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国家是
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有古老而独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等,还有植物12000多种,其中特有种类9000多种,占75%。特有鸟类450种,占69%。全球有袋类动物共有150种,而澳大利亚就占了140多种。因为澳洲拥有如此多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并且特有动植物都是生物进化史上较古老的物种,所以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⑵ 中国在哪里发现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化石
8月10日,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国际合作团队宣布:我国辽宁和河北两省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两种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祖翼兽和翔齿兽。
经过3年时间对化石的修复、研究和比对,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身体构造与当前存活的滑翔哺乳动物相似,其锁骨与间锁骨的构造又与鸟的叉骨形状趋同,因而判定这两种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并且是最原始的哺乳滑翔动物。
⑶ 化石遗址与遗产旅游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进化的科学,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等。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化石是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古生物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
化石遗址:麦塞尔化石遗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德国)、圣乔治山(Monte San Giorgio)(瑞士和意大利)、米瓜莎国家公园(Miguasha National Park)(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加拿大)、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乔金斯化石崖壁(Joggins Fossil Cliffs)(加拿大)、伊沙瓜拉斯—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Ischigualasto/Talampaya Natural Parks)(阿根廷)、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Australian Fossil MammalSites(Riversleigh/Naracote)](澳大利亚)、鲸鱼峡谷WadiAl-Hitan(Whale Valley)(埃及)等。
一、麦塞尔化石遗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
(一)遗产特征
德国麦塞尔化石遗址位于黑森州法兰克福南部,在达姆施塔特(Darmstadt)附近,地理坐标北纬49°55′00″,东经8°45′14″,占地70公顷。麦塞尔化石遗址展现了5700万年至3600万年之间的始新世的生活环境,是世界上化石最丰富的遗址之一,特别是它提供了这个时期关于哺乳动物的早期进化极难得的信息,包括保存特别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从动物完整的关节骨骼到胃部都有保存。化石遗址中哺乳动物颇为丰富且保存完好,包括有袋类动物、奇蹄类动物、啮齿类等动物化石。发掘出的还有鱼类、鸟类、昆虫化石等数不胜数,还发现有卷柏科、紫萁科、海金砂科等一些植物化石。
(二)遗产旅游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麦塞尔化石遗址的价值,遗产地的管理人员对游人观赏化石加以必要指导。这一地区现在有3个博物馆长期向人们展示麦塞尔化石遗址的发现。
麦塞尔化石遗址最显着的特征是动物的许多微细的组织结构,如绒毛、羽毛等都清晰可辨,实属奇观。第三纪下层的动植物遗迹在遗址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该遗址保存下来的化石种类(大量的鱼类、鸟类、大型食肉动物、昆虫、脉管植物、菌类植物),在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其数量很可观,迄今为止已出土了成千上万的化石标本。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度开采,麦塞尔化石遗址有可能会遭到长期的破坏。人们对化石资源及其保护的重要性还持有不同观点,加上该遗址位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法兰克福主要地区,人口密度很大,所以,保护麦塞尔化石遗址任重而道远。
1995年,麦塞尔化石遗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圣乔治山(Monte San Giorgio)
(一)遗产特征
瑞士圣乔治山呈金字塔型,海拔1096米,位于提奇诺州南部,地理坐标北纬45°53′20″,东经8°54′50″,核心区1089公顷,缓冲区3207公顷。这一遗产地被认为是三叠纪(245万年~230万年)海洋生物最好的记录。该地层记录了由近海岸礁遮蔽部分与开阔海隔开的热带泻湖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繁盛在泻湖中,包括爬行动物、鱼类、双壳类、菊石类、棘皮类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因为泻湖是靠近陆地的,化石也包括了一些陆生的化石:爬行类、昆虫和植物。这一产地具有极为丰富的化石资源。
圣乔治山化石产地记录了独一无二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同时也记录了重要的陆地生物化石。这个地区各种各样、数目众多保存完好的化石,为研究海相三叠纪的生物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二)遗产旅游
100多年以来,作为三叠纪海洋化石的重要产地之一,圣乔治山一直吸引着众多古生物学研究者,这里也是古生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圣乔治山的化石财富长期以来为世人所瞩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大约1万多件化石标本,包括爬行动物30种,鱼类80种,无脊椎动物约100种和大量的微体化石。游人在这里可以领略史前生物演化的记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003年,圣乔治山(Monte San Giorgio)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扩展。
三、艾伯塔省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
(一)遗产特征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角红鹿河谷一带,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恐龙公园,地理坐标北纬50°46′04″,西经111°29′32″,占地7493公顷。这座公园地形十分奇特,这里的土地贫瘠荒凉,荒原形态各异,岩石台地、低洼河谷、天然石柱、山峰、沉积岩层等构成了一幅幅奇观异景。这里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的最大产地。
艾伯塔省恐龙公园除了秀丽的风景之外,还有许多极为重要的称之为“爬行动物时代”的化石,特别是大约35种恐龙化石,可以追溯到7500万年前。
在75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现在的艾伯塔东部地区是大片浅海边的低洼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潮湿,属亚热带气候。生物种类繁多,除了大量繁盛的恐龙外,还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原始哺乳类、鸟类动物等。恐龙是中生代陆生爬行动物的一类。这些恐龙中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这里可以说是恐龙的世界。
自从19世纪80年代这里的挖掘工作开始以来,人们沿着长约27千米的红鹿河谷沿岸,已发现300多具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骨骼,分属于35种不同类型。
(二)遗产旅游
艾伯塔省恐龙公园地形十分奇特,荒原奇形怪状,形成石柱、山峰和重重叠叠的彩色岩层,以及其他奇观异景。从公元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发掘红鹿河谷地。1910~1917年间,加拿大国内、国外的古生物学者蜂拥而至,采集的恐龙化石被送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直到1955年恐龙公园建立,1959年,公园对公众开放。化石区受到法律保护,游人只能在精心组织下前往指定的地区参观游览,专设的展室向公众演示了史前动物的生活情景。现在,这座恐龙公园保持着远古时代的自然状态,已成为探索7500万年前世界的知识窗口,了解史前生物恐龙奥秘之地。公园范围多属自然保护区,游人必须参加园内规划的专业解说行程才能进入此区,探索史前时代生物的奥秘,寻找恐龙的足迹。
1979年,艾伯塔省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里弗斯利/纳拉库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
(一)遗产特征
分别位于东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的里弗斯利和纳拉库特,是世界十大化石产地之一。它们是澳大利亚独特的动物群主要演化阶段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的弗斯利和纳拉库特分属于昆士兰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占地面积为10300公顷,在这里发现的一些重要的化石包括袋狮、袋狼等是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化石产地还含有蝙蝠、昆虫、鸟类、爬行类动物化石和一些植物化石。这些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2000多万年的渐新世。这些化石的发现向人们揭示了澳大利亚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特别是一些哺乳动物的发现为研究有袋类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二)遗产旅游
位于澳大利亚里弗斯利和纳拉库特的化石遗址向人们揭示了古澳大利亚的气候与环境,揭示了澳大利亚近2500万年里有袋动物的进化史,从而受到世界的瞩目。1969年10月,纳拉库特岩洞和化石洞对外开放,并于1971年修建了通向岩洞的旅游路线。
1994年,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里弗斯利/纳拉库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鲸鱼峡谷WadiAl-Hitan(WhaleValley)
(一)遗产特征
鲸鱼峡谷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50千米的法尤姆省(Faiyum Provice),距法尤姆市(FaiyumCity)80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59″,东经30°10′59″E,核心区20015公顷,缓冲区5885公顷。这种鲸类属于最古老的、现已绝迹的古鲸亚目。这些化石反映了主要的进化历程之一:鲸由早期的陆生动物进化为海洋哺乳动物。这是世界上反映这一进化阶段的最重要遗址。
鲸鱼峡谷生动地展示了这些鲸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态和生活。这些化石的数量、集中程度和保存状态可谓首屈一指,且采集便利、环境适宜、保护良好。鲸鱼峡谷的化石展现了最年轻的古鲸后肢退化的最后阶段。遗址的其他化石材料,使人们有可能重建当时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鲸鱼峡谷形成的地质时代介于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最老的岩层为始新世(Eocene)Gehannam组,其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4100万年,鲸鱼的骨骼化石主要产在石灰岩中。这些化石层最早发现于1902年冬季,埃及地质调查所的H.J.L.Beadnell首次报道了发现在这里的鲸鱼骨骼化石。1905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harles Andrews命名了两个新种,即Basilosaurus isis和Dorudo natrox。Ancalecetus simonsi被记述于1996年。Dorudonatrox也被发现具有退化的后肢。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等的研究人员也来这里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Basilosaurus isis最大,其长度可达21米,在前肢、后肢、足和趾上有发育完好的五指鳍形肢(five-fingered flippers)。其他脊椎动物化石还有海牛、鲨鱼、龟、鳄鱼、海蛇等。这里也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群,如腹足类、双壳类、头足类、棘皮类等。植物化石有海草等。
(二)遗产旅游
在对游客开放的鲸鱼峡谷旅游区,游人们可以了解到鲸鱼峡谷的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欣赏到各种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标本。作为埃及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鲸鱼峡谷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国游客的目光。埃及政府也加紧努力,使鲸鱼峡谷成为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卢克索等古迹之后,埃及新的旅游胜地。鲸鱼在这片经历沧海桑田的沙漠绿洲上长眠,只有那年代久远的化石、奇形怪状的山峦上的水纹线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是海底世界。在40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有成群的鲸鱼出没。在这里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鲸化石了,即古鲸亚目的化石。该地的化石显示古鲸后肢部分,记录了鲸类由陆地生物演化成海洋生物的过程。
2005年7月,鲸鱼峡谷WadiAl-Hitan(Whale Valley)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埃及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⑷ 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澳大利亚有古老而独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等,还有植物12000多种,其中特有种类9000多种,占75%。特有鸟类450种,占69%。全球有袋类动物共有150种,而澳大利亚就占了140多种。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环境稳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它们虽显得原始,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为澳洲拥有如此多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并且特有动植物都是生物进化史上较古老的物种,所以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树熊或考拉,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憨态可掬的考拉
⑸ 澳大利亚有哪些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产
澳大利亚袋鼠(13张)
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个育儿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穴兔[8](Rabbit)
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子,1788年,随着英国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亚的船队,几十只兔子被运到澳大利亚,最初是作为培养食用肉类而引进,后来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为狩猎,让兔子逃到草原上飞快繁殖。在1950年,全澳兔子估计达到6亿只,它们破坏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业面临长时间的破坏。澳大利亚动用了各种方法来减少兔子的数目,在1991年,全澳兔子数目下降到大约3亿只。
⑹ 澳大利亚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动物物种的原因是
原因:在中生代末期,澳大利亚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澳大利亚具有古老的区系特征:低等哺乳动物。有袋类除少数产于南美洲外,经独自发展,形成了许多特产种类,所以澳大利亚是有袋类适应辐射中心。
高等哺乳动物,除了晚近移入的翼手目、啮齿目等个别种类及澳洲犬以外,没有其他真兽类动物。鸟类也以低等种类为着,如鸸鹋、鹤鸵,鸵鸟。此外,还产有许多特殊种类的鹦鹉,如虎皮鹦鹉。
(6)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在哪里扩展阅读
澳大利亚(Australia)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原为澳大利亚土着居住地,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抵此。17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为堪培拉,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因此被称作“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被称为“骑在羊背的国家”。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虽然时差与中国只有2-3小时,但是季节却完全相反。12-2月为夏季,3月-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9-11月为春季。年平均气温北部27℃,南部14℃。
⑺ 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大约在2亿年前,澳大利亚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那里没有高级的野生哺乳动物,只有低级的有袋类动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吃桉树叶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等,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澳大利亚有古老而独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等,还有植物12000多种,其中特有种类9000多种,占75%。特有鸟类450种,占69%。全球有袋类动物共有150种,而澳大利亚就占了140多种。因为澳洲拥有如此多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并且特有动植物都是生物进化史上较古老的物种,所以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⑻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呈现出古老性和特殊性
1、在很早的地质年代,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它大陆相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动植物也同其它大陆断绝了交往。
2、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变化不大,又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使动植物演化很缓慢。
3、澳大利亚没有高级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没有狮、虎、豹等食肉动物,人类的开发亦较晚,所以许多古老动物容易保存下来。
(8)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在哪里扩展阅读: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1、袋鼠
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的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2、考拉
树袋熊(koala)生活在澳大利亚,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3、鸸鹋
鸸鹋,又名澳洲鸵鸟,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国徽,得益于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之一,鸸鹋是世界最大。
4、鸭嘴兽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
⑼ 澳大利亚文化遗产
亚洲和大洋洲世界遗产
亚洲和大洋洲的38个国家以及归属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拥有216项世界遗产(其中1项为跨国遗产),其中文化遗产160项,自然遗产45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1项。在这个列表中,c代表文化遗产,n代表自然遗产,nc代表双重遗产。国家与地区的排列顺序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的世界遗产列表中的排列顺序,基本是按照国家或地区英文名称的打头字母来排列的(考虑到中文资料的传统,本列表把中国列在最前面);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项目则是按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的(由于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与当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其中,澳大利亚(16项)
1项文化遗产,11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
卡卡杜国家公园(nc,1981年,1987年,1992年)
大堡礁(n,1981年)
威兰德拉湖区(nc,1981年)
塔斯马尼亚荒原(nc,1982年,1989年)
豪勋爵群岛(n,1982年)
澳大利亚东部雨林保护区(n,1986年,1994年)
乌鲁汝—卡塔楚塔国家公园(nc,1987年,1994年)
昆士兰的热带雨林(n,1988年)
西澳大利亚的鲨鱼湾(n,1991年)
芬瑟岛(n,1992年)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n,1994年)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n,1997年)
麦觉理岛(n,1997年)
大蓝山区(n,2000年)
波奴鲁鲁国家公园(n,2003年)
皇家展览馆和卡尔顿园林(c,2004年)
⑽ 南澳大利亚州的世界遗产
纳拉库特动物化石遗址Australian Fossil MammalSites(Naracoorte) 位于澳大利亚纳拉库特的化石遗址向人们揭示了古澳大利亚的气侯与环境,揭示了澳大利亚近2500万年里有袋动物的进化史,从而受到世界的瞩目,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纳拉库特山洞的化石于1859年被一个叫泰内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圣经里“大洪水”的证据。当时在英国、在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有关进化论和上帝创世论的激烈辨论,此处化石遗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1980年斯特林教授描述了自斯贝西蒙山洞发现的谜一般的有袋类“狮子”的遗骨,这引起了科学组织的些许兴趣,但更深的研究并没有进行。
目前已发掘了5200件馆藏品,相对于庞大的资源来说,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若非一小部分沉积物被从表层移走,岩洞会依旧保持着其特有的古朴风貌。维克多丽亚岩洞的更新世脊椎动物的化石无论含化石的沉积物上来说,还是从动物区系的多样化程度上来说,称得上是澳大利亚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化石遗址。
遗址群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00年以前,提供了澳大利亚前欧洲时代无与伦比的有关环境和生态方面的记录,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澳大利亚冰河纪巨型动物(巨大的、已灭绝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化石,也包括一些近代生物的化石,如蝙蝠、蛇、鹦鹉、龟、老鼠、蜥蜴和青蛙等。化石包括一些完好无缺的头盖骨,最纤细处也没有遭到损坏。专家认为岩洞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最终沉积物挡住了它的入口。另外化石遗址自冰河期就没有人动过。实际上所有已知岩洞化石遗址都经历了类似的形成过程,并含有脊椎动物的化石或亚化石。正在进行的发掘和研究表明一些岩洞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另外一些也可能有某些联系。研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