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孩子问我澳大利亚、新西兰怎么样让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何回答比较好
没有所谓的贫困县
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收入少于一定标准
视为贫困家庭
有福利接济啊
社会福利是不错的
不管你有多贫困
不会让你吃不上饭
也不会让你看不起病
所以
部分人有惰性
不太勤劳
㈡ 澳总理莫里森称赞中国,他所夸赞的是什么事情
莫里森称赞中国,他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这么多人脱贫。”就在贵州省政府宣布全省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之际,莫里森在一场智库会议上称赞起中国的脱贫工作。莫里森还表示,澳大利亚的行动并不是“试图遏制中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 表面是夸赞中不知道背地里又打着什么算盘呢!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澳方应当正视两国关系受挫的症结,认真对待中方关切,采取实际行动纠正错误做法。我还要强调,相互尊重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们坚决反对打着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旗号损害他国利益,以维护自身价值观为借口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所以表面是莫里森夸赞中,其实有嫉妒与排挤的含义,我们强大了自身,就不会受他太大的影响。
㈢ 澳大利亚高贫困线是多少
家庭同等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低贫困线。
以下是贫困线的相关介绍:
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世界银行2015年10月初宣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此次大幅上调意味着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大量增加。
贫困线是指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因自然、社会、经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收入减少或中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制定的社会救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给予经济或实物方面的救济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制度即贫困线救济制度。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贫困线
㈣ 世界上的贫困地区有哪些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 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贫困标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综合国际和国内最低限度的营养标准,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须营养标准。
2、 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作为食物贫困线。
3、 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的。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包括最低的衣着、住房、燃料、交通等必需的非食品支出费用),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4、 用食品贫困线(约60%)与非食品贫困线(40%)相加得到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算,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2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实事求是、可以帮助绝大数贫困人口在2000年底达到的解决最基本生存的标准。
㈤ 我国糖类作物发展概况
一、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1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165.4万公顷,糖料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了29万公顷,而总产却增加了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820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其中蔗糖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增加到90%左右。食糖总产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170亿元。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
(一)产区布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表1)。2001年广西、云南、雷州半岛等西部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糖料面积比重由1991年的34.6%增加到53.8%;其蔗糖产量1991年占全国的47.3%,1996年上升至62.2%,2001年达到79.3%。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甘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公顷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二)品种生产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六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
我国甘蔗平均单产已从1995年的58.5吨/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63.5吨/公顷,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0吨/公顷);单产水平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福建、广东单产超过75吨/公顷,广西63吨/公顷,云南56吨/公顷,而海南只有45吨/公顷。广东遂溪县已连续十年平均单产超75吨/公顷,甘蔗蔗糖份达13.5%,面积、单产、总产、产糖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县级同类型蔗区之首;广西平均单产63吨/公顷,比1990年的47.5吨/公顷提高了33.7%,而滇西南蔗区平均单产60吨/公顷以下,占总面积80%的旱地平均仅52.5吨/公顷,干旱是影响我国主产区糖料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我国各主产区品种单一化、熟期单一化十分严重,加之长期连作,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为我国蔗区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据调查,华南各地尤其是广西旱地甘蔗的黑穗病发病率普遍达到20%,花叶病的发病株率达到30%以上,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三)加工能力及水平
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我国糖业进行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2000/2001制糖期全国开工糖厂数为330家,其中甘蔗糖厂282家,甜菜糖厂48家,广西、云南、广东居前三位,分别有98、84、45家开工制糖。
(四)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是生产条件较差。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o的坡地,旱灾为害突出。广西蔗区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还占不到8%,云南有水利灌溉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左右,仅占总面积的14.4%,相比之下泰国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亚昆士兰为55%。
二是生产规模较小。我国户均甘蔗种植面积0.4公顷,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大多在30-250公顷,平均80公顷,泰国每户蔗农的种植面积达25公顷,巴西户均40公顷。我国糖厂甘蔗平均日处理量为1300吨,仅是国外一般规模的1/8-1/5,其中日处理量超过4000吨以上的糖厂不到30家,而国外糖厂一般都在8000吨以上。
三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分13.12%、平均产糖率10.5%、吨糖耗蔗量9.35吨,而澳大利亚平均蔗糖分15.43%、平均产糖率13.58%、吨糖耗蔗量6.8-7.2吨,我国甘蔗单位面积产糖量仅为巴西、美国的76%、澳大利亚的56%。我国糖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糖率低,含糖率为13%的甘蔗,加工的出糖率仅为10%多一点,即使是规模大、设备相对先进的企业出糖率也只有11.7%;我国日榨3000吨甘蔗规模的糖厂职工平均达600人以上,是国外同规模厂的3-10倍;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人相差10-20倍;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2%,而我国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吨蔗收获费用35-40元,占甘蔗售价的1/4,收获支出是实行机械化收获的6.7倍,甘蔗成本占制糖总成本的比例高达75%,比其他主产国高出10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的财务费用过高。我国80年代后期建的糖厂,由于资本金不足,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修建,负债率一般都在80%以上。至1998年底,制糖行业资产负债率达87.84%,其中资产负债率高于80%的企业占46%,高于120%的占14%,而国外糖厂均在50%以下。因此,我国许多糖厂平均吨糖的财务费用在200元以上,1995-1999年制糖企业累计亏损额近100亿元,此后经结构调整,行业总体效益有所回升,2000/01榨季全国食糖企业实现利润19亿元。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制糖成本偏高。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是世界上三大蔗糖出口国,原糖成本分别为6.5美分/磅、7美分/磅、8.5美分/磅,折合为白糖为人民币1264-1652元/吨。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制糖成本在2700元/吨左右(甜菜糖在3000元左右)。
三、蔗糖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一)国内市场需求
食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既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现为世界第五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消费水平仅6.7公斤,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公斤。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年内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如果加上1995-1999年年均770万吨食糖产量,“九五”期间我国糖的年消费量相当于1170-1270万吨,人均消费甜味品实际已达到10公斤。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加上工业用糖,全年食糖消费总量预计为1400万吨,若进口承诺195万吨成为现实的进口量,则国内食糖产量应达到1200万吨以上。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
据国际有关糖业机构预测,2001/2002年度世界食糖产量为1.319亿吨,较2000/2001的1.293亿吨增加260万吨;消费量为1.325亿吨,同比增210万吨;预计库存量5990万吨,同比增40万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库存/消费比为46%,远大于27%的正常水平。国际糖价在2001/02榨季糖价下跌27%的基础上,预计2002/03年将继续下跌7%,国际原糖价格可能在每磅6美分左右。按照20%配额内关税(到2004年降至15%),当国际市场原糖价格8美分/磅时,每吨原糖进口加工为白糖的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约为3000元(17%的增值税、运距最短的泰国到我国每吨糖运费17美元、7%的损耗、贷款利息、装卸费等),价格每上涨或下降1美分,每吨进口糖生产成本变化300元。因此,在国际原糖价格6美分/磅时,每吨进口原糖加工为白糖后的生产成本为2400元,比国内价格低200-300元,预计配额内食糖数量可能变为现实的进口量,约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5%。
(三)我国蔗糖业发展潜力
从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来看,1991-1997年甘蔗的比较优势度稳定在0.84-0.91之间,比其他农产品生产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生产的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从有效保护率看,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1993年得到普遍提高,到1997年多数处于正保护状态,但甘蔗仍处于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一般为-71%--88%,意味着甘蔗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将随着有效保护的提高而增强,甘蔗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则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元。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所以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四、蔗糖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
优势产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糖业结构和优化糖料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步伐,提高糖料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配套保障职能,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
优势产区的选建原则是形成相对稳定的连片规模化生产带,在今后十年仍是我国糖料生产的主产区,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区中的制糖企业经过了改组改制,今后五年有可能通过兼并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制糖企业布局合理,原料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区域内以县为单位近四年来甘蔗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甘蔗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3。
根据以上原则,国家初步选定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的甘蔗优势区域,涉及甘蔗总面积约1000万亩,占全国甘蔗面积的55%左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改水治旱:加强原料区治旱工程建设,主要是田间沟渠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二是良种工程建设:主要是国家、地方的育种基地、示范工程、质量标准、良种繁育、产业化建设,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的良种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发展中介组织,提高服务功能:主要是发展农、工、贸、信息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技、土肥、植保和农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优势产区的建设和带动作用,到2007年,全国甘蔗平均亩产由4吨提高到4.5吨,含糖份由13.3%提高到14%;项目区内90年代新育成(引进)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甘蔗生产成本减少10%,从而提高我国蔗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有关政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
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糖厂要在制糖、造纸、制酒精等传统产品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糖基化工业,如开发可降解的塑料建材和薄膜以及糖基表面活化剂等,以提高综合利用率。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及村提留、乡统筹费,逐步改农业税为所得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外支出。建议比照棉花加工企业,将糖厂收购糖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从现在的10%增至13%。
2、加强宏观调控
甘蔗是一次种植、多年(至少3年)稳定收获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不可能随市场供求瞬息变化而及时调整,而且食糖是季节生产,全年均衡销售,生产期需要大量资金集中支付。这些都需要一个平衡的供求关系和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国家应加强对糖料面积、价格体系(蔗价和糖价)、配额制度、贸易控制、储存机制等的宏观管理,通过配额生产、控制进口、贷款贴息及补贴等来进行有效干预,控制总量,稳定价格。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食糖安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种苗及其繁殖、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残留、病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增加检疫项目,增大检疫力度,增加检疫费用,构筑我国食糖进口管理的技术壁垒,抵御外来冲击。
当前,要进一步控制和限制糖精生产与销售,增加食糖消费空间。完善食糖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建立宏观调控的收储机制,增加工业临时储备规模。
3、推进产业化经营
企业将糖料生产真正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调动农民发展糖料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技术含量为特征、规模化高产高糖品种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组建蔗农协会(组织),发挥服务和协调职能。
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购价和食糖销售价的联动机制,制糖企业对签定糖料种植合同的农户,要承诺一个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实行蔗糖价格挂钩连动。使糖厂和基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在此基础上鼓励符合公平交易的工农利益分配办法,如“分糖制”,“糖厂加农户”或“分阶断兑现收购款”等方法。例如美国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分配一般是将蔗农交蔗所产糖的60%归农民,40%给糖厂;泰国按食糖销售的净收入计算,农民占70%,糖厂占30%。
4、建立健全国家糖业保护资金和风险资金
按WTO农产品协议的规定,目前我国“黄箱”政策尚有较大扶持空间,可用以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支出,恢复政策性信贷,扩大支持生产的贴息贷款范围,为生产者低价提供大宗农产品新品种的补贴,以及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业机械的补贴。还可应用农产品协议中规定的可免于减让的国内支持措施对糖业进行保护。加大对农业研究、农作物虫害和疾病控制、质量监测、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原料基地建设,并提供营销和促销服务,提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扩大国家储备库容,提高调节能力。
建立、健全国家保护基金和糖业风险基金,建立以政策性糖业保险为导向、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要形式、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糖业保险体系。
㈥ 澳总理微信发文被删,华春莹如何回应
莫里森称赞中国,他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这么多人脱贫。”就在贵州省政府宣布全省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之际,莫里森在一场智库会议上称赞起中国的脱贫工作。莫里森还表示,澳大利亚的行动并不是“试图遏制中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表面是夸赞中不知道背地里又打着什么算盘呢!
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和中国合作肯定是要面对的,因为短时间内澳洲绝对是不能找到能代替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真心希望澳洲总理多考虑考虑澳洲的人民和澳洲企业的发展,不要做这种损害发展的决定。而且可以看出和中国合作肯定是往前走的,而且疫情当下应该更多的考虑帮民众公司度过难关,不要制造难关。
㈦ 澳大利亚两条高贫困线标准
澳大利亚设置了两条贫困线,将家庭同等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低贫困线,()作为高贫困线,并度量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比。A、45% B、55% C、60% D、65%查看答
㈧ 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方面,非洲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地方吗 短小的要
虽然我十分欣赏澳国经济的井然有序,但我更加喜爱家乡的生气勃勃。澳国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国民文明、制度健全是举世公认的,并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第二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但由于国情截然不同,文化差别很大,澳国的制度和政策并不一定适合照搬到中国。通过这次学习思考,触动我至深的、收获最大的是我在对比中的感想:发展民族经济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一、关于政府服务制度创新
政府服务的主体是人,现在一般称呼公务员。公务员一词从英文译用而来,即:Civil Servant,本意是让人使用的人。从人本思想看待服务主体和从民本思想看待服务客体,已经客观地存在一种服务制度体系,包括政府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行为。这种制度不仅沿袭了多少年,而且还存在计划经济浓厚的定势,这种定势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更与WTO的游戏规则相差甚远。所以说,入世后冲击最大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可见,政府服务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服务理念创新。核心是如何转换角色,从现实中以使用他人为常见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为他人使用的理念。服务制度的创新与观念的更新紧密相连,只有得到社会和政府人员的普遍认同后,才有可能迎接创新的诞生。创新需要破除不相适应的东西,而要从现实中培育出一种新的服务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省民族地区包括全省发展经济环境为何得不到根本的好转,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的思想立足点有问题,没有完全角成适合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新的服务制度。创新需要勇气,需要冒风险,更需要胆量。创新一种服务制度关键在于是否敢于实事求是,真正敢于实事求是去解决客观现状,首先要从观念突破。
2、服务手段创新。现在政府发展经济的服务手段,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运用力量有限的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调节。政府服务指挥通常以开会和发文件为主要手段的表现形式,经常停留在成天的会议中,必然导致文山会海,其结果必然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与高效的服务制度不相庭径,以开会、发文和谈话等为主要手段的表现形式,缺乏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服务手段不与效益相衔接,其服务制度一定是落后的。一些落后的服务手段,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制度,既没有完全实行政企分开,又没有实现科学管理,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法律约占全部法律的80%左右,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将逐步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并通过制度和实施普遍适用的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服务于经济,规范引导企业行为。政府服务手段的转变决定了依法的必然性。
3、服务行为创新。政府服务行为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但在政府系统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为自己服务的倾向。这就造成了政府服务目标与功能的行为异化,致使政府服务结构扭曲。比如,由于人事安排、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就无法完全适应它的服务目标去建立其结构。又如,各级都在提生态农业经济,但服务行为没有跟上。澳国的环保部门是纵向的服务结构,我们是横向的。环保部门的行为既要做环保,又要从地方的财政收入等方面着想,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下,往往使环境保护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行为下,再谈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显然是脱节。土地管理部门也是这样,为了地方利益造成许多的国土流失。政府行政行为都应有法律依据,虽然现在依据不少,但还有许多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有些规定互相重复、混乱,甚至矛盾。一个《民法通则》对法人主体等作了统一的规定,但在政府服务行为方面,就缺乏一套统一的有关其成立、操作、运行及其权限的法律,导致行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无序、混乱、越权、失职、腐败等现象。政府服务制度不创新,政府的大量行政行为不透明、不公开,这是产生钱权交易、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发展经济制度创新
第一,经济制度创新。讲起经济制度创新,很容易引到姓资、姓社的根本制度上。我们过去谈论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只讲它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而忽略了它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经济制度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最终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人民。首先,初级阶段理论决定了创新的必然。经济基础决定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我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纵向比较成绩不小,但横向相比差距继续处于拉大的态势。不同程度存在的经济实力偏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年年吃紧、投资环境差、城镇化水平低、科技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等问题。以2001年为例,我省西部民族地区人平GDP29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元,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82.21亿元,仅占全省的0.62%;在硬环境上,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邮电等,不仅影响吸引投资的数量,而且增加投资的成本,影响资本的效益。在软环境上,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职能转变艰难,市场秩序缺乏规范,企业产权界定不清,中介服务机构难以有效服务;仅湘西州52个建制镇中,城镇精品率只达20%;九五末期,文盲率、每万人中大专生比例,以及人均身高和寿命等基本指标均在全国、全省之下。落后的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严重影响了经济层次、经济效益的提升;除两个县市外,均为中扶县和省扶县。存在决定意识,其思想观念的落后可想而知。可见,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简单地从政策层面上倾斜已不是主要手段,必然要看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创新的必然。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目前有一个最令人头痛的事,干部职工不能正常发工资。从这个非主要矛盾可以引发对主要矛盾的深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解决贫困问题,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制度权利。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蕴含着改善、提高各民族经济生活质量的本质。随着加入WTO,国家加快西部开发,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的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于经济制度的创新。从西部发展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丰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经济政策创新。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政策是制度的具体体现。国内外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般来说要具备的基础设施、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合理的结构调整、较好的社会事业基础和发展所需的人才群体。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恰恰在这些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的健康发展,亟需从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政策创新:
在资本积累上,依据区域经济十分薄弱、资本积累能力极差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制度上保证国家资本投资的分年实施。在资本运作上,可采取股份制的商业化运营,可发行建设债券,维护投资经营者的积极性,采用一切有利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式,扩大资本积累的效益,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同时建立扶贫资金的分类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分类管理,区分救济与发展,无偿与有偿等不同资助类型,从制度上规范扶贫资助的方式。
在财政政策上,建立中长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取消上缴、上解、借款和配套资金制度。分税制基础上的财政制度,明显具有保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倾向。而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发育低,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远高于一般发达地区,加上现行转移支付的专项拨款,附带有严格的使用条件和随意性,大项目难进国家笼子,小项目又达不到有关要求,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因而必须建立逐步消除历史遗留负担,包括豁免财政借款,帮助民族地区消灭历史财政赤字;重新核定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基数;合理划分与中央的事权和财权;建立公正、高效的专项拨款制度。
在税收政策上,减轻经济实体的税费负担,实行一定数年的免税和低税率制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90%的返还制度,并适当设立零税区或保税区,减少民族地区的行政收费项目,提高社会福利,藏富于民,建立无费区或少费区制度。
在金融和融资政策上,是否可以考虑建立西部开发金融机构,必须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按市场的内在规律运作,按国际惯例接轨运作。在此前提下,过渡阶段可采取降低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降低存款储备金率,实行略高于其它地区的差别利率吸收存款,新增存款的70%自行放贷,并不抽走剩余资金,逐年提高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用于民族地区的比重,适当放宽放贷条件支持经济产业结构的根本调整,建立鼓励和支持灵活运用企业上市、发行地方债券等各种形式的融资手段吸收建设资金制度。
在社会事业上,根据社会事业不同方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单项法规和政策制度,将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对民族贫困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立法形式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学员感慨澳洲国民的守纪、职员的敬业、官员的精炼、商人的高效;一致认为中国人本质绝不比他们差,只是由于教育水平和制度规范管理的薄弱,造成国民文化素质差别。所以,制订特殊人才政策制度,用新政策制度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特别是懂资本经营和管理的企业人才经商办企业,以保证发展经济有足够的人才群体参与
㈨ 了解澳大利亚人文方面的相关知识。中国与悉尼气候方面的差异
悉尼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气是由邻近的海洋所调节,因此内陆的西部城区大陆性稍强。最暖的月份是1月,沿海地区的气温是18.6°C–25.8°C,年中平均有14.6日是30°C以上。录得的最高温度是45.3°C,1939年1月14日在维期4日的全国性的热浪结束后录得。夏天略微凉快,沿海地区的气温很少降至5°C以下。最冷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极端值是8.0°C–16.2°C。录得的最低最小值是2.1°C。夏天和冬天的雨量相当平均,由于东风调节,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点。平均全年雨量是1217.0毫米,适中且变化不大,年中平均有138.0日降雨。1830年曾在悉尼市地区发生过一次降雪。
虽然悉尼不会遇上气旋或大地震,但圣婴现象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正影响悉尼的天气状况:一方面有干旱和林区大火,另一方面是风暴和泛滥,与涛动相对的两方面结合。悉尼有许多毗邻森林的地区曾发生林区大火,尤其是1994年和2002年——林区大火倾向于春夏两季发生。悉尼容易遭受罕见的雹暴和暴风的侵袭。
中国很大,气候很复杂,在此选取北京,上海,海口作为对比:
北京的气候:北京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 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 6月份。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海的气候: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东亚季风盛行的北亚热带地区, 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上海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常年11月至翌年2月盛行冬季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4~8月盛行夏季东南风, 暖热湿润,但7、8 月间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直接控制下,有时出现西南风高温干燥天气;3月和9月至10 月的前期是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一般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低温阴雨天气较多。
上海的主要气候特征: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但冬季常有寒流;雨热同季, 降水充沛,但变率较大;光温协调,日照较多, 但年际多变。据上海(1873~1994 )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年平均气温15.5℃,以1月最冷,平均气温3.4℃;7月最热,平均气温27.5℃。常年4月1日终霜,11月16日初霜, 平均无霜期228天,10℃以上活动积温4934℃/日,仅次于四川盆地及杭州、安庆、武汉、 宜昌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1149.8 毫米,降水日数131天。4月至9月平均各月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这6 个月的总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6月和9 月是两个明显的多雨
月份,月雨量都达到150毫米以上,分别是由梅雨和秋雨(包括热带气旋)造成的; 各月日照都在150小时以上,其中7、8两月高温伏旱期间的日照多,分别达251和260小时。 10月气候凉爽,晴多雨少,昼夜温差较大。
概括地讲:上海地区的气候具有三个特征。
一、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但寒流常有
二、雨热同季、降水充沛,但变率较大
三、光热协调、日照较多,但年际多变
海口气候的:海口市位于北纬19°57′04〃-20°05′11〃,东经110°10′18〃-110°23′05〃,地处海南岛的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大陆相望,东南与琼山市接壤,西邻澄迈县。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季风性热气候区。海口市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0,最低平均气温18.8。年无霜期346天,终年无冰雪。年平均日照时数2225.2小时。
澳大利亚人文:【风土人情】民俗风情:澳大利亚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东方人的矜持。他们兴趣广泛,喜欢体育运动,如冲浪、帆板、赛马、钓鱼、地滚球运动、澳式橄榄球及游泳等都有众多的热衷者。
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土着人(也称原住民),仍然保护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以狩猎为生,“飞去来器”是他们独特的狩猎武器。他们很多仍居住在用树枝和泥土搭成的窝棚里,围一块布或用袋鼠皮蔽体,并喜欢纹身或在身上涂抹各种颜色。平时仅在颊、肩和胸部涂上一些黄白颜色,节庆仪式或节日歌舞时彩绘全身。纹身多为粗线条,有的像雨点,有的似波纹,对经过成年礼的土着人来说纹身不仅是装饰,而且还用以吸引异性的爱慕。在狂欢舞会上,人们头戴五彩装饰,身画彩纹、围着篝火跳集体舞。舞蹈纯朴,多反映狩猎生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土着居民渐渐离开部落,搬迁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亚有优惠土着居民的各种政策,包括在房屋、就业、福利各方面为他们投入现代生活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在旅游区,土着居民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是世界各地游客搜罗购买的物品之一,这都是土着居民的收入来源。
澳大利亚有特别浓厚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气氛。人们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称呼名,不称呼姓),老板和员工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如是。在两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见穿笔挺西服的白领人士或白领丽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筑物门前的台阶上吃简单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热狗,白领人士坐在街上吃便当,同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样的场面在东京或香港这样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
澳大利亚人文明有礼,乐于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话,人们即使互不相识也会打招呼和问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滚在地上,周围的人会马上帮忙捡起来,送还你的手上,还会有人给你找来一个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么可以救急的替代品,这就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生活特色】在澳大利亚工作,工资一般是每周发一次(公务员或者大机构是每两周发一次),发工资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亚的餐馆、酒吧、百货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别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长营业时间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领工资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钱的人,就会有周末富贵,周初贫穷的现象。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多过几天,又是快乐的周末了。
【文 化】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必然特性。移民和多元文化为这个国家注入了活力。澳大利亚政府鼓励不同种族或民族的澳大利亚人,包括土着人,在家里或公共场合象使用英语一样地使用他们的母语,也鼓励任何背景和任何民族的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甚至提供各种援助和津贴,去奖励发展多元文化的人士、团体和组织。
从主流文化角度而言,澳大利亚属西方文化;它的生活方式与西欧和北美相似。澳大利亚的生活大多是轻松而友善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都喜欢这里充满机会的生活。
尽管澳大利亚常常被描绘成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国家,事实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市区的文化和大都会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享受到的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
澳大利亚人喜欢喝啤酒,闲暇时光尤其是周末,许多人喜欢联朋约友到酒吧饮酒谈天、欣赏音乐,或者到公园烧烤游乐。澳大利亚的城市都给人开阔的感觉,有很多开阔的公园和绿地点缀其间。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的公园是免费的,公园连围墙也没有,四面八方都是进出公园的小径。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人们带入城市近郊的国家公园。
㈩ 澳大利亚是贫穷国家吗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65477美元,排名世界第6,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排名第一,远高于美国,英国等其他主要英语国家。澳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骑在羊背
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和“手持麦穗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同时也是世界重
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资源是很多国家极为羡慕的,英语中甚至有一个词组专门形容澳大利亚“The lucky
country”,意思是说澳大利亚的气候、历史、生活方式个方面都比较幸运,国民不需要太辛苦劳动,只要让牛羊随便吃草,在地上挖矿就可过高水平的生
活,而且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侵扰。农牧业、采矿业为
澳传统产业。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重大结构性调整,旅游业和服务
业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当前已达到70%左右。黄金业发达,已经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金大国。澳大利亚邮政是世界上少见的赚钱而不需
要政府补贴的邮政系统。
澳大利亚主要的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488,2亿美元(2011年度),世界排名13
人均生产总值:65477美元(2011年度),世界排名第6
全年国民总收入:12917.82亿澳元(2010年度)
生产总值增长率:3.7% (2011年度)
失业率:5.2% (2012年3月)
货币汇率
1澳元=0.96美元(2013年6月)
1澳元=5.86人民币元(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