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没有国家入侵澳大利亚
首先,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洲南面的南半球,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是一个孤立的大岛,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陆地接壤。
第二,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后来脱离英国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加拿大类似,总督也是由英女王任命的。
第三,由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基本上是白人移民,所以跟英美的关系很不一般,可以说是铁杆盟友。
第四,澳大利亚的经济比较发达,资源丰富,综合实力较强,唯一不足就是人口太少。
由以上几点得知,澳大利亚在地理上跟其他国家是隔绝的,所以不会发生什么战争,而且澳大利亚有美国英国罩着,自身实力也相当不错,所以也没人敢把它怎么样。这就是澳大利亚没有参加过什么战争的原因。当然二战的时候日本曾经入侵过澳大利亚,不过由于太远了,而且在美国保护下,日本人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㈡ 为什么澳大利亚没有加入G8集团
虽然澳大利亚是个发达国家
但她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不能左右世界格局
她加入了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反而会增加负担
每次会议都要在八国集团里轮流举行
这次在德国举行的会议就用去了1亿美元
上次在俄罗斯用去了3亿
在保卫方面就动用了上万名军警
去了这么多的财力和警力才开三天的会她能承受么?
㈢ 金砖国家"怎么没有澳大利亚
金砖国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属于这类国家中经济条件好,对世界影响力较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
㈣ 为什么澳大利亚没有加入八国集团
政治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澳大利亚即使经济再发达,政治水平如果薄弱,那么进入八国集团的机会很小。
㈤ 为什么没有澳大利亚的新闻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虽然地大,但是人口并不多,而且不追求政治和军事野心,只关注民生,经济和发展。在这点上和日本,英国等小岛国,朝鲜以及中东等等陆上小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不爱出风头,也不容易出新闻。再者,他们和中国都比较远,也不容易成为中国的关注对象。
㈥ 七国集团为啥没有中国
因为中国不在七国集团里。七国集团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
成立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西方国家经济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业国成立了六国集团。此后,加拿大在次年加入,七国集团(简称G7)就此诞生。1997年俄罗斯的加入使得G7转变为G8。七国集团是八国集团(Group-8,G8)的前身。2014年6月4日,由欧盟主持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会晤4日晚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开幕,这是俄罗斯自1997年加入这一集团后首次被排除在外。
(6)七国集团为什么没有澳大利亚扩展阅读:
如今的G7峰会,与其说是传统西方发达国家围绕关切问题的协调机制,不如说是这些国家约架、争吵、升级矛盾的定期会面。其实,国际社会并不期待这些国家在相关议题上达成什么一致,因为那些争来吵去的东西基本都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即便他们能够达成一致,也必须得到更为广泛的赞同,才有可能成为全球议程。反之,只会加剧相关问题的复杂化,甚至给地区与世界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㈦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为啥没发现澳大利亚
鄙人认为郑和没有发现澳大利亚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沿线大陆,骇浪惊涛
公元1606年杜伊夫根号,首次被记载登陆澳大利亚北部,而1770年库克船长,首次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由此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所以从时间看,1606年到1770年,164年间,这些航海者有足够的时间,利用航海时代的欧洲航船,独特的适合远洋的设计,以及朗姆酒价值的发现。海图星图的使用诸等。走出一条在骇浪惊涛的大洋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航路。
而库克船长们则是在茫茫大洋中,亡命寻找黄金和珠宝,进而给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全球资源支持,给欧洲皇室提供挥霍的财富。所以就使命而言,库克们更易发现澳大利亚。
㈧ 七国集团是哪七个国家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 Summit),简称G7峰会,是由七国集团,即七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英德法日加意)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会晤的机制。
它对维护这些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
世界上工业化最先进的七个国家首脑会议(G-7 Summit),由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七国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召开的首脑会议,简称G7。
世界上工业化最先进的七个国家首脑会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与当时世界复杂动荡的局势密切相关。七国首脑会议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定期会晤机制,还受到了当时国际体系结构性变革的推动。
首先,二战后西方阵营内部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界限日益模糊,“政策外溢效应”显现,传统的主权观念受到挑战,各国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
其次,西方霸权的相对衰落以及阵营内部德美英“三架马车”态势的出现,冲击着二战后建立的西方居于支配地位的国际治理体系。
再次,随着经济因素在各国对外关系中地位的上升,各国领导人不得不改变将经济问题视为“低级政治”的现实主义思维,开始关注国际经济事务,同时也只有最高领导人出面,才能将政治与经济、对内与对外政策协调起来,解决多重危机并发带来的困难。
总之,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七个国家首脑会议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并机制化,是当时世界复杂动荡的局势与国际体系结构性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1975年的朗布依埃会议到1996年的里昂会议,七国首脑会议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
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两次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无能为力,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也困难重重;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再次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实行限量提价政策,并对美国、荷兰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给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西方国家对此反应不一,矛盾彰显;在金融动荡、石油危机以及农业萧条的冲击下,1973-1974年西方世界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急增,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了避免重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覆辙,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人都急于寻找平息危机的出路。
1975年7月31日,在赫尔辛基的英国大使馆的午餐会上,德斯坦总统向前来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福特总统、威尔逊首相和施密特总理,正式建议召开一次由西方五大国(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首脑参加的会议,得到了这三位首脑的响应和支持。
基辛格认为,当前这种危机已经严重到不能交给财政专家们去解决的程度了,因为人们对他们的社会逐渐失去了信心,这种世界性危机的解决,已经不是经济专家们的能力所及,而各国首脑们却责无旁贷。
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首脑会议也是此时西方各国所能采取的摆脱经济困境最有效的办法。西方各国经济面临的是一场并发性危机,任何一个经济部门都无力单独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而政府首脑则拥有使各部门协调行动的权限;造成各国这种经济困境的原因,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要摆脱之,除了国内的努力外,必须还有国际间的合作,而协调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显然超出了外交部长的权限,非政府首脑莫属。这大概是处于困境中的西方对朗布依埃会议寄于很高希望的重要原因。
1975年11月由法国倡议,在巴黎召开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首脑会议。首次会议有六国首脑参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脑参加后变为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各国召开。会议起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旨。
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会议已形成一种制度,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1994年7月世界上较为发达的七个国家七国首脑会议在那不勒斯召开,21世纪,俄罗斯正式加入该组织,改称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简称G8。
第一次会议于1975年11月15—17日在巴黎郊外朗布依埃古堡举行,参加国为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建立“新秩序”,协调宏观经济,共同对付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问题。会议基本同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接受浮动汇率,提出“最紧急的任务是保证经济恢复和解决失业”。
第二次会议于1976年6月27—28日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加拿大总理也参加进来。自此,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随即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本次会议呼吁重视平衡增长,强调存在着发生新的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未提出具体措施。
第三次会议于1977年5月7—8日在伦敦举行。欧洲共同体主席首次参加会议。会议提出减少通货膨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意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政策。
第四次会议于1978年在波恩举行,会议就经济增长等问题达成战略协议,决心减少石油进口,强调发展核能和煤炭工业,承诺支持第三世界发展经济。
第五次会议于1979年6月28—29日在东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能源问题。
第六次会议于1980年6月22—23日在威尼斯举行。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会议公开地表示关注国际政治形势,讨论了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方的威胁问题。会议确认降低通货膨胀率是首要任务,要求减少石油消耗量;会议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
第七次会议于1981年7月20—21日在渥太华举行。会议争论最激烈的是美国的高利率和国际贸易。西欧与会国既对美国的高利率表示不满,又在贸易问题上指责日本。在对苏贸易问题上欧、美分歧尖锐。会议宣言称,与会各国将在这方面进行磋商,改进同苏联进行战略物资和技术贸易的现行制度,以保证在东西方关系方面的经济政策继续符合西方的政治和安全目标。
第八次会议于1982年6月2—6日在凡尔塞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西方经济的共同对策,东、西方关系和南、北对策。会议就如何对苏实行制裁方面达成了协议。会议在讨论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武装冲突时,支持英国在马岛冲突中的立场。
第九次会议于1983年5月28—30日在美国的威廉斯堡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东西方关系和经济货币问题。会议发表了关于裁军谈判的声明,这是七国经济首脑会议首次就安全问题发表的文件。
第十次会议于1984年6月7—9日在伦敦举行。会议广泛讨论了经济问题、东西方关系和裁军问题。在讨论西方经济复苏问题时,西欧国家谴责美国的高利率、高赤字政策,认为美国的这种政策是损人利己的政策。会议发表了《伦敦七国首脑经济宣言》,但对上述问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十一次会议于1985年5月2—4日在波恩举行。主要议题是国际政治和经贸问题,并发表了《政治宣言》和最后公报。宣言中第一次提到朝鲜问题,“希望创造政治环境,消除朝鲜半岛的分裂”。在讨论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时,西方国家存在着严重分歧,会议文件对该计划只字未提。
第十二次会议于1986年5月4—6日在东京举行,会议广泛讨论了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并发表了宣言和声明。《经济宣言》呼吁解决失业问题、贸易不平衡和保护主义问题。要求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十三次会议于1987年6月8—10日在威尼斯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西方经济形势,并发表了《威尼斯经济宣言》。宣言强调为保持经济增长,需要与会国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抑制通货膨胀、减少财政和外贸逆差、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
第十四次会议于1988年6月19—21日在多伦多举行。会议发表了《七国政治声明》和《经济宣言》。宣言认为,严重的贸易失衡、外汇汇率急剧波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给西方经济蒙上了阴影;呼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稳定美元汇率,呼吁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十五次会议于1989年7月14—16日在巴黎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问题。再次强调控制通货膨胀,减少预算赤字和协调政策的必要性。并第一次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要议题。
第十六次会议于1990年7月9—11日在休斯顿举行。重点讨论了多边贸易谈判,对苏援助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会议发表了《经济宣言》,阐述了与会国对西方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经济、环境、社会等问题的观点和立场。
第十七次会议于1991年7月15—17日在伦敦举行。会议就当前一些最紧迫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以及关于军备控制的宣言。由于本次会议邀请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参加了最后一天的会议,所以西方舆论界又称它是“7+1”会议。本次会议突出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尽管七国首脑原则上都同意对苏提供经济援助,然而会议并没有决定采取实际行动。
第十八次会议于1992年7月6—8日在慕尼黑举行。按照惯例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此外还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的声明》。由于会议涉及的问题七国首脑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未取得惊人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997年6月20—22日在美国西部山城丹佛举行。因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以正式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该次会议,所以,已经召开了23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变成了“八国峰会”。不过,由于俄罗斯经济实力与西方七国相差悬殊(GNP仅占全球1%,美国占26%),因而,仍被排除在讨论全球经济及金融汇率等核心问题之外,没有参加七国财长会议,也无资格签署内容广泛的经济声明。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政治、经济、外交、人口老龄化、“克隆”人等问题,并发表了长达18页的最后公告。
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3年6月1—3日在法国埃维昂举行,主要的议题是全球环保问题、贯彻《京都议定书》的宗旨与精神、集体对抗温室效应造成的地球气温上升的问题。围绕如何重振全球经济、增加发展援助以及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就地区冲突、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等一下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交换了意见。在这届会议上,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受邀参与了南北非正式会谈。
第三十次会议于2004年6月8—10日在美国佐治亚周“海岛”举行,主要的议题除了中东改革、伊拉克重建两个焦点问题以外,八国领导人还讨论了防扩散、反恐、全球经济和援非等问题,并通过了加强全球防扩散机制、加强国际旅行安全和反恐合作,以及在未来5年内主要为非洲培训7.5万名维和人员等行动计划。值得注意的是,继上次首脑会议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与非正式会谈之后,中国中央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周小川与金人庆受到美国财长斯诺的邀请参与G7的财长与央行行长在华盛顿举行的高峰会。其代表中国正式融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之中。
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13年5月10-11日在英国举行,主要议题是讨论经济复苏、金融监管以及贸易促进等领域的多项问题。同时东道国英国的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指出,各国财长届时将会重点讨论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在确保经济实现有效复苏的同时,继续落实必要的财政紧缩措施以确保政府财政状况的合理有序。与此同时,各方还将就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并重点审视日本宽松新政的实际效果与影响。[1]
2018年6月9日,联合公报不签、进口汽车税照征!被称为“史上最分裂”的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魁北克落下帷幕,为了掩饰内部分歧,主办国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当天宣布,由美国支持的G7峰会联合公报将解决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削减贸易壁垒。然而特鲁多话音刚落,就遭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驳:“特鲁多说假话,我已经下令让美国代表不要签署联合公报!”
2019年8月24日,在法国比亚里茨举办G7峰会,日本、美国、智利等国领导人陆续抵达当地机场,现场安保人员荷枪实弹。
2020年的G7峰会最初定于6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但随后由于疫情影响,特朗普先是提出推迟峰会并改为线上举办,随后于5月份提出改在秋季举行。 5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七国集团(G7)峰会推迟到至少9月举行,并希望邀请另外四个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韩国参加峰会。8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再次推迟G7峰会。特朗普告诉记者称,“我更倾向于把它(G7峰会)推迟到大选之后的某个时候再举办。我们本打算在9月召开这次峰会。”此外,特朗普表示,他计划邀请七国集团以外的国家领导人参加此次峰会。当被问及是否会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时,特朗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021年,由英国接手主办后,峰会预计将于6月11至13日于英格兰西南部康瓦尔郡(Cornwall)海岸城镇举行。[2]
㈨ 澳大利亚为何没有进入七国集团
经济规模太小了。而且工业化的程度比不上其他7国。
㈩ G8中为何没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羊毛修剪工在埋头剪羊毛织(OECD)国家排名中列第11。澳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农牧业、采矿业为澳传统产业。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来,澳经济经历了重大结构性调整,旅游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已达到70%左右。
近年来澳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3.2%,从1997年至今的十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3.6%。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国民储蓄率偏低,澳大利亚在1980年代初期受国际外部环境影响,曾经历经济衰退,1992年的失业率曾高达12%,经过政府和国民的不懈努力,过去十多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持续好转,政府财政扭亏为盈,随着政府出现财政盈余,澳大利亚自2001年开始每年逐步降低个人所得税,到2008年年中,失业率下降到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亚主要的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7730亿美元(2007年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00美元(2007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3% (2007年度)
失业率:4.2% (2007年10月)
货币汇率:1澳元=0.70美元 (2009年3月)
【工业】澳大利亚的工业以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2004/2005财年矿业产值340.42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制造业产值883.24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建筑业产值537.12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农牧业】澳大利亚农牧业很发达,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2004/2005年度,农牧业产值达231 .68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农牧业用地4.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2004年农牧业就业人数34.6万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务业】服务业是澳大力亚经济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部门,2004/2005年度,服务业产值5954.46亿澳元,占澳国内生产总值的65.3%,就业人数69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4%。服务业中产值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分别占服务业总产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间,服务业实际增长22%,其中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增速最快,分别比5年前实际增长31%,年均增长率为6%。其次是通讯服务业,实际增长29%,年均增长率为6%。增长最慢的行业是教育,实际增长9%。
【对外贸易】澳大利亚对国际贸易依赖较大。2004/2005财年澳外贸总额3501.5亿澳元,约占GDP的42%,同比增长12.7%。贸易逆差为255亿澳元,同比减少14亿澳元。其中出口额1623.08亿澳元,进口额1878.42亿澳元。出口总额中,商品出口约占76%,服务贸易出口占约24%。澳大利亚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中国、美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英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泰国。
【自然资源】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都很丰富,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铅、镍、银、钽、铀、锌的已探明经济储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第三大铝和黄金出口国。已探明的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蕴藏量:铝矾土约31亿吨,铁矿砂153亿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铅1720万吨,镍900万吨,银40600吨,钽18000吨,锌3400万吨,铀61万吨,黄金4404吨。澳原油储量2400亿公升,天然气储量1360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量1740亿公升。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20%,天然森林面积约1.55亿公顷(三分之二为桉树),用材林面积122万公顷。澳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区面积比国土面积还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鱼区,有3000多种海水和淡水鱼以及3000多种甲壳及软体类水产品,其中已进行商业性捕捞的约600种。澳最主要的水产品有对虾、龙虾、鲍鱼、金枪鱼、扇贝、蚝、牡蛎等。
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树熊(考拉)【旅游业】旅游业是澳大利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2/2003年度,旅游业产值达320亿澳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2%。近10年来,海外游客来澳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只占澳旅游业产值的约四分之一,国内游客仍是旅游业的主导。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游客474.59万人次,收入167亿澳元,约占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游资源丰富,着名的旅游城市和景点有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黄金海岸和达尔文等。
【驰名特产】澳大利亚特产包括澳宝(Opal, 澳大利亚特产宝石)、羊皮、牛皮、绵羊油、葡萄酒(红酒和白酒)、动物玩具、原住民艺术作品、艺术画作等。澳大利亚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国际主要的信用卡。