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告诉我什么是轮流打草制度吗
轮牧: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先按草场的地貌部位、气候冷暖、饮用水源、青草期长短、产草量大小、放牧适宜季节等,把草场分为冷、暖两种或春、夏、秋、冬4种季节草场。而后在每一季节草场内,以畜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放牧小区。轮牧不仅可有计划地利用草场资源,且可保证每一块草场都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以避免过度放牧和减轻牲畜对草场的践踏和破坏,保证牲畜在整个放牧期内获得足够的牧草,以促进其正常发育和生长。
轮流打草制度和轮牧制制度是一样的,只是内容由放牧变为了打草。
❷ 为什么美国和阿根廷养牛而澳大利亚养羊呢
美国和阿根廷的畜牧业都很发达,但是似乎澳大利亚更加干燥一些,其气候条件更加适宜养羊。其次,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与英国有渊源。英国的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羊毛,而当时澳大利亚是其殖民地,故养羊业大为发展,而后成为很强的产业。美国和阿根廷的牛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似乎在美洲大草原生活了。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及欧洲等地市场上对肉牛的需求等各种因素,造成美国和阿根廷的养牛业比较发达。
养殖技术
一、建舍。羊舍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背风的地方,羊舍前留10—20平方米的饲养区,安装固定饲槽和饮水器具。舍外要有排水沟,舍内要铺竹垫子或水泥地。在冬季,寒冷地区要用塑料薄膜扣棚,可以提高羊舍温度4—7℃,利于羊只生长。要轮换选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如20%石灰乳、10%的漂白粉溶液等对羊舍、运动场、饲槽、饮水器皿、饲养工具及圈舍等定期进行消毒。
二、分舍。舍饲养羊应按照工厂化生产模式,把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不同体况的羊分舍饲养,设立专门的产房和羔羊舍、肉羊舍、母羊舍、公羊舍、病羊隔离舍等,并配以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三、选种。因地制宜选择体型大、生长快、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肉质好、效益高的优良品种。父本的选择首推南非波尔山羊,其次是我国的马头山羊;母本可选萨能奶山羊、河北白山羊等。
四、交配。定期从外地调换种公羊,给种用的公、母羊戴耳号和编制配种档案,详细记录配种羊的编号、配种时间、配种方式和产羔情况,有计划地控制公、母羊本交,避免羊近亲繁殖引起的品种退化。
五、规模。养羊规模要适宜,可根据家庭现有耕地多少、饲草饲料数量、劳力及投入的资金数量等条件决定。一般以养能繁殖的母羊20只左右为宜,年收入可达万元。由于一家一户恐怕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在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不要贪图规模,要不断摸索总结养殖经验,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发展。
六、密度。羊属反刍动物,一天中要有较长时间用来采食饲草和反刍。所以,羊的圈舍中要有足够的槽位和活动空间,每只羊应有1。5—2。5平方米的活动场地。
七、饲料。羊是以吃粗料为主,精料为辅的牲畜。规模饲养最好是“种草养羊”,这样一年四季均可吃上鲜青草。养羊户应开辟青绿饲料专用地,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牧草。除夏、秋两季饲喂青草外,青草秋季收割后还可以晒制青干草或制成青贮饲料喂羊。
也可种植玉米进行青贮,供羊只常年饲用。配制精饲料时除要有一定量的玉米外,还要按比例搭配豆粕、麸皮、鱼粉、骨粉等蛋白质饲料。此外,若加入适量瘤胃代谢调节剂、尿素缓释剂等复合饲料添加剂,效益更好。另外,规模养羊一定要有清洁的饮用水供羊饮用。
八、防病。群养山羊易发病,主要有羔羊痢疾、链球菌病、传染性脓疱、线虫、羊虱等。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还应做好重点疾病的预防接种和综合防治工作。
九、管理。规模养羊要立足自繁自养,合理组群。若放牧,要划区轮牧。并注意抓好刷拭、修蹄等管理工作。
十、去势。用于育肥的羔羊,最好在出生后7—21天内去势。此时去势有利于提高肉的品质,并使之性情温顺,便于管理,快速育肥。
❸ 澳大利亚荒漠化治理措施意义
治理措施:加强管理;划区轮牧,轮流放牧;提倡牲畜圈养;制定合理的载畜量;不同畜种合理搭配等。
意义:有效保护了草场资源和草原生态环境,从而起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严格实行轮牧.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❹ 澳大利亚畜牧业的三大特点
澳大利亚土地面积为770万k平方米,人口为1 800万人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农业产值占GDP的7%,占出口值的45%。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亚畜牧业经济历经了由高度管理到逐渐放开,最后完全由灵活的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1974—1990年,澳政府对羊毛生产商提供最低收购价格保障,1991年2月取消,使羊毛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2000年7月取消最后一项畜产品——牛奶最低保护价,使所有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
1.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高度重视 农牧业是澳大利亚起家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羊毛(净毛)年产量约44万t,80%用于出口,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牛羊肉、奶制品等出口比重占到产量的50%-70%,有力地支持了澳大利亚的出口创汇和经济发展。因此,政府一直将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草场分国有、私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国有草场大多贫瘠,政府以较低的费用租赁给牧业生产者,租赁期较长,一般为99年,以避免经营者掠夺式利用草场。澳政府对畜牧业的保护手段之一就是加强草原建设,合理载畜,防止荒漠化。澳大利亚各州每年都组织盛大的植树节、种草节,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官员都自愿积极参与。政府则对自愿植树造林、保护草原退化的牧场主以减少税收的办法给以扶持。同时由于政策引导等原因澳洲的生产者生态保护意识很强,十分珍爱自己的土地。保护土地和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牧场都将自己的草地分成数块围栏,畜群定期轮牧,使牧草有适当的恢复期。这种对草场的维护性的利用,十分有利于植被生长。澳洲还有配套的法规以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澳洲为保持优美环境和无污染,不允许建设任何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尽管其民族工业相对不发达。
2.具有完善的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澳大利亚以其绿色、无污染食品着称于世,这是其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畜产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监控、安全检查措施。肉类生产者要申请经营许可证,申请过程有资格审定及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对畜产品实行从生产到销售、贮存、装运出口直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牛肉质量标准即MSA (MEATSTANDARDS AUSTRALIA),在饲喂、运输、屠宰、肉的含水、脂肪含量、疫病、肉色、大理石花纹、污染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生产者对MSA也十分感兴趣,1999年全澳洲持MSA经营许可证的育肥牛场有83家,牛肉加工企业有26家。按MSA生产的牛肉,在国内外市场均受欢迎。在出口时,政府的检疫部门要对牛肉污染、药物残留等检查,以确保按照国际国内厂商的需求提供高质量、安全的牛肉。
3.畜产品生产者直接参与流通 澳大利亚有各类生产者合作组织,由牧场主按行业组成,拥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和销售渠道,负责该行业产品的收购,统一定价、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牧场主则以会员身份向合作组织交售产品,会员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全澳2个大型的生产者合作组织拥有牛奶生产的45%,占奶制品销售的50%,鲜奶销售的75%。澳政府法规规定,生产者合作组织不受反垄断法的限制,以保护农牧业生产者的利益。此外,全澳有分布合理的活畜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基础设施良好,生产者以会员身份委托合作组织在交易市场拍买活畜,一般随行就市。
4.重视草原畜牧业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训,科研服务体系健全 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同时,十分重视提高畜牧业的科研水平,因地制宜培育优良品种,如绵羊为优质美利奴羊,通过严格选择种羊,交叉交配,缩短世代间隔,保持优良品性。羊群可在气候炎热、土地贫瘠和地下水高矿物、高盐碱的恶劣环境下生活,还能抵御疾病,并使其羊毛表层形成一层保护层。科研人员培育的一种苜蓿草,羊食后可增加毛的产量。还研制出了先进的羊毛长度和强度自动检验器和清洗机。各级科研单位围绕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事科学研究和转让技术成果,科研经费充足。如新南威尔士的农业科研所,年度科研经费政府拨款占60%,向私人企业收取出口商品检疫费占30%,也有部分来自基金会的资助。多数牧场主还与科研单位建立草场监测和良种草、畜改良等契约关系,科研所定期对草场土质和草的品质进行化验,依据情况提出措施建议。
5.采用灵活变通的农业保护政策 澳大利亚畜牧业经济体制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一,澳政府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对畜牧业的保护。但这并非意味着澳政府不对畜牧业进行保护。澳政府对畜牧业的保护主要是畜产品补贴,有两种形式:直接价格补贴和间接价格补贴。由于直接价格补贴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因此,澳政府对畜产品直接价格补贴率较低,一般为2%-6%,而间接价格补贴则较高,一般为4%—30%。后者可通过向消费者征税(如2000年7月1日实施的GST即消费税)建立产业基金来补贴出口商,这样大大增加了澳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❺ 为什么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虽然五万年前就有土着人定居,但澳洲的开发史却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移民登陆并定居于此,进行农牧业生产才真正拉开了澳洲开发建设的序幕。至十九世纪中期在维多利亚州发现了金矿后,移民骤增,掀起了淘金热,一味无节制地毁林扩牧、毁草经农、过度放牧、开矿破坏,加上野兔成灾(十九世纪中期为人们休闲打猎而引进,后来由于野兔数目骤增并泛滥成灾,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澳政府使用一种粘液菌进行灭杀)、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蚀与风蚀)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水土流失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水土流失已发展成连片,出现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严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又遇上了严重的旱灾,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亚是个平坦的国家,没有高山没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发量很大,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撒下了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3圈;2002年掠过格里菲斯市的沙尘暴,一小时内给城市覆盖了厚厚一层沙尘,使澳大利亚当年经历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却没有发生过大的沙尘暴。原因是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趋势。
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严格实行轮牧。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虽然五万年前就有土着人定居,但澳洲的开发史却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移民登陆并定居于此,进行农牧业生产才真正拉开了澳洲开发建设的序幕。至十九世纪中期在维多利亚州发现了金矿后,移民骤增,掀起了淘金热,一味无节制地毁林扩牧、毁草经农、过度放牧、开矿破坏,加上野兔成灾(十九世纪中期为人们休闲打猎而引进,后来由于野兔数目骤增并泛滥成灾,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澳政府使用一种粘液菌进行灭杀)、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蚀与风蚀)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水土流失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水土流失已发展成连片,出现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严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又遇上了严重的旱灾,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亚是个平坦的国家,没有高山没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发量很大,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撒下了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3圈;2002年掠过格里菲斯市的沙尘暴,一小时内给城市覆盖了厚厚一层沙尘,使澳大利亚当年经历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却没有发生过大的沙尘暴。原因是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趋势。
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严格实行轮牧。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❻ 关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区位特点(自然、社会)!在线等!给好评!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1、多为家庭大农场经营 2、普遍应用现代科技,还有如: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3、专业化程度高 4、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5、农场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这样土地交替种小麦、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6、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是互补的,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秋——播种小麦;冬:剪羊毛;春末——收小麦)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特点:
自然因素:地势较平坦(中部平原)、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水、东水西调)
社会因素: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机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励
❼ 澳大利亚牧羊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气 候 温 和 湿润,天然牧草茂盛,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科技发达,
4,交通便利
❽ 澳大利亚
1.保护水源,合理用水。尽可能发展节水农业,运用滴灌和喷灌等技术。
2.保护植被,注意休耕,划区轮牧,预防土地荒漠化。
3.打机井保证人畜用水,培育良种牲畜,种植牧草,对载畜量进行严格控制。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流域内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预防水污染及其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5.发展适合干旱地区的旱地作物,如玉米,小麦以及豆科植物。
6.在农牧区与荒漠交接处设置隔离绿化带,防止荒漠向农牧区推进。
❾ 澳大利亚内陆和沿海畜牧业较为优越的是表现在载畜量的不同
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特点
1. 大力种植牧草,走以草兴牧的路子
澳大利亚有人工草场2580万公顷,一般是以70%的黑麦草籽和30%的红、白三叶草籽混播。三叶草喜温暖气候,夏季生长旺盛,起固氮作用,能促进黑麦草生长,而黑麦草在寒冷或潮湿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长,这种科学的结合能使全年产草量比较均衡。人工草场每半月即可轮牧1次,每公顷可养羊l5~20只,高的可达25只,比植被好的天然草场高五、六倍。
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发展可持续生态畜牧业
澳大利亚把草地建设和保护视为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脊梁,加强了草场的改良和建设,合理载畜,防止荒漠化。对国有贫瘠的草场,政府以较低费用长期(一般为99年)租赁给牧业生产者,避免了经营者掠夺式利用草场。通过科学围栏放牧和粮草轮作、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建立永久草地和一年生草场,提高了草地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主要措施有:① 实行区域性专业生产。年均降水量380毫米以下地区为畜牧区,以养美利奴羊为主,也养一部分牛。主要利用天然草场实行低密度放养家畜,约3.3公顷地养1只羊。年均降雨量380~500毫米地区为农牧区,小麦种植和养羊(牛)两业并行,家畜放牧的密度较高,大约0.33公顷地养1只羊。年均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场种植高产作物,养畜以奶牛、肉牛、肉羊和猪、禽为主,种植业则有小麦、甘蔗、水稻、棉花、水果、蔬菜等。该地区实行高密度放牧,每亩可养羊1只左右。这种因地制宜的放牧制度,既能以草定牧,合理利用草原,保持水土肥力,又能种草养畜,防止过牧退化,稳步提高生产能力。②注意保护天然草场。澳大利亚天然草场面积很大,也存在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该国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保护天然草场:一是根据国家专设的研究机构应用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取得的数据,对不同地区分别确定应控制的人口密度和牲畜头数,一旦发现有超载过牧或草场退化现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二是进行科学轮牧,天然草场也用围栏划分轮牧区,但面积较大,一个围栏往往上千公顷,有些农场还采用轮牧和休牧相结合的方法,稳定草场的生产能力;三是施肥,澳大利亚的土壤普遍缺乏磷肥,该国用飞机撒施过磷酸钙和磷钾复合肥,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区,还要加施硼、硫、铜、锌等,以保证家畜营养的需要;四是对耐贫瘠、竞争性强的耐牧性豆科草进行补播,以提高产草量。③因地制宜进行水利建设。澳大利亚不少地区利用自然地势,在较高处修蓄水池,同时向四周围栏内埋设塑料输水管,在部分围栏内设有自动控制饮水槽,供牲畜饮水用。④建立有效的草场建设机制。澳大利亚对不同地区的草场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资办法。凡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草场均为农牧场主私人所有,投资建设草场由私人负责,草场自由转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场多为国家所有,农牧场主通过合同租用,或者由国家土地开发公司建成可利用的草场后,再卖给农场主。
3 .家庭牧场从中小型为主逐渐向大中型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澳大利亚有各类农场12.65万个,目前年总产值在2万澳元以上的大农场占94% ,64%的大农场从事谷物种植业、养羊业、养牛业或兼营其中两种或三种。94%以上的农场是家庭农场,其余为公有或私营公司所有,农场主使用自家的劳动力或其亲戚参加经营。农场兼营或兼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兼营农场的收益也高于专营农场。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有家庭牧场8万余个,目前已减少到5.3万个,每个家庭牧场平均养羊2500只左右,拥有耕地和草地400~1000公顷,其中养羊1000~5000只的家庭牧场占50%,其余家庭牧场养羊1000只以内。
4 .生产作业高度机械化
澳大利亚畜牧业不仅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而且现代化程度高,最主要特征就是畜牧业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都是由机械来完成。每个家庭牧场都有耕作、播种、锄草、喷药、收获、贮藏和运输等农业机械,有的牧场还有草地播种、牧草收割、打捆、青贮、切碎、饲料加工以及剪毛等牧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家庭牧场,一般生产设施比较完善,作业机械齐全,现代化水平更高。应用剪毛机械进行剪毛,每个剪毛工每天可剪200~300只羊的毛。在进行小麦收割时,几百公顷小麦仅用1天多时间就可全部入仓。
5. 围栏放牧
通过围栏,对不同畜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家畜进行分群管理。对不同用途的草地进行科学的划区轮牧,使草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永久的保护,使草地生产和动物生产合理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因此,对草地实行围栏管理和科学放牧,是畜牧生产中特别是草食家畜生产中应用的现代技术之一,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明显特征之一。
6 .注重科学技术研究,利用合作组织经营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良种引繁、品种选育、疫病防治、检疫监测、牧业机械等方面加强了科研力度,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牛、羊品种,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澳大利亚科技人员培育的苜蓿草和地三叶草,牛、羊食后可以增加牛奶、羊毛的产量,增强牛、羊的免疫力;澳大利亚的剪毛机械和剪毛技术,可使剪毛时保持一定的羊毛长度,并能剔除低品质的羊毛,提高了羊毛产量,保证了羊毛质量。澳大利亚发达的畜牧业不仅来自农民的高生产率,而且来自于各类农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的有效服务。这类组织除了充当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外,还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在澳大利亚,一些基础性和技术性工作,如围栏建设、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牲畜配种和剪羊毛等,都有专门的公司帮助完成。
7. 加强畜牧业疫病的防检工作
澳大利亚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动物及其产品输入的安全问题,生物安全的重点工作是致力于对外来动物的检疫工作。政府重要职责之一是检疫工作,而且有严格的控制和检疫措施。对引进的动物,检疫官必须到原生产地及其周围检查当地的动物疫病情况,引进后还要隔离6个月再次检疫无疫病后方可。政府绝对不允许进口他们认为高疫病风险的动物或从疫病高风险地区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
8 .高效的养殖方式,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养殖业以家庭牧场和农场的形式运作。譬如距墨尔本市几十公里外的澳洲美尔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牧场,该牧场拥有土地3000英亩,其中有1350英亩用于饲养奶牛,存栏奶牛1000头,该牧场现由一对夫妇及其儿子外雇一个工人管理,既负责防疫、改良,还负责生产管理。全部使用自动挤奶机,所饲养奶牛平均每头每年产奶6.5吨,牛奶送到另外一加工场,该场年利润5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高效养殖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少,农场主用的合同工也少,所有养殖的机械化程度高、单产高、效率也高。有的农场主草场面积非常大,都是采用计算机管理农场,通过直升飞机管理畜群或进行喷药除草、杀虫,有的地方牛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人。由于天然养殖,不用任何饲料添加剂,所生产的牛奶是目前最优质的,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9. 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相连
澳大利亚的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民专业培训由各个综合大学、职业专科学校、函授教育机构等完成,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靠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等所获收入。国家还设有各类研究机构,承担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和技术咨询与推广。他们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与生产者签订合同,开展合作和研究工作,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生产。
❿ 大牧场放牧业,划区轮牧指什么
大牧场放牧业,划区轮牧指:
划区轮牧是一种科学利用草原的方式,它是根据草原生产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分区,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的放牧方式。划区轮牧一般以日或周为轮牧的时间单位。
1.根据草地牧草的生长和家畜对饲草的需求,将草地按计划分为若干分区,在一定时间内逐区循序轮回放牧,是一种先进的放牧制度。与自由放牧相比,可减少牧草浪费,提高载畜量,有利于改善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可防止家畜寄生性蠕虫的传播。
2.划区轮牧是在测定草地产草量、确定载畜量、放牧家畜头数、轮牧周期、每分区放牧时间和轮牧频率的基础上进行的。
3.轮牧周期:
即从第一分区至最后分区循序利用一遍,并返回第一区的时间。轮牧周期的时间是放牧后牧草再生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时间,一般为25~40天,草甸为25~30天,草原为30~35天,荒漠草原为40~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