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期间法西斯各国都制造了多少飞机坦克
你好!下面是2战各国的军事力量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
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与美国的比较: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和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㈡ 谁能详细说一下澳军在二战的作战历史
二战爆发时,澳大利亚虽没有作好参战准备,国民对这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缺乏热情,但是大多数人仍支持政府的参战决定,认为英国是澳大利亚的母国,澳大利亚在战争中站在英国一边是天经地义的事。全国随即进入紧急动员,议会颁布《国家安全法》,授予政府有关处理战争事务的广泛权力。政府下令对16—65岁之间的公民进行人口调查,立即恢复强制军训制;对农牧产品、汇率、物价等实施政府管制;发布组建新的“澳大利亚帝国部队”(AIF)的计划,并在11月将建成的第一个师(第6师)派往中东。相隔21年之后,澳大利亚又一次投入了世界大战。在这次大战中,这个人口仅720余万的国家前后共动员了近100万人参战,伤亡人数达95567人,[(12)]为战胜德国日本及其他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派军参战,在军事上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
陆军直接参加了中东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在战争初期,澳陆军第6、7、9师前往中东,先接受军训,1941年1月起先后投入战斗。在西部沙漠战役中,澳军第6师与英军连续攻占意大利军队据守的巴尔迪亚、托卜鲁克、班加西等城,共歼灭意军10个师,相当于意陆军总兵力的1/6。同年3月,澳军转战希腊本土和克里特岛,协助希腊军队抗击意大利的入侵。4月,德军第12集团军绕过希军北部防线,发动迅猛的进攻。澳军被迫随英希军撤至克里特岛,抗击德军伞兵部队和登陆部队的进攻,与盟军一起歼灭了德军一个伞兵师。但因制空权、制海权尽被德军控制而撤回地中海南岸。澳军在这次行动中首遭重创,1595人陈亡,5174人被俘。[(13)]6月,盟军发动叙利亚—黎巴嫩战役,澳军第7师沿海岸北上,7月8日攻下达穆尔,直抵贝鲁特近郊,迫使法国维希政权的部队在5天后接受停火。在北非沙漠,德意军在3月底开始反攻。4月11日澳军第9师在托卜鲁克被包围。澳军官兵浴血奋战,击退德意军无数次进攻,坚持到12月10日盟军前来解围为止。托卜鲁克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使澳军赢得了声誉。在第二年10月的阿拉曼战役中,澳军第9师打得更为出色。在另外两路进攻受阻的危急时刻,在右路担任主攻的澳9师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扭转了战局。遭到惨败的德军统帅隆美尔惊叹“(澳军)这一路就像一部粉碎机,碰上它的一切东西都会粉身碎骨”。[(14)]1942年起,澳军3个师先后撤回太平洋战场。
在东南亚战场,澳军第8师参加了保卫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战斗。由于盟军内部存在矛盾,军心涣散,丧失海空保护,被日军第25军击败。1942年2月新加坡陷落时,澳8师15000余名官兵均沦为日军的战俘。澳军另有一个旅据守缅甸东南部,亦被日军击败,退入印度。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将战火燃到澳大利亚的北大门。1942年9月,澳军在巴布亚的科科达山道战役中击败了向南进犯的13000名日军,粉碎了他们攻占莫尔兹比港进而渡海入侵澳本土的企图。随后,澳军第6、7师和美军一个团在澳军总司令托马斯·布莱梅上将的指挥下向北进攻,至1943年1消灭了盘踞在巴布亚北部沿海地区的日军,拉开了盟军反攻的序幕。巴布亚战役的胜利比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击败日军还早半个月。1943年4月,美军和澳军发动新几内亚战役,消灭大批日军有生力量。澳军还参加了攻占布干维尔岛、新不列颠岛的战斗。1945年5月1日,澳军在文莱的东海岸登陆,解放了大片地区。日本宣布投降后,澳军负责在文莱、荷属东印度的东部地区和澳大利亚海外属土接受日军的投降。
澳大利亚海军和空军也全力以赴投入各战区的战斗。海军在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历次重大海战运送兵员给养、支援陆军登陆和护船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付出惨重的代价。“悉尼号”巡洋舰在地中海击沉了意大利驱逐舰“埃斯佩罗号”和巡洋舰“巴托罗谬—克莱奥尼号”,后在澳西部近海与德国炮舰“考莫兰号”同归于尽,“悉尼号”上645名官兵全部战死。在其他的海战中,巡洋舰“珀思号”、“堪培拉号”和多艘驱逐舰亦被击沉。空军的作战范围更大,包括欧洲战场。大批澳空军人员还加入英国空军作战。战争期间,共有10562名空军官兵阵亡,其中一半战死在欧洲。[(15)]
第二,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场的大后方和反攻基地,为盟军调整战略部署和发动反攻提供了必要条件。
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迅速南下,盟国残部败退澳大利亚,并决定以此为基地调集兵力准备反攻。美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十分重视澳大利亚的战略价值,他说:“从全面的战略观点来看,我相信太平洋进攻行动的最有利的路线应该是从澳大利亚出发经过新几内亚到棉兰老岛。”[(16)]
美军于1941年12月22日开进澳东北部的布里斯班,到1943年9月,美军在布里斯班及以北的罗克汉普顿、敦斯维尔等地集结了12万重兵。1942年3月17日,麦克阿瑟来到澳大利亚,并把他的司令部设在墨尔本,7月迁至更靠近北方前线的布里斯班。不久,澳美军队发动巴布亚战役,拉开了盟军反攻的序幕。战争期间,约有100万美军在澳大利亚驻扎训练、休整或调防。在瓜达尔卡纳尔作战的美军官兵在战斗结束后全部转到墨尔本休整,澳大利亚人的热情慷慨使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美国军人感动不已。
第三,生产大量军火和其他军需品,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援。
二战开始后,尤其是日本南侵以来,澳大利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持盟军抗击侵略者。早在1940年7月,政府就设立军火局,任命钢铁业巨头埃辛顿·刘易斯为军火总监,使军火生产在短时期内出现较大发展,全国约有1000家工厂制造军火。1943年时,有15.6万名工人在军火生产第一线工作,行政管理人员为6000人。所制造的产品包括炸 药、弹 药、枪 炮、装甲车、无线电设备和各种其他车辆等。为军火工业相配套的其他工业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机床制造业、电气和光学仪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得到建立和迅速发展。另外,为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工作,调配人力资源,政府任命华莱士·沃思为人力调配总监。全国16岁以上男女公民均登记在册,随时听候调遣。1943年6月,澳大利亚参军或参加工作的14岁以上的男子达2529000人,妇女为840000人。[(17)]而且,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工业组织局,负责管理民用生产,调查并监督资源使用。政府对一些重要的战争物资,如汽油等油料实行配给制供给,并限制电力和其他燃料的使用。对于澳大利亚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整个战争中,澳大利亚的给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陆、空部队比起其他战区来都是自给自足的。1942年下半年,他们需要的资源有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来自当地的产物。我给邻近的南太平洋战区运送了大量吨位的给养,超过美国运到我区来的补给。因而事实上西南太平洋并非美国负担,而是自给的。柯廷是这场光辉的澳大利亚战争胜利的主要动力。”[(18)]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向澳大利亚提供了价值3亿多澳镑的货物和服务,而澳大利亚提供给美国的货物和服务远多于这个数额。[(19)]
第四,在外交方面加强盟国的团结,积极参与创建联合国的工作。在日本军队大举南下的危急时刻,澳大利亚决定改变在外交、国防上依靠英国的传统,加强与美国和其他盟国的关系。柯廷总理在1941年底发表的新年咨文中说:“我毫无保留地明确指出,澳大利亚指望着美国,但这对我们与联合王国的传统血肉关系丝毫没有损害。我们知道联合王国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知道不断存在的侵略威胁。我们知道力量分散的危险。但我们也知道澳大利亚可能垮掉而英国可以依然存在下去。因此我们要下决心不让澳大利亚垮掉,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来拟定一个以美国为基石的计划,它将使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直至战争的形势转变到对敌人不利的时刻。”[(20)]澳美合作大大加强,澳政府主动要求美国将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设在澳大利亚,将澳军交给麦克阿瑟指挥,与美国组成“盟国供应委员会”,负责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的后勤补给。在与其他盟国的关系方面,澳大利亚政府1941年6月任命首任驻华公使,向中国运送军火。一些澳志愿人员来华参战。1942年10月,澳大利亚与苏联建交,还给苏联运去大量羊皮。1944年1月,澳大利亚又与新西兰签订《澳新协定》,加强两国的合作和对南太平洋事务的影响力。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事力量对比(军队数量,装备,军种等等)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誉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作为兵器,一种人类为了在战斗中获得优势的工具,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为了在战争取得主动权,更好的消灭敌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当这种研究带上了一层血色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我们研究战争,不代表我们热爱战争。我们了解战争,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陆军兵器方面,德军陆军兵器在质量和工艺上无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一向严谨的民族,同时他们对精密的仪器也有着特殊的兴趣,但这带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造价太高。同时,德军兵器通常会很复杂,这样的结果是使德军兵器单独作战能力会很强,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于批量生产,生产工时长,另外在武器损坏之后修理困难,同时武器对恶劣天气的适应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苏德战场上,德军普遍装备的毛瑟K98式步枪经常会在苏联恶劣的气候中被冻住枪栓。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192辆豹式参加了首曰的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曰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但没发现被正面击毁的豹式。而德军后期装备装甲部队的重型战车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惊人,盟军对于这种更加厚重、防护能力更好的坦克几乎无技可施,只能咒这个怪物快点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灵验。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军武器.
美国兵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标准化让美国在战场上能够及时的对装备进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战斗,而不会出现大量兵器因损坏严重而被丢弃的现象,就连一颗螺丝钉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车上。但美军装备的单独作战能力并不是很好,美国在陆军武器制造技术方面要略低于德国,与苏联相近,当然是在JS-3坦克投产以前。由于美国工业实力的雄厚,很难判断出美军兵器是否易于批量生产,但从美国零件的高度标准化来看,生产方面应该是没问题.
不过有的人总是喜欢把美国兵贬得一文不值,因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确实体现不出良好的单兵作战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护,美国陆军几乎无法与德国西线部队相抗衡。但是有一点需要声明,我们总是在拿身经百战的德国兵去和美国的老爷兵去比,这样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国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国陆军的发展。美国周边都是些弱小国家,美国陆军并不需要非常强大就可以保护本土的安全,美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军只要能够满足本土防御就可以了。而且美国并不是像德国那样具备战斗传统,德国的战斗传统是德军优秀战斗力的来源,而美国由于其民族组成复杂,没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国人并不善于战斗。因此对美国陆军的种种批判未免有失偏颇,如果让美国置身于欧洲那样列强纷争的环境之中,美国陆军究竟会怎么样,我们只能去推测。另外仅仅从武器火力方面来看的话,美国并不弱于德国。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样在1944年3月投产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国坦克装备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达到157毫米,而德军装备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样的距离上的最大穿甲能力为149毫米。。
所以美军在武器质量方面其实并不弱于德国。同时,在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后,美军也在实战中逐渐积累着自己的经验,第630坦克歼击营在1944年7月的报告中显示,他们摧毁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53辆德军坦克和15辆自行火炮,自身损失为17辆M18式坦克歼击车。
苏军装备情况介于两者之间,苏联兵器在零件标准化上没有美国做的好,但苏联兵器做工简单,工艺好,造价低,易于批量生产,而且可靠性好,在恶劣天气下故障率低。最大特点体现在苏军装备的Ppsh-41型冲锋枪和着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冲锋枪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结构简单,加工工艺好,易于大批量制造,即使出现故障也可以及时排除。理论射速为900发/分,可以配用71发弹鼓或35发弯弹夹。在巷战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极其可观的火力。因为在这种距离上,德国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苏联武器则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火力压制效果,同时为苏军士兵的生命加上几分保险。到了1943年,苏联在Ppsh的基础上开发出PPS43冲锋枪,这种冲锋枪甚至取消了快慢机,只能进行连发射击
㈣ 二战澳大利亚生产的枪械
9mm欧文Mk1
9mm澳司登Mk1
这两款是当时澳大利亚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冲锋枪。至于说步枪,好像只有No.5的缩短型~~
㈤ 两次世界大战时,澳大利亚在忙着做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时,澳大利亚都参战了。而且作用还不小。
一、澳大利亚在一战中的表现
澳大利亚最初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地方,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不过,因为和英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澳大利亚在没有条约规定的情况下,多次自愿出兵协助英国作战。在联邦成立之前,澳大利亚就为了英国介入过布尔战争、毛利战争。不过,澳大利亚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莫尔兹比港的Kokoda战役中,驻守此地的澳军主要由国民军组成,经验少装备差。初遇强敌,显得有些慌乱,只能且战且退,利用林木的掩护与日寇周旋。在此后将近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各路澳军顽强地与日寇在巴布亚的丛林中厮杀,以惨重的代价(如国民军维多利亚39营,全营平均年龄仅为18岁6个月,几乎全部战死)保证了Kokoda小路不失于敌手,拯救了莫尔兹比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的伤亡人数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半,但是因为澳大利亚本土遭到日本的猛烈攻击,损失更为惨重。
㈥ 二战时各国的兵力
1、苏联
苏联军队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的军队之一,由战争初期的500万余人发展到战争结束时的近1200万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苏联军队的数量都大体维持在900万到1100万的水平。
其中苏联陆军是最主要的作战力量,苏联在战争中组建了最庞大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和炮兵部队,正是依靠这支强大的地面部队,苏联才最终挡住了纳粹德国陆军的进攻,并最终将战线退回到德国本土。
战争结束时,苏联陆军是世界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拥有最强大的装甲部队,拥有6个坦克集团军、23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超过2万辆。
2、美国
美国军队是一支在战争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军队,是战后唯一一支能够和苏联军队相对抗的武装力量。不同于苏联军队的陆军一支独大,美国军队除了陆军外还建立了一支空前强大的海军,这是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美国陆军同样拥有一支强大的装甲力量,拥有28个装甲师,15个独立装甲旅和其他独立装甲营,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达13000辆。由于美军没有组建更好级别的装甲单位以及在装甲战术上的局限,美军的突击能力是远不如当时的苏军的。
3、德国
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国军队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得益于德国提前的军事动员和先进的作战理念,到1941年德国军队已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总兵力超过700万人,而当时苏联才有500余万人。
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德国军队也开始大规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国军队的增长达到顶点,用兵超过1000万人,但是它的对手总兵力也相应的增加到2000万人,所以德国军队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4、英国
英国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将海军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职业化陆军以应付和平时期的各种危机。
由于二战中英法联军很快被德军打败并被逐出欧洲大陆,英国为了保卫本土不得不将主要经历放在了海军和空军身上,英国是自始至终都坚持发展战略空军的国家之一,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陆军的力量。
不过为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还是组建了一支规模较大的远征军,战争结束时英国总兵力近700万人,拥有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军队实力仅次于苏联和美国。
5、中国
中国军队战前只有不到200万人,而且严重缺乏现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
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开始极速的扩张,其中国民政府领导的军队人数在400万左右,中共政府领导的军队由几万人增加到100多万,这样中国军队最高兵力应该在500多万人。
㈦ 求 二战各交战国 坦克 飞机生产数量 损失数量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资料,整个二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生产的坦克数量(各种类型都包括在内但只是坦克):美国六万零九百七十三辆,苏联五万四千五百辆,英国二万三千二百零二辆,德国一万九千九百二十六辆,意大利四千六百辆,日本二千四百六十四辆。
二战各国的具体损失:(坦克类)
1、德国:超过5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700辆。
2、苏联:超过11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多辆。
3、美国:超过5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8万辆。
4、英国:超过2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5、日本:超过1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6、法国:超过50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3000多辆。
7、意大利:超过70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8、加拿大:超过7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不详。
9、澳大利亚:超过9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不详。
10、波兰:超过6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400辆。
二战各国的具体损失:(飞机类)
1、德国:超过10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万多架。
2、苏联:超过4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3、美国:超过7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4万架。
4、英国:超过5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5、日本:超过4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6、法国:超过90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万多架。
7、意大利:超过1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7500架。
8、加拿大:超过3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不详。
9、澳大利亚:超过6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不详。
10、波兰:超过7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00架。
㈧ 澳大利亚是如何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讲述澳大利亚是如何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澳大利亚和其他英联邦国家一样也立即对德宣战。总理孟席斯向全国正式宣布,澳大利亚因而处于战争状态。参战后,孟席斯政府立即做出了下列决策:向英国输送粮食和军需品;招募军队,建立远征师团;着手进行军火和军需生产;准备让国会通过镇压共产党人的法案。这后一项决策显然是违背民心的,甚至连丘吉尔都不同意他的这一决策 。
澳大利亚政府的另一项重要参战措施就是组建远征军。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澳大利业陆海空军作为英联邦军队的一部分,由英国最高军事当局统一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