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澳大利亚文学有着怎样的形成背景
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到澳大利亚定居,因此,澳大利亚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
② 澳大利亚文学的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于英国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没有形成澳大利亚文学自己的风格特色。多数作品在艺术上也不够精湛,特别是小说,往往侧重于叙述故事,忽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和心理描写。
③ 现代澳大利亚文学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有了显着的进步。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着名3部曲:《戈尔康达》(1948)、《播种时期》(1957)和《大家伙》(1959)。澳共的创始人之一、重要左翼作家普里乍得,写过多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库纳尔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种人和土着人关系,并对土着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战后他发表的金矿3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描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侧面。
从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里,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弗兰克·哈代(1917~),他的长篇小说《不光荣的权力》(1950)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艾伦·马歇尔(1902~)擅长刻画儿童心理,以自传体小说《我能跳过水坑》(1955)着称;工人作家约翰·莫里逊(1904~)则主要反映工人生活,着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20世纪30~40年代在澳大利亚文坛上有一些关于文学流派和文艺观点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初期,与诺曼·林赛有关的“幻影派”诗人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表现形式,以取代风行一时的“丛林歌谣”,在诗歌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美。代表诗人有肯尼斯·斯莱塞(1901~1917)、罗伯特·菲茨杰拉尔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尔斯(1913~1955)发起了“津狄沃罗巴克运动”。“津狄沃罗巴克”是土语“合并”、“融合”的意思。英格默尔斯认为文艺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张作家、诗人应该从土着民族的艺术、诗歌和传说中汲取营养。这一运动是他们首先从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也是他们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土着民族文化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斯·哈里斯(1921~)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先锋派诗歌,即在诗歌创作上袭用英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
同时,意识流小说开始传入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1912~)在小说创作上着意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人类之树》(1955)、《暴风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怀特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作家。其他着名的作家还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着有《悉尼的七个穷汉》(1934)等;哈尔·波特(1911~)具有独特的风格,用词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说外,诗歌创作也很突出;伦道夫·斯托(1935~)的小说在写法上接近怀特,但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托马斯·基尼利(1935~)是一位多产作家,共有14部小说和3个剧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清新,被认为是近年来一位优秀作家。
诗人中最着名的是阿历克·德温特·霍普(1907~),此外还有着名诗人朱迪思·赖特(1915~)、戴维·坎贝尔(1915~1979)、詹姆斯·麦考莱(1917~1976)、道格拉斯·斯图尔特(1913~)等。
澳大利亚戏剧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最主要的剧作家有亚历山大·布佐(1944~)、戴维·威廉逊(1942~)、杰克·希伯德(1940~)、巴利·欧克莱(1931~)、约翰·罗默里尔(1945~)等。
④ 澳大利亚文学的介绍
澳大利亚虽然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但在欧洲人登陆之前,当地的土着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时期,无文字,仅有萌芽状态的口头文学。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定居,以后才逐渐产生了见于文字的文学作品。因此,澳大利亚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
⑤ 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酝酿成立联邦,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同时,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袭击了澳洲大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生活愈加贫困,加之工作条件恶劣,因此,工人纷纷组织工会,举行罢工,争取民主,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蓬勃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给澳大利亚文学带来了新面貌。1880年约·费·阿基布尔德所创办的《公报》杂志公开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宣传激进主义、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报派”,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发展。阿·乔·斯蒂芬斯(1865~1933)担任编辑之后,开辟“红页”,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创作短篇小说和“丛林歌谣”,并组织出版长篇小说。在他的倡导下,许多作家踊跃创作,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繁荣的创作局面。民谣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尤为突出。
⑥ 澳大利亚的名作家
1、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性描写和意识流间自由切换。他所创作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
但他在小说中娴熟的运用了叙述角度自由切换及意识流等的手法,使得作品成为超越平庸,获得极大成功。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
代表作品有《人树》、《风暴眼》等。
2、亨利·劳森
亨利·劳森(1867年6月17日- 9月2日1922) 是澳大利亚殖民地时期的着名诗人和散文作家,生于工人家庭。他从十七岁从事劳动,同时酷爱文学艺术。
他学习刻苦,写作勤奋,着有《亨利·劳森诗集》、《通俗诗和幽默诗》、《在路上》、《乔·威尔逊和他的伙伴们》、《丛林儿童》、《把帽子传一传》等诗和散文集十四部。
(6)怎么样澳大利亚文学扩展阅读:
作品风格:
1、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
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怀特并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样,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亚特有的事物上。
虽然他的小说大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写人,写那些超越地区和民族界线、其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环境都极不相同的人。
即使在他最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史诗《人树》中,尽管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而跃然纸上。
当怀特陪同他的探险家福斯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荒野以后,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于尼采式意志力并为之自我献身的戏剧的一个舞台。
2、亨利·劳森
劳森的作品题材广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澳大利亚人民要求独立反对压迫的愿望,情节动人,语言平易、通俗、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亨利·劳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澳大利亚文学
⑦ 澳大利亚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澳大利亚电影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即开始制作电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二战后的澳大利亚电影业处于停顿状态。
直至20世纪70年代,工党领袖惠特兰为首的执政党政府设立澳大利亚电影发展公司,后改名为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AFC)。电影委员会设立了政府自己的电影制片机构澳大利亚电影局,拍摄大量的电影,成为澳大利亚史上第一轮的电影制作热。
报纸专栏作家和广告业巨头菲利普·亚当斯是当时积极参与电影热的名人之一。
文学:
1973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艺术理事会文学委员会,文学开始大力发展,本土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例如马库斯·克拉克于1874年创作《无期徒刑》。
19世纪晚期,澳大利亚的丛林诗人为寻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亚化”归属感,开始走出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子。20世纪20年代起,优秀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有《库纳尔杜》、《卡布里康尼亚》和《可怜的家伙,我的故乡》。
⑧ 澳大利亚文学的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的诗集是英国官员巴伦·菲尔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但艺术性不高。随后出现一批当地出生的诗人:威廉·查尔斯·温特沃斯(1793~1872)、查尔斯·汤普森(1806~1883)和查尔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着有《丛林歌谣与跃马曲》(1870)等。亨利·肯德尔(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⑨ 澳大利亚有什么文学名作啊最好有英文原名
澳大利亚文学
澳大利亚虽然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但在欧洲人登陆之前,当地的土着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时期,无文字,仅有萌芽状态的口头文学。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定居,以后才逐渐产生了见于文字的文学作品。因此,澳大利亚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的诗集是英国官员巴伦·菲尔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但艺术性不高。随后出现一批当地出生的诗人:威廉·查尔斯·温特沃斯(1793~1872)、查尔斯·汤普森(1806~1883)和查尔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着有《丛林歌谣与跃马曲》(1870)等。亨利·肯德尔(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小说的出现较迟于诗歌。最早类似小说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萨弗里(1794~1842)写于狱中的《昆塔斯·塞文顿》(1830)。但在1850年前后,游记、回忆录等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们向英国本土介绍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情况。后期,这种形式的作品更接近于小说。较有影响的作品是亨利·金斯利(1830~1876)的《杰弗里·哈姆林回忆录》(1859)、马克斯·安德鲁·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无期徒刑》(1874)和托马斯·亚历山大·布朗(1826~1915)的《武装抢劫》(1888)等,这些作品描写了放牧漫游、流放囚犯、绿林好汉、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大利亚生活场景,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期徒刑》,作者根据历史材料,在作品中揭露了澳大利亚早期的殖民流放制度。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于英国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没有形成澳大利亚文学自己的风格特色。多数作品在艺术上也不够精湛,特别是小说,往往侧重于叙述故事,忽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和心理描写。
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酝酿成立联邦,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同时,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袭击了澳洲大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生活愈加贫困,加之工作条件恶劣,因此,工人纷纷组织工会,举行罢工,争取民主,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蓬勃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给澳大利亚文学带来了新面貌。1880年约·费·阿基布尔德所创办的《公报》杂志公开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宣传激进主义、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报派”,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发展。阿·乔·斯蒂芬斯(1865~1933)担任编辑之后,开辟“红页”,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创作短篇小说和“丛林歌谣”,并组织出版长篇小说。在他的倡导下,许多作家踊跃创作,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繁荣的创作局面。民谣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尤为突出。
约瑟夫·弗尔菲(1843~1912)和亨利·劳森(1867~1922)是这个时期创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响的两个作家。弗尔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如此人生》(1903)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丛林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有明显的民主精神,语言生动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劳森既写诗也写短篇小说,出版过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1896)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和要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他的小说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塑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语言多用劳动人民的口语,朴实生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从现实出发,具有澳大利亚特色。他们对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短篇小说作家还有:幽默作家阿瑟·霍伊·戴维斯(1868~1935),反映流放犯生活的威廉·阿斯特利(1854~1911),反映海洋生活的乔治·路易斯·贝克(1855~1913),反映工人生活的爱德华·乔治·戴森(1865~1931)。迈尔斯·富兰克林(1879~1954)的表现男女平等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历程》于1901年发表,被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亨利·汉德尔·理查逊(1870~1946)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三部曲《马奥尼的命运》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歌谣创作的代表是安德鲁·巴顿·帕特森(1864~1941),他搜集整理并创作了大量的歌谣,有些在谱曲以后广为流传,《雪川来客》(1895)等诗至今为人传诵。其他着名诗人有玛丽·吉尔摩(1865~1962)和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等。前者的诗具有明显的民主性,而后者的诗作中较多地表现出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在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下,澳大利亚民族戏剧艺术也有所发展。1909年剧作家威廉·穆尔 (1868~1937) 发起,每年举行一次“澳大利亚戏剧晚会”。随后,路易斯·埃森(1879~1943)与万斯·帕尔默(1885~1959)等人共同组织了“先驱演员”团体。同时,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如埃森的《时机尚未成熟》(1912)、帕尔默的《黑马》(1922)、凯瑟琳·苏珊娜·普里乍得(1883~1969)的《先驱者》(1922)等。
20世纪2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着名的三部曲:《戈尔康达》(1948)、《播种时期》(1957)和《大家伙》(1959)。普里乍得是澳共的创始人之一和重要左翼作家,她写过多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库纳尔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种人和土着人关系,并对土着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战后的金矿三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描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侧面。在战后到6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里,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弗兰克·哈代(1917~ )以长篇小说《不光荣的权力》(1950)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艾伦·马歇尔 (1902~ )擅长刻划儿童心理,以自传体小说《我能跳过水坑》(1955)着称;工人作家约翰·莫里逊(1904~ )则主要反映工人生活,着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30年代至40年代在澳大利亚文坛上有一些关于文学流派和文艺观点的论争。30年代初期,与诺曼·林赛有关的“幻影派”诗人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表现形式,以取代风行一时的“丛林歌谣”,在诗歌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美。代表诗人有肯尼斯·斯莱塞(1901~1917)、罗伯特·菲茨杰拉尔德(1902~ )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尔斯(1913~1955)发起了“津狄沃罗巴克运动”。“津狄沃罗巴克”是土语“合并”、“融合”的意思。英格默尔斯认为文艺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张作家、诗人应该从土着民族的艺术、诗歌和传说中汲取营养。尽管这一运动没有产生出突出的诗人和作品,但自19世纪90年代之后,是他们首先从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也是他们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土着民族的文化的。这些观点吸引了一批青年诗人,对他们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40年代初期,马克斯·哈里斯(1921~ )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先锋派诗歌,即在诗歌创作上袭用英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
同时,意识流小说开始传入澳大利亚。继切斯特·弗兰西斯·科布(1899~1943)之后,帕特里克·怀特(1912~ )在小说创作上着意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人类之树》(1955)、《暴风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怀特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作家。其他着名的作家还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 ),着有《悉尼的七个穷汉》(1934)等。哈尔·波特(1911~ )具有独特的风格,用词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说外,诗歌创作也很突出。伦道夫·斯托(1935~ )的小说在写法上接近怀特,但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托马斯·基尼利(1935~ )是一位多产作家,共有14部小说和3个剧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 )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清新,被认为是近年来一位优秀作家。 当代诗人中最着名的是阿历克□德温特□霍普(1907~ ),此外还有朱迪思·赖特(1915~ )、戴维·坎贝尔(1915~1979)、詹姆斯·麦考莱(1917~1976)、道格拉斯·斯图尔特(1913~ )等。 戏剧自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剧作家有亚历山大·布佐 (1944~ )、戴维·威廉逊(1942~ )、杰克·希伯德(1940~ )、巴利·欧克莱(1931~ )、约翰·罗默里尔(1945~ )等。近10年来,剧院上演的澳大利亚戏剧不断增加,这些剧本大多着力反映澳大利亚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时代感,语言生动,富有民族特色。
⑩ 澳大利亚文学的影响
在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下,澳大利亚民族戏剧艺术也有所发展。1909年剧作家威廉·穆尔(1868~1937) 发起,每年举行一次“澳大利亚戏剧晚会”。随后,路易斯·埃森(1879~1943)与万斯·帕尔默(1885~1959)等人共同组织了“先驱演员”团体。同时,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如埃森的《时机尚未成熟》(1912)、帕尔默的《黑马》(1922)、凯瑟琳·苏珊娜·普里乍得(1883~1969)的《先驱者》(1922)等。
20世纪2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着名的三部曲:《戈尔康达》(1948)、《播种时期》(1957)和《大家伙》(1959)。普里乍得是澳共的创始人之一和重要左翼作家,她写过多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库纳尔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种人和土着人关系,并对土着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战后的金矿三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描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侧面。在战后到6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里,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弗兰克·哈代(1917~)以长篇小说《不光荣的权力》(1950)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艾伦·马歇尔 (1902~)擅长刻划儿童心理,以自传体小说《我能跳过水坑》(1955)着称;工人作家约翰·莫里逊(1904~)则主要反映工人生活,着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