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名着是什么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
考琳·麦卡罗 《荆棘鸟》 应该是澳大利亚的最有名的作品了
⑵ 澳大利亚有什么着名的书像我们的四大名着一样
没有,澳大利亚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近代的或者是引进的!本地产的着名小说很少!
⑶ 外国名着及小说简介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法)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法)
《蝴蝶梦》达夫妮·杜穆里埃(英)
《小妇人》路易莎·梅· 奥尔科特(美)
《纯真年代》伊迪丝·沃顿 (美)
《北回归线》亨利·米勒(美)
《长腿叔叔》简·韦伯斯特(美)
乱世佳人
一八六一年,林肯总统下令解放黑奴,但是南方各州激烈反对,甚至不惜一场血战。一时间,战鼓咚咚、人心惶惶。故事就发生在南部联邦的佐治亚州。
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里的佐治亚州泰勒庄园主家的庭院里却是笑语阵阵,郝思嘉小姐正与两位男青年谈笑作乐。她是郝家的长女,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已出落的美丽成熟,她那双明亮的眼晴里流露出骚动奔放的性格。邻近庄园的不少小伙子都对郝思嘉追慕已久,然而郝思嘉却情有独钟。闲聊中,听说奥克斯庄园的卫希礼要与表妹结婚了,郝思嘉猛吃一惊。原来这位高傲的小姐,早已爱上了卫希礼。
奥克斯庄园的主人要举办酒会,郝思嘉一家应邀前往。夜晚,经过精心打扮的郝思嘉楚楚动人而又颇具傲慢色彩地出现在热闹的酒会上。主人卫希礼热情地为她介绍了他的未婚妻韩媚兰,郝思嘉一股醋意涌上心头。虚荣使她极力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客人,她都去表示一番亲热,想借以忘那难以忍受的现实。然而内心深处对卫希礼的爱,使她在小姐们午睡时,一个人偷偷地走下楼去。客厅里,客人们正在议论战争。年轻、洒脱而又有些玩世不恭的白瑞德认为,战争对南方不利。他立即遭到了人们的攻击,只好退出客厅。在楼梯旁的一个房间门口,郝思嘉拉住了出门追赶白瑞德的卫德礼,勇敢而又有些固执地请求卫希礼爱她,希望与他结婚。但卫希礼对她说,你还小,根本不懂什么是结婚。
战争终于爆发了。南方的小伙子纷纷参军。卫希礼临上战场前,与韩媚兰举行了婚礼。由于嫉忌,怒火中烧的郝思嘉也匆匆地与查里结婚了。
战争很快使郝思嘉成为寡妇。为让她解脱丧夫的痛苦,母亲劝她去姑妈家散散心,说那儿还有韩媚兰作伴,郝思嘉同意了。
战争在向纵深发展,南军节节败退,后方一片混乱。就在这时,韩媚兰生下了儿子。为了让韩媚兰与孩子离开那个危险的庄园,郝思嘉只好求助于白瑞德用马车送她们去泰勒庄园。
马车在废墟和硝烟中奔驰。看来,白瑞德在奥克斯庄园的预言不幸而言中了。当马车走出危险区后,白瑞德却出人意料地告诉郝思嘉,他要去参军,帮助南军,郝思嘉迷惑不解。白瑞德向郝思嘉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并请求郝思嘉能给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留下点纪念。郝思嘉吻了他。
郝思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现实使她惊呆了,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疯了,虽然泰勒庄园还矗立在地平线上,但已是满目伤痕……她彷徨了。
长达5年的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卫希礼带着战争留给他的心灵创伤,与妻儿重逢了。战争使卫希礼失去了奥克斯庄园,暂时只能与妻儿住在郝思嘉的家里。
郝思嘉对卫希礼的一片痴情并没有因战争而泯灭。一天,郝思嘉找到了正在干活的卫希礼,希望他能带着自己一起离开这贫困的地方。她发誓什么也不需要,只要能和他相爱。但是,郝思嘉再一次遭到拒绝。
战后的泰勒庄园。在北方军的控制之下,郝思嘉她们过着艰辛的生活。为了借钱交税,郝思嘉勾引了妹妹的情人,并很快和这个拥有一家小店的小老板举行了婚礼。郝思嘉的第二次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幸运,不久,丈夫在一次参加政治集会时,被北方军枪杀于小镇街道上。
白瑞德带着礼物看望这位不幸的女人。战争并没有使她破落,依然那么富有。面对这位依旧迷人漂亮的少妇,白瑞德再一次真诚地向郝思嘉求爱。让战争赋予的穷困磨淡了往昔任性而傲慢的郝思嘉,终于答应了白瑞德的请求。
婚后的白瑞重又过了富丽的生活,女儿的出世又给夫妇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但不久,白瑞德发现郝思嘉的内心依然保留着卫希礼的位置。他想离婚,但他又离不开可爱的女儿。
命运似乎在故意开他们俩的玩笑。在一次骑马游戏时,女儿不幸摔死了。白瑞德最后的精神支柱失落了。善良的韩媚兰不顾战争留给自己的病弱的身体,前来安慰白瑞德夫妇。而就在这时,韩媚兰自己也病倒了。弥留之际,韩媚兰请求郝思嘉要象对待自己丈夫一样照顾卫希礼,并告诉郝思嘉,他不能没有韩媚兰,郝思嘉这时才猛醒,原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一个幻影。
白瑞德终于决定离开郝思嘉,他要回老家去,一个人过平静的生活。这时的郝思嘉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爱白瑞德的。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屋内只剩下了郝思嘉一个人。她的心中无限惆怅。她要回老家泰勒去。她祈祷着:希望明天又是一新的开端。
悲惨世界
序曲:1815年·笛涅(Digne)
冉阿让,罪犯24601身陷牢狱与手铐脚镣相伴十九年之后,终于获得一纸假释令,得以离开不见天日的生活,然而这张黄色的自由状纸,并未让他在社会上取自由,反而处处引来歧视,使他流浪街头,只有笛涅的主教米礼爱好心收留了他。夜半时分,多年来穷困的习惯让他故态复萌,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只银烛台,不料半途被抓到,警方把他带到主教的面前对质,令他讶异的是主教非但没有揭发,反倒为他撒谎说是他赠送的,警方悻悻然走后,冉阿让跪求原谅,主教只要他宣誓将灵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并将另一只烛台也送给他。冉阿让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撕毁假释令,决心再创新生。
1823年·近海的蒙特里(Montreuil-sur-mer)
八年过去了,冉阿让的确履行了当年的誓言,彻底改头换面,不但易名为麦道临,并且成了蒙特里受人爱戴的市长兼工厂厂长,以慈善闻名。这时,在他工厂里的一名女工芳婷正遭受着凄惨的际遇,她年轻因一时热情,怀了个女孩,岂知负心郎一走了之,留下她们母女,为了小小珂赛特,只有把她寄养一途了;把女儿安顿在汤乃第家之后,芳婷放心的上巴黎去做女工,对珂赛特的思念给了她无尽的力量,挣来的钱都寄回汤家,只盼女儿生活过得宽裕,那儿知道汤家在信上所说生病一事都是假的,所有的钱都进了汤家的口袋和他们的艾潘妮嘴里,现在芳婷又再次接到这样一封讨钱信,一不小心落入同事手里,人人鄙夷她,联合工头将她赶走,不知情的冉阿让签下公文,芳婷就此流浪街头。芳婷一心只想到女儿的药钱,在卖了项上的项鍊盒和一头长发之后,走投无路的困境下,她加入了码头区的妓女行列,痛苦地贩卖灵肉,直到有一天她因拒绝一位无礼的客人,和他发生拉扯,恰好新上任的警长贾维到任,不分青红皂白就定她的罪,目睹此景的市长出言制止,命贾维放走了芳婷,并送她到医院休养。
当贾维欲与市长争论职责时,街上有位老人被松脱的马车压住,冉阿让立即冲上前顶起了车子,异常的力气勾起贾维对编号24601罪犯犟烈的记忆,他已经追缉24601多年始终无功,但怀疑一位人见人爱的市长显然不正当,这使他非常困惑,想不到警方不知去那儿抓了一位无辜的铁匠来定罪,贾维以为自己错怪市长还向冉阿让致歉,正直的冉阿让不能容忍自己的懦弱造成平民的委屈,于是来到法庭坦承自己的身分—犯人24601。贾维立刻就想逮捕他,但冉阿让心系芳婷的病体,情急之下打昏贾维逃逸。
在病榻上,芳婷充满感激的将珂赛特的未来交给冉阿让,他也一一允诺,芳婷悲哀的一生在对珂赛特的思念中结束之后,身负责任的冉阿让即刻马不停蹄赶向芳婷所说的小镇蒙佛梅,去解救她可怜的遗孤。
1823年·蒙佛梅(Monfermei)
小珂赛特已经在经营酒馆的汤乃第家寄养了五年,她一直以来不断受到可怕的虐待,成天像女佣般被来去差使,同年的酒馆老板女儿艾潘妮,却受尽宠爱,两个女孩的生活如天渊之别,但珂赛特并未养成怨天尤人的个性,她只默默期待梦中的母亲有一天能来接她回家。冉阿让来到汤家时,她正吃力地在黑暗中打水,他当下决定带走珂赛特;汤乃第夫妇使出拿手的狡猾嘴脸,狠狠敲诈了一番,珂赛特终于能脱离苦痛,真正享受起一个孩子应享的快乐生活。冉阿让把她带回巴黎,以父爱呵护她长大,天伦之乐带给这两个曾受命运折磨的人莫大的满足,然而贾维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冉阿让身上,挥之不去……
1832年‧巴黎(Paris)
九年过后的巴黎,充满着动荡的气氛,以往的首善之都已然与地狱无异,政府里惟一关怀穷人的将军拉马克(Lamarque)又病危,人民的前途堪虞,社会涌动着一股革命的暗潮。小加夫罗契是一群妓女和市区乞丐中的中坚分子,连汤乃第夫妇也沦入丐帮生活,有一回还抢上冉阿让父女,因此还让贾维和万犟见上一面,只不过贾维当时没有认出来,发现之后气愤极了,再度立誓拘捕冉阿让。
这时的艾潘妮已是青春少女,她暗自喜欢着同学马里欧,可是马里欧的心思已经全部放在街上撞见的珂赛特身上了,无奈的艾潘妮答应要去打听珂赛特的消息。
革命青年们,包括马里欧,经常在一家ABC咖啡馆集会,他们的理想高昂,计画在拉马克将军过世那一天爆发革命,人人都在为这一天而兴奋着,陷入恋爱的马里欧却格外的迷失、脆弱,毕竟在动乱中的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也都是迷惑。这一天,很快的来临了。加夫罗契冲进店里,宣布将军的死讯,青年一齐涌上街头,寻求大众的支持。
亭亭玉立的珂赛特也为了对马里欧的相思而苦,冉阿让逐渐能感受到女儿的转变,但他依然不愿透露她的身世,珂赛特对此不甚谅解;另一方面,由于马里欧为情所苦,艾潘妮不忍心只好带他来找珂赛特,两人终于能互诉衷曲,艾潘妮在旁边忍受着悲伤,还阻止了丐帮的抢劫,着实是个坚犟的女孩。此时冉阿让考量革命的乱象和贾维的威胁,决心带珂赛特离开巴黎,这对恋人就生生地分离了,对他们而言,这革命的前夕显得多么晦暗哪!情人害怕永别,暗恋者痛失希望,逃亡者冀求安全,惟一能有一丝丝愉快的,大概只有像汤乃第这种等着捡死人便宜的人吧。
革命的工作一步步的进展,学生开始建筑防御工事,艾潘妮决心陪伴马里欧到底,所以加入了青年们的工作,马里欧看到她喜出望外,派她送信给珂赛特,却落入为父的手里,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想要去劝阻马里欧参加起义,却发现冒充同志的贾维被加夫罗契认出,而捆绑在地,他自愿料理贾维,其实是故意的放走他。
革命爆发,领袖恩佐拉在枪林弹雨中丧命,加夫罗契为收集弹药中弹而亡,同志也大都牺牲殆尽,马里欧也受伤昏厥,幸而有犟壮的冉阿让救了他。在下水道里,冉阿让先后遇见汤乃第和贾维,他恳求贾维放他走,受了他高尚人格的感动,贾维让出路来,可是一生的坚持并不容易扭转,他内心受到极度的煎熬,终于无法自解,投河自尽。
马里欧逐渐康复,他并不了解是谁救了他一命,只好把一切归功于珂赛特的照料,冉阿让将他的过去对马里欧坦白,并表示为了不妨碍他们的未来,他宁愿独居终老。在婚礼上,汤乃第夫妇带来一项他们自认是丑闻的消息:冉阿让在下水道盗过尸。并取出一只金戒指,马里欧立刻认出是他的,随即了解到自己一向误解的岳父就是神秘的救命恩人,夫妻俩赶到冉阿让处时,只剩下那一对银烛台陪伴着他,两个年轻人在微光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老人终于走了,他的灵魂和芳婷、艾潘妮、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护着一对爱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⑷ 哪部澳大利亚名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1913年,他的作品被刊登在英国诗集“吉檀迦利 - 饥饿的石头”(国内一般翻译为“吉檀迦利”)。获奖理由是:“因为他是那尖锐,新鲜和美丽的诗,这首诗出来的高超的技巧和英语,他表示自己,所以他的诗学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⑸ 世界阅读经典名着有哪些
世界十大名着
世界名着浩若银汉,究竟哪十部是世界之最呢?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2000年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精选出以下十部经典长篇名着。编者认为,这十部名着代表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学大师和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应该说,称之为世界十大名着是当之无愧的。
1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着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2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巨着《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一个美丽,浪漫但又悲惨的爱情故事.被父母遗弃的驼背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让其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虽然长相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其精神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
3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俄)
高尔基这是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顶峰、走向革命的艰难道路,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劳动者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4 .《呼啸山庄》 (英)艾米莉·勃朗特
整篇文章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 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5 .《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工业资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作者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6 .《红与黑 》(法)司汤达
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7 .《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可见她惟一的作品《飘》的影响力。
8 .《悲惨世界》(法)雨果
《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着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9 .《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在1877年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轰动了整个文坛,抵挡不住读者的热情。
10.《约翰·克里斯托夫》(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托夫》原着是一部十卷二千页的小说,它是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消除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艺术隔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也就是每一个丢掉过去、开拓将来的天才人物的经历。 1915 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约翰·克利斯托夫》这部巨着。
http://www.soso.com/q?sc=web&w=%ca%c0%bd%e7%d4%c4%b6%c1%be%ad%b5%e4%c3%fb%d6%f8%d3%d0%c4%c4%d0%a9%3f&cin=&cid=tb.sb.s
⑹ 谁帮帮忙推荐几本世界名着!
外国五十年经典长篇小说书单
日本(7部)
川端康成《雪国》(创作期:1935—1947) 谷崎润一郎《细雪》(1948)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 安部公房《砂女》(1962)
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 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7)
印度(2部)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 阿伦德哈蒂•罗易《卑微的神灵》(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1968)
摩洛哥(1部)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1987)
南非(1部)
娜汀•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1990)
美国(21部)
1、罗伯特•佩•华伦《国王的人马》(1946) 2、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8)
3、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4、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1952) 5、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6、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1957,又译《伙计》)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1958) 8、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1960—1990)
9、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10、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1962)
11、楚曼•卡波第《冷血》(1966,又译《凶杀》) 12、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1969)
13、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14、约翰•欧文《加普的世界》(1978,中译为《诱惑》)
15、威廉•斯泰伦《苏菲的抉择》(1979) 16、艾丽丝•沃克《紫颜色》(1982)
17、威廉•肯尼迪《斑鸠菊》(1983,中译为《铁草》)
18、拉里•麦克默特里《孤独鸽》(1986) 19、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
20、E.L.多克特罗《比利•巴思格特》(1989)
21、简•斯迈利《一千英亩》(1991)
加拿大(2部)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1992)
卡萝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1995)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澳大利亚(3部)
帕特里克•怀特《人树》(1955)
汤玛斯•肯纳利《辛德勒的名单》(1982)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1988)
英国(9部)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1945) 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1948)
威廉•戈尔丁《蝇王》(1954)
莫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1961)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1962)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1962)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
维•苏•奈保尔《大河湾》(1979,原为《特立尼达人》)
A.S.拜厄特《占有》(1990)
爱尔兰(1部)
J.唐利维《姜人》(1956,书名又译《眼线》)
法国(16部)
阿尔贝•加缪《鼠疫》(1947)
让•吉奥诺《屋顶轻骑兵》(1951)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1954)
阿•罗伯—格里耶《橡皮》(1953)
米歇尔•布托尔《变》(1957)
雷蒙•格诺《地铁姑娘扎姬》(1959)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熔炼》(1968)
勒克莱齐奥《战争》(1970)
米歇尔•图尼埃《桤木王》(1970)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铺街》(1978)
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1978)
菲利浦•索莱尔斯《女人们》(1983)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1984)
安德列•马奇诺《法兰西遗嘱》(1995)
让•埃什诺兹《我走了》(1999)
德国(5部)
E.P.雷马克《凯旋门》(1946)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1959)
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1968)
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1971,又译名《女士及众生相》)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1985)
瑞士(1部)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1957)
意大利(3部)
托•迪•兰佩杜萨《豹》(1958)
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1979)
翁贝尔托•埃科《玫瑰的名字》(1980)
俄罗斯(4部)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1966)
索尔仁尼琴《癌症房》(1970)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1975)
希腊(1部)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1955)
塞尔维亚(1部)
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1984)
捷克(2部)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1982)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
西班牙(1部)
佛朗西斯科•阿亚拉《惨死如狗》(1958)
葡萄牙(1部)
若泽•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1982)
拉丁美洲(总计23部)
巴西(2部)
吉马朗埃斯•罗萨《广阔的腹地:条条小径》(1956)
若热•亚马多《加布里埃拉》(1958)
墨西哥(4部)
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1955)
卡洛斯•富恩特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
德尔•帕索《帝国轶闻》(1987)
劳拉•埃斯基韦尔《恰似水于巧克力》(1989)
危地马拉(1部)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1949)
多米尼加联邦(1部)
简•里斯《藻海无边》(1966)
古巴(3部)
莱萨马•利马《天堂》(1966)
卡夫雷拉•因方特《三只忧伤的老虎》(1967)
塞维罗•萨多伊《眼镜蛇》(1972)
哥伦比亚(2部)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967)
阿尔瓦雷斯•加尔德阿萨瓦尔《白痴市场》(1974)
秘鲁(3部)
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1958)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1966)
布里塞•埃切尼克《胡利乌斯的世界》(1971)
智利(2部)
何塞•多诺索《污秽的夜鸟》(1970)
依莎贝尔•阿连德《幽灵之家》(1982)
阿根廷(3部)
埃内斯托•萨瓦托《英雄与坟墓》(1961)
胡里奥•科塔萨尔《跳房子》(1963)
曼努埃尔•普伊格《蜘蛛女之吻》(1976)
巴拉圭(1部)
罗亚•巴斯托斯《人子》(1960)
乌拉圭(1部)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造船厂》(1961)
⑺ 澳大利亚的国旗、语言、钱、名着
国旗如图,语言为英语,但是有澳洲特殊的口音,又称AustraliaEnglish。
钱为澳元。
名着:《荆棘鸟》考琳·麦卡洛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尤其是小说的时间跨度恰好横越了二次大战,因而两代人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冲突,更是引人注目。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而作为一位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本书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本书1977年在美国出版后,印数超过了800万册,与《教父》、《爱情故事》、《穷人、富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