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罗宾威廉姆斯为什么被称为我的抑郁船长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I)
出生日期 1952-07-21
出生地 Chicago, Illinois, USA
人 物 简 介
1952年出生于芝加哥的罗宾-威廉斯,早在高中毕业之前,与生俱来的戏剧天分就已闻名遐迩,毕业时他被选为全校最幽默风趣的人及最有可能出人头地的人。这些称号现在都一一被证实了。高中毕业后,罗宾进入了南加州的克莱蒙特学院,主修政治。不过,不久之后他就转学到马理学院,改修戏剧。他浑然天成的戏剧才华使他获得了朱丽亚学院的入学许可 。在朱丽亚学院的三年间,他受到许多名师的指点及调教。1988年,他在百老汇的戏剧院成功演出了迈克-尼古拉斯制作的舞台剧《等待戈多》,一时成为佳话。
罗宾跃进大银幕是从1982年起,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是《大力水手》,接下来他参与了影片《盖普眼中的世界》、《莫斯科先生》的演出。在罗宾参演的影片中,最擅长的要算喜剧。这其中包括着名影片《飞天法宝》、《霍克船长》、《玩具兵团》、《勇敢者的游戏》、《超级插班生》、《美梦成真》等。这些大人、小孩都喜爱的影片,带给观众不可磨灭的欢笑。
罗宾-威廉姆斯曾四次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以影片《早安越南》中善良风趣的电台DJ入围;第二次是在《死亡诗社》中饰演老师;第三次以《奇幻城市》一片入围;第四次是1997年他在《好人威尔-杭汀》中饰演心理医生,这个角色为他勇夺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罗宾不但是戏剧天才,也广受影迷的喜爱。他曾得过四项艾美奖,并在迪斯尼的卡通长片《阿拉丁》中担任神灯的配音,得到好莱坞外籍媒体联合会所颁发的特殊成就奖。他与罗伯特-德尼罗合演的《睡人》中的医生,也让他展现了不凡的演技。不论他扮演的是医生、老师还是机器人,有一点都是不容质疑的:他永远是诚实善良的好男人形象的代言人。
除了演艺事业外,罗宾还积极参与人道组织团体。他指导了
Ⅱ 罗宾·沃伦的个人简历
1961年,获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硕士学位。
1961年,供职于南澳大利亚伍德威尔市伊丽莎白皇后医院。
1962年,成为阿德莱德医学与兽医学研究所注册血液病学和临床病理学医师。
1964-1966年,成为墨尔本皇家医院注册临床病理学医生。
1966-1968年,成为墨尔本皇家医院注册病理学医生。
1967年,成为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院研究员。
1968-1999年,出任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家。现已退休。
Ⅲ 《死亡诗社》的导演是哪个国家的
彼得•威尔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原名彼得•林德塞•威尔,父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曾因去欧洲旅行了一段时间,回来以后他进入了一家电影公司,并学会了电影拍摄和制作的技巧。1971年他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三个要走》,随后拍摄的《悬崖下的野餐》成为其经典之作。1989年威尔又和罗宾•威廉斯合作,拍摄了影片《死亡诗社》,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提名。1998年,威尔和金•凯瑞合作拍摄了电影《楚门的世界》,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通观威尔的影片,而他一手发现或捧红了包括梅尔•吉布森,哈里森•福特等巨星。
彼得·威尔-基本资料
姓名:彼得•威尔 性别:男 出生地点:澳大利亚悉尼 出生日期:1944年8月21日 星座:狮子座 国籍:澳大利亚 职业:导演
编辑本段彼得·威尔-个人经历
彼得· 威尔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悉尼,父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他也曾尝试过他父 彼得•威尔
亲的行当,不久便踏上了欧洲之旅。回到澳洲以后,他在联邦电影组(Commonwealth Film Unit)找到了
一份工作,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拍摄记录片和教育片。1971年,威尔执导了他的处女作《Three to Go》,但是影片并没有受到观众和影评家的关注。 1974年,他又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吃掉巴黎的车》(The Cars That Ate Paris),这部灰色调的喜剧/惊悚片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随后一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悬岩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更大的成功。影片讲述了几个女中学生在澳大利亚内陆深处失踪的故事,这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并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 1981年的《加里波底》(Gallipoli)使威尔首次斐声国际影坛,也为他赢得了澳大利亚电影协会(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最佳导演奖。 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在片中饰演两个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作战的朋友之一,该片受到了国际影评家们的一致赞誉,也确立了威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第二年,他推出了 彼得•威尔
影片《灾难岁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并再次请吉布森担纲主演。《灾难岁月》以1965年印尼苏加诺(Sukarno) 统治集团被推翻时期发生的一段浪漫恋情为背景,影片参加 《楚门的世界》
了戛纳电影节的角逐。对威尔来说,该片也为他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1985年威尔携《证人》(Witness)登陆美国。《证人》讲述了一名受伤的费城警察(哈里森-福特主演,Harrison Ford)在一个阿们宗派家庭里疗伤期间,亲眼目睹的文化冲突的故事。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哈里森除了能在那些高成本制作的动作片中一展风采,也有能力演好其它角色;威尔也因为此片而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随后威尔再次与哈里森合作,1986年推出了《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该片系根据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的小说改编而成,但没有前一部影片叫座。 1989年,威尔以《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再次重拳出击。正如《证人》让 《加里波底》
哈里森-福特再展雄风一样,《死亡诗社》也让该片的主演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迅速窜红,并让威尔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以及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的奖项,该片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问题影片的代表作。随后,威尔又执导了另一部影片《绿卡》(Green Card),进行了另一种风格的探索。该片为威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该片情节稍嫌繁琐且内容偏题,最多只能算是一部闹剧。 《绿卡》
1993年威尔推出的《无畏》(Fearless)被证明是一部失败之作,片中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扮演一位空难幸存者,他一直试图摆脱内心恐惧,过上正常的生活。 1998年,威尔执导了《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这部影片中金-凯瑞首次担纲主演,浑然不觉中他成了一部肥皂剧的主角,他的生活被电视台转播,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为安排的。这部黑色幽默的超现实主义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正被媒体侵蚀着。影片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威尔也因此片而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并获得许多其它荣誉。2003年的《怒海争锋》也获得好评
Ⅳ 侠盗公主的介绍
本片讲述罗宾和威尔陪伴生命垂危的理查国王回到祖国英格兰后,却发现必须面对再一次的危机,一心想当上英国国王的约翰王子决心不择手段除掉第一王位继承人菲力普王子,罗宾和威尔遂决定保护菲力普的安全,但两人却不幸落入宿敌诺丁罕郡长之手,致使英国王室危在旦夕。此时,善骑射、颇有乃父之风的罗宾汉之女葛雯不顾父亲的反对,与菲力普王子联手设法解救罗宾和威尔,粉碎约翰王子和诺丁罕郡长篡位的阴谋。
Ⅳ 罗宾·威廉姆斯的资料!(不要作品!)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全名:Robin Williams
生日:1952年7月21日
出生地:美国芝加哥
毕业于:纽约,茱莉亚学院
提起罗宾·威廉姆斯,大部分影迷都会赞叹---他是一位天才的喜剧大师。无论是男扮女装深情演绎的《窈窕奶爸》、还是乌龙百出的《怀胎九月》,罗宾·威廉姆斯都能让人捧腹大笑,而后又久久回味。罗宾·威廉姆斯从一名脱口秀主持人到着名电视喜剧演员,从喜剧明星到好莱坞一线巨星,二十多年星海沈浮,罗宾·威廉姆斯的故事让人笑中有泪。
1952年7月21日罗宾·威廉姆斯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巨蟹座的他对童年始终怀着无法割舍的依恋,即使在中年以后他仍会不断回忆曾有的欢乐和幸福。年轻时代的罗宾·威廉姆斯受星盘中主星排列的影响,具有流利的口才,他从容不迫、有调动其他人情绪的魔力。他非常细腻,但这份细腻往往能以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罗宾·威廉姆斯最初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他的思维很快,擅长搞笑,一次偶然的机会使罗宾·威廉姆斯参与了电视喜剧的表演,从此罗宾·威廉姆斯爱上了喜剧。罗宾·威廉斯因出演多部电视喜剧而迅速成名,在26岁的时候随着电视影集《外星骄客》的热播,他名满全美,一时间无人出其左右。
罗宾·威廉姆斯星盘中显示这个巨蟹座的弱点是性格被动、有寻求庇护的潜意识、在低谷和危险面前会不知所措甚至选择其他方式进行逃避。罗宾·威廉姆斯成名后也曾面临事业的低潮,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他染上毒瘾、沉醉于酒精中,连美满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罗宾·威廉姆斯最终从人生的低谷走了出来,重获新生的他对各种事物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表演中更能以不动声色的情态表现深邃复杂的人物内心。
复出后罗宾·威廉姆斯发挥出巨蟹座对事业认真执着的潜能,他先后出演了《春风化雨》中现代开明的老师、《睡人》中乐于助人的医生,影迷们惊喜万分地发现罗宾·威廉姆斯正悄悄向实力派的阵营迈进。近年来,罗宾·威廉姆斯的《早安越南》、“奶爸”系列,《野蛮游戏》和《家有杰克》等片都成为新的票房毒药。罗宾·威廉姆斯的影片与普通喜剧最大的区别在于:无论就事论事还是针对社会现象,他都能在笑声背后融入浓厚的真情。比如着名的《窈窕奶爸》将父爱表达得幽默真挚,从一个侧面表现对单亲家庭的关注。而《不可能的拍档》则描述两位男主角被分手多年的前女友要求帮忙找寻她的儿子,因为这个儿子可能是他们其中一个的亲生骨肉。于是两个男人一起上路,一路笑声不断。整部影片又一次切入了亲情这个主题。1997年,因在《骄阳似我》中的出色表演,罗宾·威廉姆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罗宾·威廉姆斯在一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后,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他在影片《一小时快照》中做了回罪犯。而片中的“赛伯伯”纵是罪犯也充满了温情,看过影片之后,不少影迷唏嘘不已。
巨蟹座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想象、小说、电影的创作方面。罗宾·威廉姆斯曾担任网站内容作者和编辑。罗宾·威廉姆斯每周在网络上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小说录音朗读。在第45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中,罗宾·威廉姆斯获得了最佳诵读喜剧专辑奖。
从罗宾·威廉姆斯的星盘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是重视家庭的。受月亮的主宰,他的情绪时缺时圆。因此,他能够敏感地体察到女人的情绪变化,可以算是个模范丈夫。第一次婚姻失败后,1989年,罗宾·威廉姆斯迎娶玛莎。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婚姻,成了绯闻绝缘体。
近来罗宾·威廉姆斯正在以不同的形象和角色努力洗去其为大众熟悉的喜剧造型,让我们祝福这位巨蟹座的喜剧大师。
金球奖组委会日前宣布,着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将在明年1月赢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他曾5次赢得金球奖。
据悉,由于52岁的威廉姆斯“对娱乐圈的卓越贡献”决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除了在音乐片和喜剧片《TheFisherKing》、《早安,越南》和《Mrs.Doubtfire》出任男主角并3次获得金球奖最佳演员奖外,威廉姆斯还由于在《阿拉丁》中的出色配音赢得了金球奖特别奖,由于在《Mork&Mindy》中的表演赢得电视剧最佳演员奖。与此同时,好莱坞外语片协会还宣布了明年金球奖小姐的人选。今年的金球奖小姐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女儿、16岁的凯特琳·伊斯特伍德。(广州日报 小于)
喜欢罗宾威廉母斯,是从他的《道菲尔太太》开始的。后来他的电影看多了,就发现他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特别的。《死亡诗社》里的教师,《妙手真情》中的医生,《他活了200岁》中的机器人,《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医生……
喜欢他的特别,喜欢他的幽默,喜欢他通过角色带给我的那些思索……
性别 : 男明星
国籍 : 美国
出生 : 芝加哥市
所在 : 美国
生日 : 1952 / 2 / 21
生肖 : 龙
星座 : 双鱼
“我们把角色塑造成这样:他在智力方面大约相当于一个10岁或者7岁的孩子。但身强体壮,能做手工和苦力。”
一个7岁顽童,一个单口相声明星,把这两者加在一起,再添点自省,你就得到了罗宾。威廉姆斯。他说的话,90%都是逗人发笑的快板,掺杂着淘气、模仿、跳跃思维,但时不时的,他那表面搞笑的言谈举止就会出现一点裂缝,让我们瞥见一个沉默的罗宾。威廉姆斯,一个在正剧中如此充满感染力的罗宾。威廉姆斯。
在由大卫。杜楚尼自导自演的《心碎往事》里,罗宾。威廉姆斯扮演Pap鄄pass,一名智障者,充满爱心的无与伦比的可爱傻瓜。罗宾。威廉姆斯留着整齐的银色胡子,正好和衬衣领口处冒出来的胸毛彼此呼应,他坐下来谈关于《心碎往事》的一切,他的女儿,接下来的计划,以及关于奥斯卡激情昂扬的演说。
关于角色
他在智力方面大约相当于一个10岁或者7岁的孩子记者:你花了多长时间,创造出Pappass这个角色?
罗宾。威廉姆斯(以下简称罗宾):只要去了解那些高度智力残疾的人就行了。你可以说“智障”,或者说“傻蛋”。不过这类人都有一些特定的外貌特征,不好模仿,所以我们就把角色塑造成这样:有生存能力,但智力和情感有缺陷。他在智力方面大约相当于一个10岁或者7岁的孩子。但身强体壮,能做手工和苦力。所以在电影里我就像肌肉,安顿。叶尔金(AntonYelchin,剧中扮演画家汤米)则像大脑。他在某些方面渐渐成为我的指导。
记者:你女儿Zelda这次也在电影里有一个角色,她是怎么得到的机会?
罗宾:她……是大卫决定的……有一次我们排练,大卫一直搞不定那部分剧本,我女儿走过来说:“能让我读吗?”我说当然,于是她就为大卫读了这段剧本,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大卫表示要用她。从她第一天在片场拍戏起,一切就都那么自然,或许是天份还是什么,她似乎明白一切她应该做的。而且她也一点不骄傲,不大牌,她对每个人都很庄重,所有人都说:“你女儿真是一个好演员,而且有亲和力。”
记者:你习惯在电影里出现自己的孩子吗?
记者:目前为止没问题!
再说又没有ParisHilton的录像带(大笑)。目前她还想表演,但我们想让她继续上学,我们一直跟她讲:“纳塔丽。波特曼!榜样!朱迪。福斯特!学位!(笑)”
关于喜剧
《窈窕奶爸》已经辉煌过了,没必要再继续拍下去记者:和《失眠》(Insom鄄nia)以及《最终剪辑》(TheFinalCut)之类的正剧相比,这个角色有什么挑战性?
罗宾:很不一样,这一次又涉及到精神障碍的话题。
嗯,正剧……它基本上仍是一部剧情片,给予角色的尊严不比任何一部电影少,这个“怪物”总是在试图寻找人性,和《失眠》一样。即使是最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也仍然有自我意识指导生活,要知道,他有社会关系,有自我形象,即使他和父亲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在父亲过世后,他仍然保留了最美好的回忆,哪怕他父亲是个醉鬼,经常戳他的痛处,对他很坏。
记者:最近你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演剧情片了。
罗宾:因为这是惟一到头来让我觉得不错的选择……
记者:以后还会拍喜剧吗?
罗宾:如果剧本有趣的话,我还会的。
记者:有传闻说要拍《窈窕奶爸》续集,这消息从哪里传出来的?
罗宾:我想大概从哪个摄影棚里传出来的吧(笑)。
记者:你会演吗?
罗宾:好就演,不好就不值得去做。
记者:不过没有你他们根本没法开拍。
罗宾:他们可以的,会有另一个穿着拖裙的男人的……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它已经辉煌过了,没必要再继续拍下去。好比法国卖座影片《一笼傻鸟》重拍了两三次,有两次还行,有一次感觉真的很奇怪……当然如果他们写出好剧本,那很棒,但没有———没有收入上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必须得把续集拍出来!这部电影已经为我们储藏了足够的钱币,还是歇歇吧。
关于奥斯卡
我永远做不了奥斯卡主持人,即使邀请我也不去记者:上周美联社有个关于下届奥斯卡主持人的新闻,说你是候选之一。
罗宾:我永远做不了这个,哦天啊,绝不。我可是奥斯卡最恐怖的噩梦。有一年他们干脆给了我7秒延时,而且从我刚一进场算起!
(笑)有的人会当主持,而且明显比我当得好……那是个很艰巨的晚上啊!只要10分钟一过,人们就开始着急上火了。失败者的数量直线上升,而且没上限!如果你注意到今年奥斯卡的话,那简直就是个游戏节目,跟《猜猜价》一样。“你,穿得像南瓜的那个,赶紧上台,你拿奥斯卡了,成交吧!”真是超现实。
最绝的是他们会把所有提名的人都叫到台上去,最后只留一个。在后台的人就开始忙开了,发邮件!打电话!简直像广播电视网———干脆放个摄影机得了,这就是娱乐业的未来。
要我说,就应该把小金人搁到舞台中央,第一个冲到台上把它抢到怀里超过3秒钟的就算赢———做成真人秀嘛!
不不不,我永不当主持,选错人啦!名单上还有谁?
记者:即使学院邀请你也不去?
罗宾:不,即使邀请我也不去。他们确实邀请过,反正也不给钱。这是一单大活儿,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主持过,他们要提早3个月准备。
关于导演我没兴趣当导演,我甚至从来没想过当导演记者:跟其他导演比,大卫。杜楚尼怎么样?
罗宾:他可以跟任何导演比。
记者:那跟他们比有什么不同?
罗宾:他自言自语(笑)。
我亲眼看见的。我只跟少数几个人合作过,我从来没见过、也没想过一个人可以同时既导又演。我跟他同场演戏的时候他经常会这样———“这是我演的?”或者“我演的怎么样?”我就说,“我是弱智,我看不出来。”(笑)。除此之外,我觉得他很有潜力,第一部电影,第一个剧本……
作为编剧,我觉得他非常不错,作为演员也很优秀,但是身兼演员和导演,我觉得……很难。
记者:你有兴趣做导演吗?
罗宾:不,完全没有。因为就像彼得。威尔(《楚门的世界》、《怒海争锋》导演)说的:“我总是想做导演,但既然这行当里还有管道工(意指开拓者,垫背的)存在,那我可不想做个管道工。”我甚至从来没想过当导演。我知道有些人在做,他们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了。
关于记忆
第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是《2001太空漫游》记者:你会感到压力吗?
罗宾:当然了。当你不拍的时候,当你从那个榜单里掉下来的时候,你曾是最有权力的100人,突然间人们感觉,就好像你不能再往前冲了……
记者:记忆中第一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是什么?
罗宾:《2001太空漫游》。我记得是跟我爸妈在电影院里看的,下巴都掉了。那会看的是全景电影系统(Cinerama),都不用嗑药,彻底看晕了,狂掉口水。当然硬件设施只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科幻这东西,我超级上瘾,再加上库布里克。如此超现实,我都傻了,“什么东西?
嗯?那小孩是怎么回事?“(指片尾出现的新人类”星孩“)
记者:那你现在看懂了么?
罗宾:看了很多书之后我懂了。原来整个电影都是在讲进化的每一步,看着看着你就会惊叫,哦!终于!(笑)
记者:那电影本来是要以“星孩”摧毁世界做结尾的……
罗宾:哇,看来库布里克也不喜欢汽车啊!(世界毁灭了,人们只好开始步行,大概罗宾是个步行主义者编者注
或许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让罗宾·威廉姆斯有着从容不迫、机智幽默地调
动体内及身边形形色色元素的魄力与细腻,无论是优秀的脱口秀演绎,还是男扮女装深情出演的《窈窕奶爸》,都无所不用其极地呈现出一个天才的喜剧大师,一个以其终生成就的光环来换取掌声的银幕影人。或许是他那下意识保护自我的强烈潜意识,使他在人生的低谷浅聍低唱,无语徘徊,却又峰回路转地由于对人生的深切感悟而为演艺之路涂抹上了更为丰富的维度。初出茅庐的罗宾·威廉姆斯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未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1987年,他凭借在影片《早安,越南》中出色的表演,走出了事业的逆境,更让他获得了金球和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1990年,他又与罗伯特·德尼罗一起主演了《无语问苍天》。在影片中罗宾扮演了一位内向、羞怯的精神病医生,他出色的演技让同行大为惊叹和赞赏,而这又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而1997年的影片《心灵捕手》最终将他推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领奖台上。
一个聪明的演员总是懂得运用某一具体的形象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一个实力派的演员更是懂得在被观众定型之后适时地改变戏路。罗宾·威廉姆斯也做过这样的改变。2002年,他接拍了心理惊悚片《失眠》,一反往日观众对他正面形象的认可,让不少熟悉他的人们眼前一亮。同年,罗宾又出演了惊悚片《一小时快相》,用影评人的话来说,罗宾·威廉姆斯玩起那种不动声色的阴险变态来,比罗伯特·德尼罗在《恐怖角》中的复仇者还要让人不寒而栗。显然,在心理惊悚片的演出中,罗宾找到了久违的表演快感,于是又在2004年出演了曲折离奇的科幻片《最终剪接》。
当然,说到罗宾·威廉姆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在2004年获得了“金球”的“终生成就奖”。这位天才的、以喜剧着称的明星以他超凡的演技和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金球奖评审委员会和全球影迷的肯定,为他已经度过的五十二年的生命历程中又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或许是“终身成就奖”激励了罗宾更多的创作热情,他又以《心碎往事》中的不俗表现,回馈了所有拥戴他的影迷。这就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罗宾·威廉姆斯——一个永远拥有追逐之心的表演天才。他正醉心于永无止境的演艺世界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表演魅力与光芒。
Ⅵ 彼得·威尔的人物生平
彼得· 威尔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悉尼,父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他也曾尝试过他父亲的行当,不久便踏上了欧洲之旅。回到澳洲以后,他在联邦电影组(Commonwealth Film Unit)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拍摄记录片和教育片。1971年,威尔执导了他的处女作《Three to Go》,但是影片并没有受到观众和影评家的关注。1974年,他又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吃掉巴黎的车》(The Cars That Ate Paris),这部灰色调的喜剧惊悚片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随后一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悬岩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更大的成功。影片讲述了几个女中学生在澳大利亚内陆深处失踪的故事,这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并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
1981年的《加里波底》(Gallipoli)使威尔首次斐声国际影坛,也为他赢得了澳大利亚电影协会(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最佳导演奖。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在片中饰演两个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作战的朋友之一,该片受到了国际影评家们的一致赞誉,也确立了威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第二年,他推出了影片《灾难岁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并再次请吉布森担纲主演。《灾难岁月》以1965年印尼苏加诺(Sukarno) 统治集团被推翻时期发生的一段浪漫恋情为背景,影片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角逐。对威尔来说,该片也为他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1985年威尔携《证人》(Witness)登陆美国。《证人》讲述了一名受伤的费城警察(哈里森-福特主演,Harrison Ford)在一个阿们宗派家庭里疗伤期间,亲眼目睹的文化冲突的故事。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哈里森除了能在那些高成本制作的动作片中一展风采,也有能力演好其它角色;威尔也因为此片而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随后威尔再次与哈里森合作,1986年推出了《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该片系根据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的小说改编而成,但没有前一部影片叫座。
1989年,威尔以《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再次重拳出击。正如《证人》让哈里森-福特再展雄风一样,《死亡诗社》也让该片的主演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迅速窜红,并让威尔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以及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的奖项,该片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问题影片的代表作。随后,威尔又执导了另一部影片《绿卡》(Green Card),进行了另一种风格的探索。该片为威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该片情节稍嫌繁琐且内容偏题,最多只能算是一部闹剧。
1993年威尔推出的《无畏》(Fearless)被证明是一部失败之作,片中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扮演一位空难幸存者,他一直试图摆脱内心恐惧,过上正常的生活。 1998年,威尔执导了《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这部影片中金-凯瑞首次担纲主演,浑然不觉中他成了一部肥皂剧的主角,他的生活被电视台转播,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为安排的。这部黑色幽默的超现实主义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正被媒体侵蚀着。影片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威尔也因此片而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并获得许多其它荣誉。2003年的《怒海争锋》也获得好评。
Ⅶ 彼得·威尔的介绍
彼得·威尔,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原名彼得·林德塞·威尔,父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曾因去欧洲旅行了一段时间,回来以后他进入了一家电影公司,并学会了电影拍摄和制作的技巧。1971年他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三个要走》,随后拍摄的《悬崖下的野餐》成为其经典之作。1989年威尔又和罗宾·威廉姆斯合作,拍摄了影片《死亡诗社》,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提名。1998年,威尔和金·凯瑞合作拍摄了电影《楚门的世界》,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通观威尔的影片,而他一手发现或捧红了包括梅尔·吉布森,哈里森·福特等巨星。
Ⅷ 我想要《死亡诗社》导演的详细资料,谁能帮帮我
参见《彼得威尔的电影》。
Ⅸ robbinsville 是哪个州
robbinsville
美国新泽西州,罗宾斯维尔
望采纳,谢谢您!~
Ⅹ 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二战后澳大利亚为何如此恨日本人
二战后,澳大利亚对亚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效忠英国转向跟随美国,支持并参与美国对日占领,虽然只是美国的小跟班,但是却对日本进行着类似于传统欧洲殖民者的殖民行为。在本文中,你将看到战后初期日本被澳大利亚占领军欺压的“屈辱”历史。
美国于1945年8月底开始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到1952年撤离日本之前,美国军队几乎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尽管日本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但是这段时期的军事占领多少还是给日本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联军最高统帅、美国战争英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崇尚传统的殖民方式。他按照过去殖民帝国的做法下令没收日本的土地和财产,重建这个国家的经济,从位于东京被称为“小美国”的基地发号施令干预日本政府的大小事务。众所周知的是,麦克阿瑟拒绝与日本人握手,认为这样做相当于认可日本与美国处于平等地位。在美国占领期间,甚至日本天皇都必须对麦克阿瑟行正式的鞠躬礼而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握手礼。许多日本人都对德高望重的天皇不得不向美国人鞠躬一事感到震惊,这也意味着日本人必须对美国俯首称臣。
艾克尔伯格将军(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与澳大利亚军队
这种殖民意义也延伸到了士兵们的私人生活领域里。澳大利亚士兵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执行海外任务。军队为家属的到来在占领区内建起了一幢幢独栋平房,当家属到达时,近500名妇女和600多名儿童住在这里,让人不禁以为这里是永久定居点而不是军事占领区的暂住地。弗兰克·克卢恩把这一定居点与英国统治印度全盛时期的英国卫戍部队相比较,从帝国拥护者的立场对此大加赞赏。令人诧异的是,澳大利亚士兵在日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出他们在国内所能实现的。所有军官和许多士兵家中都有日本“女仆”或“男仆”负责做饭、清洁和家务。有孩子的军官和士兵家中通常都有一个以上的佣人,甚至连单身汉都有家政人员照顾。这种生活对于英联邦占领军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国内只有最富有的家庭才能雇得起佣人。许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家政人员。《英联邦占领军规定》建议他们做到“举止得体、冷淡有礼”。多数人由于没有与佣人打交道的经历,于是纷纷效仿起了曾经的殖民者。他们像那些遍布亚洲的欧洲老牌殖民者一样,不管佣人年纪大小一律称呼他们为“女孩儿”或者“男孩儿”。连随军儿童也对他们的日本保姆颐指气使。克里斯汀·德·马托斯认为,这种称呼是殖民主义行为模式的典型代表,目的是为了“创造并强化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特权地位”。
军方高层也鼓励这种殖民主义行为。当时占领军的指挥官是澳大利亚人约翰·诺思科特、贺瑞斯·鲁滨逊和威廉·布里奇福德。他们认为特权和奢华享受是军事占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方不仅要求佣人的服务,还征用了14家豪华酒店供部队和随军家属舒适地疗养和度假。其中最着名的一家是川奈酒店,士兵和家属在这里整日打高尔夫、喝皮姆酒(Pimm’s),充分享受着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情况使得许多人抱着殖民者的心态在占领区生活,并且认定西方人在亚洲就应该享受特权生活。
跟喝皮姆酒这种看似无害的举动相比,澳大利亚士兵试图在占领区创造殖民文化的做法则要严重得多。英联邦占领军高层不希望士兵与日本人“结交往来”,明令禁止他们进入当地餐馆、酒吧、电影院、剧院、公共澡堂和平民家中。禁令之所以如此严苛,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国内民众在得知日本人虐待澳洲战俘后产生的强烈反日情绪。有些媒体以占领军中性病感染率急剧上升为证据暗示占领军士兵与他们仇视的日本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悉尼先驱晨报》1946年的一篇报道就谴责了与日本人为友的行为,认为这么做“有损军队威望”,并且声称澳大利亚士兵“能够也必须被日本人尊重”而不是与日本人为友。公众对英联邦占领军的支持也开始动摇了。一直致力于在国内舆论界维护占领军声誉的弗兰克·克卢恩则坚称,占领军非但没有与日本人为友,反而认为“是时候该好好管教管教日本人了”,还引用了一名中士说的“决不跟这些混账东西为友”的话。
澳大利亚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展现其对日本的强势和权力实在是因为这种机会千载难逢。美国率领联军占领日本,澳大利亚不过是它的小跟班而已,在大多数有关军事占领日本的历史记载里都没有提及澳大利亚。人们对澳大利亚曾是殖民地的历史还记忆犹新,而日本人直到最近才丧失了自己的庞大帝国。澳大利亚人在日本人手上遭受的屈辱,以及长期以来有关日本种族、政治例外论的看法都使得澳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澳大利亚军方领导人对本国“威望”的自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他们还是坚持主张对日本人的统治权力。因此他们在占领期间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各种趾高气扬的姿态。
英联邦占领军的部署证明澳大利亚人仍在用帝国主义的眼光打量亚洲。然而人与人的实际接触远比这复杂。占领军的种种规定无疑是助长了一些帝国主义行为,但是,并非所有澳大利亚人都遵从这些规定。与亚洲的接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数刚到日本的澳大利亚人都对日本这个二战中的敌人深恶痛绝,但是与日本人一起生活的经历使他们的态度逐渐软化。许多澳大利亚人在目睹了战后日本困苦的生活后开始同情当地人。占领军翻译克里夫顿的《落花时节》一书不仅揭露了他的同胞在日本的傲慢行为,也反映出他与日本人的友好关系。其他一些士兵也加入了克里夫顿的行列,公然反抗占领军颁布的“不得与日本人为友”的规定。澳大利亚人与日本人关系日益亲近的一个例证是众多士兵向移民局提交请愿书,要求修改《移民限制法案》,允许他们的日籍妻子和女友进入澳大利亚。这一要求最终在1958年得到通过。罗宾·格斯特甚至认为占领军的部署实际上就是澳大利亚与日本开始交往的早期形式。占领军以外的澳日关系显得更为融洽,记者威尔弗雷德·伯切特和皮特·卢素以及传教士弗兰克·科尔德雷克和梅达·科尔德雷克的亲身经历都证明,澳日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往多种多样,与维护国家威望和耀武扬威相比,好奇、接纳与着迷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英联邦占领军及其新殖民主义政策是澳大利亚积极参与亚洲事务的真实写照,而士兵、家属与日本人的交往经历则淡化了这一部署的帝国主义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