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亚人会不会说英语那有多少人会中文
澳大利亚人是欧洲移民,主要是英国的,当然会英语,
我觉得会中文的很多,中国人就很多,我的同学、朋友 都到那里去了 ,有5/1中国人吧
❷ 澳大利亚华人多吗主要讲什么语言
澳大利亚华人多,官方语言是英语。
❸ 澳大利亚是讲中文还是英文
官方语言是英语。不过三大城市,悉尼,布里斯班,墨尔本的华人非常多。很多时候讲中文就能搞定。
❹ 澳大利亚的人说什么语言
澳大利亚官方语言是英语。
澳大利亚最普遍的语言依次序是澳大利亚英语、其次是意大利语、粤语、普通话、希腊语、阿拉伯语和越南语。
澳大利亚(Australia),全称为澳大利亚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复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拥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奉行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为堪培拉。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全球第12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 因此被称作“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被称为“骑在羊背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国民居住在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全国多个城市曾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其也是一个体育强国,常年举办全球多项体育盛事。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始成员,也是联合国、20国集团、英联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❺ 为什么Australia翻译成中文是 澳大利亚
这些约定俗成了的东西还真不好说呢
不过一般来说这些和第一次翻译他们的人 或者地区方言有关
比如taxi就译成“的士”就是因为当时广东地区的人说taxi的适合发音像“的士”,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从广东人那里听来就译成“的士”了。要是按现在普通话应该叫“泰克西”更接近呢 但是人家广东人就发成“的士”了,而且多年以来沿用下来了。
还有的地方并不安译音 比如:Oxford“牛津” 是按意译的,这个和当时国人出去第一批搞翻译的人有关了
❻ 澳大利亚有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吗
语言: 英语,土着语言,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因为是英国的殖民地,加之后来大量英国移民移入。
【历史概况】
早在4万多年前,土着居民便生息繁衍于澳大利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现在,澳大利亚土着居民总数是41万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据有关史料记载,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涉足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是英国的属土。
英国人首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园林湾(Botany Bay),当中包括736名囚犯。八天之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现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的来由,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SYDNEY)。现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03年,殖民区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亚。初期的殖民地仅赖以农业生存,其后便利用天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至1819年,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麦卡瑟船长与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亚最早的螺角羊。他们牧场的羊群总数达6000头。殖民地生产的羊毛不仅自给,而且向英国出口,为澳大利亚换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已很发达,羊只存栏总数达1800万头,当时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已取代德国汉堡,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涌而至。澳大利亚人口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一一发现,同期还发现大量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致富和发展。
【政府与联邦制】
英国人不断移居后,在澳大利亚大陆逐渐建立起六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区(现在成为了澳大利亚六个州,可理解为六个省),继新南威尔士、塔斯曼尼亚建立殖民区之后,西澳、南澳、维多利亚和昆士兰四处相继于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区,到1900年之前,当时的六块地方使用同样的货币(英镑与便士),但各自为政,甚至各自发行邮票,仿佛六个国家一般。各殖民区之间和睦相处,联系也不断加强,建立统一的联邦势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联邦,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同时通过第一部宪法。原来的六个殖民区遂成为联邦下属的六个州。
1927年,首都迁往堪培拉。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英王(或英女王),女王任命总督为其代表,但澳大利亚总督实际上不干预政府的运作。澳大利亚政府为联邦制,共有六个州及两个领地(北领地和首都领地),各州设有州长,负责州内事务。澳大利亚政府由众议院多数党或党派联盟组成,每届政府任期三年。内阁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关,现共有三十名部长。国家最高的行政领导人是总理。
❼ 我在澳洲教中文(海外中文教学一瞥)
女儿松子上小学之前,我是正宗的全职妈妈。那几年,是我们出游最密集的时期。天天围着孩子转的我,没事就上网研究好玩的,就盼着周末能出去放放风。可怜老公那时候辛苦,上了一周的班,周末也不得闲。
松子上学后,旅游慢慢少了。一来,上学和各种兴趣班占了些时间精力。二来,我开始在周六教中文,周末只剩一天,稍远的出行就不方便了。
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海外教中文。喜欢文字,喜欢孩子,加上以前的培训师经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讲台。这件事,带给我活力、友情、成长和分享的快乐……
本文是我在澳洲教中文的见闻,涉及的主要是社区中文学校。我还接过中文家教,学生是本地成人,也很有意思,以后会单独写写他们的故事。
澳洲中文教学概况
澳洲是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背景。许多人使用双语甚至多语。但毕竟是英文环境,若不有意识的加强,孩子们另一种语言的能力退化得很快。
于是,社区语言学校应运而生,大多是周末开课,不耽误正常上学。虽然主流学校也有第二语言课程,但选择受限,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定是你想学的。
从学生情况来看,主流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中文课程,非华语背景的学生所占比例,要远高于社区中文学校。社区中文学校的学生以华裔子女为主。
社区语言学校属于非赢利组织,得到澳洲政府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有限的资助,必须办理团体与税务注册,教师必须通过品行资格检查,并具备当地规定的执教资格。教职员的工资不属于法定工资序列。绝大多数教师是出于对教育和中华文化的热爱而加入的。
因为我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我介绍的是新州的情况。据2014年统计,新州人口约750万,首府悉尼人口约450万。在政府注册的社区中文学校有62所。相信这两年的数据仍在继续上升。
澳洲是世界上唯一的政府出资支助社区语言学校的国家。资助措施主要有:免费提供公立中学的教室、资金补助等等。
因此,社区中文学校的学费特别便宜,每小时才五澳元左右,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也有的每次三四个小时。我教过的一个非华语背景的学生说,他之所以学中文,就因为便宜,原本想学法语,但太贵了,学费是中文的几倍。
中文学校是华语圈的大家庭
我是个喜欢体验不同生活和工作的人,以前,干得最久的工作也就三年。但教中文,一转眼,我自己都惊讶,竟然也已三年。
说实话,除了想尝试点儿有意义的事,最吸引我的,是中文学校带给我的感觉,一种大家庭般的温暖的归属感。家长们、老师和校长,这些熟悉的面孔每周见一次,不远不近,让人觉得舒适。大家分享生活上有用的信息,谁有困难了,定少不了热情的帮助。
作为新移民,这种集体归属感,相当有吸引力。有的家长混在中文学校的时间比老师都长,从孩子一年级到六七年级,可以说是看着中文学校慢慢发展壮大的。
不光大人,孩子们在中文学校也都交了朋友。很多孩子跟我女儿一样,从最初的勉强学中文,到后来的高高兴兴去中文学校找朋友们"玩儿"。
中文学校里不光能学中文,还有许多兴趣班,美术类、乐器类、舞蹈类、体育类、甚至有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方便孩子一站式、把想学的都学完,免去家长频繁接送的麻烦。
家长们也是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圈子。和他们接触和交流,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阅历,得到许多启发。
社区中文学校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在澳洲,哪怕是华裔孩子,也以英文为第一语言。对他们来说,中文既不是第一语言,也不是第二语言。生长在英语环境,又有家庭的中文环境,他们在心理上对中文和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归属感。他们学起中文,虽然比非华语背景的孩子容易,但比在中国学中文难得多。毕竟语言文字的学习需要大量练习和使用,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中文课是不够的。
作为社区中文学校的老师,我个人体会的教学特点和难点如下:
1、 不少孩子觉得周末来学中文是额外的负担,从情绪上有一定的抵触。别的孩子周末可以玩儿,我为什么要学中文?这是许多孩子最初的想法。人在情绪抵触的时候,会表现得逆反。无形中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
2、 由于学生背景的差异、年龄的差异、中文基础的差异,很容易出现众口难调的尴尬。
3、 澳洲主流学校的教学风格与中国不同,约束少些,更尊重个性。看看课堂纪律就知道了,这里的孩子不会老老实实的坐着,无论何时,有问题了都会大胆提问,没有拘束感。
他们不习惯单向说教式的授课。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以双向互动为主,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到东西。老师备课时,构思和准备游戏活动最费时间和精力。虽说不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备课的时间一点儿不比上课短。当然,随着经验的积累,重复教过的课,备课也就省事点儿。
4、 作为中文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还必须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动态。感觉和在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在这里,家长和学生是客户,中文教学便是我们提供的服务产品。因此,做好客户的需求调查,了解客户对服务的评价,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5、 除了中文,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应该涉及。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典故、名胜古迹、饮食和传统文化等等。因此,对老师的知识面有一定的要求。
因为我教的是中高年级,在知识面的扩展上,更容易有发挥的空间。
6、由于不属于义务教育,如果学生或家长的体验不好,随时会流失学生。这一点对于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来说,多少会有点儿心理压力。
我在中文教学上的成长路
一、进修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重视社区语言教学,开始推广社区语言教学资格认证。在职的社区语言教师都可报名,课程由悉尼大学提供,学费全免。通过考核,便可获得新州语言教学资格证书。目前这个教学资格证书还不是强制要求,相信未来会是社区语言学校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吧。
这是我来澳洲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对我来说,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感受一下西方高校教学的风格。
同学们教什么语种的都有。既是多元文化的互相学习,又结识了同行内的新朋友,了解行业信息,这些收获都不亚于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去公立小学观摩,也是有收获的经历。跟本地的小学老师学到不少控制课堂纪律、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妙招。
下图是证书颁发仪式上,我们排队等着上台,名字排序我是最后一个,有老师在后面,我好像没那么紧张了。白衣金发的就是可爱的珍妮老师。这是悉尼大学里那个像极了《哈里.波特》中魔法学院建筑的礼堂。好多游客慕名前来拍照。
二、吃一堑长一智
世上没有一个工作是容易的,教了中文才知道,真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可以说,我是在吃一堑长一智中成长的。举一个小例子:
刚当中文老师没多久,就接到校长一通电话,说有家长嫌我作业给得太多,不想再读了。其实,这也算不上啥事儿,把作业减量有什么难的。让我心里犯嘀咕的是,这么个小事儿,直接跟老师沟通不是更简单吗?为何绕着圈最后从校长那传达给我?这种被人投诉的感觉,确实不太爽哈。那时毕竟是新手,心理承受力还需要锻炼哈。
当时我很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除了主动找家长沟通。在布置作业的方式上,我也做了改进,对差距大的学生,我会布置不同的作业。这也算是我从中收获的进步。
后来,我就能坦然的理解了。或许,人家只是在聊天的时候,倒倒带孩子的苦水,提到孩子写中文的难,随口报怨一下罢了。而且,人家没有义务替我考虑我的感受。活着都不容易,我自己也是孩子的妈妈,将心比心,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但不久之后,这孩子还是没能坚持学中文,我心里多少会有自责,觉得自己影响了学校、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中文学习。我跟校长说了我的感受,校长开导我:不用往心里去,学生来来去去很正常,你刚来可能还没习惯。有些事儿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可能有许多因素综合着,很难说得清,完全没必要自责。
有趣的是,后来我又遇到有家长嫌作业少,跟我说,看着孩子书里好多空白,看着难受。
我真切的体会到,每个家长的期望不同,要求不同,我必须先做好需求调查,而后才能有的放矢。
自那以后,新接手的学生,我都会想办法和家长沟通一下,了解孩子的背景和需求。这样做,赢得了不少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及时的沟通,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利。许多家长都成了私下里的朋友,我们互相分享人生经验,共同成长。
三、没有架子的老师
我在国内曾做过企业内部培训师,给员工做培训。成人培训最忌单向说教,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凭什么对那些比我级别高的人说教。所以,培训,以双向互动交流为主,把想传达的知识点,渗透在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让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这样做,不仅学得生动有趣,而且学员的体会和记忆非常深刻。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刚讲完《积极的心态》,第二天就有学员告诉我:"昨晚差点儿又和老婆吵架,刚要发火,就想到你白天讲的道理,一下子就不那么生气了,想开了。" 当时,我挺有成就感的。
后来我在中文学校,面对中高年级,依然保持这种授课风格。不光是方式方法上,从心态上,我更喜欢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当然,如果是教低年级的孩子,则需要适当增加权威感。
下图,在国内某集团负责培训工作的时候,需要建立和管理集团及各下属公司的培训体系。但我最享受的,还是亲自站在讲台上。每周六一讲就是一上午,背后要花很多时间,设计课程、寻找案例、设计活动。这都是能让我迅速扩大知识面的过程。我很感恩那段时光。这个会议室就是我那时的战场:
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当年,企业内部培训师在国内还算新兴职业,国家刚实行资格证制,我正好赶上第一批。要拿证,少不了经过培训和考核。现在想想,当时学的东西,和后来在悉尼大学进修的语言教学课程,内容相当类似,都是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这一理念,我自然而然的用到了中文教学上。平时,我都有点儿条件反射了,带松子到处玩儿的时候,看到有趣的游戏和小道具,就会想,这个可不可以用在中文课上呢?点子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十次课,每次都用一个新游戏,玩得不重样儿,在玩儿中学。每次上课,孩子都充满了期待。
慢慢的,效果就出来了。陆续有家长向我反映,孩子以前不愿意上中文学校,现在一到周六高高兴兴的就来了。其实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以前表现得唯唯诺诺的害羞小女孩,现在能主动向我提问了。以前拘谨的小脸儿,现在总是洋溢着笑容。这便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有人说,你光带孩子们玩儿了,能学到东西吗?当然,中文的学习,不写不练是绝对不行的。"玩儿"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我的观念是:
某一堂课多学一两个字,对整个人生来说,影响微乎其微。但若能激发和保持孩子对中文、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和兴趣,将让他们受益终生。在未来的成长路上,只要兴趣仍在,随时可以重新拾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