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亚钱币上的女人是谁
什么维多利亚女王.
5块钱上面是现在的女王Elizabeth II
2001年发行的联邦成立百年的5块钱上面是澳洲第一个女性政治家Catherine Helen Spence
10块钱上面的是女诗人和记者玛丽 吉尔莫爵士Dame Mary Gilmore
20块钱上面是女商人Mary Reibey
50块钱上面女性政治家,联邦政府的第一个女议员Edith Dircksey Cowan
100块钱上是女话剧演员,和May Whitty一起成为第一个因为杰出的舞台演出而受英国授勋的表演者Dame Nellie Melba
B. 英语作文
吉蒂,
我很高兴知道你喜欢storybook.And谢谢你那件红毛衣。在澳大利亚,我们有万圣节(万圣节前夕)10月31日每year.It是一个有趣的节日。
到了晚上,我们的童装巫师(巫婆),鬼(鬼),animals.We玩一个game.It的“把戏或治疗。”治疗“是指给我们糖果,或presents.We去挨家挨户说,”要恶作剧还是治疗“,如果有人不给我们糖果或礼物,我们会在他身上玩的把戏(捉弄)。
很多人把在万圣节南瓜灯(南瓜灯)在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做的南瓜看起来像脸,并把蜡烛(蜡烛)。
告诉我一些有趣的关于中国的东西,喜欢你的中秋节。
很快就写信给我。爱,小鹰
爱,亲爱的玛丽,
玛丽()
C. 奔富酒庄的历史
奔富酒庄的创始人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年轻医生-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一个半世纪以前,他远离自己的家园移民到澳大利亚这块大陆,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出生在1811年,在11个孩子中是最小的一个,早年求学于伦敦着名的圣·巴塞洛缪医院,并毕业于1838年。
1844年,他从英国移民,来到澳洲这块大陆。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就像其他医生一样,年轻的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奔富也拥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研究葡萄酒的药用价值。在他离开英国前往澳大利亚之前,他获得了当时法国南部的部分葡萄树藤并且把它带到了目的地-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得(Adelaide)。
1845年,他和他的妻子玛丽(Mary)在阿德莱得的市郊玛吉尔(Magill)种下了这些葡萄树苗,延续法国南部的葡萄种植的传统,他们也在葡萄树的中心地带建造了小石屋,他们夫妇把这小石屋称为Grange,在英文中的意思为农庄,这也是日后奔富酒庄最富盛名的葡萄酒Grange系列的由来,这个系列的葡萄酒在如今的市场中成为众多葡萄酒收藏家竞相收购的一个宠儿。
也就是在那个简陋的石屋内,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建立了他的医学实验中心并且为他的病人制造加强性葡萄酒-波特(port)以及雪利酒(sherry),随着葡萄酒的需求增加,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增加了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1880年,克里斯多佛·罗森·奔富不幸去世,但他的葡萄园和酒厂却在他能干的妻子玛丽。奔富的经营下延续发展起来。可以说奔富酒庄的奠基人应该是他们夫妇俩,前者创造了这个酒园的雏形,而后者则是这个酒园延续,发展成功的重要功臣。在玛丽。奔富的细心经营下, 奔富酒庄的规模越来越大,从酒园建立后的35年时间内,在Magill,1881年的数据表明在那存贮了近107,000加仑折合500,000升的葡萄酒,而在当时,这个数量是整个南澳大利亚葡萄酒存储量的1/3,而奔富酒庄原有的葡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0英亩,成为南澳大利亚第一大庄园,从此以后奔富酒庄就成为了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字。
尽管玛丽。奔富正式退休于1884年,但是她的影响力却极其深远。1895年,为奔富酒庄作出卓越贡献的玛丽。奔富与世长辞,她的整个遗产的继承者是她的女儿乔治娜(Georgina)和女婿托马斯(Thomas)。 乔治娜和托马斯拥有2个儿子和2个女儿,4个孩子则被家族的产业深深感染都加入了奔富酒庄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儿子弗兰克Frank(生于1873) 和莱斯利Leslie(生于1878)2人共同经营奔富酒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奔富酒庄的后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们也将自己家族的名字改成了Penfold Hylan。也就在那个时期, Penfold 垄断了整个澳大利亚葡萄酒市场,使自己的产业达到了最高峰,根据当时的统计,平均每2瓶被销售的葡萄酒中一瓶来自Penfold,从一个小小的庄园变成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的龙头,取得的成就让人咋舌。在20世纪20年代, 奔富酒庄正式用奔富酒庄作为自己的商标。
20世纪60年代,奔富酒庄不断开发各类供普通消费者享用的餐酒系列,在整个红葡萄酒市场上随处可见Penfolds的身影。其中包括Bin 707 Cabernet Sauvignon,Bin 389 Cabernet Shiraz,Bin 28 Kalimna Shiraz,Bin 128 Coonawarra Shiraz,Bin 2 Shiraz-Mataro (Mourvèdre)和Koonunga Hill Shiraz Cabernet。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奔富酒庄也开发了“一次性”的限量顶级葡萄酒,而以BIN作为标志让酿酒师鉴定稀有的高品质葡萄酒,从而把其他的混合品种的葡萄酒分开出来,并且允许这些葡萄酒作为顶级酒来收藏。在市面上,这些品牌的酒成为葡萄酒收藏家的宠儿,例如Bin 60A, Bin 90A 和Kalimna Block 42。150年以来,奔富酒庄依然保留着其始终如一的优良品质和酿酒哲学,因此,直到今天,奔富酒庄仍旧是澳洲葡萄酒业的掌舵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Penfolds的白葡萄酒项目(yielded Yattarna Chardonnay),开始预示着澳洲也有制造和红葡萄酒一样出名的世界级别的白葡萄酒的能力。
D. 本篇主要记述了玛丽生活的变化从中你能看到玛丽是怎样的女孩从哪里看出来的
伤寒玛丽 (美国第一位伤寒杆菌带菌者)
“伤寒玛丽”(TyphoidMary),本名叫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 [1] 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多人,最终被隔离在纽约附近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传染病房。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
中文名:玛丽·梅伦 外文名 :Mary Mallon 别名 :伤寒玛丽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 1869年9月23日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11日职业:厨师
事件过程 伤寒蔓延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佣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就有6个人患病。
不肯就范
房主深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Soper)。索柏将目标锁定在了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7年中玛丽更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于是,索柏想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以验证自己的推断;但这非常棘手。索柏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
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员说服玛丽。没想到,这更惹恼了这个倔脾气的爱尔兰裔女人。她将他们骂出门外,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武力隔离
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后来,警察在壁橱里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医院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后来,玛丽被送入纽纽附近的北兄弟岛上的传染病房。
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两年后,她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文章十分煽情,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
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这次却消失了。玛丽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女人灾难
当G·索伯博士又一次见到繁星一般遍布于尸表的玫瑰疹时,立即联想起玛丽·梅伦。
“那个女人,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记述她所传播的案卷整整塞满了两只大号铁柜,除一部分被收进传染病医学专着以外,其余的全被锁在纽约市卫生局的地下室里等待着销毁年限。另一只密封的箱子里装着她被抓住前的随身物品:几件式样呆板的针织上衣,一本用爱尔兰方言和意大利暗语写成的菜谱,一条俄罗斯披肩,一本袖珍版圣经。
断续隔离
在抗生素发明以后,全世界每年仍然会有五十万人因感染沙门氏杆菌而死。1907年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纽约人发现伤寒病正从长岛附近向市区蔓延。自打玛格丽特·米龙象胡迪尼一样逃脱隔离医院,消失在这座带有索引的庞大迷宫里之后,东北部已经连续爆发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伤寒流行。这一回纽约卫生局的工程师们几乎凭借着直觉,在曼哈顿公园区大道将刚刚受雇厨娘的“伤寒玛丽”抓获,“你只需要打听附近谁家有最好吃的烟熏鲑鱼就行了”。在1910年的听证上,纽约公共卫生主管索伯博士是释放这名免疫伤寒带菌者的最激烈反对者,最高法院在要玛格丽特向上帝发誓不再从事接触食物的工作后,当庭将她释放。四年后,索伯在新一轮传染病爆发之前,在新泽西韦斯切斯县将再度找到了重操旧业的玛格丽特,终于如愿以偿地永远将她关进了北方兄弟岛。
可怕影响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美国政府拒绝认定她的国籍和出生地,1932年她由于中风瘫痪,死亡时大概68岁。在同一间玻璃笼子里,除了短暂的间歇,前前后后一共被关了二十七年。
验尸结果
伤寒玛莉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推测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个月中风导致她瘫痪在床。然而,验尸后却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遗骸最后在布朗克斯的圣雷蒙墓园(SaintRaymond's Cemetery)火化。
影响
后来,玛丽·梅伦便以“伤寒玛丽”的绰号留名于美国医学史。美国人有时还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
玛丽·梅隆的经历引发了文学家的充分想象,也有很多小说家为玛丽鸣不平。瑞士一位小说家J.F.菲德斯皮尔(J.F.Federspiel)就根据伤寒玛丽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伤寒玛丽民谣》(DieBalladevonder Typhoid Mary)。在书中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方式描述了百年前纽约市发生的这个事件。在小说中,玛丽·梅隆是一个快乐的来到美国纽约寻梦的女孩。她以一手好厨艺受到东家的赞赏,她沉默寡言不善交谈,她在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成为了“伤寒杀手”,到处传播着可怕的伤寒病菌,随着玛丽所经过的地方不断有人因伤寒病而死去,人们对玛丽开始怀疑和恐惧。惟独玛丽却始终健健康康的。当时卫生局派出的人员和大批警察同时出动,开始搜遍美国纽约大大小小的厨房,寻找玛丽·梅隆。因此玛丽开始了游荡生活。和历史记载玛丽被隔离到孤岛不同,在小说中作者为痛苦而有些“无辜”的玛丽安排了另一个黑色幽默式的结局。在书中,玛丽这位健康的带菌者最后化名为布朗夫人来到了一家医院工作,然后伤寒病又开始肆虐。 [2]
由于故事中的玛丽·梅伦总是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因此,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周围的人戏称为“伤寒玛丽”。
名称演变
玛莉造成的问题部份乃肇因于她不顾一切地否认自身的处境,即使身上带有足以致命的病原体,她仍保持健康状态,且毫无感染过伤寒的纪录。但是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美国歧视工人阶级的爱尔兰移民,对于此一事件也不可免责。过去有段时间,人们以“伤寒玛莉”称呼类似玛莉·马龙这种身为带原者却拒绝采取适当防范措施的人,由于该词具有部分歧视、讽刺意味,一般通称带有病原体却无症状的人作“带菌者”。
对大众文化的隐喻
"伤寒玛丽"的故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大众文化从来都被视为是"带菌的文化",它在夹缝中生存并腹背受敌。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这种文化类型里经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于社会来说是有害的,它普遍流行的后果无疑与"伤寒病菌"相类似,作为文化疾病,尤其对青年的毒害更是后患无穷;在知识分子文化看来,这是一种"低俗的文化",是与学院文化和经典文化不能相提并论的文化垃圾。
隐含的种族歧视
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再次想到大众文化与"伤寒玛丽"的相似性关系:玛丽的身份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她不是美国本土公民,作为一个外来的"他者",她的身份本来就是可疑的,或者说,她的"不洁"与她的身份先天地联系在一起;作为"爱尔兰人",种族的问题也隐含于"带菌者"的叙述中,或者说,"伤寒病菌"是外来的,对于美国的沙文主义来说,他们顿时拥有了另一种恐慌。一位医学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从去年好几个星期到今年冬天,亚洲霍乱光顾了欧洲人民,在俄国尤其如此。每天早晨,美国的读书人、领导人、杰出的务实家,还不包括像小鸟一样早早起来翱翔的自由人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人,这些美国公民们一边浏览报纸,一边为那些遭受着痛苦的不幸者感到悲悯,他们因为无知和懒散而不得不承受痛苦。美国公民像往常一样,在早餐的咖啡杯面前庆幸自己没有像那些盲目的、糊涂的和迷信的帝俄农民一样无可奈何地承受和死于霍乱。这样美滋滋地思索着的美国公民在他的某个阈下意识层上搁置了或不再考虑美国的伤寒病。"在这样的叙述中,美国幻想的安全感和优越感跃然纸上。但是,"伤寒玛丽"使美国和帝俄的农民的区别变得困难和复杂;
隐含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也同样隐含在"伤寒玛丽"的叙事中。这个爱尔兰女性因这个恶名而被妖魔化。她被描写成一个丑陋的女人,一个壮实的如同男人一样的女人,一个老处女却同肮脏的男人睡觉的女人。在这样的叙述中,"伤寒玛丽"的恶名被一再放大,于是她也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带菌者"
E. 能答上来算你厉害!~~~~
专 辑 : 盖世英雄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5年12月31日
公 司 : 新力博德曼
1.在梅边
2.花田错
3.盖世英雄
4.Kiss Goodbye
5.完美的互动
6.大城小爱
7.第一个清晨
8.哥儿们
9.让开
10.爱 因为在心中
专 辑 : 心中的日月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5年1月2
公 司 : Sony Music
1.开场 (Intro)
2.放开你的心
3.心中的日月
4.竹林深处
5.Forever Love
6.在那遥远的地方
7.一首简单的歌
8.星座
9.过来
10.爱错
11.Follow Me
专 辑 : Hear My Voice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日语
时 间 : 2004年07月23日
公 司 : 新力音乐
1.I Can’t Stop Loving
2.爱的奇迹
3.This Could Be Love
4.Dream Again
5.不要害怕 (Japanese Version)
6.永远的起点
7.独角戏
8.Hear My Voice
9.两个人不等于我们 (Japanese Version)
10.向你不知的那片天
11.流泪手心 (Japanese Version)
12.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专 辑 : 不可思议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3年10月15日
公 司 : 新力音乐
1.不可思议电台
2.What Was I Thinking
3.Not Your Average Thug
4.不着地
5.你和我
6.Can You Feel My Word
7.爱无所不在
8.I’m lovin’it
9.Ya Birthday
10.Love Love Love
11.女朋友 (Girl Friend)
12.此刻,你心里想起谁
13.你不在 (You’re Not Here)
专 辑 : 音乐进化论[CD1]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2年10月
公 司 : SONY(香港)
1.Take your time(国语版)
2.W-H-Y(2002年新曲)
3.爱的就是你
4.爱你等于爱自己
5.不可能错过你
6.不要害怕
7.公转自转
8.如果你听见我的歌
9.唯一
10.我用生命爱你(与柯以敏合唱)
11.Julia
12.Last Night(2002重唱版)
13.Light of my life(Lara Fabian 合唱)
专 辑 : 音乐进化论[CD2]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2年10月
公 司 : SONY(香港)
1.China White
2.Happiness x 3 Loneliness x 3
3.Like A Gunshot
4.NATURE
5.白纸
6.好想你
7.两个人并不等于我们(2002年新曲)
8.流泪手心
9.龙的传人(改编自李建复‘龙的传人’)
10.情敌贝多芬
11.雪人(与范晓萱合唱)
12.永远的第一天
13.在每一秒里都想见到你
专 辑 : 唯一(特别版)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1年09月
公 司 : 新力唱片
1.唯一
2.爱的就是你
3.谢绝推销你的爱
4.安全感
5.戒不了你
6.不必问别人
7.白狐狸
8.变坏
9.If You Knew
10.我要
11.爱的就是你 (浪漫版)
专 辑 : 永远的第一天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2000年8月
公 司 : SONY
1.永远的第一天
2.龙的传人
3.不要害怕
4.狂想世界
5.感情是舞台
6.伤口是爱的笔记
7.忘了时间忘了我
8.这就是爱
9.你可以告诉我(你还是谁)
10.爱我的歌
专 辑 : 每天爱你廿四小时(EP)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粤语
时 间 : 2000年11月
公 司 : 新力
1.每天爱你廿四小时
2.Take Your Time
专 辑 : 不可能错过你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1999-7-1
公 司 : 新力音乐
1.凋灵感
2.不可能错过你
3.流泪手心
4.JULIA
5.感情副作用
6.打开爱
7.不降落的滑翔翼
8.失去了你
9.你爱过没有
10.HAPPY ENDING
专 辑 : 每天爱你廿四小时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粤语
时 间 : 2000年11月
公 司 : 新力音乐
1.龙的传人
2.话当年
3.欢喜城
4.想起
5.爱我的歌
6.不要害怕
7.告别黑暗
8.每天爱你廿四小时
9.Take Your Time
10.狂舞节奏
11.看见看不见
12.让我取暖
13.说话太明白
14.我用生命爱你
15.永远的第一天
16.这一生一世爱你
17.这就是爱
专 辑 : 公转自转
歌 手 : 王力宏
语 种 : 国语
时 间 : 1998年8月21日
公 司 : SONY唱片
1.公转自转
2.梦想被冷冻
3.爱你等于爱自己
4.one of these days
5.我的情歌
6.信任
7.不管怎么样
8.2000年
9.你以为我是谁
10.please come back to me
^…………………………
想知道更具体的,去力宏的歌迷网站
www.LEEHOM-CN.COM
哪里有力宏的一张专辑一直到最后一张专辑,还有歌曲,单去!即全面又准确!!!
你自己去看看吧!
F. 关于澳大利亚的所有事情
第一节 新年(New Year)
1. Calendar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发财,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Celebrations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着名的苏格兰民歌。
第二节 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 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 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6年,耶酥由圣母玛利亚(St. Mary)因圣灵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酥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集了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地球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及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酥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后三天升天。他的门徒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传教布道。
2.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酥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圣诞树的起源众说不一。
3. 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
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的满载着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
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17世纪荷兰移民把圣诞老人的传说带到了美国。美国英语中的圣诞老人为“圣塔?克劳斯”(Santa Claus),在荷兰语中原为“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作嫁妆,将一袋金子从烟囱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所以现在在圣诞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或床头,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
在现代英美等国家,有不少百货商店为吸引和招揽顾客,在圣诞节期间会专门派人扮成圣诞老人,向来商店购物的顾客(尤其是顾客带的孩子)分发糖果和礼品。
4. Christmas cards and 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习俗,过圣诞节时人们都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贺卡可以在商店买到,也可以自制,只要写上一句祝词,写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赠贺卡一般要根据对方的年兴趣爱好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不仅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互赠,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互赠贺卡和礼品的习惯。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
5. Christmas dinner
圣诞餐是圣诞节当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这餐饭主要是家人聚餐,一般不邀请客人。圣诞餐主要食品为: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习俗,吃圣诞餐时,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据说这是为了“主的使者”预备的,也有的说是为一个需要帮助的过路人而准备的。
6. Christmas carol
在圣诞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们组织歌咏队到各教徒家去唱圣诞颂歌,传报佳音。据说,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里,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颂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铃儿响叮当》、《小伯利恒》、《东方三贤士》等,内容大都与耶酥的诞生有关。
第三节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日期不确定。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 Lent ),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penance)、斋戒(fasting)、自制(self-denial)和忏悔(repentance)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后人们互赠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 和兔子是 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第四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1.起源
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教会()内出现了改革派。他们主张清除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被人称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主张君主立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激进派则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主张用长老制改组国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亡国外。1620年9月,102 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Mayflower)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过将近3个月的海上漂泊,于当年12月23 日来到美洲的 Massachusetts 东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个印地安人的村落,他们发现村内无人于是定居下来。但是当时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袭等原因,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就这样,在印地安人的帮助下,再加上移民们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宣布将11月26日作为过感恩节的日子。但一直到1941年由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全国统一庆祝感恩节的日子。
第五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 ,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愚人节活动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本不是件坏事。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一时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总之,每逢愚人节这一天,动物园和水族馆还会接到不少打给菲什(鱼)先生成莱昂(狮子)先生的电话,常常惹得工作人员掐断电话线,以便减少麻烦。
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了。
第六节 母亲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 Philadelphia 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十分友好,经常打架。当时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于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儿Miss Anna Javis 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于是她开始给当时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于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每逢母亲节,做儿女的会送给自己的母亲节日贺卡(Mother's Day Cards)、鲜花(flowers)以及母亲们喜欢的精美礼物(presents)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领着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第七节 父亲节(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
父亲节( Father's Day)起源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长大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达敬意。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了Woodwork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 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另外,父亲节这一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所送的一般是父亲喜欢的衣服和爱喝的酒。
第八节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在大多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设的。相传他在2 月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着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这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因此在舞会上,人们便可以看到罗密欧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门谈笑风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进晚餐。他们化装得那样维妙维肖.使人觉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复活了。
第九节 万圣节 ( Halloween)
1. 万圣节(All Saints' Day)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eve , 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变成 Halloween 。
在英国,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鬼”有关。每到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头形的东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上一枝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古怪、让人害怕,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妖魔鬼怪。
在美国,人们制作“杰克灯”或叫“南瓜灯”(Jack-o'-lantern)。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Trick or Treat)。这时若主人不请客(treat ),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trick),有的在主人的门把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上洒肥皂水;有的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听到这些小孩来到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美国独立日
美国独立日7月4日 ,独立日是美国主要法定节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费城大陆会议上正式通过,庄严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定为美国独立日。
G. 急需帮助啊~~~
要中文的还是还是英文的?这是中文的。
性格孤僻的小姑娘玛丽在父母双亡后被送到一文化教育龙罩着神秘气氛的庄园。空旷的庄园里有一个关闭了十年之久,连门也找不到了的秘密花园。小说就是以这座庄园为背景,性格迥异的孩子如何寻找秘密花园并使之复活,同时自己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摆脱了病态心理,变得生气勃勃了。小说充满童趣,悬念丛生,富有教益,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需要去准备一份感动的书。
一座花园,因为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花园被围墙、被关闭的门封锁起来。从此,变成了一座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废园子。变成了一个秘密的花园。同时,拥有这个花园的人家,也落入了灰色的生活。
一个外来的女孩,一个又干、又瘦、又野的丑女孩,有一天从印度来到了这个家。因为一场瘟疫,夺去了她全家人的性命,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只好投亲到这个陌生、充满了神秘感的远亲家中。
好大的庄园,好大的园子,灰色、阴冷的地方。这是给女孩留下的第一印象。庄园里只有很少的人,有100多间房子,有的房子很多年都没人去过。半夜有时还弥漫着断断续续的哭声。这一切都使这个新来的女孩的好奇心,膨胀到了极点。
女孩的名字叫玛丽。春天的风,春天的阳光,庄园里的四处乱窜,园子野径的四处奔跑,使干瘦的玛丽脸上开始有了血色。在一只神秘的红胸脯小鸟的引导下,玛丽找到了埋在地上的花园门钥匙。扒开被野藤遮蔽下的木门,围墙下的花园被偷偷的打开了。
女孩玛丽除去一小块荒地的枯草,绿色的春苗,就在春风下一点点的冒出来,春之绿一点一点的、一片一片的来到了这个神秘的花园。
女孩玛丽结识了一个精灵式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狄肯。狄肯有种种神奇的能力,每当他出现时,小鸟、野兔、松鼠等等小动物,都会围绕在他的身旁,听他吹笛。狄肯身上还随时带着一些神奇的种子,撒在清理出来的园地上,没几天就会冒出来一簇簇的绿苗。
又一个奇妙的夜晚,女孩循着哭声发现了长期生病卧床的表弟柯林。柯林原被认为是无法活到长大的病人。可是,玛丽在狄肯的帮助下,把柯林偷偷的带进了花园。柯林开始对生命有了渴望。春天的绿苗,也在柯林的胸中蔓延。柯林开始用自己的脚,秘密踏上花园的土地。绿色、健康、阳光,成了他们的秘密,春天悄悄的回到了秘密的花园。
《秘密花园》是上个世纪着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1849~ 1924)的代表作。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整个20世纪,人们一版再版这本书,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都热爱《秘密花园》。孩提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它曾经先后十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话剧、舞台剧。在英语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本书被公认为无年龄界限。
《秘密花园》在美国经常被学校老师当做英语教材,因为它的语言平易而又极为传神,同时内涵丰富,情节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孩子。几乎任何一个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目,都会收入这部小说。
伯内特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纳西州。她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她从18岁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她的第一本畅销书是28岁时出版的《劳瑞家的那闺女》,取材于幼年她在英国煤矿的生活。让伯内特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1886年她发表了小说《小少爷方特罗伊》,又名《小勋爵》,这本书让伯内特成为当时最畅销、最富有的流行作家之一。此书和1905年发表的《小公主》都曾被改编成话剧。1939年,电影《小公主》由当时红极一时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
伯内特从小喜欢植物。她在英国的住所周围有几个带围墙的花园,其中一个是她的户外书房,每天在花园里写作。1909年,当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己家花园的时候,突发灵感,构思出《秘密花园》。这本小说初版于1911年,并成为她最着名、最成功的作品。
伯内特于1924年在美国纽约州长岛去世。
English Version
Book review
The Secret Garden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1911)
If you could choose, I don't suppose you would choose Mary Lennox for a playmate:
When Mary Lennox was sent to Misselthwaite Manor to live with her uncle everybody said she was the most disagreeable-looking child ever seen. It was true, too. She had a little thin face and a little thin body, thin light hair and a sour expression.
But you would probably be disagreeable too if you had lived in India all your short life, mped on servants while your parents busied themselves with parties and entertaining. Mary Lennox was unwanted and unloved and almost went unnoticed when cholera hit the household. Both her parents died and she was shipped off to the wild moors of Yorkshire to live with her reclusive, hunch-backed uncle.
'And you mustn't expect that there will be people to talk to you. You'll have to play about and look after yourself. You'll be told what rooms you can go into and what rooms you're to keep out of. There's gardens enough. But when you're in the house don't go wandering and poking about. Mr Craven won't have it.'
Not a very inviting start to a new life, is it? Actually, things are very different for Miss Mary. The Yorkshire housemaid, Martha, doesn't respond like her old Indian Ayah:
'Who are you callin' names?' she said. 'You needn't be so vexed. That's not th'way for a young lady to talk ...'
Ben Weatherstaff, the old gardener, doesn't take to her very readily:
'Tha' an' me are a good bit alike,' he said, 'We was wove out of th' same cloth. We're neither of us good-lookin' an' we're both of us as sour as we look. We've got the same nasty tempers, both of us, I'll warrant.'
And she's very lonely.
She takes to roaming round the gardens, because there really isn't anything else to do. And there is this queer matter of the locked garden which she must never go into:
'Mr Craven had it shut when his wife died so sudden. He won't let no one go inside. It was her garden. He locked th' door an' g a hole and buried th' key ...'
But there is one thing at Misselthwaite Manor that Mary didn't reckon on - and neither did anyone else.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magic. As Mary wanders round the windy gardens the magic begins to do its work. First, the robin befriends her, and then old Ben Weatherstaff pauses for a chat. Mary finds she likes to listen to Martha the housemaid, about her mother and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cottage on the moor. And when Mary finally meets her uncle Craven, she finds a crippled man, grief-stricken at the death of his wife ten years ago, but not unkind.
I'm going to have to leave the rest of the story for you to find out for yourself. But I can tell you that Martha's got a super brother called Dickon who does live a life of pure magic out on the moor from dawn until sk. And, to Mary's great surprise, she finds she also has a cousin. Read on ... I think you will love this book. Slowly, slowly Mary is transformed by the wholesome life that she lives at Misselthwaite Manor. It's a very emotional story, beautifully told, and comes to a happy, triumpha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