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针鼹的食物来源有哪些
针鼹的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蚂蚁和白蚁,有时也吃其他昆虫和蠕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针鼹能敏锐地察觉土壤中轻微的震动,除了用舌上的黏液黏取食物外,还常用舌上的小钩钩捕食物。
针鼹:针鼹科动物的统称。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2属4种。背部和体侧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无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区域,雌兽的育儿袋即在此处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无牙,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
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平时在地面活动,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虽有一定视力,但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寻食时吻前伸,一边探索一边掀开地面的覆盖物。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
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
❷ 针鼹的资料
世界上有两种卵生哺乳动物,一种是鸭嘴兽,另一种就是针鼹。这两种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
从北部的热带雨林到中部的干旱平原,在澳大利亚各地都可以发现针鼹。现有的针鼹有两种,一种是长嘴针鼹,它在森林中用鼻子嗅找虫子充当食物。另一种是短鼻针鼹,它具有锋利的爪子,能够抓碎朽木,用舌头舔食蚂蚁。
针鼹行动笨拙,而且几乎是个瞎子。它们的繁殖能力不强。因为没有牙齿,针鼹的食物仅仅限于那些能够用舌头捉到的动物。然而,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在至少八千万年里没有什么改变。针鼹能够成功的生存是有原因的。它们最主要的捕食对象是蚂蚁,而蚂蚁是所有昆虫中生存最成功的一种,它分布在最广泛的地区。针鼹专心致志地以蚂蚁为食。它那象铲子一样粗壮的腿更适合于挖掘而不是行走,正是它们这种笨掘使得它更能适应环境。
针鼹能够同时用四肢挖掘,它把地面上的土刨到身体两边,这样它就可以垂直地往下钻。当针鼹毫无保护的腹部下到地面,它就会用针刺形成一个颇具有效的防护体系,以抵抗任何可能出现的食肉动物的攻击。白蚁也是针鼹喜爱的食物。针鼹能够非常技巧使用它那长长的、坚硬的舌头摸索着深入蚁巢。针鼹会在蚁巢用餐长达半个小时,吞食几千只白蚁。它不能咀爵,因为它没有咀嚼肌,也没有牙齿,它只能把食物放在舌头的后部压碎。
一天中为了觅食,针鼹要来回徘徊十八公里。针鼹还会专门寻找食肉蚁。这种凶猛的食肉蚂蚁是唯一能够冲破针鼹防线的昆虫,但它对针鼹的伤害并不大,因为针鼹从食肉蚁身上得到的好处要比挨咬的损失大得多。
鸭嘴兽在洞中孵卵,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雌针鼹的育儿袋每年发育一次,以盛放后代。孵化出来的小针鼹就在育儿袋里成长,直到浑身是刺为止。刚出生的小针鼹仅重零点四克,刚出生的小针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针鼹没有奶头,当小针鼹刺激育儿袋内的皮肤时,奶汁就会从特殊的细孔中分泌出来。五十天之后,当小针鼹长好了脊梁骨,雌针鼹就把幼仔推到体外。五个星期之后,小针鼹便能够独立生活了。
针鼹以古老的生活方式生存在澳大利亚古老的生态环境中。
❸ 针鼹是什么动物
针鼹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各地,寒冷时会冬眠。
针鼹身上有坚硬的刺,口中无牙,外表象刺猬,针鼹有呈管状的长嘴,鼻孔开在嘴边,舌长并带粘液,以取食白蚁和蚁类等;四肢坚强,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长而锐利,可以用来掘土和挖掘蚁巢。
针鼹身上短小而锋利的棘刺是它的护身符。当遇到敌害时,针鼹会蜷缩成球或钻进松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针鼹能以惊人速度掘土为穴将自身埋在土中。
针鼹到了繁殖时期,雌兽腹部长出象袋鼠一样的育儿袋,产卵后,用嘴将卵衔入育儿袋中孵化。卵内只有蛋黄,没有蛋白。小兽出世后,留在袋囊中从母亲的毛束下舐吸滴落下来的乳汁。经过50天左右,小兽长大,离开母体,育儿袋也就自然消失了。
针鼹是世界仅有的两种单孔目动物(另一个是鸭嘴兽)之一。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针鼹的外貌像刺猬,但这些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上,当它们遇到侵害时,这些有倒钩的刺就会像箭一样飞速射向敌害体内。针鼹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能帮助树木清除虫害。它们也是卵生哺乳动物,每年5月左右,雌性针鼹的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育儿袋,产下一个白蛋并用嘴把蛋放入育儿袋中进行孵化,幼针鼹出生后就在母亲的口袋里吮吸经母亲毛孔分泌出来的乳汁,7-8周后断奶,母针鼹的育儿袋也随之消失。目前针鼹已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针鼹行动笨拙,而且几乎是个瞎子。它们的繁殖能力不强。因为没有牙齿,针鼹的食物仅仅限于那些能够用舌头捉到的动物。然而,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在至少八千万年里没有什么改变。针鼹能够成功的生存是有原因的。它们最主要的捕食对象是蚂蚁,而蚂蚁是所有昆虫中生存最成功的一种,它分布在最广泛的地区。针鼹专心致志地以蚂蚁为食。它那象铲子一样粗壮的腿更适合于挖掘而不是行走,正是它们这种笨掘使得它更能适应环境。
针鼹能够同时用四肢挖掘,它把地面上的土刨到身体两边,这样它就可以垂直地往下钻。当针鼹毫无保护的腹部下到地面,它就会用针刺形成一个颇具有效的防护体系,以抵抗任何可能出现的食肉动物的攻击。白蚁也是针鼹喜爱的食物。针鼹能够非常技巧使用它那长长的、坚硬的舌头摸索着深入蚁巢。针鼹会在蚁巢用餐长达半个小时,吞食几千只白蚁。它不能咀爵,因为它没有咀嚼肌,也没有牙齿,它只能把食物放在舌头的后部压碎。
一天中为了觅食,针鼹要来回徘徊十八公里。针鼹还会专门寻找食肉蚁。这种凶猛的食肉蚂蚁是唯一能够冲破针鼹防线的昆虫,但它对针鼹的伤害并不大,因为针鼹从食肉蚁身上得到的好处要比挨咬的损失大得多。
鸭嘴兽在洞中孵卵,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雌针鼹的育儿袋每年发育一次,以盛放后代。孵化出来的小针鼹就在育儿袋里成长,直到浑身是刺为止。刚出生的小针鼹仅重零点四克,刚出生的小针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针鼹没有奶头,当小针鼹刺激育儿袋内的皮肤时,奶汁就会从特殊的细孔中分泌出来。五十天之后,当小针鼹长好了脊梁骨,雌针鼹就把幼仔推到体外。五个星期之后,小针鼹便能够独立生活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一只像刺猬一样的动物被选为吉祥物,在全世界招摇过市。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澳大利亚五分硬币上刻有它的形象。这小东西叫针鼹,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
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雄的略大一些。不论雌雄,身上都披挂着粗硬、尖锐的刺。黄褐色的刺的顶端是深褐色的,这种颜色使它在沙地灌木林中跑动时不起眼,伪装颜色十分成功。它不仅背上,而且身体的边缘部分也都长满刺。这当然是它自我保护的工具或者说“盾牌”了。一旦遇到敌害,如老鹰啦,蛇啦,蜥蜴啦,它就可以蜷成一团,像刺猬一样,全身根根尖刺一致朝外,敌人也就对它无从下手了。
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它后腿上的爪子很长,也可用于打扫整理自身表皮,这种本领远非亚洲的刺猬可比。
如刺猬一样把身体蜷成一团,像一个球,然后静候敌人不耐烦地走开,这种“消极”本领,针鼹虽然也具备,并且运用,但针鼹的“绝活”是掘洞逃跑。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挖土速度快,且比较深,一口气可挖1.5米左右。其速度之快不要说刺猬、野兔不及,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中国的穿山甲也不是它的对手。
当你在灌木丛中发现一只黄澄澄的针鼹,在慢悠悠地爬着,你呼喊着同伴,朝它走去。可就在这几秒钟之间,你的眼皮底下,针鼹不见了!哪怕是一片草地,甚至一片沙地,刹那间它也能在你眼前消失,只在地表上留下一个堆有浮土的洞口。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它的口鼻可以发现、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敏捷地捕捉食物。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兔和袋熊的洞穴中,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当然,它也不去争夺别人的食物。它冬季蛰伏,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甚至长达28周。在这段时间里,它动作、反应都十分迟钝。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迟缓,出来次数较多。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8月至1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蚁穴中有许多带翼的肥壮蚁后,这些蚁后准备了充足的脂肪养料,准备飞出窝,建立新的家。此时,针鼹用长鼻嘴猛猛袭蚁巢,伸出它充满黏液的舌头,粘住食物,卷入口腔。在粘住蚁后的同时,也会带入许多脏土屑,但这没有关系。针鼹每天吃许多脏土,脏土既帮助消化,又含有稀有元素。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吃了这样丰盛的晚餐,小针鼹长得很快,春夏时一下子大了许多。
针鼹差不多有50年的寿命,每年6月到9月是交配期。雌针鼹在繁殖期会生出一个临时的腹部口袋,交配后两周会生下一枚蛋。蛋约15毫米长,表面像皮革一样,没有鸡蛋那样光滑和坚硬。生下的蛋在母亲腹部的口袋里孵化。差不多十天之后,小针鼹就破壳而出了。这时在雌针鼹口袋里会生出突出的毛孔,毛孔中渗出乳汁供幼儿吮吸。针鼹的母乳比牛奶还稠,脂肪也多,并随幼儿长大而越来越稠。小针鼹在口袋里面呆上6—9周,它的背上开始长刺。刺长了就要刺痛母亲,于是就到了出袋的日期。但这时候,小针鼹的眼睛仍睁不开,是个瞎子。它离开口袋后,就到母亲怀孕时挖好的护理巢穴中,每天等母亲喂它。这时它仍然每隔7天左右回到口袋中去吮吸乳汁。5个月后它才正式断奶,自己用爪挖土找食,用舌头和黏液去制服猎物。
❹ 为什么针鼹被作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吉祥物Ollie,Syd和Millie 设计者:马修 哈顿。吉祥物是三个澳洲本土动物,分别代表了土地、空气和水。 Ollie代表了奥林匹克的博大精深(来自于奥林匹克);Syd表现了澳洲和澳洲人民的精神与活力(来自于悉尼);Millie是一个信息领袖,在它的指尖上有资料和数据(来自千禧年) 。 。此外,分别在水中、地上、空中生活的三个吉祥物还代表了澳洲土地、空气和水。结合起来,它们既体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着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开放、友好、热爱体育和乐观向上的人民,又与奥林匹克相吻合,可谓寓意深远。
❺ 澳大利亚的农民为什么喜欢可爱的小针鼹
因为小针鼹鼠比较可爱呀,而且他不是害虫,不像老鼠能传播疾病,唉,咬坏家具破坏植物。这种小鼠他不是一般的裂齿类动物,它是老鼠完全不一样。
❻ 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针鼹
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适合针鼹居住.而且针鼹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
❼ 说明文带刺的针鼹阅读理解答案
四、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
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
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
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
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
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
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
一天有
18
小时外出找食,
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
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它的口鼻可以发现、
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
敏捷
地捕捉食物。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
兔和袋熊的洞穴中,
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
当然,
它也不去争夺别人的食
物。它冬季蛰伏,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甚至长达
28
周。在这段时间里,它动作、
反应都十分迟钝。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
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
15
摄氏度呢。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
迟缓,出来次数较多。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
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8
月至
10
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蚁穴中有许多带翼的肥壮蚁后,
这些蚁后准备了充足的脂肪养料,准备飞出窝,建立新的家。此时,针鼹用长鼻
嘴猛(
)蚁巢,(
)出它充满黏液的舌头,(
)住食物,(
)入口腔。在粘
住蚁后的同时,也会带入许多脏土屑,但这没有关系。针鼹每天吃许多脏土,脏
土既帮助消化,又含有稀有元素。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
吃了这样丰盛的晚餐,小针鼹长得很快,春夏时一下子大了许多。
1
.在选文第
4
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2
.针鼹成为澳大利亚人的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
.从选文看,你了解到针鼹有哪些生活习性?
4
.选文第
2
段中加粗词语能体现出本文说明语言的什么特色?
5
.你还了解哪些珍奇的稀有动物,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生长环境、习性、
现状等。
参考答案:
1
.袭
伸
粘
卷
2
.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针鼹每天可以帮助
人们吃掉很多让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
3
.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
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
4
.准确、严密。
5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是要
同学们了解哪些动物已经很稀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❽ 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习性是什么
袋鼠
在生物进化史上,形成过强盛的两大类哺乳动物:有袋类动物和胎盘类动物。有袋类动物繁殖力强,在世界大陆占尽优势,当然也渗入了澳大利亚。后来,地理联系中断,胎盘类动物继续进化,直至出现人类,并在大约2500万年前取代了几乎所有有袋类动物。然而在世界“孤岛”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兴旺。
最有代表性的有袋类动物当数大袋鼠,欧洲人称其“坎戈路”(kangaroo)。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当年探险澳大利亚东海岸时,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跳跃式前进的庞然怪物,就十分惊讶地做着手势询间当地土着人,土着人回答说:“坎戈路。”于是,库克船长就称此物为“坎戈路”,袋鼠也由此得名而编纂入英国词典。然而,库克船长哪里知道,“坎戈路”在土着语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共有50个品种。最常见的是一种身长、体重均相当于一个成人的红色或灰色大袋鼠,有些体重则超过200磅,却丝毫不显笨拙;体型小的则像是一只猫。
袋鼠的生产很有意思,只要看到母鼠开始清理自己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将袋中杂物掏干净,这就是即将临产的信号,分娩后,尚未睁开眼的小袋鼠从母鼠尾巴上向育儿袋顽强缓慢地蠕动。小袋鼠要在袋中生活9个月才会离开。如遇风吹草动,它又会钻进母亲袋里“避难"。
袋鼠的跳跃能力特强,全速前进时,前腿蜷缩,尾巴翘起,后腿像钢制弹簧一般使整个身体猛力向前冲,时速可达60公里!有些袋鼠生性凶猛,在广袤的草原上经常可以看见两只雄袋鼠相斗的情景:两鼠对峙,怒目而视,颈毛耸起,口中嘶响,用尾巴横扫对方。若一方被打倒在地,便定胜负,败者只是受伤,很少死亡。饶有趣味的是,每次打斗都会引来许多袋鼠“观众”,它们并不参战,只是坐山观“鼠”斗。
袋鼠生活习性是喜白天休息,黄昏活动。夜间,袋鼠遇见车灯会误以为天敌来袭,这时,便会从草丛中一拥而上,跳跃到公路,与汽车拼死相撞,小汽车如不注意往往被它们撞翻。因此,在澳大利亚,许多汽车前端都安装了排障器。为防止这类碰撞的发生,一些公路旁竖有高大醒目的画着袋鼠的牌子,这是警告司机,前方为袋鼠出没地,要注意安全。
袋鼠浑身是宝,肉被做成各种美味佳肴;皮质坚韧轻柔,可制成考究的皮箱、大衣、腰带、靴子和棒球手套等,颇受消费者青睐。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和国宝,其形象被绘入澳大利亚的国徽。许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澳大利亚人要给予袋鼠如此崇高的荣誉呢?”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袋鼠是最古老的史前动物,世上独有;其二,袋鼠乃澳大利亚最高大的动物,无以匹敌;其三,袋鼠“温文尔雅”,平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