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历史上比较着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有哪些
澳大利亚作家也许不如本国运动员那样出名,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毫不逊色。从国际畅销书作者毛里斯·威斯特、科林·麦卡罗、布拉斯·科特奈,到布克奖得主彼得·加雷和国际着名诗人莱斯·摩雷,澳大利亚作家为理解和定义本国文化作出了主要贡献。
澳大利亚出了大量诗人和小说家,如亨利·劳森,A.B.(“班卓”)佩特森、A.D.霍普、克莉丝婷娜·斯黛德和女王诗歌金奖(1992年)第一位澳大利亚获得者朱蒂丝·怀特。然而直到70年代,澳大利亚仍存在作为殖民地市场的问题,那就是文学输入远远多于文学输出。
也许受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的鼓舞,在过去30年里澳大利亚出版界出书不断增多,至今价值超过10亿澳元,其中50%以上的书籍为澳大利亚作家所着。
在过去20年里,许多澳大利亚散文作家在国际上建立了自己的声誉,如提姆·温顿、凯特·格伦维尔、珍尼特·特纳·霍斯皮托和大卫·马洛夫等。儿童文学也很繁荣,如图画书作者-插图作家阿里森·莱斯特和巴美拉·艾伦在他们的作品里描绘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地形地貌。澳大利亚作家在世界学术界亦不乏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着名的有批评家哲迈内·格里尔、学者德尔·斯宾德和历史学家英格·克兰丁南。
作家奥杰鲁·努纳科尔和萨莉·摩根等则为非土着澳大利亚人异常清晰地描绘了土着人的生活画面。
澳大利亚电影业取得如此卓着的国际声誉,应感谢澳大利亚的作家们。仅举一例,斯皮尔伯格的票房重磅炸弹《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托马斯·肯尼利的布克奖获奖小说《辛德勒的方舟》为脚本。同时,在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如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创作方面,澳大利亚作家亦走在前列。
诺埃尔·希利亚德(1929—)新西兰作家,曾就学于惠灵顿维多
利亚大学和师范学院,先后当过“南方十字架”劳动党报的记者、教师和“新西
兰听众”杂志的副编辑。1971年获奥塔戈大学罗伯特一伯恩斯奖金。他早期创作
以短篇小说为主,六十年代开始转向长篇,主要的长篇作品有《毛利姑娘》(1960)
《欢乐的权力》(1966)《绿河之夜》(1969)《毛利妇女》(1974)和《光荣
与梦想》(1978)。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毛利人,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愿望,他们
的所思和所想,涉及了新西兰社会突出的种族歧视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在国
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的这种创作思想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生
长在毛利人集居的吉斯伯思,和毛利人有过广泛的接触,耳闻目睹的桩桩事实唤
起了他对毛利人的同情,加深了对他们的理解,也触发了他的文思。作为一个白
人作家,他能站在毛利人一边,用文学的形式为他们伸张正义,揭露、谴责社会
对毛利人的世俗偏见和种族歧视,表达了“肤色不同,人格平等”的进步观念,
这确实是一难能可贵之举,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白人作家能如此打破禁忌,大胆
地描写这一令人敏感的题材。这也是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
评论家赞誉小说是“一部”新西兰的生活曲,……一部敏感的,有思想性的作品。
着名新西兰华裔作家:邓荣进博士
1944年生于南京市,是一位生在南京长在台湾的中国人,先后曾在“空中大学”、“实践大学”、“崇右技术学院”、“明新技术学院”等所学校担任过讲师及副教授。旅居纽西兰之后,先后出版了“轻描淡写纽西兰”、“纽西兰奇异奇案录”、“奇异纽西兰”、“千禧年的纽西兰”、“纽西兰社会传真”上集与下集、“南京人写纽西兰”、及“印象之旅”“蓝天白云下的小故事”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纽西兰时论”“纽西兰扎记”“大选年的纽西兰”等书。
侨居纽西兰之后,曾任纽西兰“中文一族”的专栏作家;“进报”及“纽西兰周报”的社务顾问及专栏作家、“东方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现任“中文先驱报”“新西兰镜报”专栏作家,每日为纽西兰各大媒体及网络撰写“邓博士谈时事”、“鹬鸵新闻”、“白云故乡的岁月”等专栏。
2003年、2004年均被纽西兰的网络媒体评为:“新西兰十大风云人物”之一,是“新西兰最有名望的的时事评论家及作家”。
邓荣进博士热衷宣扬中华文化,乐于助人,经常协助许多侨胞了解及适应新西兰的生存环境,并代为解决许多难题,亦参与大量的社区工作,极获大众及社区的推崇。
Ⅱ 现代澳大利亚文学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有了显着的进步。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着名3部曲:《戈尔康达》(1948)、《播种时期》(1957)和《大家伙》(1959)。澳共的创始人之一、重要左翼作家普里乍得,写过多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库纳尔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种人和土着人关系,并对土着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战后他发表的金矿3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描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侧面。
从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里,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弗兰克·哈代(1917~),他的长篇小说《不光荣的权力》(1950)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艾伦·马歇尔(1902~)擅长刻画儿童心理,以自传体小说《我能跳过水坑》(1955)着称;工人作家约翰·莫里逊(1904~)则主要反映工人生活,着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20世纪30~40年代在澳大利亚文坛上有一些关于文学流派和文艺观点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初期,与诺曼·林赛有关的“幻影派”诗人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表现形式,以取代风行一时的“丛林歌谣”,在诗歌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美。代表诗人有肯尼斯·斯莱塞(1901~1917)、罗伯特·菲茨杰拉尔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尔斯(1913~1955)发起了“津狄沃罗巴克运动”。“津狄沃罗巴克”是土语“合并”、“融合”的意思。英格默尔斯认为文艺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张作家、诗人应该从土着民族的艺术、诗歌和传说中汲取营养。这一运动是他们首先从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也是他们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土着民族文化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斯·哈里斯(1921~)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先锋派诗歌,即在诗歌创作上袭用英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
同时,意识流小说开始传入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1912~)在小说创作上着意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人类之树》(1955)、《暴风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怀特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作家。其他着名的作家还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着有《悉尼的七个穷汉》(1934)等;哈尔·波特(1911~)具有独特的风格,用词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说外,诗歌创作也很突出;伦道夫·斯托(1935~)的小说在写法上接近怀特,但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托马斯·基尼利(1935~)是一位多产作家,共有14部小说和3个剧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清新,被认为是近年来一位优秀作家。
诗人中最着名的是阿历克·德温特·霍普(1907~),此外还有着名诗人朱迪思·赖特(1915~)、戴维·坎贝尔(1915~1979)、詹姆斯·麦考莱(1917~1976)、道格拉斯·斯图尔特(1913~)等。
澳大利亚戏剧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最主要的剧作家有亚历山大·布佐(1944~)、戴维·威廉逊(1942~)、杰克·希伯德(1940~)、巴利·欧克莱(1931~)、约翰·罗默里尔(1945~)等。
Ⅲ 澳大利亚有什么文学名作啊最好有英文原名
澳大利亚文学
澳大利亚虽然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但在欧洲人登陆之前,当地的土着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时期,无文字,仅有萌芽状态的口头文学。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定居,以后才逐渐产生了见于文字的文学作品。因此,澳大利亚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的诗集是英国官员巴伦·菲尔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但艺术性不高。随后出现一批当地出生的诗人:威廉·查尔斯·温特沃斯(1793~1872)、查尔斯·汤普森(1806~1883)和查尔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着有《丛林歌谣与跃马曲》(1870)等。亨利·肯德尔(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小说的出现较迟于诗歌。最早类似小说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萨弗里(1794~1842)写于狱中的《昆塔斯·塞文顿》(1830)。但在1850年前后,游记、回忆录等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们向英国本土介绍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情况。后期,这种形式的作品更接近于小说。较有影响的作品是亨利·金斯利(1830~1876)的《杰弗里·哈姆林回忆录》(1859)、马克斯·安德鲁·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无期徒刑》(1874)和托马斯·亚历山大·布朗(1826~1915)的《武装抢劫》(1888)等,这些作品描写了放牧漫游、流放囚犯、绿林好汉、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大利亚生活场景,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期徒刑》,作者根据历史材料,在作品中揭露了澳大利亚早期的殖民流放制度。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于英国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没有形成澳大利亚文学自己的风格特色。多数作品在艺术上也不够精湛,特别是小说,往往侧重于叙述故事,忽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和心理描写。
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酝酿成立联邦,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同时,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袭击了澳洲大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生活愈加贫困,加之工作条件恶劣,因此,工人纷纷组织工会,举行罢工,争取民主,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蓬勃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给澳大利亚文学带来了新面貌。1880年约·费·阿基布尔德所创办的《公报》杂志公开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宣传激进主义、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报派”,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发展。阿·乔·斯蒂芬斯(1865~1933)担任编辑之后,开辟“红页”,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创作短篇小说和“丛林歌谣”,并组织出版长篇小说。在他的倡导下,许多作家踊跃创作,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繁荣的创作局面。民谣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尤为突出。
约瑟夫·弗尔菲(1843~1912)和亨利·劳森(1867~1922)是这个时期创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响的两个作家。弗尔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如此人生》(1903)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丛林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有明显的民主精神,语言生动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劳森既写诗也写短篇小说,出版过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1896)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和要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他的小说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塑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语言多用劳动人民的口语,朴实生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从现实出发,具有澳大利亚特色。他们对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短篇小说作家还有:幽默作家阿瑟·霍伊·戴维斯(1868~1935),反映流放犯生活的威廉·阿斯特利(1854~1911),反映海洋生活的乔治·路易斯·贝克(1855~1913),反映工人生活的爱德华·乔治·戴森(1865~1931)。迈尔斯·富兰克林(1879~1954)的表现男女平等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历程》于1901年发表,被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亨利·汉德尔·理查逊(1870~1946)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三部曲《马奥尼的命运》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歌谣创作的代表是安德鲁·巴顿·帕特森(1864~1941),他搜集整理并创作了大量的歌谣,有些在谱曲以后广为流传,《雪川来客》(1895)等诗至今为人传诵。其他着名诗人有玛丽·吉尔摩(1865~1962)和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等。前者的诗具有明显的民主性,而后者的诗作中较多地表现出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在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下,澳大利亚民族戏剧艺术也有所发展。1909年剧作家威廉·穆尔 (1868~1937) 发起,每年举行一次“澳大利亚戏剧晚会”。随后,路易斯·埃森(1879~1943)与万斯·帕尔默(1885~1959)等人共同组织了“先驱演员”团体。同时,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如埃森的《时机尚未成熟》(1912)、帕尔默的《黑马》(1922)、凯瑟琳·苏珊娜·普里乍得(1883~1969)的《先驱者》(1922)等。
20世纪2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小说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着名的三部曲:《戈尔康达》(1948)、《播种时期》(1957)和《大家伙》(1959)。普里乍得是澳共的创始人之一和重要左翼作家,她写过多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库纳尔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种人和土着人关系,并对土着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战后的金矿三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描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侧面。在战后到6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里,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弗兰克·哈代(1917~ )以长篇小说《不光荣的权力》(1950)抨击了社会的黑暗;艾伦·马歇尔 (1902~ )擅长刻划儿童心理,以自传体小说《我能跳过水坑》(1955)着称;工人作家约翰·莫里逊(1904~ )则主要反映工人生活,着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30年代至40年代在澳大利亚文坛上有一些关于文学流派和文艺观点的论争。30年代初期,与诺曼·林赛有关的“幻影派”诗人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表现形式,以取代风行一时的“丛林歌谣”,在诗歌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美。代表诗人有肯尼斯·斯莱塞(1901~1917)、罗伯特·菲茨杰拉尔德(1902~ )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尔斯(1913~1955)发起了“津狄沃罗巴克运动”。“津狄沃罗巴克”是土语“合并”、“融合”的意思。英格默尔斯认为文艺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张作家、诗人应该从土着民族的艺术、诗歌和传说中汲取营养。尽管这一运动没有产生出突出的诗人和作品,但自19世纪90年代之后,是他们首先从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也是他们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土着民族的文化的。这些观点吸引了一批青年诗人,对他们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40年代初期,马克斯·哈里斯(1921~ )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先锋派诗歌,即在诗歌创作上袭用英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
同时,意识流小说开始传入澳大利亚。继切斯特·弗兰西斯·科布(1899~1943)之后,帕特里克·怀特(1912~ )在小说创作上着意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人类之树》(1955)、《暴风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怀特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作家。其他着名的作家还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 ),着有《悉尼的七个穷汉》(1934)等。哈尔·波特(1911~ )具有独特的风格,用词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说外,诗歌创作也很突出。伦道夫·斯托(1935~ )的小说在写法上接近怀特,但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托马斯·基尼利(1935~ )是一位多产作家,共有14部小说和3个剧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 )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清新,被认为是近年来一位优秀作家。 当代诗人中最着名的是阿历克□德温特□霍普(1907~ ),此外还有朱迪思·赖特(1915~ )、戴维·坎贝尔(1915~1979)、詹姆斯·麦考莱(1917~1976)、道格拉斯·斯图尔特(1913~ )等。 戏剧自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剧作家有亚历山大·布佐 (1944~ )、戴维·威廉逊(1942~ )、杰克·希伯德(1940~ )、巴利·欧克莱(1931~ )、约翰·罗默里尔(1945~ )等。近10年来,剧院上演的澳大利亚戏剧不断增加,这些剧本大多着力反映澳大利亚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时代感,语言生动,富有民族特色。
Ⅳ 哪部澳大利亚名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1913年,他的作品被刊登在英国诗集“吉檀迦利 - 饥饿的石头”(国内一般翻译为“吉檀迦利”)。获奖理由是:“因为他是那尖锐,新鲜和美丽的诗,这首诗出来的高超的技巧和英语,他表示自己,所以他的诗学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Ⅳ 澳大利亚的名作家
1、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性描写和意识流间自由切换。他所创作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
但他在小说中娴熟的运用了叙述角度自由切换及意识流等的手法,使得作品成为超越平庸,获得极大成功。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
代表作品有《人树》、《风暴眼》等。
2、亨利·劳森
亨利·劳森(1867年6月17日- 9月2日1922) 是澳大利亚殖民地时期的着名诗人和散文作家,生于工人家庭。他从十七岁从事劳动,同时酷爱文学艺术。
他学习刻苦,写作勤奋,着有《亨利·劳森诗集》、《通俗诗和幽默诗》、《在路上》、《乔·威尔逊和他的伙伴们》、《丛林儿童》、《把帽子传一传》等诗和散文集十四部。
(5)澳大利亚有哪些文学奖扩展阅读:
作品风格:
1、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
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怀特并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样,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亚特有的事物上。
虽然他的小说大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写人,写那些超越地区和民族界线、其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环境都极不相同的人。
即使在他最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史诗《人树》中,尽管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而跃然纸上。
当怀特陪同他的探险家福斯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荒野以后,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于尼采式意志力并为之自我献身的戏剧的一个舞台。
2、亨利·劳森
劳森的作品题材广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澳大利亚人民要求独立反对压迫的愿望,情节动人,语言平易、通俗、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亨利·劳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澳大利亚文学
Ⅵ 20世纪30-40年代澳大利亚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20世纪30—40年代在澳大利亚文坛上有一些关于文学流派和文艺观点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初期,与诺曼·林赛有关的“幻影派”诗人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他们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表现形式,以取代风行一时的“丛林歌谣”,在诗歌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美。代表诗人有肯尼斯·斯莱塞(1901—1917)、罗伯特·菲茨杰拉尔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尔斯(1913—1955)发起了“津狄沃罗巴克运动”。“津狄沃罗巴克”是土语“合并”、“融合”的意思。英格默尔斯认为文艺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张作家、诗人应该从土着民族的艺术、诗歌和传说中汲取营养。这一运动是他们首先从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也是他们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土着民族文化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斯·哈里斯(1921—)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先锋派诗歌,即在诗歌创作上袭用英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
同时,意识流小说开始传入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1912—)在小说创作上着意运用意识流手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人类之树》(1955)、《暴风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怀特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作家。其他着名的作家还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着有《悉尼的七个穷汉》(1934)等;哈尔·波特(1911—)具有独特的风格,用词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说外,诗歌创作也很突出;伦道夫·斯托(1935—)的小说在写法上接近怀特,但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托马斯·基尼利(1935—)是一位多产作家,共有14部小说和3个剧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清新,被认为是近年来一位优秀作家。
Ⅶ 历史以来澳洲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历史上,澳洲共涌现出了大批在科研领域非常杰出的人才。以12位澳大利亚诺贝尔奖得主为代表。他们分别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化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领域。
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 亨利•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
威廉• 劳伦斯•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
19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威廉•亨利•布拉格与他的儿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合作进行研究,发现了利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技术,此项新技术的应用为稍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基础,父子俩因此共同赢得了诺贝尔奖。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科洛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1916-2002)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亚历山大•普罗科洛夫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乡村,20世纪20年代和父母一起移居到前苏联。他与俄罗斯的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Nikolay Gennadiyevich Basov)以及美国的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在量子电子学领域开展研究,并发明了“微波激射器”(一种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和用“光”代替“微波”的& #28608;光器。他们因此被共同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霍华德•弗洛里爵士(Sir Howard Florey) (1898-1968)
194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霍华德•弗洛里爵士由于发现了青霉素及其对于传染病的疗效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弗洛里的这一研究带来了青霉素的大批量生产,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挽救了数百万细菌感染患者。弗洛里同样引领了其它许多抗生素的研发工作。霍华德•弗洛里曾在阿德莱德大学接受教育。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1899-1985)
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弗兰克•伯内特爵士因其提出了关于抗体形成原理的克隆选择学说以及发现并证实了动物抗体的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而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伯内特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流感病毒在小鸡体内的作用。他的发现促使人们理解了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而这在器官移植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伯内特毕业于墨尔本大学。
约翰•埃克尔斯爵士(Sir John Eccles) (1903-1997)
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约翰•埃克尔斯爵士因其对神经冲动传导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发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和控制人体的,并进一步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埃克尔斯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工作。
伯纳德•卡茨(Bernard Katz) (1911-2003)
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伯纳德•卡茨出生于德国,1939 年赴澳大利亚与约翰•卡鲁•埃克尔斯(John Carew Eccles)在悉尼医院共同进行研究。随着二战的进行,卡茨于1941年成为澳大利亚公民。他因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之间的传导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
彼得•查尔斯•多尔蒂教授(Professor Peter Charles Doherty) (1940- )
199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彼得•多尔蒂教授因其在探索免疫反应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多尔蒂与他的同事罗尔夫•辛克纳吉(Rolf Zingernagel)共同发现白血球必须识别入侵病毒和其它分子才能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多尔蒂曾在昆士兰大学学习兽医学,并在堪培拉的约翰科廷医学研究学院完成其在免疫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巴里•马歇尔教授(Professor Barry Marshall) (1953- )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巴里•马歇尔教授与罗宾•沃伦博士由于共同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马歇尔通过亲自吞食自己培养的这种细菌,再用抗生素来治愈自己,从此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于胃病的认识和对胃溃疡的治疗方法。他曾就读于西澳大学,目前仍在西澳大学任教。
罗宾•沃伦博士(Dr J Robin Warren) (1937- )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罗宾•沃伦博士与巴里•马歇尔教授共同赢得了诺贝尔奖。在他们二人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皇家珀斯医院的病理学家沃伦在对患者活组织切片的观察中发现,50% 的患者胃的下半部分寄生有微小的弯曲状细菌,而细菌所在位置的胃粘膜总伴有发炎症状。他同马歇尔共同验证了他们的理论。沃伦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
诺贝尔文学奖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 (1912-1990)
197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怀特以其史诗般及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怀特的着名作品包括《男人之树》、《暴风眼》。他的作品还获得过其它很多奖项,其中包括"迈尔斯‧富兰克林奖",也因此在现代文学世界中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一席之地。怀特或许是中国被研究最为广泛而深入的澳大利亚作家,他的许多作品已被译成中文。
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康福思爵士(Sir John Cornforth) (1917- )
1975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约翰•康福思爵士由于其对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酶的化学特性与三维结构的相关性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他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系统的反应机制。康福思毕业于悉尼大学有机化学专业。
Ⅷ 澳大利亚1985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共几位
澳大利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5年 医学奖
巴里马歇尔博士(Dr Barry Marshall)与J罗宾?沃伦博士(Dr J Robin Warren)
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病中的作用而荣获诺贝尔奖。
马歇尔博士毕业于西澳州大学。
沃伦博士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
1996年 医学奖
彼得查尔斯都第博士(Dr Peter Charles Doherty)
由于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都第博士在昆士兰大学获得医药外科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1975年 化学奖
约翰华卡普康弗瑟爵士(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
由于在生命物体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康弗瑟爵士毕业于悉尼大学。
1973年 文学奖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
凭力作《男人之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怀特的其它作品也获得过很多奖项,其中包括"迈尔斯富兰克林奖"。
帕特里克怀特是在悉尼接受教育的。
1963年 医学奖
约翰克鲁艾克勒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
由于在神经和大脑如何工作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
约翰爵士是在墨尔本接受教育的。
1960年 医学奖
(弗兰克)麦克法兰波内特爵士 (Sir(Frank) Marcfarlane Burnet)
波内特爵士由于在器官移植的基础 -- 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据说他为现代生物工艺学和遗传工程学奠定了基础。
波内特爵士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医学和外科学专业。
1945年 医学奖
霍华德沃尔特弗罗里爵士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弗罗里先生由于开发出盘尼西林而被授予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在过去的那一个世纪中,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人能幸存下来全要归功于弗罗里爵士的贡献。弗罗里研究结果的意义远远不只是研发出盘尼西林和挽救了众多生命。发现盘尼西林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盘尼西林还为其它抗菌素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
霍华德是在阿德莱德接受教育的。
1915年 物理学奖
(威廉)劳伦斯布莱格爵士 (Sir(William)Lawrence Bragg)
(威廉)劳伦斯布莱格爵士由于与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莱格爵士一起在使用X光分析水晶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被共同授予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威廉)劳伦斯布莱格也成为了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威廉)劳伦斯布莱格爵士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
Ⅸ 澳大利亚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是谁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1973年作品《风暴眼》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1932年,怀特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研读现代语言,毕业后留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赴中东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怀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快乐的山谷》(1939)、成名作是《人之树》(1955),这部长篇巨着获“澳大利亚的创世纪”之称,给作家带来国际声誉。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