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亚的建筑特点
澳大利亚的两个最为特别的反立方体建筑分别是墨尔本市中心滨水区域的联邦广场文化中心和位于堪培拉湖边山岬上的国家博物馆。前者是由实验建筑工作室(Lab Architecture Studio)和贝茨·斯马特(Bates·Smart)合作完成,广场上聚集了许多破碎式的建筑,外形仿佛是由玻璃、镀锌板、砂岩拼贴、折叠或扭曲而成的,展示着象四个三角形演变而来的不规则形建筑物。后者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由ARM和罗伯特·佩克·冯·哈特尔·特里索思(Robert Peck von Hartel Trethowan)联合设计的,他们相信后欧几里德空间的可能性,并沉迷于数字设计的形式、文本和符号的可能性。他们设计下的博物馆外墙面的鲜艳色彩与堪培拉常见的白色和灰色为主调的现代建筑形成明显的反差,建筑内部复杂的构成犹如一副奇怪的拼贴画,几个眼状门厅开窗可能受到悉尼歌剧院的启示,能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到展示厅的室内空间,同时形成很好的天然光影变化,但是这种多变的空间对于功能使用来说,仍是值得怀疑的;室外空间的布置也采用了较为夸张的形体和色彩,甚至连栏杆也设计成具有波浪起伏的曲面形;室外场地的主题构架“拓扑”,似乎集中表达了设计者对于整个项目的理解和原创思想。
B. 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是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区北部的便利朗角,1959年3月动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亚地标式建筑。
悉尼歌剧院占地面积1.8公顷,坐落在距离海面19米的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总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有一个2700座的音乐厅,一个1550座的歌剧院和一个420座的小剧场。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结构: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由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海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C. 澳大利亚的建筑
澳大利亚的建筑有维多利亚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国会大厦等。1、维多利亚艺术中心: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大型交响及古典作品演奏会的专用演出场地。2、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
澳大利亚的建筑有维多利亚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国会大厦等。
1、维多利亚艺术中心: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大型交响及古典作品演奏会的专用演出场地。由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信托所经营管理,其范围包括位于亚拉河南岸的剧院以及墨尔本音乐厅,在此2厅院中另有会议厅、宴会厅、餐厅、画廊、博物馆、艺品店等。
2、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该建筑1959年3月开始动工,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时14年 。
3、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是全国最大的公众艺术馆,当中展示Rodin、毕加索、Pollock和Warhol等大师的杰作,而不可错过的是澳大利亚本地的艺术极品。建筑占地两公顷、高23米,宏伟新潮·从外表看,它的三个侧面犹如随意堆砌的零散小房。
4、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位于格里芬湖的北面,是一栋青灰色的圆顶建筑,为纪念二战澳大利亚阵亡的战士而修建的。它始建于1941年,1945年开放,1971年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着12公顷的草坪。
5、国会大厦:国会大厦一般是用于政府内阁成员或者议会成员进行要事商讨或临时休息的建筑物。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大厦位于堪培拉的首都山顶,隔着格里芬湖和旧议会大厦联成一线,非常雄伟壮观。它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完美壮观的统一体,它反映着澳大利亚的历史、迥然不同的多元文化、国家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抱负。
D. 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是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区北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1959年3月动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亚地标式建筑。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大壳顶组成。
悉尼歌剧院主要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两个大厅均位于比较大的帆型结构内,小演出厅则位于底部的基座内。
建筑特色: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10块大“海贝”组成,与周围景色相互呼应,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
悉尼歌剧院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E. 澳大利亚现代风格建筑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
在澳大利亚,按现代风格建筑的悉尼歌剧院,也是同例。歌剧院坐落在突进海湾的一块地段上,建筑师巧妙地把剧院外形设计成指向天空的白色壳片,远远看去,那些高耸的壳片就像是海上航行的白色风帆,加上蓝天绿树的映衬,形象格外优美动人。
F. 悉尼歌剧院建筑风格简要介绍
它的建筑特色简而言之就是像在风浪中鼓帆前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海面上的洁白贝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外观。
这栋建筑物的形状实际上参照了一个被拨开的球体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剧院是多数人能从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人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也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6)澳大利亚的什么建筑风格扩展阅读: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征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
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零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
由澳大利亚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大利亚自有的风格。
G. 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物
1.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是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设共耗时14年,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悉尼歌剧院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悉尼博物馆是菲利浦总督塔楼工程的—部分,它以展示悉尼及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为目的,同时要对场地中澳大利亚第一总督府遗址上残存的那些石头的基础进行保护。 悉尼博物馆的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元素:广场、雕塑和建筑。
3.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它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成为悉尼的象征。
悉尼大桥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也是悉尼歌剧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在距离水面147米的高处遥望悉尼歌剧院,这个角度绝对独一无二,也是摄取港口全景的绝佳地点。
4.悉尼塔(Sydney Tower或AMP Tower)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高304.8 米,是澳
大利亚最高的建筑,也是南半球最高的参观平台。悉尼塔和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并称为悉尼三大地标性建筑。悉尼铁塔始建于1968年,直到1981年才全部完成。
5.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是悉尼大主教的所在地,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它位于学院街与阿尔伯特王子路的街角处(海德公园对面)。大教堂是由当地的砂岩建成,“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遗风。始建于1821年,圣玛丽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Mother Church of Australian Catholicism)。圣玛丽教堂气势雄伟恢宏,内部庄严肃穆。教堂地下墓穴的马洛哥神父地板图案,是以创世纪为主题的,由彩色的碎石镶嵌而成,因手工十分精巧而闻名世界。它不仅宝贵遗产,也是整个城市和国家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H. 澳大利亚在英国影响下的建筑风格
澳洲家庭理念的房型设计——人性化、舒适闲暇、注重和自然、阳光、空气的融合。
“澳洲建筑与中国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善于通过颜色的合理搭配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不像中国建筑那样采用同一种颜色。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善于突破常规思想,从一些历史上的建筑画中寻找一些新颖的东西,把它运用到建筑上来。”在10月29日晚《西澳大利亚建筑巡礼--澳大利亚建筑风格及建筑实践简介》讲座上陈工先生如是说道。
侧重于建筑如何与都市环境共存的问题。那些点缀在美丽的风景区内的与众不同的飘浮状屋顶,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建筑特色。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浪漫的描绘,澳大利亚的建筑特色更多的是通过较模糊的手法展现的。
I. 澳大利亚有哪些着名建筑
澳大利亚着名的建筑有:
1、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是是一栋青灰色的有着墨绿圆顶的建筑,是为了纪念自1788年以来,在澳大利亚参与的九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0万澳大利亚战士而建造。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是公认的世界同类博物馆中最出色的。
J.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编辑本段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编辑本段悉尼歌剧院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