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大利亚的美食有哪些
1、袋鼠肉
袋鼠肉的味道和牛肉很接近,但没有牛肉嫩,不过能有机会品尝一下澳大利亚国兽的味道,也是另一种文化上的体味。
袋鼠肉在大部分州允许销售,一些肉店有鲜肉供应,一些餐馆有袋鼠肉的美餐,价格跟牛肉差不多。吃烤袋鼠肉的时候要使用椒盐、柠檬和胡椒等作料,最好再来点辣椒压住本来的酸味,吃起来味道不错。
㈡ 南瓜在万圣节里有什么意义
万圣节是起源于英格兰凯尔特人 (Celtics,波士顿有支 NBA 球队,就叫做 Celtics) 民间,英文是 Halloween。这是个很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流行于英联邦成员诸国 (例如不列颠、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个节日俗称“鬼节”,据说英伦凯尔特人认为这天 (亦即 10 月 31 号) 鬼怪离人最近,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在房子前后布置一些稻草人、披头散发或者青面獠牙的鬼怪,以及雕饰成恶鬼形状的南瓜灯等。
从某种意义而言,万圣节有些像中国民间的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有些像端午节,人们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艾叶,含有种驱除鬼怪,化凶为吉的意思。后来天主教“入主”英伦后,就吸收了这个传统的民间节日,给它赋予了宗教色彩,特别是基督教特别看重的属灵的色彩。较之保守的犹太教,基督教自有其开明之处,但是因为历史上以色列人生存环境及弱势的原因,基督教的功利色彩是比较浓的,我估计凯尔特人万圣节的原始涵义很容易被天主教消化和吸收,天主教进而用来阐释其关于人的三个属性 (肉体、魂、灵),然后弘扬基督教教义,纪念天主教中的圣人,打压凯尔特人原始的鬼怪观念。实际上,Halloween 之 Hallow 来源于古英语 halwen,也就是现在英文词根“holy”(神圣)的意思。当然,随着基督教在西方特别是欧洲的失势,现在万圣节已经没有什么宗教色彩了,基本上就挂着鬼怪的名,成了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一个娱乐节日。
万圣节虽然定在 10 月 31 号,但是最有娱乐色彩的倒是万圣节的前夜 (Halloween Eve,亦即 30 号晚上)。这天,许多学校 (特别是小学) 都会为之搞些游行庆祝活动。男孩子们大抵会买个青面獠牙、口吐鲜红长舌的鬼怪面具带上,再买件千疮百孔的破衣服穿上,手里再拿个诸如塑料宝剑、流星锤子、三截棍等类似的武器;小姑娘家则一般将脸抹得花花绿绿,然后再着上特别的服装,打扮得像小天使,当然也有些标新立异的小女孩将自己打扮成巫婆样子的。这些万圣节服装和饰物大抵来自中国,商家每年都会发笔小财,一件脏兮兮的破布衣服就是20多美元----当然,万圣节过后,这些衣服就算是免费,估计也没有人要了。
万圣节最普遍最着名的象征物也许是杰克灯。现在一个“标准”的杰克灯实际上就是个南瓜灯。居民将南瓜掏空后,然后将南瓜雕刻成脸谱形状,再在里面点燃个蜡烛,放在门前或者台阶上,驱除鬼怪,图个吉利。最开始,据说凯尔特人部落没有南瓜,那时的杰克灯是用萝卜或者芜菁 (和普通的白萝卜差不多,但是圆而短,很多呈红色) 制成的。正因为这样,每年的收获季节,也就是万圣节前一段时间,商店和农场就会有大量的南瓜出售。这种南瓜通常不是作蔬菜卖的,而是作万圣节饰物卖的,因为这种南瓜和咱们平常吃的那种南瓜有些不一样,这种南瓜不怎么甜,清炖后一片一片的也不糊汤,非常不好吃。南瓜有大有小,小的只有一两斤,大的能有几百斤。当然,最多的还是那种二十来斤的南瓜,每个能卖五、六美金。
对像我这样喜欢逛农场的人来说,每年去农场摘个南瓜回来,几乎成了必修的功课,只是今年比较忙碌没有去而已。美国大城市郊区的农场主大抵是富得流油的,和那些偏远地区朴素而勤劳的农夫根本不一样。这些农场每到夏天和秋天会对外开放,让附近的居民采摘蔬菜和水果。这些蔬菜和水果往往比超市的更贵,但是因为是 locally grown (意思是本地产,老美打广告时常用的一个词),新鲜,所以还是能吸引一大批附近的居民,特别是周末,何况采摘蔬菜和水果 (特别是水果) 本身也充满乐趣。农场大抵带个小游乐场,或者也喂养有羊、鸡等动物,供小孩子玩耍或者参观。有的大农场还有简易火车或者长马车,将游客们从农场的停车场拉到农场不同的地方。马车坐墩往往是木条搭成的,或者是麦秸杆捆扎而成的,记得前年我冲着亚洲梨去了一个农场 (通常有亚洲梨的农场不多),步入果林,只见一对年轻的俄罗斯夫妇坐在果树下大口大口吃梨,微闭着眼睛,看样子非常陶醉。俄罗斯夫妇见我们走近,就彬彬有礼地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扬起手中的亚洲梨,连说好吃,说这种苹果比富士苹果好吃多了,极力向我们推荐,那神情带有激动和自豪,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原来这对俄罗斯夫妇以前没有吃过这种梨,误以为是苹果......
一个农场一般会种上几亩地的南瓜。这种南瓜产量极高,每到收获季节,南瓜藤枯萎了,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橙黄橙黄的一大片,只怕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时游客们就可以走到南瓜地里,挑选一个或者几个自己喜欢的南瓜,或中规中矩,或歪瓜劣枣般,结完账,笑嘻嘻地装入尾箱盖中。我在农场见过的最大的南瓜,有三百多磅,上书:“Not For Sale”----当然,由于南瓜太重,它和泥土接触的那一面被压平了。
万圣节前夜,因为是仲秋季节,天黑得比较早,孩子们吃罢晚饭,就迫不急待地穿上万圣节衣服,戴上面具,提着塑料制成的假杰克灯,在大人们的陪同下,三五成群地开始挨家挨户讨糖。显然,孩子们都喜欢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讨糖,例如排屋、公寓、房子较为密集的小区,或者是商家集中的 Mall。按照惯例,如果屋主做好了准备,希望孩子们去讨糖,就会将门廊的灯亮着,否则就应该将灯熄灭。有些好客的老美干脆连门都不关,搬个凳子坐在大门口,等候上门讨糖的孩子们。孩子们见谁家的灯亮着,就会跑过去按响门铃,带屋主开门后,孩子们就会笑道:“Trick or treat!”(意思是,请给糖吧,不然我就捣蛋啦!),然后将手中的假杰克灯或者袋子伸过去,装糖果。孩子们得到糖果后,会礼貌地说谢谢,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到下一家。偶尔孩子们还会表演个小节目,唱起歌谣,例如:“The sky is blue,the grass is green,,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当然,虽然孩子们得到的大部份是糖果,但是也会得到一些其它的,例如小玩具,或者一盎司包装的小袋薯仔片。一般不出一个小时,孩子们就能讨到 5 磅甚至 10 磅以上的糖果,反正够吃很长一段时间就是。
以前住在公寓里,公寓保安措施比较严密,大门是锁着的,只有工作人员和住户才能进入 (钥匙或者磁卡),孩子们进不去,所以就算我作了准备,买了糖果,也是没法发出去。今年不一样。大约离万圣节还有三周时间的一天,早上出门时,很惊讶地发现门外有一个塑料假杰克灯笼,灯笼里有一些糖果和一些小礼品,还有一扎小棍棒,灯笼旁边还有一把小雨伞。灯笼里有一张飞页,上面大约写了这样的话:
" 万圣节快乐!首先希望您喜欢我给您的小礼物;然后,请您准备两份的礼物,将此飞页拷贝两份,分别送给您的两位邻居。记住,您得在晚上悄悄地送,不要让邻居发现是您送的!最后,将此飞页张贴到您门上,表明您已经收到了礼物,您的邻居就不会将第二份礼物送到您家......"
很有些像以前的幸运链游戏,对不对?只是有些滑稽的是,万圣节过后,我将贴在门上的飞页扯下时,一不留神,胶带纸将门上的漆也沾掉了一小块......
随后几天,我从商店买了个南瓜,用小刀挖了几个小洞,做了个简易脸谱,放在了走廊上,至于南瓜里面的蜡烛或者小电灯,就懒得折腾,免了。万圣节前两天,从 Giant Food Store (一家食品超市) 买了 10 美金的糖果,三袋,拆开包装,将糖果倒在篮子里。那天早早吃完晚饭,将走廊和门廊的电灯开着,自己则坐在楼梯上,拿本书边看边等第一个按门铃说 “Trick or treat”的小孩。果不其然,大约六点钟,久候着的门铃响了,一时只觉门铃声是多么地亲切、熟悉!打开门,只见门口站了四、五个孩子,一齐道 “Trick or treat!”,有的满面羞涩,有的满脸企盼,似乎脖子都拉长了些......当然这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啦!孩子们的家长则在马路上呆着。打发了这帮孩子后,将门关上,很快门铃又响了......这样不到一刻钟,妈耶,我的三包糖差不多发完了!于是只得开车去商店,心里一盘算,将牙一咬,又花了大约 60 美元,拎回了大约 20 包糖果,又急匆匆地赶回了家。心想再加 20 包糖,差不多可以打发了吧?如果还不成的话,我还有从 Costco 买来的一箱小薯仔片和蔬菜条,有 48 小袋呢,必要时也一起发掉算了......
㈢ 2011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万圣节是几号啊有的人说是10月31号,有的人说是11月1日,到底是几号啊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㈣ 万圣节都是哪些国家的主要节日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所以凡是西方国家都过万圣节,这些西方国家所在区域包括:欧洲、澳大利亚群岛、北美。
万圣节(Halloween)也称作南瓜节,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英语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北美、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
㈤ 澳大利亚的饮食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以肉类、鱼类、豆类和蔬菜为主。全国生产大米和小麦。肉类是澳大利亚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下介绍几种澳大利亚没食。
帕尔玛干酪鸡排其实起源于意大利和美国,它是澳大利亚几乎所有酒吧的主食。
最开始这道菜用茄子制作的,后来变成了鸡排,上面放着番茄酱、奶酪等,有些还会有火腿。它通常和沙拉和薯条一起食用。
澳大利亚也有很多素食菜肴,包括南瓜汤。南瓜汤很适合在寒冷的月份食用,越往澳大利亚的南部越容易找到。
尖吻鲈在澳大利亚被称为“Barramundi”,在当地土着语的意思是“大型河鱼”。尖吻鲈可以烤,也可以炸,非常鲜美。
袋鼠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美食。袋鼠肉是一种低脂肪的健康肉类,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袋鼠肉也是出了名的难烹饪。
袋鼠肉的味道最接近牛肉,不过它比牛肉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铁,热量和脂肪含量却更少。它也是omega-3的良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