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亚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澳大利亚风俗习惯
澳大利亚是由全世界各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充分展示了它的丰富多采。一方面,它体现在土着人的绘画、文学和音乐中,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西方传统的艺术、文学、现代舞蹈、电影、歌剧和戏剧中,而亚太地区也是影响澳大利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澳大利亚的作品在其内容和风格上往往融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特色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着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澳大利亚的土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万年前,土着人有丰富的口头传说,有与祭祀有关的原始舞蹈,但最为突出的还是绘画,绘画是土着人记录历史、延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土着绘画的内容以梦幻为永久的主题,主要描绘各种神话传说及土着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景,土着绘画的形式主要有石壁画、树皮画和沙石画,颜色多取于褐、白两色。
澳大利亚的电影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经常荣膺世界各项电影大奖,并为好莱坞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歌剧在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典型的澳大利亚的艺术形式,尽管它发源于意大利,但澳大利亚人赋予它特殊的热情和新的内涵,从内利?梅尔巴夫人到琼萨瑟兰夫人,澳大利亚为世界培养了如此杰出的女歌剧演唱家。
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土着人以及来自海外的移民作家为这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逐渐反映出对亚太地区文化的意义以及本地区国家间共同利益重要性的认识。
澳大利亚人酷爱欣赏音乐会,澳大利亚有八个大型专业交响乐团,就通俗音乐来讲,澳大利亚在世界英语国家中所提供的乐曲数量占第四位,澳大利亚摇滚音乐的出口正日益发展,澳大利亚的文化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它雇佣33.6万人,每年创造的价值达130亿澳元。
澳大利亚人也非常喜爱观看戏剧演出及参观美术展览,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澳大利亚人购买杂志和书籍的数量在世界上属于最多者之列,澳大利亚拥有众多的美术馆、剧院和图书馆,最重要的从事收藏的文化设施有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和音响档案馆、国家科技中心、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和国家海洋博物馆等,1300多个博物馆收集并保存着澳大利亚的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也许称得上是澳大利亚最具特色的城市标志的建筑物。
⑵ 国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意味着什么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有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无论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和借鉴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演变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因此,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首先是从保护城市建筑开始的。尽管古城保护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但是,一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一系列的保护机制。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是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8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个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由上可知,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城市建筑到城市历史保护区,由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如1980年以后,日本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开始考虑对历史环境保护的问题,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大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历史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单是简单地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为发掘城镇魅力,进行社区营造的主要途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的创立,标志着文化遗存保护从崇古求美的单纯保护,走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
二、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一)合理的投入机制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一套长效的机制,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众所周知,持续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证。
在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美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是国家公园制度。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根本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联邦政府拨给20亿美元保护经费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资。据统计,1999年来自社会捐助款达23亿美元。在英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是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和志愿者个人的捐款也是经费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志愿人员的义务劳动、无偿提供房产和固定资产,也可纳入资助范围。在保护资金的具体投入与运作方面,英国政府授权各种团体负责实际运作。由于与政府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承担责任不同,各保护团体获得的政府拨款也不同。同时,在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在官方,而且在民间也有相应的保护组织,主要有由环境部所规定的5大组织: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古建筑保护协会、乔治小组和维多利亚协会。由于介入法定程序,每年英国政府给以上5个团体相当的资助。在日本,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重要程度决定。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担50%,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80%,地方政府负担20%,而由城市景观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地区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印度每年国家投入约合3.1亿元人民币;墨西哥每年国家投入约合14.2亿元人民币;埃及旅游点门票收入的90%上交国库,再返还给文化遗产部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每年用于伊斯兰古建筑的保护经费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
(二)完善的保护体系
完善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指科学、高效、精简、完备的管理网络体系,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世界上最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的意大利,建立了多层次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并形成了保护机构网络。意大利历史城市和古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家文化遗产部负责,各大区、市则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罗马,市政府下设有相关办公室对全市、历史城市区、发展区、文物古迹区和古建筑区分别规划管理,其中罗马市设有总体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全市的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干线、地区城镇的发展。罗马市历史城区建筑保护办公室运用微机系统对历史城区的街区保护、建筑维修、私人住宅改建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进行 全面管理。罗马市郊区办公室组织管理郊区市政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郊区各小区的配套建设,负责重点小区改造规划的实施。除了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外,意大利还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如“我们的意大利”在全国有200多个分会,2000多个会员。该组织在推动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护遗产、社会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法国除了国家和各城市设立有专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外,各类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也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全国50个州划分为7个大区,分别管理全国200多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公园都是独立的管理单位,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直接任命、统一调配,直接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所有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统一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澳大利亚对大堡礁的旅游管理包括一系列完整严密的计划,主要有分区计划、地点计划、管理计划和25年战略计划。这些计划从空间上覆盖了整个遗产区域,并对敏感地带和关键地点给予更细致和特别的管理。在时间上,除重视日常管理外,还注重战略管理,使大堡礁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可持续性,而不仅仅看重眼前利益。这一系列的计划成为大堡礁旅游管理各项工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个旅游管理过程都贯穿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实现。
作为我国近邻的日本,在保护历史文化体系中的成功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由文物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这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组织机构共同负责。与文物保护直接相关的事务归国家文部省文化厅,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事务归国家建设省城市局。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高层次的参谋,使行政与学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地方政府机构中还设立法定的常设咨询机构——审议会,其作用是提供技术与监督。日本的国家公园由环境厅与都道府县政府、市政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联合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就是与公园的其他用途使用者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通过合作管理体系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日本的国家公园建设往往是由政府与私人合作进行。一般情况下基础性工程如道路、自然小径、野餐地、停车场、野营地和厕所由政府负责建设,而能够收费的设施如客房和交通设施则由私人投资兴建。
(三)科学的保护理念
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观念,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国家,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分区管理和分级管理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分区的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手段,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用。在美国就有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之分,不过国家公园局与州立公园的联系很弱。但州立公园确实起到了减轻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压力的作用。日本则根据《自然保护法》划分为荒野区、自然保护区和地区自然保护区3种类型,根据《自然公园法》,又划分为国家公园、国定公园和地区性自然公园3类。q9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公园,就是根据保护的需要划分成4个开发区,第一区建有旅店、饭馆及良好的公路和停车条件;第二区仅有简单的旅店,停车场减少;第三区仅提供野外宿营地和简易公路;第四区仅有人行小道和简单的营址,这样极少数的游客才能到达第四区域,即需要重点加强保护的区域。同时各个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措施也随时变化,不断调整,例如有的地区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实行半封闭半开放。
分级手段也是各国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常见手法之一。意大利把文物保护分成4个等级:第1级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艺术精品,称之为“重要文化价值建筑”,其保护方法和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似,即一切按原样保存,保护原物不得改变;第2级指具有特色的建筑,对此稍松一些,室内外的可见部分不可改动,但结构可以更新;第3级是地方价值建筑,仅保存外观,室内可以改动,增加现代化的设施,以便更好地加以使用;第4级指上述文物建筑周围环境中的一般建筑,只保存其外形,只要原样不改可以重建。这样,国家根据文物的保护级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如法国、韩国等国都十分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公民自觉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英国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伦敦两日一次的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几乎每次都吸引数万至数十万游客。日本也一样,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增加收入。日本一年一度的焰火大会,是日本人最有特色、最为普遍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日本之夏的时令风物,仅东京的焰火大会,每年都有近百万人观看,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此外,国外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旅游设施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引导健康旅游行为,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马来西亚的古那穆鲁国家公园和尼亚国家公园的接待设施都是二层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的高度都低于当地森林的高度,其色调大多是木色,采用分散在森林中的布局。许多建筑是依生态环境有序而建,因此许多古树和名贵林木并没有因建设而受到破坏,在公园内没有建筑物是用水泥和石块构建的。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不许带走任何自然物体(包括贝壳),违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在新西兰的卡巴提岛,游人在上岛观鸟前,必须经过一天的相关知识培训,然后洗澡消毒,不许自带食物和背包,上岛后的行为须举止文明,岛屿上也没有明显的建筑设施,当游客离开时,可见到这样的标识牌:“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四)完备的法律保障
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表明,遗产保护法律先行。国外普遍采取的方法是不仅立法保护,而且法律保护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同样完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中,法国针对相应的遗产概念,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法制化。早在1913年,法国就制定《保护历史古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62年,法国又制定了“历史性街区保存法”,亦称“马尔罗法”。193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古建筑法》,对于保护古建筑做了具体规定。1967年英国制定了《城市环境适宜准则》。1943年,德国立法规定改变历史建筑周围500米环境要得到专门的批准。1962年,德国还进一步制定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规。与此同时,俄罗斯、匈牙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有关法律。意大利专门立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成片保护,房屋拆迁、维护必须依法,不得擅自修缮。俄罗斯立法规定世界遗产区域内不准乱拆乱建。①
1885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就颁布了国家公园行政法令,现已有6部与保护国家公园相关的国家立法。其中在体制方面的有《加拿大遗产部法》、《加拿大国家公园局法》;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有《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有《遗产火车站保护法》。1972年,我国台湾省也 通过了《国家公园法》。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立法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已建立起十分完善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堡礁海洋公园法》(1975)是关于海洋公园的基本法,其法规为海洋公园的建立、看护和管理提供了框架。昆士兰州政府制定的《昆士兰海洋公园法》(1990),对邻近海域的保护提出了补充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大堡礁的专项立法,如《大堡礁海洋公园法(环场管理消费税)》(1993),《大堡礁海洋公园法(一般环场管理费)》(1993)、《大堡礁地区(禁止采矿)条例》(1999),《大堡礁海洋公园(水产业)条例》(2000),《环场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1999)等。澳大利亚关于大堡礁法律法规的条款很细,可操作性很强,避免了执法的随意性,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摩擦。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充分利用日本的自然风景区,日本颁布了以《自然保护法》、《自然公园法》、《都市计划法》、《文化财产保护法》等16项国家法律,以及《自然环境保护条例》、《景观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形成了日本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日本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利用法规由国家环境厅制定,每5年修订一次;准国家公园适用的法规仿照国家公园的标准,由国家环境厅、都道府县制定。1960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此外,在欧洲各国,诸如法、德、芬兰、挪威等国,在近半个世纪中,先后都颁布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建立了严密的保护机制,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保护机制起到重要作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这既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自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仅世界遗产而言,1985年11月,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1986年,我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现已拥有33项世界遗产,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和文化景观1项。但是,与国外相比: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占国土面积的3.5%,仅51个国家公园就占2.07%,日本28处国家公园占国土总面积的5.48%,泰国占6.6%,新西兰为7.7%,台湾省为省域面积的8.4%,而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共119处,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对数量不是很多。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等现象,土地的超容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威胁到这些珍贵世界遗产的完整与真实。因此,当前,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很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创新投入机制
目前,我们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为主体,还没有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投入的机制。由于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加上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大打折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美国每年投入在国家公园体系上的财政资金,平均折合人民币168.2亿元,中国风景名胜区却仅为0.1亿元,占美国的0.06%。也就是说,美国每年用于国家公园的财政投入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1682倍。美国2003年比1995年财政投入增加了约42%,中国与此同时增加数为0。2000年,韩国20个国立公园的经费,相当于6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是国家投资,其余是门票收入和团体捐助。而我国151个国家风景区,国家只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有的地方政府每年还向其风景区索要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而迫使风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并扩大景区开发规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政府行为,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因此,国家要加大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收民间资本,从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政府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人才培训、紧急救援、宣传、咨询、考察、教育、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国家要制定相关的社会资助政策,给提供资助的企业和个人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府鼓励以个人名义设立基金,尤其欢迎港、澳、台及外国企业家为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设立基金。还可以向旅游、交通运输、餐饮等部门征收一定的文化遗产资源税或以冠名权等形式,以扩大资金来源。
(二)改革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国的文物单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要接受上级多个主管部门的业务归口管理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领导,业务的行政审批权在中央主管部门,财政的控制权在地方。关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具体情况,可以参阅表一。∞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协同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目前,我国这种职能重叠,纵向分离的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
俄罗斯的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俄罗斯遗产委员会,墨西哥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意大利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文化遗产部。因此,为了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建立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行使管理权、监督权,进行垂直管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指导文化遗产地开展工作,并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和最终的决策;同时理顺地方政府与遗产地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确立政府的责任制度,提高官员依法管理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要给予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对内和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特别是应赋予其必要的执法权。
(三)更新发展理念
面对严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能因循守旧,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有积极转变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才能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被宣布提出申报世界遗产。各地纷纷申报世界遗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将世界遗产 看作一个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年,旅游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了500多万元;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名录》五年来,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18%,境内旅游者年均增长12%。这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一些人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错位,重开发、轻保护,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承受能力。
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其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基础。开发必须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其展示历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不能以损害遗产为代价,不能进行超负荷掠夺式的开发。因此,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遗产资源获取利益,壮大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促进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走“保护一开发一利用一发展一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并带动相邻周边区域发展,共同构筑保护屏障。
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不能把经济价值作为惟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立足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的正确观念,不仅关心其旅游观光价值和经济价值,还要注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遗产资源的保护,树立新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观,实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以保护为前提,按功能分区原则整治错位开发,以突出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整治超载开发,做到分区定位建设。禁止在文化遗产核心区和保护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及各类培训中心等各类建筑,严禁在遗产所在区周围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限期拆除或改造。
⑶ 澳大利亚的着名建筑物有哪些
1、维多利亚女王大厦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坐落于悉尼市中心最繁华的乔治大街上,旁边是悉尼市政厅和圣·安德鲁教堂。着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赞美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购物中心”。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完成于1898年,建筑本身是圆顶的罗马风格结构。对澳大利亚人来说,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是商场,是休闲的好去处,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2、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一般是用于政府内阁成员或者议会成员进行要事商讨或临时休息的建筑物。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位于堪培拉的首都山顶,隔着格里芬湖和旧议会大厦联成一线,非常雄伟壮观。它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完美壮观的统一体,它反映着澳大利亚的历史、迥然不同的多元文化、国家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抱负。综观这座建筑,它雄伟屹立,体现了澳大利亚联邦的形象和精神。
3、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该建筑1959年3月开始动工,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时14年。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也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4、悉尼大桥
悉尼大桥是一种单孔拱桥,曾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是悉尼早期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
5、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位于格里芬湖的北面,是一栋青灰色的圆顶建筑,为纪念二战澳大利亚阵亡的战士而修建的。它始建于1941年,1945年开放,1971年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着12公顷的草坪。
⑷ 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物
1.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是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设共耗时14年,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悉尼歌剧院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悉尼博物馆是菲利浦总督塔楼工程的—部分,它以展示悉尼及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为目的,同时要对场地中澳大利亚第一总督府遗址上残存的那些石头的基础进行保护。 悉尼博物馆的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元素:广场、雕塑和建筑。
3.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它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成为悉尼的象征。
悉尼大桥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也是悉尼歌剧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在距离水面147米的高处遥望悉尼歌剧院,这个角度绝对独一无二,也是摄取港口全景的绝佳地点。
4.悉尼塔(Sydney Tower或AMP Tower)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高304.8 米,是澳
大利亚最高的建筑,也是南半球最高的参观平台。悉尼塔和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并称为悉尼三大地标性建筑。悉尼铁塔始建于1968年,直到1981年才全部完成。
5.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是悉尼大主教的所在地,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它位于学院街与阿尔伯特王子路的街角处(海德公园对面)。大教堂是由当地的砂岩建成,“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遗风。始建于1821年,圣玛丽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Mother Church of Australian Catholicism)。圣玛丽教堂气势雄伟恢宏,内部庄严肃穆。教堂地下墓穴的马洛哥神父地板图案,是以创世纪为主题的,由彩色的碎石镶嵌而成,因手工十分精巧而闻名世界。它不仅宝贵遗产,也是整个城市和国家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⑸ 澳大利亚人民如何有效防沙
植树种草是最有效的防沙办法,澳大利亚为此开展“绿色澳大利亚”运动。澳大利亚街头巷尾的树,树下无一例外都铺了大快木屑或透气胶粒一类的东西,这样既不影响树木对水分的吸收,风吹过也不会将浮土吹得到处都是。在建筑物与围墙之间的狭小地带,人们还精心种植花草,并在花草下铺上碎木屑,整个城市看上去就像花园一样。澳大利亚还根据干旱程度对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植了不同植物进行防沙治沙。对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们先种草使流沙固定,然后种豆科等植物,最后种乔木和灌木。对于年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内陆沙丘,则主要是种草。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⑹ 澳大利亚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澳大利亚人喜欢喝啤酒,闲暇时光尤其是周末,许多人喜欢联朋约友到酒吧饮酒谈天、欣赏音乐,或者到公园烧烤游乐。澳大利亚的城市都给人开阔的感觉,有很多开阔的公园和绿地点缀其间。
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的公园是免费的,公园连围墙也没有,四面八方都是进出公园的小径。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人们带入城市近郊的国家公园。
无拘无束是澳大利亚人的最好概括,澳大利亚有特别浓厚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气氛。人们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称呼名,不称呼姓),老板和员工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如是。
在两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见穿笔挺西服的白领人士或白领丽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筑物门前的台阶上吃简单的午餐,如三明治或热狗,白领人士坐在街上吃便当,同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样的场面在东京或香港这样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
澳大利亚的体育
澳大利亚是体育运动大国,体育相当普及。国际运动竞技场上,澳大利亚的板球、曲棍球、篮网球、橄榄球和联盟式橄榄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自行车、赛艇、游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国内其他流行运动还有澳式足球、足球、赛马、赛车、网球、篮球、高尔夫球和田径。
澳大利亚本土举办过两次夏季奥运会,分别是1956年墨尔本奥运和2000年悉尼奥运。澳大利亚于奥运的奖牌数量长期高居世界前五名,游泳和田径项目通常带来许多奖牌。
此外,澳大利亚是全球网球运动的圣地之一,四大满贯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每年一月在墨尔本进行。墨尔本的亚伯公园赛道则是一级方程式赛车(F1)的每年的第一个比赛分站。澳大利亚水上体育非常厉害,在奥运会上长期取得好成绩,有“水上雄狮”之称。
⑺ 澳大利亚建筑物是什么
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物是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市区北部的便利朗角,于1959动工建造,1973年正式投入使用,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
“悉尼歌剧院”特有的风帆造型,再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作为背景,与周围的海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一地标式建筑由于造型酷似帆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随处可见的便是游人在不停的拍照纪念。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结构: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由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海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⑻ 澳大利亚的建筑特点
澳大利亚的两个最为特别的反立方体建筑分别是墨尔本市中心滨水区域的联邦广场文化中心和位于堪培拉湖边山岬上的国家博物馆。前者是由实验建筑工作室(Lab Architecture Studio)和贝茨·斯马特(Bates·Smart)合作完成,广场上聚集了许多破碎式的建筑,外形仿佛是由玻璃、镀锌板、砂岩拼贴、折叠或扭曲而成的,展示着象四个三角形演变而来的不规则形建筑物。后者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由ARM和罗伯特·佩克·冯·哈特尔·特里索思(Robert Peck von Hartel Trethowan)联合设计的,他们相信后欧几里德空间的可能性,并沉迷于数字设计的形式、文本和符号的可能性。他们设计下的博物馆外墙面的鲜艳色彩与堪培拉常见的白色和灰色为主调的现代建筑形成明显的反差,建筑内部复杂的构成犹如一副奇怪的拼贴画,几个眼状门厅开窗可能受到悉尼歌剧院的启示,能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到展示厅的室内空间,同时形成很好的天然光影变化,但是这种多变的空间对于功能使用来说,仍是值得怀疑的;室外空间的布置也采用了较为夸张的形体和色彩,甚至连栏杆也设计成具有波浪起伏的曲面形;室外场地的主题构架“拓扑”,似乎集中表达了设计者对于整个项目的理解和原创思想。
⑼ 澳大利亚遭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遇到洪水时,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澳大利亚遭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遇到洪水时,如果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预定好的路线,向山坡或者是高地等等这些地方转移。如果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人已经被洪水给包围了,要想尽办法用门板、木床,甚至是船只来做水上的转移。如果洪水来得实在是太快了,没有转移的时间,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慌乱,要想办法爬上屋顶、高墙或是大树,先暂时躲避洪水带来的危险,静静等待救援人员的来临。如果是在山区,在连续下大雨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爆发山洪的,在这种环境下,要切记避免渡河,一旦渡河有被山洪冲走的危险。
⑽ 澳大利亚在采矿的过程中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澳大利亚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预防,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尽量做到不造成污染。
比如对于采矿者,政府不仅要求他们在开矿前要考虑到采矿对周围动植物和人居的影响,还要求开采者要拿出矿山开采后的治理计划,即废矿场地的“恢复”问题,包括废矿填埋后上面是种农作物还是树木、花草,采矿主必须在开矿前交纳“恢复”废矿的成本。也因此这里许多昔日的废矿都矿区有环保部门,专门从事清场前植物种子和幼苗的采集、培育和采后复植。为保证原有植被,开采时并非将原有林木全部铲除无遗,而是在中间保留一条植物走廊,以确保原有动植物能继续繁衍。 澳大利亚将矿区复植作为获得开采权的先决条件,采矿公司不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后复植计划,便不可能取得开采许可。澳大利亚矿区复植可分成三种类型:其一是在荒无人烟的最偏远地区,只要确保采后环境的安全稳定,大体恢复,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种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复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数年后土着人可继续他们传统的林间采集活动,上述铝矾土矿即属此类;其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做法,即创造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悉尼的奥运公园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例。 变成了绿山或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