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亚12金刚是哪十二种动物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6735052047723澳洲,世界最大的岛屿和最小的大陆,既有美丽的潜水天堂,也有贫瘠的内陆沙漠,可爱的考拉熊和袋鼠,似乎让人们觉得这是个动物的天堂。然而无论在哪里,致命的杀手却都无所不在。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这些动物中的精英都磨练出其独有的策略和各自的捕猎高招。它们这一系列变换多端的防御和生存本领,都来自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比如可以变换颜色瞒天过海的剧毒章鱼,布下天罗地网的毒蜘蛛,用自己身体做诱饵的棘蛇,等等。使它们在动物界中脱颖而出,成为澳洲最毒最致命的动物十二金刚。
http://you.video.sina.com.cn/a/2090786-1313444507.html01:有20根毒鱼叉的鸡心螺 07:剧毒虎蛇攻击猛如老虎
02:石头鱼有12根剧毒脊刺 08:南部棘蛇六小时杀死人
03:箱水母剧毒如外星生物 09:太攀蛇陆生毒蛇排第一
04:蓝环章鱼比氢化物还毒 10:东部拟眼镜蛇伤人最多
05:凶残可怕的澳洲咸水鳄 11:海洋猛兽凶残的大白鲨
06:恐怖剧毒的漏斗网蜘蛛 12:凶残鲨鱼攻击冲浪男子
2. 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凶猛动物是袋狮,比狮子更具杀伤力。
咬伤力几乎与体型相当于它们3倍的现代狮子相同———
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凶猛,哺乳动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们认为的最残忍的动物中,既有“百兽之王”老虎,也有残暴成性的非洲狮,速度超群的美洲豹,还有“阴谋家”蒙古狼。甚至连很多犬类动物都凶狠无比。但是,它们都算不上哺乳动物家族中最凶猛的角色。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下口最狠、咬劲儿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有袋食肉动物———袋狮。
科学家近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当地有袋动物的分析,并有了重大发现。这次研究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现存的有袋动物,也有远古动物的化石,科学家想搞清楚的是,这些有袋食肉动物咬伤力究竟有多大?
科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已灭绝的袋狮比狮子更具杀伤力。
澳洲大陆的环境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环境相似,这些地方都曾是剑齿猫科动物的天堂。研究人员对39种现存和已灭绝动物的头骨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了它们各自犬齿咬下去产生的力量系数,以此来推测食肉哺乳动物的犬牙所能产生的咬伤力。
研究人员将每种动物的咬伤力与动物的身体体积进行对照,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不是人们一直认为的狮子、老虎或狼,塔斯马尼亚州的食肉有袋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具杀伤力的动物。
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经灭绝的食肉动物化石后,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袋狮的咬劲儿最大,只不过这种200多磅重的庞然大物最后一次出现在澳洲已经是3万年前的事了。
但研究小组补充说,虽然澳洲食肉动物中的霸主已经灭绝,人们只能凭借科学的计算来推测它们的凶猛程度,但袋狮的一些近亲并未灭绝,人们从这些动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袋狮的影子。
袋狮的咬伤力与体型是其3倍的狮子相当。
科学家在科学杂志《皇家学会报告》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古生物学者兼哺乳动物专家斯蒂芬·伍洛伊领导了此项研究。他说:“塔斯马尼亚这种凶残野兽的食肉能力经常被低估,一头6公斤(13磅)重的袋狮可以咬死一只30公斤(66磅)重的袋熊!”
该项研究同时表明,这些生活在大约3万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动物的咬伤力几乎与体型相当于它们3倍的现代狮子相同。伍洛伊说:“一头平均重量在100公斤(220磅)左右的袋狮的咬伤力接近一头大约250公斤(550磅)重的现存最大狮子的咬伤力。”
3. 世界上咬力最强的动物
世界上咬力最强的动物袋狮袋獾 咬力最强的动物 袋狮袋獾名列榜首 国际在线消息: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凶残的不是人们通常所能想到的狮子、老虎或者狼,而是食肉的有袋类动物,如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獾和已经灭绝的袋狮。 评选最“凶残”动物 袋狮重返人们视野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日前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对众多的食肉性哺乳动物的咬力(bite force)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俗称“塔斯马尼亚恶魔”的食肉性有袋类动物——袋獾才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猎食者。 通过研究动物的头骨化石,科学家在已经灭绝的食肉哺乳动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已经灭绝的袋狮 (Thylacoleo,marsupial lions)与袋獾比较起来,其凶猛程度更胜一筹,是所有食肉哺乳动物中咬力最强的。这种体重达200多磅(约100多公斤)的生物最后一次在澳大利亚大陆上漫步已经是大约3万年前的事情了。 研究小组表示,这些“有着不安性格的食肉动物”曾经是澳大利亚大陆上占统治地位的顶级掠食者,在到处充斥着马刀齿猫(saber-toothed cat)的北美州和南美州,它们也占据着类似的小生态环境。 有袋类食肉哺乳动物的攻击力不可轻视 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分析了39种现存的和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的头骨,并计算出它们的犬齿所发出的咬力。随后根据估测体重对每种动物的咬力进行了调整,以便得出一个可以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进行对比的相对值。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同时也是哺乳动物研究专家的斯蒂芬·罗(Stephen Wroe),是这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说:“袋獾的食肉能力通常被人们轻视或低估。而一只6公斤重的袋獾足可以杀死一只30公斤重的袋熊。” 同样地,研究结果还显示,这些有袋的食肉动物在大约3万年以前就已经漫步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了,那时它们撕咬猎物的能力就差不多已经和现在的狮子一样强大了。斯蒂芬说:“一只袋狮的平均体重为100公斤,而它所产生的咬力却可以与现存的体形最大的狮子(大约250公斤)撕咬猎物的能力相媲美。” 报道说,研究人员已经于上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脑容量越小撕咬猎物的能力就越强大? 在胎盘类哺乳动物(幼体在母亲子宫里发育成长的哺乳动物)中也有一些长有利齿的超级杀手存在,这其中包括非洲猎犬、美洲虎和云豹。这胎盘类哺乳动物中,已经灭绝的恐狼(Dire Wolf,体形比较大,与现代狼具有亲缘关系)相对于它的体形来说,咬力最为强劲有力。这种古狼与现代的灰狼相比,具有相对宽而短的头部,脑壳较小,同时它的牙齿也更大,身体更为健壮结实。 斯蒂芬和他的同事注意到,在已经灭绝的袋狮身上也有相似的适应当时环境的特征。以前的研究曾显示,在食肉哺乳动物中扩张的脑容量使容纳下颌肌肉的空间变得窄小。这是不是意味着,脑部越小的哺乳动物其咬力就越强大呢?对此,斯蒂芬表示:“这种特征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发现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我们下结论之前,仍然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斯蒂芬表示,食肉类胎盘哺乳动物的脑容量平均是有袋类哺乳动物的2.5倍。这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解释,为什么许多有袋类食肉动物在研究过程中被发现具有相对来说非常强大的撕咬猎物的能力了。 袋狮这种动物首先是由英国着名的化石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描绘给世人的。欧文相信,他的最新发现向人们描绘了最凶残同时也最具破坏性的食肉兽类。而目前更多的工作则是由斯蒂芬和其他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在研究化石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袋狮的相关知识: 袋狮属于双门齿目;袋狮科,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的澳大利亚。袋狮是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已灭绝成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同时它也是澳洲历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王高山) 推荐阅读 科学家欲破解"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死亡之谜 国际在线消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野生动物官员们就陆续接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报告,这些报告显示,一些被称之为“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有袋动物——袋獾的面部都出现了严重溃烂的伤口,更有许多袋獾因为患上了这种奇怪的面部肿瘤病而死亡。 “塔斯马尼亚恶魔”遭遇真正的“魔鬼”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3月29日报道,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特有的生物种类。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着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因为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但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塔斯马尼亚恶魔”却遭遇到了真正的“魔鬼”。一些最初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数万只的袋獾因为感染上了一种名为“袋獾面部肿瘤”(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的疾病而死亡。 艾里斯泰尔·斯科特是塔斯马尼亚农业部门一个袋獾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介绍说,初步的研究显示,这种奇怪的面部肿瘤疾病正在塔斯马尼亚东部迅速蔓延。他说:“监控结果显示,这种奇怪的疾病已经遍及了塔斯马尼亚州65%的地区。在这种疾病出现之前,袋獾最多时的数量约达到13 万至15万只。而现在,已经有大约7.5万只袋獾因为患上这种疾病而死亡,这对塔斯马尼亚地区袋獾的整体数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得了这种怪病之后,袋獾会首先在嘴部周围出现毒瘤,然后肿瘤会慢慢扩散至颈部,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身体的其它部位。成年袋獾较之幼年袋獾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同时,因为肿瘤会干扰到袋獾的进食,所以生病的袋獾通常会变得非常衰弱,这个时候,雌性的成年袋獾就很容易丧失它们的幼仔。在溃烂的伤口出现后,袋獾会在6个月之内死亡。在塔斯马尼亚的某些地区,所有的袋獾会在短短18个月内丧命于这种可怕的疾病。 科学家试图破解这种神秘的疾病 目前,一个专门的袋獾实验室已经在塔斯马尼亚的北部城镇朗塞斯顿建立起来。科学家们希望在实验室中能找到这种神秘疾病的起因以及它不为人知的传播方式。现在科学家们是基于“这种疾病是靠身体接触传播”的假设进行研究工作的。斯科特说,在动物界中,以前惟一有过记载的一次是一种通过交配传播的犬类恶性肿瘤,而这也是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惟一一种疾病。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分析这种疾病的染色体结构,并已识别出它的染色体组型。 研究者表示,他们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培养这种肿瘤细胞,并能对它进行测试。对这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最终能研制出相关的疫苗是这个科研小组的主要目的。目前,研究者正致力于了解关于这种疾病的更多知识。塔斯马尼亚政府也在努力地采取一些措施,希望能阻止这种疾病进一步蔓延。 为了阻止这种疾病的快速传播,一道防护线正在塔斯马尼亚北部地区建立起来,现在塔斯马尼亚北部地区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受这种可怕疾病影响的地区。同时,塔斯马尼亚政府也在考虑是否将袋獾这种动物作为濒危物种列入澳大利亚的《濒危物种法》。这一举措将使袋獾受到人们的保护,从而免受其它危险因素(如因为水质污染或土地开发而使其栖息地遭到破坏等)的干扰。同时,这也要求当地政府起草一份关于袋獾种群恢复的计划书,这份计划书应该着重于控制已经发生的疾病,并同时防止它传播给更多的动物。 对此,斯科特表示,这种疾病“已经给野生的袋獾种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科学家们相信,在眼下这段时期内,袋獾还不会从塔斯马尼亚的栖息地灭绝。 目前,塔斯马尼亚岛上袋獾面临的窘困局面也惊动了澳大利亚大陆的相关人士。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一些动物园也联合起来,开始就有关事宜进行讨论。如果塔斯马尼亚岛上野生袋獾的生存情况继续恶化,那么圈养的袋獾会被人们送到澳洲大陆。目前,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上共生活着大约150只圈养的袋獾。 相关:袋獾属袋鼬科有袋动物,是袋鼬科现存体形最大的成员,继袋狼灭绝后成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袋獾的食物包括鼠类、蜥蜴、和兔子等,另外它也喜食其它动物的尸体。 ?
4. 世界上最凶猛动物是袋狮,比狮子更具杀伤力。
拉丁文学名 Thylacoleo carnifex 体长 1.8米
体重 190-300公斤 食性 肉食 时代 第三纪-第四纪(上新世—更新世) 分布 澳大利亚 分类 有袋目 袋狮科
编辑本段简介
所处的时代是从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有袋类已绝种动 袋狮骨骼
物成员中最引人注目之一类,也是该处最大的食肉动物。这动物在许多方面与狮一样,它与现存的结指兽科或结指兽的关系很密切,而这一类动物现在是由从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于树上的食草动物组成。短而宽的头颅上长有巨大的成对的前门齿,这门牙似乎起着真正食肉动物犬牙的作用,还长有厚实而长的、刀状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齿,用来撕咬动物的组织。脑壳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类关系较远而属于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其结构也与其它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袋狮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当时同属于袋貂总科的大型植食性动物。 现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长到3米。其他植食性动物包括2.4米长的袋貘和更大的双门齿兽,以及巨型短面袋鼠和平面袋鼠。双门齿兽是所有植食性有袋类中最大的,有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从地上挖出灌木来吃。植食性动物是一种像狮子一样的有袋类捕食者——袋狮——的猎物。 一般认为袋狮更多是在森林地带活动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史前食肉猛兽中最强的咬力来自-----袋狮。这些直到30,000年前还漫游在澳洲大陆的猛兽,体重达200多磅。研究报告显示,这类“超级食肉动物”曾经是澳洲大陆上占绝对优势的掠食者,正如各类剑齿猫科动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陆上的地位一样。研究人员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于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杂志。
编辑本段描述
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可能在森林、林地 袋狮
、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的最近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它是所有现存及已灭绝
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0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比每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1]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2],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袋狮肩高75厘米,长1.5米。它们平均重101-130公斤,个别的可重达124-160公斤。[3]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小型老虎。
编辑本段研究
Stephen Wroe-----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古生物及动物学家,领导了此次研究。他说:“现在袋獾的猎食能力往往被大众低估,事实上一头不超过6公斤的袋獾能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样地理由使我们相信,30,000 年前漫步于澳洲大陆的袋狮,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现存的、身体大小一样的非洲狮的三倍。Wroe认为:“一只袋狮的体重平均约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几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现代非洲狮,而那几乎是现存非洲雄狮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类似的结构在澳洲袋狮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显示,哺乳动物中的掠食者中发达的大脑容积能为下颚肌肉留有余地,所以袋狮、恐狼等具有较小的脑量似乎也暗示了 袋狮骨骼化石
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咬噬力量。Wroe对此评论说,“这已经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一个理论,但在我们能确定以前,还需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现代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有胎盘类食肉哺乳动物的脑量是同等体型有袋类食肉动物的两倍半,这可能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有袋类食肉猛兽的强大咬力。而进一步考虑到体重的因素,袋狮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学者们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狮化石就已经被着名的化石专家理乍得·欧文详细描述过。研究过恐龙的欧文是这样描述他的新发现的,“凶猛且带有极大破坏性的食肉猛兽”。但其后的学者们却有意降低了袋狮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链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为袋狮缺乏发达的犬齿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动物。 近年来,随着Wroe和其他澳洲科学家们的努力,有关袋狮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这些信息都在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澳洲顶级掠食者的真相。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Marcelo Sánchez-Villagra 对此认为:“至今业界仍有关于袋狮如何生活的争论,最近澳洲学者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回到了理乍得·欧文最初对袋狮生活习性的意见,即袋狮仍旧是更新世澳洲顶级掠食者”。
5. 澳大利亚一蓝鲸误入繁殖地被75只虎鲸吃掉,为何虎鲸如此凶猛
澳大利亚一蓝鲸误入繁殖地被75只虎鲸吃掉,虎鲸如此凶猛的原因如下:
第一:虎鲸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正常情况下,虎鲸也不会这么凶残,这只蓝鲸因为误入了蓝鲸的繁殖地,这里有很多虎鲸宝宝,身为妈妈自然是要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伤害的。当有蓝鲸进入到了虎鲸的繁殖地,所有的虎鲸都会变得谨慎起来,担心蓝鲸会是要来伤害自己的孩子,所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虎鲸就会变得格外的凶残。
有的虎鲸就是阻止蓝鲸呼吸,有的虎鲸就是防止蓝鲸逃跑,有的虎鲸就是不断地攻击蓝鲸,因此虎鲸才会把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蓝鲸也制服。这也是虎鲸最可怕的地方,毕竟单打独斗可能虎鲸不是蓝鲸的对手,但是奈何虎鲸的兄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