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爱》中阿黛儿是罗切斯特的亲女儿吗
阿黛尔是长篇小说《简·爱》中的人物,是罗切斯特的养女,罗切斯特之前情人塞丽娜·瓦伦的女儿,但罗切斯特始终不认为是他的孩子,并且作品中也暗示证实了这一点。简·爱来到桑菲尔德(Thronfield,荆棘之地)后做阿黛尔的家庭教师,并因此与罗切斯特结下了不解之缘。阿黛尔与简·爱感情很深。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1)澳大利亚贝尔维德尔庄园怎么过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简·爱
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表现力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大约三十六七岁年纪(比简爱大了将近二十岁),心地善良,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冷漠,有点顽固,起初在简爱眼中,他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有一种男子汉气概。他身体强健,不算很英俊,但面孔十分坚毅,有一头浓密的黑卷发和一双又大又亮的黑眼睛。
年轻时他被父兄迫害,受骗娶了疯女人伯莎·梅森,那个女人荒淫无度,过着放浪的生活,成天吼叫,罗切斯特非常厌恶她,但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当时的一些要求不能抛弃她。罗切斯特先生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到欧洲各国旅游,但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反而频频遭到背叛。
后来决心认真生活,便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认识了家庭女教师简·爱,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但已婚的事实被揭发。简爱离开,他悲痛欲绝。由于疯子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婚后两年眼睛复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黛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简·爱
Ⅱ 《简爱》中阿黛儿是罗切斯特的亲女儿么
阿黛尔是罗切斯特的亲生女儿,只是罗切斯特不愿承认这一点。
阿黛尔是罗切斯特和之前情人塞丽娜·瓦伦的女儿,后来情人跑了,无奈之下罗切斯特只好作为阿黛尔的监护人,抚养她长大。
简·爱是阿黛尔的家庭教师,并且和罗切斯特坠入了爱河。阿黛尔与简·爱感情也很深。
他们之间的相遇是在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时,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2)澳大利亚贝尔维德尔庄园怎么过扩展阅读:
1、《简爱》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2、《简爱》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
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在风景描绘上,作者以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画家的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色彩斑斓的景物细致生动,用词精确。
Ⅲ 飘的所有人物
斯嘉丽·奥哈拉、瑞德·巴特勒、艾希礼·威尔克斯、梅兰妮·汉密尔顿、杰拉尔德·奥哈拉、艾伦·罗比亚尔、苏伦·奥哈拉、卡丽恩·奥哈拉、威尔·本廷、查尔斯·汉密尔顿、碧蒂·汉密尔顿。
弗兰克·肯尼迪、贝尔·沃特琳、英蒂安·威尔克斯、哈尼·威尔克斯、约翰·威尔克斯、斯图尔特·塔尔顿、布伦特·塔尔顿、比阿特丽斯·塔尔顿、吉姆·塔尔顿、老方丹太太、乔·方丹、托尼·方丹。
亚历克斯·方丹、萨莉·芒罗、拉斐特·芒罗、韦德·汉普顿·汉密尔顿、艾拉·洛雷纳·肯尼迪、邦妮·巴特勒、博勒加德·威尔克斯、凯思琳·卡尔弗特、凯德·卡尔福特、波克、迪尔西、普里西。
大个子山姆、乔纳斯·威尔克森、艾米·斯莱特林
(3)澳大利亚贝尔维德尔庄园怎么过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介绍:
1、斯嘉丽·奥哈拉
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角,又译郝思嘉。郝思嘉漂亮、聪明、又性格倔强,特别能吸引周围男子的目光。
曾经凭借美貌一次又一次地夺走别人的幸福,最后经历了战争,才终于让她明白了自己最爱的人是谁,但是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2、瑞德
是一个南方贵族家庭的叛逆者,社交场合他总是不多说话,但一说起来,往往又语出惊人。他头脑机警冷静,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抓住一切时机赚钱。
甚至是战争时候也想尽方法大发国难之财,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以及冒险精神。他有他的方法可以洞察斯嘉丽的一切,让她既爱又恨自己而他自己对斯嘉丽也是爱却保持着距离。
战争爆发,斯嘉丽等人遇到真正的难题时,他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拯救她们。他可以和妓女成为朋友,不会出于戏弄,而是他可以真正理解、同情那种堕落生活中的无可奈何。
3、梅兰妮
梅兰妮是一个集女性众多良好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宽厚待人,懂得体恤他人。生活的动荡没有打消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面对困难,她愿意接受和承担,鼓励身边的人们对生活抱有理想。
战争动乱,她报名成为医护人员,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战火烧到门边,她仍希望自己等待出世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斯嘉丽杀死了闯入家中的强盗时,她鼓励斯嘉丽,称赞她的做法,给她肯定;斯嘉丽坠楼受伤,她一直陪在瑞德身边安慰他、鼓励他。不论生活怎样,她都充满勇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飘
Ⅳ 为什么好多酒店豪宅都成了废墟荒废
酒店豪宅都成了废墟荒废的原因主要就是:始终无法吸引到足够数量的游客,酒店的运营举步维艰就导致了酒店的管理无法维持最终歇业。
其他的原因还有原主任的失踪也会导致酒店豪宅等荒废,如鼓浪屿豪宅就是,当时的人们因为多方面考虑,最终离开鼓浪屿,而他们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别墅,便就此荒废了下来。
但能够荒废至今的别墅,其原主人在社会上大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否则出于名人故居的考虑,厦门也会积极去保存下来。另外因为复杂的产权,原工程图遗失等方面因素,都是使其无法修缮的原因,久而久之无人居住就便荒废了下去。
酒店豪宅变成废墟荒废还会因为气候原因:
最典型的就是阿尔卑斯贝尔维德尔酒店,因为全球暖化问题,是这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贝尔维德尔酒店被遗弃并关闭的原因。
当时每年都会有一条100米长的隧道钻过河道,供人们骑车和攀爬通行。该酒店甚至还出现在1964年詹姆斯邦德的电影《金手指》中,但后来罗纳冰川开始消退,贝尔维德尔酒店的游客数量也随之减少。
但是祸不单行,随着冰川的进一步消退,酒店的底座开始松动。为了安全起见,酒店在2015年彻底和游客说再见了。
Ⅳ 洲际国际酒店集团的创始人及其简介
创始人:凯蒙斯·威尔逊
自1952年创建第一个假日酒店,不到20年间,他就把假日酒店开到了1000家,遍布全美国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的地方,并走向全世界,从而使假日酒店集团成为第一家达到10亿美元规模的酒店集团。回想假日酒店创建及扩张的历程,令人激荡不已。
尽管取得了如此骄入的成就,凯蒙斯·威尔逊仍孜孜不倦,不断改进,永不满足。正如他的好友所说:"他到了哪里哪里就会有发现。"
一、贫困的家庭
☆刚出生不久便成了孤儿
1913年1月5日,凯蒙斯·威尔逊诞生于美国南方孟菲斯市西北的奥西奥拉小城镇。他的父亲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曾在海军服役,当一名司炉工和办事员,后来离开了海军,在国民人寿和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工作,推销保险。由于工作出色,于1912年接受公司的委派,前往奥西奥拉,在那里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的母亲多尔·威尔逊出生在孟菲斯市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她10多岁时就去当卖杂货的营业员。他们的小男孩出生了,这时对于这位年纪轻轻又有雄心壮志的保险代理人及其新娘来说,前途看来一片灿烂光明。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小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
可是,仅仅9个月后,悲剧突然袭来。
29岁的老凯蒙斯患了重病,是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不治之症,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出现病变衰退,非常痛苦。1913年10月4日,他还来不及看到自己的儿子过1周岁生日便去世,并留下多尔--年方18岁就成了寡妇和单身母亲。
老凯蒙斯有预见,生前买了一份保价为2000美元的保险单,死后赔款付给多尔。这笔钱在1913年时是一笔可观的金额。可是.一名没有道德的丧葬用品销售商在同多尔打交道时,利用了年轻寡妇的悲痛心情,劝说她给亡夫大办丧事,从而把根据保险单得到的全部款项耗用殆尽。老凯蒙斯的墓葬颇有气魄,但丧事过后,多尔几乎分文不剩。
正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一个年方18岁的寡妇几乎身无分文,却下定主意: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住自己抚养儿子,并把他培养成将来在世界上有所建树、留下印记的人。
多尔带了她的婴儿回到了孟菲斯市,迁往沃特金斯北街336号自己的母亲处居住。在取得政府补助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多尔别无选择,只有走出家门去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威尔逊后来回忆说: "我的母亲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一位牙医当助手,每周工资11美元。后来,她当上了一名簿记员。可是,她一个月的收入从来没有超过125美元。此情此景,你能想象得出吗?回首当年,那是何等艰难的岁月,真是度日如年啊!"
☆小小年纪就开始干活挣钱
正当凯蒙斯·威尔逊逐渐成长之时,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时期之一达到其艰难困苦的顶点。虽然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股市的突然崩溃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但艰难的时期实际上在此多年之前就已开始露出端倪。早在1923年,美国平均一天就有两家银行倒闭。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那几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职工找不到工作。在孟菲斯和全国其他的大小城市中,常见到人们排长队、等候领取救济食品的情景。
威尔逊在年幼时就开始干活挣钱了。他的第一次工作是给"奶油面包房"做广告,挣了5美元。他6岁时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就是卖《星期六邮报》,每份售价5美分。没几个月,他发觉《妇女家庭杂志》每份售价为10美分,而且还可以让他当该报的地区经营人,雇佣别的孩子替自己代卖。威尔逊很快从其住处的邻近地区中找到十几个孩子替他卖杂志。该杂志每售出一份就能获利3美分,其中替他卖杂志的人得2美分,他得1美分。他在这么小小的年龄就能盘算、计划,并能鼓动别人为之工作。
后来,威尔逊又找到一些挣钱活,如利用晚上时间在一位大伯家的地下室里制作摇椅、帮食品杂货店把食品装袋的工作等。他自己说: "凡是你能想到的种种临时工作,我都干过。我是世界上最差的学生,因为我一有时间便工作,从而总是感到疲劳。我一到学校,便昏昏欲睡。"
☆送货途中不幸遭遇车祸
凯蒙斯'威尔逊14岁时,在麦迪逊大街和贝尔维德尔大街的弯角处的瓦格纳杂货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一名送货郎兼冷饮柜售货员。这项工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自己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冰淇淋。一天晚上,他正在这家杂货店工作时,接到指示,要送货到纽约巨人的第一守垒员、杰出的棒球明星比尔·特里处。特里住在威利特大街,在这家杂货店之南,隔了几个街区。他跳上自行车,骑向目的地。威尔逊刚刚骑到贝尔维德尔大街和联合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就感到有一股力量向他猛烈撞来,把他击倒在大街中央。威尔逊躺在地上,茫然不知所措。他的左腿受了重伤,有5处骨折。第一次看到他的医生都说他以后再也不会行走了。但后来,一位很高明的矫形外科医生威利斯·坎贝尔博士给他作了检查,然后说: "凯蒙斯,我将使你能重新行走。"果然,这位医生不虚此言,说的话兑现了。
当时,威尔逊感到很害怕。不过,坎贝尔医生满怀信心,使他克制了恐惧心理。他在医院住了4个月,身体上的石膏敷了11个月。母亲多尔利用在肉类包装厂工作期间的休息时间前往医院,到儿子的病房内,照顾儿子,辅导功课。在她充满了爱心的关注和真诚的祈祷之下,在坎贝尔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威尔逊终于能重新行走了。虽然他的一条腿在治愈后仍比另一条腿短2英寸,但车祸后只过了一年名威尔逊认为,经过这次艰难的磨炼而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这对自己今后的一生有重要意义,也大大锻炼了自己,以致后来当经济大萧条的艰难岁月使无数美国人恐慌时,他不仅能经受得住,而且还显示出一名天生的企业家应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不屈不挠的奉献于事业的精神。
二、创业的艰辛
☆17岁开始经营爆玉米花与弹球机
凯蒙斯同他当初赊购的那台售价为50美元的爆玉米花机。他着手创业时的全部资产仅此而已。
1930年头几个月,经济危机的灾难很快遍及全美国。多尔·威尔逊也加入不断扩大的失业大军。当时,凯蒙斯·威尔逊在中央中学读最后一年,他作出决定:现在应该由自己去找工作挣钱,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了。就这样,17岁的他下定决心,要摆脱贫困。"我不知道我要去干什么工作,我只知道我要摆脱贫困。我知道我必须设法挣钱。"
威尔逊离开学校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经纪公司内把股票的最新价格写在木板上,每周工资12美元。不久当上了簿记员,每周得到的报酬仍然是12美元,而其他簿记员每周工资为35美元。他要求加工资,但给他一星期只增加3美元。于是,他便离职而去。威尔逊说: "我为别人干全日制工作,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年轻的威尔逊不打算为别人工作,他就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一直喜欢看电影,常常去孟菲斯剧院干一些杂活,这样可以免费看故事片。有一天,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他发觉该剧院不出售供观众边看电影边消遣的小吃,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用来为自己开辟一个市场。于是,他去找孟菲斯剧院的经理谈,经理又去跟他的老板谈,他们最后决定让他在剧院门前放一台爆玉米花机。威尔逊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花50美元购买了一台爆玉米花机。他开始出售爆玉米花,每袋卖一个镍币,生意非常红火,每周能够净赚四五十美元。孟菲斯剧院的经理每周只挣25美元,经理前来计算出售爆玉米花的数量,他眼红了,他觉得自己吃亏了,他要威尔逊让出这个场地,他要自己干。威尔逊不得不离开,心里愤愤不平: "我要自己开一家电影院,这样,就再也不会有人把我的爆玉米花机撵走了。"几年后,威尔逊果真做到了这一点。
威尔逊在放弃爆玉米花之后,首先搞的是经营弹球机。他被迫把爆玉米花机卖给该剧院经理后,便用这笔钱买了5台已经使用过的弹球机,每台的价格是10美元。他把这些弹球机分别安置在杂货店、旅馆的休息厅等热闹的地方。威尔逊不停地忙碌着,他一旦积满了10美元,就去再买一台弹球机,再找一个安置弹球机的场所。他曾说: "我自己并不喜欢玩弹球机,我喜欢的只是弹球机赚的钱。"这里介绍一个小插曲。威尔逊有一台弹球机安置在威廉·莱恩旅馆,他一个星期大约来这里两次,查看弹球机,收取货款。一天,威尔逊又来了。在那里有一位摆香烟摊的名叫萨拉·博斯韦尔的年轻妇女对他说: "凯蒙斯,我知道你过得不那么富裕,不过,假如你愿意再花一个镍币,我将给你介绍一位女孩子,她定将是你见过的最伶俐聪明的女孩子。"威尔逊便说: "好,我愿意花这一个镍币。"于是,她为威尔逊介绍给多萝西·李,这位女孩子后来成了威尔逊相亲相爱的妻子。
☆经营电影院
凯蒙斯·威尔逊一直想自己办个电影院。他获悉有一家电影院正待出售,就发挥了其迅速成长的创造能力和能言善辩的口才,筹措到了必需的资金,终于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院。这家电影院坐落在孟菲斯市郊区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社区内,它叫德索托电影院,已关闭了多年。威尔逊前往观察后,就去找该电影院的业主。业主要价2000美元,威尔逊认为可以接受此价,条件是在他将电影院重新开张后才能付款,每周付25美元,直至2000美元付清。该电影院业主表示同意。
紧接着,威尔逊前往全国剧院供应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者是鲍勃·博斯蒂克,在威尔逊经营电影院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帮助。那一天,博斯蒂克向威尔逊出售了价值4000美元的设备,全部赊销。就这样,威尔逊又一次在没有做出什么初次付款的情况下,搞起了一项新的经营。
威尔逊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由于管理得当,营业相当红火。于是,他在博斯蒂克的大力资助下,在孟菲斯市通往机场和拉马尔大道的弯角处建造了一家崭新的电影院,这家电影院又获得了成功。此后,威尔逊开出了一家又一家电影院,几年里一共开办了11家电影院。
这个时期,威尔逊一天工作至少15个小时,经营爆玉米花,经营弹球机,经营电影院。另外,他又搞起了其他多种早期经营最赢利的生意,一是经销西伯格牌留声机和沃利策牌留声机,二是经营香烟机出售香烟。威尔逊后来回忆说: "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事莫过于创业。奠定基础,再在上面建造大楼。"
☆20岁涉足房地产
凯蒙斯·威尔逊的母亲一直对他说,她多么向往有一幢自己的房屋。到1933年威尔逊20岁时,他积蓄的钱已足够给母亲造一幢房屋。于是,威尔逊付出 1000美元在波普拉大街买了一块地,又花了1700美元造了一幢房屋,一共花去2700美元。那个地方当时还未开发,实际上还是农村,可后来该地区已经成为孟菲斯市最繁忙、最稠密的商业地带之一。他曾用这幢房屋作抵押,得到6500美元贷款。这件事给威尔逊很大启示,房产行业蕴藏着无限商机。他说: "如果说,能以1000美元买一块地,以1700美元造一幢房屋,然后以此作抵押借到6500美元,那正是我所向往的经营。"于是,那一天开始,威尔逊当上了一名房地产商。
威尔逊对这样建造住宅,几乎一窍不通,但他对此没有发愁过。他说得好: "只要你善于找到别人为你办事,那就没有什么太难的工作。你找一个能造房的人。找另一个能铺设管道的人。你要做的,只要把每一件事包出去。"
虽然威尔逊不是住宅建造专家,但他不久的发现使他多年来在住宅建筑业中占据稳固的优势。这个发现就是:几乎在任何地方,房屋所围绕的中央空间并不像房屋外的空间那样贵,可以利用中央空间来扩大房屋的面积,使增加的面积的平均每平方英尺的造价下降到约2美元。既然要造1000平方英尺的房屋,单是使所有的房间扩大些,就有可能使该房屋达到1500平方英尺,而铺设管道、安装电线与门窗等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增加的每平方英尺的房屋造价之所以比较低,其原因就在于此。
威尔逊的这个发现,还导致他一看到某个房地产是一笔好交易,就赶紧把它全部买下。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机遇是很多的,遍地皆是。到了30年代末,威尔逊先后购买坐落在孟菲斯市的房地产,总值达400多万美元。他已不再是只有一台爆玉米花机的穷小子了。☆28岁婚后应召入伍
凯蒙斯·威尔逊在而立之年以前,已经创下庞大的事业,其中包括经营房地产,经营电影院,经营弹球机、香烟机,经销留声机,等等。他已经成为孟菲斯市最坚定不移、蒸蒸日上的青年企业家之一。他为了照料各个企业,驾驶一辆雪佛莱牌小卡车,无论白天或晚上,在该市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成为当时孟菲斯市的一道风景线。
1941年12月2日,威尔逊与年轻的姑娘多萝西正式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两人前往皮博迪,举行一个晚会,直到当天晚上约11点。随后,他们启程前往奥尔良,去参加沃利策牌留声机会议,一边度蜜月,一边仍在工作。
威尔逊新婚没几天,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威尔逊知道自己将会应召服兵役,他会开飞机,因此希望参加空军,当一名飞行员。后来他的愿望实现,经过考核,成为美国空运指挥部的一名飞行官。威尔逊呆在孟菲斯市的第四空运大队约有两三年。在这期间,他驾驶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飞机,飞临过美国本土各地。
1944年,美国空军派威尔逊飞越半个地球,前往那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巨的空运。这场空运被称为"飞越驼峰空运",其目的是使中国在大战中继续站在美国及其盟国一边,同日本作战。然而,日本占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实际上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进入中国的通道。能够进入中国的惟一途径是驾驶飞机,从英属印度的上阿萨姆地区起飞,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跨过缅甸的热带丛林,进入中国的西南部。这条空中走廊后来被称为"驼峰",是非常危险的航线。威尔逊是飞越驼峰飞行员中的一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飞越驼峰中,总共有600多架运输机坠毁,1000名飞行员丧生。威尔逊在飞越驼峰中幸运地挺了过来,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意志也更坚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