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亚位于哪个洲查查资料,说一说澳大利亚有什么珍稀动植物
1、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
2、澳大利亚全称为澳大利亚联邦,其领土面积761.793万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3、珍惜的动植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桉树
②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呈现出古老性和特殊性
1、在很早的地质年代,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它大陆相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动植物也同其它大陆断绝了交往。
2、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变化不大,又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使动植物演化很缓慢。
3、澳大利亚没有高级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没有狮、虎、豹等食肉动物,人类的开发亦较晚,所以许多古老动物容易保存下来。
(2)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分布在哪里扩展阅读: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1、袋鼠
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的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2、考拉
树袋熊(koala)生活在澳大利亚,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3、鸸鹋
鸸鹋,又名澳洲鸵鸟,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国徽,得益于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之一,鸸鹋是世界最大。
4、鸭嘴兽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
③ 澳大利亚的物种分布澳大利亚的稀有物种是怎样分布的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万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环境稳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它们虽显得原始,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近几十年来外来物种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澳大利亚,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鸸鹋(Emu)
鸸鹋是出现在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之一,是飞翔功能已经退化的大鸟,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鸸鹋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是鸟纲鹤鸵目鸸鹋科唯一残存种。
树袋熊(Koala)
又名树熊或考拉,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墨尔本有一个考拉保护区,在距离布里斯班一公里处也有一考拉保护区,只有布里斯班的考拉保护区可以和考拉拥抱。在蓝山凭借双眼无法在桉树林中找到考拉,建议带望远镜。其实你能看到考拉动已经很不错了。考拉就这么抱着树,简直就是一个萌物,记住:千万不能去打扰它们!
鸭嘴兽(Platypus)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鸭嘴兽是出现在澳大利亚20仙硬币上的动物,它们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
木蠹蛾幼虫
这种白色、高蛋白的小吃其实是蛾的幼虫,它是澳大利亚沙漠地区一种重要的昆虫菜肴,还曾是当地土着人的主食。
袋鼠(Kangaroo)
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个育儿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野兔
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子,1788年,随着英国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亚的船队,几十只兔子被运到澳大利亚,最初是作为培养食用肉类而引进,后来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为狩猎,让兔子逃到草原上飞快繁殖。在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估计达到6亿只,它们破坏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业面临长时间的破坏。澳大利亚动用了各种方法来减少兔子的数目,在1991年,澳大利亚的兔子数目下降到大约3亿只。
④ 1 写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和植物。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如此丰富且古老
澳大利亚,这个拥有着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动物资源。据科学家统计,世界上所有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有种叫做负鼠有袋类动物生存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这个“世外桃源”;由于环境非常的稳定,地球在演化的过程当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古老生物的种类也是能够在这里寻找到。所以,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如果你要是有机会去到澳大利亚,可是一定不能错失观赏这些可爱又奇特的动物们的机会哟!
袋鼠
鸸鹋是鸟纲鸸鹋科物种,体高150-185厘米,体重30-45千克。不会飞行,以擅长奔跑而着名,是大洋洲的特产,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
⑤ 澳大利亚特有的植物
一、澳洲茶树
澳洲茶树是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植物,常绿小乔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位于南纬21°-23°,东经145°-153°,是澳大利亚的芳香油树种。
二、袋鼠爪花
袋鼠爪花,又名袋鼠花,血皮草科袋鼠爪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澳大利亚特产的珍贵花卉。枝叶丛生状,叶披针状条形,叶色灰绿。顶生总状花序,唇形花冠,酷似袋鼠爪。
三、金蒲桃
金蒲桃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常绿乔木,株形挺拔,主干明显,6年生植株树高可达5米。是澳洲特有的代表植物之一,也是澳洲特有的雨林特色风情树种,为昆士兰省凯恩斯市(Cairns)市树。
四、昆士兰瓶干树
昆士兰瓶干树又称澳洲佛肚树、佛肚树,为梧桐科瓶干树属下的一个植物种。高达数米的树干中部膨大,这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树种生长在沙漠地区。
五、澳洲草树
澳大利亚的特产植物——草树(grasstree)它是一种生长得十分缓慢的植物,植株要达到成熟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且它只在澳大利亚才有分布。草树的繁殖状态。可以通过种子和走茎繁殖出新生植株。
⑥ 澳大利亚的简介(动物)
袋鼠:澳洲有有袋动物250多种,其中袋鼠就有40多种。目前,全澳有袋鼠5000万头。袋鼠多了,与牛羊争食,威胁农牧业发展。澳洲科学家为袋鼠发明一种避孕药物,遏制袋鼠繁殖过快的势头。袋鼠的皮可制革,肉可食用。大袋鼠高达2米,跳跃时速60公里,性情温和,有的人家养为宠物。
树袋熊:也叫考拉,是澳大利亚国宝级野生动物,与中国的熊猫齐名。成年考拉身长61-91厘米,体重5公斤左右,以吃桉树叶为生,每天能吃11公斤。桉树叶中有一种毒素,使考拉终日昏昏欲睡,憨态可掬。在20世纪20年代,因其皮毛珍贵而遭大量捕杀,1927年被定为保护动物。现在,全澳有考拉4万-5万只。
其他有袋的动物还有毛鼻袋熊、袋獾、袋鼯等。袋鼯有一般老鼠那么大小,只在夜间出来活动。雄性袋鼯只能存活11个月,前10个月不断吃和长身体,第11个月进入“青春期”后,无不因交配过度而死亡。袋狼也称塔斯马尼亚虎,食肉动物,现已绝迹。澳大利亚博物馆于1866年收藏了袋狼幼仔标本,科学家拟克隆袋狼,不知能否如愿。
鸭嘴兽也是澳洲特有动物,单孔目,半水生,产卵,孵蛋而生,但又是哺乳动物,蹼足,喙似宽鸭嘴,全身有毛,身体如兔子,尾巴又短又粗,似海狸,生活在灌木丛中、小溪流旁,常在夜间活动,也濒临灭绝。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鸭嘴兽为吉祥物之一。澳洲是世界单孔目动物的故乡,除鸭嘴兽外,还有针鼹。
在澳洲经人类驯养又放生的动物很多,如猫、狗、水牛、猪、驴、骆驼、兔子、狐狸等,有的已成为其他动物的天敌,危害人类,如野猫、野狗、野猪、野兔、狐狸等。兔子是19世纪中叶一牧场主从英国引进的,当时仅十来只,供狩猎取乐用。不料兔子繁殖能力极强,到20世纪30年代,已达10亿只,严重危害农牧业,对其枪杀,围堵,摧毁洞穴都不见效,后来科学家释放一种病毒,杀死兔子的98%。澳洲现有野骆驼65万头,与牛羊争食,踩坏农田,成为祸害。
鹦鹉:鹦鹉在澳洲有50多种,大多色彩鲜艳,十分可爱。
鸸鹋:即澳洲的鸵鸟,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澳洲国徽图案上有鸸鹋。
鹈鹕:腿短、身大、长颈、长喙,善飞不善走,身长1.6米,常见于澳洲浅海、内陆水域。
黑天鹅:也是澳洲特产鸟类,通体黑毛,唯有翅尖稍有白色,展翅高飞时才能看到。
鳄鱼:是地球上的古生物和活化石,已有1.8亿年历史。
蜥蜴:在澳洲有400多种,体型大小差别很大。
蛇:澳洲陆地蛇有155种,其中93种有毒,8种澳洲蛇比响尾蛇还毒。世界上15种最毒的蛇中澳洲毒蛇占了10种。澳洲也有巨蟒,无毒。
⑦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的习性,生活环境,繁殖特点
考拉(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物,17世纪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曾经遭遇了灭顶之灾。上个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人开始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设法恢复考拉种群。如今80多年过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袋鼠岛 ”上繁衍生息;不过这座岛上的许多珍稀植物却因此而遭了殃,这也使得那里考拉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袋鼠岛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岛,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世外桃源。不过,考拉并不是这座岛屿的原着民,而是由人类送到这里“安居乐业”的。虽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于岛上气候适宜,植被茂盛,而且没有食肉动物,因此袋鼠岛上的考拉种群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壮大。这引起了众多生态学家的关注。
由于考拉相当挑食,喜食热量极低的桉树和胶树的嫩叶,这使得它们必须大量觅食才能维持生存,因此专家评估,袋鼠岛上的植被最多只能养活一万只考拉。这样植被才能在考拉的狼吞虎咽中有所喘息,进行再生和繁殖,从而维持小岛上脆弱的生态平衡。然而事实是,袋鼠岛上很多被考拉看上的植被已经消失,比如世界珍稀物种吗哪胶树。专家们认为,袋鼠岛目前的情况十分危急,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出现树林成片死亡的局面,而那时,考拉等野生动物也难逃饿死的命运。而要想恢复那里的生态平衡,没有个几百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避免一场已经被预见的生态灾难,自然保护区成立了考拉数量控制工作组,他们的任务就是捕捉考拉,帮它们搬家。
捕捉考拉并不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这种笨拙的小动物总是趴在树上呼呼大睡,人们很容易发现它,而且这些头脑不太灵活,四肢又欠发达的家伙也不懂得逃跑,工作人员只需用挂着绳结的长杆套住它的头,然后摇晃彩旗把它从树上赶下来,抓考拉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接着,兽医会给考拉做体检,同时进行各种必要的免疫注射。此时,这些小家伙会被详细登记在册,做上识别标记。所有的工作完成后,考拉将被送往澳大利亚大陆放生,在那里它们将开始新的生活。目前,已经有 4000多只考拉顺利搬家,它们的离去使袋鼠岛的植被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考拉种群自身也躲过了一场灾难。
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一身粗硬的短毛,性情温和,行动笨拙,憨态可掬;整日里除了吃便是睡,即使醒着也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十分惹人喜爱。曾有一篇介绍考拉生活习性的文章说,醒了就饿,吃饱就困的考拉练就了一身“开源节流”的本领,因为桉叶并无多少营养成分,为维持体能所需,考拉每日必须大量嚼食,其余时间便减少活动抱着树干打盹。
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单孔目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
鸭嘴兽是半水生哺乳动物,栖地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连同其他四种针鼹,这是第五种单孔目哺乳动物——单孔目是唯一的产卵哺乳动物,并不是借由分娩而是下蛋的方式产出下一代。由发现相关物种的化石纪录知道,它是其属(ornithorhynchus)唯一的活代表。当它的标本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产蛋却会哺乳、鸭子般的嘴、 水獭般的尾巴和四肢等莫名其妙特征,使得当时欧洲的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精心设计出来的物种。鸭嘴兽是为数不多的有毒哺乳类动物;雄性鸭嘴兽的后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质,人类一旦被刺到后会产生巨痛。鸭嘴兽的独特性,使它成为演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鸭嘴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常作为全国性活动的吉祥物;另外,澳大利亚20分硬币反面图案就是在水里的鸭嘴兽。直到20世纪初,它们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猎杀。虽然圈养计划成功有限且鸭嘴兽易受环境污染影响,但是经过人工保护,它们目前还没有灭绝的危险。
鸭嘴兽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一般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但这种澳大利亚产的动物却是卵生的。在所有哺乳类动物中,只有它们和另一种也是澳洲产的珍兽针鼹是卵生的。
除了哺乳期外,鸭嘴兽一生都过着独居的生活。它们喜欢栖习在河川中,用它们那锐利而且带有蹼的脚在水中来去自如,并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
鸭嘴兽是夜行性动物,也是肉食性动物,通常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在水边猎食甲壳类、蚯蚓等动物。
鸭嘴兽体型不大,通常长成的鸭嘴兽体长只有三十到四十八厘米长;尾长在十到十五厘米间;体重只有零点五公斤到两公斤而已 。它们刚孵化时体型更小,这时候小鸭嘴兽会从母兽腹部泌乳孔吸 吮乳汁维生,然后慢慢发育,经过四个月的哺乳期,才能够独立生 活,但是要到两岁半才算成年。
针鼹,针鼹科(Tachyglossidae)动物的统称。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鸭嘴兽在洞中孵卵,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雌针鼹的育儿袋每年发育一次,以盛放后代。孵化出来的小针鼹就在育儿袋里成长,直到浑身是刺为止。刚出生的小针鼹仅重零点四克,刚出生的小针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针鼹没有奶头,当小针鼹刺激育儿袋内的皮肤时,奶汁就会从特殊的细孔中分泌出来其乳汁十分浓稠,并随着小针鼹的长大而越来越浓稠。五十天之后,当小针鼹长好了脊梁骨,雌针鼹就把幼仔推到体外。五个星期之后,小针鼹便能够独立生活了。每年5月是针鼹的繁殖期。此时,雌兽的腹部会长出一个像袋鼠那样的育儿袋。育儿袋为新月形、布满粗毛的袋囊,为由肌肉的收缩而形成的皮肤褶皱,仅在每年繁殖期间才出现,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为临时的育儿袋,并盖住腹部的乳孔区。此外还具有一个上耻骨,与骨盆相联接,可能是用来支持袋内的卵或幼仔。产卵时,雌兽像毛虫一样把身体弯曲,将泄殖腔对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时正好落入袋内,同时由泄殖腔内还流出一些很粘的液体,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雌兽大多仅产1枚卵,偶尔产2枚。由于它没有固定的住所,卵产下以后就由雌兽随身携带并孵化。针鼹的卵呈白色,里针鼹
面有一个极大的卵黄,没有卵白,大约长15毫米,直径13毫米,大小与鸭嘴兽的卵差不多。它的卵壳表面很粗糙,如同粗羊皮纸一样,很像许多爬行动物的革质卵壳。孵化几周后,幼仔就出壳了。刚出世的幼仔,体长不足12毫米,留在育儿袋中继续生长。由于雌兽没有乳头,幼仔只能在袋囊中舔食由雌兽腹部的乳孔流出的乳汁。这样经过7—8个星期以后,幼仔的体长已有9~10厘米,背部长出了针刺,使雌兽感到不适。这时就开始断奶,雌兽便把它们掏出来,藏在灌丛等比较隐蔽的地方,继续哺育,雌兽的临时育儿袋也就自然消失了。幼仔1岁以后才能达到性成熟,这时背上的针刺可长到6厘米长。
针鼹是夜行动物,栖息于灌丛、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区等地带,白天隐针鼹
藏在洞穴中。它和刺猬一样,浑身长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不过它的抗敌本领要比刺猬高明。
鸸鹋(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是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以擅长奔跑而着名,是澳洲的特产,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鸸鹋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cm。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跑。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
鸸鹋体高150-185 cm,体重30-45 kg,寿命10年。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鸸鹋形似非洲鸵鸟而较小,属于平胸类,没有龙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长而卷曲自颈部向身体的两侧覆盖。翅膀退化,完全无法飞翔。足三趾,腿长善走。羽毛发育不全,具纤细垂羽,副羽甚发达,头、颈有羽毛、无肉垂。体健壮,腿长,同其亲属鹤鸵一样。两性体羽均为褐色,头和颈暗灰,颈部裸露的皮肤呈蓝色,喙为灰色,翅膀隐藏在残留的羽毛下,在炎热的天气,可以促进机体冷却。庞大的身体是由两个强大的灰色的三趾腿支撑。雏鸟有一个蓬松羽毛的头,身体由棕色和黑色条纹的羽毛组成。鸸鹋的跑速每小时可达50公里,被困时用三趾的大脚踢人。
鸸鹋易于饲养,被广泛引入其他国家,在中国很多动物园中都能见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鸵鸟,但没有鸵鸟高大,成年雌性鸸鹋比雄性的大。体重数十公斤不等,从动物分类学来说,它应属于鸵鸟类中的一种。 鸸鹋喜爱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带,全身披着褐色的羽毛,擅长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并可连续飞跑上百公里之遥。鸸鹋虽有双翅,但同鸵鸟一样已完全退化,无法飞翔。以野草、种子、果实等植物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它能泅水,可以从容渡过宽阔湍急的河流。 鸸鹋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从不啄人。它对食物也不讲究,主要以草类为食,也爱吃一些草蝶及昆虫。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里,鸸鹋能经常改善伙食,吃到游人喂它的面包、香肠及饼干等。当有汽车在公路边停下来时,鸸鹋毫无戒备,反而会大摇大摆地踱步而来,争抢着把头伸进车窗,一是对人表示亲近,二是希望游人能给点好东西吃。 科学研究表明,数十万年的地质和气候变迁,仍无法改变它们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态,这种神奇的适应能力在自然界的进化史中是极为罕见的。
鸸鹋在仲夏时间配对,一对约占领30平方公里的领域。天气凉下之后,雄鸸鹋体内激素变动,食欲下降,开始在地上用树枝、树叶、树皮和草建巢。鸸鹋或出双入对,或三五成群,极少见有踽踽独行的。鸸鹋的成熟期长达3年,一只成年雌鸟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产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责任由雄鸟来承担。在整个孵化期间,雄性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几乎不吃不喝,表现出极强的“父爱”,它们完全靠消耗自身体内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小鸸鹋脱壳而出。每次孵化后,雄性体重会降低许多,雏鸟出壳后,仍由父亲照料近2个月。 雌雄鸸鹋每隔一两天交配一次,交配后鸸鹋会生下深绿色的蛋,蛋壳很厚,约一斤重。大约生了七个蛋之后,雄鸸鹋开始坐在蛋上孵蛋。并由家庭的父亲负责孵化。从此雄鸸鹋不吃不喝,每天之因需要翻转蛋的时候才会站起来10次左右。在大约8周时间,它靠体内的脂肪生存,每天只喝一点晨露。孵化期需时8星期,在这段时期,雄鸟不会离开鸟巢。雏鸟在出生后会跟随父亲两年。 雄鸸鹋开始孵蛋之后,雌鸸鹋继续生蛋,但是不再与它交配。雌鸸鹋一般下蛋8至10只,有时也会有10-25只。与很多其他澳洲鸟类一样,鸸鹋不是忠实的一夫一妻制,每当雄鸟开始孵蛋,雌鸟便会与其他雄鸟交配。一窝雏鸟之中,可达一半是雌鸟和其他雄鸟的产物。 有些雌鸟会留守鸟巢直至雏鸟破壳而出,但大部份下蛋后不久便会离巢,而且往往在别处再筑巢;如果天气良好,一只雌鸸鹋可以下三窝蛋。在热带北部,季节与澳洲相反,雨季在夏天,鸸鹋会在雨季前交配。据可靠的报告所述,如果雨季迟来,鸸鹋交配亦会顺延。 虽然有雄鸸鹋坚守鸟巢,但鸸鹋蛋仍然常被偷去,其中以巨蜥(w:goanna)为甚;据估计,每五只孵出的小鸸鹋当中,有四只可以平安长至成年。 鸸鹋是早成雏,新孵出的小鸟很活跃,几天之后就可以离开巢。开始大约25厘米高,身上有棕黄色的条纹。3个月之后条纹淡化消失。鸸鹋父亲至少抚养它们6个月。 雄鸸鹋往往会收养任何流浪的雏鸟,只要这些小鸟不会大于雄鸸鹋自己的孩子。小鸸鹋长起来非常快(一周最多可以长一公斤),12到14个月之后就长成大鸟。它们很多和父母继续一起生活6个月,之后分家开始抚育第二代。野生鸸鹋可以活10年,家养的可以活20多年。
兔耳袋狸是澳大利亚最奇特的有袋目动物之一,分为两种:普通兔耳袋狸和小兔耳袋狸,后者已于1950年灭绝。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袋狸目、袋狸科、兔耳袋狸属。
夜间活动,不善结群。白天呆在地下洞穴中。洞穴很深,距地面1-2米,通常只有1个出口,并隐于干旱草原的灌丛或草丛中。食性杂,既食昆虫及其幼虫,也食草籽、果实和真菌类
繁殖
每年3-5月份繁殖,每次产仔1-3只。育儿袋开口于后下方。兔耳袋狸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主要集中于3-5月,母兽的怀孕期约14~17天,每胎1~3仔,哺乳期3~4个月,期间 幼仔一直呆在母亲的育儿袋里,5~6个月大时性成熟,寿命8~10年。
树袋鼠是生活在树上的袋鼠科动物。它们分布在新几内亚、昆士兰极东北区及邻近岛屿的雨林。虽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区之中,当中也有几个物种栖息在低地中,如皂树袋鼠。大部份树袋鼠都因猎杀及失去栖息地而被列为濒危。 现时已知约有12种树袋鼠,一些分类却仍未明。它们的毛色及大小有显着不同,头部及身体长41-77厘米,尾巴长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较雄性细小。树袋鼠主要吃叶子及果实,另外也会吃谷物、花朵、树汁、树皮、蛋及雏鸟。它们的牙齿适合撕开叶子而非砌断草。它们的胃部很大,内里的细菌可以帮助分解植物纤维
树袋鼠相信是演化自与现今袋鼠及小袋鼠相似的祖先,仍保有一些袋鼠科在平原上生活的适应性,如巨大的后脚及窄长的脚掌。树袋鼠发展出很长的尾巴,用以平衡身体;前肢强壮,适合攀树。脚稍短及阔,有很长的爪,脚掌具弹性,都是适合抓树的特征。 相信所有袋鼠的祖先都是细小的树栖有袋类,就像现今一些澳洲的负鼠。自这些祖先走到地上来,开始演化出适合地上频繁运动的身体后,就分支出最早期的袋鼠科。树袋鼠的祖先为何又回到树上则不详,但相信是因缺乏广阔的地方所致 运动 树袋鼠在地上行动很缓慢及笨拙。它们会以行走的步伐及笨拙的跳跃方式来运动,并会将身体向前倾来平衡重重的尾巴。但当它们走回树上,它们却十分灵活。它们以前肢抱着树干,并以强壮的后肢跳跃来攀树。它们是飞跃的能手,可以跳逾9米,更可以从高18米的树上跳落地上。
红袋鼠又名大赤袋鼠。这类袋鼠是袋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动物之一
红袋鼠其实只有雄性体色是红色或红棕色,其雌性体色都呈蓝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后脚长而有力,行进时,完全以后脚来跳,大尾巴则保持平衡。它们善于跳跃,能跳7—8米远,1.5—1.8米高。如果它们去参加奥运会,一定能拿到“双跳冠军”。大袋鼠喜欢搞“小团体”,往往是结小群生活于草原地带,活蹦乱跳地在夜间觅食各种草类、野菜等
生长繁殖
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袋鼠的孕期为343天,一般产下一仔。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口袋,用舌头把里面的脏东西舔干净。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体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实,它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眼大。耳长。相貌奇特,惹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
生活习性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体活动,以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胆小而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声响,它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便溜之大吉了。 一般认为,袋鼠最早是由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的。其实并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兰航海家弗朗斯·佩尔萨特于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尔萨特的轮船在澳大利亚海岸附遍搁了浅,看见了袋鼠以及悬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儿袋里的乳头上的幼仔。但是,这位细心的船长竟错误地推测,幼仔是直接从乳头上长出来的。不过,他的报道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们完全忘记了。 而库克船长第一次看见袋鼠的时间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几名船员上岸去给病员打鸽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陆指向新几内亚的那个“手指尖”——约克半岛附近。现在的库克豪斯就坐落在这里,这个城市是以伟大的航海家库克的名字命名的。人们打猎回来以后,说看到一种动物,有猎犬那么大,样子倒蛮好看,老鼠颜色,行动很快,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两天以后,库克本人证实了船员们所说的并没有弄错,他自己也亲眼看见了这种动物。又过了两周,参加库克考察队的博物学家约瑟夫·本克斯带领四名船员,深入内地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后来,库克是这样记载的: “走了几里之后,他们发现四只这样的野兽。本克斯的猎狗去追赶其中两只,可是它们很快跳进长得很高的草丛里,狗雅以追赶,结果让它们跑掉了。据本克斯先生观察,这种动物不像一般兽类那样用四条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样,用两条后腿跳跃。” 有趣的是,由于他们对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时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土着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土人回答:“康格鲁(kangaroo)”。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可是人们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堪加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⑧ 澳大利亚大陆的珍稀动植物
长期与大陆分离,使得澳大利亚成了有袋动物的圣地(一些把幼子养育在自身袋形结构里的哺乳类动物)。袋鼠、树熊、鸭嘴兽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每逢雨过天晴,本来干旱的草原,鲜花盛开。较为熟悉的野花有山龙眼、法兰绒、沙漠豆、圣诞灌木等。森林地带集中在较为潮湿的沿海地带,在昆士兰州还有些雨林,但面积正在日渐缩小。澳大利亚有500种胶树和600种合欢树。
⑨ 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有矿产和生物资源。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都很丰富,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储量35%。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第三大铝和黄金出口国。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万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
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环境稳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它们虽显得原始,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近几十年来外来物种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澳大利亚,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澳大利亚大陆地形特征:
澳大利亚大陆地形特征: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的地形分布区,澳大利亚大陆地处印度洋板块内部。
因此很少有板块运动而形成的高大地形,大陆内的山地高原形成的地质年代多十分久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外力作用后,澳大利亚大陆地表相对起伏平原,整体海拔高度不大,平均海拔仅为350米左右。
澳大利亚大陆东部的地形单元是大分水岭,贯穿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基本平行,总长度约为3000千米,宽度约为160至320千米左右,平均高度约为800至1000米。
其中海拔2230米的 科修斯科山是其最高山峰。大分水岭是一列古老的山脉,在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高度不断下降,地表相对起伏较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