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亚研究院揭美国如何借疫情抹黑我们,如何评价
“丁是丁,卯是卯”,自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以来,澳大利亚在跟随美国污蔑我们的道路上,已经让双方的关系降到有史以来的冰点;但是我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时间最终可以证明一切,如今随心新冠病毒相关的事件越来越多的解密出来,最终掩盖不了美国恶人先告状的丑陋嘴脸。
不言而喻,自新冠疫情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以及特朗普团队的其他政客,在诬陷、抹黑我们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
这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自疫情发生后的所为所为,面对美国国内超过200万疫情确诊者,死亡11万人,失业人数超过4000万;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引发全美的骚乱和示威者活动。
特朗普丝毫没有任何反思之心,对死亡者更没有怜悯之心,相反在疯狂的推特攻击各个对手方面和诬陷我们方面,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特朗普为何要这样做,无非三个目的:
第一、 大选!
第二、 大选!
第三、 大选!
随着美国大选的深入,特朗普如今的民意支持已经远低于竞争对手拜登,连美国军方高层都开始集体跟特朗普唱反调,如今的特朗普再怎么疯狂的发文,也掩盖不住他内心落选前的失落感
B. 如何看待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态:希望中澳两国“愉快共存”
这是莫里森政府在为以后中澳相处留下选择余地。
“愉快共存:莫里森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据《悉尼先驱晨报》11月23日报道,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当天在演讲中表示,他的政府“愿意随时”与中方就一些不满的地方展开探讨,并强调在与美国的“持久联盟”和与中国的“开放、透明和互利关系”之间,澳大利亚不应该被动做出选择。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莫里森的表态与美国政府面临交接、国际战略环境变化有关,“澳大利亚近来一直冲在中美战略竞争最前线,莫里森政府希望能够避免中澳关系进一步下滑,为之后留下选择余地”。
(2)拜登对澳大利亚态度如何扩展阅读
对于莫里森的演讲,ABC分析称,这可以被视为对特朗普政府尖锐攻击中国的否定,也是在试图重置澳大利亚与中国日渐恶劣的关系。
《悉尼先驱晨报》援引澳大利亚前外长唐纳的话称,“莫里森重复了前总理霍华德政府一直在强调的、不试图遏制中国的言论”,“他也为中国提供了一次表达观点的机会”。
周方银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此前澳大利亚政府的种种行为导致了中澳关系紧张,随着拜登即将上任,中美关系面临调整,澳大利亚再冲在最前面、炒作“中国渗透论”等显得格格不入,不再符合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需求,因此莫里森选择在此时释放一些信号。
莫里森不一定试图立刻改善中澳关系,但也不希望中澳关系继续出现大规模下滑。“莫里森说不应从中美竞争的角度去看待澳大利亚,但他却没认识到过去自己正是在中美关系的基础上处理中澳关系的”,如果澳政府真的希望独立自主,就要在实际行动上与美国的一些决策拉开距离。
C. 拜登的政治主张
拜登将重构盟友关系。结束阿富汗和中东战争,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恢复美国在全球外交的地位;重塑美国军事力量,让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费用;与韩国日本建立国防合作,承诺提供军事装备。
抗疫方面,拜登将修正特朗普的防疫不当举措。例如,强制各州执行“口罩令”,加大疫情检测和追踪,为居民提供清晰防疫指南等。基建方面,拜登将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计划未来十年内投入1.3万亿美元。包括,交通运输、智慧城市、能源、水利、学校、网络等多领域投资。特朗普支持基建,但没有明确计划。
拜登当选后的美国经济有望加快恢复,但深层次社会问题难以解决。短期看,拜登上任后会加大防疫政策力度和支持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美国经济有望恢复。但美国政府体系的系统性缺陷、联邦政府与各州工作脱节、过度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等,均使政府防疫工作效果打折。
(3)拜登对澳大利亚态度如何扩展阅读
拜登当选后的世界局势或更稳定,但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不会变。拜登8月的演讲中提到,要建设一个“慷慨而强大、无私而谦逊”的美国。拜登的对外政策将更加温和,预计在贸易规则、气候协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可能更注重“团结”与“政治正确”。
此外,拜登支持自由贸易,支持WTO多边贸易体系,未来有望推动全球和区域贸易关系修复。同时,其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可能总体上缓解美国和全球贸易阻力,提振全球经济。
D. 拜登对关于黑人运动和警察执法的议题发表声明都说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拜登是民主党人士,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在非裔美国男子被美国枪杀的事情,表示了一个自己的一个看法。因为现在这件事情已经引发了多地的骚乱,并且多地的抗议活动在不断的升级。
但文者综合以往的来看,现在美国总统大选时候能够对民众许下的种种的政策和诺言,都是他们在上台之后无法得到实现的一个言语!如果说拜登后续能够有机会当选美国总统,但是他在这个种族问题和多方面问题上不会有大致的一个改观,毕竟在美国白人优先的一个社会体制上面,他很难去改变一些方面。只是给这些参加抗议的人群一点点希望而已。
E. 拜登愿为阻止新冠关停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拜登愿为阻止新冠,关停美国经济,意味着美国的新冠疫情真的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还要严重。在拜登看来,再不顾及美国民众的生命,大部分的美国人将死于新冠肺炎,到时候美国连人都没有了,如何去发展经济。不得不说,拜登的这个想法还真的挺客观,不过如果疫情初期就实行这样的政策就好了。而今,在美国已经确诊近六百万,死亡近二十万的大背景下,关停经济对美国民众来说,可能又是当头一棒。毕竟如今美国的失业率激增,很多美国人都已经居无定所在街头流浪了,关停经济意味着美国会有更多的人吃不上饭,还不上房贷和车贷。
拜登想要关停美国经济的愿望是美好的,唯有隔离才是阻断新冠病毒的出路。否则一传十,十传百,美国民众危矣。而且,直到现在,美国民众大部分还没有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习惯。这也就是说,拜登很大程度上是想抄抗疫情成功的国家的“作业”的。不过美国的国情不同,拜登想抄作业的想法可能最后会落空,而且会累及他在十一月份的美国大选。
F. 拜登好战吗
拜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战分子。
拜登曾经为美国向伊拉克发起战争投了一个很重要的一票,导致很多人在那场战争中丧命。拜登同意发起伊拉克战争,他亲自参与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让很多人的性命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光芒。
此前,拜登对中国的态度也很温和,不支持暴力相见,提倡和中国保持友好,互得互利的大国关系。但为了对抗特朗普竞争拉选票,拜登竞选团队放出消息:如果拜登成为了新一届总统,将会对中国进行制裁。竞选团队还认为特朗普现在对中国心慈手软,中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制裁。
(6)拜登对澳大利亚态度如何扩展阅读
拜登个人简历
1942年11月2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1970年踏入政界[1],毕业于特拉华大学及雪城大学,特拉华州律师和政治家,第46任美国当选总统。
曾任特拉华州资深联邦参议员,1972年当选美国参议员,是美国历史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轻的参议员。也是特拉华州在任时间最长的参议员(1973-2009年)。
1988年和2008年两度竞选美国总统,都没有成功,2008年和2012年两度作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搭档。曾任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和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任美国副总统。
2020年1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约瑟夫·拜登,祝贺他当选美国总统。
G. 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所要做出什么理性的实际性操作
在英国一个智囊团会议中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的在线演讲中声称澳大利亚应该是被误会了。莫里森称,澳大利亚见到中国经济发展飞跃,完全没有阻止中国的行动,但行为都被“解释错了”。他热切地表达,为了解决“各种贸易紧张关系”,他想直接与中国对话。相比较莫里森所发出的演讲,某些澳大利亚媒体被解释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澳媒《悉尼先驱晨报》在报道有关莫里森演讲的题目中写道:“开心地共同生活:莫里森在伦敦的演讲中向中国挥手。”
总而言之,此时相对于莫里森政府来说,任何的解释都已经无关痛痒,莫里森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理性的实际性操作,否则澳大利亚的政策将会无法走通。
H. 澳大利亚的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你怎么看
澳大利亚的外交部长还公开表示澳大利亚已经做好了全面对抗中国的准备,但是这个讲话也在国际上面引起了哗然。
很多国家就算是再受到美国的压力,也都在尽可能地保持中立的态度,避免站错了队,给自己的国家造成一定的打击,毕竟生意还得做,日子还得过下去。很多人都以为澳大利亚可能是真的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吧,但没想到澳大利亚的总统莫里森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谈到当前陷入到僵局当中的中国跟澳大利亚的关系。
I. 如果美国下一届总统是拜登,他采取的对外策略会是什么样的
拜登肯定会加强对俄、对华关系,努力发展双边的合作关系。
J. 作为特朗普大选的竞争对手,拜登是一个怎样的人
拜登曾任特拉华州资深联邦参议员,并于1972年当选美国参议员,是美国历史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轻的参议员。
拜登在美国的外交舞台非常活跃,很多国际重大事件均能看到他的身影。作为中东问题专家,拜登对里根总统就职期间所发生的“伊朗门”事件进行过严厉的批评。
在卡特总统任职期间他被派往前苏联与柯西金(Kosygen)和伯利日涅夫(Breshnev)进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他也曾援助波斯尼亚人反抗米洛舍维奇(Milosevic)的斗争。
(10)拜登对澳大利亚态度如何扩展阅读
拜登对2001年布什上台伊始对华持强硬态度表示不满,认为积极沟通和协调才是解决中美分歧的关键。他认为:布什政府应该继续美国历届政府过去在台湾海峡问题上的立场。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地持模糊不清的态度。
美国要警告中国不要向台湾发动军事进攻,美国要警告中国,如果发动进攻,美国“可能”会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但同时美国也不要向台湾做出“如果中国进攻,美国一定会出兵保护”的承诺。所以,拜登对布什总统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很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