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国有长城吗 有哪些 为什么会有
比我们长城短的多,为什么会有抵御外敌。英国长城就是为了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
古希腊长城: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在巴尔干半岛上筑有两条长城,为外国最早的长城。当时,古希腊的雅典城与重要的海港比雷埃夫斯之间有一条宽阔的直道。为了保障战时雅典与海上的联系,雅典人就在其直道两旁修筑了两条长达8公里的城墙,称之为“长城”。
英国长城:“哈德良长城”与“安敦尼长城”。当古罗马势力继续扩展到大不列颠岛上后,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罗马皇帝哈德良便下令在今英国境内的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地带修筑了一条蜿蜒的土墙,当地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该长城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大不列颠岛一分为二,全长约200公里。之后不久,罗马军队继续向北部扩张势力,于是在福斯——克莱德地峡上又建了一条长约50多公里的新长城——“安敦尼长城”。
德国长城:公元1世纪,罗马皇帝为了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黑海沿岸、多瑙河以及莱茵河流域修筑了几道巨大的土墙,以后不断扩建,总长达580余公里。
东欧“蛇墙”:在东欧诸国的土地上,有一条蜿蜒的“蛇墙”。该墙曾跨越了罗马尼亚及独联体等国的土地,全长约1000余公里,墙高3至6米,有些地方达10米。这条“蛇墙”因系土筑,现今大多已毁坏湮没,只有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境内的一段较为完整,总长约400公里。
朝鲜长城:高丽为抵御契丹族的侵扰,于公元11世纪起修建长城,历时12年,该长城起于鸭绿江入海口至东海岸,绵延千里。
蒙古长城:在蒙古境内也有几段长城遗迹,它们分别为汉长城、辽长城与金长城。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王朝修筑的长城延伸到这些地带,或者这些地域在历史上曾为中国所属。
印度长城:是一条建于15世纪的长城。该长城全长70余公里,沿途还建有烽火台32座,是国外至今保存最完好的长城。
澳大利亚长城: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长达5531公里,高1.8米,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目的是保护羊群不受澳洲犬的袭击,每年维修费用很高,同时这也是外国最长的长城。
⑵ 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哪个国家也有类似的长城
印度半岛上的长城:在印度境内,在一条建于15世纪的长城。该长城全长70余公里,沿途还建有烽火台32座。此长城保存较为完整,但系何人修建,因资料缺乏,尚难知晓,它是国外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长城。
美国的长城: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本与长城无缘。然而,自1993年建成佛罗里达州“锦秀中华”公园以后,人们便可在美国看到一个微缩的长城。该长城虽系微缩景观,但城上的垛口、墩台、敌楼等设置一应俱全。该长城由平土爬上“高山”,与北京八达岭长城极为相似。对于与中国远隔重洋无缘亲睹中国万里长城的美国人来说,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攀”一次长城,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澳大利亚长城:始建于20世纪的60年代,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长达5531公里,平均高达1.8米,是国外最长的长城,但是,若要与我国的万里长城比起来,仍然要短800多公里。
俄罗斯长城:位于目前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建于17世纪。是当时沙皇俄国为进军远东而建立的补给基地,因三面临山,所以只在一面修筑了城墙,城墙总计有近30公里长,还设有具有烽火台作用的了望哨,被俄罗斯人称为“沙皇长城”。
英国长城:“哈德良长城”与“安敦尼长城”。当古罗马势力继续扩展到大不列颠岛上后,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罗马皇帝哈德良便下令在今英国境内的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地带修筑了一条蜿蜒的土墙,当地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该长城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大不列颠岛一分为二,全长约200公里。之后不久,罗马军队继续向北部扩张势力,于是在福斯——克莱德地峡上又建了一条长约50多公里的新长城——“安敦尼长城”。
德国长城:公元1世纪,罗马皇帝为了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黑海沿岸、多瑙河以及莱茵河流域修筑了几道巨大的土墙,以后不断扩建,总长达580余公里。
东欧“蛇墙”:在东欧诸国的土地上,有一条蜿蜒的“蛇墙”。该墙曾跨越了罗马尼亚及独联体等国的土地,全长约1000余公里,墙高3至6米,有些地方达10米。这条“蛇墙”因系土筑,现今大多已毁坏湮没,只有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境内的一段较为完整,总长约400公里。
朝鲜长城:高丽为抵御契丹族的侵扰,于公元11世纪起修建长城,历时12年,该长城起于鸭绿江入海口至东海岸,绵延千里。
蒙古长城:在蒙古境内也有几段长城遗迹,它们分别为汉长城、辽长城与金长城。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王朝修筑的长城延伸到这些地带,或者这些地域在历史上曾为中国所属。
古希腊长城: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在巴尔干半岛上筑有两条长城,为外国最早的长城。当时,古希腊的雅典城与重要的海港比雷埃夫斯之间有一条宽阔的直道。为了保障战时雅典与海上的联系,雅典人就在其直道两旁修筑了两条长达8公里的城墙,称之为“长城”。
⑶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
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
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五、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长城
⑷ 澳大利亚长城是什么回事
澳大利亚有一道穿越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3州的“丁狗栅栏”,全长5309公里,为世界最长的铁丝网。丁狗是一种野狗,以捕猎各种中小型动物为生,饥饿时也猎食袋鼠、牛羊等较大型食草类动物。丁狗栅栏架设于19世纪80年代,为阻止北部的丁狗南下,南部地区的农牧场主纷纷架设铁丝网,以保证牛羊安全。不过,丁狗栅栏架设后,栅栏以北的地方,丁狗繁衍过剩,袋鼠数量明显减少。而在栅栏以南,袋鼠种群发展过快,对大面积草场造成破坏。丁狗栅栏地面部分高180厘米。为防止丁狗从下面打洞潜入,架设者还在地下埋网30厘米。现在,丁狗栅栏由自然资源和矿业部门分段管理。管理人员每周沿栅栏分组巡逻,沿途还设有补给站,它的延伸距离相当于从伦敦前往纽约,每年所需维护费55万英镑。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栅栏,建它的目的只是阻止澳大利亚野狗进入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这条“澳大利亚野狗栅栏”5600公里长,将澳大利亚野狗和东南部供放牧的羊、牛的肥沃土地分开。这道栅栏建于20世纪初,直到今天依然很管用。当然,也有少数澳大利亚野狗偷偷穿过铁丝网,进入南部地区。这道栅栏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之一,每年所需维护费约55万英镑,由铁丝网和木柱子建成。澳洲的土着哺乳类动物多属于有袋类动物而独具特色。但我独喜欢一种没有袋而貌似狼的动物:丁狗。丁狗的行为有点象狼但却不是狼,它是狼的近亲,是澳洲特有的一种野狗。颜色多为黄色,身体瘦削,四肢修长,样子很是矫健,没有澳洲家养的狗那种懒洋洋的样子,倒是很象中国北方家养的饿狗。
⑸ 关于澳大利亚长城的介绍有哪些
外国最长的长城是澳大利亚长城,它建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长达五千五百三十一公里,高1.8米,当时造这条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羊群不受澳洲犬的侵扰。该长城每年维修费高达五十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