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区域专门化生产吗
是的澳大利亚一些主要农产品状况:1.谷物。澳大利亚的谷物分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两类。冬季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与其轮作的有油菜籽、羽扇豆等。夏季作物包括稻米、玉米和高粱等。在澳北部,稻米可产两季。小麦是澳大利亚产量最高的谷物。主要小麦种植带横贯昆州中部、新州、维州、南澳以及西澳地区。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2001~2002年度出口小麦1640.6万吨,占世界小麦贸易总量的16%。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和日本,是澳大利亚小麦的最大出口市场。燕麦是澳大利亚传统的温带农作物。如今经过改良的品种使燕麦可以在更广泛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新州是燕麦的最大产地,西澳和维州分居二、三位。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出口燕麦19万吨。大麦在澳大利亚主要用作麦芽供应酿酒业,在一些地区丰收时也将其作为饲料使用。一般情况下,大麦与小麦、燕麦及牧草进行轮种。南澳是大麦的最大产地。高粱在澳大利亚属于夏季作物。昆州为主要产区,占澳大利亚高粱总收成的一半以上。2001~2002年度高梁出口42万吨。大米在澳大利亚几乎全部种植在新州。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中国香港、中东、新西兰、斐济等是澳大利亚稻米的主要出口市场。2.棉花。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主要产棉国,也是全球皮棉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生产的棉花90%出口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对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泰国等。棉花主要种植在新州。近几年来棉花的产量产值迅猛增长,使其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农作物,仅次于小麦。3.油料。澳大利亚生产的油料主要有油菜籽、葵花籽、大豆、红花籽和亚麻籽等。葵花籽和大豆是夏季作物,其他为冬季作物。近十多年来,油菜籽迅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油料作物。4.蔗糖。澳大利亚甘蔗的商业性种植主要在东部海岸,昆州是主要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5%。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糖出口大国,糖产量的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场,主要为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5.牛羊和肉类。牛在澳大利亚各州都有牧养,奶牛主要在南部和沿海地区,肉牛主要在昆州和新州。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牛的总数为2774万头;羊只存栏数为1.11亿只,羊的放养经常与养牛和谷物种植混合进行,一些地区的农场主则专门从事羔羊养殖。同年,澳大利亚的屠宰生产肉类总产值为112.6亿澳元,鲜肉产量达313万吨,鲜肉出口为183.5万吨,肉类和活牛羊出口总值为65.5亿澳元。虽然澳大利亚的牛肉生产仅占世界产量的3.9%,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6.乳品业。乳品业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业部门,继小麦和牛肉生产之后产值居第三位。2001~2002年度乳晶业出口总值达31.8亿澳元。7.羊毛。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羊毛产量为60.7万吨,对华出口羊毛达27.2万吨,也就是说占当年羊毛产量的44.8%输往中国,羊毛对华出口总值达14.5亿澳元。羊毛是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中国市场强劲需求是澳羊毛业的重要支撑力。8.蔬菜、水果等园艺业。园艺业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澳大利亚出产多种水果,既有菠萝、芒果和木瓜等热带水果,又有苹果、橙子、梨、核果和浆果等温带水果。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园艺产品出口达7.9亿澳元。 二、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色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粗放与集约并存,土地单产较低,劳动生产率很高。澳大利亚是个地多人少、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发展农业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土地面积,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农场规模比较大。即使在灌溉区的集约种植业,最小的农场面积也有50公顷左右。干旱区粗放牧场每个平均占地高达5万公顷。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公顷,比美国牧场大十多倍。每个农牧业劳动力负担土地约1200多公顷。在农业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场经营。因此与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澳大利亚畜牧业劳动生产力高的基本原因是大规模放牧式饲养,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专业化也是澳大利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包括渔业林业和农业服务人员)人均饲养270只羊、76头牛,人均生产小麦65吨、大麦34吨、高粱148吨、大米3.3吨、油料7.8吨、糖原料13吨、皮棉1.8吨、羊毛1.6吨、鲜奶29580公升,等等。2001~2002年度,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高达63150澳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并且,由于澳大利亚人少、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就小,而农产品品种较多、产品量大,农产品不得不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市场成为澳大利亚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常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农产品产量的75%。2001~2002年度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外向型。近年来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亚洲市场,出口产品重点已从传统的欧洲市场转向近邻的亚洲市场。同时,澳大利亚农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当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时,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上升幅度就大,否则相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人少地多,农地收成受自然条件影响也较大。特别是澳大利亚水资源比较短缺,凡遇干旱年份,农业生产便大幅度下降。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年际水平不稳定,农业收成变化幅度较大。3.农业信息化程度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网络“电子市场”’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量、产品种类等信息,还向农民提供一种叫作“合同决定管理”的网络设施,使农民能未雨绸缪,及早给自己的产品定位、定价。原来畜产品出口多通过中间商和代理商,自从有了远程网络,越来越多的牧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减少了流通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的网上咨询业比较发达,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为自己的咨询服务承担法律赔偿责任。有的农场主索性在网上常年聘一位市场顾问,随时从网上得到咨询服务。4.家庭农场占多数,农场呈现向大农场化发展趋势。澳大利亚的农场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称为“家庭农场”;另一类是由农场主雇工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大多数农场为家庭牧场。家庭农场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并得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而且经营也比较灵活。在澳大利亚,按农场的生产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1)小型农场,经营土地较少,一般为150~200公顷;(2)中型农场,经营土地一般在300~800公顷;(3)大型农场,经营土地在1000公顷或数千甚至数万公顷。虽然大型农场的比重很小,但占农场数3%的大农场却占农业用地的3/4。小型农场与大中型农场相比,相对耗费大、生产成本高、承受经济风险能力低。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前景不佳的小农场主放弃土地改行谋生。如,前些年政府向准备离开农业的劳动者提供贷款,资助其重新创业,对成功者贷款变为无偿赠与,对失败者再以7年为限偿还政府,以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所以,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农场呈现向大农场化集中的趋势,农业经营单位数量在减少,不过近年来农场数量趋于稳定并略有增加。5.农业经营由混合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地带明显。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为混合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业高度商品化促进了高度专业化,出现了经营某一行业或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农场,甚至出现了某些工艺专业化,即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例如,肉牛生产中有的单位专门从事育肥,肉鸡和养猪生产中有高度专业分工。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产品国际化有着密切关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地域上也出现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士兰州沿岸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以及绵羊南移、肉牛北迁的集中趋势等。6.农业由以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在澳大利亚的农业中,以前畜牧业长期占主要地位,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很多年保持在6:4、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3。但近30年来,种植业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种植业生产中的小麦,作为农牧业单项产品的总产值和出口值,都超过了以前长期分别占第一、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总产值与出口值。
⑵ 澳大利亚的饮食
澳大利亚人的食物应该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 肉,蛋,禽,海鲜,蔬菜和四季时令水果应有尽有. 几乎全部是自产自销, 很少依赖进口, 而且品质优良, 其中牛肉, 海鲜, 水果还远销世界各地以往澳大利亚传统的饮食文化以英格兰,爱尔兰为主. 50年代随着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 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多样化. 意大利,希腊,法国,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肴,食品相继在澳洲各地落户生根, 它不仅满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给那里的英国后裔带来了新的口味。
谈到饮食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亚洲食品在澳洲的兴盛. 如同世界各地一样亚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国餐. 从19世纪50年代淘金潮开始, 华工就已经把中餐带进澳大利亚. 当时的许多小城镇都可以找到中餐馆.20世纪初, 糖醋排骨, 黑椒牛柳, 咕老肉, 杏仁鸡丁就已经成为风行一时的异国情调菜肴. 现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个小城镇里看到中式餐馆. 在大城市里的唐人街,中餐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 枚不胜举.据说在各国风味餐馆中中餐的数目是最多的。
随着70年代后期越南难民的涌入, 一种价格低廉的越南菜悄悄流传开来,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特别牛肉粉, 这几乎成了越南食品的象征, 然后没过多久越南风味酒杯咸,辣,甜的泰国菜所取代. 泰国餐馆就像当年的法国餐馆一样迅速遍及各个城区, 并风行了10年. 现在最为流行的亚洲餐依次为中餐, 泰餐, 日餐, 韩餐, 越餐和马来餐。
澳大利亚的一些着名餐馆, 20年前是法国菜, 现在却呈现多元化特色. 许多菜兼收并蓄, 互相借鉴, 形成新派的法餐,澳餐和意餐。
90年代以后澳洲的家常菜中最普遍的是什么呢? 浇汁意大利面加蔬菜沙拉加泡沫咖啡!
现在澳洲人发现, 在澳大利亚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可以种植各种任何在其他国出产的东西, 所以他们学会了各种烹调技术和在饮食上有了创新意识, 也能够是丰富的物产物尽其用. 澳洲人终于可以说: 世界已经在我的舌尖上!
⑶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并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的相同特点
美国较重要的农产品有32种,其中种植作物22种,它们是玉米、小麦、燕麦。大麦、黑麦、高梁、大豆、薯仔、白薯、大米、养麦、野麦、小米、干草、蔬菜、水果、棉花、烟草、亚麻、花生、甜菜以及甘蔗,此外还有10种畜产品:肉牛、奶牛、马、骡子和驴、猪、绵羊、山羊、蛋鸡、肉难以及火鸡。
在澳大利亚农业中,粗放与集约并存,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但呈现向大农场化发展趋势,如奶牛养殖农场自20世纪80年代的2000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9250家,数量减少,但规模增大;并且,农业经营由混合型向专业化发展,区域性的专业生产地带明显;农业由以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澳大利亚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高粱、燕麦和水稻、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属于雨养农业,灌溉设施较少,作物单产的变幅较大。农场的平均规模为4000hm2左右,但差异很大。一般养牛农场和养羊农场面积较大,麦羊兼营农场次之,谷物农场和蔬菜农场较小。94%以上是家庭农场,其余为公有或私营公司所有。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澳大利亚各州农业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在大的地貌格局和自然地理分异作用的制约下,澳大利亚依不同的气温、雨量、土壤等条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业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特色和专业化生产经营。如昆士兰州沿岸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并出现绵羊南移,肉牛北迁,形成了具有各州优势的特色农业。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报。
从农业地域类型看,北方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产基地。如昆士兰州,甘蔗面积占全澳90%,棉花占50%,水果占39%,肉牛养殖占33%。东南沿海降雨相对较多,气候温和,是粮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产地,如奶牛养殖,维多利亚州占63.8%,新南威尔士州占12.6%,昆士兰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各占7%,其他各州仅占不足10%。中部内陆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业。
⑷ 澳大利亚民族为什么没有向产食社会过渡
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其民族特征的试金石。与此同时,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文化多样性正成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这种多样性是由土着文化、早期欧洲殖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持续移民潮所滋养的。这就是为什么澳大利亚拥有竞争优势、丰富的文化和稳定的社会。显然,澳大利亚广泛利用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才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土着运动员Casey Freeman在1998年赢得雅典世界田径锦标赛400米冠军后,被授予“杰出澳大利亚人”的称号。斯里兰卡出生的运动员Tania Van Hill是1998年英联邦国家运动会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的优胜者之一。澳大利亚足球协会现在是橄榄球世界杯的保管人。足球联赛“沙袋”的敏捷中后卫Qiao·盖勒根出生于赞比亚。当乔治轻轻地把球传给来自汤加王国的他父亲的第八位球员时,整个国家为他欢呼。运动在澳大利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在商业、工业、学术界、专业职业和艺术界也发现了来自不同族裔群体的杰出人才的例子。澳大利亚人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大约23%的澳大利亚人出生在另一个国家,而刚刚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至少有一位父母出生在海外。来自140多个国家的人选择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几代澳大利亚民选政府通过政策、立法和公共计划,支持澳大利亚发展成为一个宽容、包容和文化多元的社会。国家的多元文化政策平衡权利和义务。澳大利亚人有权表达和分享其文化传统和信仰,享有平等待遇和机会的权利,以及发展和利用其技能和才能的权利。同时,他们也有义务支持澳大利亚的民主和价值观,尊重他人表达自己文化和信仰的权利。
⑸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两方面说说看,澳大利亚为什么能实现机械化放牧
你的问题好多啊
先看看下面的资料,有第一题的答案。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
生产布局合理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重视自然生态平衡。在澳大利亚几乎看不到一块裸露的土地,整个国家除了河流、街道、建筑物。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每个城市中心地带,都有大的植物园,如悉尼的皇家植物园、海德公园,墨尔本的维多利亚植物园等。即使是在不长草的树蔸、花坛下面,也都铺上厚厚一层木屑,以防止水土流失。政府要求农田、森林、牧地和水体有一定的比例,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耕地。对农田实行轮作、轮歇以保持地力。政府还大力推动有机农业,实行秸秆还田,提倡施用有机肥。
澳大利亚人依据不同的气温、雨量、土壤等条件对农牧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北方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产基地。如昆士兰州,甘蔗面积占全澳90%,棉花占50%,水果占39%,肉牛养殖占33%。东南沿海降雨相对较多,气候温和,是粮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产地,如奶牛养殖,维多利亚州占63.8%,新南威尔士州占12.6%,昆士兰和南澳各占7%,其他各州仅占不足10%。中部内陆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业。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不仅保护了生态平衡,而且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报。
劳动者素质高
在澳大利亚,农场均为私人所有,往往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农场。家庭农场占90%以上,股份合作农场不足10%。因此,澳大利亚农民既要懂经营管理和农牧业生产知识,还要会操作农业机械,自己会找产品销售市场。他们是集生产、管理、操作、推销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民。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耕种、施肥、打药、收获、投料、挤奶等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澳大利亚可以看到,每个农场院子里都摆满了拖拉机及各种农业机械,有些农场还有农用飞机,因此,农业生产率极高。平均每个澳大利亚农民负担耕地面积103.2公顷,生产粮食53697公斤或肉类5051公斤,养羊1615头,出栏700头,产羊毛7476公斤,养肉牛170头。在墨尔本市郊的卡德梅德农场,养殖奶牛600头,该场采用了先进的环形脉冲管道设备挤奶,一次可同时挤奶50头,由2名工人操作,2小时就可完成600头奶牛挤奶。
因特网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因特网址。他们通过因特网与农民协会联系,与市场联系,从网上获取种养信息和技术,发布产品销售信息,从网上接受农协及政府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澳大利亚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
市场化程度高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人均占有资源多,农业人口比重小,因此,农业生产完全是商品生产,市场化程度高。他们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国农业生产,国内外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近年来,北半球国家需要大量反季节水果,他们就利用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优势,大力推广葡萄、桃、樱桃、甜柿等生产。多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农民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但未采用欧美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补贴仅为4%,远低于WTO成员国平均31%的水平。
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国内外价格一致,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如牛奶,每100公斤的平均成本,美国为27美元,欧洲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则高达38美元,而澳大利亚不到15美元。
在澳大利亚,超市是农产品销售链的终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大城市的着名超市,如科尔斯、沃尔沃斯,还是小集镇的超市,货架上都是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在盖登镇Schu lte 肉站看到,该肉站在店铺后面的加王厂内,将从定点屠宰场购进的肉进行分割、包装后摆在货架上销售。超市一般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进口大包装蔬菜水果,分装成小份后出售。超市的农产品,如甜椒、南瓜、薯仔、甜柿等都有精美的包装,上面均有自己的品牌及厂名。企业通过品牌和包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市场份额。
农民协会作用大
澳大利亚的农业协会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业组建,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协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协会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广普及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维护农产品价格链的正常运行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不仅游说政府的农业政策,使之有利农民,而且还与商家讨价还价,使之让利于农民。实际上,协会以第三者的身份,替代了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各种农民协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政府的农业政策也无法落实。
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及研究。基本上每个州和大学都设有推广示范及科研机构,形成了以政府、大学、协会、企业共同投资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实行项目制,每一项科技的推广,都要明确项目主体和项目资金。项目实行招标制,农业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可以平等竞标。项目资金一般由联邦政府、州政府拨专款进行资助。政府还根据农产品的产值,向农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后以项目费的形式,支持农业科研。
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相适应地生存着不同的人、种群、民族,他们或者选择狩猎、或者从事农耕、或者进行游牧。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活动的舞台,尤其,蒙古民族在与草原上几百年的游牧生活中不断探索着生存的哲理,谋求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地。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天然的生态屏障。由于地理位置、草原类型及气候的差异,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牧民的生存状况也略显不同。现在,除了内蒙古的极个别地区保留着非完整意义上的游牧生活以外,大部分地区的牧民都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牧民既有经营纯粹放牧的,也有经营半放牧半农耕的;既有生存环境较好的,也有生存环境较艰苦的。
农耕、游牧是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内蒙古幅员辽阔草场丰美适合游牧生产,牧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已适应了游牧生活。
藏袍、蒙古袍:
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⑹ 澳大利亚农业特点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一、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
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二、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种植经验丰富。
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三、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
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问题: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主要在东北和西北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五、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
解决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
六、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七、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的形式多样,但生产形式较稳定、分布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只有经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因此通常所说的混合农业指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市场适应性强。
解决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八、游牧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性畜为主的一种自给性农业,为典型的粗放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气候干旱地区。
九、园艺业
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产品。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
1.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6.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编辑本段]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农业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到目前为止,世界农业大体可以划分为13种不同的地域类型。他们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类型、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
1、游牧业;2、迁移农业;3、初步定住农业;4、稻作农业;5、传统旱作谷物农业;6、传统混合农业;7、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8、种植园农业;9、现代旱作谷物农业;10、现代混合农业;11、乳畜业;12、市场园艺业;13、大牧场畜牧业。
从发展阶段来看,1、2、3、大体属于原始农业;4、5、6、7属于传统农业;8、9、10、11、12、13属于现代农业
⑺ 澳大利亚的饮食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以肉类、鱼类、豆类和蔬菜为主。全国生产大米和小麦。肉类是澳大利亚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下介绍几种澳大利亚没食。
帕尔玛干酪鸡排其实起源于意大利和美国,它是澳大利亚几乎所有酒吧的主食。
最开始这道菜用茄子制作的,后来变成了鸡排,上面放着番茄酱、奶酪等,有些还会有火腿。它通常和沙拉和薯条一起食用。
澳大利亚也有很多素食菜肴,包括南瓜汤。南瓜汤很适合在寒冷的月份食用,越往澳大利亚的南部越容易找到。
尖吻鲈在澳大利亚被称为“Barramundi”,在当地土着语的意思是“大型河鱼”。尖吻鲈可以烤,也可以炸,非常鲜美。
袋鼠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美食。袋鼠肉是一种低脂肪的健康肉类,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袋鼠肉也是出了名的难烹饪。
袋鼠肉的味道最接近牛肉,不过它比牛肉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铁,热量和脂肪含量却更少。它也是omega-3的良好来源。
⑻ 为什么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可生产效率很高
生产过程高度机械化(现代化).
因为: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过程高度机械化,生产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