同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随信风减弱而减弱,暖海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当这种增暖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几个月以上时,被称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温暖的海域又是大气能量的宝库,它加热海洋上空的潮湿空气,潮湿空气变轻并上升,形成对流云,使得这些地区降雨增加。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例如,印度季风与“厄尔尼诺”有很大的相关性,在1871~1990年间发生的26次“厄尔尼诺”中有22年印度降水偏少或干旱,其中最严重的几次干旱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在1991~1992年,1993年,1994~1995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澳大利亚东部经历了近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厄尔尼诺”引起的持续干旱,使得这些地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厄尔尼诺”不仅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他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也较少,如1997年只有4次台风登陆中国,明显少于常年的7~8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1957~1958年及1991~1995年三次连续的“厄尔尼诺”期间中国也出现登陆台风较多的情况。此外,“厄尔尼诺”还与热带以外的地区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降水偏多相联系;与日本及中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中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它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着;但在热带以外地区,如中国,“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况且每次“厄尔尼诺”的出现时间、区域以及强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很难断言“厄尔尼诺”发生时中国某个地区的气候一定会发生某种特定的异常。

⑷ 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和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和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影响
造成南美洲西海岸多降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气候干旱。

⑸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是怎么影响全球气候的

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的一种独特的气候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中国的气候特点是南涝北旱。

正常情况下,由于地球自转方向,太平洋盛行东南信风。来自东太平洋的暖流都会顺着东南信风流向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沿岸附近聚集后,会形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陆地产生强烈的压差,推动暖流进一步向中国移动。遇到来自西方的冷空气,就会变成雨和地。

厄尔尼诺一旦发生,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超过一年。它不仅使秘鲁沿岸的气候异常温暖多雨,还使澳大利亚丛林不断因干旱和高温而起火;热浪和暴风雪在北美大陆竞争;夏威夷被热带风暴袭击;美国加州洪水;大洋洲和西亚发生严重干旱;土壤开裂会在非洲大面积发生;欧洲会有洪水;中国南方也会发生干旱,沿海渔业减产;如果全国气温低,粮食产量会大大减少。

⑹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它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约在国际换日线及西经120度)赤道位置产生的温暖海流有关。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干旱状况。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着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厄尔尼诺暖流

⑺ 厄尔尼诺是怎么样的自然危害

在全球性的气候异常中,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和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这就是厄尔尼诺。这种现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对它的发现和记载仅是19世纪初才开始的事情。厄尔尼诺在气象学中使用起源于南美的秘鲁以及智利沿海海域。100多年前,这些地区的人注意到: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的3月份都会出现一种异常现象,其表现是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雨量增加,海面上很多鱼都死了,吃鱼的鸟也死了,地区气温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3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渔民就将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这是圣婴的意思,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

厄尔尼诺带来的水灾将道路冲断我们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时总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由于海水温度升高,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海洋生物因此死亡。在海岸带,原来炎热的地区温度骤降,原来寒冷的地区温度骤升;多雨地区发生罕见的旱灾,而干旱地区则连日暴雨。它会使整个热带地区的风向和洋流发生改变,犹如产生了一股魔鬼般的搅动,从而引起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变异,导致旱涝灾害猛增,暴风雪肆虐,酷热难挡等。

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厄尔尼诺是区域性问题,它主要影响太平洋东部的南美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气象卫星的观测发现,厄尔尼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度,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

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人们认为这种现象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

尽管关于厄尔尼诺发生的原因在科学界尚无定论,但是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人们对它的预测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由此,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⑻ 强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可能引发哪些次生危害

中国气候趋于变暖,南方降水异常增多,这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似乎在增加?事实并非如此。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共出现14次厄尔尼诺现象,21世纪以来出现5次厄尔尼诺现象。相比之下,21世纪的厄尔尼诺并没有所谓的增加。但有专业人士表示,未来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增加,这与全球变暖有关。厄尔尼诺的概念之前已经被多次引入,这意味着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上升,直接导致该地区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天气,引发洪水,同时减少热带西太平洋降水,造成印尼、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经常在巴西东北部和非洲东南部造成干旱,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热带风暴,导致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对我国气候的主要影响是,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更有可能多雨,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至河套地区少雨少干。拉尼娜正好相反。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两次严重厄尔尼诺事件中,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厄尔尼诺的强度不会有太大变化,但伴随厄尔尼诺事件的旱涝风险会增加。

⑼ 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会造成什么影响

会使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尼西亚出现旱灾,使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农作物歉收

阅读全文

与厄尔尼诺怎么影响澳大利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