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若澳大利亚成功修了一条能贯穿南北的运河,它会让澳洲沙漠变成绿洲吗
03、想要治理沙漠环境,得从沙漠的外围开始处理
沙漠变绿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贸然灌溉水源也会白费功夫,损失人力物力。沙漠之所以无法种植就是没有水源,植物无法存活。如果从沙漠外围入手,种植耐旱的植物,例如仙人掌和胡杨树等。慢慢渗透到沙漠里面,充分利用运河的水源。这样说不定能改善沙漠的环境,这是这种治理方式就相当的花时间,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的。
② 澳大利亚内陆的沙漠边缘地带种植大面积的热带棕榈树人工林的话,对当地气候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LZ您好
完全没影响或者环境趋于进一步恶化
澳大利亚内陆沙漠的主因是信风背风坡,辅因是陆地完整,缺乏海湾深入:地形起伏不大;冬季陆高萎靡,夏半年印度洋副高强大……
所以这里形成沙漠完全就是地形气候的杰作。
大面积植树做人工林
①人工林不是自然林,也不可能达到自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姑且不说树种可活问题,这种沙漠边缘人工林简直是给病虫害提供天然庇护所呢
②该沙漠周边是草原区域,地下水很浅且稀少。大面积造林的结果就是地下水蒸腾枯竭,草原枯死。
③我国执意修三北防护林,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并非改善气候(毕竟我国冬季西北季风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往南吹沙尘暴)。澳大利亚情况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治理沙漠岂能削足适履?!
所以,治理沙漠,需基于实际出发。不是轻率给出方法的
③ 气候变化加速沙漠化,世界各国是如何治理沙漠化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沙漠化最大的办法就是种植大量植被,当然,面对这种全球化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特质采取不同的办法。
进入21世纪,我国乃至全球老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在这种盛况背后藏着的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警示,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不断的给我们暗示,森林火灾和全球沙漠化就是最大的预示,如果我们对自然环境不加以保护,下一个灭亡的就有可能是人类。
其实,之所以出现世界性的沙漠化是因为各个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工业越来越发达,直接导致的是自然环境难以承受,所以在我们的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大自然母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④ 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不能住人,为什么不人为治沙使之适合居住
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沙漠不同,澳洲荒漠并非过度人类活动导致的次生荒漠,而是受到气候原因才导致的地区荒漠化,面积庞大,也没有像我国新疆西藏地区一样拥有足够的冰川融雪等水源。这种原生的荒漠,贸然进行改造其实是一种破坏。
除了沙漠之外,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属于终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治理成本昂贵,并且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⑤ 沙漠的存在合理吗,人类治理沙漠为什么那么难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通过球面积计算公式(S=4πr或πD)可得出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而地球又是一个海洋面积中占比较大的“水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占地表总面积的70%和30%,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分水三分地,即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
通常情况下,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沙漠其根本原因是降雨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像这种自然形成的沙漠是难以治理的,或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以改善,属于一种“人定胜天”的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其他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治理沙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水源的问题,我们以“藏水入疆”为例,即便是实现了雅鲁藏布江的河水自流进入南疆盆地中,但由于河流下泄流量的降低,会给下游的印度、孟加拉国带来很大的影响。
⑥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为什么仍有大片沙漠
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虽然只有769万平方公里,但却有几乎所有中低纬度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沙漠气候。除了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在大分水岭西部的广大区域,还分布着面积更为广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以及西南角和大澳大利亚湾东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沙漠绝大多数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同纬度的大陆东部区域几乎都没有沙漠的存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陆中部在有高大山脉或者高原的情况下,副热带高压带难以影响,季风成为大陆东部的主要空气循环形式。
在有大分水岭的澳大利亚东部,气候湿润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大沙漠是所以能够延伸到西海岸,是因为除了副热带高压的存在,海洋里的西澳大利亚寒流也“居功至伟”。
洋流尤其是风海流对大陆沿岸的作用,可以说仅次于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一般说来,暖流主要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比如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相反,寒流主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比如加利福尼亚寒流、加纳利寒流、本格拉寒流,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存在,不仅加重了西海岸的干旱程度,还扩大了西海岸的沙漠面积。最可怕的是,这种自然形成的沙漠无法通过人口植树种草来治理,所以澳大利亚大陆的适宜面积被大大压缩。
⑦ 澳大利亚的荒漠面积那么大,那里的人是怎么生存的
澳大利亚面积769.20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面积的八成大小,是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国家。而它的人口却只有两千多万,还没有我国重庆的人口多,这是为什么呢?
大利亚虽然人口不多,但人均收入可不低,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出口矿石让澳大利亚富得流油,一举成为南半球最发达的国家,生活幸福指数也是嗖嗖的呢!
⑧ 怎样治理沙漠
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从一而论。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沙漠治理就是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 植被稀少、 风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 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 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8)澳大利亚沙漠如何治理的扩展阅读:
以水治沙法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①充分利用好北方荒漠区的季节性水资源。在新疆北部、内蒙等地区,冬季雨雪资源丰富,可以通过修筑沙漠水库,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将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库内,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时又可抽取出来利用。
②寻找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势、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我们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当地的有限资源,以解决人畜,植物的应急用水。
③南水北调工程。调取长江之水灌溉黄河下游土地,而黄河之水又用来解决内蒙之干旱。目前中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上虽然以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应加大投入,尽快解决旱涝不均的状况。
并在黄河上游逐级修筑畜水水库,提高水位,扩大库容量,修筑水的提升泵站,使广袤的沙漠尽可能多地得到水的滋润。让沙漠变粮仓,我看也不是梦。
④引渤入疆工程。该项目全程涵盖中国西部的八大沙漠,本人认为,该工程如果得以成功实施,不仅会对荒漠绿化工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引入的海水在夏季大量蒸发后,形成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持久的改善作用。
沙漠沙石利用的主要途径有:
①利用沙漠石英砂制备烧结砖。郝成伟,吴伯麟,杨云涛等通过对利用粉煤灰和沙漠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砖的研究表明:用该法制得的烧结砖抗压强度达到了19.56MPa,满足国家标准对MU15级烧结砖的要求,具备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宋旭辉,侯文虎,杨树新等通过对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表明:
直接利用沙漠细砂、普通水泥、发泡剂等材料生产泡沫混凝土,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再与一些材料复合制作建筑砖块,可以达到国家三步节能要求,在沙漠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变“废”为宝。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用砂石制砖、生产混凝土等方法,可以减少沙漠沙石的量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制成的砖块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区堆造一道道沙障,以减缓荒漠化过程中风力助推的作用。
⑨ 治理沙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沙漠的问题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这里要提到多余水.一个地方的水分为固定水量和流动水量.这流动水量又分为水补给和多余水.
假设一个池塘,周围有5的绿地,5的沙漠.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池塘水位,绿地面积,沙漠面积维持平衡.这时候的情况是绿地沙漠面积始终不变.池塘水量为在雨季过后水量是10,经过整个旱季到达下一个雨季时由于蒸发,周围绿地用水变成了5.第二个雨季带来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来,这部分水为水补给,剩下5的水为多余水,成为洪水流走了.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为固定水.
如果人类参与进来,完全截流了这流走的5的水量,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刚够剩下的5的沙漠绿化(前提是人类自己不用).如果人类要用3的水量,那么只能绿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着.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点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后池塘功能退化,将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口和多余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则能用于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个地方的多余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类生活需要Y.如果X+Y
⑩ 澳大利亚荒漠化原因及对策
虽然五万年前就有土着人定居,但澳洲的开发史却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移民登陆并定居于此,进行农牧业生产才真正拉开了澳洲开发建设的序幕。至十九世纪中期在维多利亚州发现了金矿后,移民骤增,掀起了淘金热,一味无节制地毁林扩牧、毁草经农、过度放牧、开矿破坏,加上野兔成灾(十九世纪中期为人们休闲打猎而引进,后来由于野兔数目骤增并泛滥成灾,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澳政府使用一种粘液菌进行灭杀)、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蚀与风蚀)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水土流失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水土流失已发展成连片,出现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严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又遇上了严重的旱灾,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亚是个平坦的国家,没有高山没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发量很大,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撒下了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3圈;2002年掠过格里菲斯市的沙尘暴,一小时内给城市覆盖了厚厚一层沙尘,使澳大利亚当年经历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却没有发生过大的沙尘暴。原因是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趋势。
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严格实行轮牧。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