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折衷鹦鹉产地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引进:帕劳,新加坡。
折衷鹦鹉体长33~40厘米,体重380~475克。是非常美丽吸引人的鹦鹉,它们是所有鹦鹉中两性外表差异最明显的种类,雌雄色差极大,雌鸟鲜红色的羽色与雄鸟亮眼的绿色形成强烈对比。雄鸟有一个明亮的绿色头部和上体为翠绿色,鸟翼和腕的边缘镶有宽的蓝边,底部除飞羽是黑色外其余呈鲜红色。下体为绿色,侧面和腋窝是红色,尾巴的末端呈现浅黄色(有时呈现镶黄白色边缘),外侧尾羽稍微渗透蓝色。鸟喙红色,末端黄色,下颌黑色,虹膜是橙色,腿灰褐色。雌鸟深红色,在胸和头部之间有蓝紫色项链状羽毛,翅膀底面是蓝紫色,尾巴趋向从红色到橙色色调。在臀部的橙黄色明亮。虹膜淡黄色,鸟喙黑色。幼鸟具成鸟的羽毛,但保留了一段时间棕色的鸟喙。
其中体型最大的是澳洲折衷鹦鹉,约38-40厘米,最小的是所罗门岛折衷鹦鹉,约30-32厘米,而金尾折衷鹦鹉体型则是第2大,但与艾鲁岛折衷鹦鹉也差不多大。辨识大部分须经由雌鸟的外在特征,而大部份雄鸟的外表几近相同,难以辨认,但仍有些迹象可循。只有3种亚种的雌鸟眼睛边缘有一圈蓝色的镶边,就是澳洲折衷鹦鹉、红边折衷鹦鹉与所罗门岛折衷鹦鹉,另一个辨认方法是10种亚种中金尾折衷鹦鹉 、卫斯特曼折衷鹦鹉 、华贵折衷鹦鹉的雌鸟的腹部羽色是紫色,红边折衷鹦鹉 、艾鲁岛折衷鹦鹉、澳洲折衷鹦鹉、所罗门岛折衷鹦鹉、比亚克岛折衷鹦鹉的雌鸟的腹部羽色是深蓝色,而桑巴岛折衷鹦鹉、塔宁巴岛折衷鹦鹉的腹部并无蓝色或紫色,全身皆为红色,这2种亚种在一般鹦鹉养殖中十分罕见,属珍稀鸟种,而雄鸟只能依体型大小及羽色深浅来判别。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2. 诺埃莫福尔是怎样被攻占的
麦克阿瑟决定在打赢比亚克岛战役后利用空降与两栖联合突击攻占诺埃莫福尔。7月2日,第158步兵团在诺埃莫福尔登陆,来到距离其中一个机场只有100码的地方。第二天上午,第503伞降步兵团的一个营被空投到机场增援进攻部队。独立日那天又空投了第二个营。
诺埃莫福尔的2000日本守军撤回到该岛中心的高地上。他们顽强战斗,但最终还是被歼灭了。美军伤亡400人。日军只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
夺取诺埃莫福尔后,7月30日,麦克阿瑟突袭了福克尔科帕半岛上的一个名叫桑萨波的渔村。第6步兵师大举登陆,其中还包括几千名修机场的陆军工兵。桑萨波附近几乎没有日军。入侵部队两周后发起攻击,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击退了无心恋战的日军。
3. 东南亚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
岛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龙日岛、松巴哇岛、松巴岛、多拉克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布鲁岛、塞兰岛、米苏尔岛、巴占岛、卫古岛、哈马黑拉岛、巴拉望岛、卡西维岛、富国岛、昆仑岛、邦加岛、马都拉岛、比亚克岛、亚彭岛、吕宋岛……
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极乐鸟半岛、米纳哈萨半岛、印度半岛
海峡:北普雷帕里斯海峡、格雷特海峡、马六甲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巴士海峡、巴拉巴克海峡、望加锡海峡、马鲁古海峡、保克海峡……
4. 使命召唤5里的二战。
楼主你好
第一个问题:
二战时期有火箭弹,而且已经发展出很多种类。如专门用于对地火力覆盖的“喀秋莎”以及美军专用的从辅助作战舰只发射的集束火箭弹;用于驱潜舰上的反潜火箭弹;英国海军舰艇上被称为“UP”的防空火箭弹;装备在交战双方战斗机上的对地支援/对空火箭弹等等。
至于楼主所说的游戏中的火箭弹支援,光从其庞大的落点范围和密度便可直到是从舰艇上发射的。该种舰艇便是被称为LSM(R)--即一种由中型登陆舰(LSM)上装载火箭的旨在在登陆开始前用近距离较强火力压制滩头防御的支援性辅助舰艇。它装备了85个火箭发射器,1门5英寸,2门40毫米炮和3门20毫米炮。
(它的图片请看最后)
第二个问题
楼主所说的水上飞机是着名的PBY“卡塔利娜”船身式水上飞机。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海航集救助,运输,侦查,支援,反潜为一体的高空中滞留时间的大型水上飞机。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上
美国联合飞机公司(康维尔的前身)生产的PBY型反潜巡逻机,是该公司可与B—24齐名的两大支柱产品之一,也是世界航空史上久负盛名、产量最高的水上飞机。PBY有一个优雅的别称叫“卡塔利娜”,原是个与公司名称谐音的地名。
“卡塔利娜”的原型机XP3Y—1于1933年10月28日获海军开发认可,1935年3月28日,一号机在水牛工厂正式交付,并进入评价试验。三个月后即获得首批订货,并转往圣地亚哥分厂投入批产试制。1935年10月,试飞中的原型机返厂后重按巡逻机(P)和巡逻轰炸机(PB)的技术要求作进一步改进,同时改装了功率更大的R—1830—64发动机。
1936年5月19日,改进型XPBY—1再次露面,这种以PB命名的飞机在美国还是头一次出现。它从佛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飞抵加州的圣地亚哥,创造水机飞行距离5550千米的世界纪录。
首架批产机PBY—1于1936年9月出厂,1937年5月交付部队,10月5日在VP—11F中队正式服役。
全金属结构的PBY有一个水上安定性良好的宽矮而修长的机身和高置于流线形翼台上并带有支柱的大面积矩形整体高单翼。两台R—1830系列“双黄蜂”空冷活塞发动机紧挨着安装在中翼上,能减少单发停车后的偏航力矩。翼尖有一对可收放浮筒,飞行中可兼作端板。机头为多角形轰炸瞄准舱和前炮塔,稍后为多人驾驶舱。后机身背部两侧有两个巨大的蛋形全透明观察舱兼炮塔,是该机特征之一。机身下方为双断阶艇底,其尾部设可伸缩炮塔。PBY的后期型号还改装了雷达、探磁器和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全机拥有7.7毫米、12.7毫米机枪4~5挺,可在翼下挂弹2吨或鱼雷2条。
继原型XP3Y—1和生产型一号机XPBY—1之后,PBY又发展出十多种改型,主要是:PBY—1,1936年10月5日服役的第一种生产型。
PBY—2,装备稍有改动,1937年5月服役。PBY—3,改装1000马力的R—1830—66发动机,最高时速增至307千米,1937年11月服役。PBY—4,发动机改用1050马力的R—1830—72型,机身背部用蛋形观察舱兼炮塔替代了以前的两个滑门式射击窗。机枪口径也改为12.7毫米,最高时速317千米,转场航程7125千米。
PBY—5服役于1940年9月18日,战前曾为加入“中立巡逻”预购过200架。发动机改用1200马力的R—1830—82或92型,立尾后缘改直线,装甲强化,油箱可防弹,尾部下方改装伸缩型小炮塔,虽燃油量减至5580升,但仍因总重增加而导致飞行性能下降。—5A是装有起落架的两栖飞机,1939年11月22日试飞,1941年底服役,其陆军型叫SA—10。
PBN—1“诺麦德”1941年海军菲拉蒂尔弗亚飞机厂用PBY—5进行修形改进后的产物。立尾升高,艇身和浮筒重新选形。中翼内设整体油箱,最大携油量7890升,机头改用12.7毫米机枪的新炮塔,还改良了飞机结构及电气设备,1943年2月服役,生产出156架,其中138架援苏。
PBY—6A是1944年4月至1945年4月间在新澳林兹工厂生产的改型。机头和立尾同PBN—1,装甲减少206千克,发动机同—5A,并设起落架。驾驶舱顶部装有雷达,因总重增加导致飞行性能下降。曾有48架援苏,75架供应美陆军,即OA—10B。
“GST”是苏联于1938年引进技术仿制的型号,改用M62发动机,1939年试飞,生产过几百架,成为战时苏联水上飞机主力。
此外,加拿大毕卡斯飞机厂从1943年4月开始仿制过379架PBY—5A,返销给美陆军的230架救护机称OA—10,内183架一度移交海军,即PBV—1A。波音加拿大公司从1943年5月开始仿制PBY—5,改称PB2B—1,共240架,后又仿制PBN—1,改称PB2B—2,共362架,大部援英,即“卡塔利娜”4B和6,其余售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装雷达。
“卡塔利娜”总产量(苏联除外)为3290架,其中892架是仿制型,创水机最高纪录。
第三个问题:
万岁冲锋(万歳突撃)的确存在。楼主觉得生疏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在中国,我们称之为“玉碎”。
日语原文玉砕
散华
假名ぎょくさい
さんげ
罗马字gyokusai
sange
它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旧日本帝国军队在和与之装备和火力支援比差距悬殊的美军作战时使用的“终极武器”。由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广泛采用跳岛战术,使得驻守岛屿的日军陷入没有补给没有援兵的孤立状态。绝望的日本人在遇到高度机械化的美军部队时可谓很少有优势可言,当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被美军拔除,后路被美军切断时,日军便采用万岁冲锋的方法进行“总玉碎”
以下资料供楼主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方总部用“玉碎”表示自杀式攻击或誓死战斗的策略。“散华”是同义词,代表“像樱花一样散落在地”,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追求的境界。
1943年5月29日,驻守阿留申群岛阿图岛的日本守军约2600人经过激战,全部阵亡。当时日本军方考虑到“全体阵亡”的说法对于国民的精神打击过大,为了激励士气,便首次在报道中使用了“玉碎”一词。
日军主要的玉碎战役有:
*1943年5月29日:阿图岛战役
*1943年11月22日:吉尔伯特群岛战役
*1944年2月5日:马歇尔群岛卡瓦加雷环礁战役
*1944年2月23日:马歇尔群岛布朗环礁战役
*1944年7月3日:比亚克岛战役
*1944年7月7日:塞班岛战役
*1944年8月3日:天宁岛战役
*1944年8月11日:关岛战役
*1944年9月7日:拉孟战役
*1944年9月13日:腾越战役
*1944年9月19日:安高尔岛战役
*1944年11月24日:贝里流岛战役
*1945年3月17日:硫磺岛战役
第四个问题:
苏军虽然整体作战效率(即多军级,多兵种间合同作战能力)低下,然而由于苏联政治工作到位(军队建制中有政委逐级存在),故苏军士气高昂。然而苏军的装甲部队装备较德军处于劣势,苏军主要的装甲力量(后期
)T-34-76型坦克无论在装甲或者火炮威力方面都不如德军同时期的黑豹和虎系列坦克。然而得益于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大量的苏联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以及高昂的士气,便使苏军轻而易举地克服了个体装备上的劣势。但远远不能达到以一挑十的地步。
在四年的卫国战争中,在经历过清洗后的苏军迅速成长为擅长于大平原大纵深作战的队伍,虽然其大规模作战方案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其摩托化集群的作战能力已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在冷战时期达到成长尖峰的苏联军队是唯一能与高度机械化的美军相抗衡的军队,然而在二战时,尚未做到全军摩托化的苏军较美军的单兵素质,装备质量以及支援力量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个问题:
本人热衷于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已经有些年头了。我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客观的看法是: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由于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可妥协的隔阂与尖锐的意识形态差异,此种区别在武斗中便表现在德军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实施了诸多暴行(即种族灭绝,枪杀俘虏以及撤退时“摧毁一切”);同时也表现在在苏联强大的政治机器的运作下,苏军对于德军,德国乃至德国人几乎变态的妖魔化的仇视。
根据纳粹当局在1941年中下旬出台的《政治委员条令》(即对于俘虏的苏军中的政治工作人员,包括政委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不经军事法庭审判直接处决)也因为这样交战双方自然都没有善待对方俘虏的习惯。相信楼主在游戏中听到最多的便是“复仇”“血债血还”。不论是德国的党卫军枪杀苏军俘虏抑或苏军枪杀德军俘虏,都已经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规则和潜规则。更有甚者,苏联的宣传机器更是爆出:杀死德国人,不停地杀死德国人”的口号激励士气。颇受苏联官兵喜爱的苏联诗人爱伦堡更是以笔墨不停地重复着杀死德国人的信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兵员素质不高的苏军枪杀俘虏自然正常。
以上。
由于这是美军半路出家从登陆舰改装的火力舰,故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关于它的一点信息..还好我回忆起以前看过的一本英国人写成的书,里面有关于它的插图..找到一并奉上~绝对的极品~~
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辨认出遍布甲板上的密密麻麻的火箭发射器
5. 新几内亚战役的战争地点
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又称伊里安岛。位于西太平洋的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
部相望。在东经141°以东及新不列颠、新爱尔兰等岛屿为独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141°以西及沿海岛屿为印度尼西亚的一省,称伊里安查亚。全岛两部分接触极少。 当麦克·阿瑟指挥部队占领马丹后,根据原定的作战计划,下一个目标是汉萨湾。但汉萨湾和下一个目标威瓦克有日军第18集团军的77000人防守,是两个坚固据点,一时难以攻克,即使攻下,最远也只能跃进200多英里。因此,麦克阿瑟决定置这处据点于不顾,采取“蛙跳战术”实施越岛进攻,直接进攻500英里外的艾塔佩和荷兰蒂亚。
麦克阿瑟率领他的庞大舰队从芬什港和马努斯等基地出发,开始了他的大蛙跳。这支舰队先
向西北方向航进,以使敌人一旦发现他们也不能判明其真正意图。在行驶到目标以北海域后,再突然掉头向南,就像枝桠从树干上向天空伸展一样,其触角伸向各自的目的地:一支向艾塔佩挺进;一支向塔拉梅拉湾航行;第三支主力直接向亨博尔特湾驶去。 1944年4月22日清晨,美军战舰和一队队登陆艇冲破晨雾,在荷兰蒂亚港湾赫然出现。几乎未遇任何抵抗就夺占了登陆场。4月26日,美军以伤亡1100余人的轻微代价结束了荷兰蒂亚战役。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即4月27日,麦克阿瑟即命令艾克尔伯格乘胜再向西跃进一步,夺取距荷兰蒂亚170英里的瓦克德一萨米地区,以得到更多的机场供空军部队使用。5月17日,艾克尔伯格派出旋风特遣部队在瓦克德岛及对面的马劳湾登陆,经过4天紧张激烈的战斗,很快控制了该地区。
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迅速推进,使日军大本营大为惊恐。为阻止这一推进,日本联合舰队企图集中日本海军的几乎所有力量,在航空兵支援下,诱使美国太平洋舰队进入菲律宾海决一雌雄。不料,3月底美军缴获了一箱标有绝密的文件。麦克阿瑟在这些文件中发现了行动计划。
瓦克德岛攻占后,麦克阿瑟决定马不停蹄地向西跃进,夺取距瓦克德西北180英里的实珍群岛中的比亚克岛。比亚克岛位于鸟头湾的出口处,为扼守鸟头半岛的天然屏障,北面即是帕劳群岛。该岛被珊瑚礁所环绕,岛上地形起伏,长满了浓密的热带丛林,到处是蜂窝状的多层洞穴。由于阿号作战计划要求使用陆基航空兵来弥补航母兵力的不足,因此,位于该决战海域的拥有三个机场的比亚克岛便变得特别重要了。显而易见,无论盟军还是日军,只要以该岛为基地,其轰炸机群就会大大加强己方海军部队在这一海域的突击力量。不使比亚克岛落入盟军手中,这对阿号作战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日军向那里增援了7000余人的部队,使岛上日军总数达到1.1万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训练有素、富有战斗经验的精锐部队。他们利用遍布全岛的蜂窝状洞穴,组织了严密而巧妙的防御体系,准备与胆敢登陆的盟军决一死战。
麦克阿瑟宁愿相信岛上守军不多的说法,而令霍勒斯·富勒少将的第41师1.2万人去完成这次任务,同时命第7舰队和第5航空队提供海空支援。5月27,即在拿下瓦克德岛一周后,麦克阿瑟发动了比亚克岛登陆战。随着盟军7月2在比亚克以西70英里的农福尔岛登陆,以及于7月30登上了日军在新几内亚的最后一个据点——鸟头半岛,占领桑萨波。这样,麦克阿瑟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向西跃进1000余英里,并沿整个新几内亚海岸建立起一系列海空军基地,使日军无论从空中还是从海上都无法在哈马黑拉——菲律宾战线以外作战了。 夺取桑萨波,标志着新几内亚战役的结束。从上一年6月底以来的13个月时间里,麦克阿瑟的部队采取蛙跳战术一层一层地深入日军的弧形防线,西进了1800英里,北进了100英里,距棉兰老岛只有500英里了。数股敌人被孤立,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因而无力组织有效的进攻力量,无法牵
制盟军的主要作战行动。唯一对盟军的作战计划造成威胁的是被围困在韦瓦克地区的日军,他们绝望地在雨季中期待外援,但海陆补给线均被切断。这样,由于得不到补给,经过两个月的孤军困守后,日军再也支持不住了。
在这次战役中,美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没有按照逐一突破的传统战术,而是通过“蛙跳”战术将日军切割开,破坏了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资供应链,小范围孤立驻守岛屿的日军,打击其嚣张的气势、瓦解心理防线,避免了攻占为数众多的岛屿时出现大量伤亡的局面。最为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纵深推进。麦克阿瑟以“蛙跳战术”沿新几内亚北岸北进,几步就跳到了新几内亚的最西端,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了新几内亚战役。
6. 二战中的几内亚发生过什么战事为什么《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的大哥丹尼尔死于几内亚
美澳联军避实击虚,推进1800公里,粉碎了日军“死守耗敌”的企图——新几内亚战役:盟军开创“蛙跳”战术
1943年6月30日~1944年7月30日,美国和澳大利亚盟军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对日军发动进攻战役。此役,盟军首次采用“蛙跳”战术突破日军拉包尔右翼防线,向前推进1800多公里,为进攻菲律宾开辟了道路。
战役背景
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位于西太平洋的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
1943年初,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巴布亚半岛受挫于美军的攻势后,在新几内亚东北部地区不断增加兵力,企图建立一道固守拉包尔的外围防线。
盟军企图首先收复新几内亚的萨拉马瓦和莱城,肃清休恩半岛日军,尔后西进夺取新几内亚北部沿海地区,建立海空军前进基地,为进攻菲律宾开辟通道。
作战经过
新几内亚战役,大致分为2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盟军夺占萨拉马瓦和莱城
(1943年6月30日~9月16日)
1943年6月30日,美、澳盟军在萨拉马瓦东南约30公里的拿骚湾登陆,新几内亚岛进攻战役打响。随后,盟军向萨拉马瓦发起进攻,以吸引驻莱城的日军。莱城扼马坎姆河谷之口,为新几内亚岛东北海岸的一个战略据点。
6月29日,美军在新几内亚萨拉马瓦以南的纳索湾登陆,遭日军顽强抵抗,未获得重大进展。为此,麦克阿瑟上将决定使用空降部队配合两栖登陆作战,开始进行空降作战准备。
8月中旬,盟军使用航空兵对新几内亚岛日本守军实施多次空袭,基本摧毁了日军在新几内亚的全部航空力量。
至8月下旬,盟军完成了对萨拉马瓦、莱城空降作战准备,美军第503伞兵团和澳军第7步兵师、第9步兵师2个旅,共集中了96架C-47型运输机。
9月1日~3日,美陆军第5航空队实施空降登陆先期火力准备,对设在马坎姆河谷地区的日军防御工事、机场及海岸舰只进行了连续轰炸,夺得莱城地区局部制空权。
9月4日,澳军第9步兵师2个旅在莱城以东19公里、25公里两处海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并向莱城方向发起进攻。9月5日8时25分,美军第503伞兵团1700人乘坐85架C-47型运输机分别从新几内亚岛南莫尔兹比港的沃德和杰克逊机场起飞,在100余架战斗机护航下,于10时20分进入目标上空伞降。伞降时未遇抵抗,5分钟内全部着陆,95%的人员降落在预定地点。麦克阿瑟与伞兵一起飞往空降场上空,以鼓舞士气。美空降兵夺取莱城西北的纳扎布机场,澳军第7师随即机降,形成东西夹击莱城之势。入夜时分,从海上登陆的美军1个工兵营到达纳扎布抢修机场,连夜修复机场设施,并展开通信分队及各种设备。
9月6日,澳军第7步兵师开始乘运输机飞抵纳扎布简易机场实施机降。至11日,C-47型运输机共出动420架次。第7步兵师着陆后由西向东发起进攻,与第9步兵师形成对日东西夹击态势。
9月13日,盟军占领萨拉马瓦,16日攻占莱城。
战事评价
新几内亚战役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突破传统战法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战例。从1943年6月底到1944年7月底,麦克阿瑟指挥部队采取“蛙跳”战术一层层地深入日军的弧形防线,西进1800多公里,北进100多公里,数股敌人被孤立,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粉碎了日军“死守耗敌”的企图,为美军后续登陆作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盟军采用的“蛙跳”战术,是指不采用逐一收复各岛的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后,跳过下一个(数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过日军重兵固守且修建有坚固工事的岛屿,并以强大的海空力量封锁这些被日军占领的岛屿,在更有利的情况下再攻占这些岛屿。在战役中,盟军通过“蛙跳”战术割开日军防线,破坏了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资供应链,小范围孤立驻守岛屿的日军,打击其嚣张气势、瓦解其心理防线,避免了强攻众多岛屿时可能出现的大量伤亡。王凤岭
兵力对比
-日军守岛部队:陆军第8方面军(今村均上将任司令)的第18集团军和第4航空军,海军东南方面舰队(草鹿任一海军中将任司令)的第9舰队;驻新几内亚西部地区的日军为第2集团军。其中,防守莱城和萨拉马瓦登陆地区的日军有1万人,战斗机185架、轰炸机204架。
-盟军参战部队:美国陆军第6集团军的第24、第32、第41师,美海军第7舰队、第58特混舰队、第5航空队,澳大利亚第3、第5、第7、第9师,指挥官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军上将。
(1943年9月17日~1944年7月30日)
9月13日~16日,日军萨拉马瓦和莱城守城部队先后向北转移。
9月22日,澳军第9师一部在休恩半岛东端登陆,10月2日占领新几内亚东部的芬什港。当日,日军第20师从马当前往增援,遭重创。
至12月上旬,盟军登陆部队与守岛日军胶着战,日军顽强抵抗,盟军边作战、边补给。
12月19日,日军第20师由于损失惨重,开始向锡奥地区撤退。
12月下旬,盟军在战斗间隙里完成了战役第二阶段的准备,准备实施全面夺岛进攻行动。
1944年1月2日,美军第32师一部在赛多尔登陆,切断了日军在锡奥与马当之间的联系,迫使日军由内陆向马当、博吉亚、韦瓦克退却。
4月22日,美军绕过日军重兵防守的博吉亚、韦瓦克,美军战舰和一队队登陆艇冲破晨雾,在艾塔佩和荷兰迪亚(今查亚普拉)登陆,几乎未遇任何抵抗就夺占了登陆场。
4月26日,美军在荷兰迪亚发动攻势,全歼日本守军,己方伤亡约1100余人。
4月27日,麦克阿瑟命令艾克尔伯格乘胜再向西跃进一步,夺取距荷兰迪亚170余公里的瓦克德-萨尔米地区,以夺取日军的机场。5月17日,盟军在瓦克德岛及其对岸的马劳湾濒海地区登陆,经过4天紧张激烈的战斗,于21日控制了该地区。
5月27日,即在拿下瓦克德岛一周后,麦克阿瑟指挥登陆部队实施了比亚克岛登陆战,遭日军顽强抵抗,苦战2个多月始占该岛。
7月2日,美军占领新几内亚岛西部的农福尔岛。随后,盟军避开日军重点设防的马诺夸里向西挺进。
7月30日,盟军在新几内亚岛最西部的鸟头半岛西北岸的桑萨波尔登陆,夺占了日军在新几内亚岛的最后一个据点。至此,新几内亚战役结束。
7. 美军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有哪些
以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为中心的东南亚基地群
但到1991年,美国海军使用菲律宾苏比克基地的期限到期,尽管在此之前美国方面为保留苏比克基地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当菲律宾议会讨论是否继续让美军使用该基地时,菲律宾的主权意识占了上风,美国海军的苏比克之梦随之破灭。1992年11月24日,苏比克海军基地被正式移交给了菲律宾。
因此,美国将目光瞄准了新加坡。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的新加坡是国际海运交通中心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地理位置也较为适中,其在航运,造、修船,通讯和交通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符合美国舰艇补充燃料、修理以及人员休整的条件。因此,美军从苏比克海军基地撤出后不久,即同新加坡政府签订协议,获得了使用新加坡樟宜基地军事设施的权利。美新两国军方于2000年4月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在樟宜专门为美军航母“量身订做”一个大型的深水码头,专供美国海军航母和其它大型舰艇靠岸停泊,接受补给。
此外,美国先后同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以及澳大利亚达成协议,希望租用泰国 乌塔保和梭桃邑、印尼莫罗泰岛和比亚克岛等军事基地,还分别在泰国湾、纳土纳群岛建立 海上浮动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维修基地,开始了美军军力悄悄南移、增强东南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