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他后来又说:“争论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
在很多人心中,李光耀是“曼德拉级”的人物。李光耀离世,全球震动。潘基文称李光耀“亚洲的传奇人物”,奥巴马称“历史真正的巨人”、“忠诚的公仆、非凡的领导人”,中国外交部称“兼具东方价值观和国际视野的战略家”。
但网上对李光耀说咸的有,说淡的也有:“双面李光耀”、“墙头草国家而已”、“夹缝中生存,不有点眼色怎么行”、“在位50年传位给儿子”等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对一个逝者不公平、不尊敬;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他的做法是为了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无可厚非。
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没有成为国家的要素,缺乏一些基本因素:一个同质的群体,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李光耀根据本国国情,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新加坡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独具特色的新加坡道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等城市变成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化国家。
英国BBC网站评价称,李光耀统治新加坡50年,他引为治国方针的“亚洲价值”,主要是通过加强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控制,以求达到社会稳定,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再用财富改善社会,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在这个模式下,被现代社会视为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在新加坡得不到发展。所以有一些人批评新加坡“挂民主的牌子,实行独裁的里子”。
“我们没有意识形态,”李光耀2007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而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新加坡的意识形态。“它有效吗?如果它有效,那我们试试。如果效果不错,那我们就继续。如果没效果,那就扔掉它,试下别的东西。”这番话,与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有异典同工之处。
“新加坡模式”有时被批评为软独裁,这个模式包括:中央集权、廉洁的政府、经济自由主义,以及对政治反对派的打压,对言论和公众集会的严格限制,以营造一种行事谨慎和自我审查的氛围。在李光耀的眼里,社会的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公民需要放弃一些自主权来换取家长式的统治。
“许多人问,‘为什么你们不开放体制,然后会有两个大党,总有一个政党随时准备掌权呢?’”李光耀在2008年的一次演讲中说,“这种说法我一刻也不认同。”他说,“我不相信民主是最佳体制,适合每个国家,也不会认为它会普及全世界。如果它最好,为什么西方国家这么迫不及待要强迫别人接受它?如果自由主义的民主这么优越,它早就像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因证实比计划经济体制优越而征服了全世界”。
李光耀认为中华文明不适合西方这种多党竞争性政治体制。适宜一个民族的社会和政治形态,是由民族的性格和历史决定的。新加坡是英国的前殖民地,但独立后并没有全盘沿袭宗主国的制度——这和印度完全相反。
新加坡的富足和印度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印度这样一个政治体制都是由英美一手设计出来的国家,政客们的承诺永远都是放空炮,倒霉的只有老百姓。印度时速70公里的火车出轨致36死150伤,难道也是民主的胜利?
西式民主根植于西方土壤,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民主从来就是把双刃剑,过分追求民主往往会带来国家的动荡与衰败。看看这些年倒在民主路上的许多国家,莫不内乱不止,经济崩溃,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中。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和平、稳定、繁荣,那所谓的民主还有何存在的意义?
李光耀成功缔造了不同于西式民主的国家管理典范,是中国学习的榜样。新加坡幸运的是,出了一个李光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富强文明之路。中国幸运的是,出了一个邓小平,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阔步前进。新加坡是引入“选举和反对党”并进行有效地改造,中国则创造出了“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这一人类前所未有的体制。新加坡的成功,给了西式民主一个响亮耳
Ⅱ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怎么样(骂人吐槽请到别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李光耀去世表示“深深的哀痛”,他称李光耀为“亚洲的一个传奇人物”,认为他将以最激励人心的亚洲领导人之一被世人所怀念。
李光耀出生于1923年9月,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此后留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至2011年5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李光耀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奥巴马说,作为新加坡的创建者、亚洲事务最重要战略家之一,李光耀将被后世纪念。
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等国际政要也对李光耀去世表示哀悼。
Ⅲ 李光耀为什么不是新加坡总统,不是说他是新加坡国父吗,为什么只当总理。
新加坡最有权利的是总理。这跟英国最有权利的是首相而不是英女王一样道理。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都是这样的。
Ⅳ 美国三大优势不灭,世界“灯塔”永远不变动, 是哪三大优势
这三大优势就像一个良性循环一样,不断推动国家进步,不断为美国的发展注入活水。因此李光耀认为只要美国虽然陷入了困境但是优势仍在,不会倒。
从美国的三大优势可以发现,不管是作为后起之秀的移民国家还是,历史悠久的历史大国,若想要一个国家长远的发展下去,都需要人才和创新来推动国家前进的步伐。
Ⅳ 新浪博客李光耀的不凡在于哪里
李光耀的不凡在于哪里
李光耀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领 导人,台前幕后掌握或影响政权达52年,并被部分政敌和媒体描述为“独 裁者”和“家天下”。诚然,单说控权时间,李光耀比韩国朴正熙长34年,比叙利亚阿萨德长21年,比埃及穆巴拉克长20年,比也门萨利赫长19年,比伊拉克萨达姆长16年,比巴勒斯坦阿拉法特长11年,比利比亚卡扎菲长10年,甚至比古巴卡斯特罗还要长6年。但是,这些政坛常青树有哪位生前功勋卓着到强国富民并堪称楷模的地步?又有几位得以善终且收获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顶级桂冠?
世无圣人,亦无完人,但不乏能人、奇人、贤人、善人乃至伟人和超人。
23日逝世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自然不是圣人,也肯定不是完人,但绝对是能人、奇人和贤人,甚至是善人、伟人和超人。
一周前的一次网络恶意报丧,将生命尽头的李光耀提前送达另一个世界,虚惊一场的各界感知一个漫长的时代即将结束。当新加坡官方正式宣布李光耀撒手人寰时,全球媒体瞬间被其名字和形象刷屏,有关其生平介绍和功过评价呈雪崩之势,铺天盖地。
这种全媒体全方位的关注堪称奇观,各国政要和名流对李光耀的盖棺定论,甚至提前加冕的美誉更让所有政治家艳羡:“亚洲伟大领 袖 ”,“世界级领 导人”,“堪比丘吉尔”,“真正的历史巨人”,“伟大的战略家”,“当之无愧的新加坡之父”,“最睿智的领 导人”,“为世界留下巨大印记的人”……
溢美之词过多,形成堆砌之累,概而言之无非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在我看来,李光耀是一位东西合璧、精通辩证法的平衡大师,是经天纬地、驾驭世事并已出神入化的博弈巨匠。世上不乏各种能人、奇人、贤人、善人和伟人,但能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恐怕也只有李光耀一人。若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链条看,李光耀则是全部到位的政治超人。
作为开国元勋和立国之父,没有哪位当代领 袖能像李光耀这样中兴国家、内外兼修且举世称颂。李光耀好比一位着文高手,不仅有极强的爆发力,而且有过人的持久力,把毫无前途可言的弱小殖民地书写成顶级范文,且一气呵成。太多国父功败垂成,或靠后人再接再厉;太多国父功过参半,晚节不保,甚至身败名裂。如果说治理大国绝非新加坡那般简单,但上百小国、穷国又有几多“鲤鱼跳龙门”,像新加坡这样由第三世界跃升发达行列?
李光耀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台前幕后掌握或影响政权达52年,并被部分政敌和媒体描述为“独 裁者”和“家天下”。诚然,单说控权时间,李光耀比韩国朴正熙长34年,比叙利亚阿萨德长21年,比埃及穆巴拉克长20年,比也门萨利赫长19年,比伊拉克萨达姆长16年,比巴勒斯坦阿拉法特长11年,比利比亚卡扎菲长10年,甚至比古巴卡斯特罗还要长6年。但是,这些政坛常青树有哪位生前功勋卓着到强国富民并堪称楷模的地步?又有几位得以善终且收获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顶级桂冠?
同样主持顶层设计,规划国计民生,众多国父级统治者中也只有李光耀量体裁衣,因国制宜,创造性地把国家运行公司化,把国家建设城市化,将有限资源和人才集中优化配置,精准定位国土空间,糅合不同族群建构国家认 同,恰当平衡福利与付出,实现全民就业和终身福利,并把勤政廉政与高效透明做到极致。构成国家的一切复杂元素,都成为“新加坡魔方”的有机组件,被李光耀调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给世界贡献了不同维度的“新加坡模式”,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多元、司法文明和对外交往。
李光耀显然是位铁腕人物,对一切妨碍国家发展的力量都绝不手软,但他总体上不乱来不蛮干,而是借助司法渠道,政治较量,甚至经济手段搞定,堪为政坛枭雄。李光耀设计了权力结构但慎重消费所握权力;他拥有绝对威望但又避免任性滥用。李光耀位于国家金字塔尖却又追求私德洁净无暇,以致任何政敌无法从人品、私生活和公众形象方面对其诟病,这种近似苦行僧的修炼自律,即使曼德拉和甘地这样的政治圣徒和道德典范都难忘其项背,进而为其名正言顺地打造“理想国”奠定坚实的道义基础和舆论环境。
小国领袖容易受困于岛国情结,李光耀则不然。他作为战略家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对半世纪世界风云变幻的敏锐嗅觉和准确预测,更在于置身强邻环伺的险恶环境而游刃有余,既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交恶;既不搞等距离外交,又不碰大国利益红线,使得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友邦遍天下而不树一敌,他本人更是所有大国领导的座上嘉宾和高参。这种独立、自由、平衡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最终为新加坡赢得优越外部环境和良好国际声誉。很显然,这得益于李光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西方教育背景,他非常清楚如何立于潮头而又如鱼得水,如何立足东方而又拥抱西方,如何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而又避免与任何方面失和。与那些试图“老鼠戏猫”的同行相比,李光耀抓住了所有该抓的战略机遇,也躲过诸多强人覆亡的陷阱。
李光耀既是理想主义者,更是实用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无所谓东方西方,也无所谓民主集权,更不纠缠主义道路之争,任何面子和标签都非意趣所在,追求强国富民的里子和实效,才是恒定目标。因此,所有人类美好的制度设计和有效方式,都是李光耀治国安邦的工具和手段。他显然很清楚,最终衡量道路与模式的是结果,而不单是过程与路径。新加坡高收入、高幸福指数、高美誉度和高辐射效应就是最好评价,也是对李光耀本人混合治理模式的终极肯定。
大善不拘小节。李光耀的不凡还在于,为了实现一流的治国理政,不拘泥于任何外来挑剔,更不理会民主原 教 旨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思潮的质疑和抨击,尽管他骨子里充满对西方的崇拜和向往,甚至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嫁接最先进文明成果而不惜抛弃中文而将英文定为国语。李光耀想必明白,沽名钓誉换来的只是一时慰藉与荣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持久和稳定福祉,并在史册刻下长久不灭的身影,才是伟人的理智选项。从这个方面而言,李光耀当然是大善之人,大伟之人。
李光耀走了,带走一个时代,也完成一个奇迹或神话。当然,有人不客气地说,新加坡不欠李光耀什么,因为很难讲是李光耀成就了新加坡,还是新加坡成就了李光耀。时势造英雄,承认“成就新加坡”其实就已经够了。世上再无李光耀,也难说再有第二个新加坡。无论如何,作为一位旷世领袖,治理超人,李光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政治遗产,值得世人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