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大陆向哪里漂移

澳大利亚大陆向哪里漂移

发布时间:2022-08-07 13:59:00

1. 因为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像什么飘移美洲大陆像什么漂移所以太平洋的面积会

向东,向西,缩小

2. 推翻板块漂移学说: 古大陆分裂后,澳大利亚陆块从南极分裂出来的吗做了北上运动吗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3. 地球运动三大学说

地球运动三大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
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fred Wegener)1912 年提出的。魏格纳1880 年11 月1 日出生于柏林,1930 年11 月 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5 年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在这部着作中,魏格纳根据拟 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 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 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在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 岩相、古生物,以及古气候、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的证据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认 为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能够象船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浮。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有些证据说服力不强,理论上也不够完善,所以 存在着漂移和反漂移的争论。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发现了新的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说重新被重视, 并得到新的发展,成为板块学说的一部分。例如,大陆和海底大规模平移断裂的 存在,古磁极的迁移等都证明存在着大陆漂移,这样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根据最 近一套完整的大陆漂移图证明,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古陆,大西洋和 印度洋还不存在,非洲的东岸与南极相连。
联合古陆自三叠纪开始分裂以后,南 北美洲,南极洲和印度大陆、澳大利亚分别向西、向南、向北漂移。侏罗纪时, 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继续发展;侏罗纪末期,南美洲和非洲开始分裂,南大西洋开 始出现。白垩纪时,北大西洋向北延伸,南大西洋扩展,西班牙半岛向左旋转, 形成比斯开湾;马达加斯加岛由非洲裂出;澳大利亚与南极洲脱离;印度大陆继 续北移。新生代时,澳大利亚北移很快,新西兰岛由其东部分开;大西洋继续向 北延伸,将格陵兰岛从欧洲分裂出来;非洲略向北移,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汇合 形成喜马拉雅山系。
大陆为什么能在硅镁层上漂移,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海底扩张说是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 提出的。 他们根据大量的大洋地质、地貌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地壳厚约 70~100 公里的岩石层下面是厚为几百公里的软流层。
对流作用发生在软流层内,对流速度每年约一厘米至几厘米,对流所产生的 拽力,作用于岩石圈的底部,而不是地壳的底部。深部物质在大洋中脊处涌升, 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它们从中脊的轴部向外作对称运动或扩张,到汇聚区又流 入地下,熔化在软流层中。 这个循环系统可达几千公里。海岭是对流的上升区,海沟是下降区。海岭两 边地形非常崎岖不平;海岭上热流较高;离大洋中脊愈近,沉积物愈薄;基底地 层愈近中脊愈年轻;海底死火山和平顶山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具有交替变化 的极性磁异常带,在中脊两侧作对称排列,记录了各时期玄武质岩浆的磁场方向; 这些都是海底扩张的证据。
由于海底扩张,整个海底每三、四亿年就要更新一次。 这就是海底沉积很薄和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层的原因。 对流的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的情况,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大陆随硅镁层一 起流动。当大陆达到对流的汇聚点时,因大陆较轻,便相对稳定。而硅镁层由大 陆下部拐入地下,所以一般说,大陆常座落在对流汇聚的地点。但如果一个新的 对流循环,恰恰由一块大陆下面上升,则大陆将被冲破而形成新的断裂。所以, 大陆常处在压性应力之下,从而产生褶皱,逆掩断层和其他挤压型构造;海洋盆 地则处于张性应力之下,从而海岭、海沟常被转换断层所切断。
另外,若大陆随 硅镁层一起漂移,它的前缘并不受力,因而比较稳定,这相当于大西洋海岸的形 式,若硅镁层由大陆下部拐入地下,由于拽力,将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和岛孤, 这相当于太平洋海岸的形式。
三、板块构造说:
又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1968 年由法国科学家勒比琼(X.Lapichon)提出。 他根据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岩 石圈不是一块整体,它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所割裂,形成不连续的单元,这些不连 续的单元叫做板块。地球表层就是由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学说认为,板 块内部相对稳定,而其边界是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的边界是大洋中脊,转换断 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1)张裂运动:使板块增生扩大, 形成大洋中脊、裂谷和海洋。
(2)挤压碰撞:板块在俯冲带消亡,形成海沟、 岛孤、褶皱山脉。
(3)板块互相剪切平推:形成转换断层。
板块受地幔对流的 驱动,由洋中脊向两边扩张,在海沟地区或地缝合线处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 成对流循环。因此,大地构造活动是由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太平洋、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好地解释了火山地震活动的规律及全球性大地构造问题、 矿产分布规律,但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及大陆中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争 议。

4. 大陆在漂移吗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好象是一块大陆分裂后、南美洲漂出去后形成的。1620年,着名的法兰西斯、培根就指出过这个事实。以后,法国的普拉赛、德国的洪堡都认为诺亚洪水时两大陆分离,原先的大西洋只是一条大河,诺亚方舟就在这河里行驶。 第一个从地质角度对大西洋两岸的两大陆块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的人是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写的“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中指出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并作了两幅大陆拼合图说明两大陆分离前后的情景。1908年,泰勒为说明现代山脉的起源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壳象冰盖一样缓慢滑动,欧亚大陆南移,受印度半岛阻挡而形成帕米尔、喜马拉雅等强烈褶皱带;在东南亚,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马来亚岛弧。贝克在1911-1928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多次论证大西洋两岸山脉的拼合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在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大陆漂移说是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为了解释古气候的问题:为什么热带的羊齿植物曾在伦敦、巴黎甚至格陵兰生长,而巴西、刚果曾为冰川覆盖?1915年,他发表“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实际上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硅铝层比硅镁层轻,就象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魏格纳描述了一幅莱伊尔的渐变论绝对不敢相象和不能接受的海陆构造格局大变动的图案,因而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和攻击。30年代初,大陆漂移说已几乎销声匿迹。即使在美国,讲授大陆漂移说的教授也会被解聘,可谓逆莱伊尔者亡了。唯一的信奉者位于南半球,因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实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这四个大克拉通原先是相连的,被称为冈瓦纳大陆(或南大陆)。 60年代末,随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开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以洋底扩张的形式东山再起,这就是板块学说。不同的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是在康拉德界面上发生的,而板块学说中的大陆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漂移的;在魏格纳那里,泛海洋被分裂的大陆围成若干洋和海,在板块学说那里,洋底在洋中脊处扩张在贝尼奥夫带消减。板块学说与魏格纳相同的是受到了一系列学者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不过板块没有沉寂,而是迅速成长了。

5. 澳大利亚向什么方向漂移

澳大利亚大陆进一步飘离南极洲,形成今天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将成为继太平洋之后的大洋,所以澳大利亚大陆应该是继续飘离南极洲的

6. 澳大利亚是不是从南极洲漂移出去的

不是南极洲,是冈瓦纳古陆
又称南方大陆。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南半球超级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上述各大陆被认为在古生代及以前时期曾经连接在一起。“冈瓦纳大陆”是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于1885年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书中提出的。根据印度中部冈瓦纳地区石炭纪到侏罗纪的地层——“冈瓦纳系”得名。休斯认为,非洲、印度等大陆具有相同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群,过去曾是一个统一的大陆。石炭纪一二叠纪时,南方大陆的大规模冰川活动已由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发现的冰碛岩所证实。该古陆上发育的大冰盖,其中心在南极洲东部和非洲南部,冰流由此辐散出去。古地磁资料也表明,当时这一带靠近古南极,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二叠纪时期,南方大陆占优势的植物群是种子蕨类植物舌羊齿,其分布遍及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而在包括北美洲、格陵兰、欧亚大陆在内的北方大陆则没有出现这类植物。一般认为,冈瓦纳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新生代期间逐渐迁移到现今位置。

7. 澳大利亚大陆漂移说

在科学史上,由阿尔佛雷德·罗塔尔·魏格纳所创立的“大陆漂移说”可算是历尽磨难,为人们提供了诸多的思考。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和探险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壳变迁的大胆假说,即“大陆漂移说”。这一理论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被无边无际的泛海洋所包围的原始泛大陆。这块泛大陆由较轻的固态硅铝层组成,并漂浮在粘性很大的液态硅镁层上。到古生代以后,泛大陆开始破碎,碎块在地球自转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下,逐渐漂移开来,形成了今天的陆海分布格局。南美洲与非洲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正是它们之间的一道裂痕。
这一石破天惊的理论,立即在科学界炸开了锅。一些学者积极支持,认真求证;另外的多数学者则坚决反对,猛烈抨击。直至1928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地学讨论会上,“大陆漂移说”仍被斥为“荒诞的怪论”、“积木游戏”。两年以后,魏格纳在格陵兰的探险中不幸以身殉职,“大陆漂移说”也从此销声匿迹。
20世纪5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新发现的问世和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又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才使这一学术在沉寂20多年后得以起死回生,重新活跃起来。此后,科学家们沿着“大陆漂移说”的思路,深入研究,创立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大陆漂移说”才彻底站住了脚根。“大陆漂移说”的生死沉浮,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其一,真理的光辉遮挡不住。“大陆漂移说”从创立到得到承认,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经受了无数的责难和攻击,但终究死而复生。
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陆漂移说”的生命力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实践成果和理性思维的结晶;它的起死回生,同样得益于实践成果的支持。如果没有上世纪50年代对古地磁的测定和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在海底考察中的广泛应用,“大陆漂移说”就可能要面临更为严酷的考验,经历更多的挫折。
其三,既有的理论不能作为检验新理论的标准。“大陆漂移说”之所以一出生就遭到强烈反对,就是因为当时存在着已成为科学界共识的“大陆均衡说”和“陆桥说”。前者认为地壳只有垂直升降运动,而不可能有水平运动;后者认为在很久以前各大陆之间曾经有过狭窄的“陆桥”,使古代生物可以通过“陆桥”自由来往。那些将“大陆漂移说”斥为怪论的人,正是依据了上述两种理论来作为是非标准。然而,事实证明,这个标准是靠不住的,依据这个标准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谬误。
其四,人数多少也不能作为判断科学是非的标准。科学史已经反复证明,科学真理最早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受到多数人的非议。“大陆漂移说”就是如此。因此,在科学问题上,不能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保护少数应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其五,综合分析能力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素质。作为气象学家的魏格纳,并不具有比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更丰富的地质及生物学知识,但他却能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并用新的观念去进行综合分析,所以能创造出全新的理论成果。
围绕着“大陆漂移说”的这场斗争已经远离了我们,但它给人们思想上的启迪却永远值得记取。

8. 澳大利亚是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狄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因为这些“超级地球”质量比地球大,所以这股驱动力也要比地球大得多。

研究小组发现随着行星质量的增大,切变力就会增加,板块厚度减小。这两种因素削弱了板块,使板块减少,这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部分。因此科学家们称,“超级地球”很容易满足板块变形和潜没所需要的条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板块构造学说特别适用于更大质量的超级地球。

巴伦西亚说,“我们的研究证明,‘超级地球’存在板块构造运动,即使这些行星上没有水存在。”

未来,我们可以使用美国宇航局的陆地行星探测者或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项目来验证这些结论。欧洲航天局达尔文项目将由三个天文望远镜组成,旨在于搜寻类地行星。

板块-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细分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 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板块边界 板块碰撞示意图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可分为3类。①离散型边界,又称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两侧板块分离拉开。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见地幔对流说)。②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见俯冲作用);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见大陆碰撞)。③守恒型边界,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边界的研究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板块-板块运动 板块全球所有板块都在移动,板块运动通常指一板块相对于另一板块的相对运动。即符合欧勒定律,就是岩石圈板块作为统计均匀的刚体在球面(即地球地面)绕一个极点发生转动(见转动极),其运动轨迹为小圆。板块构造学认为岩石圈与软流圈在物性上有明显的差别。软流圈相当于上地幔中的低速层,该层圈中地震横波波速降低、介质品质因素Q值亦明显降低,但导电率却显着升高。这些都表明软流圈物质可能较热、较软、较轻,具有一定的塑性,是上覆岩石圈板块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大规模运动的基本前提。

引起板块运动的机制是未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新生的洋壳不断离开洋中脊向两侧扩张,在海沟处大部分洋壳变冷而致密,沿板块俯冲带潜没于地幔之中。

板块的移动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运动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板块-假如运动停止 大西洋地区板块的运动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形,让一些地方高耸入云,让另一些地方深不见底。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循环。例如,植物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二氧化碳还加强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温暖的行星。其实,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解在海水中,或者以碳酸钙的形式固定在地球的岩石中。岩石受到雨水的冲刷后,一部分物质进入海洋,沉积在海底。这部分沉积岩会随着板块运动,在海沟位置插入地球内部,最终再通过火山喷发,变成气体返回到大气中。除了二氧化碳外,地球上还有一些物质以这种方式在地球的表面和内部之间循环。

但是,假如板块运动停止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呢?没有了板块运动,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震以及造山运动几乎不会发生。这样,地球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形会因为上亿年的风吹雨打,将变成没有任何起伏的大平原。地球表面环境的雷同使生物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会有高山物种存在,也不会有深海生物繁衍,只有平原上的生物,以及一些适应浅水环境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不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物种都是千篇一律的组合。多样性的丧失令生物界变得很乏味。

板块地球上的气候也将发生根本性地改变。没有气体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依然会以碳酸钙的形式固化,导致温室效应减弱,地球变得越来越寒冷。

还有更危险的事情发生。根据现在地球磁场产生的理论,如果没有了地幔对流,地球磁场也将不再存在。这样,原本被地球磁场屏蔽的宇宙射线将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引起生物界的灾难,导致生物大灭绝。当然,也许会有生物在宇宙射线的照射下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为更具生命力的物种,但是这样的物种肯定不是现在生物界的生物。

板块运动是否可能会停止呢?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球形成时的残余热量,另一个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热量。地核的热量缓慢地向外传导,穿过地幔和地壳,令地球维持目前的温度。显然,地核正在慢慢冷却,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来自它形成时积聚的尘埃元素,因此元素的量也是有限的。当放射性元素消耗殆尽的时候,这个地下热源就没有了。

因此,随着地核的逐渐冷却,以及放射性元素全部衰变掉后,地球的内部将逐渐冷却,驱动地幔产生对流的热源将不再存在,那么地幔对流也就停止了。没有了地幔对流,地表的板块缺少动力来源,也就停止了运动。如果数据显示,在地球寿终正寝之前板块运动就将停止,也许人类要考虑提前搬家到其他星球了。

9. 大陆如何漂移的

谁能想到,茫茫大地,坚实的岩石圈,竟可以像巨大的轮船一样千里漂移,而且,至今这种漂移也没有停下来。

地球科学家已经证实,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彼此相连,构成一个统一的超级大陆。当时,大西洋还没有出现,北美东岸的纽约、华盛顿等地紧接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缘,而我国西藏的南部则是一片茫茫大海,印度次大陆在万里之外的南大洋中与南极洲紧紧相连。

不久,这个超级大陆解体了,美洲相对于欧洲、非洲越漂越远,它们之间形成的大西洋慢慢地扩张。随后,印度次大陆从南极洲动身北上。这“艘”长途旅行的“巨轮”,漂洋过海上万千米,一头撞到正在向东漂移的亚洲大陆上,“船头”被撞得变了形,逐渐地隆起,把原来海底的沉积物撞得皱皱巴巴,使得那里的地壳破裂,深部的岩浆上涌,形成了花岗岩和变质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横空出世。北漂的印度次大陆到现在还收不住脚,至今还一个劲地向北推挤着!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关于这个学说,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只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间接证据,因此,长期以来,经典的大陆漂移学说遭到非难和攻击,它被斥为荒谬的理论、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些美国地质学家说过,那时你若在美国承认自己相信这一学说,就根本当不了大学教授。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些情况才发生了变化。由于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大量发现与深入研究,相继出现了海底扩张与大陆板块构造学说。它们大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大陆漂移的概念已经从“荒诞的邪说”变成了可信的事实。

阅读全文

与澳大利亚大陆向哪里漂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